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2023-05-27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农村扶贫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最新农村扶贫调研报告

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最新

关于红庙子乡党建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积极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是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2009年4月份以来,红庙子乡党委以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建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而且促进了土地流转和产业项目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把农业产业化推向了更高层次。

一、成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动因

1、近几年来红庙子乡党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冷棚香菇、肉食鸡、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规模化经营土地,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还有很多农民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面对程序繁琐和利息颇高的银行贷款,陷于“无米之炊”的困境,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瓶颈。

2、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产业项目扶贫模式历经实物扶持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两个阶段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农民也从上级给什么,就发展什么,转变为接受上级扶贫资金,自主选择发展产业。但这种扶贫模式受资金和产业规模限制,已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3、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增收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考虑,红庙子乡党委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本地区建立了全新的党建扶贫互助模式---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形成了“党组织领导农民致富,农民致富离不开党组织”的党群联带关系,开辟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二、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思路

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雏形是2007年红庙子乡四道沟村建立的党建扶贫组织,组织核心为村党支部。该村党支部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和支部协调的贷款,成立了由15名党员组成的党建扶贫组织,并成功开展了对困难村民的扶贫帮扶工作。在总结该乡四道沟村党建扶贫组织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乡党委反复调研论证,建立了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合作社坚持党组织--党员--群众这条联系主线,出资主体采取整合“上级扶贫资金+政府财政出资+机关党员筹资”和产业大户投资的“3+1”资金筹集模式,资金的使用主体只能为入社的农户。

三、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本做法

1、加强党组织领导,落实支部书记责任。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实行乡、村两级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

记刁威同志为组长的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全乡党建扶贫的日常工作。各村成立相应机构,村支部书记兼中心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乡党委制订下发了《红庙子乡关于建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加强互助金管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并把建立互助社工作纳入到对村“两委”班子目标综合考评内容中。精心的部署和慎密的安排,保证了互助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带动群众积极入社。为了吸收更多的群众入社,保证合作社健康运转,乡党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入社。全乡508名党员(其中农民党员412名),入社率达100%。作为“3+1”模式的出资主体,党员筹集的资金将近 100万元,占个人出资总额的83%。同时,各村结合实际开展党员“一对一”结对子活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充分展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真正的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形成了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3、明确受益对象,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一是根据“3+1”的合作社资金筹集模式,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规定了借款人只能是入社的农业人口,机关党员只有出资义务,没有借款权利,确保合作社资金能够被集中高效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整借零还方式的月费率为5‰,整借整还方式的月费率为6‰。三是有序借款,滚动使用。合作社资金借贷按照“农户申请,担保人承诺,

小组推荐,中心组上报,理事会审查、核保、批准,履行担保(抵押)手续,签订借款合同,发放借款”的程序运行。借款期限为3-12个月,还清借款和利息费后可以重新借贷。

4、严格资金管理,规范程序运作。一是严格限定借款用途。农户借款必须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用于其他方面的借贷,合作社不予受理。二是实行信用担保。采取有固定收入的公职人员担保、五户联保的形式,保证借贷资金按时收回。三是明确违约责任。对超过借贷期限30天不偿还者,由互助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依法清欠。由于管理模式科学严格,合作社运作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不良贷款。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农户借款前调查、借款时审查、借款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对因借贷过程“三查”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由互助社成员承担责任。

四、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效

1、党建扶贫互助社模式逐渐得到认可。截至2010年5月30日,互助社共筹集资金近500万元。其中:上级拨付扶贫资金283万元、村民入社缴纳互助金62万元、吸收产业大户等特殊社员缴纳互助金12万元、乡政府财政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100万元、龙头企业支持互助社扩大规模投入25万元。目前,在乡扶贫互助合作社下面已成立10个互助社中心组,入社农户906户,入户率达29%,覆盖全乡10个村。从2009年8月份首笔借款发放以来,合作社已累计发放借款379笔共361.7万元,收取资金占用费20

万元,扣除办公用品等管理费用2万余元,剩余部分全部用于互助金的滚动使用。从调查情况看,农户借款全部用于种植香菇、养殖、营销等产业发展,首批加入互助社并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社员成了群众羡慕的对象,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也因此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老百姓都说:互助社是农民扶贫、解困、致富的“及时雨”,并亲切地把互助社称为“草根银行”、“穷人的银行”。

2、变“输血’为“造血”,极大地促进了全乡农业产业的发展。互助社将“救济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在满足于农民对发展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扶贫资金有效滚动使用,避免了扶贫资金流失的现象发生,而且扶贫资金在使用中以“滚雪球”的方式日渐壮大,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合作社坚持“去两头带中间”的办法确定扶贫对象,即富裕户、无致富能力的老弱病残户不列入借贷范围,充分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2009年红庙子乡新发展香菇307棚,万寿菊1150亩,规模养殖户52家,养羊小区7个,合作社中受益农户人均收入从2008年4000元一跃至8000元。

3、架起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民心桥”。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中,树立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赢得了民心。同时,这种运作模式在党组织与党员和群众之间建立了承担担保、监督和相互帮助的信任互助关系,密切了党组织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好转,有效遏

制了农村放高利贷的现象发生,促进了乡风文明。

4、推动了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热情,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直接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加速。在乡党委的倡导和合作社的促动下,部分农民以合理的方式,将无暇管理的土地流转到适合的产业大户手中。产业大户实行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使单位土地面积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目前,全乡已流转土地12500亩,形成了9个农业大户,其中土地流转最多的农业大户承包2000多亩土地。2009年,抚顺一产业大户了解到红庙子乡土地流转的信息后,到该乡承包土地1150亩发展起了万寿菊种植产业。土地流转后,农民每亩每年可收回租金300元,不仅高于传统种植创造的净利润,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5、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明显提高,参与“帮带”活动和支部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过去支部开展活动,党员参与意识较差,如今参加支部的活动已经成为每名党员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今,红庙子乡每名村支部书记都握有厚厚的一摞入党申请书,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递交上来的。

五、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以来,运行良好,效果明显,但要

继续发展,扩大效果,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借贷量不断增加造成合作社资金余额不足,合作社筹集的500万元资金,目前只剩70万元。考虑到合作社参与度的提高与筹集资金量不成正比、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投入资金加大等因素,以目前平均月借贷额37万元的借贷速度推算, 70万资金远远不足,即使借贷资金回流,周转资金依然吃紧。

二是服务需要转型。扶贫互助合作社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拓宽服务对象和内容。从红庙子乡调研中显示,需要贷款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但个体贷款金额有所上升,服务需求多样化、层次化。针对以上情况,红庙子乡计划调整贷款额度、细化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风险保障、扶助农村大学生创业纳入服务范围当中。

六、党建扶贫模式在全县推广的可行性

红庙子乡党建扶贫互助模式最值得其他乡镇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力量。红庙子乡党委正是充分发挥了这一核心力量才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在红庙子乡,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关系和谐,氛围融洽,党组织开展的每项活动,党员都会积极参与,群众也都会向党员看齐,拥护党组织的决策。

二是要以产业项目为依托。没有好的产业项目,合作社的资金将“无的放矢”。所以要开展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首先要产业

基础,红庙子乡党委正是依托其传统的食用菌种植产业,使党建扶贫互助合作社的运行模式迅速发展壮大。

三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为保障。一方面要多方筹集启动资金,确定筹资主体。红庙子乡党建持贫互助合作社的资金主体来源就是上级拨付给该乡四个村的扶贫款,占资金总额的61%。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和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运转资金规模。另一方面要用“活” 资金。通过严格管理和有效经营使资金能够循环使用,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壮大周转资金额度,最终实现党建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县委组织部 王力笪 沈 鹏

