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残疾人生活现状

2022-09-15

第一篇:肢体残疾人生活现状

肢体残疾标准

肢体残疾

一、包括:

(一)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 (二)上肢或下肢因外伤 、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三)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四)中枢、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二、肢体残疾的分级

从人体运动系统有几处残疾、致残部位高低和功能障碍程度综合考虑,并以功能障碍为主来划分肢体残疾的等级。

(一)一级肢体残疾:

1 四肢瘫:下肢截瘫,双髋关节无自主活动能力;偏瘫,单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

2 四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先天性缺肢;单全臂(或全腿)和双小腿(或前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小腿)截肢或缺肢;双全臂(或双全腿)截肢或缺肢。 3 双上肢功能极重障碍;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二)二级肢体残疾:

1 偏瘫或双下肢截瘫,残肢仅保留少许功能。

2 双上肢(上臂或前臂)或双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全腿(或全臂)和单上臂(或大腿)截肢或缺 肢;三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缺肢。

3 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而肢体二级残疾证的办理标准,是两肢功能重度障碍,相当于

两肢完全缺失。

《办法》规定,具有河北省常住户籍,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的视力、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同时残疾人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按照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省补贴25元,设区市、县(市、区)补贴25元。共50。

一、补贴对象及标准

(一)补贴对象。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残疾人:

1.具有河北省常住户籍,年龄在16-60周岁,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的视力、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

2.残疾人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二)补贴标准。符合上述条件的残疾人省财政按照 每人每年

260元 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补贴标准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低保标准的调整定期进行调整。

肢体残疾标准

1、肢体残疾的定义

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疾、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残疾包括:

脑瘫:四肢瘫、三肢瘫、二肢瘫、单肢瘫,,偏瘫:,,脊髓疾病及损伤:四肢瘫、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 后天性截肢,,先天性截肢,,先天性缺肢、短肢、肢体畸形、侏儒症,,两下肢不等长,, 脊柱畸形:驼背、侧弯、强直,,严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损伤,,周围神经疾病和损伤

2、肢体残疾的分级

以残疾者在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生动的能力进行评价计分。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八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入厕、写字。能实现一项算1分,实现困难算0.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据此划分三个等级。

(一)重度(一级): 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分)。

1、四肢瘫或严重三肢瘫。

2、截瘫、双髋关节无主动活动能力。

3、严重偏瘫,一侧脚体功能全部丧失。

4、四肢均截肢或先天性缺肢。

5、三肢截肢或缺肢(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上)。

6、双大腿或双上臂截肢或缺肢。

7、双上肢或三肢功能严重障碍。

(二)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5-6分)

1、截瘫、二肢瘫或偏瘫,残肢有一定功能。

2、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或双上肢肘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

3、一上肢肘关节以上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上截肢或缺肢。

4、双手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

5、一肢功能严重障碍,

两肢功能重度障碍, 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列表如下:级别 程度 计分

一级

(重度) 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0-4 二级

(中度) 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4.5-6 三级

(轻度) 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6.5-7.5

精神残疾标准

1、精神残疾的定义

精神残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 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 (1)精神分裂症;

(2)情感性、反应性精神障碍

(3)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4)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5)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6)其他精神障碍。

2、精神残疾的分级

对于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应用"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评定精神残疾的等级; (1)重度(一级):五项评分中有三项或多于三项评为2分;

(2)中度(二级):五项评分中有一项或两项评为2分; (3)轻度(三级):五项评分中有两项或多于两项评为1分。

列表如下: 社会功能

评定项目 正常或有轻度异常 确有功能缺陷 严重功能缺陷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0分 1分 2分 家庭生活职能表现 0 1 2 对家人的关心与责任心 0 1 2 职业劳动能力 0 1 2 社交活动能力 0 1 2

第二篇:肢体残疾鉴定标准

肢体残疾鉴定标准肢体残疾的评定标准:

一、肢体残疾的定义

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体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 丧失或功能障碍,肢体残疾鉴定标准。

肢体残疾包括:

(一)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

(二)上肢或下肢因外伤 、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三)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四)中枢、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二、肢体残疾的分级

从人体运动系统有几处残疾、致残部位高低和功能障碍程度综合考虑,并以功能障碍为主来划分肢体残疾的等级。

(一)一级肢体残疾:

