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2024-06-30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通用8篇)

篇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拓展思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是语文中最好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找到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合,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北京》一文,从天安门广场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从又宽又长的马路到绿树成荫、鲜花似锦,从故宫、颐和园、天坛到风景优美的公园„„将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或上传到校园局域网供学生查阅,势必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再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交流。这样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和重组信息等信息素养。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而人的大脑是网状结构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利用多媒体文、图、音并茂的特点,可以为阅读教学创造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如运用多媒体情境导入模式——场景式、人像式、图画式、设问式、音乐式、组合式等,就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动机。又如阅读剧本需要创设一种戏剧氛围——配上个性化的独白、对白使人如闻其声,展示场景、播放背景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对此,集语言、图像、音乐于一体的CAI课件就可大显身手。学生在这样的戏剧氛围中阅读,兴趣必然浓郁,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阅读其他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精彩的马戏》,运用多媒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各个马戏节目,从猴子倒竖蜻蜓、黑熊踩木球、到山羊走钢丝的图片,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而且还能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究课文的哲理。

三、多维阅读交流,促进协作互补。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普及,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流行,其影响日益扩大,被认为是目前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很重视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又很强调协作学习。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也可进行协作学习,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其优势在于多元多维交流,在于互补与共享并存。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就阅读中的发现与教师讨论,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个体获得的资料彼此共享;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大多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对文本的领悟。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在互动中互补,由此获得益处,得到成功的喜悦。

应该看到网络阅读教学是对现有课堂阅读教学的严峻挑战。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由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权威变成了学生阅读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

四、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现代教育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性区别之一。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将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何以见得?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人类左右半脑的特点。左脑为抽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语言、逻辑推理、数字、符号等;右脑为形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刺激左右半脑得到的结果不是0.5+0.5=1,而是大脑的总能力和效率成倍的提高。如果以“左半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型,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让学生既阅读文本语言(刺激左脑),又观看有关形象、聆听有关音乐(刺激右脑),将左脑的抽象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就能训练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CAI课件能担此重任。如阅读《荷花》,教师制作几幅荷花的画面,让学生来补充制作“荷花仙子”的画面;再依图配上合适的的解说词。上课时边演示边解说边评议,学生解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像力、创造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增加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当然,那种简单地以形象代替想像的CAI阅读课件,那种新瓶装旧酒式的多媒体阅读设计,只会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固然有许多长处,但正如本文开头指出的那样,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非对立关系,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瑕——毕竟课文实用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更多蕴涵在它的文字中,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咀嚼,读者才能受到更多的教育,获得更深的感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和审美境界的提升更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和品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还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文本阅读的特性出发。

篇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样,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也成为聋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崭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聋校课堂教学。关键词:聋校 语文教学 多媒体 信息技术

诸多的特殊教育改革者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高新技术的应用给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深远而又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影响。正如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赫所指出:“在接受和使用教育技术上,特殊教育居于领先地位。„„因为多媒体在特殊教育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每一个从事聋校语文教育的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课题。笔者认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聋生的主体性,创设教学情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语文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可以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聋校语文教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聋儿语言训练的整合

对聋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是聋校1-3年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任务。聋校的教育对象全都是听力残疾儿童少年。他们不会说话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听觉器官从小就对外界的语言没有感知的反应,不知道话是怎样说的,也就无法学说话。但是,从他们的生理特点来看,不管是先天或后天的聋哑,他们的发音器官都是完整无缺的,能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他们的视觉、运动觉和残余听力、让他们慢慢地模仿老师的发音方法,持久地刻苦练习是可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口语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以语言的发展带动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的。过去,囿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在对聋童进行发声训练时,用得最多的是一些土办法,如对着镜子训练口型,让聋童吹口笛练气息等,费时多,成效差,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不愿意练习。而经过训练的聋童多数也就只能完成正确的口型,发出的声音还是不能清晰地与人进行交流。而现在语训课发声训练时采用信息技术,运用相应的训练软件,可以使得聋儿语训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其效果与以往的土方法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训练聋童发声的软件“启音博士”,能提供七十多个声控的动画游戏,帮助聋儿进行多方面的实时发声训练。聋儿通过麦克风输入自己的声音,立刻获得动画形式的参数反馈,得出发音存在的偏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纠正。由于它采用的是色彩丰富、交互的游戏形式,因而能使聋儿特别感兴趣,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我要学”。这时的计算机兼任了教师与训练工具的双重角色,它成了聋校教师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得力助手,给聋儿的语训工作以极大的帮助。

