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产物,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从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和网络课程开放等方面,介绍了慕课背景下蚌埠学院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参考。

第一篇:艺术概论课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课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社会保障学科是社会关注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但并不是学生就业的热门之选,学生对社会保障课概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師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课程定位,针对课时压缩、内容增多、时效性强的特点,采用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及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而高考招生改革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都对未来的本科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影响。

[关键词]社会保障;课程;教学;问题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我国转型期所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都有待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而本届政府将民生保障问题放在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引起了全社会对社会保障的重视。

(一)学术研究的热点并未成为学生就业的热门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存在学科边界模糊, 视野狭窄, 基础不牢, 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 知识创新不足, 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 针对性、应用性不强[2]等问题。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

近几年来,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考公务员成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与就业相关的考证,对专业课学习普遍不重视。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从立法、组织、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是一项政府行为,课程内容较宏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二)课程内容多,时效性强,课时压缩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内容多,社会保障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局势的影响,从学科上来说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其时效性较强,近些年来,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使得这门课程的内容每年都有变化,而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教学材料需要不断补充更新。

按照社会保障模块的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社会保障概论主要讲授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源与发展改革,理解社会保障不同项目之间的异同,全面深入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不同保险项目的运作。

从教学内容上看,社保概论包括了社会保障概论和社会保险两门课程的内容,其课时由原来的两门课各32学时总计64学时,压缩为一门课48学时,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又将其压缩为一门课32学时。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后自学,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教师的“学评教”成绩。

二、课程定位

根据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模块的教学大纲,我们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实施手段的教学改革,通过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保障提供了认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视角

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出现,是应对工业化大生产的风险,保障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保证。从19世纪末期,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诞生;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实施,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为西方国家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1973年石油危机后,西方各国经济陷入滞涨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也进入了改革和调整时期;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依然将社会保障政策作为调和国内矛盾获取民众支持的主要手段;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由希腊等国引起的欧债危机,再度使得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与欧洲乃至全球的社会经济稳定联系起来。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实践的解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社会政策。

(二)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有突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革中,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政府在民生保障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突显了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治理上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城乡差异、贫富差距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对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继承和发扬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同于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就是因为有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少、妇、病、弱、残也能生存下去,尽管在中国,因为制度的不完善和差异,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社会保障从来就不是上帝或者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恩赐,它是工人阶级(被压迫者、被统治者)长期抗争的结果,它的完善也建立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政治的博弈,社会保障的再分配以及对公平的促进作用也很难发挥出来。

(三)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我们教改项目的实施始终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提高为核心,从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材料到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及课外的实地参观、调研都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来开展。

三、课程教学的实施

社会保障概论主要讲授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部分以及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即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源与发展改革,理解社会保障不同项目之间的异同,全面深入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及不同保险项目的运作。

(一)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保障是认识社会的一个视角,以社会保障为视角,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面对社会上充斥的各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以此为视角去解释它们出现的原因,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这一切,远比从教科书上、教师的课堂讲授中所得到的印象更鲜活。

其次,以社会保障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尤其注意使用学生自己所讲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例如讲述失业的危害性时,让学生联系家乡的经济、失业、社会治安状况来说明,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失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重要作用。公平与效率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理论所关注的问题。虽然社会保障侧重公平,但这种平等是在有效率基础上的平等。联系学生所说的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社会保障上的不同待遇,学生对公平与效率理论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我国特殊时期的暂时现象。

第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人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能力及写作能力。

(二)注重基础理论学习

基于培养人才的要求,我们始终围绕着提高学生能力来组织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以研究型教学为主要实施手段。

通过学习,我们希望学生理解社会保障制度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依靠政治工具来完成这一工作的,因此,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是它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我们以教师的讲述为主,通过启发提问等教学方式引导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同时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学习,阅读参考文献。比如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我们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先出现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德国,要求学生联系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德国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同时,从社会保险制度的起源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模式;随着制度的发展,它又对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因此社会保障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又深深地融入了各个国家的特色。

社会保险不同项目的学习,主要通过让学生分组寻找中国社会保险各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启示。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探究、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安排了个人的问答环节,這样能鼓励个人深入探究问题,避免了小组内的搭便车行为。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做PPT时存在应付交差的心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由学生当评委一起来评价的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大量的自学内容,我们在开课初以阅读参考文献书目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至少选一个方向阅读,学期末以学习笔记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以此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分析研究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三)加强课程内外的实践活动

