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2024-06-01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精选8篇)

篇1: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努力开拓、勇于创造发明的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

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与其他方面的科学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例如: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出现错误认知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创新精神,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创新精神的的重要性

1.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延伸阅读:

有时,我们做不到创新是因为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的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反传统”、“反逻辑”的方式来思考,就像每天都走一条路,你可以尝试换另一条路走,这实际上就是实践创新。

确实,创新虽然不神秘,但存在风险。它是一种艰辛的智力劳动,甚至还要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一方面,创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因素的结合;另一方面,创新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不同的困难,需要强烈的动力、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

有些取得成功的伟大人物,他们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们的强烈兴趣和顽强毅力却是十分突出的,正是因为这些使他们成功,作出伟大的创新。

明白了这些,对我们运用创新意识去做人和做事有很大的帮助。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内在要求。要用创新适应变化,创新又给我们带来惊喜,这份惊喜带来的成就感激励我们不断地创新。

你的每一个小创意可能就像爱因斯坦做的第一张小凳子、达• 芬奇画的第一个鸡蛋,但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做出大成绩。事实上,每一个大发明都来自于小创意,每个人的小进步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

成功的机遇总是平等地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但是机遇却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是否能把握机会,加速成功,首先在于你是否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即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并且是否能在实践中展现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相信自己有创新意识,而且创新的潜能是无限的,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得到开发。只要经常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就会不断地“突破”;只要能坚持“突破”,敢于尝试,你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2: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一)健全创业心理的培养体系,优化职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恰当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及耐挫能力等,充分发挥心理援助机构的重要作用。另外,创业心理培训教师及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队伍相对匮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能在需要学习有关创业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获得较好的指导,也没能在他们心理上承受巨大创业、就业压力及矛盾冲突时得到有效的慰籍和疏导,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二)加强创业理念的科学指导,注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

1.发挥优势,努力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

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同的一种观念是: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因此,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创业理念科学指导的重要前提。如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明确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不断建立科学实际的创业理念 。

2.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

创业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务实、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创新、自主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带领他们到企业中学习实践,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形成以科技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地方资源推进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良性互动[6]。

3.求真务实,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担负着破旧立新,解决好新、旧创业理念冲突与融合的重要使命。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帮助创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鼓励他们放弃错误的思维定势、树立理性的创业精神,强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契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激情,引领学生在艰苦的实践中获得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创业挑战作为新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稳、更好。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骄阳也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篇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鼓励质疑问难, 诱发创新意识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 “问”是追求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 许多发明创造是从质疑问难的开始, 从解疑入手的。因此教学时,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应能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和所教知识的重点, 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开放性, 有适当的问题探索空间。其次, 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 勇于解疑, 勇于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把质疑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质疑的能力, 诱发出创新意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当我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方法后, 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圆规, 有没有办法画圆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 他们终于发现了用“绳子画圆”, “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可见, 学生质疑, 激发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后, 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 (a+b) h÷2, 三角形的面积S=ah÷2, 那么平行四边行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涉及到这些图形间的转化关系, 含有创新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将这些公式统一归纳为梯形面积公式。

由此可见, 由有疑到敢问, 由敢问到联想, 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学生发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示,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和连结, 形成新的观点, 也就萌发了创新意识。

