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2024-05-29

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通用9篇)

篇1: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谷 斌

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两句:“少了妈妈只有半个家,少了爸爸啊我呀好害怕……

每当听到这首主题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双亡,其主要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 1

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

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

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

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

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

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

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

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

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

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

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

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

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

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

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

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臵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我班有一名叫魏鑫的同学,她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她与继母不和,经常闹别扭,有时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及时和她进行沟通,父亲总不能单身一辈子,你总是要离开父亲的,要想父亲好好的生活,那必须得有人陪、又人照顾。在我多次的教育下,她能正确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我感到很欣慰。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

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组织 “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4、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我班有一名叫赵

珊的同学,上课时总和老师顶嘴,我了解了情况后和她进行沟通,得知她的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在家和父亲也经常吵嘴,因此也离家出走过。得知了这些情况,我耐心的对她进行教育,正确的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同时我也让她担任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能重新找回自信,努力学习。现在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最好的,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欣慰。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篇2: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佳木斯市朝鲜族基础教育中心 郑锦花

托尔斯泰曾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一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中韩经济交流的发展,朝鲜族赴韩劳务队伍不断壮大,人们的观念以及行为不断转变离婚已经成为朝鲜族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家庭关系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社会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无亲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多。由此而引发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对这一群体施以正确的教育,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因离异,孩子只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生活,谓之单亲。然而,我在这里所指的单亲,还有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健在,也没有离异,却因父或(母)亲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只留下母亲(或父亲)一方在家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属于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我对我校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我校在校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3.3%,我所担任的班级竟超过80%。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偏低者,占总数的3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占25%。单亲家庭学生呈现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学习不努力、纪律松散、性格内向、容易冲动、人际关系紧张,习惯不好,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气,诸如抽烟、谈情说爱等。如何教育单亲、无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其原因是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不当。(1)家长认识不足,一味地对子女迁就溺爱。

大多数朝鲜族单亲、无亲家庭孩子的父母离异或赴韩劳务或沿海城市打工,长期不能与孩子相处,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而在思想和学习缺乏必要的激励、管束和严格的教育,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对学习不感兴趣、贪玩、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怕吃苦、贪图安逸、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2)受父母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有些单亲家庭中的家长只忙于做生意,赚大钱,对孩子在校表现极少过问。他们在言行中把赚钱作为头等大事,孩子在家长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普遍滋长“读书不读书无关重要,不读书也可以做生意赚钱或设法到韩国劳务,有了钱生活就过得好”的思想意识。因而这类家庭的孩子普遍学习不勤奋,学习成绩较差。

(3)单亲家庭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比例高。

有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致使很多单亲子女缺乏应有的温暖、幸福,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在集体活动中无组织、无纪律,对集体漠不关心。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喜欢交异性朋友。一旦得到异性同学的关心,就觉得很温暖、很幸福,容易出现早恋现象。

(4)对子女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况,离异后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照顾爱护都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孩子普遍失去家庭温暖、无人管教,阻碍了他们成长,使他们退步甚至堕落。

三,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对策与研究

(1)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的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

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就动机是教师﹑家长的责任。在这个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激发并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成就动机﹐也就是使他们明确知识学习﹑体育锻炼﹑品德修养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明确具体的﹐而不是模糊抽象的。②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一时达不到既定目标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已有的进步﹐即肯定并让学生明确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这样他们就能增强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勇气。③当学生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他们往往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起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小明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极端不善言辞的农民,与父亲的单调生活使他沉默寡言、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很差,上课不注意听讲,只是一味的画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画的不错,便对他说:“如果你每天坚持认真画一幅,就能取得好成绩”并鼓励参加学校的美术沙龙,并通过家访与他的父亲沟通,让父亲鼓励儿子。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中荣获第一名并在全市青少年美术大赛中获一等奖。从此他的脸上时常挂着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美术学院。

