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究

2022-11-06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当中,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其需要对民族文化产生最够的认同, 对红色文化的真实内涵表示理解, 如此才能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 才能够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中鉴定自己的文化立场, 坚持弘扬红色文化, 牢固掌握民族文化的话语权。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有形态,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认识红色文化, 形成红色文化作为主导, 世界多元文化为协调的文化心态, 才能够完成对文化业态的整合。

一、红色文化价值的阐释

所谓的红色文化, 是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 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形成的文化业态, 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思想, 其对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作用。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多种优良传统, 也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艰苦的革命岁月造就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也让其成长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1]。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抗战精神等, 其孕育出了红色文化, 也彰显了红色文化的价值。红色文化所传承的是革命时期的坚强不屈, 也启迪着现实社会的坚韧不拔, 更加昭示着未来世界的坚持不懈。特定的历史环境与鲜明的现实世界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文化内涵, 其将成为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形成政治思维的风向标。大学生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价值的多元化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越来越弱, 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也正在逐渐减少, 在消费心态及情感归属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信念不可避免的出现模糊, 其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下降, 不再了解何为艰苦奋斗, 也不再明白什么是勤劳勇敢[2]。为了更好的体现红色文化价值, 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更深的认同心里, 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深入分析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并阐述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路径。

二、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危机

(一) 淡化红色记忆

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关系到其是否能够正确的了解过去, 并且正视现在, 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记忆则关系到其是否能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如果确实了历史记忆, 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上, 其无法离开对历史记忆的解读和传承, 历史记忆会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如果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物质主义, 那么人们就会疯狂的追求物质需求, 并且其在生产和生活中也不再思考生动的历史过程, 而是以冰冷的物质来堆积自己的世界, 不断炫耀文化并且消费文化[3]。而该种生活场景如果将大学生包裹起来, 其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将发生偏移, 也将让存在与记忆当中的红色文化逐渐淡化, 让大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逐渐疏远。事实上, 在当今社会, 很多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记忆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现象, 其认为红色文化所衍生的历史时空与自己非常遥远, 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比较幸福和富足, 而红色文化所存在的社会则处于艰苦和匮乏的阶段。在生长和生活环境无法对接的情况下, 红色文化的记忆很难引起大学生对于历史的反思。

(二) 文化价值标准破碎

文化价值的标准需要身居文化传承的核心地位, 以此来构成完善的价值观念逻辑关系, 作为文化客体对于主体的衡量标准。而在红色文化的价值标准方面, 其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奋斗精神已经逐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尺度衡量中变得支离破碎。在马克思的语言中提到, 固有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被遵从的观念将会被消除, 而当新的等级关系形成以后, 原有的观念就变得陈旧, 等级的和固化的东西将逐渐烟消云散, 而神圣的东西也将被亵渎[4]。在现代社会, 人们不再关系什么样的精神是伟大的精神, 其处于自我贬值的状态, 衡量价值的标准成为了相对存在的东西, 人们追求的更多是物质满足, 其崇拜功利, 喜欢欲望, 对他人保持漠视的态度却对自己过分关注。大学生处于这样的思想环境下, 其价值观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在价值观发生偏移的情况下, 红色文化价值的标准破碎。

(三) 文化表达失语

从现在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与表达情况来看, 大学生处于红色文化失语的状态。语言能够证明自身, 也能够展现人的本质或者是隐藏人的本质。在不同的时代中以语言来形容并表达自身, 才能够在不同的群体中证明自己。现代大学生所表达的语言自然也不能脱离其所生活的时代, 其经常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对于现代生活的感受, 并且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5]。但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并不是其所生活的时空, 其更加无法直接去体验红色文化的时代, 尽管为了弘扬红色文化, 国家和政府不断宣传红歌、红剧, 大学生也会通过观看和欣赏而有所感悟, 但其却无法从心灵上引起对红色文化的共鸣。

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在当代有其文化价值,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也需要拥有合适的实现路径。

(一) 加强理论教育

理论教育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将理论教育贯穿于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始终。马克思指出, 理论与实践存在同步关系, 物质力量能够摧毁物质力量, 但理论力量能够掌控群众, 并且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 从理论上说服人才能够在精神上说服人。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当中的景点内容引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当中, 注重对于案例教学的选取, 紧扣时代背景, 关切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理论教学也变得更加鲜活而生动, 让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切的感知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的无私与伟大[6]。理论教学中挖掘红色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利用文化资源来唤醒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记忆, 让大学生在情感上与红色时代产生共鸣。

(二) 注重情感教育

除了以理论教育进行精神渗透, 情感教育也将成为红色文化向着大学生生活渗透的重点途径。红色文化中有很多经典且具有情感教育意义的故事, 高校、家庭以及社会机构都可以利用这些经典的教育故事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红色情感教育氛围, 让大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红色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故事中人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奉献。情感上的认同在本质上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可,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在情感上的认同能够让其处于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坚持自己的立场[7]。如今媒体大众为了加强对红色历史人物的宣传教育不断制作生动鲜活的宣传节目, 其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做出了客观的分析, 以舆论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且制作的信念和情怀, 让其意志得到磨炼, 从历史唯物的角度来理解历史, 掌握国情。高校需要掌握好红色意识形态, 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当中, 以新媒体或者是新技术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让大学生接受更加浓烈的情感教育, 从历史中体悟生活, 在自身成长阶段学会解决困难。

(三) 开展实践教育

中国古代讲求“知行合一”, 实践是教育人的必要环节。马克思也曾提到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现代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教育, 尤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 坚持从实践的角度来学习知识, 并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精神内涵。高校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的实践教育对加深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的安排, 大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服务群众的社会责任感, 其处于红色文化实践当中, 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 鉴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愿意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8]。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能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直观生活体验, 其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或者是志愿者活动当中, 不断体验红色主题的活动内涵, 加深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 并用语言来表达接触红色文化的切身感受。

四、结论

红色文化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无法取代的, 大学生处于当代社会需要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决于其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与感悟, 在理论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实践教育过程中, 大学生逐渐从精神感悟上升到切身体验, 其能够受到红色文化的引导, 加深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 真正意义上学会红色文化的本质, 理解红色精神, 运用红色品质, 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承载红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做斗争以及社会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时代文化产物, 也已经成长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对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需要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感, 从而才能够对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内涵。文章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价值及实现路径角度出发, 分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危机, 给出红色文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认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培培.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7 (6) :190-194.

[2] 邓鹏.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及其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5) :124-127.

[3] 陈树文, 蒋永发.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 2017 (1) :85-87.

[4] 王芬.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 (6) :150-153.

[5] 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 (6) :73-75.

[6] 张文, 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 2016 (23) :126-127.

[7] 常沛.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 :43-45.

[8] 吴欣遥, 曾王兴, 秦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认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9) :99-102.

上一篇: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下一篇:浅谈10kV配电网线损及降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