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2024-06-18

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共12篇)

篇1: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摘要: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强调管理双方通过组织目标的共同设置、实施、检查和评价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提出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强化教师主体在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实施管理目标激励机制,合理协调教师目标与学校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教师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所著的《管理实践》一书中,以“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为命题,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组织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和个别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从而促成组织团队的建立,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1]当今,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组织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有效发挥团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培育部属才能的管理方法,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教师进行管理,就可实现管理的规范、有效、科学。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主体的参与性,认为目标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在制定目标时,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的参与和协商,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员工参与了目标的制定,才能接受目标并按目标的要求去实施,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强化教师主体的参与意识,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积极性。

教师是高等学校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依法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权利,也有权利和义务对涉及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提出建议与意见。但是,在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被动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工

作,教师很少参与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这既影响了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象,要转变这种现象,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做到:一切管理均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强化教师主体的参与意识,树立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在制定远景规划、学科建设规划、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发动广大教师自觉地参与学校决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不断从教师的 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学校发展和管理目标的制定不断规范化。并且具有可行性,教师自己参与了目标的制定过程,就会努力地去为这个目标付出、奉献、创造性地工作,目标实现了,他们也就会更有成就感。

二、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员工需要与组织的目标挂起钩来,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运用这一理论,通过目标设置、实施目标激励,不断提高教师在开发智力资源,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就可实现 对高校教师的有效管理。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高校教师需要的特殊性;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物质需要的精神丰富性。[2]分析教师需要,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与心理特点,因人、因地、因事,遵循目标管理理论,通过目标的设置实施目标激励:第一,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教师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欲望,使教师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并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通报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动态及本校教师的状况从而引发教师的危机感,增强其紧迫感,使其更加努力工作。第三,激发、培养、爱护教师的成就感。通过荣誉评定,定期选送优秀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开发智力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机会。

三、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必须协调一致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一个组织的总目标是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个别目标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促成组

织团队的建立,才能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在高校教师管理中,要把教师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 目标链,通过目标管理,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引导教师树立全局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工作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有利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目标是组织系统中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目标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共同的目标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一个组织必须建立其大目标以作为该组织的方向,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 塔、路标,为实现其大目标。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设定基本单位的个别目标即子目标、子目标之间、子目标与总目标之,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具有相关性,他们都可分解成各个单项,或低一个层次的子目标。形成从属和递进的关系,具有可分性,各子目标在目标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都是一个具体的标尺,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子目标都是自己总目标的子目标,由总目标决定,与总目标 一致,具有统一性,个别目标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促成组织团队的建立,并得以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

四、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的检查与评价制度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对目标与目标体系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目标完成的检查和评价情况,让他们随时对照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看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在目标 实施完成后,管理者要把原目标与部属实际执行的成果加以比较,以测定和验证目标的完成情,并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以激发人们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了强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检查和控制功能,我们国家在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评估制度,它是对高教系统各种状态的变量进行观察、测量、评定、分析比较的过程。[3]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教师的检查和评价则是校内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工作开展有效的检查与评价活动,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且简单易操作的教师绩效评估系统,以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生产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以计件工资的形式来体现其创造的劳动价值,而教师的劳动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他们

劳动价值的实现比较迟效与间接效果比较隐蔽,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及时而科学的评价比较困难。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主观印象或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客体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从而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此,高校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测量教师的工作绩效和教育教学质量,把目标化为有形、可估量的指标,使之成为有效的衡量标准,但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指标都能量化,科学的评价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在专业、学术上一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成就欲,对所取得的成绩、成果是否被承认特别看重,他们可以放弃一些物质需要,但对荣誉以及来自精神上的褒奖很重视,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在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有重少数,轻多数的倾向,各种荣誉往往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一个教师在拿到一两个荣誉称号之后,其他荣誉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地增多,因为管理者往往将,有荣誉作为评价高一级荣誉的必备条件,使多数教师感到希望渺茫,极大地挫伤了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对他们的业绩给予合理的评价与充分的肯定,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和谐。

参考文献:

[1]韩德乾.现代管理学概论[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84

[2]何钟秀.管理学概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64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276

篇2: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阐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非常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由于背离“学习型组织理论”而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高校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成功管理经验,重点探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针对我国高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至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

