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2024-06-21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精选6篇)

篇1: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德育教育;良好品质

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幼儿园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最为早期的系统教育,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还有要培养幼儿的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把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使幼儿从小就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大事,也是我们要承担的重要使命。怎样实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怎样培养幼儿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关键。

1利用一切日常活动的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教育是在细节中进行的,对幼儿的教育是在每一个细小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纷繁琐碎的互动中,老师要抓住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将良好的品德教育及时种植在幼儿的心田中。比如站队,教师要和幼儿说清楚,这是遵守秩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体现。坚持站队就是坚持秩序,就是为未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坚持德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关键。在午餐前,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感谢农民的辛苦劳动,感谢食堂阿姨的辛苦劳动。体会到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是不容易的。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做人。我们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采取了一个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食堂进行参观,亲历午餐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和辛苦。孩子们在参观后,理解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的辛苦,再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挑食,不随便丢饭粒。这样在细小的环节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感恩的心。还比如教育幼儿保持室内卫生,这是一个人的修养的表现。让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拖地的辛苦,一遍又一遍地拖地,幼儿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之后就再也没有随意丢垃圾的现象发生了。孩子们内心的爱自然就形成了。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幼儿都是在两代人的爱中生活,他们自小就享受到了无边无际的爱,这样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爱心,孝敬父母、友爱小朋友。学会关心他人,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基础内容。培养幼儿的爱心可以从爱护身边的小植物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幼儿具有爱心。比如我们建立的植物角,让幼儿自己种植小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感受生命的伟大,在关心植物和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爱心自然就形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切物品都应该受到幼儿的爱护,老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幼儿珍惜物品,珍惜别人的辛勤劳动。这样长久的坚持,那么幼儿的爱心自然会形成。比如在三八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幼儿园开展“我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幼儿还小,他们甚至要妈妈为他们洗脚,但是我们针对中、大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爱父母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一个孩子从小养成的爱父母的习惯和品质,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在父亲节到来时,我们开展“给爸爸写一张爱心贺卡”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对父亲的.爱,反省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父爱的。、幼儿在贺卡上写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写的那么样认真,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很多家长都反映看到孩子给自己写的贺卡,都感动的掉泪了。这样的活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孝心,促进他们学会爱父母,关心父母。再比如,我们提倡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小手帕、自己的小袜子,都要自己洗。为此,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我们的活动,在家里监督孩子完成以上这些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自立能力。

3实施家园共建进行幼儿的德育教育

家园共建是幼儿成长的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现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二现场。这两个生活的场所中的德育教育都是一样的重要。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实施家园共建的形式,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建立家园联系卡,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将孩子在家的情况和在园的情况互相交流,使孩子的成长过程透明化,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及时矫正幼儿的德育问题。这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苗,徐远火.我国幼儿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品牌.2015(06)

[2]林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06)

篇2: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确实,在儿童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人的生活适应能力,然而,过于突然、强烈和持久的心理应激降低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造成精神躯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

因此作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者,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需要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学前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在萌芽状态,周围不良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园以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为重点,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

二、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而幼儿园活动是指学生活动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百度文库

幼儿园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四方面。因此,本课题注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渗透,以幼儿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走进童心世界,去关注她,去爱护她,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利用一切资源,完善幼儿园的环境与教育,构建形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教育模式。

2.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内容 一.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运动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与形成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初步构建养成性教育模式和补偿性教育模式  构建模式的基本原则  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以不断的完善研究过程

2.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了解家长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知识水平、教养方式等。

3.案例记录法:建立幼儿个人档案,对一个或多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跟踪记录。

4.教育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通过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5.计划跟进法:对一个或多个幼儿情况分析后,尝试不同的指导方式,并及时跟进家长的教育调整自己的方法。

四、研究成果

百度文库

(一)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以前我们总感到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困难,因为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虚幻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在我园,我们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他点的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有机相融合,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具有本园特色的活动。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主要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之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在合群性和独立性培养中是极好的手段,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通过对游戏的主题、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主体活动,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学具,为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空间,通过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件作品或某项活动,使幼儿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师多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与同伴交谈、交换玩具、协作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强化作用下,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形成。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的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里的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而不是就是论事,“阳春面加交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教材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因此,我们幼儿园各班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在小班我们开展了“好朋友”,中班开展了“幼儿园朋友多”,大班开展了“成长中的我”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百度文库

