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的魅力人格

2022-08-19

第一篇:论孔子的的魅力人格

论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曾长时间思考过这一问题:怎样的教师才算是一个优秀教师?我追寻着前辈、师长的足迹,从他们的身上去寻找答案。在一次次的发现中,我认识到了: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就是优秀老师。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论集》第490页)。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张筑生教授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超脱了名利,甘于清贫。他似乎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他至死都没有评上博导,然而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著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受着癌症的巨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八宝山上4000多名学生自愿前来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

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的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高,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师德感人,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三

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形成人格魅力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只有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面向21世纪的新型教师。其次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

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会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再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从社会方面看,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加强政治引导,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强美育引导,用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加强道德引导,造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上述的举措,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陶冶学生。

第二篇: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一.序论

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

1. 苏轼生平事迹。

2. 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 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

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 文学成就 率真 诗词 巅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祖母史氏。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仕途:宋仁宗景祐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時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時,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因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爱惜人才,得以保全性命,次年被贬至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章惇贬至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归家后第二年病死常州,时六十六歲。他在政治上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苏轼出生名门,先祖长辈尽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当时封建社会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家庭条件优越,文化氛围浓厚,他从小接受熏陶,为其以后成为一代文豪垫定了基础。经受了高等教育的苏轼,少时立志,颇为自信,望将来在政界大展拳脚,造福百姓,在嘉佑二年成为进士,仕途开端顺利,但是在神宗哲宗两朝的党派斗争中几经起落,人生跌至低谷,,心理压力颇大,郁郁不得志,精神方面的压力有时对创作诗词是一种激发和策动,苏轼将对现实中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愿望融进诗词文章。

苏轼一生多艰难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的境界。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为什么能达到如此境界?学问深厚?修养极好?我觉得都不是,在我看来,他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的性格,苏轼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率真。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经常受到打击但乐观的性格没有改变,所以如此旷达。率真是苏轼性格的核心,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对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苏轼曾批评过文人志士。他虽然和他们政见不同,但对学问道德高人都是十分敬仰的。但对于那些宣扬假道义的人,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以至于众多文人对其有成见,排挤他,弹劾他。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他在有段时间内曾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最终还是显露无疑。苏轼的真率性格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任他的真率性格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价了。

因为苏轼的文化构成多样,使他的性格具有多面性,苏轼性格极放旷不羁,苏轼自谓“我本放浪人”,“从来性坦率”又常以“糜鹿”,“野鹤”自称,表现了他率直放旷,洒脱,追求自由,充满落拓不羁的个性气质,在这一点上他与李白极为相似,苏轼一方面放旷不羁,热情奔放,一方面又保持冷静,自制力很强。

苏轼的性格超凡脱俗,但又寻呼常人。说苏轼超凡,因为他能超脱贫富得失祸福荣辱等一切世俗功利观念对人心的束缚,如:《游金山寺》“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己,有田不归如江水。”用他的话说,“了无丝发挂心,置之不足复道世,又说:“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绝弃世故,身心俱安。意在抛开世俗的烦恼,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以此为最大的快乐与理想境界。他对生离死别这种“人之常情”也多能超然待之。说苏轼平凡,因为他对生活始终怀着挂念。人们都知道他写给亡妻的那首《江城子》。妻亡十年,岁月流逝,生活变迁,都没有冲淡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可见其和凡人一样怀恋美好的过去,对爱情的执着。苏轼也重视手足情感,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上写明了是“怀子由”的。那思念,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无不表现出手足深情。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自海南返乡途中,苏轼病重,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患难与共的弟弟。兄弟情深,以至于此,夫复何求?

