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2024-04-22

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精选6篇)

篇1: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随着去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成为整个大家深刻探讨的一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很多,既包括法制与民主、社会分配与贫富差距、发展与环保等硬性的问题,也包括社会发展动力、民族文化传承、社会道德与信仰等软性的问题,笔者不久前在山东省内走过不少城市,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和谐之类的标语,比如山东精神是“诚信、创新、和谐”;很多企业也开始引入“和谐”的发展理念,有一次一个企业的总经理跟笔者交流,也希望把“和谐”的理念引入企业的价值观,有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和谐式管理”的企业理念,但究竟和谐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会往哪里走?却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和谐”的含义,而是人云亦云,那么就很难真正地去实现和谐的目标,也无法去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和谐是什么含义。

对于和谐的定义有很多, 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的确切定义。

如果通俗地来理解“和谐”,笔者认为,企业要做到和谐的境界,就不仅要“和”,还要“谐”。

“和”由“禾”与“口”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才能“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与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谐”由“皆”与“言”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与建议才能“谐”。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由高管提出,希望员工都百分之百的执行,而且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意见,结果导致领导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面的现象。没有任何企业是完美的,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的业绩,而员工关注的是自己个人价值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氛围,弄得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让大家有说话和提意见的权利,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和谐,

二、“和谐”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儒家思想对“和”非常重视,这里的“和”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和谐、和平,并以此来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但如何才能达成“和”呢?这就要依靠“礼”,“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孔子所描绘的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礼”是儒家设计的政治秩序,大家都“克己复礼”,则即达到了“仁”的境界。“和”与“礼”,共同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基础,相辅相成,“礼”要符合“和”的原则和精神,而“和”则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另外,儒家“合”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天人合一”来体现,“天人合一”反映了儒家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思想,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里的“天”主要有两种含义,既包括自然、宇宙、星辰等具体的天,也包括天道、神灵、义理、皇权等抽象的天,虽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很多,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意思都是人与天是相通的,最终都归为“德”。比如我们中国人说“天地良心”,其实说的就是天与人一样,都是有良心、有道德的。儒家告诉我们,既然天与人一样也有性格、通天理的方法是感应,即用人的心灵去体会自然、天道的心灵,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比较感性、注重直觉,中国的诗词、字画都讲求意境,但西方人的思维是理性、现实的,他们更注重逻辑、写实。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有进步意义,但也饱受争议,因为过于注重人对自然的感应和人对自然的顺从,必然减少了人对自然的好奇与征服欲望,“形而上”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文化比较“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和谐思想虽然有很多精华的地方,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提倡和谐,可以增强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企业氛围,但也不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团和气,回避矛盾,这样反而违背了和谐管理的真正内涵。

高明的企业管理者,要做到和谐管理,就必然要用哲学的思想对企业管理中的矛盾进行系统思考。笔者人物,要建立和谐管理,必然要处理好企业管理中的五大矛盾。

篇2: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谐管理”,最初是中国学者为解决当代世界管理的困境,借鉴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理念以及当代系统科学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从宏观的角度看,“和谐”的理念运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形态,并用于处理人类各大文明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管理”。从微观的角度看,“和谐”的理念主要用于处理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管理的和谐”。

一、“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

追寻儒家的“和为贵”“和则多力、和则生物”,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当代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哈肯的“协同学”、孔茨的“协调管理本质”,“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首先是管理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由于管理活动及其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有时因果律失灵,加上人的认识的有限理性、人的能力有限性、人的不可确知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所以管理永远会面对一些不能事先确定的东西,需要人自主来应对,并且,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例会越来越大。和谐管理就是要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组织的能动性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xx中学转型成立高完中才一年,教师的来源由四部分组成:原来中专学校教师、原来普通中学教师,近年招考、选调进教师,大学本科学校招聘的教师。教师的基本参差不齐、教师的社会背景不同、教师的从业态度差异较大等现状,学生是基础差、严重偏科、学习习惯滞后,表现偏激的三类学生,今年教委提出五个校园建设,特别是人文校园,就是追求师生及管理的和谐。因此,必须实现和谐管理,但是管理的难度较大,如何搞好是一件需要管理层认真探讨和对待的。

和谐管理理论有着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点,追求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思想。和谐的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科学设计,对无法实现科学设计的主要营造一种和的氛围,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科学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自动调节。

