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若干思考

2022-08-30

第一篇:新工科建设若干思考

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

的思考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统筹、发展统领、新城带动、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和谐推进的原则,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农村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农村环境建设为载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笔者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的素质偏低等问题,并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等多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问题 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 新型农民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市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

1 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新”字上,包括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新举措四个方面,内涵之一,就是要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农民素质高低决定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社会关键所在。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规。内涵之二,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一方面要求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使农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另一方面,要求提升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业的节约化、规模化水平不断向前推进。内涵之三,就是要全方位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内容包括经济繁荣发达,公共服务城市一体化,社区建设环境优美,乡村生活舒适安静。内涵是四,就是要全面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措施。内涵之间的关系,“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核心,“新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中心,“新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体,也是最终的目的,“新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

3 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

4 党员干部的作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抓手;把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和“两后双百工程”,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

5 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

6 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

7 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深化村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

8 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臵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党员活动场所的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继续大力实施把“双高型”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双带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和把“双强型”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的“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

9 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 农业部课题组2005 [2]《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刘彦随发展, 2005 [4]《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李明贤,李立清-经济体制改革,2006

第二篇:新时期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大力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工商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2005年1月党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把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反腐倡廉教育面向工商系统的新路子,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

倡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本文尝试在认识廉政文化的基础上,对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

一、廉政文化与工商廉政文化的含义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近年来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是廉政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巧妙结合。工商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反映和表现,是指工商部门以及工商干部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关于廉政方面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执法理念、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工商干部的价值取向,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为民谋利是其外在的表现。工商廉政文化既有廉政文化的共性,也有符合工商工作特点的个性,其核心是工商干部“为民、公正、清廉”的价值取向,其中“为民”是本质特征,“公正”是根本要求,“清廉”是内在要求。

二、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商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工商部门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工商干部廉洁自律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工商部门强化对工商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清除了一批工商队伍中的“蛀虫”,但是工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工商干部违法违纪归根结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工商部门必须着眼于建立“不愿为”的干部自律机制,大力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源头防治腐败力度,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根本,以执法公正和执法廉洁为主线,以执法为民为目标,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构建工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机制。

三、工商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围绕廉政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工商干部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工商干部干警的反腐倡廉意识,为工商反腐败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具体而论,工商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思想文化属于较高层次。工商廉政思想文化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和一定的物质设施来保证,同时工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工商思想文化。

(一)工商思想文化。廉政文化首先是一种思想文化,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用廉政的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工商干部,使廉洁行政成为广大工商干部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自觉实践。工商思想文化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道德文化,它是指工商干部作为普通公民应具有“八荣八耻”等道德品质,和应具有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保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公务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职业道德品质;二是行政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中形成的秉公执法、清正廉明、惩恶扬善等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官本位、权大于法等消极文化和腐朽文化,大力弘扬和倡导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廉政文化。

(二)工商制度文化。工商制度文化是约束工商干部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廉政制度是工商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工商干部保持良好职业操守和公正廉洁的重要保障,而健康向上的工商廉政文化又促使工商干部更加自觉地遵守各项廉政制度。工商部门要针对当前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的专项整改活动,一方面健全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对容易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违规办案、不文明行为等岗位和环节上进行整改和规范,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规范执法办案流程管理等措施,构建依法行政的长效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通过走访、座谈、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建立网上投诉窗口等方式,保障监督渠道的畅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从制度上

保证工商行政行为和工商干部的廉洁性。

(三)工商物质文化。工商物质文化是以有形的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是工商部门在长期的依法行政中逐步积累的、凝聚着工商思想文化的物质环境,直观反映廉政文化的品位。具体到办公大楼的风格、廉政教育场所的布局、廉政文化景观等都要展现廉政文化特色,凸显古今中外的优秀廉政文化,展示“公正高效”、“清正廉洁”、“

执政为民”等理念。通过加强工商物质文化建设,使工商干部在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氛围中工作和生活,感受环境对自身言谈举止和行为的规范,逐步养成良好的廉政文化习惯。

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工商廉政文化是工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工商各项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和确保工商干部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文化为载体,以廉政为内容,充分认识和把握工商廉政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廉政文化的感召力、约束力、感染力和向前力。具体可通过“四结合”的建设途径,增强工商廉政文化的“四力”。

