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23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9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们提问,向他们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解题能手”“考试强手”,却与诺贝尔无缘。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

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与培养,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的现状。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2、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4、在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研究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11—2012、1)

主要工作:

1、选题、申请立项;

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2—2012、5)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第二阶段是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第三阶段是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个月时间),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2、6)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六、研究成果

实验研究目标全部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优质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张夏镇纸坊小学 2012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2、《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的目标。可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上课很安静,都认认真真地听我讲课,却从来不提问题。平时我听其他教师的数学课时,发现他们的学生也从来不问问题,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带着学生学。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缺乏乐趣,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这样让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教学的遏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零问题状态”或“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②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具有喜欢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教师要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有就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借新课程改革之机,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保护。

三、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主要内容

1、课题界定: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对数学“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也是一种批判精神。数学问题意识,是指:数学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和疑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出的新数学课题;数学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潜在危机。数学问题意识以质疑为内核,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表现形式。

2、研究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提供典型的案例。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因素、特征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其成因。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方法和评价。

(4)、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典型案例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提出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刻的变革,探索出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2年9月)

1、根据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的要求,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主要参加者,并给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

3、撰写课题立项报告,填写课题立项•评审书,做好课题申报材料准备工作,呈报上级主管机关审批。

4、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准备工作,并顺利开题。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7月)

1、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聘请省、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领导、专家对开题论证报告、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指导。

2、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布置课题研究任务。

3、每个阶段各研究小组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写出阶段性总结,提交学校课题组。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进行有效指导,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4、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纸坊小学教学实践反思文集》,要求课题组成员发表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论文。

5、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对各子课题研究绩效进行评估。

6、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总结和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这一阶段要积极探讨学生自我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7、撰写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收集、分析、整理课题研究结果

2、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所有材料,申请评审鉴定。

六、研究成果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创设民主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学生心情舒畅, 就能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乐于思维, 敢于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对学困生, 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 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 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 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 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 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学习而言, 问题的提出就更为重要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

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 我在新授阶段安排了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 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球, 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的结果进行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正浓, 抢着回答, 教师趁势提出:“看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 又摸出了黄球?我很想知道, 这三个口袋里到底各装了什么颜色的球?学生主动地根据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 直到我揭开谜底, 验证学生的推想。就这样,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开始摸球活动, 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 又主动展开推理, 化解疑问。学生的思考能力变强了, 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在新课结束后, 我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以此激励学生再次陷入思考, 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可见,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之一。作为教师, 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 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 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积极思考, 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 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需让学生, 认识量角器时, 我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 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通过观察思考, 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 学生能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而且要创设条件, 为先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去理解知识, 产生种种疑点, 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也会遇到问题, 教师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遇到的问题表达出来, 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一位数除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的教学为例, 教师以“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 平均每次运多少箱?”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式, 学生在列式后教师可以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 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就是把60箱平均分成3份, 求每份是多少, 所以用60除以3。这样就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好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五、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角的度量》的教学为例, 在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结果学生发现将一个三角形的一角减去后, 角反而增加了, 一些学生在度量过程中还发现了角的计算方法等等。由此可见,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使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 教师就需要进行一番指导、点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 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吴成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5 (09) .

[1].黄秀霞.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起点[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6 (08) .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数学;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小学的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层面,都有着很大的改善。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培养,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应用的科学性,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整体的教学水平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1、小學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问题意识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对难题的解决的理论问题,然后对此产生质疑的心理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对人的积极思维以及认真探索等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1]。只有充分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水平提升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从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课堂上不敢或者是不愿意进行提问,还有的学生是不善于进行提问。由于一些老师在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重视,这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提高就有着很大阻碍,还有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发挥,学生处在被动学生状态,这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也有着诸多不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方法探究

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科学的方法上加以应用,笔者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情况,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提高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方法应用下,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善于对问题情境科学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以激发。老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向学生求取答案,对学生的发问意识进行加强在设疑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困惑,对学生的主动思维的激发就比较有利。在对学生的好奇心得以唤起之后,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例如: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对年月日的教学内容讲述过程中,老师就可进行设疑,小华今年十二岁,但是小华只过了三个生日,学生只是是为什么吗?在这样的疑问设置下,对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得以有效激发,然后进入到课程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加。

第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老师就要能充分重视和學生的关系和谐化。师生的关系和谐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基础。老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就要能对以往的教学观念及时性转变,注重和学生平等和谐的交流沟通,只有在距离上拉近了,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当中[3]。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能对学生有详细的了解,并要能重视和学生平日的交往,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加强,要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进行加强。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中,要注重选择问题的生活化,能够通过相应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以有效激发。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本应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化也有着相应要求。在具体的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注重和生活取得联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比较有利。

