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引领儿童自主探究

2024-06-25

更新观念,引领儿童自主探究(共3篇)

篇1:更新观念,引领儿童自主探究

更新管理观念 培养责任意识 进行多元评价 实行自主管理

----宁县一中学生特色管理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特色,增强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把规则内化为学生的主动行为,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宁县一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系统推进“更新管理观念、培养责任意识、进行多元评价、实行自主管理”的学生特色管理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不良倾向,培养责任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加之我校地处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责任心的弱化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健全人格离不开自我责任心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是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捷径。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学生管理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从细微处入手,进行适当惩戒。

在学生管理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学生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对父母长辈没有礼貌;集体意识缺乏,对同学没有热情、对集体漠不关心,不认真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遇事就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做事不计后果,一遇到小摩擦轻则恶语伤人,重则拳脚相向;劳动意识差,不要说主动参加田间地头的劳动,甚至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也做起“旁观客”,站在垃圾桶边随手扔垃圾的现象更是普遍;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专心听讲,少数学生甚至作业都不能保证及时完成……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倾向,原来的纪律处分无法触及,我校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对乱扔垃圾、浪费饭菜、用完水后不能及时关紧水龙头、起床后不叠被子、卫生打扫不彻底等行为,采取班主任谈心交流、写说明书、做演讲、背诵励志格言、写纠正相关不良行为的倡议书、校园监督、恢复原状等方式,进行适当的惩戒,行使教育者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通过必要的惩戒,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促其深刻反省、自我教育,还能使学生敬畏规则,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提高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责任行为。

2、签订资助协议书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增大。随着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的学生对于资助资金任意挥霍,缺乏节约意识;有的学生为争取资助而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有的学生以家庭贫困为资本,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感恩意识……为了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确保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制定了《宁县一中资助金管理办法及学生管理办法》,规定凡是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必须和学校签订协议书,承诺: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守纪、生活、学习等方面有失信行为,则被视为思想品德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奖、申请助学资助金或申请助学贷款等。有下列违纪现象之一学校将收回资助金,今后不再给予减免学费或申报其它资助项目:有重大违纪现象,受到学校大会点名批评或处分;外出上网或打台球,打手机、租看网络小说,聚众过生日挥霍钱物;不思进取,学习成绩有明显退步;不服从老师管理,不孝敬父母,不承担家务劳动。通过这项制度,把权利和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资助金的最大效益。

二、发挥个性特长,进行多元评价

新课程理念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结构、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的评价也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多角度、多方位捕捉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发展。

1、开展星级学生评选活动

我校认真学习并贯彻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宁县一中星级学生评选办法》,在原来开展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优秀团员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公正性的原则,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之星”、“热爱集体之星”、“卫生环保之星”、“勤奋学习之星”、“安全守纪之星”、“身心健康之星”、“个性发展之星”、“尊敬师长之星”等星级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改变过去“分优则全优”的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为每个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从自我寻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树立人人能成功、人人能成才的信心,张扬个性,发展自我,提高自我。通过自评(达到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控制)、小组互评(民主客观)、家长评价(多角度)、班主任评价(集中汇总对学生作出准确评价)等方式,将本班的典型事例及评比结果在学期末上报学校,学校组织评审小组,进行综合评议,对获得“星级”称号的学生进行事迹宣传、典型发言、表彰奖励,调动全校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公平竞争,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

为了规范和完善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提高宿舍的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创造人身财物安全、纪律严格有序、环境整洁优美、氛围文明温馨的住宿环境,制订了《宁县一中“星级文明宿舍”评比方案》,从纪律、卫生、内务、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星级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其中,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把宿舍设计与布置的主权归还学生,各宿舍可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宿舍学生实际,充分酝酿,自行设计,彰显宿舍的独特个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让宿舍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3、开展社团活动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学校“高品质做人,高效率学习”的教育目标,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在原有社团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利用优势资源,围绕学校工作和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在原有的记者站、广播站、《小草》文学社、美术小组、篮球队、国旗护卫队、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的基础上,支持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小品话剧团、网络俱乐部、乒乓球队、音乐俱乐部、诗歌朗诵团、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红叶》诗社、科技创新社、炫舞团、合唱团等十一个学生社团,使宁县一中的学生社团数达到了十八个,进一步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活动载体,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个性得到尊重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构建参与平台 实行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还应该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自觉性。

1、设立校园文明监督岗

学校通过“校园文明监督岗执勤制度”,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岗位,如图书管理岗、卫生监督岗、纪律检查岗、学习互助岗、宣传报道岗等,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平台。各岗位的管理人员由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具体工作是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纪律、卫生、课间操、班队会评价以及各项临时集体活动的检查工作。目的就是通过一种形式一种制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意识,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人人有责任,有担子,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能获得一个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角色,能够为集体出力、为大家服务,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思想得到了升华,情感得到了陶冶。