教师管理

管理启示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的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任理所当然就落在高校教师肩上。

一、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我超越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来看,缺乏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从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来看,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竞争性与创造性。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和运行机制多复制于政府机构,致使管理都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构建,忽略了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怎么来上好自己的课都不是由自己决定,而必须是按学校统一规定,报酬与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关系不是很紧密。这样,容易造成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性,教师宛如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时领工资的产业工人。这种管理体制显然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

(二)惯用传统思维模式

根深蒂固于头脑的传统管理思维模式,使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难以付诸实施。传统的高校管理者,通常和控制权威命令联系在一起,习惯于向教师发号施令,往往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常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自身不断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校教师对培训存在重视不足,投入过少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者认为学习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三)缺乏共同愿景

教师缺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意识,教师个人只顾及忙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我只是个别在心中持有共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分享过对方的愿景,这并不是共同愿景,导致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财务分配制度不公和人事制度不合理。当人们真正有共同的愿景时,那么这个共同的愿景会把他们紧紧地结合起来。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对愿景的深切关切,而共同愿景的力量来自于共同的关切。建立“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使之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景。

(四)缺乏团队学习精神 现在高校教师的独立性很强,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带有单兵作战性质,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学术团队,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不够。高校教师这种单兵作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时代发展的需要。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缺乏团队学习不易形成系统化与全面化的见解。

(五)缺乏系统思考

高等教育质量若不高,则整个社会会普遍把此重责推到教师身上,认为高校教育质 量不高完全或绝大多数只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原因,比如教师自身工作意愿不强,工作水平不高与能力不强等等。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系统考虑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包括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在内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与机制,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研究的系统动力学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理论,写成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使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加系统、完整与可操作性,进而演变成一项管理理论,而风靡全球。此书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它是一种 “高柔性、扁平化、学习型的组织”,是一种善应变,能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组织,组织当中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理想、目标与前景,而且富有不断积极进取精神,善于思考,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与进步。

我们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在于学习,其与组织的关系就好比为根与树的关系,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其真正目的是拓展创造力,而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的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调动成员自主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等,从而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三个层次上得到长足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建立学习型高校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校管理的核心目标。国内外学习型高校管理经验为我国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模式。

1、自我超越的修炼。此项修炼使教师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厚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使全体教师能够诚实面对真相,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建立个人愿景。但是,大多数教师对于真正的愿景意识很微弱,认为他们有目标就有愿景,其实并不然。所以,学校要在整个校园里培养强势的“超越自我”组织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自我实现。

2、心智模式的修炼。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推开,并加以监视检视和改善,改变心中对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学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突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与组织成员建立和谐的关系。不要仅把教师看成是“经济人”,而要把他们看成是组织中的主人,是有意识的“社会人”,是有理想追求的“自我实现人”等,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实现民主科学的管理,在他们中间树立主人翁意识。改革高校行政化,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权宜性的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与人本管理。使行政权力从学术权力领域脱离出来,主要从事法律监督,信息指导等方面调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充分尊重和听取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用开放的心灵去容纳他们,充分吸纳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对教师要注重开发能力,建立健全教师的培养制度,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增加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增加学习机会,为教师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必要的话要帮助落后的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之理会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目标。

3、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学习型高校是组织全体成员衷心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将个人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 不断前进的共同愿景。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目标设立方法不同,实现“我愿中有你,你愿中有我”的共同愿景,许多组织是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共同制定具体的组织目标,然后定期地评审目标管理方面的进展情况。因此,目标管理方法不是将目标仅仅看成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们作为激励组织成员的方法。对教师的激励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地形成“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的修炼。团队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与个体学习相比,团队学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只有团队学习才能够创造1+1>2的效应,所以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应该团队而不是个人。因此,在现代高校组织中,教师学习时应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和进行深度会谈,破除习惯性防卫,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增进集体思维敏感度。尤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组织惟有发挥团队精神和组成协同集体才能提高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高要以团队成员不断学习作保证,强调协作精神和团队形式。

5、系统思考的修炼。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修炼,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务,防卫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时盛行的风尚。如果缺乏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的互动和整合,而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将它们融合一个总效力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高校管理者要屏弃局部思考,应建立一套及时评价与反馈的内外系统,不断修正改进,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教学,以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为主,专家与管理者的评价为辅,让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拥有最终的发言权,并把学生对课程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结构,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