2010年6月

第二篇: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一】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11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12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12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00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二】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XX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乡基本情况

XX乡地处XX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201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XX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XX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XX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县委常委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2013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14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14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XX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XX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委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向此德每年到XX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委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XX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

XX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XX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14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

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2013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县长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14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

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XX县XX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篇:2018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本文将介绍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一、基本概况

(一)村情简介。北界村位于巴东县绿葱坡镇西南角,东与秭归县磨坪乡接壤,南邻铁厂荒国营林场,西与野三关镇玉米塘村连界,北与野花坪相邻。整个村由两条河、三等岩、两面坡构成,地势狭长险恶,海拔从1800米到800米高差悬殊,南北垂直纵深12公里,中坝河、杨桥河两条小流域横贯,山多地少,人口分散,交通极为不便,距离镇址所在地和相邻野三关镇均为22公里。该村

是典型的老高山重点贫困村,2017年被列入巴东县整村推进重点村。境内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解放军解放鄂西南首战胜利遗址娃娃寨遗址。

(二)贫困人口识别。该村国土面积2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350亩,人均耕地亩;林地21450亩,人均林地亩。全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208户、654人。其中男性378人,女性286人,分别占比58%和42%;60岁以上占110人,18岁以下145人,分别占比17%和22%;全村人口以汉族、土家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1%。全村现有贫困户76户、266人,占全村人口41%;低保户50户74人,五保户11人,分别占总比11%和%。现有劳动力280人,占总人口的43%;目前外出打工人数58人,占总人口的9%。外出务工人员大致流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居多,大多从事建筑业和加工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20XX年农民人纯收入5500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7194元的76%、全省

10849元的51%;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670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全省25%。

(三)产业状况及收入。该村主导产业为药材、蔬菜种植业和生猪、山羊养殖业。20XX年全村种植药材、蔬菜550亩;养殖生猪350头、山羊500只。其他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红薯为主,种植面积300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于药材、蔬菜种植和山羊、生猪养殖以外,以外出务工为主,打工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8%,农业种植收入占60%,养殖占12% 。

(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当前,该村境内无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学需去20多公里外的绿葱坡集镇和野三关集镇。现有在读学生65人,其中,在校大学生3人,高中生2人,中小学生60人。全村高中文化程度以上8人,占全村总人口1%;初中文化程度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文盲和半文盲126人,占总人口的19%。20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覆盖率达95%,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该村拥有村卫生室,医疗工作者2人,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重症病人需去绿葱坡卫生院、野三关或县城医院。

(五)村级治理及村干部情况。该村现有党员15人,60岁以上党员5人,30岁到55岁党员9人。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战斗力较强,党员带头作用较为突出。其中,党支部书记王祖华是该村致富带头人,副书记余涛为种植带头人,其他党员如王明、王太松等人都是种植能手。

(六)近两年变化情况。20XX年该村脱贫11户44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已通水泥路,总里程11公里,仅有3户农户未通公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全村已有6个村民小组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绝大多数村民能喝上安全干净的饮用水;全村通电率100%,通讯覆盖率率85%,电视覆盖率95%;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村文化

活动室和村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是交通不便。因地理位置偏僻,距离绿葱坡集镇22公里,距离巴东县城72公里,全村仍有5个村民小组未通水泥路,3户村民未通公路;通村、通组公路大部分为陡、窄、险路段,每当山洪来临时,村民出入极为不便,出行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自然条件差。该村山高谷深,坡地多,平地少,土地板块小、远、散,土壤贫瘠,四面环山,光照不足,对旱、涝灾害抵御能力差,生产效率低,农民增收难。三是居住条件落后。全村140户村民的居住房屋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屋,占全村总户数的67%,没有卫生厨房和卫生厕所,还有4个村民小组70户280人安全饮水没有保障;全村人畜混居比较严重,目前全村新建楼房共50栋。四是信息闭塞。有线电视、网络宽

带均为开通,即使全村通讯覆盖率达到85%,但是局部移动电话信号不畅通。

2.文化教育落后,村民素质亟待提高。全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有64人,占全村总人口9%;文盲和半文盲126人,占总人口的19%。2005年之前该村没有一名工人或者国家干部,直至现在,也仅有1名大学毕业生在外创业,5名入伍军人走出大山,大部分村民视野思想僵硬,视野狭隘。

3.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引领作用不强。20XX年之前,全村没有一家集体型加工企业,未能引进一家外来企业投资,未成立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壳,民营经济一片空白,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龙头作用基本为零。20XX年,先后成立了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三家专业合作组织,情况有所改变。

(二)下步工作打算。

该村为巴东县2017至2017年整村

推进重点村。该村整村推进涉及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三大类,实施项目15个,规划整村推进整合各类资金88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行业扶贫资金479万元,社会帮扶4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67万元。从专项资金投向来看,蔬菜、药材基地建设20万元,养殖业投入5万元,蔬菜、药材、种植业产业区间道建设50万元,油牡丹基地配套设计建设5万元,合计80万元,占专项资金的80%。当前该村急需完成居民小区公路建设,总投资27万元;硬化组级公路15公里,总投资305万元;完成规划内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工作,总投资180万元;扶贫搬迁户安置小区饮水工程建设,总投资65万元;文体场所建设和村卫生室改造,总投资40万元。以上项目已列入北界村整村推进村级实施 规划,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启动,扶贫搬迁户安置小区三通一平工作已初步完成,种植景观树2000多棵,治理河道200余米,工程已进入地基施工阶段。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扶贫搬迁,大力打造乡村旅游业。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将全村居住在挂坡、悬崖等交通不便的偏僻地的村民搬迁至朱目玉、北界和中巴河三个点集中居住,统一规划,建特色民居和星级农家乐,发展牡丹园、葡萄园等精品花卉和水果园,完成15口鱼塘建设,解决50户贫困户居住困难和经济来源的问题。深挖该村高山深谷、溪流纵横、奇峰怪石的山水美景和娃娃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力打造野花坪罗家淌观光农业、跑马场朱目玉石柱、溶洞观赏杨桥河休闲度假娃娃寨战斗遗址观光的旅游线路,结合三个扶贫搬迁居民安置点,全力打造旅游观光、徒步摄影、垂钓休闲、避暑度假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

(二)结合整村推进,大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紧抓2017-2017年整村推进的良好机遇,科学规划,用好、用活整村推进整合资金,全力完成1到2组、3

到6组和5到6组三条产业区间道建设,总里程13公里;完成油牡丹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公路建设,全长500米,在

1、

2、

5、9组建水池5口,管网20000米,解决小区居民饮水问题;硬化

1、

2、

3、

4、

5、6组级公路15公里,进一步完善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结合科技培训,大力提升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和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培训,规范农村合作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和入社村民种、养水平,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争取到2017年底,华盛魔芋专业合作社种植红白萝卜、魔芋和甜玉米500亩,辐射带动农户85户,贫困户45户,实现年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470元;王明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天麻、贝母、独活、玄参800亩,辐射带动农户100户,贫困户30户,实

现年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荣小芳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山羊200只,辐射带动农户15户,其中大户1户,贫困户5户,实现年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300元。

