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2024-06-26

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共8篇)

篇1: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发展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决定着今后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在此背景下,我校计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形成师生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阐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中,学生占主体;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不把学生作为考量的对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痒。学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举足轻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包括教育者,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文化课成绩,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们存在道德行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质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今天,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当中,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和知、情、意、行等学习结构入手,建章立制,将结果与过程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正确轨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乃至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自觉、有序状态,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课题研究倾力关注的内容。

四、课题组研究方向:

1、探求并获得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型、特点与规律,总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与手段。

2、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扩大教育内涵。

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论述,将“知荣辱,树新风”活动落到实处。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时间安排

本课题组成员以初中教师为主,研究对象以初中生为主,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

本课题研究自****年12月启动,***年1月至****年1月为课题研究期,***年3月进入结题阶段。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指导检查课题进行情况

副组长:****审查材料协调关系

组员:**** ****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督促检查课题研究具

体工作。

初中年级各班班主任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入自觉、有序状态,收集整理资料。

篇2: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不同的人对大学组织文化所持有的分类方式也各有差异。伯恩鲍姆(Birnbaum)将大学组织文化区分为学院(colle-gial)文化、科层(bureaucratic)文化、政治(political)文化和无政府(anarchical)文化等四种[2]。斯马特(Smart)和哈姆(Hamm)则将之区分为学院文化、灵活组织(adhocracy)文化、等级(hi-erarchy)文化和市场(market)文化等四种[3]。威廉姆H伯格奎斯特(WilliamH.Bergquist)先于1992年提出了四种大学组织文化,即学院(collegial)文化、管理(managerial)文化、发展(developmental)文化和协商(negotiating)文化[4],后又在其与帕夫拉克(Pawlak)合作的著作《应对学术的六种文化》(Engag-ingtheSixCulturesoftheAcademy)中将这四种文化扩展为六种,即学院文化、管理文化、发展文化、拥辩(advocacy)文化、虚拟(virtual)文化和实体(tangible)文化[5]。伯格奎斯特等人的分类反映了新时期的发展对大学组织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的虚拟文化概念。

(一)学院文化

以学科形式存在的高深学问、围绕高深学问进行的学术研究以及作为学术研究主体的教授处于学院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教授治校、学者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人员人格独立等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学院文化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一种大学组织文化,也是大学中区别于其他类型组织的最重要文化特质,对大学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学院文化有两大历史传统,其一是强调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塑造,将大学看作是把青年男女培养为“未来社会领导人”的地方;其二是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强调对学科专业的忠诚,以及无止境地拓展知识领域[6]。概言之,它就是崇尚精英教育和追求学术上的卓越。

(二)管理文化

面向就业准备的高深学问、对效率的追求和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在管理文化价值体系中十分重要,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和有效的监管等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随着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学的有效运作越来越依赖于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领导强有力的管理,由此产生的管理文化对大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管理文化将大学看作是培养学生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其成为成功的、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的场所;更为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非学院文化所强调的精神和灵魂塑造;重视服务于所在区域或具体如社区等组织的发展,并且认为大学能够清晰地定义自己的目标;强调规范化的教学以及对教学的有效监管,而且重视非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的灵活配置,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7]。

(三)发展文化

发展文化以传播高深学问、探究活动中各类角色的发展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教师和大学的整体发展是其重要价值取向。学院文化的“学者家长式”权威容易导致组织性和一贯性的缺失,管理文化的“职位权威”又容易走向刻板化和非人格化[8],从学院文化和管理文化“缝隙”中生长起来的发展文化则是建立在“人的发展”这一理性基础之上的,其假设前提是“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实现个体成熟的渴望”[9]。发展文化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强调大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主张基于学生的发展进行课程的规划和开发。发展文化同样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为大学内所有各类教职员工提供发展和成长的机会。此外,发展文化还关注大学整体的发展和成熟,重视对大学发展的定位和整体规划的研究,主张大学整体发展与大学内个体成长的统一。

(四)拥辩文化

拥辩文化代表着某一所或数所大学内各群体共享大学治理权力的理念,以保证高深学问传播、探究活动中各群体连续而有效地参与大学决策作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文化一样,拥辩文化也发展于学院文化与管理文化的“缝隙”中,但更多地体现出大学以外的社会文化,包含政治上的平等、民主等理念对大学组织文化的影响。学院文化或管理文化主导下,大学中各群体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常常进行着集体性的讨价还价(collectivebargaining),拥辩文化则为不断分化的各群体达成彼此间的平衡而提供某一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理念、价值、观念”而非“利益”为基础的更广阔的沟通和权益分享之上的[10]。

