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2024-05-20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精选5篇)

篇1: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孔子提出“天下归仁”的思想,指出“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泛爱众”(《论语·学而》)。此外还有儒家的“和为贵”(《论语·学而》)与“致中和”(《礼记·中庸》)思想,形成了杜甫以儒学为框架的“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理念。《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天下为公”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大同社会理想,也是杜甫所向往的和谐社会的理想世界。除了儒家的思想资源以外,道家文化的“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顺物自然”(《庄子·应帝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释家文化中“众生平等”《大般若经》卷三五)、“普度众生”(《普曜经》卷三)的慈悲思想及墨家文化中“兼爱”、“非攻”(见《墨子》中《兼爱》、《非攻》篇)的和平理念等,也从不同的思想层面为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提供了精神的滋养。

实际上,杜甫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从中原文化开始的。在中国诸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是中国元文化的渊源和发祥地;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其源头都在中原。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的青壮年时代,是在唐代洛阳、长安两京地区度过的。他35岁以前,基本上是生活在他的家乡洞南巩洛地区,之后的十多年则生活于长安。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包括长安、洛阳两京地区)自周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制礼乐制度以来,两汉、北魏、隋唐都盛行儒风。中原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起源于中原的老庄的道家和首传于中原的释家的文化思想,也在中原地区相当流行。中原文化以儒教为本,以道、释为翼的相互补充的思想框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结构。但相对地说起来,儒家思想文化则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杜甫的思想基本上在“儒家界内”(叶燮《原诗》),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务实致用的文化思想,对现实社会有很强的政治教化作用和现实的实用性。中原地区的文学,自《诗经》、汉乐府以来,就有很强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原的史学传统,也是充满着实用理性的。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儒家关心现实的人生态度所形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是推进和追求社会安定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动力。道家“顺物自然”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释家的“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维摩诰所说经》)的平等意识,可谓是对儒家的“仁者爱人”(《孟子·离娄》)思想的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和谐文化。中原文化的传统,奠定了杜甫以儒家为主,兼融道、释的文化思想基础,儒、道、释等思想中的和谐文化因素,对杜甫的人生观有着至深的影响。

除了历史的文化渊源之外,唐代的社会,是杜甫文化思想形成的`现实渊源。尤其是唐太宗和唐玄宗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更是杜甫心目中和谐社会的样板。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务实的一种。儒学主要是以伦理道德来安定社会秩序、协调各种人事关系的学说。但在魏晋以后,儒学渐被以玄谈务虚的玄学所代替,处于边缘的地位。唐代建国之后,唐高祖及唐太宗皆实行重儒政策,恢复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学校以教授儒经为主的教育制度。唐太宗尤重儒学。他说,“朕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贞观政要》卷六);但对道、释他也同样加以利用。由于他政治上开明、对中国的和谐文化有很深的理解,故他在对待君臣关系、民族关系及君民关系等方面,都能处理得比较得当。他提倡大臣进谏,和睦群僚,搞好君臣上下的关系。对民族关系,他也处理得比较恰当。他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因此被各民族尊为“天可汗”。他把君民关系比做是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自鉴录》,《全唐文》卷一零),故能均田于民,轻徭薄赋,促进生产

发展,和谐社会关系,从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玄宗在盛唐社会的前期,继承了太宗的开明政治和文化政策,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臣,兴利除弊,毁玉沉珠,生活节俭,勤政爱民;在经济上采取了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的空前的经济繁荣景象;在对外关系上,他采取以和平外交为主的绥边政策;在思想方面,他以儒教为中心,兼倡道、释,还采取了对外来文化开放的政策,使各种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促成了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使盛唐文化尤其是诗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局面。那时大唐的综合国力空前强盛,居于世界之首,出现了“开元之治”的又一盛世。厝太宗的“贞观之治”与厝玄宗的“开元之治”使唐朝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后世所企羡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是封建社会中和谐社会的样板。但是,唐玄宗在天宝后期,逐渐地骄傲自满,腐化堕落;私欲膨胀,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盲目扩边,激化了阶级和民族的矛盾;在思想上迷信道教,使赖以治国安邦的儒学削弱和边缘化,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文化上也失去了和谐。安禄山、史思明等分裂分子野心膨胀,乘机扩张势力,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杜甫生长于盛唐之世,从小就树立了安邦济民之志,把“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和谐社会视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理想社会。因此,他在天宝后期及安史之乱后,虽处以乱世,目睹时艰,但却未丧失信心,时时处处都以大唐盛世的和谐社会为理想支撑,加以追怀,并以此作为复兴大唐的思想动力,对社会上出现的一切不和谐的现象进行批判和斗争,力争大唐早日恢复往日的盛世。