(四)突出能人带动作用和党员的中坚地位。北界村从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村发展到现在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基础,村支部书记王祖华发挥了关键作用。王祖华1996年入伍,并在部队入党,是北界村为数不多能够走出的人。1999年退伍后,他组织年轻村民外出打工,跑运输、进企业、种苗木、办公司,带头致富。绿葱坡党委、政府历年来充分重视北界村的扶贫攻坚工作,一直在挖掘和培养年轻有为、敢想敢干的村干部。2008年9月经镇党委任命,王祖华担任北界村支部书记,2009年、2011年村支两委换届,均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20XX年底北界村与野花坪村合并后,继续当选为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其担任村书记的数年里,王

祖华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解决农户安全饮水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改变了北界村的面貌,为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想彻底做好北界村精准扶贫工作,一个王祖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致富能人培养工作,大力培养一大批年轻、有思想、有冲劲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以王祖华为核心的一股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整个北界脱贫致富。

2017农村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是以罗霄山脉为中心的湘赣边境邻近地区,是国家确定和启动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我市XX县和XX县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片区两县现辖35个乡镇,1个农场,面积4530平方公里,人口81万,分别占全市总面积和总人口的%和%。为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市政

协主席会议决定,成立由曙光主席牵头、夏盛副主席任组长的推进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课题调研组,由研究室承办。调研组从3月至7月底,到XX县、XX县两地和市发改委、市农办、市民政局等市直部门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10多场次,并赴湘西自治州、重庆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2011年,国家制订了《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罗霄山株洲片区两县的扶贫攻坚工作,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动员、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砥励奋进,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片区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因势制宜,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市县两级因势制宜,积极筹备,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序开展了扶贫攻坚相关工作。一是编制了实施规划。片区

两县编制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从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贫困村脱贫致富、改革创新与保障机制、政策支持与重点扶持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规划。两县入库项目320个,总投资亿元。XX县入库项目152个,总投资亿元;XX县入库项目168个,总投资亿元。实施规划已于2013年6月18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二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罗霄山株洲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办公室。片区两县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了工作办公室。三是争取了重大项目。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片区两县重点开工建设项目16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6个。XX县的意心水库、石油

天然气仓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纳入国家扶贫规划笼子。片区两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亿元,同比增长43%。

(二)借势增收,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片区两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2012年,片区两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08元,比上年增长%。XX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比上年增长5%。

(三)顺势强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片区两县内外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水电路网进一步完善,通讯、广播、电视设施覆盖面逐年扩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XX县完成村村通水泥公路887公里,XX县完成村村通水泥公路1560公里。2012年,片区两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亿多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529处,治理病险水库14座,解决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广

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顺利推进,综合覆盖率达%。

(四)乘势改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片区两县坚持以人为本,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和人员基本配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殡仪馆、社会福利中心等场馆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初步建立。2012年,XX县有各类学校69所,在校学生23365人;在全省率先实施一卡通项目,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人数94268人,参保率%。XX县有各类学校296所,在校学生55951人;新农合参合人数万人,参合率%;新农保参保人数324687人,参保率96%。

二、罗霄山株洲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形势严峻

按照国家新划定的人均年纯收入

低于2300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目前,全市有贫困人口万。其中,片区两县有贫困人口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占全市贫困人口的%(见表3)。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扶贫攻坚形势严峻、压力很大、困难也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贫困程度较深,小康进程不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我市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检测体系》测算,2011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比2007年提高%,年均提高%,而XX县总体实现程度仅为%,XX县为%(见表4和图1)。片区两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明显偏慢,总体实现程度比全市低近13个百分点。按照市委提出的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片区两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要以年

均4%的速度推进,难度相当大。

(二)经济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收入水平不高。2012年,我市罗霄山片区两县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市的%。XX县人均生产总值2102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994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608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XX县人均生产总值1896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489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888元,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两县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见表5)。二是经济结构不优。片区两县第一产业占比过高,农村经济以分散经营为主,优势产业不优势,经济效益低;缺乏支柱性工业企业,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或产业集群;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培育不够,在整个经济中贡献率过低。总体来讲,两县还是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活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片区两县还有23个村未通

水泥公路,9个村未通电,40%的行政村没有进行农网升级改造;万人常年饮水困难,万人常年饮水不安全;各类山洪地质灾害隐患640处,威胁450个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建设滞后,80%以上的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老化比较严重。四是公共服务不足。片区两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基本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如基础教育有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乡镇卫生院设备老化陈旧,标准化村卫生室仅17个;100多个行政村未通广播电视。

(三)机构运转不畅,推进力度不够。一是机构运转不畅。市里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办公室,明确了6人小组,但目前6人小组没有到位,也没有工作经费,日常工作主要由市发改委、市农办等部门分头开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指导、工作衔接、政策研究不够。在面上扶贫方面,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常德、

郴州等有扶贫攻坚片区的地州市的扶贫办都是正处级机构,而我市的扶贫办与素质办合并才是副处级机构。二是责任落实不到位。片区两县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已经批准实施,但具体到市级层面,工作责任还没有明确到市直相关部门和片区两县,工作落实还没有形成推进机制,工作评价还没有形成考核机制,在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方面则更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三是工作氛围不浓。扶贫攻坚工作不仅仅是市扶贫办、市发改委的工作,也是全市各级各个部门的工作。而现在面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很多部门缺少主动联系、主动对接,如果还不引起高度重视,炎陵、茶陵将会错失很多优惠政策、错失很多发展项目、错失难得历史机遇。片区两县有国家级贫困村32个,省级贫困村76个,但目前我市党建帮扶工作仅对两县4个村派驻了工作队。四是经费投入不够。全省13个地州市都安排了专项扶贫资

金,长沙、湘潭两个没有贫困县的市也安排了700万元和4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而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本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市扶贫办每年只安排了10万元工作经费。

第四篇:农村扶贫调研报告(共7篇)

篇一:扶贫村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不通公路是扶贫工作主要难题

六盘水市气象局( lws)

摘要: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贫困地区大多是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首先要解决的是通路的问题。六枝特区中寨乡兴隆村大沟组,是六盘水市气象局党建扶贫的村组之一,是扶贫的关键村组。这里不通公路,他们投工投劳,不花一分钱,挖了一条便道,只能过摩托车,过不了汽车,要修通公路,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扶贫 通组公路

一、基本情况

兴隆村是六枝特区中寨乡最边远的民族山村,本村大沟组(第八组)有23户87人,除了种粮没有其他经济收入。该组在半山坡上,与村办公室所在地相对高差约6百米,路程5公里,不通公路,只有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大沟组是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实施的兴隆村“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新民居建设任务之一。由于交通极为不便,所有创建活动都难以实施。

二、“愚公移山”精神 5月15日,中午,从兴隆村田坝组走路过河到村委会办公室,要到本村大沟组(第八组)进行调研。摩托车在通村公里上一路颠簸,进入了大沟组自己刚挖通的小路。路是新挖的泥巴路,

三、困难、请求

到了大沟组,组长听说我要来,特意从地头赶回家来等我,因为这几天大家都正在忙种包谷。组长家6口人,两个男孩,大的18岁,六年级后就不读书了,现在江苏打工。组长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靠种粮和孩子在外打工维持生活。去年干旱没有收成,今年粮食不够吃。他说,今天我们吃的是前两天才从乡里面背来的救济粮,每人30斤大米(全村一样),以解决眼目前吃饭困难,要感谢党和政府。