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也采取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线,小班、中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些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除此,我们还打破班级、超越幼儿园围墙,专门为幼儿设计了诸如“去超市购物”、“给隔壁老师送信”、“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等一系列活动,以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

3、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吃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小厨房和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在绕有兴趣的生活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能力,尤其是他们每天吃的菜,由他们一起自己拣,自己洗,不但认识了大部分菜的名称,而且使幼儿共同合作,感受一种群体感。生活锻炼是培养幼儿合群性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表情牌”活动,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面部表情的“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表情牌。幼儿如果今天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名字下,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孩子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孩子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再如“赞美时刻”,各班每天下午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教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个小朋友画画得好,哪个小朋友前几天不高兴,今天高兴了,哪个小朋友有进步了。

4、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百度文库

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沟通,优化幼儿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幼儿园的工作,还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下列形式和方法:  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 开展亲子活动  开展家庭心理咨询  设立心灵鸡汤网站  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

(二)构建与形成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百度文库

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以养成性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是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我们主要以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为研究重点,以幼儿在体验中所处的主客体位置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操作模式:

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获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

2)情境式体验模式:教师根据心育目标,选择、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的客体,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迁移,激起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心”临其境,融“我”入境的体验效果。教师要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幼儿积累多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理品质。3)家园同步体验模式

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百度文库

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4)、典型教育体验模式

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行为练习体验模式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6)讲授教育体验模式

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补偿教育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为问题的矫治,是指运用奖惩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在对这类孩子进行补偿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个案观察记录,跟踪观察、个案分析报告等形式。二是通过游戏矫治。就是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例如我们开设了“心理宣泄室”,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打击各种沙袋或在纸上涂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幼儿接受说教效果来得好。还有“游戏治疗”,针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

百度文库

五、对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经验积累的同时,也碰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养成性教育,也可以是补偿性教育。然而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养成性教育为主展开的,即以教师预设为主。但当个别幼儿已经出现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时,他们需要补偿性教育。那么,如何更科学地在幼儿园进行补偿性教育呢?又如:健康心理的教育途径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如何进行个案矫治,也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2006、6 执笔:陆波

篇3: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现状及反思

1.现状

(1) 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清、实施途径缺乏 职教特色。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 高职教育如何健康持 续发展, 即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与和谐的职业人, 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高职院校虽然在 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足, 尤其是素养培养目标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描述, 缺少对目标的清 晰定位。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 课程设置时多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开设一些缩略版的文史、艺术类的课程, 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也是可想而知, 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显得尤为突出, 这也影响到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

(2) 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我们从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所获得的大量反馈信息中发现, 在肯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建议, 常常包括“责任心”、“人际沟通能力”、“适应性”、“敬业精神”等欠缺的情况, 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多的单位指出: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 合素养。因为技能在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学生素养的不足却很难在企业弥补, 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这里用人单位提 出的“综合素养”反映的是高职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这就明显表现出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2.反思

(1) 先天不足和高职教育中后续不继是造成这一落差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职招生在我国整个高校招生中的批次限制, 生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在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 人文知识比较欠缺, 且主动学习人文知识培养自己人文素养的意识也较薄弱, 高职生普通存在重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高职的学制缩短再加上对“能力本位”的偏面理解, 也导致部分学校对一些素养类课程课时的挤压, 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实际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为严重的是, 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参照普通高校开设一些压缩或简化版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 缺乏职业教育所应有的职业特点, 也忘却了用专业课程教学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难免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2) 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矛盾

有一种片面的理解:专业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 处理的对象基 本上是“物”, 与人文并不相干, 而事实上, 任何岗位的工作内容都是处理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 主体始终是人, 这些关系本身就包含着人文因素, 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科学态度, 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 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由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能使专业教学显得更为丰满和充满活力, 使学生不仅学得知识掌握技能, 而且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 熏陶。

