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

2022-09-10

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 在探索中激起兴趣, 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 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发现中寻求快乐, 主动地获取知识, 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1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 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 笔者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 问一共有几只兔子。 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 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 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 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 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 只兔子, 一共有15 只兔子;另一种是10 只白兔加上5 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 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 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 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 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 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 四人一袋,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 这样一来, 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 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 说:“你们看一看, 又摸一摸, 会发现什么? ”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 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3小组合作, 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 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 缺乏合作的经验, 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 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 从入学第一天起, 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 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 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在带来的喜悦。 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把桌椅改成马蹄形, 全班分成几大组, 便于学生间的交流, 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交往互动过程中, 能使学生多思考, 多实践, 多表达, 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 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上, 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 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 在教学“分类”时, 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 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 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 ”另一个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 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 ”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 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 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 ”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 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 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4练习质疑, 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 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 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 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 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 一个班15 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 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 个、8 个、9 个, 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 而在计算连减时, 有学生依生活实景, 想出了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 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 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足见, 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 进行设计,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 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例如, 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 可以让学生把7 个圆片放在桌面上, 要求把这7 个圆片平均分成3 份, 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 老师问:“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每份有2 个, 还多出一个。 ”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 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多出的一个叫余数。 ”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 学生不仅十分清楚, 而且不容易忘, 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 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 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自主学习, 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数学教育

上一篇:硫磺回收装置腐蚀分析与防腐蚀措施下一篇: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