1 四肢瘫:下肢截瘫,双髋关节无自主活动能力;偏瘫,单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

2 四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先天性缺肢;单全臂(或全腿)和双小腿(或前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小腿)截肢或缺肢;双全臂(或双全腿)截肢或缺肢。

3 双上肢功能极重障碍;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二)二级肢体残疾:

1 偏瘫或双下肢截瘫,残肢仅保留少许功能。

2 双上肢(上臂或前臂)或双大腿截肢或缺肢;单全腿(或全臂)和单上臂(或大腿)截肢或缺 肢;三肢在不同部位截肢或缺肢。

3 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三)三级肢体残疾:

1 双小腿截肢或缺肢;单肢在前臂、大腿及其上部截肢或缺肢。

2 一肢功能重度障碍;两肢功能中度障碍。

3 双拇指伴有示指(或中指)缺损。

(四)四级肢体残疾:

1 单小腿截肢或缺肢。

2 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两肢功能轻度障碍。

3 脊椎(包括颈椎)强直;驼背畸形大于七十度;脊椎侧凸大于四十五度。

4 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大于五厘米。

5 单侧拇指伴有示指(或中指)缺损;单侧保留拇指,其余四指截除或缺损。

注:

以下情况不属于肢体残疾范围:

(一)保留拇指和示指(或中指)而失去另三指者,鉴定材料《肢体残疾鉴定标准》。

(二)保留足跟而失去足的前半部者。

(三)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小于五厘米者。]

(四)小于七十度的驼背或小于四十五度的脊椎侧凸。

肢体残疾者的整体功能评价

从一个残疾者的整体看,在未加康复措施的情况下,以实现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 aily Living,简称ADL)的不同能力来评价。

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八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大小便、写字。能实 现一项算一分;实现有困难的算0 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据此划分四个等级,列表如下 :

级 别 程 度 计 分

一级肢体残疾 完全不能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0~

2二级肢体残疾 基本上不能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3~

4三级肢体残疾 能够部分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5~6

四级肢体残疾 基本上能够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7~8

办一个残疾证可以享受国家很多优惠,例如残疾人救助金、有关学费的减免、可安排就业、免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或城市居民医保、开店可以申请税费减免等等,视当地政府有关政策而定。

第三篇:深圳市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查表

编号

填表人: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此表由经市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培训后的基层社区康复员填写。

2、社区康复员必须入户,面对残疾人询问后(残疾儿童可由家长代为回答询问)填写。

3、该表逐级上报,最终由各区残联统一交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

4、字迹工整、清晰。

5、在符合项处画√。

深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北路2027号电话:0755—8248794882419240 联系人: 董家曙毛振中

第四篇:肢体残疾、脑瘫者的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但由于本身形体的损伤,某些能力的丧失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角色、经济收入等的改变,以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带来的不公正的态度,使得肢体残疾人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健全人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通过一对对矛盾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且这些特点由于残疾的程度不同、残疾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及残疾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肢体残疾人也希望取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社会资格。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他们渴望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喜欢与同龄人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但是由于行动困难带来的学习、就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有的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等问题,使他们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某些力不从心的实际问题,但却又不愿让人们看到他们的依赖性。这就体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肢体残疾人可以从事许多想从事的工作和活动,从中得到成功和奋斗的乐趣。在雅典残奥会上为该国夺得4块金牌的传奇式射击选手乔纳斯?雅各布森是瑞典射击协会会员,平时和健全选手一起训练,而且还总是打得比别人都好。他说:“如果将残疾人打入另类,才真会有问题。我们和健全人真的没有很大不同。我们其实并不想让别人管得太多,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二)孤独与交往

肢体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渴望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假如肢体残疾人因自身行动不便或社会环境的制约,活动机会太少,可能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事实上,肢体残疾人渴望与人交往,需要友谊并被别人理解,他们希望参与各种活动,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就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人际交往是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其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三)自尊与自卑

自尊是个体健全心理的支柱。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肢体残疾人同样也有尊重需求,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当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其内心也会因自己价值的体现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四)情绪与理智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是情绪最基本的四种表现,人的一切活动无不烙上情绪的印迹。肢体残疾人由于形体上的缺陷,比较容易过多地注意自己,有的人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比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另一方面,肢体残疾人虽然行动不便,社会活动有所减少或改变,但大脑是健全的,兴趣广泛、思路清楚,做事稳重认真,待人真诚,能力重建和自立于社会是他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五)生理补偿与心理补偿