和谐管理理论沿袭原和谐理论的基本思路,即将组织系统视为基于规则和单元自治的整体,来考虑组织如何在急剧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发挥整体优势而非部分或整体的改进。该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认为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必须遵循双规则,即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有效性。和谐管理理论通过对组织系统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主题和谐”的强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组织管理理论。

二、“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

和谐管理应从系统论开始,最终聚焦于组织管理。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特殊的有机情境。在这个特殊的有机情境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学上的“小生境”(niche)。在这个“小生境”中,学校的个性得以发育、生长。因此,学校管理要做到和谐,就是要努力使校内校外各种教育因素构成广阔的、统一的、协调的整体性情境,构成高效的立体 “教育场”,对学校产生整体系统效应,使师生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

围绕“和谐管理”这个主题,就需要设计一种氛围、体制,使人能够在这里发挥自我实现的能力,又能发挥他的研发的创造性,还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匹配。为此,在考虑影响人的因素后,管理基本思路如下:

1、双向认识管理

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非常高的认识下属的能力,虽然同样下属相似性很多,但差异性不少,特别由于个体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生活习惯、性格气质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再高水平的管理者都有可能没办法客观评价下属。所以我们提出更好的管理方式,首先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认识,管理者可将自己的管理习惯、知识、能力、经验、经历、性格等可能告知内容告知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可将与工作可能相关的内容告知管理者,达成相互间的承诺,以此增强彼此双方的了解,达到管理上的“知彼知已,百战不贻”的第一步。

2、自助激励管理

学校在考虑自身发展最大化时,必须考虑教工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影响个体工作动机不一样,个体可能倾向于对名誉的需要、职位的需要、权力的需要、经济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培训的需要、休闲的需要等等,学校在选择激励方式时不可以制定一种激励方式,为了使个体效用达到最大化,可以采取自助式的激励方式,献的大小,且激励方式共可达到N种,个体可根据学校事先制订好贡献标准度自由选择激励方式,甚至可以自己设计激励方式,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学校的最优化发展。

3、最有效惩罚原理

相对于激励,惩罚用于对教工过错行为的惩戒,最终目标是导恶为善。学校在实施惩罚过程不能“一视同仁”,如对教工的惩罚,不少学校对不遵守制度的教工处以相同罚款,这显然是不对的,也不公平,因为高级教师薪金比一般教师的薪金高得多,同样的惩罚对高级教师负强化作用小得多,所以可以按薪金比例实施惩罚,即使这样效果也未必明显,由于金钱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互作用,使得用金钱惩罚负效用不一样。可能教职工本性对名、利、权偏好可能不一样,学校必须寻找有效的惩罚措施,与自助激励刚好相反,组织对于同一过错行为,制订多种惩罚措施,管理者可能选择对教工最有效惩罚措施来惩罚,这样使得教职员工不再犯同样错误。

4、方法发展管理

学校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而且其适用的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为此不同管理方法的运用可按以下内容实行:一是对学校内部不同的工作类型的教工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如对于教学一线教师、中层干部、服务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服务人员可采用偏重于经济人假设管理方法,因为这类员工对于物质的欲望比其他员工高一些,主要由于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而对教导人员或教研人员可采用偏重于社会人假设管理方法;二是对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如学校刚发展时可能由于教工素质较低,学校偏重于制度约束,随着学校不断发展,教工的素质不断提高,学校可逐渐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

5、情感管理

由于教师都有社交的需要,而情感是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正式组织的管理,因为正式组织的管理使得学校得以正常的运转,也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非正式组织存在是教工情感交流需要的基本媒介,非正式组织往往影响了正式组织的决定,如因朋友情谊、校友情谊等影响了正式组织的决定等。在现实中,年轻员工流动性较大,年老的员工流动性较小,由于年老的员工非正式组织网较大,离开旧的环境心理成本太大,所以有时非正式组织存在反而有利于隐定员工队伍。

6、竞争比较管理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比较心理,所以教工之间很可能因比较而产生嫉妒心理,从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比较产生竞争,竞争的结局有四种,其中良性竞争有利于个体不断发展,也利于组织不断进步。管理者必须鼓励良性竞争,为学校发展和员工进步服务。同时管理者必须避免恶性竞争,特别竞争所产生敌对结果,使得组织资源内耗,不利于组织和个体的发展。

