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工科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针对本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传统工科教育毕业设计中只重视完成教学环节,对技术应用不与时俱进,不能為企业输送急需的人才;学生对实际项目工程中经验的积累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判断;在检查毕业设计中检查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够综合评判学生的能力等问题,通过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建运动控制创工场,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篇:工科专业论文范文

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

摘要:对目前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外语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等提高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效果良好。

关键词:专业外语;工科;教学;专业知识

作者简介:李嘉(1981-),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张景伟(1979-),男,河南郏县人,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工程师。(河南 郑州 450007)

工科专业外语是在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后,结合工科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交叉课程。对于工科生而言,这门课程能够学习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和语法特点等,为将来读写外文文章、参加国际交流等做了充足的准备。[1]可以说,专业外语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受客、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地步,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是一门边缘课程,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笔者结合自身工科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作了初步探析。

一、目前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专业外语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和四、六级培训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顺利毕业或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而且开设在大三或大四的专业外语多属于专业选修课或限选课的范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或随之到来的考研复习上,在他们眼中,专业外语课程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了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差。[2]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缺乏专业外语教学的热情。

新时期的工科大学生是未来技术发展、科技研究的主力军,随着其工作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掌握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等)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既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又是其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外语水平差别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匮乏,考核标准不清晰

目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本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虽然也优选有留学背景或者外语底子较好的教师,但是教师对专业外语的规律和教学方法所知有限却是普遍情况,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现在的专业外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导学生背专业词汇,然后逐句的解释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仅停留在对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上,而对专业外语相较于普通外语的不同语法特点、翻译技巧及实用特点则较少涉及。

目前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且专业覆盖率广,不具有通用性。另外,专业外语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信息陈旧,没有随着教学大纲适时修订,比如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专业外语教材,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陈旧,如果单纯的教授课本内容,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由于对专业外语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学习目标不清晰,造成了考核标准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系统。

二、提高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如前文所述,专业外语的开课时间是大三或者大四,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专业课或考研复习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的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或考研的努力与专业外语的学习结合起来。[4]课堂上不单单是讲授外语,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外语来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上,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本专业知识增强自己对专业外语的理解,亦可通过专业外语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还可通过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考研的第二个环节——复试中,专业外语成绩的比重一般占到复试总成绩的30%。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考研专业外语复试的教学内容:列举复试中常犯的错误、注意要点、复试技巧等,给考研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2012年笔者所教授的专业外语班级,没有因专业外语复试不过关而未被研究生招生单位录取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应用水平;二是通过外语获取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因此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教材与参考资料不仅要求内容经典、翔实,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所选的教材,除了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外语教材外,还摘取了《Pavement Analysis》、《Writing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等经典书的篇章进行讲授,这些书有些是专家从国外带回的珍贵资料,有些是华裔美国教授推荐的写作用书,极具学习价值。此外,还可从网络下载最新的SCI、EI文章让学生传阅,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新颖、实用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形式上,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5]在课堂上,紧密结合专业外语的实用性,除了教师传统授课外,还可安排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实用写作、学生点评文章及略读和精读等实践内容。其中,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是根据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场景设置,请学生准备关于某个原理和技术的英文PPT,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脱稿英文陈述;实用写作是节选科技论文,请学生部分或全文翻译,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论文题目、摘要和全文的翻译过程;学生点评文章可选取已发表的英文文章的原始初稿,请学生进行修改和点评,通过自己当评阅人进行改错这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手法;略读和精读是教师下载本专业最前沿的SCI和EI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略读,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精读,查漏补缺,了解文章的细节。经过这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看外文文献的能力。以上教学手段实用、新颖,且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经笔者的课堂证实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专业外语是学生获取本专业动态信息的工具,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词汇和文章,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此,考核方式应该紧紧围绕课堂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制定,灵活多变。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应该在考核成绩中占到相当的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课下复习,课堂积极讨论。笔者授课中,将平时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40%~50%,从而改善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期末的考试形式亦可灵活,既可以采取出卷考试的形式,又可以让学生写或者翻译外文文章,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综合的考核形式可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课堂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专业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教与学的互助对专业外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不断沟通,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及课后的各项活动。另外,可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只有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伏.工科《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16):349-350.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曲春英.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4]李宏燕,续京.浅谈工科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J].石油化工应用,

2006,(5):73-74.