2、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重大活动期间,如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社区服务、敬老助残等,学校组建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中,他们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全员参与,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这种自主管理模式使每位学生志愿者既参与了管理实践,又从中得到了锻炼,还学会了自律和示范,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同时身心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实训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也塑造了我校学生良好的形象。通过学校志愿者自主管理,大家看到了新一代一中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文化氛围中,志愿者服务为中职生提供了广阔的锻炼舞台,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共赢的局面。推行志愿活动不但实现了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作用,也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发展创造了条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篇2:更新观念,引领儿童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分析

自主学习, 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独立分析等方法, 将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自我调节以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换句话说,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 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掌握更加科学有效地学习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必要性

(一) 人人参与, 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往讲授式的教学, 通常由老师将书本知识机械性、理论性地讲给学生, 这便出现了没有师生互动, 或者仅有少数爱发言的同学与老师交流的情况, 那些没听懂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便得过且过, 认为这点知识没听懂也就算了, 时间久了, 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 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更没有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互相学习、共同协作、自主探究,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样一来, 原先那些被动的学生便能渐渐融入课堂,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 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验证答案。这种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改变了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 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讨论学习, 积极地思考和学习, 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这一理论知识, 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 这样的理论太过于抽象, 没有经过亲自验证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种记忆也是相当不牢固的。相反, 如果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 自主检验的结果将会记忆深刻。

三、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一)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习兴趣

意识决定行动, 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所以, 要想实施“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首先, 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有理数”的教学为例,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章头图案和引言部分, 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到底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字, 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比“0”还小的数呢?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 当老师在课堂讲解这方面的知识时, 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就会大大加深。

(二) 老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引导作用, 注意引导方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运用适当的指导方法, 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作为“自主学习”课堂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老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后, 通过创设相关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并适当予以点拨。例如, 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 可以先给出各项数据让学生绘制刚学过的柱状统计图, 然后要求大家再绘制一张能够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统计图, 此时, 学生一定会疑惑, 老师这时便要引出还没有学过的扇形统计图, 并与之对比, 解答学生疑问。这样便可加深记忆。

(三)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注意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习, 因此, 老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时机设置问题,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大家的思维, 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在探索和研究中解决问题。然而,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就体现了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老师将学生三五个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学习, 在小组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时, 可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 组内成员分别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在学习时互相展示自己所做立体图形的展开平面图, 然后相互交换, 观察不同图形的折叠与展开。这样,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得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篇3:更新观念,创设自主灵动课堂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自主灵动课堂 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数学学习不仅是使学生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而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将“动”与“静”结合,是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保障。但是,目前中学数学课堂中,不少教师并未能领悟到“动”与“静”结合的教学精髓,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师教学时设计的教学活动与目标任务不相称,使教师任务难以有效实现,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十分有限。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改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一、打造自主灵动课堂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许多中学生在数学启蒙阶段未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后来学习数学时十分吃力。而且中学数学学习知识较多,教师教学时难以面面俱到,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时较少关注学生是否听懂了教学内容,而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上。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打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如果课堂教学时将“动”与“静”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兼顾学生的发展,双方能进行有效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堂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创建自主灵动课堂,学生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发表意见和看法,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得到有效反馈,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数学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而且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二、“动”与“静”结合的方法

1.“动”与“静”结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不是盲目的,都是有目的性的。数学课堂上,每一阶段的“动”与“静”结合,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教学价值与意义。如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将集合与平面向量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探讨二者的差别,这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不大,如果将其放在一起讲,显然就是不合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因此,教学时,“动”与“静”结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学习函数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安排学生了解函数的形成和发展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探寻函数的形成及发展史。通过这样的调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印象,令他们在以后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

2.“动”与“静”结合,张弛得当。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多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让数学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动”起来。然而,实际教学中,动静结合的实施并不如新课程预测的那样完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掌握不好“动”与“静”结合的度,要么过度地“动”要么过度地“静”,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学效果始终未能最佳呈现出来。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教学时一定要张弛有度,使得“动”与“静”结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数学学科学习不像体育和音乐,学习的都是具体可感的知识,而是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时候,面对图像、线条往往觉得乏味、单调、枯燥,感到厌烦。但是中学阶段学生好奇心重,喜欢问问题。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将“动”与“静”更好地结合。

例如,讲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可能许多学生认为这一章节的知识十分简单,上课时认不认真听讲都无所谓,教师教学新课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关于罗斯福总统选择的抽样结果调查的案例,然后思考为什么这个预测结果失败了,通过这样思考,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重新认识统计知识,而且通过这样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教师想要打造自主灵动课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动”与“静”的结合,只是更好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数学教学中,绝不是只有这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多种教学方式。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活动,都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灵动自主的课堂,真正协调好“动”与“静”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文香.学生能走多远教师就走多远——从有效教学设计看高效课堂教学[J].教育革新,2012(11).

[2]王乐成.巧妙利用实验,激活课堂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3]赵海滨.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下一篇:银行业市场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