除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渊源之外,杜甫还有其家学的文化渊源。杜甫出生于_个世代“奉儒守官”(杜甫《进雕赋表》)的家庭,有“传之以仁义礼智信”(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的家风。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时期一位对儒学研究造诣很深的将军,著有《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杜甫的一生都以这位先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其儒学造诣为自豪,曾自称对其先祖杜预“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祭远祖当阳君文》)。杜甫之尊崇儒家文化是有其家学渊源的。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朝的著名诗人,虽不以儒学闻名,但其诗中也充满了“抚功衔道义”(杜审言《赠崔融二十韵》)的儒学精神。他的继祖母卢氏,“慈恩穆如”,待审言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他的叔父杜并,是一位有名的“孝童”(见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他的姑母裴氏,是位“鲁义姑”(出处同上)式的人物。杜甫年幼,母死后,即由这位姑母抚养长大。其外祖母李氏也被时人视为“勤孝”(张说《赠陈州刺史义阳王神道碑》)一类的人物。杜甫在这样充满着儒教仁孝节义的家庭环境及亲戚中长大,自幼耳濡目染,受到先祖的儒学精神和家庭仁爱和谐家风的很深影响。正是在这些历史、现实与家庭的文化氛围中,杜甫广泛地接受了中国的和谐文化,成为中国诗人中最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思想行动和诗歌创作之中。他的和谐文化思想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诗歌审美观念与诗歌机制方面的和谐等三个方面。

(一)杜甫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杜甫特别向往儒家的君明臣贤的理想君臣关系。他心怀稷契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心目中的圣明之君是尧、舜和唐太宗(“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杜诗对尧、舜、唐太宗等君臣和睦的关系予以赞扬,而对唐玄宗晚年亲近小人、屠戮贤臣的行为屡加谴责:“忠贞负冤恨,宫阙深旒缀”(《八哀·李邕》);他对唐肃宗猜忌贤臣也十分不满:“唐尧(指唐肃宗)虽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他希望能够回到尧舜与汉初“古时君臣合”(《述古三首》其一)的君臣和洽的局面。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杜甫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可谓是父慈子孝、夫爱妻顺、兄悌弟敬的典范。对子女,他是一位好父亲。他对自己的子女慈爱有加,教育子女读书写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并让儿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见《催宗文树鸡栅》)。对妻子,他是一位好丈夫,与妻子恩爱和睦,情深意长:“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对弟妹,他也是一位好兄长。在战乱中,他时刻思念身在他乡的弟妹(见《忆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等诗)的安危。

主张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他对朋友十分讲诚信,他希望“天下朋友皆胶漆”(《忆昔二首》其二),都成为管、鲍之交,最恨“翻手作云覆手雨”(《贫交行》)的人。他交的朋友如李白、高适、岑参、严武、郑虔、苏源明等人,不管是对方的穷通遭遇如何变化,他对朋友的友谊都是终身不渝,是一个最忠于友情的人。杜甫还对如李邕、房瑁等正直耿介的年长的前辈,十分尊敬;对年轻的后辈如王郎、司直等人,则奖掖有加,寄予深切的关爱之情。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杜甫一向主张平等相待。他自己的儿子虽然在贫困中饿死,但比起“失业徒”和“戍远卒”的平民百姓来,自己仍有“生常免租役,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士族特权,对此他表示十分愧怍;他与羌村的父老一起饮酒,谈论时局(见《羌村三首》);有客人来访,他请邻家的农家老翁对饮作陪(见《客至》);他有时还到农家与老农喝酒谈心,与处士山人交朋友,从来没有官人的架子。

对于下层百姓,尤其是对那些弱势群体,杜甫则体现了仁厚的关切同情之心。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天宝末年即写出《兵车行》一类的诗歌,为“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的远征边塞的士卒鸣不平。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写道:“庭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尖锐揭露了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百姓和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后,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他更写出“三吏”、“三别”之类的新题乐府诗,为天下苍生的生死离别为之痛哭。在蜀中,他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枯棕》等诗,对流离失所的寒士和被刻剥得无以为生的百姓发出深切同情与感叹。在夔州及江湘等地,诗人虽已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却对战乱中无儿无食的寡妇、负薪背盐白发不嫁的夔州女、峡江操舟卖命为生的船夫以及湖湘“杼轴茅茨空”(《岁晏行》)的贫苦人民掬出一把把同情之泪,处处为他们着想,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乱,让百姓们过上“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的太平日子。他还希望统治者要“行俭德”(《有感五首》其三),惩贪腐,使“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的清明之治及“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早日出现。