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这称之为生理补偿。凡是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之一受到损伤,另一器官就有可能超常发展。一叶肺或一个肾在另一相应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都有进行超常工作的能力和倾向。甚至不同器官也有相互补偿的作用。这是一种生理适应机制。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使一切生理缺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心理学家发现,有残疾的人都有一种补偿缺陷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是心理补偿的表现,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当然,这种心理补偿在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但其作用往往很强大。例如,残疾运动员为自己确立夺标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途径;为达到目标而刻苦训练、顽强拼搏。这种补偿行为达到极限,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比赛时达到超水平发挥。缺陷,是一种不足,一种灾难,一种困惑。从生理上看,身体在努力弥补,尽量使之平衡;从心理上讲,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乃至极度发挥,使生命之光更加灿烂。正是在生理补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心理补偿,才造就了如此众多的残奥会优秀运动员。

(六)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

语言年龄是指一个人的语言发育水平。生理年龄是指一个人的实际年龄。

造成肢体残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神经系统损伤、肌肉萎缩、关节病损以及意外的肢骨折断、肢体切除等,其中,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骨骼(包括关节和骨)的病变导致的肢体残疾,不会出现语言的发育问题,即其语言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一致的。脑瘫是脑部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害或损伤,形成以运动和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伤残综合征,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听觉、言语行为障碍及智力障碍、癫痫。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是脑损伤所致,70%—80%在言语输入系统与输出系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其语言年龄明显低于生理年龄。

由于呼吸、共鸣、言语、大脑综合都受到脑损伤的影响,脑瘫患者的语言障碍表现为:⑴呼吸、发音异常:呼吸不规则、呼吸表浅、呼吸调节困难等引起发音声小、无力或爆发性发音、发音困难。⑵构音运动异常:因脑瘫患者不能正确控制口唇、舌、下颌、软腭等构音器官的运动,会出现言语清晰度低下,言语速度缓慢或过快、鼻音过重等。⑶听觉障碍:听力低下,吐字不清等。语言能力的低下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心里有话说不出,说出来担心不能被人理解。这种语言年龄与生理年龄的矛盾碰撞使得脑瘫患者交流意欲较低,对周围的事物、对他人的关心程度以及向他人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在某些环境中可能容易陷入无能为力状态,从而阻碍了本来具有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第五篇:《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实施办法

《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是在总结“十五”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阶段目标,为满足广大肢体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改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康复状况而确定的。通过重点工程任务的实施,推动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为完成“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各项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一、任务目标

1.实施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 1 万例,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3000 例。

2.通过机构对 2 万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3.对 10 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

(具体任务分配见附件 1 )

二、时间要求

1.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任务采取集中分批安排,各任务省可根据本省情况,一次或分批组织实施,全部任务应于2010年6月30日前完成。

2.每年组派2-3批国家医疗队,赴任务地区,实施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3.2006年12月底前,各地完成本地区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部署,抓紧进行人员培训、摸底调查等基础工作,并组织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

三、具体做法

(一)建立完善社会化工作体系

社会化康复工作体系由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组成。

1.强化组织管理网络

――民政、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贯彻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方针、政策,将《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相关任务纳入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等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加强督导检查,进行考核验收。

――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的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明确责任分工,提出工作要求,保障任务经费,共同完成方案规定的康复任务。

――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做好“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计划制定、经费筹措、协调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建立技术指导组,加强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为完成康复工作任务发挥技术保障作用;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负责《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工作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2.健全技术指导网络

――建立、健全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培训,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训练服务;有计划的深入技术力量薄弱地区进行指导,参与任务的检查评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发挥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作用,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业务咨询等工作,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成果和实用康复训练方法。

――中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负责麻风畸残康复的技术指导,制定有关技术标准与要求,指导、参与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参与检查评估。

――依托有条件的医院和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省、地(市)、县(市、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直接开展康复训练服务,配合实施本地康复工作计划,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基层康复人员,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3.完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加强康复科室的建设,完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开展肢体残疾诊疗及康复服务,为所在社区提供康复医疗培训和技术指导;选择具备条件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承担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训练服务。

――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肢体残疾康复部,拓展肢体残疾儿童康复业务,开展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承担肢体残疾儿童训练任务,对基层肢体残疾康复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特教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工疗站、残疾人活动场所等机构、设施、人员作用,支持广大肢体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