7、差异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较高层次,这里强调的文化管理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工的管理,组织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了解教工、组织相关团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实施管理过程考虑教工不同的习惯、风俗等,既是对工的一种尊重,也利于进一步掌握教工的人性,从而有利于管理的开展。二是建设学校文化,使学校管理最终实现文化管理。学校必须在第一代创业者及员工精神基础上,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有序调整学校文化。

三、学校和谐管理的有效举措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方”与“圆”(前者为方,后者为圆)的关系。

1、约束与调动——应是“从圆到方”

怎样“从圆到方”辨证地处理约束与调动的关系?关键在于“从圆”两个字。“从圆”就是强调“调动”,凡事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所以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2、服从与协调——应是“以圆促方”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我们认为后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这就是“以圆促方”。“以圆促方”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四有”新人,以及实现学校近、远期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还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

3、使用与培养——应是“圆中求方”

对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要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即“圆中求方”。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使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4、求同与存异——应是“小圆大方”

在做人的工作时,经常会碰到求同存异这个问题。所谓“小圆大方”,即在细节问题和局部问题上允许存异,在原则问题和全局问题上必须求同。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不必大惊小怪。教职工的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的问题在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讲求同,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允许存异。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处理事情能“小圆大方”,造就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四、学校和谐管理的关注要点

全面而科学地审视学校和谐管理,应注重把握如下要领:

1、管理的领域性。学校管理活动是社会活动体系的隔代子系,是管理活动领域中一类独具特色的活动。因此决不能机械地照搬一般管理活动的行为方式,更不能套用普遍的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必须加强对学校管理专业化的认识,深入研讨和探究学校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

2、管理的立体性。学校管理活动是由学校管理人员开展的,这里所谓的“学校管理人员”,既非个体的“学校管理者”概念,亦非高层的“学校领导”范畴,而是涵盖着“学校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一切人员”,包括校长、党团书记、各职能处长、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乃至一般教师和学生干部等,这就需要打破“学校管理工作只是学校少数人的事”的观念,充分调动所有管理任务承担者的工作热情,发挥整体优势,关注整体效能。

3、管理的规约性。学校管理活动不仅受学校管理体制的限制,而且受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的指导,无论在截然不同的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条件下,还是在迥然有别的学校管理原则和方法运用中,其学校管理行为自然相去甚远。所以,学校管理人员不可能摆脱一定社会要求甚或道德因素的影响,必须确立与社会意识形态一致的价值观念、遵从与公众习俗相协调的管理行为规范,以使学校管理为社会文化进步效力。

4、管理的育人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或者说初步社会化的人,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根本标志,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程而展开的。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不仅是学校管理人员的本分,也是学校管理活动的精髓。因此学校管理活动的实质就是为教书育人工作服务,从而达成育人目标。

篇3: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1. 现行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多数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

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人审批, 一人说了算,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容易导致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现象发生。同时, 村级财务公开透明化程度较低, 随意地公开, 且大多数没有逐笔逐项公开重大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财务, 有的村甚至出现假公开现象。在村财务活动中不严格财经制度的现象屡见不鲜, 许多村白条开支比例很高, 给财务制度的执行和规范带来很大难度, 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2. 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村级财务具体运作中, 会计档案不健全, 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置总账、明细账, 账目混乱;财务收支不清, 一些收入没有如实入账, 呆账、无头账不乏少数;债权债务及物资管理手续不全, 不注意收集和保存项目原始凭据, 个别干部还打着借用的幌子长期占用集体资产, 这都造成了账物不符的严重后果。

3. 财务监管力度不够,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水平较差

从管理机构本身来说,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村级财务的主要监管部门, 但它却缺乏行政强制措施, 难以有效保证监督工作的进行;再有被监管对象身为农民身份, 一般行政管理手段很难发挥作用。不少村没有农村审计组织, 没有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就村民来说, 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对村财务运作主动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碍于乡亲面子, 敢怒不敢言, 任其合法权益受侵害, 没有维权意识。另外, 村级财务人员普遍年龄老化、业务水平差, 致使一些不具备基本财务素质的人员走上了财务管理岗位。这些财务会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 只能记些简单的流水账, 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管理机制, 构建和谐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