从事聋校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拼音教学相当困难,特别是舌根音、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等的发音,聋儿感到非常难,教者花了很大气力,他们也无法区别和理解。原因是教者很难直观地教出发音部位及气流运动的具体过程。但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发音器官做生理解剖,并直观地演示出发音的全部动态过程,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发音部位和技巧,掌握了发音要领、正确地发出了这些读音,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以具体的形象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直观动作思维痕迹,聋儿对事物的理解更是如此。由于聋儿的语言障碍,他们通过语言认识形象的能力大大低于正常儿童,从而造成他们理解能力与正常儿童的差距。在聋儿康复训练教材中有些内容对聋儿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借助声音语言和身体语言加以表达,这就为教学增添了困难。因此,必须借助形象演示或实物操作形成表象,才能帮助聋儿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优势,可以化解教学中的此类棘手问题,起到变难为易效果。

例如在语言训练第一册12课《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教学时,我制作了一组体现大街上交通场景的图片,学生们依次看到了斑马线、红绿灯、人行道、人行横道等交通标志。聋儿看到这些常见的场景出现在屏幕上异常兴奋,纷纷提问这是什么,于是显示屏上反复出现这些标志的名称,并以特写镜头显示出拼音。这样使他们对拼读和说话产生极大兴趣,很自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在不长时间的模仿中,他们很快认识了这些标志,而且还能较准确地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随着主人公小红行走路线的推移,学生亲自观察到小红“红灯亮时停下来,绿灯亮时再向前走” 启迪了他们的思维,并引发他们的注意力从事物表象特征转移到事物的内在特征,从而顺利理解并会说“红灯停、绿灯行”这句交通规则,发展了聋生语言。

二、信息技术与寓言教学整合,让寓言故事“动”起来。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通俗的说,寓言是借助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聋校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一些寓言故事。我在我们学校教学节时上过一节公开课《亡羊补牢》,就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学生:“你们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吗?能说说讲了什么吗?”同学们都摇头。那我们先来看《亡羊补牢》的动画片,你们喜欢吗?学生一听到要看动画片都很兴奋,眼睛齐刷刷的盯着电视。我播放了事先从网上下载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动画片配有字幕)学生全神贯注看着,完成被吸引了。看完了,我再请大家说说:“现在你们能讲一讲是什么故事?”这次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发言,为下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在寓言教学时,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导入,播放和寓言相关的动画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有在概括理解寓意的教学环节,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也会化难为易。《亡羊补牢》的寓意是:一个人做了错事,但能接受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不算迟。聋生通过学习都能懂得,但不能很好的概括出寓意。我就又播放了一段视频给学生看,是我课前拍摄的本班学生的例子:班上有一位学生很多天都不写作业,学习退步比较大,后来老师找这位同学谈心,劝他改正。这位同学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认真写作业。学生看到是自己身边熟悉的同学都很兴奋,很认真的看。看完后我问大家:“这个同学怎么了?”同学手舞足蹈的打手语说:“他原来不写作业,后来老师跟他谈话,他知道错了改正了,又写作业了。”我看了很高兴,学生说的很好,及时转到寓意上来,这个寓言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多媒体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搬到电视上,这样使教学变的更加直观,准确。

三、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改善学生写作难的现状。现在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的应用为改善聋校作文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计算机有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提供素材,激活思维,丰富作文材料。写作文的首要问题是题材,题材来源于生活。聋生因为听力缺陷,和外界打交道较困难,生活范围小,写作题材必然受到限制,常常觉得没东西可写。聋生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活、拓宽聋生的思维,挖掘出广阔的写作题材。运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并茂的写作素材直观展现在聋生面前,给他们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参与活动,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想起更多的作文材料。例如,在学习课文《海底世界》后,学生没有条件去海底世界玩,我就运用计算机,播放南京海底世界、上海海洋公园的视频给学生看,学生兴趣盎然,指手画脚,讨论热烈。我抓住时机,布置一篇作文题《我去海底世界玩》,学生写上来的作文明显长的多,而且写得各不一样,感觉有话可写了。