二、发展直觉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直觉思维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 凭借已有知识跳越逻辑法则, 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以集思广益的方式, 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极为迅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的有创造性的观点。直觉思维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食堂有煤240吨, 原计划烧12天, 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1/5, 实际可以烧几天?多数学生列式为240÷[240÷12× (1-1/5) ], 也有的学生却列式为12+4/5或12×5/4, 这两种方法通过验证既简单又正确, 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又如计算1+2+3+4+5+……97+98+99+100= () , 学生通过分析, 发现这个式子首尾相应顺序的两个自然数之和都是101, 从而使学生作出解题猜想:即101×50=5050, 这种方法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习惯, 发展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三、训练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是衡量创造力的标志之一, 在教学中要置于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保守状态,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创造性的品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如:在讲完百以内的加法后, 出了这样一道题:16+37=17+ () , 学生很快说:“括号里填36”。师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因为16+37=53, 53-17=36, 所以括号里应填36”。老师说:“对, 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时大家都积极动脑想方法。有一个同学说:“我把16和37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调换一下, 算式就变成36+17=17+ () , 要使和不变, 括号里应该填36。”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 又一个同学说:“我把16和37的个位上的数字对调一下, 也可以得出括号里填36。”又有一位同学说:“还以这样做, 因为17比16多1, 要使和不变, 等号右边括号里就应比等号左边37少1, 所以括号里应填36。”老师对他们这种积极动脑, 仔细观察。并根据和不变的规律求出括号里应填的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并表扬了他们。在他们的带动下, 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 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丰富想象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 就必须善于想象。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增强创新意识。如教学加工一个加料斗需要用多少铁皮这个问题, 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知识贫乏, 这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看、做、想, 明白了这个加料斗是由四块相等的梯形组成的, 这四块相等的梯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整个加料斗的面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既巩固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又如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上课时教师就挑战性宣布:“教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103乘以任意一个两位数是多少?不信, 试试看。”话音刚落, 学生们纷纷举手, 报出数字, 老师对答如流, 学生们惊奇了, 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同学们都在深思, 期望找出答案, 想象思维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表现了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创新意识。

篇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培养;课前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52-01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而推动这种发展的可持续,要靠什么呢?不言而喻,靠人才,靠创新人才。我国要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级教育。我认为,在基础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肤浅地谈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课前设计

在一节课的设计中,除了设计相关的知识结构,教学程序等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除了设计学生要掌握知识技能外,要注重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在一节课中,哪些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那些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当学生提出来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由教师刻意引导学生提出来,教师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设计、预想。因为在学生不断的提问和不断的思考自己的问题答案和得到肯定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快乐感。这个快乐感就会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灵感,这个灵感一但产生,就会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只要教师每节课都做好了这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创新意识就会初步形成。

二、把握已知,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和经验,为学生提供“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是懂非懂”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在这些“是懂非懂”问题出现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有一些想说而又说不出的问题问老师,老师顺势引导,让学生通过想办法解决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灵感,树起信心。这时,学生的灵感一旦产生,就可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标新立异”、“敢说敢做”,甚至有“异想天开”的想法。在学生不断发问、思考、想象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智慧。学生一但养成习惯,就会在生活中、学习中,总会问个“为什么”,并会去思考“为什么”答案。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这样,既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让学生在情愈的气氛中探究、成长。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说明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唤起无限的求知欲,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是无限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从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认为,只有高于原来的水平,经过主观努力后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需求。这种观点也是挖掘“最近发展区”潜能的一种途径,说明人的潜能是无穷尽的。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去探究未知,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更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师生、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加工”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让学生找对或找错的理由,让学生彼此都得到信任、尊重、快乐。这时,教师变换角色,把自己成一名学生,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刻意引导学生依就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探究为什么这样去想,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不断地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没有压力的、是最轻松的、是敢想敢说的。同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要有鼓励、肯定、“诱导”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这样,师生、生生才会真正互动起来,学生的思考才会活跃起来,教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交给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从小培养学生去探究知识、探究方法的能力。只有这样,科技的未知领域才有更多的人去探索。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探究意识和具备探究能力,那么,在课堂学生只是学到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就不会去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我们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长大后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要产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心理轻松、愉悦,无外界压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很自由,很轻松,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些,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考时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会令我们惊喜,同时,在这样的气氛下,老师还可创设一些特别情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充分的闪耀,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像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等这类的教学,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但又容易犯错,有时还会手忙脚乱地,对于这些方面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观念、公式、定理、重要结论又更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参与到这些探究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会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去体会那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被解决的成就感。