(2)爱心输出,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体现在“沟通”,要经常跟孩子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并给予引导,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小芳是高一时转入我校的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她身穿时髦的成年人服装,一眼就能知道是个问题学生。本来我想拒绝接收,但在她年迈的奶奶的再三恳求下使我勉强答应。不出我所料,还不到一个月就迟到、旷课,即便在课堂上也不听讲,总有小动作、说话,甚至上网吧。与她多次促膝长谈也无济于事。通过与她奶奶的交谈,我了解到了她的父母都在韩国忙着挣钱,从她记事开始就没见过她的父母,在她眼里父母只是给她提供物质享受的人,没有感情。一次上课时,我发现小芳的脸色潮红,我用手一摸她的头很烫,下课后我领她去医院,打了静点,精心护理。小芳的烧退了,她胆怯地望着我用很小的声音说:“老师,你能抱我一下吗?”我没有回答,把她拥入我的怀里。她说:“真温暖,妈妈抱我的感觉也会这样吧!”我百感交集,小芳是因缺少爱才变成这样的!通过爱的“沟通”,小芳终于享受到集体的爱,学习进步了,在爱中她转变了。(3)倡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发挥学校和家庭合力作用

有人称学校与家庭在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中的作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轮、双翼缺一不可,不平衡不行。这对单亲家庭学生来说,“两轮、双翼”更不可缺少。苏霍姆林斯基早有预见,他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推动学生家长与教师彼此的支持与互助,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4)单亲家庭的一个家长要担负起普通家庭父母两人的教育责任,优化家教环境

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应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格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抱着积极的心态,找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加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的学习,遵守“理解、信任、热心、真诚、保密”的道德准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他们自立精神,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可以说良好的心理辅导员是单亲家庭学生的保健员。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设立帮助性活动及制度

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社会的安定繁荣必须有大多数细胞的良好运转和协同合作。改革开放的今天,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注,许多机构、部门、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都对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宣传等社会部门应该对青少年提供生活性、心理性、信息性以及发展性服务,开展献爱心、支援者活动,帮助单亲家庭减少心理伤害,扶助自信,、献出爱心,少年宫开展训练课程,帮助培养单亲青少年某些心理品质,向单亲父(母)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组织夏令营等活动,培养父(母)子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

总之,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探索教育子女方法、艺术才能使每一个单亲、无亲孩子拥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学。

(2)教育心理学

(3)教育社会心理学

浅析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佳木斯市朝鲜族基础教育中心

篇3: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1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因长期跟随父母中的某一方, 在孩子人格形成期家庭温暖缺失, 或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 或经常听到或看到父母争吵等诸多因素, 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他们常闷闷不乐、悲伤, 情绪低落, 自感不受关怀、不被重视, 自觉矮人一等, 从而产生自卑感。因自卑而缺乏自信, 对学习、生活没有兴趣与希望[2]。

1.2 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严重是单亲家庭学生群体最大的共性, 这种心理主要由于家庭关爱不足而产生。单亲家庭学生对学习、生活没有信心, 对他人缺乏信任感, 不太容易合群。面对这样的学生, 需要投入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不但如此, 还需要恰到好处的沟通方法[2]。

1.3 仇视、报复心理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对父母中的某一方或双方充满憎恨, 这种对父母的憎恨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甚至出现畸形心理。从起初憎恨家庭、父母逐步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的憎恶, 仇视管教他们的人, 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 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因而“惹是生非”在他们身上时有发生[2]。

2 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管教单亲家庭学生

2.1 给予其家庭般的关爱

班主任、辅导员、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行动, 对于这些学生的关爱要比一般学生更多、更细致、更用心。单亲家庭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信任度不高, 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来唤醒他们的自信, 在学习上多给予帮助、在生活上多给予照顾、在业余时间多让其融入寝室。因此, 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这些学生倾注爱心, 同时要营造相互关心和爱护、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创造一个温暖的班集体环境, 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温暖。加强心理疏导, 根据这个群体学生出现的几种常见问题, 制订有效的疏导机制, 如肯定其特长, 让其负责班级某些事务;除教师外, 班级其他学生可以从学习和生活上对其给予帮助, 让其建立信任感, 改变原本仇视的心态;在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上给予政策倾向, 让其感受国家、社会的关爱[3]。

