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2-09-11

当前, 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 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任何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校,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新质量, 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潮流, 实践动手能力强,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是每一所民办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社会知名度, 实现长足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新工科”建设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形势下, 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呼唤下, 我国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 为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为实现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 支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被称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升级版。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阶段的背景下, 各工科院校应根据我国“新工科”建设中“五个新”的要求, 积极实现创新工程教育新理念、调整学科专业新结构、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分类发展新体系, 提高教育教学新质量。

二、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 民办高校教学观念存在偏差, 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

民办高校很多教学管理人员来自于公办高校, 在传统的“重理论与轻实践”的观念影响下, 对实验教学没有足够重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特殊性, 很多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导致实验教学场所和实验室设备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民办高校虽然成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 但目前, 该机构没有配备符合需要的专门工作人员, 对校企合作重视不够, 只是设置了一名办公室主任与企业进行简单的沟通与联系, 未将企业单位引导到校企产学合作教育中, 并未建立、形成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二)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

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性质的特殊性,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较差,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教师科研水平不高、资金严重缺乏,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与品牌特色, 多数民办高校还处于滚动发展的状态, 社会认同度低, 因此, 企业对民办高校缺乏信任, 信心不足, 存在误会和偏见。当地政府部门没有针对校企合作在财政、税收等形成相关的扶持政策, 企业与民办高校之前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正是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机制, 以及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 一度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三) 学校缺少“双师型”教师,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矛盾

民办高校中专职教师主要来自于高校毕业生, 大都没有实践经验, 有职业资格证书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极少, 部分兼职教师来自于公办高校退休教师, 年纪偏大, 由于受办学经费、职称评定、社会保障、薪酬等多方面的限制, 从公办高校和社会引进高技术人才难度很大, 致使民办高校初、中级职称多, 高级职称少, 理论课教师偏多, 实习指导教师偏少、专业性较差, 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实验室管理员, 本科学历居多, 缺少“双师型”教师这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软肋”。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偏弱, 很多高校针对这一现象也试图通过科研业绩和经济收入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但由于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普遍偏低, 这种科研制度容易使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则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以及中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 致使很多中青年教师无时间、无精力、无动力进行科研, 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 制约了校企合作机制的良好开展。

二、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思考

(一) 转变教学观念,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 以产学研为纽带, 通过校企联手, 打破校企壁垒, 成立民办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民办高校应根据行业与企业发展前景, 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重新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例如, 第一: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满足学生职业发展, 行业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课程系统应体现出综合性、交叉性、前沿性和工程性, 减少总课程的门数, 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第二, 落实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民办高校和企业要搭建更多的实验教学平台, 创新研发基地, 让学生能接受到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第三,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培养协议, 可以采取化整为零, 由少到多, 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联合培养, 根据培养要求, 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到不同的企业进行1周到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 也可按双向选择的原则, 在企业进行3个月到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 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 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发。在企业培养过程中, 实施双导师制, 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 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 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立研发课题和研发方向, 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通过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最终形成“教、研、产、销”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

(二) 建立校企关系和谐的情感机制, 推进合作的和谐发展

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情感机制, 一是, 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二是, 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 升华彼此关系。三是, 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 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改进校企合作机制。作为企业, 要加深认识, 积极作为, 进一步转变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以工科专业为主的民办高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各类企业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企业家必须具备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 树立成熟的合作办学思路, 把参与校企合作视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摒弃对民办高校的偏见, 积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校企合作中去。校企双方要具有互信互谅的包容意识, 形成全方位、紧密型的深度合作关系, 确保合作有序、和谐进行。

(三) 成立科研研究所, 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民办高校根据专业发展以及企业与行业合作的需要, 设置专职研究人员编制, 创建有特色的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 有重点的在部分基础好的学科专业建立一批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较高、队伍结构合理、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所, 作为协调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所主要承担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同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研、教学基地。在人员配备上, 研究所的负责人可以聘请科研能力强、具有较强科研基础的校外人员承担, 但是研究人员一定是自己的教师并要有一批中青年教师参加, 以培养民办高校自己的科研力量。设置科研研究人员编制可以缓解教学和科研二者之间的矛盾, 让研究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确保研究进度按计划进行, 专职研究人员编制制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制度, 既能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又能保证按期保质完成科研任务, 还能培养科研骨干, 优化和提高科研团队素质, 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建立服务于校企合作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进而实现民办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务, 实现校企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与企业行业前景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两者之间强强联手, 充分信任, 亲密合作, 既锻炼了教师队伍,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又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务, 实现了校企的互利互惠, 两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 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 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工科院校, 必然也应当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 更好地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1) .

[2] 葛勇.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J].中国色谱网, 2006 (12) .

[3] 史国栋.校企深层合作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23) .

[4] 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上一篇:奇思破常规:促进教育科研发展——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给我们实验教学的启示下一篇:群众舞蹈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