还有聋生认识周围事物以视觉感知为主,听觉和语言受到限制,因此,往往认识得很不充分。聋生观察事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分析、想像等能力比较弱。计算机能展示事实,再现情境,教师可以指导聋生从内容到顺序、从整体认知到局部细致了解、从动作到神态全方位地观察。聋生在教师恰到好处的指点下,不仅会对观察的内容记忆深刻,而且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丰富作文内容,理清作文条理。例如,在学习课文《我们的学校》后,正值学校举行活动,学校的整个面貌焕然一新。我抓住时机出了一个作文题《学校变了》,指导学生抓住“变了”二字来观察、描写,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放映了反映校园面貌变化的图片和录像片,重点和精彩的内容通过定格和慢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再按照从校门口到宿舍的顺序,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序的观察。通过装修前学校的照片和装修后学校的照片对比,从多方面展示出了校园风貌的变化。聋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快乐地写作文,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篇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 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这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不在此有所突破, 学生就无法获得真实的体验。语文课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教学境界, 因为至真, 所以至美。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是多元信息与语文人文性的碰撞。它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时尽管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精心地设计导语, 但往往效果不佳, 还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 通过图文、动画、音响等形式, 迅速拨动学生的心弦, 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交互性也正是计算机的最显著特点, 它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在语文课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 培养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 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 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 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 在头脑中活动起来, 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 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 产生语言的形象感, 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对语言文学的感悟, 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 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 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 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 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 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 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 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 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经常进行想象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教师放映一段电影录像, 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画面, 生动再现了

对远程教育中情感交互的探究

当人类的发展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时, 教育行业也终于突破了以前的模式, 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远程教育是这一变革中的一种结果, 它与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相辅相成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即教学和学习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 这导致学生和教师, 或学生和学习支柱组织之间的通信是非连续的。交互通信手段的出现或多或少弥补了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所带来的交流的困难, 然而, 却无法完全解决另一难题, 那就是远程教育中的情感交互。

一、教学中的情感交互

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是学生对教学信息流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 (感觉器官) , 信息在感受器里短暂停留后输入短时记忆, 然后进行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 被学生接受到的信息流是由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混合而成的信息流。在教学中, 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才能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同时, 知识的传承本身就已经融合了情感的继承, 比如:我们

当时的情景, 教师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看完录像后, 教师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 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 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

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 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 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 凭借想象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

史晓琼

学习爱国主义知识, 就要了解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但这种知识的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 而是掺杂着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里面的。而且, 这种情感的传承只有是在教师在教学中自身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的。一个机器人在讲爱国主义知识时, 眼睛里是不会流露出那种只有人类才有的真诚的情感的。

在教学中, 情感的交互是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独有的技能, 这种交互需要教师的语言、手势、眼神、神态等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的, 是别的机器设备所不能替代的。这正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教师这一职业仍不能消失的原因所在。

二、传统教育中的情感交互的重要性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影响的理论家和提倡者。他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 从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目的出发, 提出了情感教学理论, 对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杰斯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的, 这种整

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 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篇4: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优化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众所周知,多媒体可集声音、图像和动态画面于一体,可以创设情境,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一是可以用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气氛,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起求知欲望,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是运用在课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久远、国度不同等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甚至再现当年的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三是可用在课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一篇好的文章讲究“凤头豹尾”。同样一节好课,教师也要善于在课堂结束时,把结尾推向高潮。在课堂的结尾处,运用自制的电脑课件,或欣赏优美的画面,或一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或朗诵一首声情并茂的诗歌等,用得好就可以收到曲终奏雅、回味悠长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相关影视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积累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不能深入理解课文。这时我及时播出视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和描述人物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理解,提高赏析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创设高效课堂。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动画设置配上朗读,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

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彩段落,像《海燕》一文的第一、八自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国际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学习信息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

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我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其形象特点,看前后都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四、用多媒体的反馈评价功能调控教学活动进程,使学生愉快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反馈信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运用多媒体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并能及时调控师生活动进程。

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中的“判断”功能,当学生的回答符合题意时,屏幕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并同时播放一至五秒的掌声,连小动物也肯定自己的表现,学生会无比兴奋,更想好好表现;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小朋友,说“没关系,请加油”。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景,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自主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主动化。