第四,要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善于提问。在具体的方法应用层面,老师就要能为学生提供提问的示范,并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老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为学生做出示范[4]。在提问过程中要能够将提问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能够做出适当的点拨,这些方面的方法实施,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是对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有效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就要能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加强。在从理论层面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基础上,对实际教学发展也比较有利。

参考文献

[1] 章东海.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分析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

[2] 赖文学.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 苏会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4] 罗恩.浅议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桥小学于1995年2月建校,现有19个教学班,学生1008人,全校教职工 47人,共有45名专任教师,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1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4.7%,比例很大。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教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何谈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得到充分重视,但教师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尤其青年教师的刻苦钻研程度、教学研究的深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差距,主要是问题意识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虽能够发现问题,但缺乏深入研究的意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实际情况,我校亟待解决的是教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根据以上分析特提出“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

长:陈秀光(校长),课题组总负责人。副组长:孙秀玲(副校长),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毅(教导主任),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孙巧凤(教导副主任),课题管理负责人。组

员:语文组:潘振国(组长),课题指导者。

数学组:丛勇梅(组长),课题指导者。英语组:李晓晶(组长),课题指导者。市骨干教师:孙彩舒

李志丹

赵兴海

实验教师为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研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以规范和优化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全面素质型青年教师队伍。

3、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研究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以“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为总研究课题。针对年级和学科特点确立教研组及个人研究重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四点:

1、培养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问题意识。

2、培养青年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

3、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

以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地先进经验,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配以经验总结、调查法、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五、课题提出后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课题提出后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

2007年5月---10月,准备阶段。

1、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明确目的,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查找国内外研究现状经验资料。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档案,制订实验方案。

2、组织各组组长及成员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现状,提出本组及个人研究重点,确立子课题。青年教师以问题为单位组成4—5个小课题组,针对子课题进行问题式研究。

3、汇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或论文。

4、学校根据以上情况撰写研究报告,举行开题仪式。

(二)、今后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

2007年11月---2008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研究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意识”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进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题材,重视与同行和专家的伙伴关系,重视研究过程对教师观念和行为所带来的变化与改进,不断修正。

1、抓好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

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校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发展的动力。

2、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青年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就必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充实感,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增长青年教师的才干,激发他们“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热情,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3、加强研究工作的管理。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赋予自主权。我们让青年教师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各组的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小课题”为原则,大力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各组的课题研究不是要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做专门的宏大理论研究,而是从新课程的问题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留心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⑵加强业务学习。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将建立业务学习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读教育杂志,并记下读书笔记,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等写一份心得体会。学校还将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让各组组长围绕研究课题汇报,汇报进展情况,即取得的实效和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⑶研究资料管理

各组的活动资料,包括:活动记录、各种比赛的原始材料、课后反思及体会。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让青年教师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强化问题意识,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

⑷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随着研究的进展,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就必须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为此,我们向青年教师不断推荐和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各教研组订阅报刊杂志、专著,并且要求青年教师自己征订1-2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提高研究能力。第三阶段 : 2008年7月---2008年12月,总结汇报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结题形式,组织青年教师撰写个人课题总结论文,收集整理案例、课例、反思,形成《论文集》、《课例、反思集》等。课题领导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

六、研究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形成实验方案

教师完成个人实验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研究专题论坛活动(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课题研究论文(全体青年教师完成)

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完成)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课题负责人完成)

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形成《实验成果汇编》。

七、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课题实施组织管理。

2、时间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时间。

3、场所保障: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就是课堂,研讨场地在教研组和会议室。

4、经费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全部经费,包括外出学习和资料费等。

5、待遇:实验教师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学校相应给予奖励。

《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大连开发区新桥小学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逐步得到培养。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会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两年多来,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数学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课题的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理解到位,不仅体验深刻、而且学得扎实。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的方式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认真地倾听,适时的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那怕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合作的课堂学习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的主宰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意识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1)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有待培养。

(3)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四、今后研究方向

1、课题组也发现,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向课前和课后拓展和延伸,因为课前和课后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为此,下学期计划建立一个以“问题”为中心,融课前、课内、课后于一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的综合学习操作策略,努力呈现“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理想效果。

2、努力克服教师的自身因素对意识培养的阻滞作用,加强自身学习。随着课堂预设项目的减少、“意外” 因素的增多,以及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全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更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和学的重点,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成竹在胸。下一步实验教师要加大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五、阶段性成果

1、在教育理念引导下,在实验教师的大胆探索中,全体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想问、勇于质疑”的氛围,为学生争取了自由发展的机会、条件和情境,学生会积极思考,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由起初的肤浅的、未经思考的问题,变成了现在有价值的问题。教给了学生“会问”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提供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开始以鼓励评价为主,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能提出一个个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教师作出了“乐问”的评价。