总之,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方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为目标,构建学习型高校已成为高校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7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第一、三、四版,2007年3月17日

[2]肖起清,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2月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4]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5]李宁,西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月

[6]鞠平,法、德两国高等教育和创新概况与启示—2006年高校领导赴法德培训考察报告,2007年第二期

[7]刘幼成、王肃元,世界著名大学办学水平的共同特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2月

[8]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篇3: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及其理论

(一)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提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Barnard在1938年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此后, Katz和Kahn在1966年提出:有效的组织中的员工必须有创造性与自发性行为, 且其行为表现超越角色规范。Berteman等人在1983年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组织公民行为”, 并把它定义为职务外行为, 主要指对帮助同事和对组织的责任感[1]。Organ在1988年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 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成效的行为总和。

(二) 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

1. 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五个维度: (1) 利他行为, 帮助处理或阻止工作中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 鼓励在工作或个人职业发展方面失去信心的同事; (2) 文明礼貌, 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举动; (3) 运动员精神, 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中毫无抱怨、坚守岗位的一种意愿; (4) 责任意识, 工作中严肃认真、尽心尽责; (5) 公民美德, 积极参加并自觉关心组织的各项活动[2]。

2.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组织公民行为能提高组织绩效, 其关键在于它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 减少组织各个“部件”运行时的相互摩擦, 从而促进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3]。具体地讲, 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 (1)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合作行为, 能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 从而可减少由于维持组织正常运行而被占用的稀缺资源数量; (2) 能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 投入于各种生产活动之中; (3) 能促进同事和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4) 能有效地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5) 能增强组织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但组织公民行为也有负面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 具有工具性特征, 有些员工会利用组织公民行为达到获得升迁的目的等等[4]。Bolino等人也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一定都会带来对组织有益的结果。例如, 员工将主要精力放在做职责范围之外的工作会忽视了本职工作;依靠员工的额外工作完成组织中的工作任务不一定是对组织最有效的做法, 可能不如直接雇佣另外的人来做更有效;可能显示出组织管理中存在问题[5]。

二、高校教师的特性与组织公民行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 高等院校是一种教育组织, 教师是这一组织的主体之一。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高校教师的特性决定了其组织公民行为会影响到高校的运作。

(一) 高校教师的身份特性:知识工作者

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他认为,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 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动力, 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知识”。所谓“知识工作者”就是懂得如何用知识从事生产的人。他们与传统受雇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拥有生产工具, 不论走到哪里, 都可以将赖以为生的知识一并带走。这样的特性使得知识工作者并不一定要固定在哪家公司才能发挥其特长。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中的一类, 肩负着人类知识创新与传承的历史重任, 其工作产出难以具体衡量。也就是说, 他们的工作角色难以被完全地描述或定义。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 即使在组织的正式酬赏制度中没有得到直接承认, 但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绩效的各种行为, 显然对组织绩效的优劣———学校的办学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并不会遵从等级制的直线式渠道进行沟通, 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以知识为背景的组织机构的需要。因此, 在高校这种以知识为背景的组织机构中, 其成员———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尤为重要。

(二)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超越性

好教师的工作行为往往是超越正式工作职责要求的。按照教育服务理论, 高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与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互动, 从而为塑造青年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灵和头脑提供一种的特殊服务, 在这种互动过程中, 任何有益于学生成长的行为都是应该鼓励的, 而这些行为超越了教师工作职责, 并非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 这也恰恰就是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教师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对于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绩效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6]。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教师的OCB是那些能够提高学生满意度的职责外行为, 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 积极寻找更好的方式和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以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为任何一所学校所提倡、超越正式职责要求的行为, 完全可以在职责允许范围之内打一些折扣。而要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 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 教师仅仅做到不违反工作职责远远不够, 必须表现出大量的超越职责的组织公民行为。

