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024-06-13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精选10篇)

篇1: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张志新

摘 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和训练,很少顾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反响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学生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简单而又重要的知识,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地讲,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因而将学生带入所讲述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如,在讲述“明末农民起义”时,如果仅仅讲述起义的过程是简单易行的,不但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很快就会淡忘。所以,我让学生联想一下:(历史教学论文 )如果自己是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政权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会被带入当时的情境,对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有很大的裨益。

二、将开放性试题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道高质量、不束缚学生思维的.问题可开启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动机。如,在世界近代史中讲到“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关于殖民扩张的影响,首先介绍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进步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消极作用;“灾难说”认为西方殖民扩张主要方面是消极的,但也有进步性。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由于此题答案不唯一,这就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大量释放和创新火花的不断闪现。

三、将逆向思维引进课堂

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方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效果。如,在讲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假如没有两个日本士兵失踪引发‘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会不会爆发?”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其他诸如“假如慈禧太后早死,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等问题都是比较好的逆向思考题。通过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进逆向思维训练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容城县容城镇第一中学)

 

篇2: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要: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建立一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对全高密市中小学生进行轮训成为最佳选择。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关键词: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培养素质全面的中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当前劳技教学现状有点“惨不忍睹”,与当前搞得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笔者于2007年3月份通过对全市原十八处乡镇43所中小学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风雨20多年的劳动技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不足颇多。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滞后,劳动技术课程尚未完全落实

在教育观念上,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应试教育干扰,在绝大多数学校里,劳技课有名无份,形同虚设,劳技课往往被语、数、英等所谓“主科”挤占。学生课程表上有,实际上课无;当上级检查督导时有,不检查时无;学期开始时有,考试前无;初

一、初二有,初三无;劳动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将它忽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有甚者,时至今天还有极少数的领导和教师存在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劳动教育的片面落后的观点。

2、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劳动技术课与其他文化课的根本区别是其实践性强。技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进行,但不少学校仍在沿用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劳技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教学,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云山雾海地学,劳技教学成了“黑板上开机器”和“教室里学种田”,劳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单一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什么技术项目,学到什么,程序都是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每逢劳动技术课,学生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完成其它作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令人担忧。

3、资金匮乏,劳技教育发展落后

调查中发现,由于劳技教学的涉猎门类较广,所需设施种类繁多,相对有些学科投入偏大,但受办学经费所限,各学校发展劳技教育的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纵然有那么三两间劳技教室,里面也空空如也,只是象征性地摆设木工工具及破自行车等,远远达不到学生实践需要的组数和件数,且大都锈迹斑斑,灰尘层层,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在一些学校,还有少量的实践基地,早已不能为教学所用,变成了学校办学经费的另一来源。正是由于办学经费的困乏,致使它们与劳技教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4、劳技课师资力量不强,制约我市劳动技术教育发展

由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尚未正式设立相应的劳动技术教学专业与课程,绝大多数劳动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转行来的,未接受规范的技术训练和劳动技术课程及教学理论的学习,无法建立满足培养学生技术素质所必需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学序列。在所调查的乡镇中学中,大部分的劳动技术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与劳动技术风马牛不相及,而大多数又为兼职教师,兼职率达97.1%,平均年龄为46岁,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由于固定的专职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市农村劳动技术课师资队伍存在稳定性差和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也正是制约我市劳动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劳动技术教材,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的发展

由于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动态的,任何一种教材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总有现实差距,同样,现行的劳技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就不可能和时代发展完全吻合,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现行的劳技教材内容基本上采用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载体,过于侧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工具的使用训练,教学中容易产生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混淆,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囿于实用主义教学层面,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

6、缺乏有效的劳技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

实践出真知。限于劳技教学的当前现状,有关劳技教学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由上看出,农村中小学劳技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两大难”——师资难和设施配备难,因此,劳技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劳技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从谈起,成为制约劳技教育的发展瓶颈。

