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文化

2024-06-30

和谐管理文化(精选十篇)

和谐管理文化 篇1

一、传统大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大学管理, 大多以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等传统管理模式为主,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 这种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办学理念存在缺失。

通常,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自身个性的体现, 它指导并决定着大学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而传统大学管理模式主要应用的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忽视了文化的培养, 仅依靠行政手段维持大学的对外稳定性。由于办学理念缺失, 会失去大学原有的精神和使命, 导致了大学的官本位意识, 行政权力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导致学术权力长期被压制, 学术自由成为空谈。因此, 大学教师也放弃了对学术的追求, 以追逐名利为己任, 变对学术与学问的追求为谋求官职的条件和手段。一些大学教师做科研、搞调查, 不是为了教书育人, 而是为提高技术职称级别、提高行政级别创造条件。这导致当前出现大量的学术垃圾和学术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圣洁形象;相对于专业设置而言, 许多学校不能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专业, 而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致使基础类和人文类的学科被搁置, 以至于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对于学生而言, 追求真知和自我完善的价值观被金钱至上和利益至上所替代。考级、考硕、考博仅仅是为了个人在求职竞争中加分, 甚至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 学习浮躁, 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良风气盛行;由于缺乏办学理念, 学校不考虑自身的特色和发展优势, 只顾追求升格和扩大办学规模, 这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2. 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我国大学管理, 不重视突出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 盲目地相互照搬照用, 导致大学文化缺乏个性, 出现庸俗趋同现象, 使一些大学文化出现了无个性、无特色和无创新性的一统化状况。

3. 大学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 大学办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受到限制, 管理体制死板僵化, 管理工作疲于被动应付, 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影响。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管理制度没有从人的主体价值实现的角度去制定;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量化标准, 缺乏灵活性, 压抑和束缚了人的非理性因素;传统模式下的大学管理制度缺乏制度执行后的评价和反思, 制度应变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挥, 没有起到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4. 大学激励机制不完善。

传统大学管理模式仅注重管理的秩序和效率, 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 从而导致激励手段以单一的外在激励为主, 从而引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失调。当前, 我国大学对教师的奖励激励过分强调物质性, 而忽视了精神性, 抑制了学校内部教师工作的热情, 进而导致了科研激励与教学激励相差悬殊, 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畸形现象。大学教授很少投身于一线教学的现象日益普遍, 使大学失去了其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领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倡导文化优先的理念日益突出。只有这样才能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手段属于同一范畴, 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它强调用文化的力量创造和影响管理, 主张通过发挥无形的文化力来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凝聚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文化管理就是以师生为出发点, 以师生员工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它是通过整合师生的价值观, 最终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它在管理实施中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

1. 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现代校园文化管理中, 全体师生成为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 他们既是管理的客体, 又是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 在学校实行文化管理中, 就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教职员工中要不断灌输“人本”的管理理念, 使广大师生自觉投身于校园文化和维护学校利益, 不断增加学校的内在文化力。

2. 实现人性化管理。

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在工的竞争环境,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管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形成一个师生互相支撑、互相赏识、互相感应、互相感动的“文化场”, 通过这个看不见的文化场, 有效地规范和引导着人的行为。

3. 落实民主化管理。

学校管理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永远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民主的管理可以凝聚人心, 促进团结和谐。可以使广大教职工在实现学校的目标上产生心理认同, 投入更多的情感, 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更加关注, 以做好学校工作为己任, 自觉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文化管理是遵循的民主原则, 真正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成为大学真正的主人。

三、完善学校文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下, 大学承担着人类知识创造、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它的高学历化和开放性发展, 使文化的教育和管理渗透在它的方方面面, 树立了正确的管理理念之后, 必须确立大学办学理念, 用办学理念统领大学发展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1. 树立大学文化管理观念, 塑造以大学精神为灵魂的办学理念。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 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发展大标;另一方面, 发挥尊重人才的特性、协调统一性和社会回报性等, 以期不断增加社会认同感。

2. 树立大学文化管理观念, 创建良好的大学文化建设氛围。

现代大学管理模式要以文化管理为主导, 要发扬现代社会赋予大学的开放民主、兼容并包、创新竞争的特征, 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 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传递和创造知识, 发挥其强大的思想教育和辐射作用, 带动教职工和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的改变, 在全新的价值观指导下, 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融合, 从而不断促使个人素质的提高。第二, 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通过多种现代宣传形式, 比如网络、广播、报纸等, 通过多个现代宣传阵地, 比如课堂、学会等, 积极宣传大学文化的内涵, 不断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步伐。

3. 树立大学文化管理观念, 不断完善大学的管理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要通过对教师实施有效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激励, 不断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去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实施民主型激励使广大师生感觉到地位和权利的平等, 更好地平等参与决策, 更多地承担责任, 更大地获得工作自由度和权限等, 提高办学效益。

摘要:在当代大学的管理中, 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要想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 必须引进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文化管理学校, 只有实行文化管理学校, 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主体地位, 才能发挥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其积极投入到建设和谐校园中去。本文就传统大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实现文化管理学校进行了探讨, 以期能够对大学的建设提供参考。

整合企业文化实施和谐管理 篇2

实施和谐管理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对我们来说,文化同样关系到理货行业和理货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集中精力研究理货文化,整合理货文化,引导理货文化发展方向,提高整个理货行业的生存发展能力。本文试图对以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对内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对外提高企业声誉和信誉,体现企业的存在价值,实现员工的生存价值,达到和谐管理的目的。

中国的理货行业由来已久,经历了码头理货、船代理货、专业理货等几个阶段。1961年9月1日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成立以后,理货行业进入了专营的、稳定的发展阶段。理货人员日夜奋战在装卸现场,和船方、港方密切配合,严把关口,明确责任,形成了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独立公正、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理货文化。近年来随着中联理货公司的成立,理货市场进一步放开,理货行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理货服务质量全面提高,理货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近期筹备成立的中国理货协会也必将在规范行业行为、巩固理货地位、扩大理货影响、做大理货市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体制机制的变革一方面给理货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一方面也给原有的理货行业带来了业务、管理、人员、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冲击。外轮理货公司有部分精通理货业务的员工充实到中联理货公司,自身又吸收了一些年轻员工;中联理货公司各口岸单位的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原外理人员、船公司人员、港方人员和社会招聘人员等几部分。从事理货行业的人员结构变得复杂,年龄差距加大,知识结构相异,业务水平不一,工作背景不同,形成了理货从业人员价值观的多元化。旧有的相对单一的理货文化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理货体制的变革、新理货公司的成立、新员工的加入、工作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

人员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观念和行为的多元化,如果不加以梳理和引导,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降低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影响企业形象,加大经营风险:

一、对国内外形势的把握角度不同,导致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判断产生差异,战略制定上产生偏差和摇摆。

二、对目标和任务的认知不同,导致努力方向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影响企业的产出。

三、考虑问题思路不一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协调沟通,常常使很好的工作方案付诸流水。

四、做事的方式方法不一致,相互之间的配合松懈,步调不能一致,拖延工作进程。

五、对利益的追求不同,企业常用的激励措施难以对所有人产生预期效果,人员管理难度加大。

六、产生的工作效果不同,对外服务形象受损,影响企业声誉。

七、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容易在趋同效应的作用下形成一个个的小团体,使整个企业丧失凝聚力。

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把握主流文化,科学地进行疏导、融合和再造,形成有利于公司治理和行业发展的新理货文化,是体制改革带给我们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各理货企业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企业文化的整合工作,大致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果:

一、分立型文化。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磨合,最后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力量,相互依存。

二、支配型文化。一种文化占据支配地位,其它文化逐渐消亡或被压抑。

三、整合型文化。汲取各种文化的优点,相互融合渗透,形成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好结果是形成整合型文化,整合型的 企业文化充分尊重原有各种文化形态,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挖掘、整理、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根据企业环境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延伸完善,形成和企业使命、企业远景、企业战略相适应、相促进的独有的现代企业文化。此种企业文化首先不是一种强权文化或者少数人的文化,也不是对多元文化的简单混合,它是建立在各成员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共享文化,它包含的价值理念、经营哲学、行为准则能够为大多数员工所恪守,既保持了传统企业文化中具有鲜明特征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中的大部分内容,也表现出适合价值观多元化企业运作特征的核心精神,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同时又不失广泛适应性的新型企业文化。它的核心和灵魂是共享价值观。共享价值观是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员工价值观的交集,是在提炼各成员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风格的价值观整合为一种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价值观。新形成的现代企业文化具有整合性、共享性、开放性、创新性、人本性的特点。

对于整合多元文化,形成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现代企业文化,需要依次按照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兼顾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确立,大致的整合方案如下: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 人,负责企业文化的战略规划、运作管理、创新提升。

二、进行充分的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提炼现有多元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对比分析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洞察国内外形势和企业所处的环境,找出适应形势和环境的文化理念。

三、根据文化的内部特征和外部需求,广泛听取员工、客户、合作方的意见,反复修订,整合,最终确定企业文化理念。

四、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教育,让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宣传典型模范,培育学习、创新的氛围。

五、将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并反映在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管理中,固化在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行为规范中,体现在工作标准、考核机制和薪酬体系中。

六、以企业共享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基础,以多元化员工的发展为关键,积极拓展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七、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人员思想动态等条件及时调整文化理念的诠释内容,不断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的内涵。

八、在开放性、创新性企业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流程和规范,使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并行成文化、制度、行为、物质等循环发展、协调互动的文 化建设态势。

现在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系统运作、突出特色,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与可衡量性相结合、树立好文化与消灭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新整合的企业文化允许原有文化形态在共享价值观的统领下,在统一企业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各具特色,在制定方案、组织资源、协调关系、完成任务等方面各显其能。这样不但达到了整合企业文化的目的,而且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员工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企业实施和谐管理铺平了道路。

现在的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客户对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理货行业和理货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抱着以前那种“特殊行业”、“ 垄断企业”、“舍我其谁”、“ 一枝独秀”的优越心理早就不现实了,环境逼迫我们必须要进行持续的变革、创新、调整,不断缓解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企业内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贴心服务不断加大我们的运营成本,员工的多样性、多元化和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都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重大难题。企业的发展就是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排除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多变的形 势、个性化的理货服务和多元化的员工群体面前,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本土的管理实践中常常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全局的掌控、关系的协调、人员的管理等方面,适合管理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的中国式的和谐管理乘势而出。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和谐管理从概念深入到理论,现在已经进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了。这也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大趋势。

对于和谐管理的研究有很多成果,最著名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推出的《和谐管理理论研究》、《和谐管理理论案例及应用》等系列著作,他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认为,组织要在急剧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发挥整体优势,必须遵循“和则”、“谐则”双规则,“和则”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谐则”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二者围绕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和谐主题”(指组织中在一定时期存在进一步寻求确定性及优化必要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核心管理问题或任务)产生互动和耦合,以提高组织有效性。另外复旦大学鞠强教授的《和谐管理:本质原理方法》一书,在中国本土管理哲学思想上对东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率先提出了二元相对平衡管理哲学思想,为我们的现实管理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与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不对林林总总的理论研究做太多赘述,只根据我们对和谐管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理货企 业情况,探讨实施和谐管理的途径和目的。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企业的和谐管理就是从中国实情和中国人的特质出发,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遵循积极的中庸之道,秉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法为教的原则,进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各种关系的沟通协调,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环境等各因素自身内部的和谐和相互关系的和谐。

实施和谐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所追求的目标是:

一、人的身心和谐。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身心和谐。依靠自身的智(智慧)、仁(仁慈)、勇(勇敢)三种品德,按照慎独自修(自觉自律)、忠恕宽容(仁慈博爱)、至诚尽性(诚信尽力)三个原则,努力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追求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至合的境界。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在共享价值观之下,企业员工志同道合,管理者以身作则,员工忠诚敬业,同事分工协作。能够团结互助、宽容友爱、互谅互让、并行不悖,团队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企业运营的和谐。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监管机制,企业内部物尽其流、人尽其用,信息通畅、资源共 8 享、运作高效,企业资源合理有效配臵,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生命力强,能够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四、企业和员工的和谐。企业为员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环境,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员工有归宿感和荣誉感。企业管理恩威并用、宽严相济、刚柔互补、张弛有度。员工积极向上,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能产生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企业和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同行之间良性竞争、共生共赢,共同做大市场。企业能够诚实守信,为客户量身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要。能够充分考虑股东利益,和合作方、政府职能部门友好相处,实现全面价值最大化。

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关注员工福祉,热心公益事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坚持文化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篇3

大家好!感谢大家拨冗抽暇,莅临我校!根据本次现场会组委会的安排,我把我校文化管理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介绍。

(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实绩略)。应该说,我校的校风是纯正的,成绩是突出的,尤其是近年来,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崭新的。总体来看,少了一些浮华,多了一些朴素;少了一些虚妄,多了一些谦逊;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务实。校园不光有了楼堂场馆的壮观,花草树木的丰美,更有了人本的元素,人性的张扬,人文的普及。干部都在想干事、干好事、干成事;教师都在想教书、想育人、想成长;学生都在想健美、想学习、想成才。这种喜人局面的形成,贵乎两点:一是长期以来师生想成长、想成才的本性自觉;二是近年来的学校文化管理。