三、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对高校师资管理的启示

(一) 积极引导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

以上分析表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 高校如何引导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呢?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可调动知识工作者的内在动力, 即设法使知识工作者获得“工作满意感”, 自觉实施组织公民行为, 使组织获益。据此, 在高校师资管理中, 建议管理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个人选择实施组织公民行为时, 工作满意度是其首先考虑的因素。在高校这一教育组织中, 教师的心愿是在本领域有所建树的同时培育英才。所以, 高校管理者应赋予教师充分的学术权力, 尊重教师的意见,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而非仅仅是获得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 这将对他们实施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2. 建立长期的组织文化。

组织公民行为并非通过一般的奖励就可得到激励, 必须建立长期的组织文化方能够较好地引导组织公民行为。如果个人着眼于长期, 那么就会比较重视美德, 同时也注重长期的回报。另外, 着眼长期者为了融入组织中, 势必要遵守组织的规范, 从而较易实施组织公民行为。所以, 在高校, 必须重视良好教风的传承与提升, 因为这对于学校这一教育组织来说是一种组织文化、无形资本, 也是一种大学精神, 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资源。

3. 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创新能力对教师的任务绩效有积极影响, 应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也是一种通过有效沟通而影响教师的领导行为;同事间也要互相谅解, 能接受来自上级、同事的观点和看法。这样, 教师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工作方式, 了解最新专业动态, 主动更新知识, 表现出尽职、谦恭的高尚师德。

(二) 关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也可能是组织管理中的一把双刃剑。在高校师资管理实践中, 管理者关注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同时也应该更全面地考虑其与角色内行为的关系。如果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表现较为突出但工作绩效平平甚至较差, 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反思是否给该教师安排的工作岗位不合适或者组织中的文化存在问题等。有的情况下, 尽管教师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表现都很好, 但工作中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很高, 他们可能为了刻意做出这些表现而感到很大的工作压力。

总之, 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组织管理问题的指示器之一, 它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很多关于管理问题的信息, 而高校管理者应该做的是识别和培育健康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 对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进行监控, 使组织公民行为更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teman T S, Organ D W.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citizenship”.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26:587-595.

[2]乐国安.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226.

[3]Podsakoff P M, Ahearne M, Mackenzie S B.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workgroup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8, 2:262-270.

[4]徐长江, 时勘.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争议与思考[J].管理评论, 2004, (3) .

[5]Bolino M.C, Turnley W.H, Niehoff B.P.The other side ofthe story:Reexamining prevailing assumptions about organ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Review, 2004, (2) :229-246.

篇4: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    管理启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类学校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学校,因此这类校园开始扩招,一方面使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及个性特点,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各高校学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高校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应学习新公共管理理论,才能对管理事业实现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念在提出初期,人们普遍意识到其概念是强调管理中员工的责任及业绩,这些都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问题,公共管理概念革新改变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从曾经的发号施令者变成为群众提供服务的人,这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受到大家拥护的原因。

2.新公共管理理论非常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因此在我国高校发展初期,校领导意识到要改革对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方法,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映出现代管理团队需要的方法,要求管理者具有先进思想、技术和管理方式,需要管理者与时俱进,坚持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对团队拥有合理的管理方式[1]。

二、当代高校对学生干部管理的误区

1.现今社会很多高校对学生管理方式都采用父母式管理方法,对学生的社交、生活、学习、课外活动过多干涉,并且对没有按照要求做的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惩罚,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成长。

2.校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学生干部,主要是在老师和校领导管理疏忽的时候,由学生干部管理学生,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一定弊端,很多学生干部由于自身心理状态不端正,导致对其他学生出现以权压人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干部自身做得不够好,其他学生并不服从管理,这些都是学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疏忽造成的影响。

3.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方式一直都是以学生平安,成绩优秀,在校期间不出任何事情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压榨,学生一旦做出影响校园风气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严厉惩罚,而学生干部一旦出现错误,会比普通学生接受更严格的惩罚。这些情况非常不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出现唯唯诺诺的情况[2]。

4.近年来我国高校还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干部工作脱轨,对于高校而言,校园就是培养人才,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大部分校园都以教学为中心,对校园中学生干部的管理出现很多漏洞,学生参加干部选举,就是为了锻炼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但由于老师和校方不重视,导致学生干部积极性消失,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学生成长。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学生干部管理产生的影响

1.校方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且把学生干部当成独立个体培养,学生并不是依附于学校的成年人,而是和学校平等的,因此校园要无条件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并且给予优质服务,同时学生干部要了解学生多方面需求,代表学生和校方沟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应有服务,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