[5]孙书勤.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3):72-74.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李嘉?张景伟

第二篇:重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助益促进新工科教育

[摘要]针对本科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传统工科教育毕业设计中只重视完成教学环节,对技术应用不与时俱进,不能為企业输送急需的人才;学生对实际项目工程中经验的积累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判断;在检查毕业设计中检查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够综合评判学生的能力等问题,通过与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建运动控制创工场,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创工场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通过产学融合,实践教学,建立学生的项目工程概念,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程概念意识;产学融合;固高;运动控制创工场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时期,需要加快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香港科技大学著名教授、固高科技董事长李泽湘,依据多年的教育及市场体会深刻意识到培养人才至关重要的不是学校的名次和学历的高低,而是学生是否具有真实全面的工程意识。

如何培养?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以教师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解、教师实验、教师解惑,学生则一味被动听、被动做,不求甚解,答疑不为解惑而是套题,没有积极主动的求知热情,这就造成现阶段学生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特别是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毕业设计题目老化,一题沿用多年、空对空的设计、走过场的设计、不能与时俱进的设计等,这些现象不但阻碍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创新能力建立的一种制约。

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仍沿袭传统内容及模式,对新技术、新应用的重视度较低,与先进的生产实际相脱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多的帮助,学生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经历,毕业后助力企业有距离。而新工科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位的,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涵盖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目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多数以教师分配题目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在重复前几届学生做过的项目,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先进性、市场性,有些毕业设计脱离实际。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毕业设计的模拟课题居多,学生缺乏实践经历,这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脱离生产实际;毕业设计与社会生产实际缺乏联系,部分选题的实际意义不大,甚至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的引导需全面融入工程意识,培养能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面向产业发展,面向市场需求,学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使学生增强对设计思维、动手能力、数学工具以及工程概念全过程的理解。工程意识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指思维能力,而是一种包含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运用才能得其精髓。可见,优化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项目,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固高运动控制创工场

我校联合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建立了“固高运动控制创工场”(下文简称“创工场”),这是一个将传统知识与先进技术相融合的试验场,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训练场,是运动控制技术灵活应用的实践场,它进一步深化了产学教育发展模式,能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创工场以工业自动化运动控制技术为切入点,以开办“运动控制技术培训班”的形式,融合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校内教师和固高科技工程师共同指导,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了解市场需求及方向,了解技术需求及应用;以企业项目作为设计目标,开展问题研讨、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等实训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项目的艰辛和乐趣,感受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必要性,感受企业发展对技术与人才的重视,让学生明白学生阶段需要提前做好什么样的准备,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增强他们的成长成才意识,努力为将来顺利就业创业积蓄力量。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是解决应用型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企业在业界的积累将为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通过与高校共建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方案,搭建学校实验室与配套环境,将行业经验融入高校,以提供学术为产业贡献的机会。

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力求体现专业知识和先进科学知识的融合,体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点。首先,针对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工科毕业设计立题应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项目,鼓励教师结合与企业技术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题目。其次,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毕业生在企业毕业实习阶段,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要领以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为企业技术研发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将毕业设计或实习企业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成为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基于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成果

固高运动控制技术培训班自2014年11月首次开班以来,历经5年十期,目前已指导了103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共计73个项目,具体如图1所示。

