多元智力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培养的启示

2022-09-10

1 传统智力理论在培养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方面存在的弊端

择业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据Bandura的效能感理论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 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择业效能感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低择业效能感阻碍了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技能的发展, 使得具有低择业效能感的人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选择;高择业效能感促进个体职业探索性和职业技能的发展, 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比较低, 表现为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缺乏足够勇气, 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在择业受挫时缺乏坚持性。这些严重阻碍他们的职业探索和职业技能的发展。究其根源, 主要是由传统智力观指导下的错误教育实践所导致。传统的智力观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方面存在弊端:1) 使用单一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不容易获得成功的经验;2) 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力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大学生不易认清自己的智力构成, 难以找到类似的榜样, 没替代性的经验;3) 受传统的智力观影响, 大学生不易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 不能确定合适的目标;4) 传统的智力观不重视自我反省智力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正确的归因, 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改变引起不良情绪的错误信念。这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获得高的择业效能感。多元智力理论在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智力理论, 能克服传统智力观在培养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方面存在的弊端。

2 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是在某社会或文化背景下, 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比传统的智力更实际, 更能恰当地反映人类智力, 在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智力理论, 表现如下。

2.1 多元性

传统的智力理论主要是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为智力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 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 即它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 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 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这八种智力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 它们同等重要。

2.2 差异性

相对于传统智力, 多元智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智力的差异性。加德纳认为, 每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要素, 而其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 每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此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发展领域, 还体现在智力的程度和智力的组合方式上。且认为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 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 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

2.3 实践性

加德纳把智力作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人的一种特殊物质, 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是难题的能力, 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2.4 发展性

传统的智力理论只提供了个体智力发展的程度, 而多元智力理论不仅单纯提出智力发展有高低, 还认为个体智力具有发展的潜能, 只要个体环境和教育条件得当, 多数人的智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并帮助其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 以促进其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

3 多元智力理论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培养的启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目标激励、成败归因等, 试图从这几方面来分析多元智力理论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培养的启示。

3.1 创造成功机会, 使大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成功体验是获得择业效能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择业效能感, 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 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 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择业效能感。学习或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形成。

(1) 创造实践中的成功机会, 使大学生获得成功经验。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智力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若高校能以此为出发点, 增加大学生择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 在实践中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 可帮助其培养较高的择业效能感。

(2)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评价的多样化, 使大学生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传统智力理论只从语言和数理逻辑两种能力来评价人, 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在这两方面很优秀。多元智力理论告诉大学生人的智力是多元的, 可从其他方面去寻找优势, 树立信心, 敢于创造成功的机会。

3.2 清楚认识智力, 准确找到相似性榜样, 获得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获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它是通过观察和他相似的人的行为而产生。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榜样取得成功, 就会增强自我信念, 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任务;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 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故准确找到相似性的榜样很关键。多元智力理论把人的智力分为八种, 能更真实反映大学生的智力, 让其更清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智力, 容易准确找到和自己情况相似的榜样, 获得替代性经验。

3.3 准确定位, 实现目标, 激励自我

择业效能感的培养和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若大学生能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 就能增强择业效能感。多元智力理论从多角度为大学生认识自身智力发展程度、智力发展的潜力提供了参考, 使其准确地找到经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合理目标。

3.4 发展自我反省能力, 实现积极归因, 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归因指人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择业效能感的形成, 特别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 可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 择业效能感就高。反之就低。所以具有较高择业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 会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方面寻找原因, 此思维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动机, 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发展自我反省智力, 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机动、欲望、个性、意志,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积极归因, 产生积极情绪体验。

摘要:目前许多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较低, 究其根源, 主要是传统智力观指导下的错误教育实践所导致, 传统的智力观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培养方面存在弊端。多元智力理论在多元性、差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智力观, 能够克服以上弊端, 在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目标激励、成败归因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提供了有用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许波, 钟暗华.浅论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下半月刊:74-75.

[2]  张慧英, 刘丽.择业效能感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9 (1) :37.

上一篇:科研促进教学创新性教学探索与实践下一篇:浅谈提高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