2.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在校方支持下展开自主学习,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付出应有努力及承担后果,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3.尽量避免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脱轨的情况,保证学生在学习状态下依旧能够充分培养出自己的管理和执行能力,学生干部选拔不应该形同虚设,校方要充分利用这一团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做好沟通工作,摒弃对犯错学生严格惩罚的情况,遵守新公共管理理论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3]。

4.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应该采用法制化手段,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条令的保护下保证学生自身权益,并且在这些条件下保证学生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鼓励学生有效利用法律保护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在自身犯错时,第一时间想到法律的约束,引导学生在未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5.很多学校对学生工作者的身份没有明确定位,这一点将在根本上影响学生工作者团队的合理发展,严重打击学生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对于这一点校方要有明确合理的表示,并且对学生工作者团队给予充分肯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意识到自身价值,并且使学生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到未来工作道路的发展方向。这才是高校学生干部团队管理方式需要参照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大学生干部管理问题,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大学生已经是独立个体,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旦高校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就会出现学生无法发展个人特点的后果,所以校方要打破传统管理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长处,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最终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孔令文.新公共管理范式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22-23.

[2]赵强,孟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04:130-36.

篇5: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作者: 不详 浏览次数: 344

一、科学管理内容

泰勒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家庭里,19岁时因故停学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22岁时进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开始当技工,后来迅速提升为工长、总技师。28岁时任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1890年泰勒离开这家公司,从事顾问工作。

1898 年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继续从事管理方面的研究,后来他取得发明高速工具钢的利。1901年以后,他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写作、讲演,宣传他的一套企业管理理论,即“科学管理----泰勒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5条: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和执行相分原理。

1、泰勒认为,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首先应该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所谓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时。

所谓动作研究,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即研究工人在干活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之后,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谓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即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标准化原理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付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按劳付酬,干多干少在时间上无法确切的体现出来;他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3、泰勒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应该把计划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负责,这里的计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时间和动作研究

(2)制定劳动定额和标准的操作方法,并选用标准工具

(3)比较标准和执行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控制

二、泰勒科学管理的二重性

列宁认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等等”。

三、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

1、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篇6: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德鲁克 研究生 自我管理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尤其反映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等繁杂多变的问题方面。为了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质量上也有所保证,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到自我管理的相关理论,这对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彼德·德鲁克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管理学家和高级管理咨询人员,是世界公认的“现代管理之父”,被人尊称为“大师中的大师”。正如大师所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知识工作者们都需要自我管理。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摆在为社会做最大贡献的位置上;他们需要学会发展自己。在长达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们需要学会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他们必须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改变他们所做的工作、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的时间。在漫长的人生周期中,人是会改变的,我们过去所学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储备,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已经不敷所需。我们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和远景目标。因此,我们需要‘自我改造’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而不仅仅只是寻找一种新动力。”[1]《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管理自我的关键在于了解这样一些关键问题:“我是谁?我的长处何在?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归属在那里?我又不归属于那里?”通过了解自己的实力、价值观、和你最擅长的领域,成功地进行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管理。[2]

二、研究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3]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是当前倡导的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已经经历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在自身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但研究生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年龄层次和知识层次的差异使得其自我管理更加复杂,其自我学习和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提倡自我的主体性。从最近新闻媒体经常曝光的一些因学术不端而引发的热点评议中不难看出,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压力和不知所措。部分已婚学生还要面对家庭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研究生面对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不得不努力自给自足,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依然处在校园环境里,他们需要导师和辅导员等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指导。因此,学校教育者们应努力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以求得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德鲁克自我管理理论在研究生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德鲁克提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所在。研究生应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行:第一,研究生专注于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什么能给你带来益处:第二,扬长避短,加强自己的长处;第三,找出无法克服的习惯或品性:第四,改正不良习惯和不良品性:第五,找出那些研究所本身所不该做的事情。