主张平等相处的民族关系。在这方面,杜甫是深受唐太宗和唐玄宗对各民族平等相待政策影响的。在他的诗中,杜甫对一些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如哥舒翰(突厥人)、李光弼(高丽人)、王思礼(高丽人)等为大唐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甚高的评价,并不因其为异族而掩德不彰。他与贺兰杨、宇文晁、斛斯融等少数民族的人也都有诗歌的交往。对唐军中的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战士,他主张应与汉族战士刑赏一致,平等对待:“明其号令,一其刑罚,申其哀恤,致其欢欣,宜先自羌子弟始。”

篇2: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作者:葛景春

摘 要: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的影响最深。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谐文化精神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均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甫;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205—0

5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从小接受的主要是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对道家、释家、墨家、玄学及其他诸子中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所吸收。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用自己的创作活动,与现实社会中那些破坏社会和谐、分裂民族与国家的邪恶势力与残酷剥削黎民百姓、贪污腐化等丑恶的社会现象作了不懈的斗争。他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崇高理想的精神及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受到历代志士仁人的高度尊崇与继承发扬。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但他的影响,实际上已超越了诗人的范围,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层次。探讨和研究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关系,发掘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承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思想行动和诗歌创作之中。他的和谐文化思想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诗歌审美观念与诗歌机制方面的和谐等三个方面。(一)杜甫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杜甫特别向往儒家的君明臣贤的理想君臣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主张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主张平等相处的民族关系。在这方面,杜甫是深受唐太宗和唐玄宗对各民族平等相待政策影响的。主张国与国之间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杜甫主张各国应各自有疆,互不相犯,和平共处。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保卫国家不受侵犯的基础上,他反对统治者对外扩张,穷兵黩武:“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五)即使是卫国战争,在战胜敌人的情况下,他也主张尽量地减少敌人士卒的伤亡,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二)杜甫对待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理念

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是盛唐文化的一个特色。唐玄宗在盛唐的前期即开元二十三年以前,是很重视各种文化思想的和谐发展的。,各种文化的和谐并存,是杜甫所追求的目标之

一。(三)杜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

杜甫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很深的感受,在他的诗歌中有充分体现。他还非常重视绿化工作,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他在草堂周围种树植花,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有相当自觉的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与环保意识。

(四)杜甫审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真善美的和谐。杜甫所尊崇的主要是儒家的审美思想。儒家的美学观主要是“尽善尽美”的善、美和谐理论。此外,道家的“嫉伪崇真”的以真为美的审美思想,对杜甫也有一定的影响。道家的崇真嫉伪思想与史家的“实录”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的“尽善尽美”和道家的“以真为美”相结合而成的真善美和谐的审美理念,形成了杜甫以道德伦理为价值标准以及写真实的现实主义为主旨的文学思想。伦理观与审美观的和谐。杜甫充分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道德观和诗歌的审美观,表现出“中和”的和谐思想。杜甫为人忠厚诚恳,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与人际关系的和洽仁厚的态度。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情感,也都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很有一种理性的节制,不像李白的诗歌那样任情随意,飞扬跋扈。

(五)杜甫诗歌机制中的和谐理念

杜甫诗歌在机制方面体现了充分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不同诗歌体裁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的和谐,以及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诗歌情感与节奏、意象的和谐等方面。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杜甫在创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体裁。如以言志、咏怀、纪行、叙事和议论的内容,他主要选择古诗这样在篇幅和声律方面比较自由的诗体。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相和谐。在面对不同读者时,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有区别的。诗歌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在古体诗中,主要是语言的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的自然声韵是相当和谐的。在声律上,杜甫还追求诗歌人为的声律与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中常常有“三平调”的句式。这些句式,是杜甫为了使古体诗避免律句入诗而故意造成的。三平调是人为的,而古诗要的却是自然的音律,并不刻意避免律句入诗。他的拗体律诗中也有些不讲声律、任凭自然声调的句子,以打破律诗声律过于呆板和熟套,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人为声律与自然声律相和谐。