(3) 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性, 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占据了高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 学生也更重视对专业课程的 学习, 如果, 把专业课程定位在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这就会让我们丧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因为大学生的素质只有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声的感染才能养成, 只靠数量有限的急功近利式的文化素养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 有利于素养类课程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结, 使高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一个体系。让教育回归到本真状态,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才是高职实际可行的人文教育之路, 专业教育才能摆脱狭 隘的“工具 ”性而更 能体现教 育的“育人”功能。

(4) 专业教师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目前情况下高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通才教育”。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高职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在师资配比上专业教师也占绝对优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也是重视专业课, 边缘基础文化课。如果把专业教学时间看成是纯专业性的, 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那么, 高职人文教育势必丢失这块教育主阵地, 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为继。如果把专业教师排除在人文素质教 育之外, 那便是高职人文教育师资的巨大浪费。这说明专业教师应成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 要力量。只有专业教师参与到人文教育中来,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和提高。

二.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施内容与途径

要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 首先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它的重点自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 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人文素养知识的教育, 那样的话, 专业课变成了人文素养课程的无意义延伸, 反而会本末倒置,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变成另外一种灌输, 而我们强调渗透是让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浸润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它应该是一种无形的和自然的过程。因此, 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渗透什么, 二是怎么渗透, 三是谁来渗透。

1、渗透什么———梳理专 业教育中渗透的人文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的人文教育必然要体现它的“职业形态”, 侧重点应在养成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因为是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人文教育, 所以其“渗透”的内容自然有别于普通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瑞士联邦工业大学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得出学生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 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 人际关系技能; (3) 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 (4) 有效的工 作方法 ; (5) 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这五点对我们理解职业人文教育的内容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和对应专业的岗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我们从诚信、责任心、敬业、自信、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七个方面出发来设计教育内容, 这七个方面的素养培养基本上涵盖了高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

2、怎么渗透———根据专 业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的明确人文素养目标, 依托专业教学过程和实训环节进行渗透

潘懋元教授认为, 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施上, 由于高职业年限较短, 技能实训任务较重, 应当少开或不开专门的人文 教育 (或通识教育) 课程,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环境中受到自然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 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这表明了专业教育是高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这种过程中的渗透反而比专门的人文素养课程更直接、更具体地体现人文精神。

“渗透”是一种过程在的相对隐性的教育, 所以, 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具体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为能更好地达成专业教学和人文素质教学的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以及学习形式, 比如, 设定“自信”和“人际沟通能力”作为本次课的“人文素养渗透目标”。在教法上, 教师尽可能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引领教学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应采用小组学习, 这样, 教师可以在项目和任务的进行过程中, 不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 对学生的每一步成功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小级学习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中提升自信, 在过程中领悟人际沟通的技能。

依托专业课程建设, 要优化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 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我们尝试把企业的某些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引入课堂, 这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 另一方面, 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好的平台。

将企业实际的工作内容引入课堂或实训, 在仿真甚至是全真 (承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 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和适应岗位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能够丰富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和工作流程, 锻炼技术的应用能力, 训练职业技能, 也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重视实训和顶岗实习, 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于高职生的职业人文教育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老师要把这一时期的人文教育渗透看成是学生对通识人文知识教育的认同和强化过程。专业教师要克服一种认识误区:学生实训、实习更多的是与“物”的关系, 与人文不相干。其实, 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人, 都会涉及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中就包含着人文因素, 也就是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学会与人合作共事, 以及对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问题。教师利用各个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正面反馈, 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

3.谁来实施渗透:培养有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虽然在现代的学习理论中, 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内化建构的一种过程, 但就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 要从“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的角色, 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观点的质疑和辩论, 既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 又能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成功和自信, 既能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又能体悟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教师角色的转换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指导行动。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外, 专业教师对学生有文素养培养的认识和观念是实施“渗透”的主体因素。专业教师必须明白, 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各种技能只是学生综合素养中显性的部分, 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是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 这部分是隐 性的, 却是冰山的主体, 将在更深层次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而这三部分的养成, 靠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 更多的是基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教师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考虑到人文的因素;才有可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发现“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切入点, 才能完整理解教育本身的教书育人的真正涵义, 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教育者 , 养成人格之事 业也, 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 让学生感受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转变高职教师教学纳的同时, 关键是需要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人文素养,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针对教育的老师岗位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二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文教育过程应体现的人文素养;三是指向特定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人文素养。教师根据三方面的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不断的学习、反思, 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专业教师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心灵塑造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高职教师在加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还要拓宽视野,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雅的文学艺术, 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把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素养教学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实施作为专业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 (2)