第二步,德鲁克提出“如何工作才能取得成果?”这一关键问题。就像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长处与短处,每个人工作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有些人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而有些人是通过倾听来学习。阅读者很少能变成成功的倾听者,反之亦然。所以研究生可以以倾听专家报告为学习的途径,可以沉浸在文献资料里求知,也可以在实验室里探索创新之路。日前曝光的湖北省最年轻市长周森锋论文抄袭事件给研究牛的论文撰写带来很大影响,撰写论文是研究生必各的一项能力,但当违背学术常规而功利化地完成学业时,我们应反思,这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而不要将自己所谓的学术不端定位在破坏自我价值观的领域,要找到自我学习与价值观的契合点。[5]

自我管理的第三步即德鲁克所言的,将工作关系建立在交流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2009年6月某日晚,北大2006级研究生贾某从高楼丧命的导火线是他拒绝帮助导师谢某完成课题,而后被辱骂导致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而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生群体是一类区别于大学生特殊的学生群体,学会交流对研究生来说也不是一件难事,但交流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习,而且也减少了很多心理矛盾。[6]

第四,德鲁克说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从安排时间入手。时间观念对每位研究生来说也至关重要。大部分文史类和少数理工科研究生都有一种“读研浪费时间”的埋怨,其实这点根本上是和研究生不了解自己的时间有关。在同样的三年或是两年的读研时间,不同的读研方式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收获。其实,差别在于如何安排这些宝贵的时问。首先研究生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样花掉的。然后试着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把那些耗时又低效的活动从日程表中删除。最后将自己可以支配的零星时间整合成为大块的时间单元。[7]

晟后,自我管理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大师所言“成功的事业不是运气或是计划的产物。它是由那些有能力把握住与自己长处相符合的机遇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极是。1988年7月,武汉大学的7位研究生以2000元起家在短短的几年赚了6亿,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结合自身的特长勇敢创业。研究生就应从开始设计好自我发展的方式并开始寻求适当的机遇,结合自己的长处、学习方法、时间等,当适时的机遇出现时,研究生一旦抓住并能够发挥自己潜在的优势,相信以后的职业生涯也会由此变得更为清晰。[8]

篇7: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

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

篇8: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一、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大难题, 经常会听到从事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教师抱怨, 总是觉得自己带的学生素质太差, 只能从瘸子里面挑将军, 勉强任命几个班干部, 他们的工作不能令自己满意, 也不能带领班级学生一起进步, 还可能会出现班干部自己逃课的情况, 不能树立起威信。这样的班干部形同虚设, 辅导员必须事事操心, 效率也低。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如何选拔和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 是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我们选拔和任用学生干部, 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撑。

1. 用人要先知人。

要用好人, 首先要知人, 而知人是比较难的, 因为一些人常常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作为高校辅导员, 要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通过谈话、调查、教育观察等, 再进行比较分析, 加强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2. 用人之长。

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无不可用之人, 只有用不好之人”, 也就是说,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 用得好就会对集体发挥作用。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 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遵循因材施教的选择,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促使学生能发挥出自身长处。

二、差等生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 任何员工都自发的努力成为一个好员工, 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们可以说, 任何学生都自发地努力成为一个好学生。抱着这种观点, 我们就会发现, 平时让我们伤透脑筋的学生, 也有很多可爱之处, 他们希望能像好学生那样被人理解, 被人关爱。一些学生之所以会犯错误, 可能存在难言之隐, 或者是我们的管理存在问题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在环境适当的情况下, 工作是人们获得满足的重要源泉, 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控制与自我指导, 不需要外界的监督或惩罚, 一般条件下, 一般的人能够学生接受责任, 还有的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高校中的差等生, 在考试中是最为活跃的舞弊分子, 尽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制度, 如果考试作弊, 将要受到纪律处分或者开除学籍, 但是学生还是会作弊, 以致一些学生的档案有了不良记录。学生为什么会舞弊, 还屡禁不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可能是因为试卷太难, 也可能因为复习时间太短, 只有了解情况, 对症下药, 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 我们会发现, 每个学生都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们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差等生等给予关注, 关键在于思考差等生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改变, 或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知道, 动力决定行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说, 明确的目标可以增加工作的绩效, 如果困难的目标被接受, 那要比设定容易实现的目标时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在企业里面, 每个员工都设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都有确定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如此, 也存在着目标与动力的关系问题, 学生的目标越明确, 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刚刚进入大学, 学生会感觉迷茫, 如果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够结合学生实际, 为学生规划一个大学目标, 学生就会朝目标努力, 毕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 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的学生入学后, 辅导员让学生写出自己即将毕业时的简历, 有的学生写的是英语六级, 政治面貌是党员等, 这些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 毕业时, 写英语六级的学生过了六级, 口语非常流利, 应聘到外企工作;写的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学生, 毕业时成了一名预备党员。这就是说, 学生如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就会在学习生活中时刻激励自己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除了经验之外, 学生管理工作者还有掌握先进的理论与技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更多的先进管理理论的应用必定会提高我们的实际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德,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昊,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3]朱占峰, 管理学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43-0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其求知欲往往在机械的学习活动中逐渐被消磨。由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我国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回应。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欧洲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有关绝对现实的定论,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者本身拥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当然,建构主义理论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发挥其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具有很大帮助。