情感与节奏的变化与和谐。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指诗的情感上特色,“顿挫”是指诗的语言声调的错落有致。正是“顿挫”才造成了前者的“沉郁”风格。上联与下联在语法结构与语言节奏上都有变化,这是节奏上的“顿挫”。正是在节奏的顿挫变化,才造成杜诗情感的迭荡起伏,造成“沉郁”的语言风格。

篇3:营造班级精神文化 构建和谐班级

关键词:精神文化,和谐班级,班级管理

一、确立班级精神目标, 奠定和谐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主任首先要确立班级精神目标, 培养班级精神。我们是中职学校, 学习幼师专业, 班内大多数是女生, 且多来自郊县, 弹、唱、舞、美、讲五项技能几乎空白, 专业基础很差, 且性格内向拘谨, 表现力欠缺。建班伊始我们制定了“挑战自我, 学好技能, 成功就业, 回报父母”的班级精神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 班里学习氛围浓厚。放学后, 声乐、舞蹈教室、琴房、美术教室都是学生练习的身影, 班级不和谐因素大大减少。

二年级第一学期我班部分学生借口文化学习不重要, 出现作业抄袭、考试想作弊的问题。班会课大家通过讨论, 设立了“作业不抄袭———知识很重要, 考试不作弊———诚信我最美”的阶段要求, 及时扭转了学习中的不和谐现象。

二、搭建活动平台, 创设和谐氛围

增强班级凝聚力, 是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方面。特别是一个新组成的班级, 学生环境陌生, 老师陌生, 同学陌生, 生活规律起了变化, 心中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孤寂的感觉, 特别需要集体的温暖。此时, 班主任应及时抓住契机, 搭建活动平台, 创设和谐氛围, 增强班级凝聚力。对于我校来说, 入学伊始最能调动学生们情感, 增强凝聚力的最佳时机就是刚开学9月中下旬的体育节了。我班有43人 ( 女生40人, 男生3人) , 总体上缺乏体育人才。我们提出“团结协作, 赛出风采”的口号。在整个运动会过程中, 大家互相帮助。有的积极参赛, 有的呐喊助威, 有的送去掌声, 有的送去纯净水、巧克力补充体能, 有的拥抱、搀扶赛完的运动员。赛场内外, 温暖涌动, 和谐满满。最为感人是集体项目拔河比赛的情景。一位同学的日记记下了这一片段, 让我们感受一个新建班级体的融合与凝聚。

新建班级,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 就取得全校二十六个班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并获得了精神文明奖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之后, 同学之间关系亲近了, 班级和谐、融洽了, 凝聚力增强了。

平时, 我们根据学生爱好, 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强化凝聚力, 为学生的青春剪影增添几笔色彩。

如春天一起爬山, 野炊, 女生节一起做游戏, 元旦一起联欢, 圣诞节一起游岔河、去花卉市场、动物园……

三、师生有效沟通———和谐溢满班级

我感觉这方面成功之处有我的小秘诀———小字条、QQ聊天、班级论坛等方法, 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师生情感升华的纽带。我的每一届学生中, 多数人都收到过我及时写的“小字条”, 上面有我给每个学生写的心里话。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通过网络能够把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师生和家长联系起来。我充分利用QQ聊天, 电子邮箱、班级空间及时和学生沟通。鉴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 班主任能够准确及时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班级管理更加民主与科学。并可借助网络资源, 拓展师生的交流话题, 丰富班级管理的手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平时, 同学们有什么困惑、秘密、愿意与老师交流的, 都可以随时写, 通过邮箱寄给老师, 老师再一一回复。 ( 一个班40多个同学呀, 这样, 交流批阅时间, 更多的是“凌晨”) ! 所以, 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班级班风正, 文化氛围浓厚, 学生懂事,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默契, 我经常称自己是幸福的班主任。

这种很“快捷”的及时性交流, 学生们视为“珍宝” ( 她们称之为“心灵沟通站”) 。有的同学把老师的文章打印下来, 视为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直到现在, 许多毕了业的学生聚会时常提起它。这个空间上的每篇文章都是我和学生心灵沟通的见证。 ( 我们已编辑成册)

四、巧妙化解矛盾, 打造和谐班级

有阳光就有阴霾。任何一个班级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们在做班级工作的时候, 如果能巧妙地借助这些“外力”, 会使班级建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