由于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 国家农业部在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进程中, 不断总结各地经验做法, 探索新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 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服务模式。其核心是坚持“一项委托、四权不变”的管理原则, 即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经履行民主程序后, 村集体组织依法与乡镇农经站或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确保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审批权不变和收益权不变。委托服务实行“属地化”管理, 各村不再设会计和出纳, 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报账员;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通过健全内部控制、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代理业务流程, 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财务管理是村级事务管理的核心,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变、制度的创新, 由能力更强、素质更高的专业人员代理村集体财务、账务管理, 可以更大程度地杜绝“坐支”现金、“白条”抵账、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 从源头上堵塞农村财务管理的漏洞,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不断提高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农村财务管理, 事关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各级政府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 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 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财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和人力物力投入。通过宣传和学习, 使干部和村民充分认识到规范财务管理, 对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保障村民利益, 密切干群关系, 推进村民民主建设和党风廉 (下转104页) (上接89页) 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2. 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要在现金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民主理财、财务公开、责任追究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和“支出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 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与此同时, 要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设, 以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 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3. 不断完善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是一项非常符合当前农村现实的财务管理模式, 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扎实推进。调查发现, 有的地方出现了委托代理责权不清、程序混乱的现象, 有的地方代理机构截留挪用村集体资金,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质量, 也侵害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权益, 更影响了其他村组织加入委托代理机制的积极性。为了把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

第一, 加强对代理机构及其从事代理业务情况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加大审计力度, 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定期对代理机构和村集体财务进行专项审计、交叉审计, 及时掌握各乡镇村级财务日常运转状况, 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二, 加大对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村报账员的培训力度, 强化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三, 认真研究委托代理制度下出现的新问题, 并勇于解决难题, 对于村干部参加委托代理服务积极性不高、村民参与民主理财行使民主权益意识不强、代理服务机构人员和投入不足问题, 要广泛开展调研, 认真总结交流各地经验, 不断完善提高, 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第四, 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部门的联系,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村务公开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要加强同纪检、人事、财政、民政、司法等部门联系与配合, 保证代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 确保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为和谐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敏.农村金融“新政”的分析与探讨[J].经济观察, 2007, (12) .

[2]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2004年卷第一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147-159.

[3]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2004年卷第二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116-1130.

[4]王东京.中国经济观察2004年卷第三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145-152.

篇4:城市流动摊贩和谐管理的思考

一、城市流动摊贩的现状

流动摊贩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方便食品和快餐,如烤串、煎饼、油条、盒饭等,还包括水果、蔬菜、儿童玩具、书籍、光碟、服饰和家庭日用品等小型商品。主要由城市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弱势群体等低收入者构成。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生活需要,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破坏环境,影响市容。流动摊贩经常把产生的剩菜、果皮、炉灰、污水及消费者食用后丢弃的垃圾等杂物随处乱扔,给环卫工人的清扫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也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是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流动摊贩的车辆乱停乱放,占据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有时甚至占据机动车道,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三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是用火不安全带来的消防隐患。如煎饼、炸串等都需要用明火进行加工制作,然而他们大多都使用自带的火源,安全性没有保障。其次,流动摊贩在经营过程中易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影响社会治安。此外,流动摊贩一般存在食品和物品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往往存在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的现象,损害广大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二、在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国城市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失当和缺位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一,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突出表现在重事不重人,即重视具体事务的执行而忽视社会公众和被管理者的正当利益和需求。以权力为中心的管理观念仍然在某些城管人员的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缺少对公众的服务意识,这些都不利于从流动摊贩和其他社会公众利益的视角出发,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解决对策。

第二,管理方式单一。表现在政治导向和经济导向浓重,只注重权力的运用,缺少对流动摊贩有效的说服教育;管理方式带有强制性、单一性和直接性,一些城市的城管执法工作人员仍然以直接取缔、定期巡逻检查等为主要方式;管理方式僵化,以“堵”为主,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粗暴执法和不文明执法的现象。

第三,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少相关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法律意识低下;管理的随意性大,滥用权力,缺乏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四,各管理部门之间未形成有效的配合和联动,缺少与公众的互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对于有些职责交叉的领域,容易造成多个管理部门互相推诿、职责不清的问题。此外,管理人员缺少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忽略广大公众的需求。

三、对城市流动摊贩进行和谐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城管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流动摊贩和广大公众的意见,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下,使管理效果得到提升。要强化平等意识、服务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意识,真正做到兼顾各方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