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论主张,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也正在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全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財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求知欲强,但在长期的传统灌输式教育中,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被压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释放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指引探索和研究的前进方向。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环节、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来完成。下面,笔者结合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从教材编写、教师素养水平和教学过程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教材具有工具性对话功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好教材应具备以下特征。

1.好教材要突出一个“新”字。好的教材应尽可能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比如在财务管理教材中,应安排适当篇幅对通货膨胀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管理、财务预决策数量化、行为财务学、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等专题进行介绍。

2.好教材要能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财务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依附,如果能在教材中带有启发性地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将对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好教材必须给出充足的参考文献,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阅读。一本教材编写得再好,内容始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就需要提供很好的文献参考信息。参考文献应包括为使读者加深理解而需要额外阅读的著作名称,而不仅是罗列在编写过程中所参考的教材名称。后一种模式的参考文献对读者的帮助并不大。然而国内许多教材却常常陷入这种误区,反观国外优秀的教材,往往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素养水平的启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水平。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名优秀的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师,无论从学科理论或是从实践经验上,都必须具备较高水平。

1.教师必须从理论上掌握财务管理的精髓及内容。从理论方面来看,好的教师必须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又能从一定高度俯瞰和把握整个学科精髓和实质,这样才能做到收发自如,挥洒大方。此外,教师为了保持学术敏感性,还需要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将最新成果反映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

2.教师必须在实践层面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层面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这样才能言之有据,生动形象。当然,这一要求可能受制于现实的制约,不像教师的理论水平那么易控,不过仍然有许多实现的方式。比如,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师定期送到企业里去锻炼;让教师参加企业界举行的理论研讨会,加强他们与企业家们的联系;通过各种倾斜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采编案例,用现代企业活生生的事例充实课堂内容等等。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财务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的启示

好的教材和优秀的教师只有融入到好的教学过程管理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好的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则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有机统一。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使他们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要用教师的主动性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用教师的主动性去扼杀学生的主动性。

2.好的教学过程应强调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式,将重要的知识链条线以不同颜色和字体在幻灯片适当的位置突出地显现出来,使之具有反向和多向思维的启示;还可以大力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并记入平时成绩;也可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做相关主题的调查和研究,集体完成报告,现场演讲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将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总之,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高校财务管理教师应注重在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2-64.

[2]谢华,朱丽萍.浅议“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3]沈晓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基础会计课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下).

[4]王永海,刘国英.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建构主义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简介:刘熠,女,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篇10: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对我国高校管理的影响

西方理论管理流派众多,影响巨大,本文就我国高校接受西方管理理论的情况作一概述.

作 者:颜道胜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315016刊 名: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COLLEGE年,卷(期):200113(1)分类号:A647关键词:西方管理理论 我国高校 管理 影响

篇11: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针对传统智力构成学说的弊点而生,拓宽了人们看待智力的视野.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智力七元说、智力发展后天制约论、智力价值中心说以及智力类型扩展说等.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的`学生工作具有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受教育对象、转变工作方法和转变评价观念等启示.

