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4-05-20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精选14篇)

篇1: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练习的结果。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实物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自己动手、大脑思考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获取知识经验。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实物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自己动手、大脑思考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获取知识经验。在接下来我将从三方面具体地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学习数学。

一、让学生用眼观察事物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该首先明确其中一点,用眼观察是学生了解事物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懂得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实物或是事物模型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物搭建起来的空间观念更容易达到教学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将自己带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更加方便地全方位了解事物。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时,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尚且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备一系列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课前老师可以用纸板剪出不同的形状,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同时要注意每个图形要剪出不同的大小尺寸来,让学生们区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卡片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教师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个图形,观察它們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实物的观察更能容易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一个观察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认识,让它们更加容易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用眼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近距离地观察,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事物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教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让学生动脑展开想象

小学生由于处在成长的发育期,对于事物的了解与认识还不够清楚与明确,这一阶段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又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主动性不够强烈,因此,数学的教学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动脑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用眼观察的同时还要用脑进行空间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妨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是正方体,又有哪些是长方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学生们思考过后可以让学生们主动抢答,教师进行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教室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学生的想象范围,从文具盒到高楼大厦,学生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认识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以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那么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展开想象,将学习与现实结合起来,锻炼学生思维跳跃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庞大的空间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发挥联想与想象,将书本内容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空间的转移想象与扩展想象,这样学生对于事物的特征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让学生抓住本质探索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尚不够深刻,对待事物的探索有一定的惰性,认为事物就是眼睛看到的表面特征,缺乏探索的积极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让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在探索的过程中认清事物的本质,在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后,空间观念自然而然得以养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认识角》时,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角进行复印,发给每个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半圆仪测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及每个角边的长度,在每个学生正确地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及边的长度时,再让学生思考各个角的度数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度是否有关系,让学生们进行探索讨论,可能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学生之间的谈论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会更加的清晰。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探索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学生不仅对角的.认识变得深刻了,对探索事物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从中培养了空间观念,也培养了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对事物的本质有了了解,也培养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对于空间的观念也得以养成。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练习,在学生自己探究认识事物。

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练习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用眼观察事物,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鼓励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思考探索,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这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有内在联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三方面的联系教学,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朱明侠.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把握和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18期

[2]杨永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J].新课程(小学)期

[3]唐会萍.多媒体助力小学数学空间问题的解决[J].新课程(小学)年09期

[4]程小凤.“内容简单”也能“丰满厚实”——以“前后”一课教学为例谈发展空间观念[J].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19期

[5]刘莺.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J].学周刊2015年34期

[6]蔡凤梅.读透教材文本发展空间观念——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19期

[7]尊重已有经验,促进整体感悟——“体积与体积单位”的教学与反思[J].于志峰,曹炯.新课程学习(上)10期

篇2: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并能更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及实际应用等各种活动,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特别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这些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原型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列举出钟面、方向盘、车轮、圆桌面、硬币面、太阳、纽扣等圆形物体,对他们认识圆有很大帮助。

再如,在“平移与旋转”的空间知识讲解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图形在各种条件下的变换过程与最终效果,我采用动画课件与教具手动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实际体验形成空间观念。

篇3: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 没有空间观念, 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 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 然后根据设计图做出实物模型, 再根据模型修改设计, 直至最终完善成型.这是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探索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人的思维不断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 利用直观进行思考的过程.空间观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学习内容的原因.

一、引导观察, 获得感性经验, 形成空间观念

1.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教学, 效果显著.如《三角形》一课中, 我拿着他们平时玩过的三角形纸片, 问:“这是什么形状?”“你还见过哪些三角形?”这时学生马上会说他们自己用的三角板、脖子上戴的红领巾、住房的屋顶架等等.又如, 我在引入“圆”的概念时, 首先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见过车轮吗?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其实, 学生学习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都有它的原形, 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许多几何现象.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 大大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几何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多媒体提供观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为“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当现实生活没法提供观察的机会时, 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时, 我们可以把圆分成若干 (偶数) 等份, 剪开后, 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成一个接近的长方形.如果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话, 学生还可以动手去分一分、拼一拼;但要拼出更接近长方形的图形, 分的份数就越多, 要平均分成64份、128份……这种情况用实际的动手操作是难以完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却能突破局限, 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 既较好地解决了“曲变直”过程, 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长方形的面积, 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 利于形成认知结构, 发展空间观念, 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就越好, 不能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如果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 不一定非通过多媒体.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 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

3.以有序观察为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形象, 观察变化发现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 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为了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观察的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表格:

引导学生有序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学具, 看一看, 数一数, 量一量, 比一比, 设计了无声的演示———移面重叠来验证学生感知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加强操作体验, 形成空间表象, 获得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 都比较抽象.“思维从动作开始, 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 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 获得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 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 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我借助墙角用3根1米长的铁丝搭建了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让学生蹲到里面感受一下大小.钻进去两个学生, 孩子说里面空间还很大, 最后里面容纳了六七名学生, 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感受到1立方米的大小.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六七名学生的情境将深深地在孩子的心里扎根, 帮助他们形成关于1立方米的表象.