有人曾问我,什么是文化管理?我说,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的追求,如在教师管理上,教师待遇不高乃至津贴补贴不能及时到位、积极性受挫,你该咋办?教师不可能都照你的生冷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你该咋办?学生当中有不知长幼的、谈情说爱的、抽烟饮酒的、上网聊天的、打架斗殴的,光靠硬性的处罚又无济于事时,你又该咋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要靠教育、靠管理,都要靠有文化特质的教育和管理。在这个区域内,你做文章了,而且做好了,有效了,那就是文化管理。其实,文化是个博大精深的问题,但《周易》上所说的“以文化人”,当为其本义。所谓“以文化人”,说到底就是要把人当人来管理,在学校当中就是要把教师当人来管理,把学生当人来管理,要有强烈的人本意识和人本情怀,要把师生当作自觉、自主、自律的主体,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人本化、民主化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尤为必要。学校的环境熏陶、制度规范、精神感召都是管理的必需元素,但这些都需要打上文化的烙印,让师生参与并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之中,才能真正在师生身上发挥作用。

我还想对大家说,我校的文化管理要努力达成“校园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三雅”目标。我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在环境文化建设上,我们就想成就“高雅”,但我很不赞成校园“速成文化”“快餐文化”,一夜之间走廊墙壁上弄得都是名人字画、唐诗宋词,几天之间就把一座文化墙竖立起来,一个假期过后很多场所的文化景象就焕然一新。那些可以说是“舶来品”,只是“拿来主义”,缺少师生的“情意”融入,使本该拥有的教育载体和教育手段,与学校主体失之交臂。真正的环境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一个“过程”,——有过程的文化才是真文化。

在此,我想细说一则实例:2013年6月,为配合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我们打算在校园北部墙体上出台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故事”,我们没有盲目地“找校外专家”“拨专门经费”,突击上马,而是在提出宏观要求、做出宏观指导后,把具体策划权和实施权交给了政教处、团委、语文组和艺术组。两个月之后,一幅宏阔的“新二十四孝故事”壁画,散发着古朴而清新的气息跃然墙上。据观察,相关部门接到任务后,适时组织了专题协调会。政教处认为,“墙体文化”是静态的,但要用“动态活动”去促成,达成“动静相宜”之效;团委表示,要开展主题演讲和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二十四个故事”,紧跟时代新风,对其采取“扬弃”的态度,经过“活动教育”后,还可以适时评选出“校园孝星”;艺术组请战说,学生中高手云集,完全可以自行设计版面、自行配置图文,用不着请校外高手捉刀。语文组教师更是告诫大家:校园环境文化更多的是育人特质,“孝文化墙”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二十四个故事,提升学生的传统美德水平,涵养学生的性情,为此应非常注意这些故事中的“愚孝”内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语文组教师同时建言:元代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图》,由于其“历史局限”和“现实不足”,不宜“照搬”上墙,而2007年山东老年学会出版的《新编二十四孝图》,既有对传统二十四个故事的部分删除,也有对元以后孝亲故事的增录,已有很大进步,不妨把此“蓝本”组织上墙,同时加上精当的“导语”和“评介”,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故事的内涵与时代对接,本着在批判中继承的精神,将传统的东西融入现代道德价值体系之中。“基调”定下后,各部门既“各行其是”,又密切配合,相关活动安排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就是这样一次活动,我们牵出了研讨会,牵出了辩论会,牵出了征文赛,牵出了“孝行”评比,牵出了学生绘画和书法技能的展示,牵出了校园文化的又一亮点……更牵出了合作,牵出了和谐。我们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这样一种氛围,这样一种潜移默化。大家在我校走走逛逛可以看到,目前我校校园各处,包括墙壁、走廊、教室、寝室等地,都有些文化“痕迹”,这些文化痕迹,多数伴有一些“过程性”因素,都含有师生的“情意”融入,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我们非常注意民主和人本两大法宝。在2012年1月,我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届一次教代会,会上通过的九个条例,基本保证了我校教师管理的全员聘任制、上岗考勤制、分配绩效制、评优民主制,基本保证了学生管理的学习导师化、生活保姆化、活动多元化、尖子实验化和困难帮扶化。这些条例的制定出台,虽然有对兄弟学校规制的参考,但没有硬性的复制和粘贴,而是紧紧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经过对干部、教师、职员、工人的反复意见征求和多轮讨论才拿到职代会上再次研讨通过。民主化的成分清晰可见。另外,在具体条文上,如对任课教师的岗位聘任和解聘条件、标准,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月出勤次数的底线,对女教师产假中特殊情况的处理等,都既有硬性的规定,也有弹性的办法,得到了多数教职工的认同。由于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做到了工作必需的“刚性”和人文需要的“柔性”的结合,使我们的制度不再生冷,不再面目可憎。当然,我们除了在制度制定上注意“文化味儿”外,还注意在制度执行上努力体现“文化味儿”。学校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会议和闲谈时间,琢磨如何去执行制度,特别是如何去执行带有“惩罚”性质的制度,要求干部在执行中尽量达到“教育个人”“警示大家”的目的。

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我们注意根据教师精神培育和学生精神塑造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特别是在教师精神的培育上,我们不提倡讲大话、喊标语、提口号,而注重有效的激励和典型的引导,主要是树立教师身边的典型,并让这些典型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榜样的校园是平庸的,没有故事的校园是苍白的,没有乐于创造故事和没有学习榜样的教师群体的校园更是可悲的。榜样的树立寄托希望,它活灵活现,不是令人难解的抽象标准;故事的叙述反映现实,它有血有肉,不是叫人生厌的统计数据,因此,让自己的人说自己的事,拿自己的事塑自己的人,让教师用自己“师心”“师情”“师艺”上的故事,树“师德”“师风”“师能”上的典型,成为我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基于此种思想,我们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有了获奖教师做报告的程序;我们的教职工大会上,有了先进教师“现身说法”的内容;我们的班主任会议上,有了优秀班主任言说管理经验的安排等。由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这些先进和优秀人物能够在大家面前“露脸”,满足了荣誉需要,不仅进一步激励了自己,还同时激励了他人,逐步形成了大家都想当模范,都想“露露脸”的良性循环。总之,我们就是这样力求用教师个体身上的“小事”,助推学校发展的“大事”,用教师群体中的“小我”,带动学校队伍建设的“大我”,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先进典型的“滚雪球”效应。想干活、干好活,在我校教师和班主任身上,已不是空话,多数教师都在默默地努力着、耕耘着。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巨细兼备,方式纷繁。可以说,目前我们学校的文化管理和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还是处于一种“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我觉得,关键之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可用有效的。“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不在众声喧哗中迷失自己,总会劳有所得。当然,县内学校都有各自的管理特点乃至特色,在不少方面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将竭诚与大家交流合作,共同为教育大业出力。