这里的每一个毕业设计或源于市场需求,或是来自于企业的需求,或是对传统技术的改良。学生的设计均突破了传统的毕业设计内容要求,不再限于传统的机床设计,而是具有了行业眼光,设计涵盖众多行业的自动化装备。学生不仅完成了毕业设计设计,而且在完成机械设计的同时还完成了下一项目的模型制作。他们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设计要求贴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而且在项目的工艺分析、装备设计、控制器的选择应用、传感器选择应用、电控回路设计、气动回路设计、程序设计及精度分析等一系列综合技术上均有要求,这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设计、加工、安装、调试能力极大提升,设计作品效果突出且优秀,几年来在学院和学校内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体如图2和表1所示。

纵观培训班指导的众多项目,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是涵盖了各行各业,其中包括如图3所示的机械加工装备设计项目、多种行业自动化产线项目、锂电池加工装备项目、民用行业应用项目等。100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源于此,可以看出,这与传统毕业设计有着天壤之别。

再通过个体来看,以蛋糕机为例,从第一代蛋糕机的工艺分析、三维结构设计;到第二代完善设计,继而完成蛋糕机所有零件图设计、加工、询价、采买、装配、调试,制作模型;最后第三代蛋糕机走向了云端,实现了无人值守智能全自动加工、加工数据共享、远程运维、APP下单等先进功能。这使学生从传统的机械走向新兴的机械装备,毕业设计题目从《基于GTS的蛋糕自动加工设备》,到《基于GUS的全自动蛋糕机设计》,再到最终的《基于CPAC云平台的蛋糕机》,毕业设计题目更新快,并且与时俱进,由装备到工程,进而提升到工業云平台,最终斩获校级二等奖和校级特等奖各一项。期间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获得了第十三届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7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学生的眼界更开阔了,能力也获得了空前的提升,这不只体现在设计上,而且扩展到加工工艺问题、市场需求问题、性价比问题、互相交流合作等方面。

再看锂电池加工行业的几个毕业设计项目,这是从深圳某企业获得的课题,该系列项目涵盖切片、卷绕、充电桩等锂电池加工的相关方面。《基于CPAC的锂电池高速切片系统设计》对传统的锂电池切片过程中切片速度较慢、切片良品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很好地改进;《基于双偏心轴的锂电池极片超速膜切机设计》改变了模切过程极片运动的控制,提升了极片模切效率及质量;《三工位变角速度锂电池高速卷绕机设计》《浮动型恒线速锂电池高速卷绕机》的设计则源自锂电池生产工艺的改变,旨在提升锂电池的生产效率;《基于GUS的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装置及控制系统设计》则面向改变人工机械重复装卸充电桩螺栓的单调工作现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该系列项目中的每个项目都由一名学生完成,由于设计资料不足,设计工作量巨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完成。但经过“创工场”训练的学生,他们敢于挑战,不怕困难,他们在学校及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分析视频、明确工艺、研究结构、完善设计,不但完成了机械设计,还完成了电控设计、基本程序设计。他们工程意识、综合能力突出,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效果不但得到校内专家的认可,更得到了企业方的肯定。以2017年获得首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铜奖的《基于CPAC的锂电池高速切片系统设计》为例,整个装备有3000多个零件,学生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400多个部件的设计、200多个部件仿真,这种大剂量的设计工作,只有经过“创工场”训练的学生才能完成。这些项目设计的工作量均突破了一般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工作量要求,设计质量获得了企业及专业教师的一致好评;同时该系列项目还获得了首届全国机械工程师卓越联盟毕业设计大赛铜奖一项、毕业设计校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奖两项的优异成绩。

《基于CPAC云技术的悬窗自动开合系统设计》源于浙江某企业的实际需求,目标要求是对高层玻璃幕墙的悬窗进行合理便捷操控,旨在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后续根据专家建议,将该项目惠及仓储系统,即扩大应用范围,提升设计功能,学生不停地进行设计方案改进,从无到有,从粗陋精美实体模型,再到拥有云平台、手机APP等功能,整个设计完美实用,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审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获2017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得2018年校级一等奖。