(二)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建设,实现法制化管理

首先,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起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文。比如将管理人员执法程序的合法性、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公示制度、管理人员责任追究制度等写入相关的法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其次,针对“互相推诿、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时应合理地界定其范围,真正做到权责清晰,实现权利和义务泾渭分明。

最后,要充分考虑流动摊贩和公众的需要和满意度。把人的需求与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统一,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改进相关条例,力求出台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三)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首先,在对城市流动摊贩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治理时,要注重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要充分考虑城市流动摊贩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弱势群体加以体谅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可利用限时经营,即划分可以全天设摊的区域、严禁设摊的区域和可以分时段设摊的区域等,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次,应注重亲民便民设施的建设。如:统一规划大排档,统一管理三轮车市场,统一规格便民修车处和书报亭等,统一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加强有效管理和教育。

(四)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首先,要结合城市流动摊贩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吸收一批有特长、文化水平高的管理人才进入管理队伍,为城市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要设立城市流动摊贩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应对新的管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在培训内容上,应着重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管理技能的教育,特别是要围绕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腐败和行为不当等不良现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

最后,坚持政务公开,加大工作透明度,以便公众监督,使之成为约束管理人员的外在力量,督促管理人员文明执法。

(五)构建各部门间相互联动、通力合作的关系,优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环境

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涉及城管、交通、公安、工商、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出现互相推托责任的局面。所以,应建立一种综合管理体制,以确保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过程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这就需要界定各部门的职权范围,确立统一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各管理部门间共同协商,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流动摊贩实情的综合治理方案;需要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需要转变政府行政职能,实行政社分开,使各管理部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促使短期治理向长效管理转变;需要转变原来各自为政的绩效评估体系,而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在整个协作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提高对流动摊贩管理的效率。

(六)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中,可以对管理人员和流动摊贩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和约束。首先,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出台应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主人翁作用,动员和鼓励公众献计献策,积极参与,促进管理人员和流动摊贩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良性互动。最后,公众可以通过意见箱、城市管理投诉热线和网络留言板等多种渠道进行监督,同时也可对不法流动摊贩进行检举和揭发,最终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洁.和谐社会视野下城市管理新模式探究[J].西藏发展论坛,2009(3):51-53.

[2]许洁.论城市政府的和谐管理[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5-517.

篇5: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摘 要]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和谐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谐教育管理具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非理性成分的特点。学校在实施和谐教育管理时,要明确教育理管目标,发挥校长个人影响,正确处理各种事务,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关键词]和谐理念 教育管理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工作对国家未来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和谐教育管理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

“和谐”思想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哲学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其蕴含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论”和《尚书·尧典》中的“和合论”,是指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要协调统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互利,以达到整体的最佳发展。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是指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理性、民主的决策来营造和谐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和谐的领导、教师、师生关系等,以实现学校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管理学家认为,好的学校需要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环境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只有运用和谐高效的教育管理,形成教育内部的和谐,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和谐理念下教育管理的特点

1.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的根本是“人”的管理,“以人文本”是和谐理念的核心,要求在尊重和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氛围。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师生为本。于学校而言,教育教学管理中需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于校长而言,需理解和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和自主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于教师而言,需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成长。

2.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与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管理的模式不同,柔性管理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的,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以激励的方式挖掘人的潜力,焕发人的内在动力,极大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主动行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中渗透的柔性管理,需要校长、教师运用的品格、情感等因素,与学校职工、学生平等地交往,以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信赖、认可自己。

3.非理性成分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既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还有情感、意志、信仰、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信念和情感。管理中的理性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视人为“经济人”,在管理中将人与财物、信息等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视为同等的客体,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漠视了非理性因素,忽略了人的因素的管理,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和谐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要求在理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渗透非理性成分,使被管理者充分发挥主动性。

三、和谐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开展的途径

1.精心设计,明确教育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对于管理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管理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以人为本,提高效率,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根据目标制订计划和制度、标准等,建立以中心班子成员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处为主的指导层、以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为主的具体操作层三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在执行中对目标发生偏差的情况进行调整,使学校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环节都应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尽可能地将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学生目标和合趋同,形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愿景”;同时健全目标评价标准及奖惩机制,以此使教育管理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发挥共同目标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管理的和谐高效。