耽误了大家的一些时间,说得不当或错误之处,敬请海涵。谢谢大家!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和谐柔性管理 篇4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 人是万物的主宰, 是天地间最为灵秀的生物, 是万物之灵。但是要强调人的重要性, 首先是通过宣扬天的重要, 然后用天的权威来证明人的重要, 这即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哲学就是以追求人身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为命题的哲学, 这正是和谐柔性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不探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深处, 就不可能对近代以来的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但是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却包含有诸多丰富的、深刻的管理思想, 而在管理实践中,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情境都受所处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 不研究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就不能了解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传统的管理思想勾勒出中华民族古代管理主体朴实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意识形态。理解和研究它们是为了更好地古为今用, 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精华, 更好地用管理技术与艺术, 达到管理的目的。儒家是一种文化, 是一个融宗教、哲学、伦理、政治于一身的丰富的思想系统。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的许多深邃的思想和内涵是极为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和谐管理和权变管理的理念, 这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我们把和谐管理与权变管理的思想概括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 即和谐柔性管理的理念。

国内较早从管理学角度提出和谐理论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 他在1989年出版了《和谐理论》一书。在其后2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中, 通过对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和突破, 形成了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给予继续完善。其基本思想是:“和谐管理理论是紧密依赖环境, 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 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 因而存在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 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早期的柔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 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欲望, 提高他们的士气。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 在组织成员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管理。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 在提高广大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 所实行的分权化管理。

和谐柔性管理是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提出来的, 是建立在人不仅是“经济人”, 而且是“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 强调“以人为本”, 不仅注重人的物质追求, 而且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尊重人、肯定人、发展人, 采用非命令、灵活多变的、经济的管理方式, 注重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如:自尊、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 紧密围绕和谐这个主题, 站到企业战略高度,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把员工的发展与组织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广大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 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的以达到双赢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

对于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人如何适应统治者需要的规范, 中国文化是有着独到之处的。中国的文化有两面性:一方面要求个人如何克制自己来适应统治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却要对国家具有雄才大略, 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和志向。这两方是矛盾的, 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中, 如何使之得到完美的统一, 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所在。中国人的最好办法是中庸。

中国人是讲究中庸之道, 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过犹不及”, “礼之用, 和为贵”, “执两用中”, “和”乃至“权变”之意。这是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 又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就是过火, “不及”就是火候不到。“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过犹不及表现的是一个度的原则。孔子主张“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 。概括起来就是“执两用中”。这里面所蕴含的哲理就是:要获得“中”的适宜, 要达到“中”的度, 需要我们从全局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 没有规定要怎么干, 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干, 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 就怎么干。可以说, 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 以达天地万物之和谐是中庸思想的题中要义。孔子曰:“和为贵” (《论语·学而》) ,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其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因此, 孔子的“和谐”观, 所表达的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和“变中求和谐”的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共同体现了和谐柔性管理的管理理念, 从全局出发, 站到战略的高度去进行管理, 在管理的过程中, 又要把握好度, 即灵活性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避免走了极端。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的管理”与“权变的管理”。事实上“和谐的管理”与“权变的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能把两者隔离开来, 鉴于此, 我提出了和谐柔性管理。

儒家的礼和仁都是通过中庸来实现的, 通过中庸从普通人修养成为至诚的圣人。这样一来, 就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自身, 知进退, 可以明哲保身;对国家, 能做到“为政以德”, 治国安民;对宇宙, 可以自立于天地之间。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是:第一不走极端, 第二就是要持久, 这样就得发挥人性的平衡作用, 以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统一。因此, 一个人的行为, 应既不偏向于此一面, 也不偏向于彼一面, 而是在两个极端中寻求一个高度的平衡。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和谐为基础的, 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人与人之间可以和谐, 家庭可以和谐, 人与社会可以和谐。中国人用平衡、协调、适应、统一来代替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 家庭内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团体维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团体的发展。这正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 即和谐柔性管理的具体表现。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 维人为贵”;“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在美国, 曾轰动一时的一本书《掌握人性的管理》, 提出激发员工的不二法则是, 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 你就该如何待人。这一被誉为管理的黄金准则, 恰恰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的思想。这些思想突出反映了和谐柔性管理中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 强调人本化管理, 把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成长看得同样重要, 使企业和员工能够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目的。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和谐柔性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是相通的, 二者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 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就是管人。”儒学的人本思想, 不仅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行不悖, 而且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现代管理中,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 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活动的开展, 最核心的都是管人。儒家思想中诸如“民惟邦本”, “仁者爱人”, “富民养民”的闪光思想, 和现代人本管理形成一种契合, 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现代社会,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 要获得成功, 取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 从这一意义上说, 人才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宁静致远”是道家思想的一个亮点。从管理目的上讲, 静是管理的最终追求, 也就是通过管理要达到一种稳定和谐。不管采取了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最根本的还是要复归为静。所以说静不仅是出发点, 是方法, 还是归宿。

“宁静”思想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性, 强调自任、尽能、自为的因才量用观及顺人自信的水式疏导法。由此, 企业对员工管理时重点应放在给他们提供利于自我勉励、自我评估与自信的环境, 领导者不该扮演拿着鞭子驱赶别人的角色;实行岗位责任制;注重感情投资和建设便于职工参与的渠道等等。这些“软”性管理相对于重制度、效率、措施的“硬”性管理, 更能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归宿感, 从而提高积极性、主动性。

“宁静”思想中的去私除欲、否定以自我为中心、为目的, 以“道”的德性即为万物服务而不占为己有, 为社会整体服务, 以实现大局来实现小局;大公无私、为而不争、以退为进等的观念对企业竞争很有启迪。“宁静”的管理思想是以“人” (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了解人、肯定人、为了人、发展人, 了解社会需要、诚心为大众服务, 生产人民需要的产品, 对人民有益的产品。以市场需要为主导, 奉行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信条, 排斥以自身的产品和利润为着眼点的“推销术”。越出“同行相妒”的狭窄范围, 开阔视野, 豁达心胸, 不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 与别人竞一日之短长, 根据“有无相生”的思想结合现代商品周期性理论, 生产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新取胜”、“以先取胜”为原则;树“填补市场”、“组装市场”、“有形与无形市场”、“现实与潜在市场”的新理念。

《礼记·中庸》曰:“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如此者, 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科学管理方法。“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 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 尊重人的个性, 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道家“宁静致远”和“无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和谐柔性管理理念, 要尊重人、肯定人、发展人, 要重视人的价值,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要因才量用观及顺人自信;为社会整体服务, 以实现大局来实现小局, 大公无私、为而不争、以退为进等的观念, 强调了要从大局、长远利益出发, 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不利为有利, 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的。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广博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管理理论方面面临着一大尴尬:一方面拥有著述宏富的管理思想, 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缺乏现代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都是世界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肯定某一文化或否定某一文化, 而是应该站在一个高处, 兼收并蓄,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出发, 博采众家之长, 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来丰富现代管理理论, 推进东方管理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后, 许多人开始对西方的管理理念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积极的探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希望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理论方面面临的尴尬。许多人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结合西方管理的实践,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吕巧凤.儒家的人本思想及其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契合[J].理论探讨.2004.