2.2 鼓励其参加学校活动

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此为突破口激励他们把原本能做好的事做得更好, 当他们稍有成绩时大力表扬和嘉奖, 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有助于单亲家庭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根据这个思路, 我们可举办他们擅长的业余比赛, 比赛项目也要适当结合其所学专业, 鼓励他们参与, 制订合理的奖励办法, 最少一学期一次, 通过学校的活动, 让这个群体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4]。

2.3 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精心教育一段时间后, 可尝试组织这些学生到校外参与社会实践, 这个过程有助于其完善心理, 纠正原来错误的认识。当然, 做到这点绝非易事, 必须在校内锻炼一段时间后才能到校外实践, 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先担任班干部, 从服务同学开始, 教师给予必要帮助, 让其大胆工作。这样做能使学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有接触同学的舞台, 有利于克服孤独和自闭心理, 有利于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增强其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和进取心[4]。

2.4 心理与素质教育并重

来自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长期受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特别是来自家庭的烦恼,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因此, 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深入教室、寝室, 要反复找学生本人沟通, 不断了解其心理, 做出科学判断, 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适应社会、接受现实, 从而健全人格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是极为重要的[5]。

参考文献

[1]王晓梅.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5 (2) :33.

[2]周敏娟, 姚立旗.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交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8) :654-655.

[3]张志群, 郭兰婷.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5) :23-24.

[4]徐安琪, 张亮, 刘汶蓉.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政策支持[J].社会科学, 2006 (4) :31-38.

篇4: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一、问题简述

(一)老师观察到的情况

梁××聪明、好动,但学习散漫,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或经常发呆。不能单独完成作业,成绩跟不上,学习被动,考试不理想。不爱劳动。独立性差,人际交往差,爱打骂同学,有说谎行为。

(二)父母反映的情况

梁××上小学二年时,父母离异,被法院判与父亲生活。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他们暂时隐瞒了。当在父亲娶了后母之后,也没有直接告之,等到孩子提出疑问时,才简单告之,可孩子的心灵已经受到伤害。在家学习需要家长陪伴方可完成。往返于父母两家,造成监督脱节,孩子学习涣散。孩子曾提过:“为什么阿姨和爸爸住在一起?”

(三)与梁××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

父母离异后,他很想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母又在抚养问题上有争议,爷爷和奶奶又不愿意让其经常和妈妈见面。

二、资料收集

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属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离异前被法院判与父亲生活,后父亲娶后母,后母是代销营业员,在打工时与其父认识,比父亲小几岁。父母离婚,父亲再婚都没有跟其说明白。现在在父亲和母亲两个家之间徘徊。

2.家庭经济情况。梁××父母以前是开汽车修理店的,收入甚好,经济宽裕。

3.妈妈教育态度。“严”加管教,方能早日成才。放学后须立刻回家,否则需持老师证明。

4.生活简史。父母离异前一家三口过着美满的日子,父母开汽车修理店,生意繁忙。主要是妈妈打理,爸爸比较清闲,手下请了好几个帮手。经常赶到夜里二三点。离异前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比较溺爱。上一年级时,孩子可爱,但较幼稚,与人交往没有分寸。学习成绩中上。课堂上经常发呆,与家长联系。只说是迷信什么,也没告之。接下来,就发现作业没按时完成。成绩一直往下滑,到现在成绩在班级的最后几名。家长看似很急,可生意忙,还是没时间陪孩子。

三、个案指导设想

1.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

2.通过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

3.和梁××结对子,交知心朋友。采用谈心、同玩乐、辅导学习、排忧解难建立感情,让信任在其宽松的氛围中得以倾谈,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该生自我解决问题。

4.诚恳相待家长,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家庭环境,商讨对梁××教育相互配合的意见。