作 者:叶朝阳 廖传景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温州大学委员会,浙江,温州,325035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17(2) 分类号:B.848.5 G641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   学生工作  

篇12: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方永刚精神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深刻启示

作者:黄 约 芮红磊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3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以对党的创新理论深厚情感为事业起点,视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职业生命,努力练就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黄约(1956-),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芮红磊(1980-),男,河南漯河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思想史。(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84-0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方永刚教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理论根底、忘我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演讲技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优秀典范,胡锦涛总书记对方永刚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理论。”方永刚精神与实践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实效性,引人深思,催人奋进,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深刻的启示。

一、对党的创新理论满怀深厚情感和激情,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事业起点

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基本国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要深刻感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发展,积极拥护和实践党的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学习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因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崇敬与热爱,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方永刚教授站在讲台上时总是那么有激情和活力。方永刚说过:“我非常喜欢我的听众。无论是年轻的学生、基层官兵还是地方干部群众,每当我见到他们,我心里就有一种激动、冲动,觉得我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方永刚能够成功进行科学理论教育的重要秘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学习方永刚精神,必须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崇敬和热爱之情,并将其作为教育事业和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地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伟大创新理论,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热爱党的创新理论,衷心拥护和支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可能在讲述科学理论的时候,充分表现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并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及感受强烈感染广大青年学生,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热爱党和人民的感情,使他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立志成长成才。

二、深入学习和努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职业生命

“职业”是劳动者的“第二生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职业生命”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业精神。方永刚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教育视如自己生命般的重要和珍贵,从不敢有半点怠慢和丝毫松懈。他把所有精力和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正是在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和教育等同于自己的生命,方永刚成功地做到了: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跟进一步,研究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方永刚从电视新闻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科学发展观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在学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方永刚作为沈阳军区某部的客座教授,曾在3天时间内连跑东北三省,5堂主题相同的课,他居然讲了5个“版本”,每天国内外发生的最新时事都被带进课堂、融入宣讲。有党的创新理论源源不断提供思想动力,方永刚站在讲台上是那么从容自如、理直气壮、底气十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起来,充满了时代气息,使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步伐。

学习方永刚掌握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必须努力做到:一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的,是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联系社会实践,才能科学论证和认识党的科学理论;只有掌握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是注重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始终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教师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中学就开设了,到大学学习阶段不容易讲出新意,学生易发生心理逆反和厌学情绪。从方永刚事例可以看到,党的创新理论时刻在创造和发展着,关键是理论教师是否在进行创造性教学。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对课本知识的“二度创造”,是教师最新的研究体会和实践经验的重新整合。三是善于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开展创新理论教育。方永刚的课之所以深受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入了解听众的喜怒哀乐,及时并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永刚每次讲课之前,都首先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职业构成,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便根据讲课对象的不同分别寻找与听众的“共同语言”。因此,他的理论课堂能够做到因人而异,深入浅出,对东北老百姓讲课像家常唠嗑,给军人讲课像在做战前动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这是一个充满朝气、思维活跃、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富有个性和主见,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思想免疫能力比较薄弱,认识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育途径和方法,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年的研究

与实践,我们认为“参与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教育模式,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需求,鼓励学生从教学边缘进入中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科学练就党的创新理论的讲授艺术,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基本技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讲课的艺术和技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方永刚讲授科学理论能够取得“入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效果,这是建立在高超的讲课艺术和独特的授课风格的基础上。学习方永刚的授课艺术,需要做到:

1.将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和艺术化。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是被高度概括和逻辑化的理论体系,代表着我们党对于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理性认识。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入课堂,就必须做好“政治翻译”工作,把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去,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艺术化、趣味化、通俗化,这是理论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要达到科学理论通俗化、艺术化的境界,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苦练说话艺术、形体表达艺术、演唱艺术等,调度自己一切可以使用的身心资源,从听觉和视觉上强烈冲击学生的心灵,引发思想共鸣。

2.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特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学科之间没有壁垒与隔阂,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相互交流、学习、渗透和交叉,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虚心向其他学科学习,吸收和借鉴新观点、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作为人民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师德形象和人格品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理论教育要深入人心,不能只是简单地依靠演讲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靠教师的人格力量。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能够让学生信服、喜欢,愿意交往。方永刚不仅拥有理论修养和高超讲课艺术,而且还具有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因而成为人民群众交口称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信仰让生命激情燃烧——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上)[N].中国教育报,2007-04-03.[2]方永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J].理论与时代,2007(6).[3]方程.方永刚:用真情与真理同行[J].先锋队,2007(6).[4]李选清,等.一名理论战士的如火激情—记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创新下一篇:《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