综合实践做为新课程的一部分,将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囊括其中,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解决或试图研究解决他们自己认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而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获取具体的知识作为其目的,其目的应是活动本身。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越多样,经历越丰富,体验越深刻,那么这种活动就越有价值,其成效就越明显,这也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源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我校于1999年下半年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建起了一所当时全潍坊市唯一一所中小学职业技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它集劳动技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教育于一体,分期分批对全高密市中学生进行为期七天的轮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㈠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特色

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创新潜能,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让其动手实践,为其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基地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根据培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共设置了二十个门类二百种培训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其中必修课程四门:汽车模拟驾驶、卫生常识、烹饪、军训。目的是通过必修学习提高学生将来做为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在对原有劳技课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围绕既能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这一指导思想而开设的,共有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细胞组织培养、生物探究、园林花卉、动物解剖、缝纫、编制、电子电器、电工、机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环保等十三个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学习或活动。通过选修学习,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向纵深发展,实现了学习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统一,使受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用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让科学和创新走进学生的心灵

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学生当中普及,才最容易推广;越先进越尖端的科技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基地,无论哪一个活动室,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放像机或VCD,不仅如此,为了与高科技接轨,基地还投巨资购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组培室、生物探究室、科技宫、科普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的设备已处于领先水平,为提高

参训师生的身体素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又上了全套体育健身器材,并配备了专职教师上课,进一步满足了参训师生的室外训练需求。我们投巨资建起了全省县级市甚至地级市首家现代化的生物探究室和组织培养室,购进了八台最先进的汽车模拟驾驶器,配置了桑塔纳轿车透明模型,还购进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模型和迫击炮教练弹、精密PH计和一台国家四部委联合推荐的高新科技产品——TFC—1D数字式直读土壤化肥速测仪,还有高密农民发明家发明的“小铁牛”„„通过这些高科技设施,学生感受到了无土栽培的奇妙,懂得了推出名优特稀品种的奥妙,学会了测定土壤样品的方法,并能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学会了种子质量的分析方法和嫁接技术,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新动向。学会了机动车辆的工作原理和驾驶方法,学会了量血压、测血型和人工紧急救护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掌握和一系列的收获,只靠纸上谈兵和画饼充饥是达不到的,就拿人工呼吸的培训来说吧,无论你讲的多精彩,如果学生不去实践,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能否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可是利用基地的两个维妙维肖的全自动心肺复苏模拟人,学生不但真实地演练了意外事故的紧急救护技能,还验证了自己技能的完成情况,因为模拟人和真人的反应一样灵敏。

正是在这些高科技设施的利用和揣摩中,学生感悟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体会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并不神秘;同时还产生了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豪情。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基地教师顺应时代,及时更新教育思想,用新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彻底打破传统的枯燥呆板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放到教学前台去展示自我,亲身体验学习中的苦与乐。

(1)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会创新

如果人不会选择,那就不可能主动地适应环境,当然就更谈不到去积极改造环境或创新环境,尤其是在当今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率、高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人要想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就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以及意识选择性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一是“自助餐式”课程,二是“自选具体的内容”,三是围绕学习内容“自由选取千变万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2)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只讲大致方法和基本原理,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培训基地一改过去那种教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以使用工具或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制作成品、实际操作或设计方案为中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例如,就拿烹饪这项专业技能来说,教师只讲厨具的安全使用和

菜肴加工的基本常识以及卫生知识,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制作自己喜欢的或者想研究的饭菜;就拿美工这项技能的培训来说,教师只讲剪纸或者制作易拉罐等工艺品的基本技能,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实践,教师一边做顾问,一边做啦啦队长,一边还根据需要讲点有关创新典故。

(3)在动手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就能很快明白。”基地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式学习,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而是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悟和体验的结果。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五动手”的实践层面:让学生动手验证已有结论以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模仿优秀作品以借鉴别人的精华或了解其机理,让学生必须动手烹调和管理花卉园地以体验劳动者的艰苦,让学生动手探究未知事物以训练创新思维,让学生动手创作超越前人的作品以实现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倡导求异、求新,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第三、独具特色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基地,学生可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和活动项目,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用“十个一”概括: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出一期黑板报,举办一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进行一次文艺晚会,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进行一次趣味体育活动,炒一次菜,洗一次衣服,办一期报纸,办一次宣传栏,开一次汽车等等;基地对每一个活动室都要评选小能手、优秀小制作,培训三年多来,参训学生的各类小制作达6万多件,其中优秀小制作1万多件,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培训后,在学习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热情,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

