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7

一、党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里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本质体现,是一所成熟高校是否具备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之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浅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同时,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作者简介]张富强,男,1968年5月出生,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思政教学及研究工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高职院校全体师生为主体,在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高职院校在生存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它集中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观念以及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紧迫性

我国高职教育于上世纪的80年代开始新的发展,当时的高职教育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在职培训,其学校也往往是成人院校,业余大学等。到了9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院校,它无论在教学目标、学生来源、教学方式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都与过去的成人高校有了区别。这时,职业教育才走上真正的探索之路。由于职业院校历史短,而且没有太多的本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学校文化积淀就明显的不足,而由于学校整体处于探索之中,又造成高职院校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定数,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运行环节探索的全力投入,使文化建设在不自觉中退居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从而造成职业院校文化基础的普遍薄弱。其校园文化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现象:

一是办学经费紧张,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是贷款征地建房、负债办学。在办学经费紧张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首先保证办学的基本建设和教学条件,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明显落后。有的学校缺少规范的规章制度,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没有阅报栏、宣传窗、广播网等宣传工具;有的学校虽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投入明显不足,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二是校园建筑虽新,但景观文化少。大部分高职院校是1999年之后建立的,新校园由于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布局科学合理,校园内的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学生公寓以及学校大门等教学、生活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能充分体现建筑文化,一看到建筑物就能了解它的功能和用途。但新校园在景观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曲径喷泉、小桥流水、名人雕塑、草坪大树等人文景观要么太少,要么人工痕迹太浓。

三是教师组成复杂、观念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是新教师多,组成成分复杂,主要有四大来源:一是原中职学校教师,二是科研企事业单位转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本科院校调入的高职称教师,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教师的经历、学历、职称、以前工作的环境不一致,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的差异较大,而相互之间的了解、磨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对高职院校新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四是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少。由于高职院校起步晚,建校时间短,缺少高职院校特有的文化积淀。尽管有的学校前身是中职学校,有相当长的办学历史,有过很丰富的校园文化。但学校升格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等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校园文化已不再适应,有的甚至可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新建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明显欠缺。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规模和效益的竞争日趋激烈,当下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时候,学校无法从长计议,大投入地进行文化建设,竞争的压力也使学校无法顾及文化建设。上述现象的存在,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更加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载体文化等多个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浅层面的校园文化。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内容:校园景观建设;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包括教学场所、校园网、文体设施、活动中心、宣传舆论阵地、图书馆等的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則、学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等,是中间层面的校园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我们要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来形成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使学院内任何人办任何事均有章可循,形成一种“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依法治校”的良好局面。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等,是深层面的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加强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建设。形成、完善和坚持学院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校园载体文化建设

载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现,离开了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复存在。所以,在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各类载体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类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载体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标识类载体(如校徽等);书刊类载体(如校报、校刊);活动类载体(如各种文体活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重在建设

正如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一样,校园文化也重在建设。仅仅在口头上、文件上重视校园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实实在在地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抓起,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有时还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首先要求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基础设施,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娱乐、休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以环境育人。其次要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制定一大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要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再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注意凝炼和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办学院理念等。最后,在校园载体文化方面,既要规范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体现出行为美,又要广泛开展各类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

(二)、实出个性特征

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独具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特色是一所高校的名片,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中国高校将是文化的高校,校园文化将成为未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特点在于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难模仿性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高校间的质量竞争、人才竞争、资源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早已不是争一时之优劣、究一事之长短的竞争,而是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的竞争、特色的竞争、整体实力的竞争。打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和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载体等多个文化层面上,特色、个性的形成,已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各高校打造教育品牌、塑造独特形象、形成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突出个性”的建设方针,创造出具有学校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精神、风格、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有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形成,一是应基于对学校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对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学校类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学科特点、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校风学风、历史传统等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找到特点和优势所在,在总结和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方能进行特色建设。二是校园文化的个性要从学校发展建设的历史中去提炼,从师生员工的活动中去发掘,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创造和实现,对于那些已经被实践检验而显有成效的校园特色文化要及时地归纳总结和升华,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突出“职业”特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贴近经济,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特色是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建设有职业特色校园文化,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为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校园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建设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操作训练,通过感受、模仿、实验、以及发明、创造等,逐渐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着追求。同时,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并结合专业,统筹开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风采大赛、科技设计制作竞赛、计算机应用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立足整体推进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模式,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重在“造势”。“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意思是要从整体上推进、在全局上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一是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德育、素质教育工作与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校的发展,与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风建设,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二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工作机制。从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的整体发展规划,以达到持续的整体功效,并制定年度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制度和评比奖励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评估。

