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4-06-26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通用14篇)

篇1: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本站[中国学习联盟www.study888.com]与作者彭国平具有本论文的知识版权,其他媒体若要,请注明本文作者与论文来源于本站。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

[1][2]

篇2: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激烈竟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利用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经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或将已经习得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方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1 知识的迁移: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或是结构类同或是类型相同。教师要抓住此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1)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5)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 学法的迁移:传统教法,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哪种机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的意识。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 二、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

[1][2][3]

篇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增强教师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水平不高, 应用能力不强, 对在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 对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片面认识.在建构主义观点下,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那么首先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师范学校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除了师范院校要加强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外, 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是提高教师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办法之一.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待于数学教师质量的提高, 而近年来, 提高教师质量的核心在于教师职业发展, 倡导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 而且还包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

换而言之,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以进入学校为结束, 而是才刚刚开始.数学教师在步入学校之后, 也要加强自身对数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建知识结构, 优化教学行为.具体到数学应用的关注上, 教师应该加强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优化数学教学, 积极努力的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上进行实践和探索.当然, 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数学应用的关注,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培养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从实际中引入数学概念, 挖掘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的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抽象出来的, 大多数都有着实际背景.中职生对数学的抽象陌生, 因而接受困难, 这也是中职生讨厌、害怕数学的原因.数学的实际背景可以帮助中职生将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因而从实际情景出发可以使中职生更易于接受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

因此我们应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阐明数学概念和规律, 寻找数学公式或定理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 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 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构造数学实际模型,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其他学科使用数学, 这样既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中职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中职不同于专业的数学课程涉及数学知识面广、内容分散, 往往是学生学了很多数学知识, 但在用数学去理解、描述、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时仍有困难, 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不上, 而专业课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似乎又没有学.这恐怕与传统的教学中片面强调数学的严格思想训练和逻辑思维培养, 缺乏从具体现象到数学的一般抽象和将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情况的思维训练, 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的完整性, 忽视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背景有很大关系.面对这样的现状, 如果还是按照现行教材体系教学, 教师也深感力不从心,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以后继专业课程需要为目的, 以专业体系为依据, 以为专业课服务为根本出发点, 以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处理经济领域问题为根本目的的课程模块.根据职教特点、专业需要、学生实际, 数学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又要满足后继课程学习需要.

四、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良好的实际问题情境不仅能提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能懂得建构自己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要使中职生具有这样的倾向, 教师就要创造适合的问题情境, 情境创设与日常生活越接近、与日后的应用情境越相似,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创设合适的情境的含义是:在学生与问题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境——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了内部矛盾冲突, 学生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来独立理解这一矛盾冲突, 但仅凭现有的知识、技能却又无法完全解决它.于是, “认知冲突”形成了,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了, 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 经过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的思维活动, 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教学目的.

对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而言, 首先必须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环境中提出问题, 同时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情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大部分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 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 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例习题的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环境, 让数学学习抛锚在一种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境域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 为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此同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还能展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归纳概括过程、数学创造的乐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篇4: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構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

篇5: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重庆市酉阳县第二中学 冉诗全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的需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现状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作出了研究与探讨。

篇6: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刘彦

从数学的早期发展来看,数学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本身是人为的。人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应试而学数学。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在教学垂线段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我是这样引入的,如图,小兰的家在公路边,为了出行更加方便,小兰的爸爸想修一条水泥路直通公路,怎样修才能使路程最短。请在图上画出来并说明理由。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垂线段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也学到了运用垂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

有的孩子数学考试成绩很好,但只是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操作,是一部学习数学的工具。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发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组织孩子出外游玩,怎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租车,准备多少食物和矿泉水,怎样买门票最合算,每个孩子应缴多少钱,……这些都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又如,怎样帮助农民伯伯算出堆在墙角的谷堆的重量,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求谷堆的重量,先要求出谷堆的体积,怎样求谷堆的体积呢?先要知道谷堆底面的半径,……通过一番讨论,操作、研究。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加充满了兴趣。

在教学平均数时,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一个难点。我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我让学生思考: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米,一个小孩身高1.4米,他虽然不会游泳,但肯定不会在这条河里淹死。你说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1米”是一个平均数,但并不是说河里的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是1米,而是可能有比1米浅的地方,也有比1米深的地方。

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给磁带设计包装盒,如果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一种更省包装纸?若有8盒呢?