第四:学生管理方式的研究

(1)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要学会创新,先要学会做人。创新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行为放荡,而且更要以德为首,文明、爱国;更要一丝不苟、遵循规律;更要自立自强,自律自尊。基于这种认识,基地制订并形成了一套以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为特色的管理体系。自学生入校之日起,统一着装,统一食宿,对学生的培训全过程进行全程量化考核。为保证管理到位,基地推行全员管理制,即每一位教职工都是一名管理人员,都参与学生管理,都肩负着管理任务,基地对教职工完成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基地把青少年学生对军队特有的爱国情感、军人风范作为育人功能新的拓展和升华,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和主题演讲、时事热点辩论。我们力争通过这种准军事化管理和人文化的活动,使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作风默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坚韧的品性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使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

操及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伴随学生一生。

(2)既鼓励学生竞争,又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竞争出活力,要创新必须有竞争意识,然而,越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越离不开合作。通过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为此,我们基地的培训活动,都力求在参与和竞争中,养成善于合作的精神。例如,基地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的承办;百科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结业典礼的组织与主持;导游解说员的选拔等等,都采用了竞标投标的方式,严格按程序操作,同时科技宫的科技制作等每个培训项目的创新方案设计,每项制作的评分标准也都考虑到了合作的成分,评分时既凭个人分,也对同时参加每个项目中的两个或三个单位打集体分,以后还要对全市的每个受训单位总评,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五:教师技能学习与创造性问题研究

① 通过基地的评估细则等规章制度和多种培训形式,解决师资问题。200多个前所未有的培训项目,单靠数量有限且又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科教师进行高标准的教学,这是完不成任务的,怎么办?我们通过自学、走出去向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甚至民间群众学、请进专家指导、定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比赛等形式和途径,逐步培养了符合基地教学需要的一专多能的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和评价激励机制等,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和创造发明。

②建立基地和受训单位的双向评价机制,使创新教育基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我们都要组织接受培训的单位对创新培训基地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标准量化打分;同时也要求基地对受训单位的培训成绩等情况进行全面量化打分,双向评价工作由市教委牵头,督导室具体落实,这一举措极大的促进了基地和受训单位共同提高培训质量的积极性。

篇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实践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谈谈看法。

一、改变陈旧的观念,正确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检验环节。每个学生的思想意志和兴趣爱好与美术教学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美术教育成败对于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美术课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门学科课程,不再划分主科还是副科,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正确地认识,归根结底还是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思想意识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将课程划分为主副科,对升学率过分追求,致使美术课教师的工作不断淡化,也逐渐磨灭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美术课堂上学生匆匆完成作业就做起了其他学科的作业,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而,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当注重美术课程本身,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

二、让学生乐于在生活实践中寻找美术素材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巧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意识到美术的独特价值。”可是,在我们学校里美术课很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如给学生教一些固定的肖像素描、图形透视或欣赏等,这就把学生良好的创造机会扼杀了。如果我们教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美术素材,不但拓展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增强了美术课程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了美术教学的连锁效应,再让学生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贴到教室墙上展示,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再进行创新,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成果。我们作为美术老师,更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特征,让他们真正感到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获得他们需要的创作素材,既学得了基本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空间。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建立自信和勇气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美术的潜质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知道人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优秀的大师般的作品,让他们具有勇气和信心。可往往在学校美术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做其他学科作业就是心不在焉地对着老师的作品或一尊塑像进行作业,描摹中根本没有一点创造的迹象。面对这种境况,我们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和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构建一种自然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次,教师必须知道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是真正目的。让每一个中学生得到个性发展和潜力的开发,也服务于其他课程,同时会为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单纯知识技能训练,要求对学生个人兴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教师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的语言积极评价学生的作品,消除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畏惧心理。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理念。而创作的素材可以是生活中所有景物和事物,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想象、敢于实践,就能取得艺术成就。如在美术课堂我会经常组织“绘画作品展”,将学生的作品挂在教室里,让其他同学和老师欣赏、评论,自己也从其他同学的作品中得到启发,这样让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都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创新学生美术学习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美术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美术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进而主动参与到美术实践活动当中,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美术老师要用赞许和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位学生的作品,这时学生就会增强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一旦学生对美术课有了兴趣,就能自己钻研学习。例如,在“迷人的春天”学习时,我带领学生来到附近一座山上,先让他们眺望四方仔细观察,再闭上眼睛感受微风,也可以随便地走走。在同学们自由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迷人的景色。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误认为绘画很难,画出来的事物不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引导学生要热爱美术,增强对美术课的兴趣。对他们的每幅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增强他们对美术创作的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会觉得美术课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享受。只要用心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篇4: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育创新;激励创新