――社区康复协调员组织做好摸底筛查、建档立卡,宣传知识,咨询服务和转介服务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计划

地方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以《肢体残疾“十一五”实施方案》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实施进度、统计检查、经费匹配和管理等,还要根据本地的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检查任务进度,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确保五年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开展人员培训,普及康复知识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根据任务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大纲,编制培训教材,组织全国康复管理工作培训和示范技术培训,组织编写适合残疾人及亲属的康复普及读物;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本省、市的培训工作计划,充分利用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技术资源中心的技术力量和师资,做好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为承担康复任务的地区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属地基层康复人员肢体残疾康复的业务培训工作,使承担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任务的机构,至少有一名经过上岗培训、能够胜任工作的康复人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康复及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康复知识。

(四)组织实施

各地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矫治手术和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纳入“十一五”方案的统一管理。

1.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

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主要是针对肢体残疾儿童常见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的、术后效果明显的四肢畸形,如:马蹄足畸形、脑瘫肢体畸形、膝关节屈曲、臀肌挛缩、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实施矫治手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残疾状况。

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的重点是麻风畸残最常见的、亟需解决的防盲、防癌变、面部畸残整形、功能恢复手术。如:白内障复明、眼睑外翻修复、清疮、截肢等手术。

(1)职责分工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达手术任务指标,制定手术疗效评价标准、统一工作用表,编制病源筛查指导手册,组织工作培训,指导各地开展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工作。根据需要,协助技术薄弱省选派专家实施手术,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地矫治手术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任务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本省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明确部门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审核确定手术定点医院,签定目标责任书(见附件 2 ),组织病源筛查,进行督导检查,负责评估验收和统计工作。

――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具备手术和术后处理及训练指导能力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手术定点医院,协助进行病员筛查和复查,督导检查矫治手术医疗工作。根据需要,抽调本地优秀医务人员参加矫治手术工作。定点医院负责实施手术:采取院长负责制,落实手术场地和床位,准备所需手术器械、药品及耗品等;选派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护人员参加手术工作,负责术后观察、复查及并发症的医疗处置,进行康复指导、疗效评价。

――地方民政、教育部门配合做好所属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特教学校中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筛查和病员输送工作。

――地方残联组织进行矫治手术病源的初筛、复筛工作,负责病员输送、术后辅助器具配备和训练安排,做好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的跟踪回访工作。

(2)工作流程

――病源筛查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病源筛查,由街道(乡镇)残联组织辖区医务人员,初筛出 18 岁以下适合矫治手术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筛查、审批意见(见附件 9 ),报县(市、区)残联;县(市、区)残联在手术定点医院专业人员指导下,共同对初筛儿童进行复筛,确定手术对象,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复筛意见,汇总逐级上报至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

麻风畸残疾矫治手术病源筛查,由县(市、区)残联会同皮肤病(麻风病)医院(研究所)专业人员,深入社区或居(村)委会、麻风病院(村)进行初筛,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相关内容(见附件 4 ),汇总逐级上报至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

――输送病员县(市、区)残联负责将拟实施手术的病员组织输送到指定的手术定点医院,妥善安排交通、食宿和入院等事宜。

――实施手术残疾儿童肢体矫治手术定点医院对手术对象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签定手术同意书,进行术前准备,实施手术治疗;麻风畸残矫治手术定点医院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配合手术医疗队实施矫治手术。手术完成后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或麻风矫治手术登记表中有关内容。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配备手术医师根据病员术后功能情况,提出配备辅助器具和康复训练指导意见;地方残联对需要配备辅助器具的,安排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配置器具,对需要继续康复训练的手术患者,有计划地安排到残疾人康复机构、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康复站进行康复训练。

――手术效果评估手术定点医院会同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专家,按照《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中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出院疗效评价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填写出院疗效评价等内容,报医院所在地负责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或地(市)残联统计汇总后,转儿童所在地县(市、区)残联保存。

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疗效由手术定点机构于病员出院前进行评价,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疗效评价内容,报省残联。

――统计汇总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根据《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填写《“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见附件 3 )和《“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汇总表》(见附件 5 ),并将《“十一五”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汇总表》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县(市、区)残联根据《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填写《麻风畸残矫治手术汇总表》(见附件 6 ),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跟踪回访县(市、区)残联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指导其在社区和家庭坚持康复训练,做好回访记录,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或《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登记表》中回访记录。

