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形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应突出“特色”二字,不仅要尝试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部分问题,更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构建校园文化主题

莆仙历史文化悠久,区域文化资源丰厚。基于这一优势,近年来,我校构建具有本区域本校特色的“求美、向善、创新”的文化主题,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一、“美”的环境建设:让硬件赋上文化色彩

1. 大门寓意美。我们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把校门设计为“十册书卷”外形图案。书卷代表着学校所拥有的书卷之气、浩然之气,又象征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所具有的“世味无所嗜,唯嗜读书”的学风。“十册书卷”寓意“十全十美”,蕴含“把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完美”的理念,同时也含有“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校训的内涵。

2. 围墙主题美。新校区900多米长的“墙壁文化”,巧妙地将共性文化有机融入区域特色的文化之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校园个性文化。一是“梦”文化主题。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的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为了“梦”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深入地开展,我校又开展了九鲤湖祈梦文化活动,先后举办“梦游九鲤”摄影作品展、《九鲤湖百梦》美术作品展、“九鲤飞瀑”美景图片展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还在欣赏美景过程中培养审美观。二是“戏”文化主题。我校作为莆田市“莆仙戏曲进校园”16所试点校之一,努力把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引进校园,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一个有力抓手。学校先后举办“莆仙戏知识手抄报比赛”“莆仙戏脸谱绘画比赛”及莆仙戏名剧图片展览。同时将莆仙戏表演元素融入“国学经典文化”和“廉洁文化”之中,通过莆仙小戏的表演形式,让经典文化、廉洁文化重现风采,再展魅力。

3. 绿化诗意美。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新校区占地面积约55亩,留下宽阔的绿化空间。我们聘请城市园林规划专家进行绿化规划设计,在校园四个角落分别种植莆田四大名果树木,并配有古诗名句,使现实的实物与古代的文化相得益彰。校园东南区种植荔枝树,树下荔枝红的石头,雕刻1962年郭沫若先生来莆时题写“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赞句;东北区种植枇杷树,树下枇杷黄的石头,雕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田舍》中的诗句“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西北区种植龙眼树,树下金黄色的圆石,雕刻着明朝诗人宋钰赞美龙眼的诗句:“外衮黄金色,中怀白玉肤。臂破皆走盘,颗颗夜光珠。”西南区种植文旦柚树,树下文旦柚形状的石头,雕刻着唐代诗人张彤咏柚的诗句:“树树笼烟疑带水,山山照日似悬金。”这些规划设计,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种下一种树木,收获一种品格”。

二、“善”的制度建设:让规章化为文化执行

1. 适时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平时学校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我校通过教代会完善《华二小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方案(试行)》《华二小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华二小首轮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等考核细则,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民主管理,量化考核。

2. 改变常规做法。一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改变过去只强调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评选优秀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学生,懂得欣赏、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顾,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二是关注教师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设方面,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制定,教师遵照实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参与修改,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内容人文,过程参与,结果公开。

3. 关注人文管理。在长期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平时在关注教师婚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时,更应对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及时给予慰问或捐助。通过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将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带来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来管理师生,达到“无为而治”。

三、“新”的课程建设:让教学传递文化精神

1. 构建“新”的校本德育体系。2013年2月,苏树林省长生动诠释了莆商的“精”“勤”“俭”“孝”品格,莆商的这些品格特点,就是莆田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结和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有机地把“莆田精神”融进“一训三风”,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莆田精神”为主的校本德育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礼仪教育改编成“莆田民间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开展“精”“勤”“俭”“孝”的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让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莆仙区域文化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

2. 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莆仙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在市教育局组织编写《莆仙戏剧本曲谱选编》的基础上,我校又整理编写一套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们以“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为契机,聘请民间老艺人和组织教师创作并编排了三个新的剧目,它们分别是莆仙方言说唱《八项规定说作风》,三句半《廉政建设正党风》以及莆仙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这三个新剧目的成功创作和编排,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莆仙戏曲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时代感。

3. 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

(1)建设书香校园。一是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莆仙籍古今文化名人的书籍。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历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谱》《茶录》,现代儿童文学家郭风作品《叶笛》等。每年向教师赠阅《湄洲日报》等报纸杂志,让教师了解莆田时事政治,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开展中华古诗文、莆仙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教师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使活动具有实用性、长效性。

(2)开展实践活动。一是“讲”。学校在不同时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演讲、诵读、讲故事等比赛。二是“看”。组织师生参观莆田文化古迹,如古谯楼、广化寺、妈祖阁等,不仅让师生领略家乡古建筑之美,还接受莆仙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演”。“六一”节期间,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其中“十音八乐”演奏兴趣小组和莆仙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等剧目,分别参加省、市、区级比赛或文艺汇演,得到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好评。

总之,学校文化主题已经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外显走向内涵,从而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第二中心小学)

作者:蔡国柱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浅谈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相结合