(一)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廉政理论教育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的感召力。思想信念是文化的观念形态,也是文化的最深层的表现形式。通过廉政理论教育,培养干部的廉政信念和廉洁信仰,提高广大干部的廉政认知水平,增强工商廉政文化的感召力。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二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的工商精神,营造讲良知、讲责任、廉洁执法、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三要通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举行廉政文化座谈会、党课等形式,让广大工商干部在分析对比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在亲身体验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廉政文化素养;四要认真组织学习“两个实施纲要”、“两个条例”等政策法规,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纪律观念、法治观念,从而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五要定期进行反腐败形势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二)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建立“四不为”机制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的约束力。通过构建“四不为”机制,充分发挥廉政合力,努力实现惩治与防范腐败从治标到标本兼治的转变。一是切实推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教育,筑牢工商干部队伍拒腐防变的政治思想道德防线,努力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健全完善廉政制度体系,努力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健全以责任追究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四是把廉政建设与工商干部待遇从优结合起来,强化工商干部的职业保障、经济保障和人身保障,激励广大工商干部公正、廉洁地行使权力,积极探索“不必为”的保障机制。

(三)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创新活动载体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和覆盖面,使廉政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入到工商工作的各方面以及干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营造一种“崇尚廉政”、“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崭新风尚,形成了人人讲廉的局面,才能焕发出廉政文化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六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一是廉政网络。工商部门应充分利用比较成熟的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形成省、市、县工商局和基层工商所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廉政文化网络系统,建立以廉政理论、勤廉楷模、警钟长鸣、廉政要闻、廉政建设、廉政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栏目为内容的“廉政超市”。二是廉政文化室。建设好廉政文化室也是廉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廉政文化室必须突出廉政特色,着重文化氛围。要配备好电教、宣讲设备,注重收集、整理影音图像资料。充实各种廉政书籍、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读本、警示教育光盘等。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文化室接受廉政教育,开展读书思廉、警示教育促廉等活动,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廉洁从政教育从网上延伸到网下,开辟廉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三是廉政文化墙。工商部门可充分借助橱窗、报栏等各种阵地图文并貌、视觉冲击力强的效果,建立廉政文化墙、廉政文化走廓,使干部职工受到良好的直观教育。廉政文化墙在内容设置可按月或按季突出一个主题,如廉政宣传月专题、全国法制日专题、廉政文化活动专题等等;廉政文化走廓在内容安排上以悬挂廉政书画和“格言警句”为宜。四是廉政文艺作品。通过观看警示教育影视片、参观反腐倡廉展览、组织廉政歌曲演唱比赛、廉政书画作品比赛等活动,促使工商干部在享受艺术中得到感悟,受到启迪。五是正反典型案例。一方面,通过宣传发挥先进典型人物,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在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精神辐射、带动作用,正面影响系统干部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和巩固;另一方面,通过廉政视听、贪官档案等再现高级干部堕落轨迹,以此为鉴,造就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有助于工商干部自警自厉,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六是廉政直通车。开通廉政文化宣传直通车,发放廉政台历、寄送廉政贺年片,使廉政文化走进监管服务对象、辐射到全社会;开展“廉内助”、“贤内助”、评选活动,促使工商干部和家属增强廉洁意识,当好廉内助、贤内助;通过家属座谈会、上门走访等途径,加强与干部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把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辐射力和渗透力,使清廉之风吹进社会的每个角落。

(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借鉴其他部门成功经验相结合,增强廉政文化的向前力。工商廉政文化作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相比,既有符合自身工作特点的个性,更有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体现的共性特征。因此,推进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既要结合工商工作实际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吸收其他部门的成功经验,将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总之,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联系论的观点,把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同工商部门开展的其他各项工作整合起来,才能打造具有工商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才能把工商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从而为工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先进的文化支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篇:石中英---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中英教授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民俗学等,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人文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学校重要研究机构的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当代英美教育哲学的新进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先后出版《现代教育论》(合著,1996)、《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教育哲学导论》(2002)、《教育学基础》(合著,2003)等学术专著;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很多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

1998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独自)、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学类,合作),1999年获国家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独自),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独自)、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三等奖(科研类,独自)、第四届“吴玉章奖”(合作)、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合作)。

课程简介: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和谐与多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变革、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任务。