(五)、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

目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却忽视了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未能發挥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忽视了师生员工的同步发展;也有些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延伸等等。所有这些现象,均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决克服这些“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高职院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刘社欣 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6

2、 李飞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科技信息〉2007/05

3、华鸣 高职院校制度缺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J],〈职教论坛〉2005/04(下)

4、宋绍成 张建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3

5、夏鹂 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01

作者:张富强

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党建+科技学院共青校园思想文化建设

一、党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里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本质体现,是一所成熟高校是否具备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之一。一所学校在开办之初,就承担了符合时下社会发展趋势的育人的目的,承载了向社會输送人才的职能,以及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办学方针、学院精神、学院院训、学院核心价值观和学院院风。正因为成熟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能够让师生上下一心,接受并传承、更新下去,所以能达到校园特色文化或者精神实质的永续和永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还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高校是向社会提供人才的主要输出阵地,更应攥紧时代标杆,依托党建工作,将思想灌入行动,把“党建+”模式融入校园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二、党建+科技学院共青校园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形成需要几代人缔造相传,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自2016年从南昌市上海路校区迁往共青城校区,在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承载空间已经更替,新校区整体布局与老校区有较大不同,地理位置较市中心较远,开展文体活动的场地、设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新校区只接收2016年入学的新生,作为承办各类文化活动主力军的学生组织没有进入新校区,学院院风、院训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依靠标语和教职工的言传身教,新生没有师兄师姐作为标杆和参考。

三、科技学院共青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思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教育工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推动“党建+”在学院落地生根、见到实效,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和校党委组织部《关于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在科技学院面临立足共青科教城办学,二次创业的关键期,学院党委研究决定重点加强校园文化思想建设。

1.坚持方向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产学结合中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发展战略。

2.找准定位

第一,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定位是以工学、管理学等应用学科为主,工、管、文、经、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教育;第二,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模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知识、素质、能力相协调,面向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江西,辐射全国,服务区域发展,主动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3.明确目标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紧密依托优质资源,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教育创新,着力促进科学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逐步建设成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特色鲜明,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全省独立学院中竞争优势明显的教学型大学。

四、科技学院共青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现代化教育的进程,结合学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试行“党建+”新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使党组织和党员能够真正成为与学校共发展、共担当的主心骨。同时,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紧紧围绕高校育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不仅清楚知道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学生群体举办满足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精品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还明白了教职工在此类活动中的鼓励和向导作用,落细、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推进校园思想文化建设。

1.党建+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要自觉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以思政课为起点,提倡课堂与时俱进,将时事热点结合《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材讲解,并灌入新思想、新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互动、多提问,从而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武装头脑。

在课堂外,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带头教授党课,邀请各党总支书记深入学部解读十九大、解读最新会议精神,并鼓励学生党员上讲台,以更青春的思维方式站在新时代大学生的角度讲好党课、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发挥党员及学生干部基层堡垒战斗员的作用,实行日常“两会一课”的制度,组织老校区学生党员定期前往省图书馆参观“井冈山之火”主题图片展和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图片展,聆听学习“家训文化和家风民风建设”“我与《重走长征路》的故事”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等讲座。同时,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还组织老校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前往新校区,与新生共同前往耀邦陵园,重温入党誓词,去鄱阳湖生态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举办新老党员交流会,传递正能量,点燃新火种。

2.党建+主题活动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依托共青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迎合时间节点,在校园内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的“微长征”活动,并结合学院内景观桥、后山等环境设施,体验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迎接“双创浪潮”,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多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将“挑战杯”“创青春”“电子设计制造大赛”等多项比赛下发给符合举办条件、专业的学部承办,院领导牵头成立指导教师班组,在比赛期间为团队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精细指导;在文娱方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策划举办了“不忘初心跟党走·十佳歌手”“不忘初心跟党走·红歌、院歌大合唱”“改革开放四十年”和“谁人不说家乡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篮球赛等符合学院特色和学生需要的精品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是适应时代变化,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以学院党委为领导,学院团委为指导的各项党建团学活动抓牢时政热点,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紧密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引导和打造了一个更加优良的第二课堂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不仅使学生从课本里学知识,更从生活中、活动中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3.党建+文化宣传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深知新老校区所处环境、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差异性,所以依托学院校园文化底蕴,建立院训牌、纪念碑、强5飞机模型等校园文化标志物,与学院建筑文化、景观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反映了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特定的学校精神,体现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多种形式,在校园内的墙壁上呈现出来,在教学楼、学生宿舍里,以及学生经过的走廊内创设“文化廊”等,展示学院的文化底蕴,及时更新宣传橱窗,起到了宣传、导向的作用;对校园内的主要道路、楼栋命名、制作相应路牌、标识,建设一批亭台、雕塑或休闲长廊;规划建设院史陈列馆、杰出校友墙、产学研合作展厅等,使学院自成立以来的突出成就和学院师生的匠人精神代代传递。