2.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

“十一五”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机构对 2 万名肢体残疾儿童进行系统训练;二是对 10 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

(1)组织管理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下达康复训练任务指标,组织编制康复训练档案、评估标准和工作用表,进行工作培训,开展工作调研,指导各地实施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任务;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有重点地深入各地,进行督导检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市、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任务相关工作列入各成员单位的责任范围,分解任务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技术指导网络,统筹利用各种康复资源,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考核验收和统计工作。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广泛开展肢体残疾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指导肢体残疾人进行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各地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组织、指导所属残疾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培训残疾人及亲友。

(2)技术指导

――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加强对技术力量薄弱地区的技术指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加强本地区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的技术指导,参与检查评估工作。

――县(市、区)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组和肢体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康复训练

――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依托残疾人康复机构、卫生医疗机构、康复服务机构,为有训练需求的脑瘫、脊柱脊髓疾患及损伤、骨关节病、四肢畸形、儿麻后遗症等肢体残疾儿童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运动功能、姿式矫正、日常生活活动、语言交往的训练,规范训练流程,保证训练质量,训练有效率达到 75% ,同时,对在训儿童的家长进行康复知识和训练方法的培训。

――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有训练需求的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儿麻后遗症、骨关节伤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训练有效率达到 70% ,并提供家庭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辅助器具、转介等服务;社区星光计划设施、福利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残疾人活动场所等,支持和帮助肢体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

(4)工作流程:

①肢体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

――确定训练机构任务地区残联在康复训练机构资源调查基础上,根据肢体残疾儿童筛查情况和任务指标,确定训练机构,分解训练任务,就近安排筛选出的肢体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

――筛选训练对象任务地区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辖区医务人员,初筛出有机构系统训练需求的 14 岁以下肢体残疾儿童,县(市、区)残联会同康复专业人员对初筛儿童进行复筛,确定训练对象,并送至指定的康复机构。

――实施康复训练承担训练任务的康复机构,对训练对象进行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系统训练,建立《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见附件 10 ),并按训练档案中评估标准,对训练对象的功能状况、训练效果进行初次、中期、末期评估,认真填写训练记录,并妥善保管。

――保证训练时间纳入重点工程任务的肢体残疾儿童机构训练时间规定为 3 个月,机构训练结束后,训练人员应提出今后康复的指导意见。

――做好转介服务机构训练结束后,地方残联应根据训练机构提出的康复指导意见,将需要继续康复训练的儿童转介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康复站。

――进行统计汇总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登记表》(见附件 7 ),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县(市、区)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汇总表》(见附件 8 ),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上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②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

――筛选训练对象乡镇(街道)残联组织辖区基层康复协调员和卫生人员进行需求筛查,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和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肢体残疾人作为训练对象。

――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遵循的流程为:确定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规范流程对训练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建立《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见附件 10 ),并按训练档案中的评估标准,对训练对象的功能状况、训练效果进行初次、中期、末期评估,认真填写训练记录,并妥善保管。

――保证训练时间纳入社区康复训练任务的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时间规定为 6 个月(由初次评估日期至末次评估日期连续计算)。

――做好登记、统计街道(乡镇)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登记表》(见附件 7 ),并报县(市、区)残联审核汇总;县(市、区)残联填写《“十一五”肢体残疾机构 / 社区康复训练汇总表》(见附件 8 ),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汇总上报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审核后报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四、经费保障

中央财政按照每人 100 元对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训练给予补贴。通过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按照每例 6600 元,对 1 万例贫困肢体儿童矫治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给予补贴;按照每例 2000 元,对 3000 例麻风畸残矫治手术给予补贴。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套投入肢体儿童机构康复训练经费(每名不低于 2000 元)及肢体残疾人社区康复系列经费(每名不低于 100 元),同时投入相应的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工作管理经费。

五、检查评估

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麻风畸残矫治手术任务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手术任务组织管理、定点医院资质审核、手术疗效评价、康复训练指导、辅助器具配备、经费使用管理、档案整理归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任务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康复资源整合利用、康复训练任务完成情况、质量控制情况、训练档案使用及经费匹配与管理。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于 2008 进行肢体残疾康复工作中期检查; 2010 年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上一篇:住宿生逃生演练方案下一篇:征收社会抚养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