5.与其他科任老师交换帮辅意见,并通过其他的同学对该生作进一步了解,让他承担班上的一些工作。

四、个案指导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谈心,不断地鼓励他,给他讲中外名人励志的故事。有进步就表扬他,不时地向家长报喜。组织班级同学和老师一起开展“爱生活”“我是小主人”等班队活动。一起为他过生日,使他感动得流泪。当他与同学产生矛盾时,给予平等对待,让他明白是非。他都能虚心接受,但是时有反复。打架欺负同学的毛病,基本克服了。

2.学习也有提高。作业基本能完成,数学成绩从原来五十几分提高到良,甚至有时还能考到90多分。

(二)家庭方面

1.父亲由于要经营汽车修理厂,经常不在家,造成孩子心灵创伤,无人照管,放任自流。通过交谈,深感自疚,认识离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表示以后对孩子多加关心照顾。

2.母亲指出这几年来光疼爱孩子是不行的,而要在思想品德上嚴格要求,多关心他,要教他学好。在学习上要督促辅导,尽力为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可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是不幸的,但万幸的是梁××的父母还是爱他的。经过交流,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所改进,使得梁××得以健康成长。

五、结论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思更细腻,渴望得到更多的爱,首先要尊重他们,用真挚的爱心去对待他们,和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用耐心和爱心去感化他、教育他。

2.跟家长多联系、勤家访。孩子的一点进步和长处,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存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方式和策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义务,能为孩子做好表率。孩子进步了,家长应继续给予关心,使其更上一层楼。

篇5: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带来教育方面的影响,并针对解决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特征 原因教育策略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于是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辨证分析单亲家庭结构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应对策略,旨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毫无疑问,在单亲状况下,父爱或母爱的缺损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容易使这些未成年子女形成一些不良心理特征,并且子女的年龄越小,这种不良影响的力度越大,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特点:

(一)内向自卑,抑郁冷漠

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

(二)充满憎恨,暴躁易怒

父母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生活中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

(三)胆小孤僻,多疑嫉妒

当单亲家庭子女往往对自己做出偏低的评价,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另外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内向、自卑,抑郁等性格弱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有些监护者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家庭的缺损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

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监护者应该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家庭变异的情况告诉他,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老师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总之,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学生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教育活动,只有把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M].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

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篇6: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学生父母离异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重视。但如 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

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三、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五、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

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严格合理,培养其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

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篇7:单亲家庭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离婚后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

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班的程文迪小朋友就是个单亲宝宝,父母由于感情不合离婚,虽说孩子是跟着爸爸,但其实主要由祖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经观察后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文迪与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住一起,对于妈妈的印象只有通过电话交流,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看到孩子,这样的母爱是残缺的。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有时和孩子交流,会问到妈妈,孩子只会淡淡地说一句:“想妈妈。”其实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

父亲或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或外祖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他们羡慕其他孩子跟着父母生活,天真浪漫,活泼可爱,而自己好似一只孤独掉队的大雁,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孩子特别渴望和父母同吃、同住、同生活,与父母真诚地交流。可是,单亲孩子深感自己不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凭上帝的安排,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文迪平时的教育都是交给爷爷奶奶,当然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在他们的心里孙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爱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坏气旋就养成了,比如在幼儿园他不肯自己动手吃饭,挑食的现象很严重,而且不管玩什么都是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干嘛抢我的玩具”,有时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一下就大声哭闹。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有的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有东西,一些江湖义气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使他们深受其害,当社会飞速发展,在隔代教育之下当今先进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手段等,都会与这些单亲孩子失之交臂。

三、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

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篇8:浅析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指导

1 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家庭教育投入减少。 家庭教育投入减少主要指在经济、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的减少。