[4].何香杖.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J].福州大学学报.1998.

[5].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陈华.道家“静”的哲学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

[7].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席酉民, 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

浅谈和谐班级文化管理之心得体会 篇5

现代社会,人在学校的时间越来长,班集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好的班集体就会有好的氛围,就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创新管理模式,利用班集体文化来管理班集。班集体文化由班集形象、班集制度、班集理念等因素组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和谐班级的重要体现,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大融炉,是老师和学生实现和谐的重要保证。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到走近学堂前,大多是在父母的骄惯下,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强,集体观念差。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对其人生观发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在每个教育阶段的班集体管理的优异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关系到每个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

班集体管理是学校里永恒话题。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能使每位成员在班里充份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激历每位成员向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前进。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制度、班级理念等。

一、班级形象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班级制度

1、班级制度的确立

班级制度的确立,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而且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2、班级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班级理念

班级理念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

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

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

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可大力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校运会上,要求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在艺术节上,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1)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包括以下内容: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处理好师生关系,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威信;教师要培养民主作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不抱成见和偏见,公平对待全体学生;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理解学生。

和谐管理文化 篇6

一、正确定位学校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

学校文化的打造非一日之功,它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是学校在成功与挫折中历练出来的永不消失的“遗传密码”。这个“密码”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或是否实施“绩效工资”等具体措施而动摇。一个学校,校长可以换了一个又一个,教师可以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也是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学校文化这个“根”却能根深蒂固,愈来愈让人感受到它强大的魅力和深远的感召力。

如何正确定位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在师生心中扎根?这是学校领导需要回答的问题。一所学校,不论地处在城区还是乡村,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不论师生人数的多寡,也不论综合实力的大小,都应该能在学校历史中寻求到一种独树一帜的精神气质,一种永不磨灭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的独特学校文化。所以,正确定位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在师生的心中扎根,就需要学校领导以科学衡量的方式,用睿智的眼光挖掘出学校历史中最能体现学校文化传统的灵魂———科学进取、成人成事、和谐统一的智慧之魂。这“魂”,正是学校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的“魂”。

二、树立全员教育理想,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道:理想是伟大与平庸的分野,理想使人与众不同。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色彩斑斓。不错,教育是一个需要执著地追求理想、不断地超越自我的事业。同样,学校文化也是一个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内的全体人员树立教育理想,并将在为达到这个教育理想而奋斗不息的工作和学习中凝结出巨大的力量,提升起学校文化的卓越品位。

要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学校就应该树立起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的教育目标,通过现代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推动素质教育和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宏伟教育理想,构建起学校文化的基本品位。也就是说,全员教育理想当是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教育实情,科学分析,精确判断,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规律,探寻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树立起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追求,使学校文化的品位得以提升,形成一种高瞻远瞩又不脱离实际的文化氛围,并以此铸就学校的品牌优势,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学校文化。

三、坚持独特办学思想,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

独特的办学思想一直是优秀学校和卓越学校领导追求的目标。一个学校的特色往往通过学校分析利弊、大胆探索,寻求最佳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中展现出来。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坚持独特的办学思想日益受到学校及领导的重视,也成为家长和学生择校的依据,并业已成为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改中对课程管理的放权,给学校创造了机会,也为学校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的学校:生源没有国家级重点中学优越,教师教学水平也达不到省级重点中学的水准,连学校规模还达不到地区级重点中学的要求,但就是这样的学校却找准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想———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身体素质好;教师先天素质不够理想,但积极肯干,进取心强;学校规模不大,但设施齐全。基于此,学校立足农村,努力打造学校文化。通过努力,将艺体类,特别是体育类人才托举得很高很高,走出了一条让人羡慕的艺体特色之路。所以,强调独特的办学思想,就是要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用别具一格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打造出和谐的学校文化,而不受其他因素(包括绩效工资的实施等)的影响。

四、大胆追求勇于超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师生,也推进着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都要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或许只是一句学校的标语,但是它饱含着育人的深情;或许只是一个老师的眼神,但是它有着无比的温存;或许只是学生一言一行,但是它是那样的自然和文明……

温家宝总理勉励青年说:“此时、此地、此身。”而对于学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要把握当下,从今做起。学校文化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二要立足本职,拒绝平庸。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寻求教育的智慧,追求不断发展着的学校文化,不求显赫与辉煌,但求平凡之中见真谛;三要勇于担当,奉献教育。担当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及家长、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温家宝语)的最好体现。

和谐管理文化 篇7

1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的内涵

1.1 服务文化的特征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全员共同的价值认识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共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性的服务文化;二是公益性的服务文化;三是行政执法的服务文化[1]。服务文化又具有无形性;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环境特征性和人员高参与性。

1.2 医院服务文化的内涵

医院属于公益性行业,其服务文化体现着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特征。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为人类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态服务文化和意态服务文化[2]的总称。医院服务文化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是以病人和健康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满意为目标,以具有医院自身特点所形成的文化为底蕴,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医院服务文化的具体内涵没有固定统一的表述定义,但其基本特征是: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让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医务人员要有尊重患者、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廉洁正直、慎言守密、团结协作、文明礼貌、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医务人员要有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良好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配合、尊重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通过医院和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使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所付费用产生等值或超值的认同感等。

(1)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300173天津市河东区津唐路83号

1.3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关系

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巨大变化。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也对医疗卫生行业——最密切关系民生利益的公益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医院外部大环境的变革也使医院在生存与发展中经受着考验。面临医院管理的实践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医院管理者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医院服务文化管理就是适应了这种社会变革而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所逐步形成的管理实践。医院服务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较的特点是:

1.3.1 管理的关键要素相同[3]。

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管理是通过别人和与别人共同完成任务,是由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职能组成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管理是变革,是创新。1.3.2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医院管理是以经验管理为特征、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以惯性为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宏观环境因素如:经济、社会、技术、文化、政治、法律、自然资源发生了变化,医院具体环境因素也有了很大改变,如病人群体、竞争者、合作伙伴、管理机制等,使得医院管理机制与方法产生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创收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生活的实践,又使得医院管理者不断加强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并不断调整管理思想及方法,向服务文化管理迈进。