(五)虚拟文化

虚拟文化代表一种新的联结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它以新的态度看待高深学问及其生产、传播和应用,开放、共享、灵活、协同是其核心价值理念。虚拟文化是伯格奎斯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学组织文化,并认为虚拟文化“通过回答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能力而获得意义”,将大学看作是连接在“全球络”中的一部分[11]。虚拟文化的出现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网络技术促进了向“虚拟”思维的转变,即网络技术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连接起来,通过彼此的交互形成一个个关系网络。虚拟文化认为,大学在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中应重视开展合作和资源共享,主张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强调大学组织内部及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同性。网络教育、虚拟科研组织、虚拟教育社区、无边界高等教育等是虚拟文化的具体体现[12]。

(六)实体文化

实体文化十分注重探究、传播高深学问的环境和形式的可见性、实在性、确定性,以及长期而固定的联系。实体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有形文化或可见文化。伯格奎斯特等人指出,实体文化并非一种新文化,它与学院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只不过在虚拟文化突显的今天,作为虚拟文化的反文化而特别地显现出来。在实体文化中,实在的、有形的、可感知的资源和财富得到珍视,各种标识和仪式,如鲜明的旗帜和徽标、隆重的毕业典礼等对实体文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实体文化还偏好面对面的师生交互,重视教师对学生施以密切的、多方面的辅导,而且强调学生的出勤,认为学生在教室和图书馆的出现和停留都是非常重要的[13]。

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凝练、彰显和发扬开放大学内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信念、期望和基本假设等。由于社会组织的复杂性,某一组织内的文化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文化按其价值体系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对特定组织或大学而言,其组织文化也是包含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复杂体系。主文化是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组织文化;亚文化是由组织中特定群体所体现的、具有局部性的组织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即与主文化相对立、相排斥的组织文化。马丁(Martin)等人根据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将亚文化分为三种:(1)增强型亚文化,即对主文化起支撑作用的亚文化;(2)对立型亚文化,即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也就是反文化;(3)独立型亚文化,即在主文化之外独立存在的亚文化[14]。总之,一个组织内的文化具有复杂性,往往包含交错繁杂的多种文化成分。具体到开放大学而言,其大学组织文化也并非只是某一种,而是多种大学组织文化特质的混合,其中,某些组织文化可能处于主导地位,某些组织文化可能处于辅助地位,某些组织文化也可能作为主流文化的反文化而存在。另外,我国开放大学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的,其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从电大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则要与时俱进,凝练出体现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

(一)将发展文化作为开放大学的主导文化进行建设

发展文化建立在“人的发展”这一理性基础之上,开放大学应将发展文化作为其主导文化进行建设。第一,发展文化特别关注学习者成长和发展,这一点与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开放大学建设自始至终离不开一个人的命题,离不开以人为本”[15]。就办学使命而言,开放大学将以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历史使命,“力求引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让学习成为个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6]。就服务对象而言,开放大学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而且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就办学类型而言,开放大学提供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闲暇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项目,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就课程而言,开放大学的课程是“关怀学习者生命成长,帮助其完成事业建构,促进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文化桥梁”[17]。就教学模式而言,开放大学的教学“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整合有益的支持条件”,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18]。总之,开放大学在办学使命、服务对象、办学类型、课程开设、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均体现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一价值取向。第二,发展文化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且将教学本身看作为学术的一种类型,即教学学术,而开放大学将教学作为其“主业”,理应重视教学活动、教师发展和教学科研。开放大学教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展教与学研究,并将教研成果应用于课程设计和开发,这无疑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开放大学是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进行发展定位和整体规划研究有助于开放大学的发展和成熟,这也是发展文化所倡导的一个方面。综上,开放大学可将发展文化作为自己的主导文化进行建设,树立服务于学生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同时注重教师发展和大学整体的发展。