在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热潮中,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仔细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新时期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新时期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新时期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新时期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新时期学校历史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什么?……石中英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石教授认为这些问题的中心在于价值观。他强调,尽管文化的表象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围绕着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观才是文化的基础或核心。学校文化也是这样,是围绕着学校价值观建立起来的。学校价值观是联系形形色色的学校文化子系统的纽带,是学校建筑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的精髓与灵魂。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学校价值观建设;校长对学校文化的领导在根本的方面就是对学校的价值领导,学校的团结程度取决于全体师生在学校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程度。其他的方面,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等等,都不过是学校价值观的外化、制度化与具体化。谁抓住了学校价值观建设,谁就抓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

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有大视野”。在方法论上,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从细微处入手,精心策划,又要从大局出发,高屋建瓴;细微之处要体现大局意识,大局观念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明确根本方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提纲:

一、什么是“文化”?

二、什么是学校文化?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

四、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五、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六、新时期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七、新时期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八、新时期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九、新时期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十、新时期学校历史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北师大石中英教授谈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此篇文章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石中英教授在成都的一个讲座提纲。精彩的演讲无法复制,但是,此文清晰的脉络,还是有助于我们在心中建构起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特别是在文化概念纷繁复杂而又无一定论的学术体系中,石教授对于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界定,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文化?

1、泰勒:“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2、威廉斯:文化意味着“人类追求完美的进程或境况”、“文物及记录”或“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动态、相对而言的)

3、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强调文化的人工性)

4、胡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区别于原始、自然)

文化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表现和传承的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知识体系、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的有机体。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文化具有相对性、整体性、历史性和教育性。

二、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以学校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一整套的观念 体系、制度安排、行为方式、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包括学校仪式)以及环境建设的有机体。 学校文化不同于(狭义的)校园文化,但包涵了校园文化。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新文化。

(建设: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意识弱到意识强。)

(途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改造重组、自我发展)

四、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1、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变革提出的新任务;(文化建设是学校全方位改革的新名词)

2、学校文化建设是凸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3、学校文化建设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新概括;

4、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学校社会功能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类一:学校的观念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含仪式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建设。

2、分类二:观念文化建设、制度与管理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环境与服务文化建设。

六、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1、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重心是树立正确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价值观;

2、对几种学校价值观的分析与批判(“学校即家庭”、“学校即社会”、“学校即升学或职业预备的场所”、“学校即人才工厂”等);

3、学校文化建设的四种价值维度:对于个人的价值(良好个性)、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的价值(国家认同)与对于人类的价值(人类意识与人类良知)。要完整地、辩证地和动态地认识学校价值。

4、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支柱:学校理念(学校价值观的讨论)。

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的、法制的、学习型的现代学校制度;

2、对学校威权主义、官僚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批判;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几个支柱: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组织与学代会制度、家长委员会。

八、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1、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基于教育爱、责任与希望的交流与对话;

2、对学校行为文化中狭隘的功利主义、悲观主义以及冷漠情感的批评;

3、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几个支柱:学校仪式、学校语言与学校服饰。

九、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1、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2、对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豪华化、商业化、非人性化、非教育化的批评;

3、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几个支柱: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运动场文化、建筑文化等。

十、学校历史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

1、学校历史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对全体师生开展校史教育,培养他们“以校为荣”的学校认同;

2、对学校历史文化建设中重升学率、重名人、重校长的批评;

3、学校历史文化建设的几个支柱:档案馆(室)、校友回校、校庆纪念日、学校网站等。 十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

4、体现共性与追求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5、学校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十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1、遭遇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

2、面临文化分裂主义的挑战;

3、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依然很严重;

4、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亟待保护;

5、大众文化中的各种不良倾向。

十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什么?

1、传播“文化多样性”概念;

2、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3、培养教师和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4、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

5、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和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

6、树立师生员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第四篇: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党的方针、路线能否得到顺利贯彻落实,因此,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动党建工作走向深入的基础。但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基层党组织力量;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才能在新时期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新时期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我党执政的重要法宝之一,因此人民群众是党建的基础,而基层党组织距离人民群众最近,在新时期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紧密和有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言论、行为是群众了解和认识党的窗口,如果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工作做得好,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方面的影响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搞得不好,就会让人民群众失望,失去群众的信任。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然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然结果。

《党章》中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大量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践也证明:离开了基层,党组织的理想蓝图就不能很好的实现。基层是党建工作的落脚点,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自然要注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然结果。第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然而,党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还要以实际行动确保党的先进性,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的强弱、工作方法的好坏、工作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最直接的途径,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了,学习实践活动就会落到实处。