三、了解数学的.产生是生活的实际需求,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强调数学的存在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首先要认识 “1/2”,我出示一个月饼,分成两半,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有的用画图的方法,一圆分成两半;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半。有的画一个三角形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涂上颜色,等等。这时教师出示“1/2”这个分数,告诉孩子所有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有的孩子就提出可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我同意孩子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已理解了什么是1/3、1/4……但在表示上老师并没有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老师出示了1/100,让孩子们来表示,这是那些画图的孩子才认识到分数的存在意义,终于接受了分数。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却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四、动手操作,强化应用意识。

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应用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周长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用水彩笔沿着各种图形的边缘描一描,用手摸一摸数学书边沿,观看蚂蚁绕树叶的边沿爬一周,再总结周长的概念。

在测量周长时,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数学书的周长,硬币的周长,树桩的周长等等。通过这类实践性活动,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孩子都认为比起语文或其它学科,数学实用性不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为了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的巨大作用,我在教学数学编码时,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的学号编排,身份证的号码所表示的含义,为什么电话号码会各不相同,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编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结合生活中购买物品打折优惠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利率时我让孩子自己去存压岁钱,在教学对称,平移,旋转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制作花边,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数学学科的价值。

六、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强化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后我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公元7世纪,在古罗马城有一位聪明伶俐的公主叫珍妮,一次敌人攻占了古罗马城,其父母在激战中双亡,珍妮被迫带着残兵和几位大臣背井离乡,来到非洲的北部,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她们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以图大业,但安定下来需要向当地的地主买一块土地。

于是珍妮公主和几位大臣带着一些金子去地主那里买地,地主看了看她们带来的金子,轻蔑地说:“你们带来的这些钱,只能换取一张牛皮围起来的土地”,说完后收起金子扬长而去。聪明伶俐的珍妮公主想了想,终于想出了对付地主的办法,她用刀子把牛皮割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又把这些牛皮条一根一根地连结起来,于是得到一根很长的牛皮绳。用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块面积很大的土地。这位公主究竟应该围城一个什么形状,才能使所围得土地面积最大? 通过研究学生知道了当周长相等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篇7: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论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创新和培养

贵州省农科院附属中学吴芳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篇8: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因此,教师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乱思想”,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我在讲授“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回顾全课,联系新学的知识进行提问. 有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改成“组成”? 我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图形、相互讨论进行验证,自己找到答案. 我当即表扬了这名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这也正是老师想问你们的问题,你真了不起!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还可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

1. 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数学.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 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如:一次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我结合这一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春游活动中你能想到那些数学问题?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如(1)学校有几个班参加春游活动 ? 每个班有几人参加 ? 参加活动一共有几人? (2)若乘车去春游. 每辆车坐几个人? 一共要用几部车? (3)几时出发? 几时返校? 整个活动共花多少时间?(4) 每个人活动经费是多少元 ? 这些钱如何花才能更合理 ?(5)进游乐园一张成人票几元 ? 一张儿童票几元 ? 团体票有优惠吗? 几折优惠? 等等. 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氛围,大家都能够毫无拘束地提出许多有趣且富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参加运动会、歌咏比赛、植树节、六一节等活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提问题、思问题的习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发现问题

有些既抽象又难理解,而且相类似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学生平时容易混淆,而巧妙运用实践操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发现问题、找到规律,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3个、8个、11个、12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3个、11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而用8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 (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 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这样在操作实践中,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3. 在冲突悬念中发现问题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名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我先复习1克有多重? 再出示一头大象,下面标着1000克. 问:“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们纷纷质疑,有的说:“不可能,一个鸡蛋重50克, 一头大象怎么才20个鸡蛋的重量”; 有地说:“一个苹果重250克,一头大象怎么才4个苹果那么重”;有的说:“一包食盐重500克,一头大象怎么才2包食盐那么重”;还有的说:“不能用克做重量单位”等等,学生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提出疑问,有求实精神,并提出:“像称大象这种比较重的东西要用什么作单位? ”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又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疑问,体验问题思维之趣、学习之乐.

三、传授提问技能,使学生会问

学生对一些数学事物和知识是很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的,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要么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不紧、不是关键性的问题,要么与自己的数学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 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去挖掘、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1. 从课题入手 ,把课题具体化 ,从而明确学什么. 如每节课揭示课题或观察情境图后, 我都会提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等. 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 而且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2. 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想到了以前什么知识呢? ”学生很快就想起了“商不变的性质”,有的学生就质疑“为什么商不变的性质用‘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 ”“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否有联系? ”通过质疑,学生就进一步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

3. 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 、定律、特征和公式上去质疑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字要引号? 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 这个‘1’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是对概念表述的质疑,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4. 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 ,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质疑.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请学生看书自学,在看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给大家讨论、商量、解决. 学生提出:(1) 划去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应该先划去哪一处呢?(2)划去小数点后变成了什么除法 ? (3)能否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全部去掉? (4)划去小数点的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些带有疑问的学生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学得更仔细,想得更深入.