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发展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找到自信。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新的、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5: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广阔而灵动的教学平台,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动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教学媒介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目标的优化,为教学提供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并通过教学信息的多元交互传播,为中学语文教学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42-02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教学辅助功能,用网络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增强中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领学生深化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同,欣然遨游在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模式和效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工作于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生活范围狭窄、教学任务繁重,信息获取渠道缺乏,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难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资源光盘构建了一个便捷获取最新教育、教学思想的平台,中学语文教师得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查阅最有借鉴价值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从海量的经验文章、优质教案、课堂实录等资源信息中感知新课程的深刻内涵,逐步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海量“教学参考”资源,克服了传统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局限性,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教师能够结合资源中其他同仁的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科学地优化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互动过程,归纳、选择、总结出有对应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熟悉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及使用技巧,从而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趣味性的提升

尽管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却往往与情感态度有关。学生之所以对不同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认知情绪,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其是否有较高的趣味性。教学内容是否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刺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喜新、求变的普遍心理出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多媒体画面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本,用图画、视频为辅助,动感地表现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提升教学趣味性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能动地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感知、思考和探究之中。例如,在学习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时,一些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想象和理解而感到乏味。于是我们课前制作了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伴随课文朗读一一展示相应的场景,把相对抽象的文字叙述变为历历在目的真实画面,学生得以亲眼看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无疑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深入研讨、分析课文,在兴致盎然中领会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并透过巧妙的构思和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感受到德拉和杰姆的不幸命运和美好品质以及彼此真诚相爱的心,进而经历一场圣洁爱情的洗礼。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难点内容的化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总是由直观形象到微观抽象,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应充分借助直观形象。由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与阅历相距甚远,在客观上构成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这就需要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丰富、深刻的认知,架设起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要点的“桥梁”。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以自身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支持了文本、声音、图片、动画等直观媒体信息的同步传输,用直观、动态、比较的方式表现抽象、静止、孤立的语文教学内容,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的灵动运用中有效降低了教学梯度,化解了教学难点。比如:在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课时,课文描述的事件与学生的生活几乎没有一点交集,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手段,尽管教师努力启发引导,但学生依然会对范进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其态度的巨大变化缺乏本质性的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下载《范进中举》的视频短片,让同学亲眼看看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的生活状态、中举后喜极颠狂的丑态、胡屠户前倨后恭及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在视频短片的回放和教师的重点解说中逐步看清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毒害。这样一来,知?R的来龙去脉清晰,理解的层面上浮,难点内容有效化解于真实情境之中。学生得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动地总结出范进的形象以及由此体现的主题,知识的掌握自然、平顺、水到渠成。

四、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着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要使学生向新课程要求的方向发展,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开拓出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学语文教师应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惑,主动与网络平台上的其他远程学习成员进行讨论和辨析,在充分的多元探究中发现真谛、获取新知。在比较?探究:《闲话章太炎》(叶兆言)和《论逆境》(培根)时,我们给学生推荐了新课标123、中学语文学习网、国家电教馆网站等现代教育信息网站,指导学生注册登录资源网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调取与课堂教学配套的视频资料,把知识学习与网际多边专题性自由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在开放性的学习和远程研讨中掌握和明晰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效培养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五、以?F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学主张,立足课堂教学这一轴心,将语文教学内容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畴深化和拓展,全面体现了新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核心要素,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方向。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中学生而言,单一的语言讲述难以建立起全面、深刻的认识,需要借助用于海量信息的网络平台,通过真实、动感的媒介提供更为丰富的相关资料。现代信息平台具有大量储存和传递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调取信息资源库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有意义的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的交互传输,扩大语文知识面,参与网络中的各种语文应用活动。如在学习《贾芸谋差》一课时,我们就启发学生在网上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章回,观看视频资料,更多地掌握故事的起源、发展和结局情节,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建立丰富的感性积累,打下扎实的认知基础。而在学习《文艺随笔入门》后,我们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中学生习作”征稿活动,通过习作将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面、整体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现代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信息传递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要,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准确掌握信息的切入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存储、信息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将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力推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的不容回避的课题。在新形势下,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理论创新进行着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大多局限于以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来补充课本教学的不足,或有时因为我们把握教材能力有限,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为技术而用技术的现象。在阅读教学这种自由度高、灵活性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发展空间很大的教学实践上,更是没有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文尝试从信息技术优势条件下阅读教学的组织开展入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觉得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地助推语文教学还要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考虑使用。教学中,要么不用,要用就一定要用到实处。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无论现代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对于教学而言,它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模式创新和改革的第一目的便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地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始终统一的整体。