篇6: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0880期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信息产业发展必须一定要与农业相结合,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线,推动农业高技术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信息网络,为高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构建省、县、乡三级统一的农业信息平台,以农产品销售为重点,开发农业数据库,建立农业咨询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王网上交易,开展农业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为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高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提供必要的前提。河南省农业发展必须依托高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走绿色和精品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的信息相关产业的暂行规定[EB/OL].2004-

02-10;

[2]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EB/OL].2006-12-21:http://henan.goc.cn/zwdt/system/2006/11/06/010011853.shtml;

[3] 刘定平.信息技术与河南省农业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4);

[4] 田华伟、朱思峰.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战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1);

[5] 河南省统计局.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M],2008。作者简介:赵珂,男,汉(1984——)河南长葛人,现任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研究方向:应用统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今年的“两会”中,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一、现阶段我市农村民主建设工作的特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三明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民主管理工作水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找准薄弱环节,规范农村民主管理运作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规范村务公开机制。市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小组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分析、研究和部署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挂乡(镇)联村抓村务公开工作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村务决策听证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村务的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从制度上增强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二是规范村财务管理机制。加快村级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建设进度,在确保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三不变”的前提下,将村集体会计业务依法委托乡镇、街道会计代理服务中心负责,并依托服务中心定期组织村级财务人员培训,逐步实现村集体财务的理财民主化、管理程序化、监督制度化。同时,建立财务工作预警机制。对大额资金的使用提前发出诫勉通知,以此来规范资金的使用,加大对财务的监控力度。三是规范决策听证机制。在开展村务民主听证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听证议题的针对性,力求把群众最关心、反映集中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优先列入听证范围,保证议

而能行、行而有果;突出听证方式的灵活性,实行会场讨论听证和现场察看听证、村里定题听证和村民点题听证、民主听证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三个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听证效果;突出听证结果的实践性,积极发挥村务监督小组的作用,监督村“两委”梳理听证结果、建立档案,督促村“两委”执行听证决策,确保方案执行不走样、不拖延。四是规范群众监督机制。在明确村务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推选产生办法以及具体职责、权利,加强村级自我监督的基础上,由乡镇、街道的农经管理部门对村财收支情况进行年

创新民主管理,建设和谐新农村

——关于永安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思考

文/周 葵

【摘 要】 我国现阶段农村民主建设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就现阶段我市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关键词】 永安市 新农村 建设

度审计或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发现问题及时责成村委会予以纠正和处理。

2、加大资金帮扶,推进民主管理阵地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强化工作指导,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议事场所。坚持“一个漏斗向下”的原则,对各村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实行 “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保障。仅2007年来,每年就从市财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单列100万元,用于补助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其中,对新建村部每村补助5万元,修缮村部每村补助1万元,确保村级组织议事有场所、活动有阵地。二是改造公开设施。把村务公开栏更新改造也纳入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

项目,拨出专项资金15万元,先后对全市30个重点村的村务公开栏进行更新改造。指导各村按照统一规格建设村务公开栏,按照“财务类、事务类、党务类、回音壁”四大板块的统一格式,对公开栏进行功能区分。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坚持村务公开资料专人管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既方便了群众查询,又规范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聚集工作合力,增强民主管理实效。主要通过上下联动、督查推动、示范带动努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增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效。一是坚持上下联动。市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别挂钩联系1个乡镇(街道)1个村,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的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到村,村干部直接抓到片、抓到小组,切切实实为联系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工作指导。二是坚持督查推动。市推行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督查通报制度,坚持定期检查报告和跟踪督查反馈制度,把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结合起来,把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结合起来,适时组织必要的检查,通报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凡因村务公开不扎实、群众反映不满意而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律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按照“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责任明确、群众满意”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各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选择1-2个村作为典型进行重点培育,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

二、现阶段我市农村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民主建设在农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民主意识得到增强,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

2091题。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封建思想的残留。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制一言堂的工作作风根深蒂固,对民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民个体的民主意识缺乏,崇尚个人权威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较为盛行,参与村务决策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强。

(二)农村民主管理运作机制的残缺。还有一些村没有按照工作要求,落实完善体制,规范程序,健全制度,还是按照以往的老思路、老办法在抓工作。民主监督不到位。

(三)农村民主管理成效不平衡。由于各乡镇、街道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工作在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进展较快、已取得初步成效,而有的地方则工作相对滞后、成效不明显。