苏轼以上人格中的这种性格和呈现性格矛盾的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性格和矛盾构成了苏轼文化人格的多面性及立体性,显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而这种矛盾,实际是改变封建时代士大夫理想人格,理想人生目标的矛盾。难得的是,苏轼在不改变自我本性,前提下,以极强的理性精神将这些矛盾的方面整合为一体,使之相反,形成了刚直、超凡、率真、爱民、追求人生理念的生活态度。

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评选公元1001年至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的活动中,共评出了12名杰出人物,称为“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西方人眼中的苏东坡》的评论员文章,给予介绍。苏东坡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一生留给我们200多万字的著作,其中包括诗歌2 700多首,词300多首,还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许多作品都达到了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巅峰,真正的登峰造极!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想象力,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

文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叙述道理的工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苏轼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苏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的感受。其文章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诗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包,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言古体和律、绝,风格也富于变化。同大多数曾步入仕途的宋代诗人一样,苏轼诗中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官吏丑陋面目的作品。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欢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禅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使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他才华横溢,人生感受极其丰富,能够更多地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因而在保持宋诗特色的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词: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雄厚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行创作,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感流露,其所以他的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而且,对这种风格,苏轼是有意识追求的。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与有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对后世影响更为深重。

我常想,真正的豁达之人,就应该这样,就应该明白什么叫做宠辱不惊,超凡脱俗,并且真正去做到。也许苏东坡自他诞生之日,就注定要创造一种新的风范,来让世人铭记!我们看到东坡的词,就仿佛看到了他本人,苏词不仅仅是词,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作品,而是一部丰富的充满着人生智慧、灵气与哲学的活的思想!体味东坡、理解东坡、品读东坡,他的词、他的事、他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沉浸其中,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乐事。最后我引用《苏东坡传》里的一句话形容苏轼,“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参考文献:[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3]何远:《春渚纪闻》,卷六。《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李时英《苏东坡》,昆仑出版社,2006年01月版

[5]林语堂《苏东坡传》 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第三篇: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人格魅力养成

一、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角色素质和健康素质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体现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结合;智力素质反映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广博等情况;心理素质主要指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角色素质为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健康素质则指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同时还与其它四因素紧密相联系。

人格魅力则表达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素质的内在结构与行为表现的有机融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力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魅力是人们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它不同于一般的能力、魄力。能力、魄力等是魅力的雏形和“粗坯”,魅力则是它们臻美的“艺术品”。而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能受到别人欢迎、容纳的人,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对他人的东西机械地模仿,极易出现“东施效颦”现象。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人格魅力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的意义和长远利益,养成主动力、积极的习惯;

其次必须克服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创新,认真学习实践,注重形成特色;

再则充分完善人格,自觉主动培养信仰坚定、矢志不移的坚强毅力;品行高洁、才学逸群的吸引力;沉着果断、潇洒自如的感召力;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亲和力;举止得体、言谈机智的感染力;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能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任永辉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

1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9—0005—02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因此,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人格、人性、人伦完美,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以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通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个人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高校应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易经·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中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华夏文明史上一直是最重要的、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化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我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尚刚精神的体现,它对于培养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局面,我们应当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在竞争中开创新局面,推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是“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以历代爱国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华夏祖先在上古时代农耕经济背景下形成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传·文言》,强调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题,他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有着共同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篇》),表达了人不仅要仁爱四海之民,而且要善待自然万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清醒认识到如果凭借人的贪欲膨胀而肆意掠夺与破坏自然资源,那就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人类将再无资源可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植物,绿化环境,防治环境污染,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不为物役”,“物”被儒家表述为“利”,与“利”相对的是“义”。儒家并不弃绝功利与财富,他们肯定人对“利”的合理追求,但如果“利”与“义”形成对峙,就应该舍“利”而取“义”。儒家强调“利”的追求必须接受“义”的制约,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可以合理地追求金钱和财富,但有些人滑向了一味追求物欲之境地,将对金钱的索取看作人生价值所在。大学生应引以为戒,汲取传统文化“不为物役”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不做金钱的奴隶,避免滑入拜金主义的泥潭。