1.3.3 服务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是必须进行整体谋划[4],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是一项涉及医院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医、护、技管理和支持系统全方位立体式推进;二是必须坚持领导先行的原则,领导人的认识程度和精神状态起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必须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密切结合患者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改善医患关系,提高社会满意度。

1.4 医院服务文化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传统管理比较侧重于对医疗技术服务的管理,如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医疗知识、技术水平、诊疗手段解决病人生理疾病的管理。而对于非技术服务的管理,如医务人员的言行、医疗服务流程、环境因素等影响病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管理重视不够。而后者看似“软”,其实它又是使病人感受最深、参与最多、最易发生医患冲突的方面,是我们与国际先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最大差别所在,也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加强医院服务文化管理,有利于缓解医患冲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凝聚职工队伍,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为医院发展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2 我院实行服务文化管理的实践

医院管理者自觉地培育医院先进的服务文化,并在这种文化理念指导下,组织实施医院的管理活动,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医院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内部的和谐;二是医院外部的和谐。而内部和谐又是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文化管理是为了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而和谐发展又是以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是科学管理基础上的升华。

2.1 建立和实行严格、公平的制度化管理

1998年9月1日,我院在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选择了“病人选医生”的改革,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卫生部的认可。“病人选医生”的实质就是用人与分配机制改革,是医院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管理的迈进。改革的前期,我们实现了与新管理流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方式,并为实现文化式管理奠定了基础。

2.1.1 建立与管理目标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病人选医生”的改革还包括:手术医生选麻醉师、打破年资选责任护士、病人选厨师、前勤选后勤服务等。我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制定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细则》、《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岗位分离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择优用人机制;进行了岗位设置、制定了岗位任职标准、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每月进行岗位考核、评价,考核成绩决定岗位任用与分配,12个月考核成绩汇总产生每一位员工全年考核成绩,年终成绩又决定了下一个年度的岗位任用和工资变动。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员工,要按规定将聘用合同期限变更为一年,第二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员工即因合同到期而终止合同;还建立了与这种用人机制相配套的院内工资制度的分配方法。用了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病人选医生”管理流程的再造,近两年又重新修订了全院规章制度。

2.1.2 执行制度实行钢性考核。

用制度管人的过程,最困难的是让员工真正执行制度、按制度办事。大家是否按标准去工作了?如何衡量工作状态和效果,考核评价体系是最好的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人人都是考核者,也是被考核者。

考核的内容不追求新奇,都是日常应做到的基本要求。管理部门和人员承担着按分工负责的考核职责,并通过每月对每一位员工的评价,使得员工工作质量达标情况被清楚展现了出来。钢性考核要求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制度不允许对存在明显工作缺陷的员工无动于衷,于是不合格人员的岗位调整就成为必然。初期的制度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灌输特点和强令执行性。这时期工作效率、效果明显提升,但一些职工们心理压力较大,加之管理部门对疏导沟通的认识还不足,因此一些职工对缺陷考核的管理办法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2.2 实施培育共同价值观的文化管理

2.2.1 开发领导层。

自学、研讨、聘请专家学者培训等,使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解人本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管理这一无形资产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两个责任”意识,把员工和患者真正当成管理者的服务对象,并把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2.2.2 全员参与围绕提高服务质量的文化建设。

实行院务公开,将敏感部门工作内容及流程图编印成册发给每位职工代表,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培养职工公正廉洁的履职意识。凡是制定与多数人工作相关内容的制度,一定要让员工参与讨论修正,以使大家共同认可的制度顺利落实,如《职工着装管理规定》、《文明用语十说十忌》、《临床管理用药指南》等。制度出台后,随即进入检查考核阶段,职工能够接受和遵循。善于发现和大力弘扬职工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使职工自己教育自己,更具说服力。如组织全院护士长参观病房管理质量最佳的示范病区;推广岗位责任制标准化管理搞得好的氧气工人,并把他的事迹拍成多媒体片,在各病区播放;将服务标兵班组员工的事迹编拍成新闻片,在全院中层干部会议和全院职工中播放;还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带领团队迅速成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岗位能手、技术能手、服务能手等先进事迹,利用院报、院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鼓舞先进,激励员工;还将职工中的突出人和事编写成故事,拍成电视片,在媒体上向社会公映,树立医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针对近年来医院引入了大批优秀人才,由于原有的人与新引入的人在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地区文化环境、学识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认识上的差别,进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训练,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目的。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了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也使医疗服务产生了增值效果,成为三中心医院的无形资产,也为建设优质服务文化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3 让优质服务文化贯穿为病人服务的全过程

尽可能让病人享受到医院发展的成果,从而增强对医务人员工作意义和效果的理解,这是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2.3.1 实行住院病人无陪伴制度[5]。

2005年1月起,全院住院病人除儿科、产科外的2 2个病区实行了无陪伴制度。为了确保病人的护理质量,降低风险和不安全因素,除护理人员按编制配备外,还建立了康复助理制度,向社会招聘了200多名康复助理,经选拔、培训、实习、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协助护士完成病人的生活护理。取消陪伴后,没有了依赖家属的心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休养环境,也解脱了家属“一人住院、全家忙碌”的情况,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欢迎。医护人员对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满意。

2.3.2 实行住院病人包餐制。

为提高和规范病人的治疗和饮食质量,从2004年4月1日起,所有住院病人的营养及饮食全部由医院营养科管理。营养医师每天负责每个患者营养需求和处方的调整,营养技师负责调配和对制作过程的监督检查,营养灶厨师负责制作,营养护理员分工负责各病区患者的信息沟通与订餐、送餐、餐具清洗、消毒等,满足了患者的营养需求,也为提高临床手术和危重病人治疗质量提供了保证。不仅方便了家属,还使病区秩序得以好转,深受病人及家属好评。

2.3.3 医疗环境及医疗过程尽可能实现人性化。

医院的“净、静、敬”一直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全院门急诊、病区共有400多个卫生间,是体现服务人性化的重点。医院将卫生标准贴在墙上供使用者监督,物业人员24小时保洁,确保干净无异味。诊室、病室、大厅、楼道做到窗明地净、无尘。虽是无烟医院,但在每个病区都设了患者吸烟区。为等手术、等透析患者的家属建立了500平方米的休息区。在这个区域内,家属的生活问题全都能解决。住院患者出病区做检查治疗等,都有医务人员全程护送。重病人去世后,尸体送太平间时,须有医护人员陪他(她)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等。门诊一改窗口服务模式,工作人员面对面零距离与病人沟通,方便了患者。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干净、安静、尊敬”的管理目标成为了现实。

3 成效

优质的服务文化管理,促进了医院和谐发展。“病人选医生”以来的8年,病床增加了一倍。出院病人增加了119.08%;门诊量增加了80.43%;医院收入增加了3.6倍;职工收入增加了1.9倍;固定资产增加了7.4倍;病人满意率居行业前茅;职工队伍素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并有很高的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梅棋友.全国服务文化理论研讨会述要[N].人民日报,2005-08-15.