1.我们通过科研来促进教学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年来,研究组成员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时依托西湖区养老服务评估中心承担了多项社区建设、养老服务评估的横向科研项目。学生全面参与这些科研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和对社会实际的了解,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遗漏,所以,这是体现“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生参与到这些科研调研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实施的这几年,恰逢浙工大与西湖区养老服务评估研究中心成立,依托中心的横向科研项目,学生参与了一系列在杭州市及西湖区的调研实践活动,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对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辅导学生申请参加社会实践及科研调查项目,从2014年起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以老年人生活及养老为核心的调查报告1篇。

(四)网络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们以学校精品课程网站为依托,将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课件、核心概念、复习提纲、参考试卷与试题库、扩展阅读资料、多媒体参考视频等内容的教学素材发布其上,并且通过公共邮箱、qq、短信、微信、邮件、作业、讨论、答疑等形式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更新完善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利用一些名校公开课扩大眼界,与国际接轨;从网络上寻找新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完善考核方式,以考核促进学习,逐步改变以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传统模式,在加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以团队学习、个人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各环节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我们在每次开课初确定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学期末学习总结、小组合作及最后期末考试等项目组合的成绩考核方式,逐渐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提高学生能力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四、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项目实施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如何评价项目成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评教”是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如果课程内容多,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多,有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学评教”成绩。对于教师来说,理性的选择是减少内容,降低难度以迎合学生的“口味”,才能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所以,从目前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来看,教学所占比例与要求、考核项目及方式并不利于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的拓展。

(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学生参与调研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安全的保障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目前学生人数不是太多,每次外出活动我们都是教师带队,要确保学生安全,所以很难在长时间、大范围内展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出于安全及成本的考虑这种活动越少越好,虽然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其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从长期来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是难以保障的,安全成本都是问题。

(三)社会保障专业的未来怎样

浙江省是高考招生改革的试点省份,新高考招生对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影响怎样尚不可知,但毫无疑问其冲击是巨大的。2017年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将要入学,学生及专业都存在诸多变数。浙工大作为以工科见长的省属地方院校,本来就处于弱势,其公共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这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40.

[2] 周志忍.论公共管理的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路[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8.

[3] 魏红,申继亮.背景特征对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3(7):90.

[4] 陈振明.公共管理的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J].行政学理论,2010(4):18.

[5] 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张晖 俊瑜

第二篇:《环境保护概论》慕课建设实践

摘 要: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融合的产物,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从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和网络课程开放等方面,介绍了慕课背景下蚌埠学院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慕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pectus

Zhu Lanbao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慕课”是英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MOOC”的音译,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产物[1]。慕课概念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r和美国的Bryan Alexander 2位学者在2008年首次提出[2],2011年以后随着被称为慕课运动“三驾马车”的Udacity、Coursera和Edx平台的出现[3],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慕课风暴”,被誉为“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4]。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高校纷纷启动了MOOC课程建设[5],有媒体称2013年为中国的“慕课元年”[2]。幕课是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展示高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普及[6]。学习者不拘于时间和地点,享有学习的自主权;同时学习可以重复,利用率高,提高了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7]。

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的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将环境保护写入党章,环境保护工作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此次的教学改革浪潮中,目前关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如何适应慕课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如何利用好慕课平台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而,基于慕课背景下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重构与优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课程概况

环境保护概论是贯彻教育部要求在工科院校中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而开设的环保素质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判环境质量、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唤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蚌埠学院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至今已有16年,已发展成为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蚌埠学院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之一。