(五)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的首要问题就是“仁”,“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接人待物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是进步和高尚的。儒家所说的“君子”是至善至美的“完人”,怀有“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毅气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品格,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在今天,这种“仁人君子”的道德修养,对于净化人们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高认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忽视甚至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鉴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把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选派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 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每天处于其中的一种人文环境,它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素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将传统文化寓于校园文化之中,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化周、文化月活动,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影视作品等。校园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三)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带有专制时代特点的内容已经过时,如“三纲五常”、“忠君”等。传统文化中的“礼”过去指遵守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现在则应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习惯为准则。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食古不化,唯古人之言行是崇,而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讲究权变,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张立英.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3)..

[2] 李庆祝.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4).

第四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魅力——中学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关键

摘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 等各方面的感染力的综合,是一个教师的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追求的教学魅力,既来源于理论知识自身的魅力,又来源于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还来源于教师个人完美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强,就越能为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光添彩。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赞可夫曾经说过: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迷恋’于获取知识。‛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满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激励,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室的激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如:‚你的思维很敏捷‛,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研讨。

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 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交融, 这种情感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而促进其学业的顺利发展。

第二、 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或者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 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性, 更侧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互动。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 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或者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民主与理性, 同时不乏丰富情感的政治教师, 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 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伟大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高尚的人格常常受到人们尊重、赞许和仰慕, 从而能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 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诚信理念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 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政治教师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敬佩与尊重。 第

四、有利于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教师情感上的依赖、敬佩与亲近和行动上的遵从与主动合作,是学生对教师的真心信服。威信是通过教师的个性特征、业务能力、教学素养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尊敬而信服的态度,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地满足了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的结果。教师的个性特征在威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动机、自我意识、心理态势、学识能力、教学风格等作为威信形成的动力与支持系统构成了威信形成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制约教师人格价值发挥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于创造性、主体性之上的独特的个性特征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人性魅力,从而具有不同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学生产生着巨大的磁场效应。 第

五、有利于培育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作为学生长期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来自教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是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灵成长的持久的动力和支柱。有着崇高人格的政治教师, 总是会以公正、客观、宽厚、仁爱、无私的胸怀去关心、理解、爱护、支持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更加容易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价值, 主动地去适应各种变化、挑战、竞争、挫折和失败, 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优良的个性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只要教师的生命融入事业之中,生命和使命同行,教师的人格魅力就能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第五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

教师人格魅力,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条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本文阐述了人格、人格魅力的含义、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 学生的影响 塑造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最核心的是要有人格,否则就会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为人处事等都决定着教师以德育人的成效。教师人格比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因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1 人格的涵义

人格,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个性。从伦理学上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从法律的角度讲,是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社会学中把人格定义为人品。“格”即标准、度量、规格、品质,“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就是讲人要有良好品行和做人标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可以感染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教化学生。高尚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是无声的号角,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比有形的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知识的快速增长,能力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是在学校完成。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人、成长影响巨大。

2.1 教师的广博学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是知识与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创新的教,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宽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精深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与激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他的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对本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

教师的学识不仅表现在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上,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熟悉上,还表现在对现

代科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了解程度上;甚至还表现在对当前乐坛、影坛、文坛、体坛等信息的了解上。假如教师在讲解问题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或时尚体育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科技风那学生必然是“信其道而亲其师”。

2.2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仪表、为人处世乃至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行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侧,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一般性格开朗,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稳妥得当,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拥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表露,在教师人格的内涵中,教师个人的情感是制约人格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情感智慧确定教师的人格,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善良、真诚会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去接纳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或歧视某些学生。胸怀博大,能容下个性不同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用善良与真诚感染每个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来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用浓浓的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2.4 教师正直、宽容能给学生自尊和自信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保持情绪状态的其本条件。宽容就是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喜欢关爱成绩好的、听话的、聪明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而缺少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挑剔。如果对待成绩差的、淘气的学生,教师能做到宽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

上一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原文下一篇:李辉老师帮你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