[2]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光明日报2008-12-8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 (5)

篇4: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幼儿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98-01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体现,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价值,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关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资源,来传承、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与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下,不断扩充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复杂难懂的理论观点,让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幼儿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其中哪些活动内容、哪些活动方式更适合幼儿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教师必须主动进行研究,认真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并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创编工作,教师在参与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接受教研培训,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拓宽视野,把这些深奥的理论改编或创编成浅显易懂,易于幼儿接受的内容,便于幼儿理解、学习和掌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案的设计、过程实录、活动反思都进行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各年龄班教师都能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定出详细、具体的教研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教学活动中的过程中作认真的记录与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三、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为此我们选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儿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艺术领域之中,采取幼儿喜爱的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特点,从而激发幼儿热爱蒙古族民俗文化的情感,愿在艺术活动中进行大胆表现与创新。

1、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幼儿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

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起着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无形为有形,给幼儿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开展艺术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创造力

培养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对幼儿来说,开展趣味性地艺术区域活动更为重要。

3、丰富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加强艺术欣赏,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孩子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首先将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与正常的教育活动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蒙古族民俗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整合。

四、丰富教研活动形式与内容,加大园所民族教育宣传力度

1、蒙古族幼儿歌曲欣赏活动:在晨间接待中,园所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定时播放蒙古族幼儿歌曲、童谣,营造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氛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蒙古族歌曲的优美与欢快,从而培养幼儿艺术感受力、欣赏力。

2、开展“家长亲子沙龙”俱乐部活动,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观光游览那达慕、民族艺术品展览、民族文化知识抢答赛活动。结合蒙、回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开展“民族食品一条街”美食文化节品尝交流会。邀请家长、社区、姐妹园所共同参加。

3、组织幼儿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蒙古族文化展示厅”,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节日活动、传统工艺等内容,让幼儿感知蒙古族文化的多样性、观赏性、艺术性。

4、利用“园所开放日”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教育公开展示活动”,园所大门两侧,两名穿上蒙古族服饰的幼儿与大家问好,丰富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前来参加,把园所开展的蒙、回民族特色教学活动进行公开展示,让大家随时了解园所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展示幼儿学习成果,让社会各界对园所开展的蒙、回民族文化教育产生认同感。

5、每年开展“民族幼儿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型系列活动,内容由几个篇章组成。第一篇章:幼儿民族歌舞表演。第二篇章:教师自制民族服饰表演。第三篇章:民族文化知识家园抢答赛。第四篇章:教师、幼儿民族手工美术作品展示会;第五篇章:民族特色食品展示、品尝活动,第六篇章:利用园所宣传栏进行“民族标志性建筑、传统工艺品文字图片展”。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加大园所民族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宣传园所民族文化教育特色,提升园所在社会的美誉度。

对幼儿进行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而且幼儿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周围环境和各民族文化带给他们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社区、教师、家长共同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寻找民俗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方法的结合点,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一代新人。.

篇5: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摘 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古代圣人先贤的思想智慧在历史的大浪里几经沉浮,流传千古后至今仍然熠熠闪光,成为了人类公认的最好的教育。在幼儿园,传承传统文化经典就是用民族文化哺育儿童,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坚毅的人格精神,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注重国学的浸润、融合和积累。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渗透与整合。幼儿时期是开展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国学教育从娃娃抓起”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为了把这一最好的教育传承下去,我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经过两年来的坚持和推广,加深了对国学经典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我园对国学经典教育的认识