(二)把虚拟文化发展为开放大学的主流文化

在将发展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建设的同时,开放大学也应将虚拟文化作为其主流文化进行建设。网络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促发了大学虚拟文化的产生,同时也成了大学虚拟文化的最直接体现,而开放大学的办学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放大学“只有通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载体,建设远程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国和本区域、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辐射”,才能实现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历史使命[19]。开放大学对网络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大,借助于网络教育的开放大学将分散各处的学习者、施教者以及教与学的资源和设备连接到一起,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便捷性和开放性。开放大学的运作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开放、共享、灵活、协同等虚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理念。首先,虚拟文化强调大学在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与大学之外的组织建立广泛联系,而开放大学也试图“依托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包括构建“大学支持联盟”、“企业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城市支持联盟”,即与普通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第二,虚拟文化重视共享,而资源共享也是开放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开放大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课程和学习资源开放,让全社会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学习的平台的开放”,为其他“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大平台”[20]。第三,虚拟文化主张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而开放大学在学习安排的方便性、资源配置的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新力。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开放大学在学习者入学资格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期限、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均有很大灵活性。在资源配置、特别是师资配置上,开放大学也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开放大学本着“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理念,广泛聘请国内外高校的专家、教授及社会上的行家里手来担任主讲教师或辅导教师[21]。这些“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选择余地大,不仅可以缓解开放大学教师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可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22]”。最后,追求协同性也是虚拟文化和开放大学建设理念的一个共性。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开放大学在组建跨部门的内部网络和跨组织的外部网络方面均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即通过合作网络将各部分的核心专长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形成成员之间协同作战、互惠互利的关系。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的建设就是开放大学追求协同性的重要体现,开放大学在办学基础上,“为办学者和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第三方的”服务,搭建“立交桥”,构建“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目的就是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各级各类教育间协同关系的形成,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三)把学院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

开放大学在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学院文化是大学的传统文化特质,建设学院文化不仅会使开放大学更像一所“大学”,对提升开放大学办学质量和实力也十分有益。开放大学的办学面向社会大众,面向一切有学习需求的群体,这与学院文化的精英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实际上,开放大学的出现对传统精英式教育来说是一场重大革命。但是,开放大学对学习者的“开放”并不意味着要“放开”在教育质量上的要求,“宽进严出”是开放大学应坚守的基本准则。英国开放大学在创建时确立了保持与传统大学相一致的教学质量标准这一重要办学原则,为其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也“把质量放在首位”,将教育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正是开放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根本和主要体现。注重学术研究是学院文化的传统之一,开放大学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也应该有所建树。首先,在学科领域方面,开放大学应保持自己在教育学,特别是远程教育、教育技术、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特长和优势。应该说,开放大学在教育研究领域内已经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电大系统主办的多本杂志,包括《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中国远程教育》等在我国教育类杂志中占据了一定份量,电大人的科研也是硕果累累。开放大学应在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等研究领域设定更高的目标,在这些领域率先走向国际。同时,开放大学还应重点发展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科和领域。国际开放大学的典范—英国开放大学除了在教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外,在空间科学、计算科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对英国开放大学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值得我国开放大学引以为鉴。其次,在科研类型上,开放大学可保持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特色,这也与其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致性。开放大学应珍视面向实践的研究,避免理论和实践相隔离、相脱节的弊端,突出服务于社会的研究理念。此外,在科研模式上,开放大学可发挥自身开放、共享、灵活及协同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展跨组织、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研究。不可否认,学院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学院文化氛围不浓,在学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除在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等优势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声音非常弱小,缺乏属于自己的学术大师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开放大学在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到这一点,既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但也不应提出过高的要求。其二,尽管取得了“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的共识,但在建立怎样的教学质量标准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或者说对“宽进严出”中“出”的标准还存在不甚明确的地方。其三,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均离不开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开放大学学院文化建设的难处仍然归结于师资建设方面。如前所述,开放大学在师资配置上比较灵活,采取“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的理念与建设自身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矛盾。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拉进来”的同时也注重“推出去”。也就是说,在充分利用外界专家、学者,即“拉进来”的同时,也要借助这些专家和学者培育自身师资,壮大自身力量,并让自己的专家、学者与外界有更广泛的合作,向外界输出自身影响力,即“推出去”。

(四)把管理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管理文化应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管理文化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服务于所在区域或社区的发展,而开放大学也以面向从业人员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强调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两者具有很好的吻合度。其次,管理文化追求效益,开放大学也非常注重教育的效益问题。开放大学的开放属性形成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在达到一定规模情况下做到在较低成本状态下培养大量的社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23][24]。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在师资配置上的灵活性等都是开放大学提高办学效率的重要举措。最后,和管理文化所强调的一样,开放大学的有效运转也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系统。开放大学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和成功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革新,需要强大的管理领导力来推动。管理文化强调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和有效的监管,这些理念对开放大学的运作来说也尤为重要。其一,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开放大学十分注重培养目标的清晰界定,以及根据培训目标对教学结果进行清晰的评定。其二,开放大学的教学往往被拆分为多个环节由多个部门共同承担,比如资源设计、资源制作、资源传递、主讲教师教学、辅导教师教学、学习支持服务、考试等,这就需要使各环节和各部门的任务清晰、职责明确,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三,开放大学的教学也建立在有效的监管之上,包括对教师的监管和对学生的监管。对教师的监管主要在于考察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比如辅导教师的辅导规范;对学生的监管主要在于确保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和学习质量,做到“宽进严出”。开放大学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管理难点需要化解。首先是系统办学的管理问题。众所周知,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采取系统办学的模式。开放大学组建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协调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层级差异、区域差异、利益差异等,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系统的结构失调、功能失调、效益失调,降低开放大学的自组织能力”[25]。其二是管理太过集中的问题,作为开放大学基础的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在很多方面都高度集中、统一,“层层计划、指挥”,存在“官本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26][27]。其三是两种体制不衔接的问题,电大系统在管理上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办学、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在教学上则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下级电大在教学业务上接受上级电大的指导,而“两种体制之间没有相互沟通与联系的机制”[28]。基于上述问题,我国开放大学急需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有所革新和创新,且需要强有力的管理领导权来提供保障。有学者为此提出“应当成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对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对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及困难进行统筹和协调等等”[29]。此外,开放大学在是否和如何提供社会化服务平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有学者指出,“‘立交桥’不能搭建在开放大学中”;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不是建设开放大学的任务”,“开放大学是被认证者,绝不是开放大学自己认证自己”;“‘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不是开放大学一家便可包揽得了”[30]。基于此,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管理文化的建设还应注重其合作管理、跨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为开放、共享、灵活、协同式的办学提供有力支撑。

