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路径探究

2022-09-10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12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十三五”期间, 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 发展积极的网络文化, 利用“互联网+”该行动计划来扩大网络经济空间, 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中, 作为国家战略, 它很快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互联网+”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它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它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重要平台[2]。“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基于网络大数据资源的优势, 可以为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重要保障。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既需要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也需要高等教育相应方法的现代化。

二、“互联网+”的内涵特征及其与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互联网+”其内涵是利用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技术成果, 推动体制改革, 增强实体经济的创新和活力, 形成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创新元素的新社会形态。“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中的多元融合和拥有极大的创新驱动力, “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出, 转变了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融入互联网因子将它归为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容纳所有的教育资源, 可以重新组合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以及与国际接轨, 这就需要变革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资源的管控模式。实现该目标的措施为:使教育管理职能进行转变, 在“互联网+”的革新型思路下,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其为导向, 进行全国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 以此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交通不畅、局部分割等问题, 进一步建立连贯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推进教育管理民主化、信息化与科学化, 教育管理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由此做出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方案。对于高校内部管理中, 灵活使用公众号等自媒体信息平台, 实现学校治理民主化、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应提出合理统筹后的高标准管理体系, 以此为准则应用于整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与单个学校内部管理之中, 以期通过对管理体系的调整, 使优良的教育资源更快速有效的被利用, 进而使学校的行政管理及教学工作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优化教育管理形态和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教育管理动态机制, 实现数据的“伴随式”搜集、分层次开放与共享, 创建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进而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当前制约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因素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尚存诸多弊病: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处理过分教条、僵化, 一味强调规章制度的流程化, 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与培养, 对教学管理中, 更加僵化, 灵活性较差, 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也将影响大学教育管理地更好转型和发展。

(一)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差

目前, 大学生与辅导员和课堂教师的接触最多。每位导员需要管理数十甚至数百名学生, 而依靠课堂教师管理学生更加困难。因此,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 多样化和多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其他领域相比, 大学教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主要包括两点:首先, 高校现有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专家年龄较大, 其网络技能落后, 使得教学资源难以应用于信息化平台;其次, 一些高校将使用更多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并减少对网络信息设备的投入。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还不够成熟, 并且对专业技术人才也较缺乏, 日常投资升级也较少。所以尚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资源需求。

(二) 高等教育管理形式单一

目前, 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兴趣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励。只有单一的教育, 教育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 学生也成为没有思考的"吸收容器",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学生缺乏对事物独立的判断力和筛选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部分高校课外实践单一, 教育管理无生气的特点。

(三) 反馈机制尚未完全适用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

反馈包括积极反馈和负面反馈。必须将系统的输出转换为输入, 以通过其自身的功能减慢系统内的压力。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反馈指的是将教育管理的动态信息反馈给管理者, 从而对管理措施进行调整, 是管理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情况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反馈, 呈现自上而下的单向性和垂直性特点, 缺乏共享与互动, 令管理者“高居庙堂上”, 使得学生“苦诉难明言”, 因此建立组织与个体的反馈机制是“体察民情”的重要手段[3]。

(四) 高等教育管理高耗低产

高校的科教资源安排与利用时, 在其管理方面耗资大利用率低:除了公共教育教学资源之外, 比如图书室, 其他的教学设备、实验室、报告厅、教室等, 相当部分资源分配到二级学院或相应部门保管使用, 其他的教育者、学生等要想租借, 不仅要有情感关系, 还有租金成本, 从而抬高了资源利用的门槛, 有的部门资源使用率高, 有的则闲置生尘。在现代高等教育中, “互联网+时代”的产生, 大数据云平台能够缓解高校资源的高耗低产的局面。

四、“互联网+”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互联网+”更多的是一个结合所覆盖领域特点的数据平台。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改变传统的人治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过度强调硬性管理, 以及自主性和创新性缺乏。“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该模型的出现给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它不仅使高等教育管理越来越人性化, 而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一) 为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建立综合信息平台

“互联网+”开放共享, 尊重人性, 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将教育行业中区域间信息交通不畅、块条分割现象等问题尽快解决, 将与教育行业有关的信息从搜集到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尽可能地完善, 构建系统、连贯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 进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也可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 将有关提案、计划、规划、章程等向社会公众、高校群体发布, 鼓励高校积极参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教育管理部门应多角度掌握多方面的信息,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来处理和分析各类数据, 做出科学决策。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 及时听取广大师生意见, 使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二) 为学生建立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平台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基础。互联网上具有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 学生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自主的选择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内容, 扩大视野, 开拓思维, 找到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传统学习者也将态度从被动的“逼我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我想学习”。并与教师、其他学习者和同学相互探讨, 共享资源, 分享个人心得体会。比如, 我国在线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程度, 使高校学生能够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络课程的学习;网络精品分享课和公共视频课使大量中青年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大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使教师能够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并开始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和基于讨论的教学。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所提供的大数据支撑,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偏好, 制定符合每位学生学习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三) 建设学校后勤管理保障提供资源交互化平台

“互联网+”可以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资源管理平台。例如, 现在出现的“互联网+大学物流”专注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运用智能物流管理系统, 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 优化物流运作流程, 降低物流管理成本;“互联网+高校人力资源”利用互联网建立规范,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构建教育物流人才智库。通过该平台实现人才招聘, 培训, 归纳, 考核, 推广等人力资源全程服务, 人性化, 智能化的薪酬管理模式, 完善“互联网+”人才服务体系;“互联网+高校安全管理”它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为学校内外的师生建立了安全预警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尽早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促进安全的校园建设, 建立一个智能校园。

(四) 创建“互联网+”的“个性化”文化管理模式

如今, “互联网+”模式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必将成为大众创业和创新的全新工具和平台。“互联网+双创模式”在高校的异军突起, 例如, 2015年在长春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中, 中普移动医疗采用了“在线APP, 离线手环”的商业模式通过实时检测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该项目在一开始就被高度重视, 存留于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孵化园区, 由于各方都对本项目较为支持, 才能使得双创项目进展地如此顺利。

“互联网+”为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具。高校大力倡导双创工程, 通过双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高等教育期间获得创新思维体验、创业实践历练, 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高校的管理者要顺应“互联网+”的潮流, 具备新的战略眼光, 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战略决策;高校的师生也需要积极参与“互联网+双创”, 为其积极建言献策, 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 营建“互联网+”的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教育领域同样受到互联网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阐述“互联网+”与当代高等教育的内在联系, 以及“互联网+”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较大弊端, 从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全面的信息平台的建立、搭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支撑平台、建设学校后勤管理保障提供资源化平台、创建“互联网+全员文化管理模式, 提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乔玉婷, 鲍庆龙, 曾立.“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5, 38 (04) :83-87.[2017-09-29].

[2]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02) :70-73.[2017-09-29].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2.13.

[3] 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 (2015-4-13) [2015-12-10]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76.html.

[4]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2015:4-12.

[5] 李海舰, 田跃新, 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0) :135-146.

[6] 付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新模式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3 (09) :25.[2017-09-30].DOI:10.16681/j.cnki.wcqe.201709013.

[7] 刘德广.浅谈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J].新校园 (理论版) , 2011 (8) :31-32.

上一篇:河南土地集中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倍增关系研究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