(四)农民法治主体的不足。民主的落实与监督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当前农民法治主体的不足表现在:一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民在自身权利被侵害时,不能正确反映诉求,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要么浑然不知,以“法盲”形态出现;要么畏于权势,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而不顾,“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二是农民法律知识缺乏,导致出现一些刑事案件“和解”现象和采取越级上访、聚众上访、围堵政府机关来解决问题等现象。从而导致发主管理出现困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民主管理,建设和谐农村

民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在基层农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既是新时期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要求。

(一)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两推一选”制,落实“选举民主”

按照党员推荐、群众代表推荐和党内民主选举的程序,由党员群众双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根据“两推一选”要求,在试点村全面推行党员首议和承诺制。

通过两推一选制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领导,提高村委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威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坚持“一事一议”制,落实“决策民主”

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群众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开展自身直接受益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减少和杜绝乡村干部盲目决策。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坚持财务“双代”制,落实“管理民主”

所谓财务“双代”制,即村小组会计业务委托乡镇经管站统一代理,村小组所有集体收入委托村委会统一代管。

通过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积极推行村级财务委托乡镇代理服务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二)监督进一步本土化、独立化、多样化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把村民群众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强调通过群众对村级权力组织及其成员的民主监督,促使村干部的村务管理活动和行为符合一定规范和村民的自愿。

所谓本土化,就是尽可能构建本村完善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村民实现监督权力的自觉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只有充分保障村民的权力,才能对村委会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在村民和村委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要实现本土化,制度要先行。一个拥有高度制度化的管理组织和程度的社会,更能阐明和实现公共利益。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一是建立不信任动议的制度。只要有一个本村村民提议,并有超过半数以上村民附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以备核

查),就可以对某个村委会成员提出免职的动议。只要这个动议不存在威胁、贿赂、伪造等不正当手段,这个动议就应当成立。被罢免的村委会成员就应当自行终止行使职权。被罢免的村委会成员可以在终止管理权后,向村民会议提出申辩意见,并开展必要的辩论。如意见达不到统一,可请求村党支部或乡民政协理员调解。二是建立村民监督专员制度。监督专员由村民2至3名村民组成,独立于村委会,可以根据村务实际运行情况有权召开村民大会,对村委会的政治作为提出质疑,并要求村委会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加以解答。监督专员在村委会选举时由村民会议民主选举产生。监督专员应该授予会议召集权,只要由村民五分之一附和,就有权召开村民大会。这样改变召集权仅仅掌握在村委会手中的不合理的局面,有利于民主议事制度化,有利于村民话语权的行使,能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

所谓独立化,就是村级监督机构要独立化于村两委,切实提高村民监督的有效性。在人员构成上,监督机构成员既不能是村两委成员,也不能是其直系亲属,解决了过去交叉任职难以开展监督的问题,增加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在政治地位上,监督机构与村委会平级且同期同届,监督机构成员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享受村干部待遇,以改变过去监督人员由村两委任命的状况,实现人与事的相对独立。

所谓多样化,就是监督手段和方式的多样性。建设村务公开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村务、党务公开信息网,利用传统宣传舆论工具比较乡村广播、办乡村小报等,当然更应该充分利用村民代表议事会等民主制度,依照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的相关要求,对村务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

(三)农民进一步新型化、现代化、文明化

民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在基层农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既是新时期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制度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前面谈的几点也根本无法实施。

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现代公民民主思想的培训。通过以上培训,引导培养农民增强民主意识,珍惜自身权利,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更新观念、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训途径:一是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党校、电大等到各乡镇举办成人学校,通过职业培训让传统农民转化成为新型农民。二是充分发挥我市职业中学优势,培养年轻一代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备力量。三是鼓励自学。由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根据本市实际研发乡土教材,内容包含我市土壤、气候特点,适合在我市生长的经济作物的具体情况,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综合开发知识和经营理念,民主与法制知识等,免费发放,一家一册,市电视台和远程教育网络定时开展讲座,给愿意学习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四是组织考察学习和实践活动。对各村新型农民的骨干人物组队外出考察,学习其它地方的好经验,培养典型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对有理论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的新型农民,政府帮其联系基地,组队参加现场培训和实践,让他们从理论过渡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从书本走入现实。

上一篇:小班美术教案:美丽的树林下一篇:会董事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