篇9: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是素质教育改革后基础教学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教学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也比较的严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将数学应用放入到教学的重点位置上,让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亲自去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开拓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的广泛,大到天体运动,小微观的质子,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发展都取决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马克思曾经指出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等,从而来引出三角形,再给学生做推拉实验来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应用三角形的这个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板凳有点摇晃,学生可以应用所学到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来给椅子加上一个木档子,让板凳的脚形成一个三角形,从而来使椅子变得稳定。这种方法就可以增加学生对这章节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让他们感触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二、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题,学生在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这道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R=2,S=3,求其他字母所代表的数字。”这种创设问题求解的数学解题方式是学生之前没有遇到过的,解答此题的时候不仅仅需要学生拥有加法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假设推理方面的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多元化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调动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积极的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校去公园春游的时候,两位老师带着班上46名学生,成人票为每张15元,儿童票为每张10元,公园还规定如果一次性的购买50张票以上的儿童票可以再优惠八折,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采用哪种方式去购票会比较的合算?根据公园的购票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几种购票方案:一种就是购买46张儿童票;二种就是购买50张儿童票。第一种购票方案如要付款46×10=46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学生通过如果一次性的购买50张票以上的儿童票可以再优惠八折这个优惠条件来进行思考,如果我们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会不会比付46张儿童票的钱少?教师让学生计算一下:10×50×0.8=400。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感觉上付的钱会多一些,但是由于可以享受八折的优惠,实际上付的钱比方案一要少60元。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学生自然会选择第二种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灵活。

篇10: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南溪镇莲花小学胡小祥

摘要: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联系生活实际能比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培养; 应用意识 ; 学习兴趣 ; 数学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前提,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师在正确理解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估计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否得到了发展,应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利用生活实际导入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学习兴趣,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实践证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主动性比较低,也说明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只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组织学生做模拟购物的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中的钱,去买一些文具盒,彩笔,铅笔,皮球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展“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研究问题,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可让学生欣赏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数一分钟拍几下皮球,一分钟做几道口算,数一分钟自己的脉搏跳动几下。生活柔化了数学的刻板和刚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用处。在讲到“数字与编码”时,涉及到学生的身份证、座位号、邮政编码等,让学生课前课后了解这些内容,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豪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参考文献:

篇11: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获取数学信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了:“24时记时法”以后,让学生观察营业牌8:00——18:00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算一算一天在学校学习多少个小时。又如,学习“确定位置”后,不但要求学生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所在位置,还要求学生了解班上在全校的位置,学校在当地乡镇所在的位置,学生家庭居住位置。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启发学生善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教师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创设一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比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利率”这部分知识后,有一次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一下,家里有没有存款和贷款,如果有,帮助家长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下一年或者三年到期后的利息是多少?税后利息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课堂不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唯一途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去实践,去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作用,才能算真正地使用到数学,其数学应用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提倡“数学生活化”,由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应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应用数学技能。

篇12: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河家圳小学

曾文

学习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评价,自己深有感受。我们的孩子无论从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考试成绩都不错,但为什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却较差呢?究其原因,数学应用意识的淡化是其根节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我觉得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我做为一名新教师我更能体会这一点,有的时候我在教学中,很少去讲讲解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让学生来真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呢?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内容的学习时,比如《小数的意义》的学习中教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呈现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 110 米 栏决赛中的图片。这个情境学生熟悉,但刘翔的具体成绩学生并不关注,老师把这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体验小数的大小。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决赛中的夺冠成绩是 12.91 秒,在洛桑田径大奖赛上创造的最好

成绩是 12.88 秒,把成绩提高了 0.03 秒,击掌体会 0.03 秒这一时间的长短。紧接着让学生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视力 5.2,体重 35.6 千克,一包奶 1.40 元。虽然学生对这些小数并不一定理解,但这样的引入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新的数学知识并不生疏,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能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但是,小学生们并非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加以列举,让学生大开眼界。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信息,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可以让大家在家里去收集一些这样的形状的物体,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它们的特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数学应用意识,体验应用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过程以及应用。

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强化应用的意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范围的狭窄与广阔,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能不能很好的发现数学问题。如果学生不会发现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

篇13: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生的思想、价值、情感已经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换教育方式,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对数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教材知识,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首先通过指数函数这个章节中的“细胞分裂问题”,引导班级的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给出方程,学生会很快给出答案: x = 3. 接着教师给出方程呢? 学生会迷惑,继而激发学习热情. 在实际应用中特殊的解并不常见,大部分都是需要我们需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解决指数问题,这里体现了激趣. 接着为了减轻学生接受对数符号的困难,师生共同回顾人类数学的发展进程,由开始自然数到整数到有理数到实数,揭示科学的发展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依据的. 那么现在我们来解决这个指数的表达问题,引入对数符号,学生会欣然接受,跃跃欲试的要用这个新鲜的符号表达指数. 教师依据教材知识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如log2( 47 × 25) = () ; 已知lg2 = 0. 3,lg3 = 0. 4,求lg8的值,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对数符号的理解.