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兴趣是推动创造力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搞“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四、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五、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六、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应创新、引导创新、培养创新,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教师论文集》.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庄寿强,《普通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篇5: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贵港市石卡高中 陆曼芝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篇6: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既是民族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

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创新就显得越发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

述“为什么以及怎样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改革之后,教学方法的指导

思想提倡了启发式教学和反对注入式教学,这些方法的提出,不外乎就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创

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

能的一种心理趋向。现代社会是飞跃发展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

中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引 言

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在想像力、综合力和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力量的帮助下,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是智

慧的顶峰。

而化学科学跟其它科学不一样,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但它与生物、物理、数

学以及其它科学紧密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它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所以想让学生学好化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

仅要懂得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而且要懂得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识的应用。那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

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中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这需要在教学课堂中要有一定的教学氛围。如果没一个好的教学气氛,只

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催眠曲,这样培养中学生成长成才

从何谈起?不要说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埋没了人才,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从何而来?所以,为了同学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希望,在教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做到以生为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课堂

参与能力,体现师生双向思维活动的过程。

1.1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智力潜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是创新思维形

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情感的投入是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最好方法

1.2认知引导,注重开拓

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通过自身而不是教师的思维活动,掌握所学内

容的本质和规律。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所以教师应树立教学民主

思想,与学生建立亲切、和谐的关系,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和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勇于创造。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

氛。

1.3不要偏心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偏心的现象。其实,这样你有可能培养出一些尖子生。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的越来越好,而差生呢?可想而知,这

就不用想了。所以教师在平时应当要花较多的时间辅导和鼓励差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尽

量赶上一般。

1.4要有耐心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偏离主题意思,但也不是无不道理。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

中止学生的思维,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

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

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1]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融洽的课堂气氛建立后,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良好的问题或真实的学习情景也能唤

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进而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

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

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能用什么方法收集?” 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

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

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即“对不对?”“是不是?” 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

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论述性问题,例如设问

“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

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有新的想法、解法、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

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

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3渗透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3]。尤其是化学科学,其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传授化学知识的时候,渗透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此,我们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知识向能力迁移的内在规律,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构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科学体系,以达到素质教育之

要求,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例如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因此,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结束时讲述:这一节我们采

用的是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定律,理论上加以解释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还常采用理论假

设,实验加以验证的方法,这是科学家最常用的两种科研方法。

具体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方法,科学抽象、假说(探究)、模型等理性认识方法。

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教师做完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后可借机激发学生自

己设计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密度的大小

需要控制变量——质量和体积。可以是在相同质量的条件下比它们的体积;也可以是相同

体积比质量。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学生设计出了“用托盘天平比较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

气的质量”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方案。

4积极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有下列过程: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进行验证→形成结论,可

见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新过程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建立,对于教学而言,从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培养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不盲从教师及教材、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初具创新型人格特质。批判性思维就是拒绝盲目从众,不人云我云,就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初中化学“空气的组成”

教学中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但在拉瓦锡之前,舍

勒和普利斯特利等化学家都发现了氧气,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盲目崇拜权威,缺乏

怀疑批判精神,结果让真理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而拉瓦锡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和思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说”,打破了“燃素说”,掀起了