(五)将实体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必要辅助

从文化间的关系看,实体文化是虚拟文化的反文化,作为虚拟文化的对立面而存在。开放大学应根据需要建设自己的实体文化,以此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必要辅助。实体文化看重校园环境、场地和建筑物等对大学的价值,而这显然不太适合于以网络和远程教育为重要手段的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不宜大搞土木建设,更不应该与传统大学在校园建设方面进行攀比。但开放大学也应具备必要的校园设施,且应充分体现其面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体现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的特色,体现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开放大学的校园主要用于为学习者的相聚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支持,对网络和技术带来的隔离感进行必要弥补,所以,应体现亲切感、归宿感和便捷性。开放大学校园内的实体活动主要包括“面授辅导、期末考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体验实体校园文化的重要机会”,应在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展示校园人文环境,展示工作人员热情、主动、勤恳的工作作风”[31]。实体文化还十分注重各种标识、徽章在育人中的作用,开放大学在这一方面则是可以大力借鉴的,只不过是需要更多地通过各种技术媒介来表现和传递这些标识、徽章等。实体文化还格外看重各类仪式,开放大学也应尽力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参与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归宿感,拉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校之间的距离。

(六)将拥辩文化作为开放大学发展的重要补充

拥辩文化主要强调相关群体对大学治理和管理的权力共享,避免因职务或学术地位膨胀所带来的弊端和不公,这对开放大学的办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开放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主要包括:管理人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技术支持人员、资源和信息内容支持人员、学习点(中心)工作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到开放大学的治理中来,以开放大学共享的精神和理念为基础进行有效沟通和权力分享,做到充分考虑各方的主张。开放大学的教职员工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而积极推动兼职教师参与开放大学的治理和管理对开放大学来说尤为重要。开放大学应“征求兼职教师对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兼职教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使全体兼职教师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32]。

篇3: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发展高职教育, 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 以突出就业教育服务为特征, 以突出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为特点, 以突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需求。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所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尤其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学校应通过塑造浓厚、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但是,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一)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内涵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 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 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 尽可能突出和融进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 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 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 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 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 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 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 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 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

(2) 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 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 基础薄弱, 起点较低, 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 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

(二)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 它以文化为载体, 着眼于精神建设, 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德育的最佳载体。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等都要并可以通过相应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道德品质层面也是多样的、立体的。注重发挥文化的德育载体作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满足众多不同的德育对象的教育要求, 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有助于学校长远的健康发展, 有助于良好校风、学风等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对实用技术人才的需要。

1、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引导作用和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通过研究和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科学理论, 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形成团结协作、人心向上、人心思齐、无私奉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 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辐射作用, 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 有助于创新型校园和创新型社会的建立。

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 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 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能量, 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

3、校园文化可以有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孕育着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生从中可以感悟进取的精神、知识的力量、团队的温暖, 激发学习的动力, 并为学生学习、锻炼和发展创造平台, 有助于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4、校园文化具有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会产生深刻影响。在健康的校园文化里学习和生活, 学生可以得到心灵上的净化, 意志上的磨炼, 品质上的熏陶。

三、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 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主题意义, 即精神文化建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 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由于大量扩招, 致使宿舍、教室、教师等原有资源显得严重不足, 学校最大的精力就放在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真正投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精力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其实, 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真谛。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错误的行为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突出。

2、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层次不高。

部分高职院校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 仅仅依靠辅导员、学生处、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来抓。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者的工作, 与任课教师和其他人员关系不大, 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部分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 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突出表现。