1. 运用“问题”及时引导

曾经一段时间, 我们班的晚自习很吵, 经常被扣分。我思考之后决定开始“整治”, 但我并没有直接去批评责骂孩子们。左宗棠说: “任何简单的责骂, 都如家鸽, 最终都会飞回自己的家。”我这样告诉他们: “我们的早操令所有人羡慕, 我们的内务卫生可以全校免检, 我们积极劳动的作风, 团结向上的班风,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遗憾的是我们的晚自习很吵。”同学们沉默不语, 低下了头。我接着说: “成为人才 ( 我一直用人才的理论引导我的学生) 靠的不是外在的压力, 而是要发自内心主动进攻、锐意进取。我不想做一名合格的‘狱警’每天来看着你们, 因为你们每个人在我的心目中都是未来的人才。换个角度想, 你们将来走入社会, 会有人每天来看着你们吗? 不会的, 靠的还是你们自己, 看你们能否做自己的主人。我不多说了, 我想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得很好。“说了这一番话后, 结果在当天的心灵沟通平台中, 好多学生这样写道: “刘老师, 我们不会令您失望的, 我们是人才, 我们会用行动证明自身的价值, 打造一个奇迹的班级。”

2. 借助教官巧妙化解矛盾

促膝谈心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遇到班里学生出现问题, 找学生交谈, 教师、宿舍都有班主任的身影。可苦口婆心、妈妈般的唠叨往往让学生厌烦, 有时借助外力往往事半功倍。

女生班的问题往往是“小心眼”, 互相之间因一句话而造成误会, 造成不团结。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 女生之间闹矛盾, 反复调解之后效果不明显。我突然想到, 正值青春期的她们特别喜欢军训时的李振伟教官, 就通过网络把这件事告诉给教官。他很快写来一封信, 我把这封信放在了班级空间上, 让大家思考, 利用班会组织讨论, 女生们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 发现所谓矛盾其实就是女孩子们的小肚鸡肠, 大家互相原谅了对方。

后来, 李教官还利用外出的机会特别到我们班来, 在大家一起唱歌、聊天, 做游戏, 女生们很快就和好如初。

试想, 如果没有恰当引导, 班级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和谐, 就不会有这么强的凝聚力。

篇4:班级精神文化促和谐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      健康成长      和谐

我担任班主任的四(3)班是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上进、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会学习、懂做人”是我们的宗旨。73名小成员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走进我们这个大家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我爱我家”的浓浓亲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向上的班风引导。

一、目标明确  争优不竭

目标就是方向。开学第二个星期,我和孩子们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班级奋斗目标——为创建文明班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用了6节班会课,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守则》《规范》《文明班评比条例》,并逐条剖析对照,找出本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让孩子们“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根据《守则》《规范》《条例》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在班风班容、安全卫生、两操、课间和谐、课堂纪律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班主任不定期抽查双戴、卫生情况等,让抽查出来的规范示范员,享有检查的资格,去督促做得不够好的同学。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合格了,成了行为榜样、带头人。大家能将班级的荣誉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让班级稳步前进,促成飞跃。

二、奖罚分明  激励上进

“班风正,学趣浓”。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引领班级成员前进的旗帜。一个班风要健康良好地形成,奖罚分明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班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上有个表,叫“成果树”,学生每单元的考试成绩如果达到90分以上,就得一颗红心,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分数,贴在“成果树”的“智”中;如果这单元比上一单元进步,也得一颗红心,写上“我进步了”字样,贴在“成果树”的“能”中;如果做了好事,也得一颗红心,写上“今天我做了××好事”等句子,贴在“成果树”的“德”中。这一做法,无须多言,学生们都各自努力,希望能为“成果树”的成长添枝加果。如果谁违反了《规范》等,就自己对照找出违反了哪一条,改正后做一件好事补回来。这样,在无形地自我约束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三、和谐温馨  播撒爱心