这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会产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启发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当他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鼓励他们沉着冷静,分组进行讨论、探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得出各自的结论,组与组、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

方法三、积极进取,坚忍不拔。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具有积极进取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而情感是维系这一过程的纽带。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渗透内容,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功能,而这一情感教育功能的很大一部分要求具有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难以及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

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不思进取,不积极思维,那就会变成学习上的“废人”,不思维,不探索知识的产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思维的火花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怕吃苦,遇到困难临阵退缩,不拼搏,就不会取得成功。

因此,通过学生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等意志的磨练,那么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这一体验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

方法四、彰显个性,发散思维。

一位不知名的教育家说过,“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创造性”的确如此。

如果没有独立的个性,他的头脑不是他自己的头脑,这头脑受别人的限制,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人云亦云,完全受制于别人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想,

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能发现新问题吗?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吗?能迸发出思维的新火花吗?如果有了独立的个性,他就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极大兴趣和激情,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事物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惧权威,彰显自己的个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的个性。

现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不止一种解法。

篇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谭仕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素质教育日益丰满起来,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插上讨论、合作、探究的翅膀,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身的重大意义而产生创新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创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创新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大纲,善于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其不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在预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则查阅了不少资料,即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 1

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二、创设教学疑问,是创新的起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解答—问题—再解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一种宝贵品质,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如讲解《我与地坛》,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理解?一句诗呢?一首歌呢?一篇文章呢?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

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

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为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日日夜夜为我们操心......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妈妈的吻》,有的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还有的想到了电影《少年犯》的主题歌......从一篇文章的角度,有的同学想到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还有的联想到了《背影》,还有的干脆写出了读后感......课后,同学们都说这堂课特别生动,激发起了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教学讨论,是创新的载体。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允许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可以无拘束地思考发言,构建师生、生生情感相融的场景。学生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小组交流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大胆发问、激情陈述、明辨是非、各抒己见,依靠自己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往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偶尔由学生提问,教师捕捉合口味、能够纳入既定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是‚注入式‛教学的变种。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当一时冷场或出现新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做出‚贡献‛,给出统一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而与‚创造无缘‛。而那种华而不实的讨论,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点缀‛,就更与‚创造‛相悖了。

四、优化教学示范,是创新的动力。大家知道,创造源于模仿,示范是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学习上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教学创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无言的创造性劳动必然深深地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意识和品质。教师还要舍得把课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是如何创新的,并给予创新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性的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放飞学生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想象

力的增长;要注意扩大知识面和科学性,一个人知识领域广阔,表象储备丰富,他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情合理,不能随心所欲。如在《新型玻璃》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玻璃的用途与特点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胆想像:‚这些新型玻璃都是科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同学们现在就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来造福人类呢?‛一语刚完,学生的表现并不是老师在教案设计是可以想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型玻璃都有,防盗更利害的,不但可以报警还可以直接的拉住小偷还有能够救人的玻璃;还可以让这种玻璃放出七彩的彩色,让人住在里面如同在神境中一般……

六、发展学生个性,是创新的核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鲜明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尤其应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发展学生特长的主渠道。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整齐划一,对学生的要求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既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社会活动,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生动的现实生活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篇7: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缪尔赛在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著名学者弗里曼(c 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我国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进一步对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来说,从企业角度对创新加以定义更有意义。我们总结前人的观点,以傅家骥先生的定义为基础,对创新加以界定:企业的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真正的创新,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和开放后的“流出”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必须造成信息的流出。

比如说美国的麦当劳,它即是一个快餐店,也包含了一种文化,它居然就能够在全球许多地方开了分店。麦当劳吃的东西,是什么餐呢?是正宗的西餐吗?肯定不是,那会让西方正宗的西餐大师脸红的。因此只能够叫它麦当劳餐了。那么,国内现在也有快餐店模仿麦当劳,甚至有的在国内也相当成功,国内到处都是。这样仍然属于“拷贝”。我就想,将来国内能不能有一种更新的饭店,里面卖的东西,你说不上它是中餐还是西餐,不强调什么正宗不正宗,但是能够开到全世界各地去,也让全世界各地都能够见得到?只有那样,才算是真创新,才是创新成功了。