(二) 家庭亲子关系失调。 父母一方的缺失导致家庭结构的残缺, 致使原来的家庭关系的失调, 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三) 家庭教育角色缺位。 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也是最为密切和长久的, 良好的亲子情感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前提还是良好家庭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孩子成长过程中另一个角色扮演者的缺失将会导致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出现偏差, 单亲家长既当爹又当妈, 这对性别角色而言, 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将会给子女的异性交往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四) 家庭教育方式适当。 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及吃苦耐劳品格的锻炼, 也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更多的单亲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唯一希望, 对孩的期望过高并且严格要求, 让子女为学习马首是瞻。

2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指导

(一) 适当增加时间、精力的投入

适当增加家庭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增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家长忙于在外奔波而忽视了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拼命"挣钱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会弥补单亲家庭的不足。 然而,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是渴望与自己的亲人相处, 因为家长的陪伴便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其成长。家庭的变故不仅给家长带来了痛苦, 也给孩子带来了创伤。 此时家长要以更好的照顾家庭为原则适当改变工作地点, 明白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远比挣更多的钱重要。 要意识到物质和金钱不是万能的, 必须处理好挣钱与同孩子成长的关系。

(二) 加强亲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沟通也会让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孩子能够结交良师益友。 虽然家庭结构不完整, 但是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成长, 利用节假日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 家长多接触孩子并和其一起运动、一起劳动、一起分担家务, 在活动中与其交流并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在适当时机邀请亲朋好友举行活动并让孩子参与其中, 孩子也会体会到亲人的关爱与朋友的友谊。 在孩子生日时主动要求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参加聚会等, 使得家庭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美满与幸福。

(三) 重视对子女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家庭尤其是异性子女组成的单亲家庭中, 家长对子女的性别角色教育非常重要。 在第二性征形成的关键时期,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男孩和父亲认同, 女孩与母亲认同。 如果这个时期错过或者颠倒, 就容易出现"性别身份障碍", 有可能发展为排斥或仇视异性。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角色形成障碍, 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积极弥补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家长要根据性别分配任务或者让孩子做适合其性别角色的游戏, 在第二性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孩子多与同性的孩子玩耍, 家长买礼物或者玩具时一定要根据性别角色来买, 比如女孩多买些毛绒玩具以及体现女生特色的礼物, 男孩可以多买些"卡车"等机械类的玩具。 性别角色的养成也少不了社会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影响,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向社会、增强交往。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作用远不低于家长的影响, 这也是促进孩子性别角色意识的重要途径。 要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 让孩子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交往, 在交往中逐渐模仿和习得与之性别相对应的身份特征。

(四)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合理的期望

单亲家庭中家长容易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 家长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 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有很好的学习成绩, 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做出要求,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上大学的, 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大学。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家长就要正确引导。家长一定要注意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 加之于适当的期望, 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为孩子做好榜样。

单亲家庭特殊的生活经历会对子女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也正是这种经历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 使其独立性与责任感更早的建立起来。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本身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 相信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与孩子一起成长, 即使家庭结构残缺, 他们也一样会健康成长, 甚至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篇9:关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案例1:

小田,几个月时父母离异,由奶奶抚养长大。从小任何事情都是由奶奶一手包办,导致小田到了四年级仍然由奶奶喂饭、穿衣服。只要小田和任何同学发生一点矛盾,奶奶一定会亲自出面或警告孩子本人,或找其家长告状。一次,小田与同学发生了矛盾,他奶奶找到了对方家长。结果,两人发生了冲突,甚至动起了手。还有一次,小田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第二天一早,奶奶赶在老师来学校之前,冲到学校,把班级全体学生骂了一顿。长期如此,导致小田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

案例2:

小可,与小田有着相似的经历。几个月时父母离异,由奶奶抚养长大。与小田的懦弱不同,小可是一个极端霸道的孩子。谁和她玩,都得听她的,只要与她意见不合,她就会动手,而且她还很会打架,一般同学都打不过她。所以,班里的男孩怕她,女孩嫌她太野蛮,也不愿意和她玩。

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有着相似的经历,但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男孩子的过分懦弱与女孩子的过分霸道,都不是正常的现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让孩子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为此,我做了很多工作。