没有这样的操作和探究, 学生就不会轻松地理解知识, 就不会对知识有如此的深化和提升, 更不会有思维的撞击和成功的体验!

三、沟通内在联系, 突出比较, 巩固空间观念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几何知识的概念比较多, 容易混淆, 势必影响到空间观念的培养.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把看似相同的知识区别出来, 把看似不同的知识沟通起来, 提高概念的清晰度与区分度,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构建知识网络, 巩固空间观念.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要注意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 渗透转化的思想与方法.在学习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 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主线, 引导学生抓住图形之间的“联系”, 利用“转化”的数学方法, 通过“平移”、“旋转”或者“化曲为直”的方法来推导各自的面积.通过联系和比较, 深刻地揭示了图形之间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空间知识网络, 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联系图如下:

四、加强想象, 延伸和发展空间观念

一味拘泥于“动手操作”, 仅仅依赖“动手操作”来帮助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是不够的, 试想一下, 一旦学生没有了动手操作的材料及动手操作的可能性的时候, 解决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内容不就要茫然失措了吗?因此, 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比划.想象比划更多的是一种操作后对已有表象的再现和回忆, 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范新林老师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综合练习》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出示12根都不一样长的小棒, 问能不能搭成长方体?为什么?复习了长方体12条棱的特征.

选用不同的棱长搭建起一个长方体更是充分地运用想象:三个袋中都装有8 cm、6 cm和4 cm的小棒, 只是根数不同 (如下图) .

让学生想象几号袋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几号袋不能拼成长方体, 而且想象出它是怎样的形状。其中2号袋看起来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 但是只要选择8厘米长的小棒4根、6厘米长的小棒8根就能拼成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从“线———面———体”, 学生经历了不断的转换。认识长、宽、高后, 郑老师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从“体———面——线———点”, 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三维、二维到一维的转换.抽掉一根长后能想出它原来的样子吗?抽掉两根长、两根高后还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吗?抽掉只剩下一组长、宽、高后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如果再抽掉一根还能吗?学生发现只要有一组长、宽、高确定后, 长方体的形状就能确定, 而一组长、宽、高正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通过这样的想象,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五、重视生活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 深化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 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 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 要重视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 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

1.精心设计练习, 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好好挖掘, 常规习题往往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慧眼, 不就题论题, 为完成任务匆匆而过, 而是善于发现普通习题中蕴涵着的开放因素, 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发展.

下面是正方形点子图, 现要求再选一个点D, 使四边形ABCD成为一个梯形, 则点D共有 () 种选法.

A 2B 3C 4D 5

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 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视实际应用, 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完成数学建模、获取知识后, 及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可使学生获得的结论、特征、方法更为深刻, 进而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清晰的知识结构, 成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 在学习了长方体的容积时, 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练习:一个长方体的纸箱, 长、宽、高分别是30 cm、20 cm、10 cm, 在里面装长、宽、高分别是10 cm、6 cm、5 cm的肥皂, 能装多少块?学生的列式是 (30×20×10) ÷ (10×6×5) =20 (块) .接着我拿出箱子, 让几名学生上台演示, 将收集的肥皂盒子放进去, 结果是只能放18块.看到这种结果, 学生觉得很诧异, 有的很快又将计算重算了一遍, 发现计算没问题.我让学生小组讨论, 还强调可以上台亲自操作叠放物品, 探个究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学生经过一番操作探讨, 终于发现了原因.顺着箱子的长、宽、高来摆放, 长放30÷10=3块, 宽放20÷6=3块, 一层放3×3=9块, 高能放2层, 这样实际上只能放3×3×2=18块.同时学生也发现, 箱子的宽处还有空余, 受到肥皂盒子长宽高的限制, 空余的空间不能摆放盒子, 那多出来的两块就是这么凑出来的.完成这个活动, 我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 重新设计一个省材料的箱子.有了刚才的经验,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只要箱子的长、宽、高是要装物体的长、宽、高的倍数, 那么箱子既合理又最省材料.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体会到,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 用数学还要结合生活实际, 不能生搬硬套, 从而深化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篇4: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