(二)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既要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 更应适应职业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现状, 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实现专业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学校文化要追求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 学术气氛要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 突出体现职业教育文化特点, 为培养合格技术人才培育优良环境。

2、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和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校园。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对注重职业技能培训的高职院校而言, 创新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自主创新着手, 构建人人思创新、人人出亮点的创新型校园。学校要调动全校师生的创新热情, 积极参加“创新工程”、“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发明杯”、“小发明、小制作”和“奇思妙想”金点子大赛等创新型活动, 以此增强广大师生的创新意识, 塑造浓郁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校和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发展。

3、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 培育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 学校要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上狠下功夫。要利用和发挥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 使学生在专业实训、企业实习和实践调查中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 教师以敬业为乐, 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4、加强学术文化建设, 推进校园文化深层次发展。

重视校园学术文化建设, 通过成立学术协会、科技社团等, 使学生参与到校园学术文化建设, 培养学术意识, 提升自身的学术本领。教师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 大力提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学问的风气, 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场所, 并在校园环境布置和烘托学术氛围, 比如利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橱窗、网络等充分反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内容。通过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论坛, 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 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 并着力打造学术团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节”等活动, 展示科技成果, 塑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

5、狠抓思想道德教育, 为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思想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党委要组织广大师生坚持理论学习,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构筑他们的精神支柱。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网络等, 将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6、积极开展以科技文化服务和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接受教育和锻炼, 增长才干。学校要精心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和贫困山区, 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八荣八耻”以及科普的宣传和教育,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项目扶贫、企业帮扶、支教等活动, 发挥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要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曲东华, 张健.从企业文化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05) .

篇4: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关键词:电大 开放教育 学生文化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基层电大加强内涵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电大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如何建设开放教育学生文化,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提供和谐的学生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值得我们每一个电大人认真思考。

一、学生文化的基本内涵

对于学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郑金洲认为“学生文化是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白芸把反映学校学生特定群体的知识、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和他们真实生活世界的内容,称为学生文化。邹农基认为学生文化是天然存在的,是学生时期特有的人生阶段和状态所形成的生存方式,“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和情感状态,形成他们的生存、生活内容和生存、生活方式,即形成学生特有的文化。”以上研究总体上把握了学生文化研究的概括,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面貌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学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所体现的特点有所不同,文化也多种多样,所以对学生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一条具体化的道路。结合本文,我们认为开放教育的学生文化是开放教育学生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以学生群体为载体,包含着这一群体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他们真实生活世界的内容的总和。

二、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意义

1、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是电大发展的灵魂所在

学生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文化建设渗透到电大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学校培养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今的竞争,早已从产品、销售的竞争提升到文化品牌的竞争,没有文化的企业、没有文化的高校,都将失去竞争优势。如今的社会教育高度开放,办学竞争激烈,没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很难生存下去的。电大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电大办学特色,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从而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终身接受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绝佳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加强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是电大发展的灵魂所在。

2、加强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是电大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大学里聚集着人类优秀文化精英,保存着人类几千年以来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大学是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在创建浙江开放大学的背景下,根据我省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党委书记、校长方志刚明确强调,开放大学有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开放大学只要是提托电大系统建设的,就离不开精神载体的建设。怎样让学生文化建设充实到精神家园建设中,让电大精神家园作为电大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象征、让我们为之坚守并为之奋斗和建设,为培养合乎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因此,加强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是电大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良好的学生文化将对学生今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大的学生很大部分都是在职学习且来自不同的岗位,良好的电大学生文化能够赋予他们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能够促使他们对电大产生强大的认同感,并为我是电大学生而骄傲,良好的学生文化使他们形成学有所成的动力,并把这种动力带到工作岗位上,激励他们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进取。

4、良好的学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凝聚力,调试心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五个等级,排在第三位的是归属感,第五位的是自我实现,实践证明,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凝聚力和激发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学习中互帮互学的风气。良好的学生文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生文化建设中通过虚拟手段(网络课堂、网上小组讨论)和实体手段可使学生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出色地完成學习任务。

三、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现状

1、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够凸显

在电大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是一种区域性亚文化,特指在校园空间内师生共同创造及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①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实际建设中,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不够凸显。

2、部分教职工对开展学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

部分教职工对开展学生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成人高校的教职员工认为成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重要,甚至是可又可无的,他们认为成人高校的学生均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着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的学生甚至年龄已经很大了,校园文化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起不到影响和塑造的作用。另外,在学生文化建设过程中,科室间教职工配合程度也不足。