摘要:新形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应突出“特色”二字,不仅要尝试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部分问题,更要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高职教育必须为地方建设服务,校园文化发展就必须与区域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这正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区域文化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不断壮大的高职教育规模和用工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与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高职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等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创造条件。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在内容上存在着空泛化、功利化、模式化的趋势,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脱节,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優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区。[1]其中,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在现阶段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高校,具有更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当前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发展不协调、文化氛围不浓、特色不够等几大问题:

1. 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发展不协调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但发展迅猛,有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职业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办学理念,往往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中心、学生公寓等基础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对隐形的校园文化软件发展不够重视,没有体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定位较为模糊。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不够,师生参与度较低,特色不够鲜明,缺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有的职业性和鲜活度。与硬件设施相比,校园文化长期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

2.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用日常文体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校园文化建设,而不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规划,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而重技能提高而轻素质培养,甚至重科技发展而轻人文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又一大误区。过于注重技能培养和基建投入,校园建设的资源配置倾斜明显,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统一规划,各部门之间协作程度较低,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少和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职业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缓慢,文化氛围不浓就无法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引导作用,偏离了人才培养中“先做人”后“成才”的轨道,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3.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

区域文化主要指因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文化,可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一般按时间、空间来划分,如荆楚区域文化。高职教育必须为地方建设服务,校园文化发展就必须与区域文化发展紧密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使命,也是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罔顾地方发展需求,一味追求“主流配置”,热门专业申请扎堆、重复建设的问题,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地方发展接轨,校园文化活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地方文化特点和优势。地方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与高职院校交流不够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很好的结合和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校园文化也同样无法凸显地方文化优势,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削弱其文化向心力,学校的办学优势也会有所削弱。

二、高职校园文化发展需与区域文化相结合

1. 区域文化的全面融入

区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断积淀,形成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形式,与区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根基,早已融入到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体为全体师生,在进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校内实践过程中,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文化体系,但这一文化必然会受到区域文化的强烈影响。区域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反过来渗入区域文化,能推动区域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对区域文化的体现是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及高职院校内各部门协调一致的结果。

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定要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并全面融入区域文化,探索并实践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有“特色”、有“强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2. 区域文化的主导地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深刻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应该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的发展,在职业性、行业性和技能性上首先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与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一致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探索,与当地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交流,邀请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在支持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高职校园文化的存续区域主要是高职校园。虽然当前社会和校园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高职院校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校园外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本地企业、行业发展对高职院校影响很大,但是,高职校园仍然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并非和外界社会完全接轨,仍然体现着高等院校的特点。[2]区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中的区域文化因子实际上来源于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是有和谐有对抗。特别是在当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3]其矛盾焦点在高职院校也非常突出。高职院校应该有意识有选择地汲取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高职发展理念的优秀因子,并与时俱进,从文化层面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既符合地域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易为现代高职校园文化所容纳,促进高职院校及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总结

高职教育面临改革的转型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个有利机会,以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协作素质和规则意识为主要内容,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在完善学生自我人格的同时通过校园的物质环境、行为制度、文化氛围等促进持续发展,强化引领导向性意识、突出职业性意识、地域文化利用意识、与时俱进创新意识、铸精品意识和系统性意识,体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理念, 构建共同价值观、制度构建和物质文化,实现学生的高素质培养目标。

高职校园文化体现一校办学之精神导向,是传播和实践高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媒介。校园文化需要充满正能量和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文化内核,这个内核只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并与区域文化发展相契合。优秀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一张“名片”,与区域文化相结合能使这张名片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色彩,与办学理念相得益彰,從而大力推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更要为国家培养三观端正,具有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国高职教育历史不长,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摸索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体现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能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保持区域文化的全面融入与主导地位,进一步摸索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有力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远的发展潜力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更加有力地推动高职校园建设,同时,还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寻找区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提高校园文化的容纳力。而如何深入、全面、创新地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相结合,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注释:

[1]贺继明,蒋家胜主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光道.思政课学生主体实践性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3]任小琴.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突破研究[J].南方论刊, 2015 (1) :81-82.

参考文献

[1]韩光道.思政课学生主体实践性教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贺继明,蒋家胜主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双芹.区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J].广东教育:职教,2014:24-26.

[4]任小琴.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突破研究[J].南方论刊,2015(1):81-82.

[5]邵国宝,陈群辉.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9):183-183.

[6]王艳,刘腾飞,王晓阳.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教育融合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6):24-25.

[7]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叶琳,赵丹,张丽红.构建校园文化生态系统提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6):5-7.

[9]周萍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0,(14):156-158.