大沟组共26户,有5到6户人家生活比较困难,是外出打工没有做农业,因通知回来搞“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回来后就没有粮食吃。收成好的年份,本组每家粮食基本上够吃,但遇象去年的干旱,生活就很困难。现在开始农忙了,今年的雨应该比去年多。

全组有16户签订开展“四在农家”新民居建设,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由于不通车路(距通村公路还有3.2公里,就是上述的小路),一个人一天到公路边来回只得六趟,一趟背2-3块砖,一天就15块砖左右,就算10个人背,一家的转也要两个星期才能背完(按1家2千块砖计),而且,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很缺乏。所以,建筑材料运费成本都很高,比交通方便的地方费用要高2-3倍。当地老百姓所盼望的,就是请求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修通公路,那就谢天

谢地了。图为刚挖通的小路。

四、修路预算

经过对该路实地考察,测量。该通组公路修建规模为:路长3200米、路宽4.5米,沙石路。所有涉及的土地、林木等由村委负责协调。所需资金预算为:

1、 挖机费用:6.4万元(3.2公里,每公里2.0万元)。

2、 沙石材料费:3.2万元

以上合计9.6万元。

五、对策

1、请求交通部门解决资金问题。

2、请求帮扶单位帮助。

3、请求企业赞助。

4、村民投工投劳。

篇二: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在2010年12月30日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县人大农环工委近日对全县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协怀的带领下,分别到县扶贫和移民局、湖坪乡、罗陂乡等就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解,并召开了由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及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乡村关于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并征求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县政府及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领导,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及重点村均相应地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几年来,通过全县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扶贫开发工作连续四年被省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厅评为绩效考评先进单位。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自2006年以来,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8580万元,安排扶贫项目461个,确保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顺利实施。 几年来,我县始终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生产发展项目作为重点,集中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泥道路92条214公里,解决了14万群众的行路难和运输难问题;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2660余名群众的饮用水问题;改造水利设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7.2万下降到2010年的3.2万,减少贫困人口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人均收入由2005年不足1300元增加到2326元。同时,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有7个贫困村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室,拓宽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贫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兴建教学校舍23幢、建筑面积达12800平米、乡村卫生室2200平米。配套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重点村群众基本看上了有线电视。

(三)贫困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 2006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民达2万余人次,其中“雨露计划”劳动力技能培训4500多人,转移就业4300多人,就业率达95%以上,贫困群众思想得到解放,素质得到提升。

(四)产业扶贫初具规模。 通过争取扶贫贴息贷款、科技扶贫项目等优惠政策,积极培育烤烟、蚕桑、食用菌、油茶林、茶叶等为主的扶贫主导产业,建立烤烟基地1.8万亩,蚕桑基地1.2万亩,蘑菇基地43万平方米,高产油茶林基地1.4万亩,高效茶叶基地3000亩,贫困户从扶贫主导产业中每年人均获得收入600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效只是阶段性的,也是很不稳固的,今后的工作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扶贫开发在客观现状、扶贫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贫困乡村的基础条件依然相对薄弱,劳动力素质还不高。 从基础设施上看,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虽然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

(二)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我县财政紧张,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又没配套,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从而使许多工程项目出现资金缺口;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

篇三:2013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龙昌镇贫困人口情况调研报告

我镇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镇扶贫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福泉市委政府、市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总结近几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对全镇五个村进行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二、我镇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镇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群众生活安定,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我镇低

保发放金额额度与低保覆盖率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二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有灌溉渠系、人饮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三是扶贫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龙昌小学校教学楼的建成,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并形成了人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龙昌卫生院办公设施、医疗条件的改善,村级卫生室建设,既方便了群众,又解决了全镇群众的就医难问题。

三、当前我镇扶贫开发面临的基本形势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镇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全镇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群众的精神面貌良好,群众对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充满信心。但是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扶贫开发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主要是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这些都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挑战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贫解困难度大,我镇贫困因素复杂,条件型贫困、素质型贫困交织并存,解困难度大。二是贫困人口多,我镇贫困户共2445户、贫困人口5274 人,分散贫困户需要组织本镇力量实施帮扶,由于我镇财力有限,难以筹集更多的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扶贫难度较大。三是增收难度大。当前我镇贫困户,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的生产和经营,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

扶贫开发确实使一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巩固温饱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低保制度仅仅是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生活问题,群众的发展问题仍然要靠“造血”式开发扶贫来解决。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我镇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赋予开发式扶贫新的内涵。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扶贫工作当中仍然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只有通过开发式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但是,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应赋予新的理念和内涵。应由专项扶贫开发转变到综合扶贫开发的思路上来;应突出对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自我反贫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应由注重点上开发转到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

(二)重新定位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过去扶贫开发主要或者侧重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当前形势看,这一目标应该调整。一方面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全面、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扶贫目标不适当调高,贫困群

众脱贫也就不稳固,低保压力也会增大。因此,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要将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实事求是地确定新的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

(三)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扶贫工作方式和实现形式上,需要实事求是。应以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针对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当前情况看,我镇在今后的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草畜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依然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创新扶贫机制。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加快扶贫开发进程,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也越来越多,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地加大。如果将扶贫开发和这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把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篇四:剡溪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剡溪村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通知精神,为全面摸清掌握剡溪村农村贫困状况,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近日,我校组成调研组深入到窑头镇剡溪村开展调查活动,通过走访农户、实地考察、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等形式,基本掌握了该村的基本村情、贫困群众现状以及该村生产发展状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剡溪村的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剡溪村共有1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农户451户,人口1850人,劳动力总数9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360人。该村现有贫困户112户,458人,其中五保户1户1人,低保户28户53人,丧失劳动能力10户13人。

2、自然资源情况:剡溪村现有耕地面积为3689.3亩(其中:水田3117.3亩,旱地571.6亩),低畦田,望天田多,年年旱灾严重;山地面积8300亩,山上以松树为主体种有少部分油茶和果树。

3、基础设施状况:剡溪村历史悠久,曾是区公所所在地,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较为便利,但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只有2条入组硬化道路,还有4条约5公里道路未硬化,村委会办公条件很差(办公楼属危房);一些水陂、水渠、山塘、水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农田灌溉靠跨镇村的解放陂、林陂渠道引灌,耕地农作物无法保障正常收成。

4、村民收入情况: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为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粮食是主产业,水稻种植正逐步向优质稻发展,果业、养殖业资源有限规模不大,对增收贡献较小。至今,该村只发展高产油茶100亩,水产养殖420亩,每年出产家禽1600只,牲畜出栏1498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较低,低学历、无技术干体力活占绝大多数;村内

二、三产业可开发,但缺政策、资金和招商引资促发展意识。

二、2011-2012年扶贫开发主要成效

剡溪村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及结对帮扶,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不断加大。二年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业开发、人畜饮水等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建设,较大地改善了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增强了抗灾御灾能力,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硬化村组路面3公里,治理林陂干渠南州塌方1公里,维修了三座水库;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性项目开发建设,共培训农民200多人,新增高产油茶种植100亩,扶持优质水稻种植300亩;三是养猪、养鱼及果业正在向规模发展,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正在着手开发,目前有十多户养猪农民组成了养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出栏1480多头猪。

三、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短缺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剡溪村虽然交通便利,村组公路畅通,现已硬化入组水泥路2条,但修路欠债20多万元,还有5公里入组公路缺