第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

群众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基层党组织的表现直接引导着群众的舆论,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关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则我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呢?笔者认为要从抓领导班子这个关键环节、学习提高这个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这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健强的领导班子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环节。

领导班子是基层工作的“火车头”,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高低、服务质量如何,关键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好坏。所以,要做好基层党建各项工作,首先要有健强的领导班子做基础。如何才能做好的领导班子呢?首要,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和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其次,要对行业政策、方针有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和了解,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和操作知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再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内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认真为人民服好务。最后,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使思想跟得上时代发展的形势,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第二、学习提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学习不仅是党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要始终保持基层党员的先进性,而学习提高是确保党员先进性的途径之一。所以,一是要积极营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营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使每位党员时刻牢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从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讲究实效。要切实加强对单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注重从实际出发,解决新形势下基层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赢得群众的满意和信任;三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新的形势对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新理念,不断超越自我,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学习提高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习,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最大化。

第三、制度保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健全的制度有助于实现内部管理,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熟的标志,根据当前基层党建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工作的发展变化,基层党组织应有自己的制度作保障,确保基层党建工

作顺利开展。因此,一要结合支部建设实际情况,本着精简适用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制度,并且要确保制定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二要提高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不能只把制度挂在墙上,而更要注重抓好落实,真正用制度来规范党员的行为。制度保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用制度来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强督促和检查,实现有序的基层党组织内部管理,进一步激发党员的活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第五篇:如何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及要求

如何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及要求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上任以来,采取了一波强过一波的整风运动,其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的决心可见一斑。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建设,公安部出台了“三项纪律”,可见,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一项硬指标,更须千锤百炼,不容丝毫折扣。多年来,我市公安民警以创建“平安永康、和谐永康”为目标,忠诚履职,克服警力不足、任务繁重等困难,攻坚克难,屡破大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整支队伍呈现出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安队伍的整体建设离我们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我们的公安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的加强。

一、公安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对公安机关执勤执法、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公安机关民警整体素质与依法治国的进程还不太相适应。少数民警对学习认识不够,素质提高缓慢,业务和素质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个别民警宗旨意识不强;部分青年民警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进取心不强,缺乏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意识和干劲,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部分年龄偏大的民警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得过且过。

(二)严峻的治安形势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以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多发性犯罪,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逐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各类矛盾叠加,“两抢一盗”、吸贩毒、赌博等违法犯罪案件仍呈高位运行态势,维稳和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机关如何站在维护大局稳定和治安秩序平稳的高度,通过抓好队伍,推动公安业务工作的健康开展,一些民警甚至是个别基层领导干部认识不清,估计不足,措施不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三)公安队伍建设实际与当前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业务工作与社会效果等方面统筹兼顾,促进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安机关既要抓业务,又要抓队伍,落实好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既要抓管理,又要抓服务,在规范各项公安行政管理的同时,狠抓服务质量的提升;既要抓打击,又要抓保护,坚持理性、平和、规范、文明执法,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既要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又要注重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中坚持“举一反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锻炼民警队伍,培养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抓业务重于抓队伍、抓管理重于抓服务、抓打击重于抓保护,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四)社会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对公安队伍建设设置了新的障碍。

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轨,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庸俗甚至是错误的思潮泛滥,“有钱就有一切”、“人生就是享受”等庸俗人生价值观念弥漫社会。一些民警经受不住思潮冲击和考验,有的上进心不强,重实惠、淡荣誉;有的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业务素质较低,运用法律条文生疏;有的热衷于交朋友攀大款,甚至与劣迹人员混在一起吃喝玩乐。有些民警缺乏大局观念,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奉献意识,考虑小单位、自家的事多。民警队伍整体士气不高,工作激情不够;个别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比较松散;部分民警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浓,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个别民警对自己要求不严。有的民警工作迟到、早退、出工不出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无精打彩,机械做事,求应付,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感。有的民警对待群众报警求助或办事推诿拖沓,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干,有油水捞的地方就去。有的民警耍特权,利用手头的权力搞不正当行为。

二、导致公安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一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重形式、轻实质性考核和验收;政策、制度难兑现。二是学习教育不规范。学习内容多而杂,学习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够,结果往往是规范挂在墙上、文件印在纸上,精神落实在口头上。三是干部流动机制不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突出。四是监督不力。内部监督软弱无力,外部监督形同虚设。