3、部分开放教育学生对学生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

开放教育大学生很多都参加工作,社会化程度较高,在心理上已形成了诸如 “成人化”、“职业化”、“时效性”等稳定务实的特点。另外,成人大学生学习时间相对分散,身份角色非常多元,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部分工学矛盾突出,师生时间交流时间较少,师生之间的准分离使得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启迪熏陶的时间太少,参与度低。有的学生甚至连上课出勤都很难保证,就更不用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了。

四、加强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建议

1、以学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文化建设

电大的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折射与交集。一年多来,湖州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活动,如每个学期毕业“微典礼”活动,以“维典礼”平台加强师生间交流,此活动从开始参与人数较少,到后期无论新生还是毕业生,参与率都在70%以上。另一方面,湖州电大组织学生参与“美。梦”书法、摄影和征文的主題文化月活动,更参加了省电大的“放飞梦想”书法摄影比赛,都获得了较好成绩,可以说,以学生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2、以班主任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

开放教育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班级的教学组织者和教务管理者。具体来说,电大班主任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向导,是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长,湖州电大以班主任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 2013年,分院相继制定了《开放教育学生评奖、评优办法》制度、完善了《开放教育班主任工作职责》、《远程网络教育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制度,并且对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开展了有效的培训,通过对班主任进行结对帮扶、经验交流、集中学习等形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班主任为学生搭建了QQ、邮件、微信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与学生有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对电大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带动到实际的学生和生活中去,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去年一年共有12人获得中央电大奖学金,3人获得希望田野奖学金,55人获得省电大奖学金,3人获得全额助学金,中央电大优秀毕业生1名,省电大优秀毕业生5名,市电大优秀毕业生26人,湖州电大优秀学员139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功,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学校要求班主任做到微笑服务和“五星”服务,需要班主任适时调整、长期坚持,不断认识和实践,加强学生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3、以学生会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

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是广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是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开放教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湖州电大以学生会为抓手,开展学生文化建设活动。学生会成立一年多,积极参与搭建远程教育学生文化展示平台、在新生入学初组织并发放新生入学手册,动员并组织开放教育学生参加校14届运动会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但学生会在发挥学生干部积极性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接下来的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学生会干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典范,不断实践,切实参与到学生文化建设当中。

4、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

开放教育学生和全日制学生不同,很多课程都需要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因此,电大学生文化建设既要以“实”为基础、为抓手,发挥“虚”的优势,做足软件方面的文章。实体文化和虚拟文化建设在电大学生文化建设方面缺一不可。要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建设,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注重电大文化平台的建设电大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考虑从网络文化中的网络语言、网络艺术、网络哲学、网络价值观念的创新等方面着眼,丰富电大学生网络文化,构建虚拟的电大校园,做好电大学习平台的改造工作,湖州电大在线学习平台作为开放教育学生主要的学习媒体,一直存在平台不稳定、模块功能不强、交互性较差等问题,师生普遍反应较大,亟待升级改造。新平台于今年已投入使用,但个别模块仍需完善已期最大限度的服务学生,创建良好的学生网络文化。

五、小结

在电大开放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内涵式发展成为电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是电大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学生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积极创新学生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 使学生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推动电大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蔡 镭,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2012(9).

参考文献:

[1]王爱萍. 适应开放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初探[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2).

[2]杨应云.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特性探析[J]. 现代阅读,2012(2).

[3]钟颖. 浅谈电大校园文化建设[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

[4]陈晓平. 加强电大校园文化建设[J].优化育人环境,2010,3(2).

[5]余民.让校园文化成为电大发展之魂[J].科教论坛,2013(10).

[6]蔡 镭.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

基金项目:1、湖州市远程教育学会2013年课题《基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YCXH17

2、浙江省2014年教科规划课题《从特色到品牌:开放大学背景下的学生文化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SCG428

篇5: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班级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对特殊教育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研究关注不够。班级是学生成长路上接触到的最早的人类社会性群体组织,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样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载体。特教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质量、品质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本研究从对贵阳市六所特教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现阶段特教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较为有效的解决决策。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班级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锻炼学生的品德意志及培养学生的品德行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然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普通中小学、高中、高校等,往往忽略掉特殊学生在特殊学校中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道德、品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整体的文化建设,对于特殊学生而言,能让他们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品质。因此,本研究选取贵阳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相关的调查和走访,希望了解和掌握现阶段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情况。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贵阳市4所学校、100名培智学校老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100份问卷,收回96,其中有效问卷为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调在抽?邮笨悸橇诵员稹⒄?治面貌、专业、年级等分配问题,样本基本状况如表1.2.实施过程