2、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在汲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逐步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模式。

(1)呈现问题:导入新课后,学生汇报自学中的发现问题,教师从中归纳整理,形成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合作探究。围绕上述主要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达成基本共识。

(3)集体交流。根据组内合作的收获和未解之处,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教师充分参与其中,帮助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认识趋于统一,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4)组织检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测。一方面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拨。

(5)课堂反馈。教师及时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通过教师批阅、学生互查、集体评订等方式当堂反馈。做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不留尾巴。

(6)课堂小结。回顾刚进行的学习,让学生说说:独立学习时有什么所得,在组内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合作、探索时学习又有了什么新收获,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成绩,给予及时激励,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后继学习增进动力。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喜欢问个为什么. 但是当进入数学课堂之后, 为什么问题少了, 有的学生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局外人,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机会, 教学中的问题都有教师包办解答, 学生处于无问题意识状态, 探究问题的动力也就无从产生, 学生兴趣也会丧失殆尽.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心, 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形成.

一、营造民主课堂, 使学生敢问

许多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是因为他们有着严重顾虑心理, 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遭到同伴的嘲笑, 害怕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想法而遭到教师的批评甚至挖苦.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应该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肯定与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 并且充满热情地给予引导与解答, 避免学生因提问产生紧张情绪. 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 教师要耐心引导, 杜绝对学生批评与嘲讽. 例如, 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节时,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有些不会提问的学生会指着黑板上的数字问这是什么数? 如何写? 如何读? 这样的问题只能算是问句, 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提出:“分数有什么特征? 它和整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点? 分数有计数单位吗? ”等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会对其他同学带来良好的影响, 使学生能够学会提问.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和谐民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善于引导, 让学生善于提问, 加以时日, 学生就会受到启发, 逐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们敢于提问, 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教学情境, 在情境中激发问题意识, 产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例如, 在教学平均数一节时,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组, 开展踢踺子比赛. 一组由5 人组成, 二组由7 人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对各组踢踺子个数进行统计. 比赛一结束, 教师宣布二组因踢踺子个数多于一组而胜出. 有的学生急了, 问老师这样公平吗? 教师问怎么不公平? 学生说二组的人数多, 踢踺子个数多是应该的, 一组的人数少, 踢踺子的个数比二组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教师接着问:怎样才能公平? 有的同学提出将各组踢踺子的个数“均开”是不是更合适. 这种“均开”的想法说明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教师乘势引入平均数的学习. 学生们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诸如“学习平均数有什么意义? 平均数应用于哪些方面? 运用平均数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等问题, 以问题推动课堂探究进程, 激活了学生思维,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可见, 教师引入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动力.

三、引导探究, 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制造学生由旧知建构新知时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自发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四则运算”之后, 呈现给学生如下应用题让学生解答: 王师傅上午工作了5 小时, 下午工作了2 小时, 平均每小时生产10 个零件, 问王师傅一天生产了多少零件? 并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有的学生列出了“10 × 5 + 2 = 10 × 7 = 70 (个) ”这样的算式, 这就与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 学生们也产生了很多疑问. 学生问怎么先做加法呢? 如果不算加法就会产生50个加2 小时的错误. 学生又问按照运算顺序应该先做乘法, 而这个实际问题又要求我们先做加法再做乘法, 怎么办? 学生的认知陷入了矛盾, 这个矛盾又激发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学习小括号呢? 这一问为小括号的学习开拓了心理空间, 成为学生探究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动力.

四、鼓励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在旧知的基础上, 对新知进行提问, 学生之间进行探究交流, 使得问题加以解决. 使学生品尝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激发提问题的积极性, 形成提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了, 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面也会比较广泛, 学生也可以提出联想性的数学问题. 例如, 在教学“素数与合数”这节概念课时, 当教师板书了课题, 就建议学生提出问题, 如学生提出了“素数与奇数有什么不同? 奇数与素数一样吗? 能不能这样定义:除了2 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小数当中有奇数与合数吗? ”等等. 学生在研究这些问题时, 自然加强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 既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动力. 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善思善问, 提升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5) .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我们对河南省扶沟县550多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是不可能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的;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科学发展史表明: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开始的。可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以下谈一些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创造优良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

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如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1.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问题,从而让学生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2.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3.创设操作式问题情景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比较、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是哪一种,教师都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展开,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适度的障碍性、灵活的技巧性。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善问

从敢问到会问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1.提供“问”的示范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

2.问得要有价值

提问要“准”、“活”、“精”。要做到“真正”有疑而问,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而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另外,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并启发其他学生思考解答。

3.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和追求。一堂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每一个学生都敢问、会问、善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载体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论文常见问题清单下一篇:教师目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