2 课程建设成效

教学改革要想不落俗套,就必须挖掘地方特色,做好慕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走特色教育培养之路[6]。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环境保护概论课程通过多年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条件保障与改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开辟第2课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2.1 建成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立项为契机,重构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课程定位和课程特色、明确课程目标、划分教学层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环境保护概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公益实践、环保社团活动、科研参观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提出本专业领域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和建议,提高学生解决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的能力。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环保、化学、化工、材料等企业较多,为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与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蚌埠市垃圾填埋场、蚌埠市阳光水务有限公司、蚌埠市清泉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环境监测站等10多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2.2 大学生社团和第2课堂为课程实践搭建平台 蚌埠学院有很多优秀的环保社团,如:绿色环境保护协会、大自然协会等,通过这些社团能够有效地发动学生进行环保社团活动、环保实践活动,同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力宣传,为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的舞台,构建了环境保护概论第2课堂环境教育活动体系,积极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和沙龙讨论会、主题辩论赛、环保微讲坛等增加学生环保知识。通过举办低碳环保设计大赛、寝室节能对对碰活动、世界环境日和地球1小时纪念活动等来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转化为行动。同时,蚌埠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和大力支持“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环境保护提供机会,培养了学生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完善了网络教学环境 蚌埠学院建有高速的光纤互联网,图书馆、宿舍、教室、自习室、教学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场所均设有宽带网口,无线网全校范围内无死角全覆盖,确保了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教学楼宇内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了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需要。通过课程考评机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慕课教学使得重点知识通过视频呈现,短小精悍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后有对应的检测练习,方便学生自主巩固,复习测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升。本课程组教师都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建立师生互动教学论坛,教师和学生可随时了解和反馈教与学双方的需求,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建立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既有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博士2人,授课教师100%具有硕士学位。近年来,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厅重点项目3项、教育厅一般项目5项;获4个省级教研立项,5个校级教研立项。课程组老师以第1作者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0余篇。多位教师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坛新秀、蚌埠学院教坛新秀、蚌埠学院优秀教师、蚌埠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奖励10余项。

2.5 实现了课程最大化开放 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非常注重开放办学和协同教育思想的落实。目前该课程已利用该校开通的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搭建课堂之外的教学互動,部分教师授课视频、授课教案、电子讲稿、习题解答等内容向本校和社会开放。随着课程建设,相关内容将得到不断丰富,特别是该课程授课的所有视频将陆续制作并上传。课程开放、优势互补,既为环境保护概论MOOC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也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和适用面,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2.6 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慕课的辅助教学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环境保护概论知识框架的自主建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因此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改革的实效。通过环境保护概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立体化评教制度。与行业、企业联合,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建立课程实践教学监控制度,完善课后作业文件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赢的目的。

3 结语

慕课给《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课程组紧紧围绕蚌埠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需求,课程组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和情境教学,把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建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精选了教学内容,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课程组将继续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组建更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寇培宇.对于“幕课热”的几点反思[J].林区教学,2015,215(2):3-4.

[2]任洪涛.论“慕课”浪潮背景下的“环境法学”课堂教学的机遇与挑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4):63-66.

[3]李雅婕,刘大朋,洪耀良.慕课在环境工程理论教学中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277-278.

[4]曾晓洁.美国大学MOOC的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4(7):32-40.

[5]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5-23.

[6]邵源春,张焱,暴云英,等.“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3):128-129.

[7]田亚平,李伯华,郑文武,等.环境教育MOOC的资源体系构建及其应用途径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82-85.

(责编:王慧晴)

作者:朱兰保 盛蒂 周开胜 李婷芸 马莉 贺冉冉

第三篇:语言学概论微课教学原则初探

【摘要】语言学概论课程系统性强,理论难度大,遗忘率较高,可以利用短小的微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微课教学需要遵循引导原则、区别原则、拓展原则和结合原则,恰当的微课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的进步。

【关键词】教学原则 微课 语言学

【课题项目】本文是防灾科技学院语言学概论精品建设课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是语言类课程中唯一一门必修的理论课。与文学类课程相比,语言学理论课程具有逻辑性思辨性强、重视实证和检验的特点,学生的兴趣普遍不高,学习难度也显得更大。近年来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比较丰富全面,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用例、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汉语等课程的关系协调等方面均有涉及,并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了语言学概论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建设和研究,为这一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微课是新兴的一种数字教学资源和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特别适合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微小知识点的预习复习、移动学习和分层学习。语言学概论理论性强,一些理论点难度较大,需要深度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 一些知识点遗忘率很高,需要及时复习巩固以加强记忆 还有很多知识点系统性很强,需要梳理贯通等等,适合使用微课这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课程组对语言学概论的微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起了小型微课库,对语言学概论微课教学的特点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微课教学中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及其他类似的课程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

一、引导原则

引导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逐步探索、不断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验证的过程。好的引导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且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语言学概论是典型的理论类课程,理论的推理、论证、运用都是比较严密复杂的过程。如果仅仅由教师讲授或者推证一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容易印象不深,理解不透,遗忘率高。因此,语言学概论的授课要遵循引导原则 微课教学也不例外。微课可以将一个小知识点的推证、理解过程进行步步引导,学生既能摸透知识点,又可以在反复观看学习中学会推证的方法,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反复学习是课堂教学给不了的,也是微信教学的优势之一。

例如講解“语言的层级体系”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一般能记住层级体系的基本内容,但从哪里开始进行语言层级体系的分析,怎样分析和描写出来的并不清楚 今后面对类似的复杂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层级分析仍然不知如何着手。微课中,我运用一系列问题着重引导层级体系的认识和分析过程:

1.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基本单位是什么?比如:“我喜欢语言学。”——句子

2.句子是由什么语法单位组成的?——短语和词

3.词是由什么组成的?——语素

4.语素包含哪些部分?——音和义

5.语素的音和义都来自哪里?那个是来自语言内部的?——语音是来自语言内部的

6.语音最常用常见的基本单位是什么?——音节

7.音节由什么组成?——音位(音素)

把刚才这些问题的答案从上到下列出来,语言的各级基本就出来了。

8.下一级和上一级之间一般是什么关系?——下一级组合形成上一级

9.有一处上下关系与众不同,是哪一处?——音节——语素

10.音节以下的单位有什么共性?语素以上呢?——分开语音层和符号层

……

作为课堂教学有效补充的微课,只讲这一个问题,可以耐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以在预习或者复习时反复理解这一过程,领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微课的引导与课堂教学的引导不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现场,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参与和回应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微课教学中,学生只是观看微课,并不能真正形成回答或者讨论,需要调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就语言学概论来说,微课引导问题的设置需要更细致,推演论证过程要更清晰,且在时间上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最后可以增加总结和梳理的环节。

二、区别原则

微课教学如果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片段重复,那么与教学录像没有什么区别,失去了这种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因此,微课教学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的区别,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区别。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上,区别主要体现为:教学方式上的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上的切入角度、知识点选取、深度广度等方面。

翻转课堂教学方面,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会布置学生先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课堂上再就问题进行发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既节约了课内时间,还有效的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预习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方面,微课选取的知识点有的就是教学重点、难点,但是换一个角度,使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对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刻的把握,如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课内主要讲理论,微课主要作练习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一组定义的理解。有的知识点是课本上没有或者基本没有,但有深度、可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如不同语言对现实的划分不同 有的是对某一知识点的继续深入挖掘,如音位,微课会从音位的定义引申到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的社会属性。

微课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与课堂教学保持区别,便于利用更为丰富的手段和资源进行高效的教学和学习,也有利于对不同水平和兴趣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三、拓展原则

不同院校的语言学概论课时一般为32—54课时不等,对于一门理论课程是较为有限的。我院语言学概论课程在上一轮课改中课时从32增加到了48,但仍然比较紧张,很多知识点仅仅能完成讲解和练习,难以向更深的层面进行挖掘,也难以联系研究前沿及社会热点进行进一步讲解。微课可以成为一种拓展课程容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进行深度拓展,另一方面进行广度拓展。

有深度的知识点一般是难点或者学生掌握的薄弱点,微课教学中选取有深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复学习和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课堂教学要照顾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一些问题的探讨需要适可而止,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微课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更有深度的讲解或者练习,可以有效将课堂教学进行延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例如“不同语言对现实的划分不同”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理解 但是大部分教材对这一问题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晦涩难懂。由于课时限制,这一知识点并不适合在课内进行深入讲授,可以在微课上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拓展,循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和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这两个方向进行梳理和引导,并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近年来语言学飞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应用成果也随处可见。将更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交叉学科知识等等引入微课学习,可以有效增加课程的广度,打开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学并进行专业研究提供条件。例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节,教材虽然已经修订,但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保守的“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这一观点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语言变成了哲学的研究对象,對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认识转变为“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思维”,“学语言就是学思维”,这一点就可以在微课中进行拓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知识点也适合在微课中进行拓展。

四、结合原则

作为一门理论基础深厚的概论性课程,语言学概论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仍然应该是课堂教学,微课目标单一、内容短小,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课内教学服务,而不是脱离课堂教学,成为独立的课程内容。这是由语言学的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决定的。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主要有翻转课堂结合、课堂讲解与微课练习结合、微课复习等几种形式。

例如徐通锵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修订后,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图有了较大改动。对比改动前后的关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的关系,因此可以将两张图对比放在微课中,列出思考提纲让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进行对比、分析和学习,课上可以由学生讲解、检查学习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即可。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概论中的一个传统理论重点,课上会进行十分深入透彻的讲解 可以在微课中增加部分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并将其中的疑难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在不断发展,新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及时学习和利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程建设的进步。上述四个原则是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微课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希望对其他文科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微课教学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2]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1).

[3]郜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作者简介:

刘宏川(1979-),女,河北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认知语法,语言学理论。

作者:刘宏川

上一篇:文献学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诚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