无论是一、二步的课外网络自学,还是三、四步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去。语文教师不能片面认为阅读教学的学生课外自学就是放任自流网上遨游、就是学生简简单单地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课内学习时教师一语道破学习的宗旨和意义。教学相伴在优化模式下的进行前提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运用,如教师在网上发布启发性问题、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来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等等。

2、信息技术不能“喧宾夺主”。

技术永远只是技术,它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将其辅助功能最大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信息技术并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都不可替代学生对文字的阅读和感悟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丰富了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理解方式的多角度,它对于学生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中学师生可以时时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能时时依赖信息技术,不能让人成为技术的工具,更不能因为一堂课的学习全是音视频资料的堆砌,从而影响到阅读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强调创造性思维、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主动学习、探究。在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下,阅读教学能更好的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目标。笔者尝试以《孔雀东南飞》阅读教学为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1、提出问题、进入情境。

这是课外网络学习阶段。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专用网络上提供给学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要求学生配乐整体感知课文,记录下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第一感受。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同时,教师在班级网络上提供阅读探究题,为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第一起点:①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有什么特点;②你认为文章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③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和婚姻状况。

在这一个体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倡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参考资料,更提倡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提出新问题。广阔的网络空间扩大了知识来源的渠道,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呈现出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固有的知识框架和课本、教参上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自由、自主的网络阅读,搜索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他们自己对所获得的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本身上又是一个个新的阅读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扩大了的,优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2、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这也是课外学习阶段。在《孔雀东南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了大量信息,后,他们会主动地整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学生以网络小组(如QQ群、Email等)为单位,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丰富、完善对问题的认识。组内可以达成共识,组员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组长汇集、记录本组意见和组员提出的疑难或新问题,以便在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加入到小组讨论中,适时地启发、暗示学生思考。如:当学生在谴责焦母的蛮横、刘兄的霸道,仲卿的软弱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导致这个悲剧的真正凶手”;当学生为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爱情所惋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可不可能有更完美的结局?”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的参与,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情况,确保学习顺利完成任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我们有效的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习主体的单一性,通过多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堂以外的,更为方便自主的交流空间。学生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的素材,再通过网络交流,实现了资源的延展性,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延展成更多学生的知识,将一个知识内容延展为更多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一般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网络交流,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互补。利用网络开展讨论,其自由度高、时间随意、内容广泛都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进一步优化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3、跟踪指导、协作学习。

通过课外网络自学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课堂学习,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探究。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在可课堂内充分发挥教学课件优势,提供《中国古代女子地位及婚姻状况》、越剧《孔雀东南飞》选段等音、视频资料,呈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乐府的基本知识等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归纳、整合自学阶段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展开集体讨论,逐步启发学生探讨分析:①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②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的不可测;③导致这个悲剧的真正凶手等问题。这一过程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将自已的观点置于集体的智慧成果中去比较、思考,从而形成更新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过去的传承型转变为新型的探究型。

网络学习毕竟存在有一定的随意性,繁多的学习资料,众多的观点,多样的图片音乐另一方面也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归纳,突破重难点。这一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音、视频资料,文字、图片以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用传统的口头教授更节省时间,更有效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角色的最大化作用,又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将个体网络学习、网络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竞争与发展。这就达到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4、激励为主、内省升华。

在语文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内省”能力培养过程中,其核心在于评价后的内省。教学过程的艰难之处往往正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学生所“有”,这也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阶段,教师通过再次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或《孔雀东南飞》戏剧,营造出讨论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悲剧到喜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对于今天,如何珍惜这种条件?这一讨论和升华的过程也可以借助班级主页,论坛,班级QQ群等网络平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班级网络文坛”上发表,供大家学习和阅读。鼓励学生给出评价。在这一阅读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还要注意肯定性的评价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让学生有着自我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成就感,这将有助于学生良好情感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打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课堂更加互动、轻松、随意的交流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更好的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深刻思考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集体讨论中,给予引导和评价,也就是教师对其情感教育的内化过程。这种内化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课文中心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的升华,并可以达到优化阅读教学内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深度的效果和目的。