1、摆正心态,重新认识国学经典教育。我们曾经以为经典诵读就是单纯的学学古诗,念念古文,是简单重复的死记硬背,经典著作里那些苦涩难懂的文字和高深莫测的言语想想就令人望而却步,所以一些老师在学国学之初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无甚作为注解。后来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关于2只蚕子的故事案例却改变了大家的这种心态。故事讲述了2只蚕子因为不同喜好对同一种食物的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命运:喜食新鲜桑叶的蚕子长得白白胖胖,不喜欢吃新鲜桑叶的蚕子则长得很瘦小,最终被主人丢弃。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做一只对新鲜桑叶敏感的蚕吸收的养分最多;而原地打转在陈旧叶子上不动的,只能变得又黄又瘦,难逃被主人弃之的命运,因为它即便日后产茧也是次品!为了不在今后的竞争中被抛弃,教师们端正了学习心态,纷纷以第一只蚕子为榜样,开始了蜕变的历程。

于是,在我们推开国学经典教育这扇大门,并一步一步接近她后,一点点地被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因为它一是涵盖面广阔,包括语言识字、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常规礼仪、自然常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二是语言优美、文字简练,三是思想智慧高远,并且最终回归到对幼儿施行德育中来,与当前教育异曲同工,古人先贤眼光长远思想高深由此可见一斑。在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国学经典以后,从2010年开始,我园掀起了在全园范围内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热潮。

2、确定我园国学经典教育主题。基于新的认知,在重新解读和梳理后,我园最终确定了国学经典教育的主题——“诵经.习德,知书.达理”,短短的八个字,字字珠玑,凝聚着全园教师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我们对幼儿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的期望,那就是“诵读中国文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你我高尚德行。”我们从中提炼出了三个层次:

(1)从枯燥读经到快乐诵经。国学经典教育原来并不只是枯燥乏味,苦涩难懂的古文,而是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孩子们的读是在快乐中读,在优美中读,并且国学经典教育所提倡的“说文解字”、“知行合一”等,都是生动的语言教育方式,孩子一旦学习了这种高度的语言表达,再学习低度的语言表达可以居高临下,势若破竹,并可以轻松达成大纲中语言领域的教学要求。

(2)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里蕴藏着先贤圣人5000年的智慧精髓,和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河不择细流。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人是一种心灵减压,《论语》中自然的生活化的观念对大家的唤醒,让每一个人有种温暖的感悟;让我们回到本真,帮助我们解开心灵的迷惑。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云“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此不难看出祖先们对一个人高尚品德的推崇和首肯,可是纵观当今社会,许多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忙于工作忙于赚钱,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造成其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社会大环境的被污染也导致许多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惨痛的案例让人们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思考幼儿品德教育的走向,此时经典的国学文化无疑为一盏黑夜中的明灯,为我们一直所追寻的精神家园燃起无限希望!

我们期待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那么家长的有力支撑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净化,必然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出一片和谐的蓝天,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潜移默化悄然习得良好的道德习惯,假以时日就会转化为内在的修养,自然而然地拥有儒雅高贵的气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幼儿园,传承传统文化经典就是用民族文化哺育儿童,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坚毅的人格精神,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注重国学的浸润、融合和积累。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承,但是又必须面向未来,为一个人一生的成才打下基础。

二、我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保障和措施 为了确保国学经典教育在我园顺利推进,我们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交流和学习培训来夯实老师们的国学基础,在反复的实践与课堂磨砺中,丰富了教师们自身的国学知识,提升了国学涵养,提高了教师们进行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的能力。

1、大量开展培训和学习,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园每班有一名兼职的国学教师(主要由语言教研组的教师担任),为了在短期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我们有3个途径:一是开展园本研讨——以教研组为平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小主题研究;二是请进来——邀请专家来园开设专题讲座,培训全体教师;三是走出去——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国学主题的学习和观摩。

2、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集中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可行性。

3、管理层做好对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考核。加强日常巡视,做到每天深入班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与帮助和指导;带头开展一线教学,从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后续指导更有话语力度;制定“国学活动评价表”,对教师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实施情况进行每月、每期、每学年的评价,根据完成情况和评分对教师进行考核。