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4]

又如,在做饱和溶液降温结晶的实验时,可能有学生突发奇想:“晶体是从试管底部

往上长的呢?还是从上往下落呢?”为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可以打破原定教学计划

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结果出乎意料:晶体首先是从底往上长,一段时间后却是从上往

下落的。这时,学生纷纷猜想原因并动手设计实验来证明他们的想法。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但这并不是最重要了的,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被大大激发出来了。正如爱因斯

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又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

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

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

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

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激励。集思

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

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

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5]。

5更新实验观念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

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所以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初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比较重,但不宜一味地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因为验

证性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化学学习和科学

探究的基础。而应该积极挖掘验证实验中的探究因素,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探究

过程,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6]。

首先,验证实验探究化。实验教学,除了规范操作外,还应巧妙设疑,促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具备探究意味。实验前可问:该实验要解决什么

问题?如何解决的?实验中可问:用什么仪器(试剂)?操作顺序怎样?实验后可问:解

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出什么问题?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验证性实验做完后,可问:

你能证明钟罩内剩余气体真的不支持燃烧吗?学生认为可拔开橡皮塞用点燃的蜡烛去试,但操作的结果却是蜡烛正常燃烧(因为钟罩内气压小,拔开塞子时外界空气乘虚而入)!学

生惊讶不已,探究欲望顿生。在一番探讨之后,得出了先往水槽中加水,使钟罩内外水面

一致后再做烛火试验的创新解决方案。

其次,验证实验范例化。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蕴含着化学思想、化学规律,体现着

化学的研究方向,是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典型教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例如,教材为

了证明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设计了三个实验:①只加热氯酸钾、②只加热

二氧化锰、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种直接对比的设计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和

模仿。

最后,自主探究创新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习后,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

探究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现象不明显,课本上也没有相应的验证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们抓住反应后无气体、气压减小这一特点结果设

计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案,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之,教学中可以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学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思维;利用分组实

验让学生想问题、创方案,诱发创新意识;利用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找问题、促情感,训练

创造思维。

当然,并不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能把化学学好,这需要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篇7: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

篇8: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兴趣着手,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才能推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进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做好前提性工作。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组织恰当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图案设计》时,我选择了动手操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借助直尺、圆规、硬纸板、剪刀等相关工作进行动手操作,并从实际的操作和直观的展示中灵活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相关知识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设计。可见,这样的活动组织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简单过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本知识点讲完之后,在学生动手操作结束之后,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花瓣图案,引导学生思考图案中是由哪个基本图形转化而来的,之后,组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借助不同的基本图形来组成新的图形。可见,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二、自主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是思考的前提,也是创新的保障,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少互动,课堂呈现出一言堂模式等,这些都决定了现阶段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有待提高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转变工作,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质疑,确保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和交流问题中形成质疑精神,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创新精神,才会具备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该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质疑能力呢?在本人看来,我们可以从问题探究入手,从学生思考问题入手来培养质疑能力。

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为了确保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在导入环节,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 通过对上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理解,自己归纳总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2. 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4.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

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效的问题思考和自主学习,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对学生探究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质疑、解疑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不断培养创新能力。

三、发散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或者是数学习题解答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多种解答方法或者是在对比和思考中进行一题多问或者一题多变等,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应用都是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的。

例如:甲乙两人完成一个项目,甲单独完成这个项目需要8天,乙单独完成需要10天,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决定让甲乙一起完成,但是,当共同完成第4天后,甲撤出,乙自己开始做,思考:_______

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问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题干,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如:

甲的工作效率是多少?