乏资金未硬化;圩镇房屋严重老化,没有规划,交通拥挤不畅,折旧建新任务繁重,需大量补偿资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经济收入不高。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大多久未维修,有效灌溉和抗灾害、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耕作方式传统,劳动力老化(留守老人和妇女),农民缺乏必要的种养殖技术;农业产业单一无特色,该村主导产业是水稻种植,产品单

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2、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面依然较大

贫困农户经济活动单一,“家底薄、财源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当前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大多数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初中学历以下的妇女及一些没有进过校门的老人,导致很多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生产经营能力非常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差距越来越大,无法依靠自身能力加速发展。特别是贫困户的“小农”观念仍然比较强,在农业生产中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耕作,对新技术、新观念接纳速度慢,农业种养中以传统的零星种植、养殖品种为主,规模小、品质低。在外务工人员中,很多是满足于做一线工人挣固定工资,自己创业发展的少,村内没有形成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该村现有贫困户112户458人,近四分之一农民处于贫困线以下。

3、扶贫工作的力度与农民对扶贫的要求还有差距

农民由于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增长,与外界的信息沟通不断加强,对圩镇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够享受到同等的生存发展条件,这对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高的期望。农民

更希望扶贫能够以促进生产为目的,最希望得到的四大扶贫项目主要是种养植业、商品流通服务业、技术培训、人畜饮水和农产品加工业。

4、农民至贫返贫因素呈现多元化

有些非贫困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因农村收入本来就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一人患重病,容易返贫;少部分家庭中有残疾,加上各种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农业生产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或就学等致贫、返贫因素交织在一起。

四、消除贫困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剡溪村的贫困现状,结合新形势的扶贫特点,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1、加强三项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农村交通建设。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硬化改建,搞好资源开发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配套道路。目前急需解决剡溪至学堂村一段、长洲上至江背和粮站至西居公路建设的资金100万元。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许多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要解决林陂干渠南洲段塌方治理及土主庙、樟树下、王下塘三座水库除险加固20万元。另外加强饮水工程建设项目,提供饮用卫生清洁水,维护身体健康,也是农民所盼。三是加强林业建设。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落实“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引进各类投资参与林农造林护林,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加快三化,促进三农发展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先是从投入入手,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方式,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剡溪村农田较平整相对集中且连片的特点,我们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进行田园化改造2300亩,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其次是从产业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富硒水稻,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该村养猪及种植业有一定的基础,但规模小、产品单一。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发展,要大力对与贫困户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大的优势产业要进行重点扶持。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畜禽(猪、牛)、果业等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把特色产业做出品牌、规模和效益。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吸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扶贫模式。当前要立足该村的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利用8000多亩山地资源,引进优良水果品种,大力发展果业种植。在现有十多户养猪农民组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规模更大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种养植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转变种养植理念,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再次是从市场入手,优化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打破各种区域限制,使农产品能够快速流通,提高单位产品的收益。

二是以活跃剡溪圩镇服务业为目的,积极稳妥推进圩镇化。

我们认为,剡溪村村庄和村民相对集中在村圩镇,圩镇历史悠久,小商品及其它服务业小有规模(俗称窑头“小香港”),可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服务业。因此要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文化、娱乐、水电、能源、公交等公共设施建设。把剡村打造成文化、教育、娱乐、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小圩镇。

三是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为目的,大力推进工业化。

对贫困地区来说,工业化是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要以政府的主导,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与经营提供优良环境,为贫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建议,充分利用剡溪化工厂的现有条件,发展加工型企业。

3、拓展三条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拓展打工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收入。进城打工,务工收入已成为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确保这块收入能稳步增加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扶贫开发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帮扶的主体也是农民,因此,要从主体入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着力打造新型农民。在扶贫开发中,务必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组织、教育培训机构运作、用工单位配合的培训转移工作格局。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提高贫困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动技能,强化技术培训,增强创业愿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认真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将培训做实,避免走过场图形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

户的实效。当前要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可在村里指定几个带头人,进行重点帮扶,扶他们一程。

二是拓展非农发展渠道,增加农民创业收入。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以及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依靠农业增收的困难将越来越大(一亩三分田种不出黄金),非农产业将成为未来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为此,要以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创办企业、开拓事业。要有目的地召回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他们带头学习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回乡进行种养殖创业,充当学科技、用科技的急先锋,充当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要进一步活跃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收的比重。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继续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为农民创业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农村车辆、农机等大件商品的消费信贷支持。

三是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渠道,稳定农民传统收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支持发展精品脐橙、蜜桔、油茶、甜柚种植,大力推进农民协会,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按照“高效、优质、高产和典型示范”的要求,发展一批林果业和养猪牛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有基础的农民在现有的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领域做大做强,引导和带动农民强化产业发展意识。引导农村能人从生产环节、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专门从

事农产品销售、流通,培养成农产品经纪人,为种植养殖找到市场,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合起来。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使农民传统收入得以稳定增加。 2013年4月10日

篇五:关于我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扶贫工程在我县得到更好的实施,根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月27—28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宋先国和副主任董黎明带队,组成调研组,分别到景福、宝泉、塔山、高堰等乡镇和县农业局、水务局、农业机械管理局、交通局、扶贫办等5个单位,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扶贫项目,走访座谈帮扶贫困户等方式,就我县实施扶贫工程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按照全县十年扶贫开发纲要,以新村扶贫整村推进为重点,以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培育优势产业为着力点,大力组织实施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及贫困互助资金发展项目,使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增收致富主导产业开始形成,贫困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级部门帮村、党员领导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明确思路。几年来,我县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但仍有省定扶贫村45个,贫困人口7.69万人,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68元。行路难、用水难、增收难等问题还困扰着这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巩固三年扶贫攻坚成果,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相关部门和乡镇及时组建了经常工作机构,充实了专职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职责,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工作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坚持“政

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根据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构建和谐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和我县广大农村的客观实际,明确提出了“打基础、兴产业、优环境、促转变、建和谐、奔富裕”的综合扶贫工作思路。

(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实施,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工程,特别是交通、水务、农机、畜牧、农业等涉农部门通力协作,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一是实施基础扶贫,利用帮扶资金816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卫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饮水工程2867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使10.77万人直接受益,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用水难和饮水难的问题。二是利用帮扶资金1853万元,修建通村公路292.6公里,受益村达107个,改善了这些贫困村的运输难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利用扶贫资金456万元,在一些贫困乡村集中成片地实施了优质水果、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业项目9个,1.255万亩,实施水产、良种兔、山羊、生猪等养殖业项目6个,使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种养产业项目,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群众增收难的问题。四是实施新村扶贫,解决贫困村发展难。利用扶贫资金1805万元建设扶贫新村39个,受益农户达3.72万人。特别是新阶段以来,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加大了新村扶贫力度。利用帮扶资金在扶贫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园、建沼气池,改路、 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扶贫工程0.46万户,改善了帮扶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狠抓劳务输出,着力增加贫困户的现金收入。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贫困户进行劳务输出,是实现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县扶贫办、妇联、工会、共青团、农广校等部门先后利用277万元帮扶资金,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3期3200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2160人,大部分外输劳务从业人员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收到了输出1人,脱贫1户的效果。为顺利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近年以来,相关县级部门和乡镇每年都要利用帮扶资金组织全县对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扶贫部门、扶贫工作人员和扶贫对象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四)注重管理,提高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查,严把立项关。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部门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上级部门和县政府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扶贫办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严禁擅自修改项目计划,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