4、鼓励教师学国学、读国学。我园保教办收集资料制作了一本国学手册,向每一位教师发放,鼓励大家加强个人自主学习,鼓励教研组组织组员集中学习。一段时间下来,老师们对于《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读物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园又推出了每周一次集中诵读的活动——每周五的例会,全体教师集体诵读国学手册上的部分内容,既锻炼了胆量,又展示了老师们学国学、读国学的成绩。慢慢的,不会认的字会认了,不会读的字会读了,老师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

5、做到三个认真。

(1)认真遵循国学课程三个基本教学目标,认识到“诵读”就是以丰富的形式、快乐的活动实现乐读、美读;“说文解字”则指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自然熏习地识字;“知行合一”指落实德行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所在,在实施中要高度重视,重点培养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2)认真了解和掌握各年龄班教学内容。我园在小班中推行《弟子规》这样一本系统化的“儿童行为规范”,在中班推行中国文史简明大纲《三字经》,大班幼儿则使用最优美的识字经典教材《千字文》。

(3)认真落实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幼儿园明确规定各班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国学经典的集体教学活动,要求有连续性和延续性。同时,采取灵活、分散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即每天诵读不少于15分钟。利用“晨诵、午读、暮省”,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典文学精华,培养良好情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和整合

(一)国学经典教育在学科领域中的渗透和整合

1、渗透语言识字教育: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然积累了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逐渐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再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中,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对答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2、渗透礼仪教育:从小学习谦让、有礼貌,勇于表现自我,发展社会性。以我园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例。我园每周二放学后免费对礼仪队、记者队、腰鼓队等三个活动小组的幼儿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内容总是与国学挂钩;定期带领小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宣传和锻炼,每次幼儿园有庆祝、迎接或表演活动时,这些小队员们也冲锋在前,一次又一次的展示着自己的风采。通过两三年的培养和磨砺,三个队的孩子们在意志品质和情商感知、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加谦让有礼、大胆自信了。

3、渗透艺术教育:在艺术领域中享受国学。首先教师重视,经常性地指导幼儿练习画梅花、兰花、竹子等,有的班级还用神话故事里的“神笔马良”来创设美工区。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如:在教学中使用节奏游戏——节奏卡:幼儿一边拍手、跺脚、点头进行诵读);引歌套词变国学经典教育为快乐的歌唱教学——将幼儿喜爱的儿童歌曲的歌词改编成国学经典,让幼儿在音乐的美景中自然愉快地唱诵国学,快乐而易于接受。如把“泥娃娃”、“找朋友”的歌词改为《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内容,将唱、诵、跳结合起来,深受幼儿喜爱。

4、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礼智信” 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让国学更贴近幼儿的生活,通过学习来让孩子得到熏陶,把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孩子们年少幼小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形成优良品行。里面包括两个部分,即:

A、结合节日进行情感教育。我们注重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举行系列宣传、庆祝和慰问活动,如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孩子们来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礼物、佩戴红花,实现自己尊老爱老的情感诺言,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尊老爱老美德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有国庆节“爱的教育”;双节“爱心飞扬”社区演出;三.八节和中秋节“5个一”活动:一个拥抱或亲吻,一首歌曲或儿歌,一句爱的话语,一件贴心小事,一张祝福卡片或一张绘画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的情感得以找到润发的土壤。

B、结合公益活动进行情感教育。如工会和党组织联合开展的“同在一片蓝天下”爱心捐助活动,“地震我来帮”活动,“帮困助学”活动等,孩子和家长都踊跃参加,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捎上一段祝福的话,以公益活动为途径,打造一颗情感永固之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渗透和整合

1、晨间音乐:早上8:30—9:00入园时段,我园会播放国学CD。当我们精心编辑的古典诗词和歌曲,韵味十足地飘扬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幼儿和家长们踏着郎朗诵读声来,浸润在优美的民乐诗海中,增加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同时丰富了家长们的国学经典知识,说话行事更加文明有礼,入园时段变得有趣。

2、早操活动:我园早操音乐与晨间音乐属同一系列,充满浓郁国学气息。早操器械也尽量融入国学元素,如棍棒操中的棍棒可以变身为锄头,模仿农耕动作;可以变身为扁担,模仿日常生活动作;还可以变身为笛子/箫,体验古典器乐,模仿吹奏动作;凳子操的凳子可以加入织布动作,既能够体验劳动的艰辛,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古人的生活和生产。