三、信息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是网络化,一是多媒体化。信息化理解方式具有以下的鲜明特征:(1)对高密度信息的宏观性了解和对典型信息的微观性掌握;(2)对知识的信息化呈现方式的习惯适应;(3)对多向信息传输的主动性把握。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全方位立体性的信息化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适应高密度信息、多媒体呈现方式,不断渗透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质层面上,数字化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领域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内容上看,原来以教材的阅读为主,而现在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社会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媒体信息,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从呈现形式上看,原来以书籍、报刊呈现的纸质阅读材料为主,现在网络、电子出版物等多媒体手段的融入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渠道。从组织结构上看,原来以线性结构排列的阅读材料为主,现在更多的非线性排列、交互性更强的超文本形式则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从层次上看,原来严格划分的语文知识层次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模糊知识的层次性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精神层面上,借助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共同搭建的信息平台,一方面,学生从仅能读到边读边写,即实时地参与互动交流,这本身就是中学生阅读的深化,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当学生身处这么一个充满链接、没有约束的社会化的网状阅读空间里,所具备的阅读素养存在许多与物质技术环境不协调发展的地方。

信息文化物质技术层面的极大发展与丰富,信息传媒这种集影、音、图、文于一身的整合传播,为开展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带来了可能。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加倾向于欣赏,而不是写作,数字化阅读资源更加全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求助,网络平台对阅读和交流过程的全面记录更有利于自我反思。与使用传统的文字阅读资源相比,数字化阅读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特性。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学习者的阅读不依赖于课本与教师的讲授,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阅读。

篇7: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榆树市聋哑学校

宋秀芝

摘要:

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有利于推动聋校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已成为特校教学日益关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以传统教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课堂,它声形并茂、图文交互、能打破时空界限,调动图、文、声、像等多种功能。所以,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聋校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它将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普及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 聋校语文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在改善聋童学习方式,强化聋童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发面有很大的助益。它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地展示在聋生面前,能使倍感值得失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教学过程富于形象、直观性。充分调动听障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我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聋校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形态演变,帮助聋生牢固掌握字词。

耳聋学生识字,掌握字形是关键和难点,因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模糊,不准确,对客观事物的大概轮廓的知觉占优势,分析能力还处于低水平,认识和写字时,掌握字形、辨别字形的差别上有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分析汉字字形,加深学生第一印象的深刻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一年级学习识字教学“山”等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应的图画和汉字对照,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从事物的“形”入手,演变到汉字的“形”。如“山”字,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座有三个山峰的山,即中间的山峰比较高,两侧的山峰相对较低。在画面的下面打出“山”字,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图画和字形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点,再把图一步步逐渐演变成“山”字。学生亲眼看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兴奋不已,这样,一个既符合实际又有趣的演变过程已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在一起,深刻记忆。因为它奇特的演变过程得到了学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所以特别容易接受,并永久记忆。再如教学“上中下”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小动画:讲三个小朋友在游乐园玩滑梯的故事,通过小朋友爬上、滑下的动作的不断反复,让学生体会虽然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可上中下的位置不变。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了,学生能够深刻记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借用计算机,创设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够立即反馈,这种全新方式的引入,能有效地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聋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聋生在这样的交互学习的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条件。我根据低年级聋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围绕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意境,让聋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词学句和口语训练,使他们想学、乐学;想说、愿说。如在教学《北京 天安门》这一课看图学词学句时,我先播放北京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录像,让聋生说说自己刚刚看过的事情,具有现场效应了,接着指导聋生模仿本校升旗过程进行表演,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升旗仪式的过程,在动作情境的促动下,聋生能较通顺地把整个过程说出来,从而理解“升国旗、敬礼”等词语;再播放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登上领奖台时升旗奏国歌的画面,让聋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为国争光的自豪感,激起聋生爱国情感,从而理解句子“我们爱天安门”、“我们爱国旗”、“我们爱北京”。