还有许多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题目不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生在进行设计装备之后同样进行了电控设计、气动设计、程序设计,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进行实践,从电控接线实验到可视化界面设计等一样不差。在这期间,学生从实际出发,贴近生活,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培训班中出去的近百位学生在谈起自己的毕业设计之时,都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种以项目、以实践进行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锻炼,塑造出他们的工程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上树立更强大的信心,教学要源于实践,用于实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四、结束语

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践教学为载体的运动控制创工场,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实际训练及毕业设计过程中,不仅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检验,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实践性和综合应用性要求强的机械制造专业来说,具有普适性。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制定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明]

作者:吴孜越 魏冰阳 李先锋 陈凯阳 鲁欣

第三篇:新工科背景下广西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研究

摘 要:公共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多元、复合型人才,彰显高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下的人文特色。新工科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广西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环境,从新工科视角,优化公共管理类专业定位与建设方向,以优化课程群结构,强化教育实践,培养具有自身专业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新工科;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

新工科对传统工科和新兴工科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对社会而言则是新的工业发展形态,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新工科”发展理念体现在高校学科建设上是对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与融合,通过新工科发展中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辐射带动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服务国家新的战略要求,应对国际上激烈的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中具有文科性质的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对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重新审视,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该专业进行重新评估、定位,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该专业的性质、地位以及建设进行探讨。广西地处西南民族地区,办学水平相对落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需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广西区域内高校本科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有9所,专科6所,桂林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的综合院校,其公共管理学科始建于2002年, 2018年成为该校双一流特色培养学科与新工科建设专业。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分析广西理工类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特色建设方向和路径。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宽泛

专业的定位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部分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定位宽泛,表现为对就业岗位设定和就业方向的理想化。在就业岗位设定上,将公共管理目标岗位群设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然而公共部门、事业单位的岗位需要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准入门槛比较高,对职业证书、工作经历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对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只占极小的部分,专业对口不明显。在就业方向设定上,一直将公共管理工作内容定位于管理、服务、宣传、文案等工作,在工作中给人“万能专业”“打杂专业”的印象,不能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定位的宽泛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首先,本科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多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民族学等多类别课程,泛而不精。其次,课程设置依赖现有资源,因人设课,专业培养必需的课程因师资的缺乏而无法设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中,公共管理专业由于设立和发展较晚,高层次师资缺乏,导致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的落后,进一步影响了学生专业竞争力,制约专业的建设发展。

(三)专业发展资源支持匮乏

理工类院校在经济支持、科研投入上相较文科院校或综合院校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其中的文科专业普遍处于相对弱势,这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理工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和学科布局上的传统做法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优势学科上,重工轻文,理工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一开始就缺失了学科地位。在“工科为主”“优势特色学科为主”的办学前提下,因其一般不需要配备昂贵的实验设备器材,而将文科专业视为低成本学科,将文科专业边缘化,在人才资源、经费支持等重要问题上,出現有意无意的“忽视”。

二、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

(一)专业定位

新工科是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新学科,新工科产业的发展与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理科、管理、经济、人文等许多其他的学科相互融合。工科与理科的结合强化了工科的基础内涵,赋予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与管理、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结合彰显了工科的管理、服务和人文的特色[1]。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要主动服务国家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根据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协调相关新工科专业,满足产业需求。桂林理工大学将公共管理专业定位在“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面向基层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利用理工类学科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与高校优势专业结合。桂林理工大学是公办省管的理工类综合院校,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以培养地方政府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作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基层管理操作能力。

(二)特色优势

高校学科特色的建设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培养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从办学资源约束的角度看,广西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其声誉资源、物质资源和生源资源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只有将专业办成自身特色,依靠特色取胜,“低进高出”,才能获得发展空间。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学科方向上形成了政府管理与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两个基础方向,立足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和资源环境经济管理,将区域优势打造成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构建“多元、复合、创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长期以来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联系,就近开展学生公共部门工作实践,强化政产学融合。