本研究选取贵阳市乌当特校、惠智特校、花溪特校、南明特校发放问卷100份,其中乌当特校发放12份,惠智特校发放38份,南明特校发放20、花溪特校发放30份,年龄在均在23―45岁。针对回收问卷的数据情况,每所特校再选取3-5位老师作为访谈对象。

三、研究结果

1.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态度

特校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态度的现状,由表2所示可以看出,67.30% 的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般,11.53%的老师了解很少,仅有 21.15% 的老师对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知识了解较多的情况。

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班级文化建设相应扎实的知识。建设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常常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仅10.20%,其余时间较少。这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障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智力障碍程度较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将其用到了智力障碍程度较差的班级中;在班级文化就是过程中,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受限等。其次是老师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老师在对待班级文化建设时是为了完成学校给的任务,学校制度的要求等,没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所以导致长时间不组织一次班级文化。

2.班级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

表3所示,在班级活动开展上可以看出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处于一般的状态,仅8.33%的学生处于很高的状态。在访谈特校教师后分析得出,有可能是班级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对班级活动的理解程度都较低。

3.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调查情况

从表4能明显的看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集中在班级形式上了,而仅有9.84%的比例是从学生的特长出发的。这样不利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对特殊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各特校在班级文建设的内容上比较注重在制度文化,对特殊学生的精神方面注重的太少,不利于发现和考虑到特殊学生生理及心理问题。同时对物质方面的文化也注重的较少,这样不利于全面帮助到学生在生活中的需求。

四、结论

1.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倾向

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班级文化建设相应扎实的知识。较长时间内才组织一次班级文化建设。不少老师没有弄清楚班级文化是什么?而是简单地认为教室的布置等同于班级文化建设,这是目前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全面开展。

2.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在特殊学校中,班主任是特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班主任的工作是培智学校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重要职责。如果没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

3.班级文化活动的形式倾向化

首先这种错误倾向错误的表现为,将班级文化理解为开展大量的活动。因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班级行为文化及与之相关的班级物质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这似乎是目前中国班级文化建设的通病。这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建设虽然能够形成一定的独特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产生一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但,由于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要素中的核心地位,没有适时适度地将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归结到班级精神文化中去。因此,尽管这种班级文化具有一定优势和独特,但因为没有其与班级精神文化建立联系,将会使这种班级文化表现为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

4.班级文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方面

有效的心理咨询是促进特殊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也是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很多培智学校都认识到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这种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在心理健康的教师配备、资金投入等实际工作上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起来。有些学校甚至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追赶时髦的一种手段。似乎认为有了一位心理辅导教师,有了一间心理咨询室,就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基于以上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不能得以很好的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超峰.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武平实验中学为例.福建师范大学,2014.[2] 张震.班级文化的成因、构建与作用[J].班主任工作,2000,(4).[3] 李玉华.试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克山师专学报,2004,(4).[4]谭楚荣.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5).作者简介

朱紫桥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通讯作者

篇6: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随着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志愿者”这个名字和它内在的含义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服务也越来越需要有文化素养、有技术专长的志愿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对社会提供高质量且适应性强的志愿服务。研究生是一个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具有文化层次高、专业功底厚、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专业性强和高科技含量是将研究生志愿服务与一般志愿服区别开来的一个标志。

研究生志愿服务,对研究生个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体验和经历;对学校来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人文文化的建设;对于社会来讲,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篇7: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

一、主要成果概要:

1、学校大型门户网站的构建与使用:http:/// ;

2、学校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与使用:http://www.99ml.net/ ;

3、学校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与使用:http://www.99ml.net/mljy/ ;

4、学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与使用:http://218.22.205.139:81/ ;

5、学校教师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与使用:http://www.99ml.net/mlzy/ ;

6、网络培训及电视频道的构建与使用:http://www.99ml.net/movie/。

二、序言:

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取得的成果:我校是宣州区、宣城市仅有的两所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之一,也是安徽省首批“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006年办学初就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成较完善的校园网硬件基础,具有相关的远程教学软件。现有计算机房2个,多功能专用教室3个,校园内所有计算机均能直接上Internet网,还有计算机专用调试维修室。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全区教育系统中首家开通多功能闭路电视和自主建设校园网络的学校。

经过几年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继开辟了家校、师生在线交互网络平台、教研组网络交流研讨系统、教师网络档案系统等。我校一向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工作。每学期都会安排部分教师外出参加数字化运用的培训,如INTEL未来教育培训、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班、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级研修班等。在数字化应用中,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先后有多为教师撰写了有关数字化教育方面的论文和教学案例。我校始终把倾力建设校园网、精心打造数字校园、着力培养信息素养、通过数字化推动学校发展为主要目标。已经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网络为基础,从办公与教学资源到办公与教学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创建数字化的校园空间。