和谐,一个简简单单的词,里面却包含着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友好相处”!当生活在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会感恩的人。反之,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冷淡、漠视。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比较富裕,又是独生子女,加上电脑网络等传媒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动不动就打人,辱骂他人,拉帮结派,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对此,我不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有强烈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还利用每周星期四的自习课举行“感恩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宽以待人。结合少先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了“唱响民族和谐”“争当‘四好少年”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理解并懂得了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内涵,树立了远大理想。这样,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多了,相互理解的多了,矛盾少了,学习勤奋了,协作意识也强了。孩子们之间还开展了“一帮一互助”,优生帮差生,“和谐结对”,民族学生手拉手,“爱心服务”等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切磋,相互鼓励,形成见难就帮的和谐氛围 。班上有个叫黄棚光的队员,妈妈是个智障人,爸爸体弱多病,一家四口的生活开支只靠年仅19岁的姐姐打工维持。同学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把零用钱捐给他,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学习用具,有的还和爸爸妈妈送生活用品到这同学家中。上学期,班里有位叫李嘉源的队员患上了“红斑狼疮”病,生命垂危,同学们自发地给她捐钱,一天时间就捐了2680多块钱(包括我和部分家长),班干部还组织同学到医院探望她,鼓励她好好治病。“关爱”“感恩”已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四、累累果实  成绩可喜

篇5:和谐文化精神鼻祖杜甫

关键词:“和”文化,和谐校园文化

1、传统“和”文化的含义和影响

中国“和”文化思想源远流长, “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中国人历来主张“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的“太和”观念, 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同时又提倡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主张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取得平衡协调, 将各种有差异的事物相互融合, 才能产生新事物。由此可见, “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以及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在各具独特性的个体之间, 在各具矛盾性的异质之间, 互相协调, 使之达到最佳组合, 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并且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是东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和”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化巨人, 孔子为中国“和”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创立的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持续稳定发展的主流文化,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至今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多元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时代, 如何化解不同文明的冲突, 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就在于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传统“和”文化源远流长, “和”既是宇宙和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 更是中国文化的人文本体和终极价值。

2、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 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和基本理念, 反映了历届师生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 是凝聚大学师生力量的精神纽带。从具体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出来的可以使学校的校训、校歌、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等等。它是一种提倡多元并包的文化理念, 是一种倡导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文化, 是一种主张自由与和谐的文化观念, 是孕育自立与创新精神的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是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 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和谐校园文化应体现先进性、创造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和谐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是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今各高校在发展中也是各具特色, 通过发展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很多大学也是突破了传统的发展视野和框架, 朝着综合性、多科性迈进, 这就必然给自身的大学文化发展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大学文化围绕着原有的精髓不断地补充、丰富, 兼容并包了更丰富的、更具体的内容。中国矿业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注重打造自己的校园特色文化。2009年在学校迎来百年校庆之际, 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学术论坛、百年校庆文艺庆典、校友重逢座谈等大型特色活动, 宣传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同时举办了诸多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 通过校庆纪念邮票、校史校志书籍、大型话剧、校庆电影、校园铜像、书画展览、各类文化比赛等载体, 充分展示学校独特的大学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 在学校百年风风雨雨的办校历程中。始终秉承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校训, 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促进我国能源资源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校园文化的终极发展目标是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融为一体。因此, 大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 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变化,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3.“和”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和”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文化, 是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另外, “和”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和谐校园的向往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也是和谐校园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它能够调动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为构建当代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和”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化解矛盾。当前, 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论是学生的学风建设, 还是校园安全管理与教育, 甚至是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的问题, 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建设“和”文化有利于学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和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去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凝聚学校向心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加强学术创新能力起到化解矛盾、整合校园关系的作用。总之“和”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协调校园利益关系、融洽校园氛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4、“和”文化理念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启示

“和”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思维取向。自古以来, 追求“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想, 而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和为贵”理念与制度的存在是为了达到和谐, 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状态, 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一种目的。“和”的思想与制度在校园制度与管理当中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成长都非常关键。“和”的文化理念是达成和谐校园文化目标的基石。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因为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加强和建设“和”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一系列社团文化活动, 包括科技创新论坛和科技竞赛与文化艺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同学协调与合作, 同时以“和”的文化理念应用到社会工作当中。对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遵守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益处。最终使社会环境向有利于人和社会的良性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 “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和弘扬“和”文化精神, 加强对“和”文化精神的研究和推广, 是推进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文化精神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思想与新时期大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实践相适应, 它对协调学校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 为高校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证。

参考文献

[1]、杨筱玲, 建设“和”的校园文化[J].管理教育, 76-77

[2]、崔寅, 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5) , 55-57

[3]、邱瑞玲, 刘科荣, 试析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 高教探索, 2010 (2) , 96-98

上一篇:大班语言教案白云肖丹丹下一篇:读《囚徒的豪情》有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