在媒体搭载平台方面,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学院不仅办好了《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院报》,邀请学生撰稿,开拓了新角度,开阔了新视野,还管理好院团委、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昌航之声广播站,既做好了校内原创内容,有能够实时转载共青团中央等官媒内容,又营造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了学院改革与发展成果。同时,学院还定期将师生撰写的好文章、学院发生的新闻热点更新至学院网站,做到结构清晰、功能齐全,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

4.党建+科学管理

优秀的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必须注重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严谨、规范的秩序和师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依托于科学而有效的校本管理文化,所以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必须建立一个凸显本院优势,具有特定文化特色,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院特色制度文化。

在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内,师生的校园行为需以《公民道德公约》为准则,从基础文明入手,整合他律,强化自律;修改现有的规章制度,编辑《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和《科技学院制度汇编》,并要求各单位组织师生和员工学习规章制度;将各办公场所、实验场所等制度装裱上墙,搞好制度有形化建设。另外,学生可组织编写全年活动计划书,将学生喜爱、欢迎的活动保留,以学年为单位做好活动后宣传报道,并利用新媒体平台撰写,展示“每周一星”“自律之星”等优秀学子,供学生学习、交流。

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仍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紧紧围绕构建积极向上、具有特色的目标,以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为核心要素,通过建设文化精神、文化品牌、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环境,形成我院富有层次、富有特色、富有内涵的大学文化内容,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全省独立学院中竞争优势明显的教学型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作者:黄海彬 张临华 查鹏飞

党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原因及对策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我国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精神文明传播淡化、潜在课程传授疏忽、师生主客观基础忽视等问题。深层次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需要学校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将校园活动与知识穿插并行,完成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校园文化   成效   原因   对策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当下基础教育的核心议题。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任何教育实践的展开,无不以“育人”为起点。学校作为系统教学的组织机构,承担着培养全人的目标和教育人的根本任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隐性课程,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由观念形态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成效表现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一些普遍和共同的内容。为使校园文化建设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实践进行总结。

(一)现阶段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优美环境为载体,注重立德树人为根本。

郭婵英在《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必须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1](16-17)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师生都能共同参与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完成相应的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静化,使本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与师生发展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深层次实现“以德育人”的功能,将其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物质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熏陶师生身心的同时完成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可见道德教育对人的重要性,校园的物质呈现帮助学校完成了这一教育。

2.以“三观”为价值导向,注重良好校风的树立。

“三观”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之一,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在一定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共同的愿景、礼仪习俗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现阶段学校的“三观”教育,是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精神文明建设一般通过校风传达,以此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体现教师的教风、学校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学生的学风。刘西梓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中说道:“加强学校风气建设,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学生能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自发地去做有利于祖国、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学校的事情。”[2](53)可见校风是教育与管理的成果,同时在教育与管理的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正是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学校的精神力量和校园的优良传统。

3.以实践活动为路径,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呈现,苏雅静在《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一文中曾说:“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是学生在自身产生求知欲情况下的主动行为,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心情是愉悦的,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学生既接受了教育,又学到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105-106)通过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假等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师生不但身心得以放松、体质得以锻炼,还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学校还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相结合,切实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本民族的文化融入教学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体现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调动和发挥师生在活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现阶段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1.多元立体网格化的育人资源平台搭建,为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供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的东西,需依靠一系列载体,使这些物质文化得以外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把校园文化以外在实物具体呈现:“文化走廊”“诗词歌赋墙”“读书小天地”“让墙会说话”等,这些外在实物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在体现文化底蕴的同时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能身临其境、移步换景感受校园物质文化带来的独特学习氛围。通过“国旗下”“校园网”等多种载体将德育文化融入其中。

与以往单调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相比,现阶段各中小学校园环境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从教学楼的名人名言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从基础教育设施到辅助教育场所,无不极力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时刻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校园环境的逐渐改善,教辅设施的不断完备,使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家校师生共协的育人合力生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创造条件。

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言传”,即理论的讲解,另一方面则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身教”,即家校師生之间间接的影响完成。发挥校园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利用不同的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主题演讲,拉近家长与学校、子女,学校与家长、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家校合力的力量。教师和家长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真实所感、所思,家校双方有意识地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端正“三观”。

学校和家庭的精神文明、家长和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精神熏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现如今家校师生站在“统一战线”上,育人合力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带来便捷。