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规范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帮扶资金,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项目单位违规摊派资金,搭配物资。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县部分乡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重视向上级定点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的单位也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轻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扶贫资源整合不够,项目实施后续管理滞后。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种植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严重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扶贫工作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一些部门和镇乡帮扶方式单一,给钱给物忙于应付,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在贫困村建设中,虽然各部门的项目与扶贫开发有所结 合,但没有一套长期的向贫困村倾斜项目以达到“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投入机制。特别是帮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坚持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完善机制。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帮扶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县级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帮扶项目,推动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二)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村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

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奋努力、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使贫困户变压力为动力,让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和巩固。

(三)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要把扶贫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统筹措施,将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实现整合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

篇六:关于社会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会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在云南召开的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推动我市社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办于10月13日至19日,由办公室分管领导带队,组织相关县(市、区)扶贫办人员共9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到阆中、南部、西充、仪陇、营山和嘉陵等7个县(市、区)对社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南部、西充、仪陇、营山、蓬安五个县,代管阆中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2.11万,其中农业人口591.05万,非农业人口151.06万。南充是典型的革命老区、丘陵旱区、贫困大区。9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2007年底全市重点贫困村中还有年收入78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5万多人,786-1067元的低收入贫困人口近20万人。

南充的社会扶贫工作基本上与政府在农村开展开发式扶贫同步进行,随着扶贫开发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任务,社会扶贫又有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任务要求和参与主体,社会扶贫成为了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我市始终坚持把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间,先后有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部、商务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到我市农村开展定点扶贫,先后有近20个省级部门、120多个市级部门和9县(市、区)的近1000个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有浙江省的17个省级部门及杭州、湖州、温州、金华4个市对我市6个县(市、区)开展的对口帮扶,先后有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慈善组织在我市开展的秦巴世行项目、cdd外资扶贫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农村从1995年以来,先后接受社会扶贫捐赠的资金就达47181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资金12854万元,省级部门定点扶贫资金12950万元,1997年以来接受浙江省对口帮扶资金21377万元;共实施帮扶项目1672个,其中,建人饮工程21595处,希望工程199所、24.8万平方米,建村卫生站76所、6.4万平方米,建乡村公路1487公里,建扶贫新村299个,实施产业扶贫发展种植业10.6万亩、发展养殖业项目83个,实施安身工程2624间、21940平方米、受益特困户2184户。社会扶贫成为了我市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明确思路,把社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市仍有270万贫困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人口密集的资源性贫困、十年九旱的灾害性贫困、人文素质差的观念性贫困、产业不优的结构性贫困、政策难配套的机制性贫困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南充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市,财政穷市,是贫困人口比较集中,贫困程度比较深,贫困问题比较多,脱贫难度比较大的革命老区、腹心旱区。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发展难与全市几百万贫困农民如影随形。为了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安排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持我市重点贫困县的基础上,于1996年又安排浙江省对口帮扶南充,对于南充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差,观念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贫困地区来说,能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定点帮扶,特别是能与浙江联姻,能够得到浙江的扶持,那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为我们的扶贫攻坚,决战贫困增添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动力。当时,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要带领全市人民“承帮扶而奋起,树志气而图强”、“宁愿苦干,不愿 苦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市27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变贫困面貌。为迅速对接浙江的对口帮扶工作,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县(市、区)及时组建了常设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落实了工作经费,制定了工作职责,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的配套政策。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综合开发,重点投入,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为正常有序地开展工作,与浙江共同协商确定了“领导重视、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对口帮扶原则。多年来双方一直遵从这一原则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

1997年以来,随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扶贫越来越广泛,帮扶力度越来越大,帮扶双方及时调整和完善了对口帮扶工作思路。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一体两翼”战略和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建设,根据党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我市广大农村的客观实际,我市提出了“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扶贫工作思路。浙江省提出了“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的帮扶思路,社会扶贫工作围绕这一重点和思路逐步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为我市构建和谐南充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突出重点,把解决群众“六难”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内容。1997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全市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乡村的落后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由于我市地处干旱走廊,又是革命老区,农业比重大,特别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政府实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些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1年初,全市9个县(市、区)中还有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57万人,有168个场镇1586个旱山村135万人饮用水困难、近1500个贫困村不通公路。一些重点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因灾、因病返贫率较高。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利用浙江捐赠的对口帮扶资金及其它社会扶贫资金与各类扶贫资金配套使用,实施了以下5大社会扶贫工程,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

一是实施基础扶贫,解决群众饮水难和行路难。利用帮扶资金5368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卫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饮水工程21595处。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使6个县(市、区)的102万多人直接受益。

利用帮扶资金6203万元,修建乡村公路1487公里,受益村达629个,改善了这些贫困乡村的运输难和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实施产业扶贫,解决群众增收难。利用帮扶资金3681多万元,在一些贫困乡村集中成片地实施了大棚蔬菜、银杏、薄荷、梨枣、冰糖柚、雷竹、水蜜桃、优质葡萄等种植业项目104个,10.6万亩,实施水产、良种兔、山羊、生猪养殖等养殖业项目83个。西充县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利用社会扶贫资金和帮扶项目先后建成了五村连片的产业基地,基地大量吸纳当地农民务工,较好地解决了群众增收难,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实施新村扶贫,解决贫困村发展难。利用帮扶资金4435万元建扶贫新村299个,实施“三建五改”受益农户达13.4万人。特别是新阶段以来,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浙江加大了新村扶贫力度。在浙江帮助援建的扶贫新村中,我们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实施整村推进。利用帮扶资金在扶贫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

建园、建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扶贫工程3.8万户,改善了帮扶村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营山县清水乡顶子村地处幸福水库淹没区,贫困问题相当突出。过去老百姓上访现象非常严重,曾发生过村上几十人到县委静坐,要求解决吃饭问题。该村在浙江省东阳市和四川省委办公厅的多年帮扶下,集中各类扶贫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重点发展了蚕桑、水产,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400多元增加到去年底的3700多元。全村1100多人,380多户,基本上实现了社社通石板路,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98%的农户新修了楼房,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宽裕了,社会扶贫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仪陇县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全面推进帮扶新村建设的基础上,与城乡一体化试点联动,进一步提升了帮扶工作内涵。新政镇龙神垭村在国家工商联的帮扶下,投资近700万元,打造成以中心城镇为轴心,按照集镇社区标准拓展集镇规模,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四是实施教育扶贫,解决群众上学难。利用帮扶资金6050万元, 为6个县(市、区)新建、改建希望小学199所、248120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115595人。特别是2006年6月,正当我市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肆虐的时候,中国银行浙江分行的领导冒着酷暑炎热,不顾几千里的长途奔波,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地带着纯净水、方便面翻山越岭到距公路10多公里外的营山县贫困山区凉风乡古佛村规划和捐资25万元建设村小学。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感动得当地干部群众热泪盈眶。浙江省协作办主任姚少平与仪陇县马鞍镇特困学生邓友平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其学习期间一切学习费用。温州在南部挂职的干部陈进达、周晓东集资救助近50名辍学儿童。有的县还用帮扶资金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奖学基金,帮助了10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2006年,浙江省对口办、钱江晚报、农夫山泉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浙江省朝阳“1+1”助学活动,有298名贫困学生得到了结对帮扶。