三、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方向

(一)专业建设的原则

1.理论与应用相统一。新工科是顺应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提出来的,新工科行业的发展,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对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求也将加大。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应与新工科的内涵相融合,以适应新的职业能力、市场需求。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工科院校优势,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新工科要求下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公共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不断更新,涉及了公共行政与企业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应用的统一,使专业知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提升专业竞争力,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何学科都要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发展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是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和智力支撑的主要来源,对经济社发展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基础,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实现双赢。新工科计划的提出,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应对产业创新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挑战[3]。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融合新工科发展理念,就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满足公共事务管理的创新型人才需求。

(二)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1.立足民族区域。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政治体制、教育等,其相互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除应具有对地方治理政策、问题的解读能力外,还应能够对区域特色化发展进行分析,使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现特色化发展。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特色化就在于立足身处民族地区的实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合理定位,即培养目标应突出以满足区域社会需求,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位和权利的平等也是地方治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是广西公共管理的主要工作,要依法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就需要公共管理人员熟悉广西当地民族风俗与禁忌,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地方民族政策法规都能灵活把握,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协调与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从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学生从事与公共部门管理相关的工作和在本地从事企业公共管理服务类工作的占比都极少,就业方向各异。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现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学校载誉等方面劣势情况下,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4],针对区域少数民族事务的特殊性,结合民族特色理论知识调整教学方案,增强就业竞争力。

2.着重经济行政教学。经济行政是从公共管理活动中发展与分化出来的,公共管理在不断地向法治化、科学化完善和发展,与各领域的业务结合程度加深,开始向分门别类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以及资源行政、社会行政等[5]。建设学校公共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形成优势学科,可以依托其中某一领域,突出这一方面的行政特色。经济治理手段治理运用比重大,在这种格局下,经济行政自然将极具发展潜力,这也是将理论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耦合发展社会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在保持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以及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投入师资等资源支持,培养具有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涵养且善于经济管理的人才。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经济学高层次教师,使学院经济学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得到丰富和完善,公共经济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或者逐渐增加经济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课时。同时公共管理专业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核心课程的比重与地位保持不变,既充分保证其专业本色,又兼具经济行政特色。

四、新工科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6],充分利用理工院校的优势,建立“多元、复合、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适应学校新工科特色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通过将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来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能力,将课程设置整合形成了法学课程群、公共管理学课程群、经济学课程群、政治学课程群、政策学课程群、社会学课程群等理论课程群知识体系[7]。同时设置了实践课程和网络课程,重视学生知识构建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外,在教学模式上建立了学习、实践和研究三阶段互促的开放模式,通过学校课程教学、公共部门实习和社会实践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培养全面兼具特色人才。

(二)引进优质师资

广西理工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应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吸引高层次师资,通过引进和培养高职称、高学歷人才,优化公共管理师专业资结构。以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在社会人才引进上,学院积极引进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助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国内外访学和申报高一级职称,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正高、副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5%、37%、38%,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职称结构日趋优化。在后期师资培养中,以培养多元、复合、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每年派选至少1名专业教师到地方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进行社会实践。

(三)强化专业实践

按照理论与实践应用统一的原则,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设计不同阶段的实习教学。广西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课程应依托工科优势,寻求政府和社会资源支持,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从实验、实训、实习的角度,构建“三维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定期到地方周边公共部门完成实习课程,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利用学院公共管理实验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公共管理模拟教学小组互动协作等方式进行模拟实训,使教学课程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广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学科本身与一流高校相比,在资源支持、生源和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在新工科理念下,对广西理工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以新的视角对公共管理专业定位、办学目标进行评估和审视。结合新工科背景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公共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新发展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公共管理专业对新工科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2]赵祖平.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3]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

[4]王春艳.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5]张国山.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探索——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5).

[6]郭明顺.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7]何雅菲.“以本为本”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2)

作者:卢智增 李鑫团

上一篇:数字校园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收监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