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初中阅读教学

2022-10-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聋哑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他们在阅读理解上存在许多困难。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聋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培养聋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美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的《五彩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怎样让学生透过一个个方块文字感悟到五彩池的美, 享受审美乐趣呢?我把这堂课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首先, 指导同学们上网查询五彩池的相关资料、图片, 让学生对五彩池有个大致的直观印象;然后, 在同学们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决定另辟蹊径——利用画画这一途径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学生用彩笔将自己体会到的五彩池的美画下来。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群情振奋, 紧张而投入地作画。当孩子们陆续完成自己的作品后, 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互相交流, 欣赏, 他们还推选出了大家认为最出色的几幅作品展示。作品虽然没有名家的成熟, 但五彩池的主要景物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 我请几位“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有的从课文中找到了作画的根据, 并声情并茂地朗读相关的文字, 让我们体会到了五彩池犹如仙境般的美;有的把整篇文章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 编了一个神话故事, 介绍了自己心目中的五彩池……学生的脸上全是一副陶醉的表情, 充满了向往。有学生对我说:“我一定好好读书, 长大了挣很多钱, 自己开车去看一看五彩池到底是何等的美!”

读文理解——作画悟情——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与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情趣。在这堂课中, 孩子们激情高涨, 兴趣盎然, 他们经历了系列积极的心理体验,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进行有创见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进行有机地思维拓展训练呢?那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阅读思考,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都应该鼓励、肯定。

聋校实验教材七年级课文《捞铁牛》, 讲的是宋代和尚怀柄借助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其方法是:先摸清八只铁牛沉在哪里, 然后让人准备两只很大的木船, 装满泥沙, 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两只船被拴紧, 用结实的木料搭架子, 跨在两只船上, 然后请熟悉水性的人带着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 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的拴在铁牛上, 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然后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 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泥里一点点地向上拔, 并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送到岸边。和尚利用同样的方法, 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鼓励学生动脑筋, 自己想办法打捞铁牛。我提问说:“同学们, 能想出更省力、环保的方法吗?”同学们带着问题, 开始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学生脸上的笑意也慢慢地多起来——他们已经有了答案。学生推荐代表上台演示了他们的方法:同样利用水的浮力, 不同的是, 同学们改用为4条船, 两船装沙, 两船不装, 同时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船里的沙不铲到河里, 而是铲到空的两只船上, 用于下一只铁牛的打捞用。原来装沙的两只船铲完沙, 利用水的浮力运回一只铁牛后, 又划船回来, 装打捞第2只铁牛而铲出的那两只船里的沙, 用于捞第3只铁牛用……这样反复用这两船沙, 打捞铁牛, 即节省了岸边挖沙的工作量, 而且环保。同学们还做了一道数学题, 使两种方法的优劣显而易见, 书上的方法用沙量是:2X8=16 (船) ;同学们的方法用沙量是:2船。这种探究式的阅读,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读好书而不盲从于书, 即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思考, 获得启迪。

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阅读文章, 首先要读懂,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聋哑学生的时间观不强, 用一句俗语来说, 就是“走到那里黑, 就在那里歇”。他们常常缺乏计划性, 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 我找来了课外读物——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 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这是一篇赏析性的文章,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内容的话, 学生一定不会感兴趣, 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受也不会深刻。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在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时,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然后让学生从作者写的七个方面谈自己的体会, 去感悟作者对时光的流逝, 想抓抓不着, 想留留不住的无奈;最后让学生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有类似的体会吗?”并让他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五六分钟过去后, 孩子们分别上台说出了自己的感悟:“写作业时, 日子与笔尖写字的沙沙声一起飘走了”;“在嬉戏时, 日子与欢快的笑声一起离开了”;“在看电视时, 日子从五彩缤纷的画面中闪过”;“在发呆时, 日子从茫然的双眼前溜过”……多么深刻的感悟啊!通过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想开去, 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时光是怎样来去匆匆, 一去不复返的, 知道了时间的可贵, 就会懂得珍惜。

阅读的时候, 既要让学生读进去, 又要让学生想开来, 这样做,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活跃他们的思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总之,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钻研,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积极的个性反应,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上一篇: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下一篇: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线上线下协同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