3、餐前休息: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诵读活动和餐前感恩。我们使用的7句感恩词分为家园两个层面,在幼儿园用的是“感谢老师教导之恩,感谢同伴帮助之恩,感谢食堂阿姨为我们做好吃的饭菜”,在家里用的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长者先,幼者后;大家请用餐。”通过这样的做法向幼儿传递知恩、感恩、报恩的信息。

4、入园离园:这一环节注重师生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互相问好和道别,通过柔和的表情、温暖的眼神、文明的语言等树立榜样形象,对孩子施以积极影响,培养其彬彬有礼的言行。

5、国学晨会:为给幼儿和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我们在每周五早操时段设立了国学晨会。活动时,除托班外的各班师生齐聚操场,幼儿用歌唱、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示本周国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则按班次轮流主持晨会和讲述故事,实现班与班之间和谐友好的切磋交流,为幼儿大胆自信的展示自己提供了机会,为教师实现自我提升提供了舞台。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环境中的渗透

“用环境文化当教材,不仅让学习变得更为有趣,更能使孩子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知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我园的创设理念和原则。以幼儿为本,创设让幼儿健康、智慧和社会化发展好的环境,坚持一致性、适宜性、参与性、开放性和经济性5大原则。

2、我园创设的国学环境。整个幼儿园都充满了书香气息,瞧,长廊上挂满了灯笼和柳条,柱头上贴满了国学经典著作内容及童蒙读本节选,让幼儿和家长随时都能感受浓浓的国学氛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流传千古。这些都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每一层楼都借用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有效利用。如:一楼:福字+中国结;二楼:脸谱+粽子;三楼:扇子+十二生肖(玉米皮做的草垫子)。

在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时,我们还专门设置了国学主题墙,这一墙面方便老师根据最近教学及时更换主题内容,并标注译文,便于家长更好的理解,并进一步教育幼儿。同时因地制宜在大小楼梯上张贴《三字经》和《弟子规》,现在家长和幼儿在一行一走之间都被浸润在国学气息之中。

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中,室内有国学专栏、盥洗室、语言区,室外有家园栏、绘画栏等,每一处都巧妙地渗透着国学元素,处处整合。

(四)国学经典教育在中国民间传统游戏中的渗透

滚铁环、跳皮筋、跳房子等民间传统游戏里有一种纯粹的童趣,而这正是现在的孩子逐渐失去的。较之市面上比比皆是的昂贵成品玩具,铁环、草绳、鸡毛毽子、翻板这些曾经为我们这一代带来许多快乐的民间传统游戏更经济,材料更环保,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我园专门开辟了传统游戏区,投放了二十余种民间游戏器械材料,面向全园家长、幼儿和老师开放,老师们可以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幼儿滚铁环、跳草绳、玩翻板,家长也可以在离园时带领孩子玩一玩乐一乐,成人重温儿时的快乐,孩子也能在这份质朴和自然中感受一份特别的幸福。

四、我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取得的一些成绩

1、特色逐渐凸显。我园先后于2010年11月、2012年4月承担了两次县级国学研讨活动,在县域范围内受到好评,国学经典教育逐渐成为了我园的一项特色教育。在各种庆典、宣传活动中推出的舞台剧《守株待兔》、戏曲表演《说唱脸谱》、古诗诵读等节目,更是获得了一致好评,让我园国学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了人们心里。

2、教师得到成长。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磨砺下,我园教师的国学教学能力迅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指导幼儿参加县级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也先后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教师们的国学见识日益丰富,无限敞开了了解传统、了解民俗、了解经典的坦途,国学专业团队正如灿烂星辰徐徐诞生。

3、收获国学成果。在不间断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研究2年后,我们把过程性资料和一些成果制作成了一本国学小书,收录了开展师资培训、举行各类活动、进行环境创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它见证着全园教师在国学之路上艰难跋涉的历程。

篇6: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论文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各地幼儿园踊跃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2],全国性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讲座(下)

[5]王建堂.国学与科学.

上一篇:做销售最容易犯错误下一篇:微商正能量励志早安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