五是实施卫生扶贫,解决群众就医难。利用帮扶资金2370万元,新建、改建乡村卫生院共76所、总建筑面积达63610平方米,受益人口达584185人。浙江省政府援建的西充多扶之江中心卫生院、仪陇马鞍之江卫生院和浙江省民宗委援建的阆中博树卫生院,金华市援建的营山县清源乡、清水乡、大庙乡、太蓬乡、盐井乡等卫生院,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就医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商务部帮助仪陇县改造县人民医院及4所乡镇、村卫生院,捐赠显微镜、心电监护仪、脑电图仪等先进医疗器械,使仪陇30万困难群众摆脱了就医难,为提高仪陇整体医疗水平,保护老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三)干部交流,把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作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对口帮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浙江人的先进理念和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口帮扶的相识相知,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通过互访、考察,浙江人那种城市建设大手笔、工业园区大规模、交通建设大网络、农村经济大繁荣、结构调整大市场、发展思路大手笔、软硬环境大优化,小商品大市场,以及思想冲破牢笼,不争论求发展;资金不论多少,人人争当老板;商品不在大小,务求做精做强;产权形式多样,重视管理创新等先进经验都在南充的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促进了南充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杭州、金华等市帮扶代表团数十次来访,温州、湖州等市也派出23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挂职指导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全新的经济理念和执着的创业精神。还派出3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仪陇县指导养殖业、派出教师2名到嘉陵区支教。为我市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浙江湖州市派出的干部吴建华在仪陇县任县长助理的两年期间,主抓产业发展,面对仪陇的现状,他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白天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扑下身子搞调研,晚上整理资料,梳理思路,埋头挑灯夜战。在吴建华的建议下,仪陇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长毛兔产业作为县域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并由他亲自负责主抓该项工作。吴建华利用自己掌握的 湖州市发展长毛兔产业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组建了仪陇县兔业发展协会,率先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产、供、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迅速把长毛兔产业带入了良性发展轨道。长毛兔产业已成为仪陇的支柱产业,为群众增收脱贫作出了突出贡献。南部县从2001年以来,我省定点扶贫的四川大学、省农行、省农办先后派出5名干部到该县任科技副县长。

我市也先后选派中青年干部267名到浙江挂职学习、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增长才干,不少同志学习归来后,在新的岗位挑起了重担,成为我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对口帮扶为我市干部的培养、人才的造就、观念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劳务输出,把转移培训农民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贫困地区脱贫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对口帮扶实践,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给钱给物向智力扶持转变。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浙江加大了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扶持力度,我们先后利用3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5期27130人次,有组织转移输出11341人。特别是浙江省金华市2003年6月帮助我市营山县一次性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0人以上。营山县从贫困乡镇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送到浙江省金华市,由金华市对口办联系培训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培训,金华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参加培训班开学典礼,培训结束由培训学校及金华市对口办负责联系了用工企业。2006年杭州市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援建了培训用教室,为我市农民工到杭州企业务工做了许多牵线搭桥的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素质,2006年以来,每年都要利用帮扶资金组织全市9县(市、区)对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和新农村示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130期,培训人数近3万人次。

(五)搭建平台,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与交流。为改变南充产业支撑弱、工业发展缓慢、经济缺乏活力的现状,我们始终坚持帮扶与合作并举,以南充的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浙江企业家来南充投资兴业,谋求发展。为了支持浙江企业在南充发展,南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土地、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市委书记刘宏建指出,“在支持企业发展上,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精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形成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的政务环境。”浙江省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坚持在帮扶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深化帮扶,多次组织浙江企业代表到南充实地考察,为南充产业发展牵线搭桥;一些浙江企业把南充作为抢滩西部的“桥头堡”,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广泛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双赢”效果。十年来,已有150多家浙江企业落户南充,投资总额35亿多元,到位资金18.5亿元,纳税累计98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7300余个。德力西集团、人本集团和李子园牛奶有限公司、浙江华立集团、浙江中裕纺织、温州金泰纺织、浙江物产集团、义乌小商品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南充生根开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嘉陵区引进浙江德力西集团投资兴建光彩大市场,发挥了商业排头兵的作用。通过经贸合作,促进了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我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给南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创新机制,实现帮扶资源的有效整合。把社会扶贫工作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把帮扶项目、帮扶资金与各类扶贫和农业项目、资金做到整体规划、整合使用,提高了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帮扶力度。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的组织协调

作用,凡是在扶贫新村实施浙江对口帮扶项目,必须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集中资金办大事,力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项目实施上,一律采取“先办事、后给钱,验收合格再结算”的管理办法,确保帮扶项目规范管理,运行有序,见到实效。二是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群众力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我们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帮扶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全过程中,发挥了群众在对口帮扶中的主体作用。

(七)强化管理,注重提高社会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审查,严把立项关。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部门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浙江帮扶市和定点扶贫的单位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各县(市、区)经常组织人员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严禁随意缩小投资规模,严禁擅自修改项目计划,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建设质量、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按期完成。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形象工程和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帮扶资金,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项目单位摊派资金,搭配物资。严格实行帮扶项目根据资金、根据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拨付制度。每次拨款都必须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扶贫办根据检查情况审定后拨付。同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确保匹配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每一个项目工程都实行工程预决算管理,要求每个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根据工程需要,及时筹足匹配资金,保证按时到位。

三、主要经验

(一)必须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认识到位。浙江对口帮扶南充的工作之所以持续十年长盛不衰,其工作越来越实、帮扶领域越来越宽、帮扶效果越来越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重视,思路明确,认识到位。从1996年到现在,浙江的三任省委书记都亲临南充视察,并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4年5月,浙江省委习近平书记亲临南充视察,并就对口帮扶工作作出三点指示:“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党委、政府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两省都要组织相关市、县和部门,到对方衔接,具体商议和落实帮扶项目,要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总的方针要坚持‘党委重视、政府组织、企业运作、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对口帮扶的思路要更宽,渠道要更多”。在对口帮扶工作搞了8年之后,习书记对南充的视察和讲话把这项工作又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南充市委、市政府把浙江对口帮扶我市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每年把对口帮扶工作与扶贫工作、招商引资工作及市委、市政府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历届领导都把浙江的帮扶当成加快南充发展的历史机遇,当成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人民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一种极大关怀和支持。南充市委领导对浙江省对口帮扶工作表示“我们将倍加珍惜浙江对口帮扶南充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辜负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以优异的成绩向真情帮助、热情支持南充发展的浙江各级领导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必须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常抓不懈。有机构、有人抓,是搞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必要条件。浙江省及各对口帮扶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对口帮扶办公室,他们是一届接着一届干,年复一年,坚持十年如一日,真正把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意送到了南充人民的手中,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南充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坚持常抓不懈,坚持有领导分管,有部门主抓。特别是营山县和仪陇县从1996年以来一直由扶贫办主抓,各部门配合,工作连贯不断线,工作人员对工作情况熟悉,业务熟悉,资料齐全,抓得实在。我市营山县人民政府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东西部协作工作先进单位,成为我省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对口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南部县扶贫办主任谭必武谈到,要搞好社会扶贫工作,必须做到“三勤”、“三有”、“三到位”,即要勤跑、勤联络、勤汇报,要有人做事、有经费办事、有物资条件配套,必须认识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