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模式, 使数学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和实际. 让学生在构建科学的数学体系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怎样才能有效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呢?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改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新知的教学中,发挥主动能动性,让思维得到有效的延伸与拓展.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五第二章的数列时,教师从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列的定义、名称与分类. 学生对数列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再根据教学的重点,设计相关数学习题. 如{ an} 是首项a1= 3,公差为d = 5的等差数列,如果an= 2008,则序号n等于() ; 等比数列{ an} 中,a2= 5,a5= 8,则{ an} 的前4项和为() ; 教师给学生布置完相关的习题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自己总结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公式,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总结,从中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创新、高效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主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解决一些抽象性的数学问题, 就必须创设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丰富的联想以及实际的动手操作、演示、定理推导等,获取新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二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几何体,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有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再围绕空间几何体展开教学.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制作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几何体,如: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圆锥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 掌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相关知识. 再比如圆锥曲线章节中,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绳子亲手画出椭圆,牢牢掌握椭圆定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操作过程中,让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并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新知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运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让他们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新的数学知识点, 学生能够主动地在实际生活中寻求到相关的知识原理,并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点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必修三第二章的抽样方法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相关的教学概念,让学生具体理解抽样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抽样方法主要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抽样方法. 如高一年级有10个班, 每班50人按1 ~ 50排学号,学生间为了交流学习心得,要求每班学号为15的学生留下进行交流,这里运用抽样方法就是系统抽样,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总体个数较多的情况.

针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教师要有效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与应用能力,深化学生的认知建构.

篇14:高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技术教育 高职数学教学 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63-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大力推行应用技术教育的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数学应用意识的概念与意义

数学应用是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数式的计算,推理分析、制表、绘图、符号变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数学应用意识是主体主动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描述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倾向。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强化教师的应用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其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目的等方面。但我们的老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长期接受强调逻辑性、严谨性和理论性的教育,自身缺乏应用的经验和意识,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应自觉主动强化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老师通过自修数学建模课程,参加数学建模培训,指导数模竞赛,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报纸杂志、宣传广告、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性、时代性的数学素材。其次老师要突破学科系统化,树立大数学的观念。只要是专业需要的,只要是属于数学范畴的学科或者交叉学科,那就是数学老师要讲授的内容,不必拘泥于特定的科目,特定的内容和学科的系统化,而是依据“必须、够用”和专业直接受益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

(二)以专业需要为依据,打破学科壁垒,改革教材

首先是打破不同数学学科分支的壁垒。按照美国《数学评论》杂志分类,当今数学约包含60个二级学科,400多个三级学科。不同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分属于不同数学学科,而同一学科知识的深度要求及侧重点由于专业的不同均不一致。如物流专业需要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知识;财会专业需要高等数学、统计学的知识。如果还按原有的教材体系,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讲授。为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性,不妨突破不同数学学科分支的壁垒。在大量阅读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类整理出所需数学知识所属学科、具体的知识点,知识点讲授的深度,将不同分支的数学内容重新整合,编写教材,使分属不同分支的数学知识按照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整体性的原则有机糅合在一起。

其次是打破数学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壁垒。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应用通常用于定义概念或是定理公式的推导。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在清楚讲述数学概念或定理的基础上将专业对口的知识点直接植入。如在介绍完导数的概念时将边际函数的定义植入,在介绍完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最值时直接植入物流专业仓储管理中的瞬时进货不允许缺货的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专业直接需要的,避免数学知识的供给与专业需求之间的偏差。

(三)加强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它可分为文字、符号、图形三类。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交流、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语言障碍则会阻碍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提炼有效条件,进而造成转换障碍、构造障碍、表达障碍等。这也是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更难以致用的原因之一。从实际问题提炼出数学问题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工具定量分析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语言的操作与构造及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要想培养或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是必备的条件。老师在教学中一是将数学语言“通俗化”,使学生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实现数学语言的记忆和理解;二是将自然语言“数学化”。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从不同角度叙述分析同一个问题,(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63页)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操作、构造的能力。

(四)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增加软件介绍

高职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于专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阻碍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一是学生缺乏数学应用意识,面对一个问题从不会想到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判断,更不清楚用什么数学知识解答;二是学生不懂算法,惧怕繁杂的计算。数学建模恰恰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是让学生强烈感受数学有用且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力证。数学建模可以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高速发展,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借助数学软件高效、准确计算出结果,使学生不再被繁杂的计算阻碍。因此数学教师不能把数学仅仅看成是一门文化基础课,还要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专业技术课。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数学技术,即教授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计算方法提炼出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结构,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学习软件计算出结果,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是决策依据。

总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海钰.浅议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J].知识经济,2009(14)

[2]樊振华.大力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张玉成.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4]沈振.浅谈中职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几个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5]丁素珍,王涛,佟绍成.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

上一篇:政府机关办公室装修方案计划书下一篇:教育的幸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