三、直观感知,深入理解课文。

耳聋学生由于语言刺激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受外界影响(直观形象)影响而产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也很难想象出来。这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感性材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从屏幕上感知、识别,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百货商店》一课时,通过观看百货商店,文化用品商店等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到百货商店里有毛巾、肥皂、手帕还有„„;文化用品商店里有铅笔、文具盒、书包等等这些我们常见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常见的东西。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便捷优势,任意提取学生感兴趣的、急于想了解的的某一部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强了知识的深刻记忆。这样学生不在对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感到陌生,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挂图,深入理解图画意思,对仿写句式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四、陶冶聋生情趣,激发审美情感

聋校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聋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聋生感受美、欣赏美。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设置情景再现,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聋生为之动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如教学《颐和园》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视频录像,把颐和园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一次展现在聋生面前,再配上课文字幕,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形、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意境。此刻的聋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他们好像真的看到了长廊上的画,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上的长堤、小岛和十七孔桥。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

五、化抽象为具体,减少阅读障碍。

聋生由于受听障的影响,难以用耳朵接受外界语言的刺激,加上一些阅读材料的难度高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因不能理解而不愿去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抽象程度较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将抽象信息转为形象信息;将文字信息转为图像信息;将无声信息转为有声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教材的阅读难度,使聋生能很好地读通读懂课文,激起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随之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过渡到课外阅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今天我喂鸡》句子“最后出来的是‘金皇帝’。它抖了抖锦衣似的羽毛,拍了怕翅膀,就昂着头,喔喔喔地叫起来。那威武的样子,确实像个皇帝。”其中“金皇帝”、“锦衣”这两个词语虽然都是写公鸡威武的样子,可以通过看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但“金皇帝”、“锦衣”都是远离聋生生活年代的画面,学生读起来还是不容易理解。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古代穿着金黄色龙袍的皇帝和跟随锦衣队的图像画面,再与文中插图和句子作比较,并让聋生上台表演,问题就一下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聋生的主体地位,又要考虑到对聋生的缺陷补偿。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聋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帮助聋生理解抽象知识,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几年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很高热情,同学们由以前的厌学到现在的自主学习,使得同学们的语文写作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聋校语文教学法》 季佩玉 李宏泰 主编 时间:1986年出版; [2]、《聋校语文教学200问》 季佩玉 李宏泰主编

篇8: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1. 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信息技术教育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2. 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娱乐、游戏方式。

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但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游戏市场还不规范,信息技术教育游戏质量良莠不齐。我们应当加大开发力度,尤其要开发那些体现传统文化精华、爱国主义精神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以及益智类游戏,寓教于乐,让广大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得到精神升华。

3. 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生的交往方式。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热衷于进入信息技术教育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信息技术教育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对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4. 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节约了时间和空间。

传统教学中口授和板书是主要知识传播形式,其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另一方面让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料得以更高效地呈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建议

1. 注重培养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习惯和氛围。

(1)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意识。如:教师遇到问题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课,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等等;力求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浏览器、FrontPage等),使之成为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教师要在平时就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化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有意识地在已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因特网上大量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结合学生的合作型学习、资源型学习的模式,设计出优秀的课件,并整合到教与学中,做到人机互补,把机器擅长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擅长的留给人做。

(2)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渗透到学生中可以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遇到问题时,常利用电脑来解决,无形中会告诉学生什么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甚至更明确显示可以用什么应用软件来解决。如,班级出小报,教师可以利用FrontPage中的艺术字、电子幻灯片等功能制作出新颖美观的报纸。还可以用Word文字处理系统及Excel电子表格制作学习园地、成绩表等。久而久之,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习惯地用电脑来解决,这样,学生就在产生需要的时候来学习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3)营造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出现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使各种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像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这才是真正具备了信息素养和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真正被赋予“时代”的概念。

2. 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难点。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语文教学,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就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3.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中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观看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指导,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学习《鸟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青海湖鸟岛”“鸟岛”两个主题学习网站,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满怀热情地展开学习。“青海湖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关于青海湖鸟岛的知识平台,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可以了解到鸟岛的各个方面知识,还可以通过留言板交流网站上没有的知识。“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课文内容的学习平台,这个网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留言板交流信息。基于这两个网站,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就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应用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素

1. 小学校长要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2. 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好相关技术及工具的使用。

3. 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4. 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吴东红.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殷云刚.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新课程研究, 2009.10 (上) .

上一篇:新的管理模式下一篇:2023年车间、班组安全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