[2]马莹,解谈医院客户服务文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12).

[3]张玉利.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4-9.

[4]王存宗.创建服务文化铸造企业灵魂[N].河北日报,2007-05-29.

和谐管理文化 篇8

1. 让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职工

1.1 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 把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等要求密切的结合起来, 在企业内部形成团结一致、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工作氛围, 为职工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煤炭企业还应该为职工构建一个研发创新平台, 对职工的劳动创造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使企业员工通过这个创新平台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的同时, 更加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此外, 该种方式还能够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 通过不断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1.2 关心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企业发展规划的最终实践者, 因此, 煤炭企业的各级领导部门应该发自真心的尊重本企业的职工, 从生活上和感情上关心企业的职工, 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积极地解决职工问题, 对于遇到经济困难的职工了, 企业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其进行救助。同时, 企业的领导还应该准确的把握职工的思想情况, 了解清最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难点又在哪里, 了解清楚职工在思想上的纠结点在哪里, 对症下药, 及时的对职工存在的疑虑进行耐心的解答, 化解职工思想上的矛盾, 并稳定职工的不良情绪, 最终消除职工对企业的不和谐因素。企业领导通过这种关心职工所需, 能够很好的解决干群关系, 能够及时的消除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点, 增进职工对企业的感情, 能够实现职工与企业共谋发展的发展战略。

2. 创新关系制度为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很多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 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前进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必须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 同样需要这样的制度作为保证。首先, 煤炭企业应该建立标准化的规范制度。把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同企业岗位和职工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统筹规划, 明确各个部门的细节, 建立有利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标准、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 使和谐文化建设不断融入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 用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践行和谐文化的建设;其次, 建立和谐文化建设等的评价考核制度, 通过对相关环节的考核与评价, 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促进企业员工自觉的用和谐文化的要求来管理自己和改造自己, 重新培养员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增强企业各个部门的自律性, 把和谐文化的建设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之上, 并将各种要求体现在职工日常的工作表现上;最后, 在企业内部积极的开展各种经验教训交流活动, 定期的举办和谐文化创建过程中的各项交流反思活动, 反思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存在那些不当, 对先进的经验积极的推广应用, 达到成功共享, 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中的两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重要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 应该根据在自己实际的情况进行积极的贯彻和落实。但是以人为本的概念在企业应用过程中应当辩证的对看待, 应该采用一分为二的方式去践行这种要求。首先, 企业的领导应该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职工是企业改革发展的主体,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职工的力量。因此, 企业的领导应该理解职工、尊重职工、依靠职工,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职工的潜在能力, 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尊重;其次职工应当树立以领导为本的思想, 一个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 关键因素在于领导的领导和企业管理的能力, 作为企业的员工, 对于好的领导、优秀的领导, 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积极正确的贯彻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 执行领导的管理目的、工作要求。听从领导的指挥, 以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进步。

结语

总之, 煤炭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的对煤炭企业存在一定误解, 使得煤炭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的急迫。因此, 企业要密切贯彻和谐文化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切实的行动, 稳妥的提高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层次, 不断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三颜.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融入建筑企业文化建设[J].民营科技, 2011, 7 (07) :142.

[2]王玉平, 刘爱德.关于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 10, 8 (05) :78.

[3]尹亮.构建以“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打造平安和谐发展新矿区[J].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0, 12 (05) :26.

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与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贯通, 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旗帜。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现在, 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 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 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影响着思想和行为;对社会而言, 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这个逐渐丰富的理念, 为当前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指在学校这样的大系统中, 各部分、各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又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校园。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 走在前面。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人, 尊重人,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和谐校园, 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意义的目标构想, 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

(1) 校园文化的和谐。首先,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大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以大学为载体, 以全院师生员工为主体, 创造、传承和积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办学特色和价值观念的集中概括。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 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 要以“学术是品牌, 特色是生命, 质量是保证”为办学理念, 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 这样就为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淀学校的精神品牌。大学应有自由精神, 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应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大学应有人文精神, 张扬人的价值, 谋求个性解放, 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思想的实现;大学应有科学精神, 把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客观性以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探究万物的价值准则;大学应有批判精神, 以价值无涉的原则追求真理, 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 超越功利的诱惑, 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同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各校独有的人文精神, 努力培育高品位、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 从而为人才培养塑造优雅的学术殿堂。

(2) 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 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要对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 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推行个性化教学, 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个性即禀赋, 是一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综合表现。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尊重个性, 弘扬个性, 致力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实际上, 和谐的本质并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是和而不同, 是通过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统一。只有将每个学生的个性视作一个个不同的音符, 才能使教学过程奏出美妙的乐章。

(3) 教与学的和谐。教与学的实质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 这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的文化思想交流, 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 教师也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教学互动, 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 教学相长。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教与学和谐的基础是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 我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停滞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上, 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和平等的合作沟通。和谐教育要求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育”字之中, 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耳濡目染, 春风化雨而水到渠成的。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4) 服务中的和谐。一个学校, 其职工除了教师和领导外, 还有一些后勤服务的人员, 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务质量展现出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良好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5) 管理因素的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坚持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统一,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规范性, 更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先进性。这些制度既能规范师生行为, 又不束缚师生手脚, 既有一定的强制性, 又能调动积极性。将制度外化为自觉行为, 内化为个人品质是追求的理想境界。要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6) 人与环境的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人的思想、智慧, 塑造人的心灵, 愉悦人的身心。打造人文品位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主题。

和谐校园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同心同德, 锐意进取, 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努力建设好大和谐下的小和谐因子,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培育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成为培育和谐文化的重要战略支撑, 这就要求高校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和谐管理文化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和谐文化,文化全球化,世界和谐

一、经济全球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一)驱赶当前全球化寒流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资本、商品和人员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地球村”美好景象也似乎距我们越来越近。然而,近年来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喧嚣尘上,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境,经济全球化似乎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势头。