(三)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对口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仪陇县在扶贫新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用帮扶资金或其它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群众必须筹资投劳相配套。他们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成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坚持“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改变过去由政府指定为群众主动竞争,由干部决定为群众民主决策,由干部管理为群众自已管理,让农民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必须突出产业承接转移,注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南充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问题是产业培育滞后,产业培育是促进南充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道。通过产业发展来增强政府实力,来提供就业岗位,来增加百姓收入是最好的途径,也是能使对口帮扶长期坚持下去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坚持社会扶贫注重资金帮扶逐步向产业帮扶转移,加大经济技术项目合作力度,构筑经济洼地,承接浙江产业转移,收到了事半功倍速和双赢的效果。温州德力西集团与南部泵业集团公司结亲,凭借德力西集团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加上南充的广阔市场,双方都偿到了合作的甜头。西充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南充市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陇哈哥兔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浙江人到南充兴办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力地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快速发展。原南充印染厂是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浙江企业家购买后,在南充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现在是经营红红火火,订单源源不断。

(五)必须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把对口帮扶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浙江帮扶资金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够把这有限的资金变成脱贫致富的无穷动力,真正让贫困群众在帮中见情,在扶中受益,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搞好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好对口帮扶项目,必须创新机制,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共建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以扶贫新村为载体,将浙江对口帮扶资金、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十年来,浙江共捐赠我市帮扶资金近1.6亿元,而我们组织发动群众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却干出了5亿多元的扶贫项目及工程,在南充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树起了浙江对口帮扶的不朽丰碑。对口帮扶工作既合党心,也合民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消除农村贫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重要现实途径。

四、问题、建议及下步工作思路

(一)社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多年来的社会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自身贫困多,发挥贫困农民主体作用不够。我市一些地方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因而向浙江省及上级定点扶贫单位争取帮助支持非常积极,中、省部门和浙江省参与帮扶的单位也非常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但我们一些地方和部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一味地等待、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扶持,没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被动地等待帮扶。

二是接受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多,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不够。一些县、乡、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帮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捐赠的资金,多数单位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选项、管理好发放的资金等,没有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没有充分整合资源,集中资金办大事,甚至有的捐赠资金被县、乡、村挪着它用。

三是社会扶贫成果多,加大宣传力度不够。几十年的社会扶贫成果在南充大地上树起了座座丰碑,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南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可是我们接受帮扶地区的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对外界的帮扶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因而对许多鲜活的帮扶事迹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扶贫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注重了感情的联络沟通,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立。社会扶贫一般体现在帮扶主体的自觉行动上,没有刚性的目标任务,所以受扶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特别注重感情的联络和沟通,没有从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上下功夫。特别是受扶方对贫困问题的调研,贫困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信息的反馈,资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容易造成社会扶贫的盲目性。

(二)对社会扶贫工作的建议及下步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是今后及很长一段时间内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扶贫与政府扶贫的互补作用,对社会扶贫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大力弘扬。 一是要高度认识社会扶贫力量在扶贫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社会扶贫的伟大事业中去,把社会扶贫事业再向前推进一步。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扶贫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确立目标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社会扶贫的宣传,鼓励社会各界增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扶贫、支持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是加强人才培训交流,促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对口帮扶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把外地先进理念和做法引进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部对口扶贫都应注重干部的相互交流,注重人才的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思想观念。

五是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特别注重产业帮扶和产业的承接转移,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对接发达地区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篇七:关于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 关于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3-12-19 14:59:53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xx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2011年,xx村人均纯收入xxx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2011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xx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2011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xx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xx至xx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 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 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 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2011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12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 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10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 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农田水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1.加快村屯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①跟踪落实“百秀通屯及屯内道路硬化工程” 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根据道路现有路况,部分修缮、加固路基后,拟水泥硬化1100米道路(含屯内硬化道路),宽度1-4米,供会车停让。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0万元。该项目已列入今年xx区“一事一议”项目当中,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做好硬化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项目立项实施工作。根据道路现有路况,开挖护路水沟,从公路口至那幸路口的通屯主道路(约600米)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米,新建5个驻车点,供会车停让,其路基另需少部分加固维护。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22.5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交通部门、扶贫、民委、教育、糖办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力争在2012年底前解决那户、百秀、那幸、百拿、六合5个自然屯及村属小学近1400多人出行交通严重受阻的问题。

2.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①跟踪落实“那马、那母屯人畜饮水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该项目去年已列入xx区扶贫办帮扶项目当中,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落实,但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力争在今年年内完工投入使用。

②那母、百拿、那马、那户等4个屯的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应采取“一事一议”、扶贫、部门支持和企业赞助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彻底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3.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政治建设,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xx区作为第一名列入自治区向国家水利部推荐为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水利部审批后,每年将获得2000万元的补助,三年将获得6000万元,给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维修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因此,我们要配合村委做好那母“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建设、六合水利渠道、平利水利渠道、那马水利渠道的维修项目立项工作。尤其是那母屯水利渠道,要及时清理渠道淤泥,并在原有渠道基础上,修建长3公里、宽0.5米,深0.5米 的“三面光”灌溉水利渠道,彻底解决那母屯大面积水稻田灌溉。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

(四)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甘蔗生产。xx村甘蔗种植已成规模种植,从播种到收购已经形成一条完整 的体系。2011年,甘蔗种植总面积为2990亩,进产原料蔗约9100吨。但由于受天气影响和甘蔗品种制约甘蔗减产严重,加上xx村现有耕地已经用完无法通过扩种增收。应积极争取区糖办和科技部门支持,立足改良甘蔗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xx甘蔗种植发展和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xx村目前有油茶成林面积约3000亩,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2012年xx当地茶油价格为22元每斤。积极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配方施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低产改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品质和质量,提高油茶林单产,重点扶持一两家有条件的加工厂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茶油品牌,做大做强xx村油茶产业。

3.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水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4.充分利用每年冬季闲田增收。xx村目前有500亩冬闲田,大部分冬闲田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平地地带,种植条件好。加强对冬闲田的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农村合作社,引进公司,形成订单式农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 完善六合屯教学点基础设施。在教室房前修建一个卫生间和新建文体活动场所,添置设施和器材;及时解决该点师生生活用水问题;对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进行硬化改造,确保师生出入教学点的安全。

2.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自治区安监局直属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广西动力技工学校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该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一工校、动力技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同时一工校、动力技校针对该村学员提供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生源。根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对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城镇低保、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凭低保存折)、退伍士兵、国办福利院大龄孤儿等特定人员全部可享免学费。占学生总数25%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学费。保证就业收入1500元/月以上。农村学生享受1500元/年国家助学金;95%的学生可享受40-80元/月的校内助学金;优等生300-3600元的奖学金。

3. 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 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以后要注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和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该村任职,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xx村村部办公楼始建于1998年,由于受到2010年“6.28”洪水的浸泡,地基下沉,天面开裂,成为危房,影响了正常办公。为此,xx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第五篇:关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辛店村入户走访调研报告

自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我带着这些问题,对辛店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辛店村距淳化县城2.5公里,与211国道串径而过,版土面积4215亩。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99户,1052人。耕地面积3165亩,其中,果园277亩,主要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根据国家贫困标准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52户,1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6.7%。其中低保户35户,118人。

有史以来,辛店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辛店村贫困现状,淳化县第二建筑公司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辛店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淳化县第二建筑公司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5年的奋斗,形成以苹果、花椒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通过对辛店村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水泥路6000米,修建机耕路17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24条2300米。

三是为贫困户提供优质山羊羔、鸡仔等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羊、养鸡业。

四是建设百亩生态果园、花椒园,引进最新的苹果、油桃和花椒品种。果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春赏果花、秋摘苹果的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六是整合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集体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等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七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6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12家,从业人员60人以上。

保障措施及建议: 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辛店村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苹果、花椒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辛店村入户走访调研报告

城 关 街 道 办

上一篇:在学生表彰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学平安校园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