活动是文化的载体,兼顾教育教学的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师生参与、思考、欣赏和创造,为师生发展提供更广阔、和谐的空间。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展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多方面的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剪纸技艺、文化表演、歌舞等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体会到参与活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传统的课堂教授外,现各中小学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定期开展。运动会、歌舞比赛、设计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层出不穷,学生只需自行或者有组织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培养综合素质能力,更加便捷有效地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精神文明传播和文化建设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

裴秋芬在谈及校园文化建设时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一文中提及,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校园物质文化不断积淀的过程,又是校园精神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4](79-81)。但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相比,精神文明的传播却受到一定的忽视。

校园物质文化是当代教育的必然产物,校园的硬件环境配备,如一尊雕像、一幅名言警句壁纸都构成了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核心内涵应该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明,而不是目的。目前一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渐渐背离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载体的宗旨。校方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虽然起到了美化、绿化、净化的作用,但缺少特色。名言警句、警示牌、宣传栏等,缺乏创新和动态管理,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的漠视,反而成了一种摆设。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教师或校领导在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基础的同时,还应当赋予精神文明传播的职责,通过物质文化建设体现精神文明传播,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疏忽潜在课程的传授,课程文化建设偏向应试升学。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首次明确提出隐形课程这一概念,他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的成长。以往在我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显性课程因易于呈现、便于理解等优点在小学校园文化教育中几乎占据所有教学时间。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却受到学校环境、教师重视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

在“一卷定终生”的环境下,各校都在不断增加显性课程的时间和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学校以班级或学科卷面成绩评定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不得不增加课程任务和教学时间,学生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完成课业。长此以往,不断侧重显性课程,日渐忽视隐形课程,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日渐忽视。

(三)忽略师生主客观基础,文化建设决策缺乏“群众性”。

石长林在《中小学民主管理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曾说:“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关键主体,是学校所有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因此,学校领导要保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尤其要保障教师有效参加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管理的决策与执行工作。”[5](8-11)领导的决策,应使师生参与其中,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如今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校园文化建设在落实与实施的过程中较少或未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没能考虑到该项措施是否正是教师与学生成长所需、所呈现的内容教师能否适应、学生自身所能接受的限度。此外,教师与学生因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及决策;抑或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校领导只希望师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任务,师生意见往往会受上级领导的忽视;加之师生队伍庞大,意见各异,很难形成统一,影响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十九大”精神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和导向,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校园活动与知识穿并行,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力争创建一流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良好的“三风一训”,彰显校园精神灵魂。

“三风一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强化校训、形成校风、树立教风、呈现学风,以此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理论上它是不可感知的,实际上却可从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师生相处模式,营造校园精神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精神。

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学校对外的一张“名片”,校训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灵魂,外化为学生行为,内化为学生的德、智、體、美、劳等综合素质。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中,符合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墨子曾说:“人生来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教育环境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学校只有坚持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重视学校的“三风”建设,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彰显校园的精神文明。

(二)校园活动与知识穿插并行,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完善学校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辩证统一能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比较典型的如中国诗词展,让学生感受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同时用软笔书写诗词,體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民族象征,教导学生增强书法技能,培养他们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再如人工智能的科技活动,学生通过科学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研发机器人、编程等,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做到行之有效,除了知识的正面讲解外,还应当与当地的自然文化、中国优秀文化等“融会贯通”,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渐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文化元素的资源整合,创建“育人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承载着文化教育的使命,对传承本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布置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教学楼场地等是构建“人化”自然的第一步。传承发扬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应当作为一条虚拟的主线,从始至终地贯穿。校园环境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创建一流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校园规划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具有时代标志、文化符号的各种影像、物件、建筑等可感知的历史文化载体,条件具备时可以改造成展览馆和博物馆,更好地促进大学文化延续与传承[6](57-60)。

校园的建筑设施、景观物件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凝聚着这所学校的师生情谊,利用一定的文化元素优化校园的环境,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促进校园环境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

综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原因及对策在推动校园主流文化的创生与发展阶段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机结合,在相应的成效与原因下,最终营造推动学校发展、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2]刘西梓.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5).

[3]苏雅静.小学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4]裴秋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

[5]石长林.中小学民主管理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25).

[6]黄学明.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文化困境与传承创新[J].江苏高教,2019(02).

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滇西北乡村有效治理与社会教育支持机制研究;云南省大理大学创新团队项目:滇西北乡村有效治理与社会教育支持创新团队(项目编号:SKPY2019306);2020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家校共育中微信群有效运用的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田夏彪

作者:李鹏瑞 田夏彪

上一篇:企业单位制度质疑分析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仪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