2007年1月27日,30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贸易部长或代表在达沃斯举行了3个多小时的非正式会谈,但此次会谈仍未能打破多哈回合谈判的僵局。与此同时,美国《外交》杂志前不久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走下巅峰》的文章,对目前多哈回合和经济全球化的困境表现出了严重焦虑。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如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自2001年启动以来,多哈回合谈判就一直不顺利。按照原定计划,多哈回合在2003年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进行中期评估,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所有谈判。但2003年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却以失败告终。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5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重新启动了多哈回合进程,但在2006年的7月24日,由于主要成员方分歧严重,世贸组织不得不宣布全面中止多哈回合谈判。在前不久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人们本来希望在论坛期间召开的世贸组织主要成员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能重新启动多哈回合谈判,但得到的却是又一次的失望。再过半年(到2007年8月左右),美国国会给予总统可以自主签署贸易协定的“快车道”授权就要到期,多哈回合谈判面临彻底失败的危险。

可以说,目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全面中止”。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是经济民族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

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美国国会以经济安全为由否决了阿联酋迪拜港口公司美国6城市港口经营权的收购,并酝酿修正国内有关法律,对外国国有企业收购美国重要资产制定更严格的标准并延长审查期。法国也以战略产业为由拒绝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收购达能公司,并列出几十家大公司为特殊保护企业,禁止外国企业并购。2005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时所遭遇的美国政治压力和最终的失败结果,我们更是记忆犹新。

时下的反全球化“寒流”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发达国家成为主要根源。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不乏“反全球化者”,但发达国家却是目前这股反全球化“逆流”的主角。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欧盟和美国的农业保护主义成为最主要的障碍。在跨国并购中,屡屡设置障碍的也主要是发达国家,有的更是为经济民族主义披上“经济爱国主义”的美丽外衣,并动用政府力量阻止并购。总之,当前全球化频遭寒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驱赶全球化寒流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二)抑制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殖民主义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霸权和扩张战略的长期推行,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在自然衍进的同时,在文化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关系中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意识就不可避免地重新凸现出来。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强势传播带来文明的新冲突。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推行其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论》中,重新公开提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对立问题,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大讨论。显然,亨廷顿的观念也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但他的主张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视。他提出,“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他文明共存。”这一观点,虽然与西方许多学者的文化普世主义理念有所不同,但在西方文化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核心宗旨上却是相辅相成的,是从另一角度为西方的文化扩张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在文化扩张理论支持下,西方尤其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确立了明确的文化霸权战略。美国一再宣称要用美国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布什时期把扩大美国政治价值作为国家安全的主要构成,克林顿则把推广美国式民主列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之一。其结果,导致人类社会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进步取得空前进展,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却日益激烈的悖反价值取向。

(三)克服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倾向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

1. 文化的本土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一方面交流更趋加剧,同时文化的个性也将更加突出,没有个性的文化将没有生命力。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的趋同或“单一化”,全球化的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也是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不断地融合,特色又不断地加剧。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文化,从大的文化范畴来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东方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非洲文化等;地区性的文化,较大的则有英美文化、法国文化、俄罗斯文化、突厥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朗文化、希伯莱文化等,至于更小的文化种类则不计其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往往滞后于迅速变化的外部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很容易对外来的价值观念产生排斥和抵制心理,而顾恋自己熟悉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2. 文化民族主义。

这类民族主义往往与宗教的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与冲突呈日趋激烈之势,以及文化上的扩张主义。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其中泛突厥主义以突厥文化或血统关系为基础,极力向中亚地区扩展其影响,成为影响地区政治的一股强大力量。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宣扬它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文化霸权主义行径,也很容易激起民族主义的敌对情绪和反抗心理。

3. 地区语言走向世界。

全球性交往和移民促使地区语言走向世界。如汉语正普及中国和其南部邻邦;西班牙语遍及美洲;澳大利亚、加勒比、巴不亚新几内亚和西非出现了几百种洋泾浜英语;法语的使用在前法属殖民地也日益增长;印地语在印度成为个少数民族学习的主要语言;在北非和东南亚,阿拉伯语作为伊斯兰教和地区贸易的重要语言正在普及。

二、建设和谐文化追求世界的和谐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和谐文化指导下的追求世界和谐的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直接理论来源和价值内核的和谐文化,为解决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在国内强调协调发展,重视统筹区域之间的发展,不要使地区发展差异过大,努力使本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的有力实践为世界争取缩短南北差距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国际事务中,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尤其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基石,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一直主张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南北均衡发展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和平与发展已是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同的时代主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走向和平共处、促进共同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经济全球化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交互作用使南北差距日益拉大。从长远看,这也必将损害整个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世界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张尽快缩小南北差距,既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也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开放、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系,以发展的眼光来拓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领域,增加利益交汇点,不断充实合作内涵,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共同利益。以负责任的大国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积极维护双边与多边关系稳定。主张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和谐文化有利于克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面对经济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声浪,国际上一些人士开始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有的学者甚至担心本轮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像历史上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那样,在经济民族主义的声浪中嘎然而止。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效应看,全球财富的增量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殖效应也是向少数群体集中,社会大多数群体并未分享到应有的成果。全球化的政治效应,表现为霸权政治与协商政治、单极政治与多极政治的矛盾加剧。全球化的社会效应,表现为社会生活“同质化”趋势与贫富分化、阶层分野的同时并存。而全球化的文化效应,则造成了物质生活的丰裕化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物质至上、个人至上、生命意义空虚化之间的鲜明反差。作为参与全球化并获得自身较大发展的一个国家,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治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又具有一定风险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们要用和谐的眼光对待全球化问题,用和谐的观点认识全球化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看待全球化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关系,从而保证经济全球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多哈回合陷入困境,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干扰增强,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跃上新台阶。国际贸易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近几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0%。国际投资在经过2001-2003年的低潮之后,更是以年均30%以上的速强劲增长,2006年又重新迈上了10000亿美元的台阶,预计很快就能超过200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后,占国际投资80%的跨国并购也掀起了一轮新浪潮。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是共同的,挑战也是共同的,只有勇敢面对,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调整,才能赢得挑战,获得发展。否则,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之利,但决不是长远之计。应对挑战的积极办法是加强竞争而不是保护,加强协调、双赢而不是冲突、共损,要促使和谐文化的全球化认同和接受。

(三)实现全球多样文化的和谐共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一统与多样的文化关系,做到多元归于一统,一统包涵多元。在主导文化带动下,各种文化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当今时代,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实现文化和谐,就是让社会各式形态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实现文化和谐,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确处理各形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下的社会文化和谐。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强调多样和谐,这是和谐文化的特征。要允许和鼓励不同文化形态存在,必须存异。我们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对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大众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应该尊重。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发展这些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和繁荣多种文化,让它们和谐发展,以此来建设和谐社会。

上一篇:工厂式办公下一篇:跨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