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9-10

近年来, 伴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各种新的文化形态传入我国,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日益多样化, 我国的多元文化格局日益明显, 同时对国家认同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全民教育, 当代中学生更是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 是祖国发展的后备力量, 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 分析多元文化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 探寻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认同及国家认同教育内涵

国家认同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出现于政治学领域, 后又逐渐被引申到其他学术领域。国外学者一般将国家认同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政治性国家认同, 即个体对国家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认可、接受和热爱的程度;另一种是文化性国家认同, 即个体对国家的主流文化、传统信念等方面的认可、接受和热爱的程度。[[]]与此相对应, 我国学者肖滨将国家认同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公民对集组织、权力、制度于一体的国家政权系统的同意、赞同和支持, 这是公民政治取向的国家认同, 可以称之为赞同性国家认同;另一方面是公民对集领土、主权、人口于一体的国家共同体的认同, 这是公民文化—心理归属的国家认同, 我们称之为归属性国家认同。[[]]也有学者将国家认同分为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及制度认同。综合各位学者对国家认同的不同界定, 本文认为,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这个国家, 意识到自己为该国国家成员的身份, 并自觉认知、赞同和支持本国的国家主权、政治、历史文化等。

而国家认同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运用系统的教育手段将国家认同的相关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 从而增进受教育者对国家的认同感, 树立国家意识, 引导其积极主动的爱国行为[[]]。国家认同教育者大多为学校专职教师, 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 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而受教育者则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年龄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文化素养的差异等等都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复杂性, 这就要求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方式必须多样化, 国家认同教育者也承担着繁重的任务。

二、多元文化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等促使人们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逐渐离散, 而新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还尚未形成, 因此, 各种形态的文化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相互交融、冲突, 形成了我国这一时期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这些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差异性必然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

多元文化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一些契机。首先, 多元文化提出了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相互交流、碰撞, 中学生虽尚未成年, 但已有了一定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如此复杂多样文化的冲击下, 中学生难免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也伴随着政治霸权、军事扩张悄然而来。在这样的局势下, 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唤醒了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其次, 多元文化带来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方式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教学大多以教师授课制为主, 依靠教师的口述将教育内容传授于学生, 再加之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政治性及方向性较强, 学生很难真正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而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国家认同教育者们视野更加开阔, 能够学到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可借助先进技术, 将视频、图像等相关内容生动地呈献给学生, 使得中学生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再次, 多元文化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 我们可以汲取多元文化中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普遍真理的先进理念, 同时,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样文化, 世界各国的文化理念很容易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 可以通过更多的比较、判断及选择, 引导中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文化的认知认可, 进而树立国家认同感。

但多元文化也对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首先, 多元文化使国家认同教育环境更得更为复杂。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地域性的信息封闭现象已经不存在, 各种思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蔓延到中学生所生活的学校、社会中, 国家无法全面防范那些具有破坏性的信息。中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 传播途径的多样导致中学生接受信息更加具有随意性、即时性, 各种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信息在社会环境中氤氲蔓延, 不断消解着我们通过教育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对中学生的正确引导, 因此, 国家认同教育的环境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制, 国家认同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势必加大。其次,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带来中学生价值信仰的迷茫。传统的封闭社会中, 人们维护一个共同的一元文化, 而进入当代社会,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 多种价值体系带来了文化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强调所谓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 而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 价值观念尚未形成, 且因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 面对西方这种思潮的影响, 很容易受其影响与已接受的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矛盾冲突。此外, 现代社会思潮中,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及易受其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从而对我国主流文化产生质疑或迷茫。

三、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多元文化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背景, 同时它也像一把双刃剑一样, 在对我国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提供良好契机的同时, 又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 面对多元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把握多元文化的规律, 探求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 优化校园环境, 注重校园文化对国家认同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中明确指出, 人创造着环境, 环境也在创造着人[[]],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 其生活、学习时时刻刻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因此学校在对中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 应该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利用校园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可以运用学校的广播、校报、文化长廊、墙报、横幅或是班级的黑板报、班级角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作为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宣传的平台。宣传学校的校风校训、宣传与中学生相关的一些国家大事、国家发展的艰苦历史、为我国发展贡献出力的优秀人物事迹、有意义的格言警句等内容, 用这样的方式去营造和强化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环境, 使学校师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和体验这些内容, 从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热情, 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同时也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知认可校园文化所传递的内容。

(二) 增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中学生文化自信

不同的国家通常会用不同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来表示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 一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根基和基础。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 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 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 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作为一个中国人, 不仅要了解我国的现在, 更要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很多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优秀文化。例如,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民族精神等, 这些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绵延, 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中, 仍能不断与当今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而发展, 在各色各样的文化中脱颖而出,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及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因此, 要引导中学生去了解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 继承我国优秀民族精神, 使他们不易被多种多样的文化所诱导, 树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 激发其对于国家的爱国热情及归属感。

(三) 创新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大多以教师授课制为主, 依靠教师的口述将教育内容传授于学生, 再加之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政治性及方向性较强, 学生很难真正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在对学校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时, 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 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图片、视频、音频等, 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其次, 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 如带学生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学习, 将学生置身于情景中, 通过真实的触感与及现实的感受等, 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知识,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 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再次, 教师应注重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对国家认同教育的作用。传统节日、名胜古迹等都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 他们是国家认同感形成的根基和土壤, 在遇到传统节日或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时, 学校可以展开相关的活动, 通过活动的仪式感, 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甚至引起心灵共鸣, 利用这些象征性的符号强化其爱国情怀。

(四) 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国家认同教育的合力

当今社会,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传播, 学校内外、家庭内外各色各样的信息都充斥在中学生的生活中, 对其产生着影响。因此,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 积极调动发挥作用, 才能形成国家认同教育的合力。其中, 学校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主体, 学校应不断完善改进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做好中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工作;家庭则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 因此家庭应树立良好的氛围, 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社会应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搭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平台, 帮助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只有三方相互配合协调, 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 才能有效增强国家认同教育效果, 促进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摘要: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格局日益明显, 各种文化在一国范围内相互激荡碰撞, 为我国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一些契机, 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加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可以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创新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国家认同教育的合力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多元文化,国家认同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J].世界民族, 2012, (3) :29.[1]马得勇.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J].世界民族, 2012, (3) :29.

[2] 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6-97.[2]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96-97.

[3] 元修成.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3]元修成.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

[4] 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59-62.[4]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59-62.

[5] 杨索宇.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杨索宇.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上一篇: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下一篇:对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