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

1. 取得老人的信任。这样特殊家庭的老人,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对不可以任其发展下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无疑是为社会多添了几个问题儿童而已。要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得让照顾他们长大的老人认识到自己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所产生的后果。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之后,我与这几位老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首先,我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继而肯定老人对孩子的教育。老人听到老师夸自己的孩子,难免会很高兴,再听到老师对他们教育方法的肯定,就会觉得老师与他们是站在一起的。在取得老人充分的信任后,再婉转地提出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再帮助他们分析这样下去,孩子在将来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其实,很多老人也清楚自己在教育方面有问题,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在帮助老人分析利害关系后,还要对老人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辅导。

2. 对老人进行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辅导。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小孩子接触到的东西也丝毫不比大人少,但小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对周围的事物也懵懵懂懂的。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得不断学习,作一个学习型的老师与学习型的家长。而这个要求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肯定会有困难。因此,我经常看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资料,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讲给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让他们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新的理念。另外,这种辅导要经常地进行,以达到“洗脑”的效果,使他们成为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新时期的家长。除了理论的指导外,还要结合具体事例,帮助这些老人教育孩子。

3. 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了解亲子互动情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由于这些的孩子的特殊经历,导致他们与父母的沟通很少,使得本来因父母离异而受伤的心灵,因得不到父母的有效沟通与疏导,而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缺乏沟通的家庭是不健康的,也是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为此,我经常与孩子的家长联系,让他们尽量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

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体,对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经常利用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一些小故事,教育他们对人要宽容,与人相处要友善。当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要从正面进行引导。记得有一次,小可与班上的同学发生了矛盾:那天,她因为一件小事和班里的一个男生打了起来,他们用装着水的瓶子当“武器”,在班级里打起了“水仗”。当我走进班级时,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水,正在擦着湿桌子的“受害者”,还有两个怒目相向的“战士”和一群正在看热闹的学生。那几本被淋湿的书本懒洋洋在躺在窗台上,正在接受阳光的抚慰。还没等我开口,一群学生就把我围起来,七嘴八舌的说:“老师,他们打仗了。”“老师,他们把教室都弄湿了。”我看了一眼那两位“战士”,谁也不服谁,还在那对峙呢!我决定先冷处理。我对他们说:“有什么事等下课再说吧,先和同学们把班级整理好吧。”他们俩默默地和同学们一起收拾起由他俩造成的残局。不一会儿,教室就收拾好了。上课时,我发现他俩都心不在焉地。下课后,我把那两个学生叫到了外面,他们以为会挨批评,表情很紧张。我望了望他们俩说:“你们刚才过泼水节了呀?”一句话给他们逗乐了,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他俩也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让他们俩分别说一说打架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他们互相道歉后,我留下了小可。

我对她说:“你能跟老师说一说你对今天这件事的看法吗?”她看了我好半天也没说话,好像不知怎么开口。等了一会儿,我说:“老师知道,你是男孩子的性格,平时也喜欢和小男孩一起玩,但开朗不等于野蛮。你是一个小女孩,如果真的动起手来,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再说,在学校打仗也是不对的啊!想一想,刚才打仗时,在你们周围的同学都受到了你们的牵连,书本湿了,衣服也湿了。如果换做是你,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她很坦诚地说:“我会很生气。”我说:“这就对了,以后再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其实你是个好女孩,开朗大方,对班级里的事也关心,为班里做了不少贡献,就是有时做事情太冲动了,这样很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老师希望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想想,想好以后再做,好吗?”她看了看我,点了点头。

又一节课后,小可主动找那个男同学承认了错误,并握手言和。

事后,我对自己处理事情的经过进行了反思。其实当时看到班级里的场面,我真的很生气,但如果我狠狠地批评他们俩一顿,以这两个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们肯定会将责任推给对方,尤其是小可,她一定会进行一番狡辩,处理问题时,也少不了一番“唇枪舌战”,结果可能是自己生气,还没有解决好问题。

上一篇:爬山的说说心情朋友圈下一篇:魔方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