(二)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时代在进步,对人民警察的要求特别是在政治、业务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在一些民警身上,觉悟不高,作风不纯,政治业务水平较低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这些消极因素还影响了其他的民警。

(三)其他原因。一是警力不足。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不断增多,有限的警力日渐见肘,加之承担的大量非警务活动,公安疲于应付,民警超负额运转,身心疲惫。二是经费紧张。经费紧张是目前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经费紧张,有的基层所队为了改善办公条件,达标升级,不得不四处化缘拉赞助。一些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也借此机会搞等价交易,导致执法不力。三是待遇低。随着生产、生活和分配方式的不断改变,人们收入差距加大,对于超负荷工作的一线民警来说付出与报酬极不相称。有的民警一家人靠一人工资维系全家人生活,经济拮据,不得不削尖脑袋搞钱。民警加班加点工作,得到不轮休,更得不到相应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警产生消极情绪。

三、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四点建议

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公安队伍不时发生一些违法违纪的案件,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队伍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告诫我们队伍建设一刻都不得放松。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抓学习、突出效果,巩固队伍为民服务意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建警,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营造一个学法、知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尤其是要学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民警的头脑,提高民警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要把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作为最基本的、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夯实执法为民的根基。不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就无法解决公安机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如何执好法、如何服好务的问题。公安民警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工作中才能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再一方面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工作做到实处。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眼高手低,切记空谈误国。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既要办好群众关注的大案、大事,又要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小事”, 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抓领导、突出责任,全力建设“狮子型”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大批真正为民办事、勇于担当、一身正气、富有激情的领军人才。公安队伍更需一批过得硬、打胜仗的“狮子型”干部,我们要按照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调、廉洁勤政的要求,将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建成硬班子,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言行来感染和带动民警,强力带动公安队伍建设。一是要开拓创新,做事业发展的带头人。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挑战自我,敢于面对困难和阻力。对公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认真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班子建设的首位。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三是要树立良好警风,做到廉洁勤政。坚持为人民干实事,谋福利,坚持一身正气拒腐蚀,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四是要襟怀坦荡,珍视团结。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工,既分工,又协作,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形成顾大局、讲团结、比奉献、谋发展的工作氛围。

(三)抓监督、突出严查,大力加强队伍执法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建立强有力的内外监督机制是提高队伍防变免疫力的一剂良药,是消除违法违纪隐患的重要措施,是促进领导干部和民警尽心尽责、忠诚履职的有效手段。首先,在基层公安内部,要建立局领导监督科所队长,科所队长监督民警、民警互为监督和通过民主测评、评议的方法,实行下级监督上级,互为咬合的内部监督机制。其次,在外部监督上,要认真搞好警务公开,提高透明度,以接受社会监督。要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督员对基层窗口单位明察暗访,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内部通报和视情在新闻媒体曝光。最后,对通过各种渠道发现的民警违法违纪线索要组织力量认真查处,根据情况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给予纪律处分的给予纪律处分,决不姑息。同时要善于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四)抓制度、突出落实,以铁的纪律造好的队伍。坚持从严治警,依法治警,从优待警,以刚性问责为抓手,严肃查处违反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使广大民警能够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那些平时在政治上不思进取,工作上出工不出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民警,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该处理的一定要处理,以纯结队伍。二是集中开展作风慵懒、不作为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公安队伍中存在的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标准不高,作风浮漂、慵懒;在接处警、立案、侦查、办证办照等执法环节,冷硬横推,漠视群众合理诉求,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三是集中开展对民警职工在编不在岗问题的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少数民警职工在编不在岗“吃空饷”,长期脱离公安机关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高,考勤、请销假等制度有名无实;领导干部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不力,队伍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等问题。四是整合资源,坚持从优待警。基层公安机关应借助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时机,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研究制定经费保障机制,并以法定形式确定经费比例。要解决民警待遇,要从政治、经济、身心等方面,多层面多角度加大从优待警力度,除建立表彰奖励、警龄褒扬、文体育警、岗位津贴、超时工资、人身伤亡保险、身体健康检查、济困、优抚和年休假机制外,还要注重在精神上从优待警,做到“诚心、交心、暖心”,形成慰问和探访制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既阻且长,公安队伍建设亦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主动出击,见微知著,全心为民,及时跟进,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才能切实提升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上一篇:县服务工业表态发言下一篇:写给老婆的情书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