甲乙共同完成,工作效率的和是______

……

组织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在交流和思考中发散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

总之,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质疑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9: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 要: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数学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它。同时数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途径

学生一般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而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些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有些枯燥无味,不像语文可以有生动想象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摆脱这种思想。首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时,不仅要教学生这些知识点,更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才会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例如,为了让低年级学记住1-9的字形,会让他们背诵这样的顺口溜:1粉笔、2小鸭、3耳朵、4小旗、5钩子、6口哨、7镰刀、8葫芦、9蝌蚪。通过将一个个数字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学生可以更快记住字形,想象力随之激发出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往往是从教师的提问开始的,那么,教师所提的问题就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备课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问题深度应当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听我校一位老师讲授六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时,首先将要学的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道:“是一个圈圈。”教师接着提问道:“那么,大家知道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呢?车轴又为什么要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呢?”学生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猜测其中有什么奥秘。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同时培养创新思维。

三、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一切依赖教材,依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很少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剖析,更谈不上创新。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资料,教学时应当尊重教材,但并不代表仅教会学生教材上的表面知识就可以了。教师应当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其中的创新意义,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将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转变为观察学生比较喜爱的卡通玩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探究具体观察物体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观察时可以把这件物品拿起来转动一圈,有的学生发现观察较大物体时,不方便把它拿起来,这时可以自己围着它转一圈,这样观察得更全面。这些观察虽然简单,但正是学生创新意识萌芽的开端,需要老师的呵护。

四、多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开展创造性活动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同样一个学校,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很多,但是多年以后发现,中国的科研成果不如美国。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学生的思维相比我们的学生更活跃,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比中国学生强。由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应当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上,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思考,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做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并且正确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时,融入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留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得以展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师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发言的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而且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必须得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总而言之,数学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艺术。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白加新.激发兴趣,引导低年级学生上好数学课[J].学周刊,2013(12).

[2]褚新红.让兴趣的培养贯穿小学数学课堂[J].辽宁教育,2011(Z1).

[3]于广红.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4]唐彩斌.追随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访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11).

[5]刘淑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篇10: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浓厚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愿望。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学生要和蔼可亲,风趣幽默,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不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承认学生每一种或深或浅的认识,只要是不绝对错误,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毕竟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二、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基斯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1

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但是在音、体、美等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表达能力却很差,正像人们通常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还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一遇见计算题就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的舞台,让他们消除自卑、建立自信。如开展诗歌组、舞蹈组、绘画组、科技组等集体活动。

三、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潜在的动力,是创新萌动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儿童在遇到不懂的事都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可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而是教师提出,学生按标准答案顺杆爬,且不注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这就泯灭了童心,挫伤了儿童的好奇心。例如:在计算一天中,时针、分针各走了几圈时,中国学生拿起笔计算,而外国生则拿起钟表拨。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太按部就班,学生只会按框框条条去做,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使儿童的灵性、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瓦特发明蒸汽机,不就是在烧水时,受水开了气流掀起壶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启示?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在理解课文的原意后,让学生帮乌鸦想一个既可以唱歌,肉又不被狐狸骗走的方法。此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先兆,任何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先有了想象,然后再通过一次次实验来验证的。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和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让学生当诗人、科学家等。如教学古诗,就可以让学生学诗人咏诗;教学《五彩池》,可在介绍完书里讲的五彩池的形状后,让学生想象省略号后面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等。想象是创造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想象出大发明、大创造、大作品。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眼前看来异想天开的智慧火花,很难说这些丰富的想象不是将来发明创造的萌芽。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想,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想象中升华。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的科学精神,教学时,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南宋陆九渊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生疑,思疑是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创新学习的前提。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瓦特因蒸气顶壶盖而生疑,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事例说明,许多发明创造的革新都起源于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性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理解、顿悟、结论等相对于社会和成人,多数可能并不新颖,但对他们来说却有着特定人生价值。因此,只要学生在别人不疑处生疑,就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给予引导,让他们探索、发现。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疑创新能

力,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生疑、思疑、存疑、解疑,做到由疑由思,由思而断,追根究底,释疑求真,勇于探究解答的能力。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保护,并多引导、多鼓励、多总结,使课堂教学形成学生提问、解答、探索的氛围,而不是教师一味的提问和满堂灌。质疑解答的问题不必都要“标准式的答案”,允许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求知识的突破和创新。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可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救出落在水缸中的小朋友?并比较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还是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好?让学生在争论和比较中形成良好的思疑品质和多想出疑问的创新思维意识。

上一篇:《明天》观后感下一篇:在镇党委七一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