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威。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那么,作为培养人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听了李开复老师的一堂课,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设置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就不可能有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让学生可以放开眼界,多元的关注世界的发展,尽情地思考,尽情地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树立教学相长的教学观,使偿生感到“心理自由”,必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寻学生在学习中的好见解,新方法,加以肯定和鼓励;要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要身临具境,设身处地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问,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打破陈见,鼓励质疑、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学者布鲁马巴克也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对“违反常规”的提问,或逆向思维的“发难”,个别人“标新立异”的设想及别出心裁的构想,只要有一点新意,都应予以肯定;对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引导,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教无定法,但教亦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法。

三、变教材为学材,训练创新思维。

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那种“在学校充电,一辈子放电”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向人脑有仓库装知识,教给学生自已打开知识宝库钥匙。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加强思维训练,根据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观念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准自己的“导演”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主演”,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点燃心中的“火把”,培养自主精神,勇于探索,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生存》中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还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学材=教材+教法。教学中,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实现教材转化,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有了正确方法,对于增强创新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学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多参加实践,多接触社会问题,在经历实践的同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完善自我,提高创新能力。

俗语说:”给人一鱼,只供一粥一餐,授人以渔,受用一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跨世纪新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能力已成了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的生存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要培养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教师还要意识到,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无情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没有紧迫感,还是一如既往、四平八稳,等待你的结果可想而知。教师还要全方位地反省自我,严格地剖析自我,找出自身的弱点,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只有审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才能使创新成为一种“内驱力”,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自觉自愿地以创新为已任,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创新实践。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和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用开放的胸襟、包容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有

篇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情感是创造的灵魂, 兴趣是创造的先导, 想象是创造的核心,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他们对事物未来的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学史上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 “只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极大的空间, 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展示。

二、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愿意被束缚的, 是不愿意墨守陈规的, 他们渴望走出一条新路, 标新立异, 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途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中《马踏飞燕》一文, 讲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 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 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另外, 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为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需要想象和联想为基础, 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才能发展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笔者让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力, 联想一下小女孩的童年, 再与自身作比较, 这样联系实际的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的思维, 使其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也调动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都是伴随着想象和联想的。想象和联想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可让学生想象:如果后来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 而狡猾的狐狸还想不劳而获得到它, 它们之间会再次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个对课文故事的延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他们在经过思考后纷纷要求发言续写故事。例如一位学生这样讲述: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 这次, 它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不再搭理狐狸, 任凭狐狸天花乱坠地吹捧它。最后狐狸无计可施, 只好灰溜溜地空手回去了。另一位学生则是这样讲述:狐狸开始奉承乌鸦, 乌鸦吸取教训, 不再理睬它。狐狸看见这样的方法不再有效, 于是眼珠一转, 开始大骂乌鸦, 说乌鸦是倒霉鬼, 走到哪里, 哪里就有不好的事情, 说乌鸦的叫声难听, 森林里的动物都无法忍受, 又说乌鸦喜欢说别人坏话, 给别人造谣。听到这样的话, 乌鸦非常愤怒, 忘记了自己嘴里的肉, 张开口开始骂狐狸, 刚一张嘴, 肉就掉了, 狐狸赶紧张嘴接住, 然后对乌鸦说:谢谢你再次大方地把肉给我。这第二位学生的想法富有创意, 他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 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教师此时赶紧接着这位学生的话题设置问题, 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考虑, 为什么第二次乌鸦又上当了?第一次它是因为狐狸的奉承而失去肉片, 这次是因为狐狸的造谣而失去, 这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学习到什么, 体会到什么?教师创设条件,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 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上一篇:网络安全检测协议下一篇:大学生党员个人总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