三、研究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运用有三个显著特点: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将成为继PC、基础网络后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们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热点。在这三者中,如果说网络化是基础、是环境,个性化就是标准,智能化是追求的目标。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教育安徽宣城梅林实验学校(省数字化校园管理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

《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教学及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有很多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紧贴教育教学的实际,自主构建开发数字化校园,努力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准是我校所体现出的鲜明特色。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数字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教学、德育、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办出学校的时代特色;对教师来说,通过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质量的大事,更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证。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四、研究的价值

1、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大硬件建设、资源开发、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建好校园网络、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转换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想环境,是教育教学及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2、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主题。

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教育功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4、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启动,网络将遍及校园的所有角落,如何用好校园网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五、概念界定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其基本框架应该包括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MIS系统(管理系统)建设和远程教育等4个方面。“数字化校园”的理论基础是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安徽宣城梅林实验学校(省数字化校园管理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

《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其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现代数字技术群体。

“教育教学及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是指:完善学校的先进、实用的教育教学数字化基础设施;较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管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教育信息资源初具规模,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技术必将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显著的变化。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的实现校际间远程教育教学互动,做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性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目标;增进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真正做到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提供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而便捷的反映上来,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分步、分层逐步实施,逐步完善。

六、研究的内容:

01、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的构建与运用;

02、学校与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 03、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04、班主任工作平台与家校联系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05、学校各种专项工作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06、校园网和班班通的构建与运用; 07、校务管理中心的构建与运用; 08、网络图书中心的构建与运用; 09、教师备课主页群的构建与运用;

10、学生成长记录模块的构建与运用;

11、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12、校园电视台的构建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七、研究的主要观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理想和必然目标,它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动态探索、实践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变革,其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硬件建设、资源开发、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等。因此,数字化校园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建设,分别为教育理念重构、硬件平台建设、知识库和信息库建设、以教学应用、教安徽宣城梅林实验学校(省数字化校园管理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

《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学管理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建设。

八、创新之处

利用学校自有的管理和信息技术人才资源,自行编写程序构建数字化校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管理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和应用软件,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管理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

九、研究的思路

(一)、推进学校数字化环境的建设:

01、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的构建;

02、学校与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03、网络教研平台的构建;

04、班主任工作平台与家校联系平台的构建; 05、学校各种专项工作平台的构建; 06、校园网和班班通的构建; 07、校务管理中心的构建; 08、网络图书中心的构建; 09、教师备课主页群的构建;

10、学生成长记录模块的构建;

11、人事档案管理网络平台的构建;

12、校园电视台的构建。(二)、推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01、推进学校应用软件的建设;

02、推进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03、推进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的建设。(三)、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01、提高学校信息技术管理的内涵; 02、提高学校信息技术的整体素养; 0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四)完善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效能:

01、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运用的管理制度; 02、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运用的考核制度。

十、研究的实施步骤

1、《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网络化、数字化。构建语文、数学教师及综合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主页群。

2、《安徽省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成果概论》

17、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篇8:校园文化开放教育建设研究论文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尤其是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一定的体育建筑场所、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条件。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文化安全环境的构建居于首位,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只有借助于实物的场所和器械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最起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用品时都要做到尊重生命,呵护健康,以生为本。但是,只有完备的体育物质文化设施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要创设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要加强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小学校园特有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的墙壁、走廊、门厅、教室后的黑板上张贴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报刊、体育标语等来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学校良好的体育校风,进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二、提升师生素质,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体育课堂

绿色教育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我运动、我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绿色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品行作风和人格魅力在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意识的养成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学生是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绿色体育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上自觉贯彻绿色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自觉形成体育意识和素养。

三、开展各种活动,拓展永续发展的绿色体育教学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互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文化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来呈现。所以,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具体的体育活动来实现。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宣传活动,采用体育活动征文、活动剪影等形式,也可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强化体育活动的氛围。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各种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开展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体育比赛活动项目,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接力等,也可以开展竞技型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针对低年级的小女生还可以开展踢毽子和跳绳等比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校优秀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为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不断加强绿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接受健康绿色的体育文化熏陶,并且积极投身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还可以督促学生成为一位身体健康、发展全面的适应绿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格学生。

摘要:文化通过特定的环境和多样的活动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小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同样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形成于一个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集中呈现着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绿色教育理念的主旨则是通过改善学校的物质和人文环境,让全体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保护环境、追求人文的意识,进而使校园物化环境与人化气息渐趋融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如何在小学校园中进行体育文化建设,开展“绿色教育”提几点浅显看法,以供大家借鉴和分享。

上一篇:工作证明信标准下一篇: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