作者简介:

高书琴(1982.7-),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英语教学

作者:高书琴

区域文化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区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摘要】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长和生活的文化背景,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不竭源泉、鲜活蓝本和新范式。把区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功能与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缺场所形成的二律背反,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区域文化的内涵及其表征

区域文化的内涵。人类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中的,带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所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区域文化。文化的影响范围是有明显地域性的。

在人类社会演绎进化中,各式各样的区域文化汇成了人类文化的大观园。区域文化是与区域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区域因区域特点而形成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受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间习俗、人文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凝成。“区域”,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的解释:“区域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某一特定问题相关的诸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是由其内部的均质性和内聚性决定的与相邻诸区域相识别的地区。”①区域文化是“该区域内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具有浓重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文化特质”。②比如湖湘文化的倔强与霸蛮,齐鲁文化的内敛、守拙、忍耐等,各具特色。

区域文化的表征。第一,地域性。区域文化既然是该区域内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地域性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首要表征。在每一个区域生活了一定时间的人都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区域人的个性,这种独特性是与地域特征紧密联系的。“每个区域文化的研究都描述着该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名人杰作,进而归纳其文化精神品格。”③诸如湖湘文化中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就与湖南境内自然环境的恶劣息息相关。第二,传承性。区域文化不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所能形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传承中,不同地区的人们用风格迥异的语言、风俗习惯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品格。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之所以有差异,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承继了不同的传统文化。比如齐鲁文化中的孝文化,它就是对孔子文化精神的代代传承。第三,兼容性。区域文化的兼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人类的进化总是伴随着残酷的战争,战争造成的人类迁徒不断,人的流动注定了文化的交融。二是区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其他区域文化的先进文化因子中逐渐成熟和演进的。比如三峡区域文化的“多元融汇、兼收并蓄、开放而又具有独特品格、颇具历史厚度的文化体系”,楚文化与巴文化在这里融汇、积淀,演绎成崭新的三峡区域文化。第四,创新性。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的创新性。区域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增添新的时代内涵,诸如当代区域文化中大力张扬的和谐理念,这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国情所赋予不同区域文化的崭新内涵。区域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满足人们对文化新样式的期待。

区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功能

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置身具体的区域文化场域内,大学生无不受到区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不竭资源。经过长期积淀的区域文化,其自身所形成的道德观、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在一定层面上影响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区域内人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区域文化的悠久、传承演绎以及与新时代的合谋,这说明区域文化的内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因此,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为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提供不竭源泉。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鲜活蓝本。区域文化则是具体的,是耳濡目染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比如杭州西湖旁的岳王庙,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真正读懂历史。湘中区域内的罗盛教纪念馆及曾国藩的富厚堂,其中的“大爱”与“大德”,唯有在区域文化的熏染下方能感触到。区域文化中许多鲜活的教育蓝本,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区域文化中的典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鲜活的道德蓝本。

区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范式。区域文化的真实可感、形象生动和内聚力容易感染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区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合谋成新范式,把区域文化“点石成金”,使其“登堂入室”,在高校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区域素材的有机融合,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区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区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毋庸置疑,如何规避消极因素,挖掘积极因素,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利用区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需要直面的问题。

挖掘区域文化精髓,编写区域文化教材。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支撑,但更需要真实可感、形象生动的事实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灵魂深处留下烙印并自觉地在生活中践行。区域文化的挖掘,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中的精髓,编著出版有关区域文化资源教材或辅导读物,开设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讲座和选修课等,让学生感触体悟蕴涵于区域文化中的文明成果、科学精神、道德理念,促使大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摒弃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利用区域文化典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在大多数高校中,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和集中的理论灌输方式,大量的抽象词汇、概念弄得学生枯燥厌烦,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区域文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文化内涵往往依附于具体的文化遗迹、革命故居旧址、文化习俗等典范人物事迹上,依附其上的思想内涵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给人一种真实感和莫名的敬畏感,容易让学生认同并以之为榜样。利用区域文化中的这些典范人物事迹,建设成为教育学生的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德育基地,感受区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洗涤灵魂,形成符合时代的思想价值体系。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力度。区域文化总是从两方面影响人:一是以显性直观的地方性知识影响人们,比如文化遗存、人物掌故等;二是以隐性的区域文化精神影响人们,区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是该区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先进因素能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从而推动该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区域内的高校对于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责无旁贷的。

在日常的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深入区域群众中,虚心求教,大胆提取区域文化中活生生的素材,并把它引入课堂,丰富充实课堂,使课堂言之有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锤炼其性情,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是,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围绕不同区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的有用资源,把校园社团活动与区域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感受本地区的先进区域文化,陶冶其性情,激发其斗志,使置身于市场经济洪流中的当代大学生不至于迷失方向。

加大区域文化研究力度,促使区域文化与时俱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区域文化一度被人们漠视,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响彻寰宇时,物质充裕的人们方如梦初醒,区域文化也随之成了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区域文化的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需要深入持久进行,特别是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更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使其与新时代文化内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作者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8~2009年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湖南红色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05012A)

注释

{1}杨斌,范玲玲:“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30页。

②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2期,第292页。

③陈建森:“关于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6页。

④张亚林:“论我国区域文化对企业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35页。

作者:刘自斌

上一篇:水利工程隧洞设计论文下一篇:青花艺术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