一、引导观察,感知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感知活动,是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具体事物的原型,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和表象,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教师设计如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第一次实验,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1号杯子加满水,2号杯子里放一个桃子,将1号里的水倒入2号杯子,加满时,1号杯子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水?第二次实验,把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分别放在同样大小的3个杯子中,再将3个杯子加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不同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不但理解了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图形属于直观几何图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在实践中对几何形体亲自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摆一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关键是圆柱侧面积的教学。教师出示侧面裱有彩纸的圆柱体,让学生看、摸,引导他们认识侧面,再引导学生沿着高剪开,得到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同时搞清楚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感知活动,学生形成了关于“侧面”的鲜明表象,为概括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又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沟通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几何初步知识教材是根据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编排的。教学是要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适时归类,形成内在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如,教完“直线型平面图形”后,以梯形为中心,采用运动的观点,沟通与各种图形间的联系,包括它们的求面积公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认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体积公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经过这样的沟通,学生既弄清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发展了空间观念 。

四、综合运用,深化空间观念

在初步形成概念,掌握求面积、体积方法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空间观念。如,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圆柱,如果高缩小2分米,表面积减少12.56平方分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几何问题,它的求解既用到线(高、圆周长)、面(底面、侧面)、体(体积),又用到了相应的求周长、求面积、求体积公式,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得到了深化。

五、加强实践,巩固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识辨、操作、制作和测量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准确地形成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简易测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巩固空间观念。如,在教学“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制作活动:边看边比画米尺上的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制作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在平地上画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看看能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利用纸做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领会标准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这些标准单位的表象,再适当加以比较,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巩固空间观念。

六、鼓励想象,提升空间观念

篇5: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几何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图形、理解几何知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策略。听了范存丽的专题讲座,我认为应该着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密切联系生活,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不脱离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少的数学表象,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把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作为素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映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欲望。

2、注意引导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观察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因此,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使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如学习“圆柱体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的表面,亲自动手摸一摸、分一分、摆一摆,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反映、形成表象,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清晰和正确的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物体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是具有一定具体性和形象性的,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过程,获得具体的描述性结论,初步形成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6: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 程鹏 电话:***

【摘要】几何画板是一种简易的教学辅助软件,可以给我们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验证结论,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富的几何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促进数学课程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几何画板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建立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获得空间观念;运用几何画板的验证功能,增强空间观念。

【关键词】几何画板 小学数学 空间观念

“几何画板”是Windows环境下的一个动态的数学工具软件。它提供了画点、画线(线段、射线、直线)、画圆(正圆)的工具,以及旋转、平移、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感知的基础上的.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基础,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等活动,在空问与平面之间往复铺排。人教版小学数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都注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把它和小学数学几何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能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动态、开放、新型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下面就如何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形成了几点思考。

一、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画板被誉为“2l世纪动态几何”工具,它可画出的各种几何图形,既可以表现动态过程又可保持设定的几何关系不变。学生学习概念有时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可利用几何画板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相互沟通,从而突破思维障碍。几何画板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建立圆的概念,突破教学的难点,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画圆。如图1所示,可以以规定的点为圆心,以谁为半径进行画圆。而且可以自由控制运动轨迹的密度,使学生更清晰的看到圆是定点到定长的点的轨迹(如图2)。

图1 图2

在圆概念的建立中,不仅线段确定一个点,通过定长的旋转能产生圆,在一些平面图形中只要能确定一个点,通过定长的旋转也能产生一个圆(如图

3、图4)。

图3 图4

二、运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获得空间观念

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说:“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几何画板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将代数、几何知识紧密联系的环境,使抽象的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几何画板提供了测量和计算功能,当被测量的对象变动时。显示它们大小的这些数量也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动态地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定量的分析、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空间观念。

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体会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几何画板可以准确的标出刻度,教师可以轻易的拖住一个点进行拉动,长宽高随着拉动自动的更换度量的数据(如图

5、图6)。

图5 图6

为了更好的建立几何图形从点——线——面——体的空间观念,几何画板可以自由拉动长方体顶点,进行自由的变换。(图7——图8——图9——图10)学生在度量刻度的几何画板中,边看图形,边看数据的变化,逐步的获得空间观念。

图7 图8 图9 图10

三、运用几何画板的验证功能,增强空间观念

利用《几何画板》图形的演示功能,找出动态问题的一般规律,不仅能使数学的抽象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还能对其结论进行化归和推广。几何画板提供了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对于几何教学中的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题目,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这些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正方体的位置关系,几何画板可以从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进行水平旋转、垂直旋转各个角度让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猜测或者回答后,为了更好的验证,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选择,让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位置关系,建立空间观念。(如图

11、图12)

图11 图12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实现乐学、善学,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几何画板的运用能抽象复杂的空间概念简化,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篇7: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感性到理性的。因为实物和图形直观性很强,容易为学生认识和理

解,也容易使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如果离开实物和图形的观察、

篇8: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根据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下面谈谈怎样优化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通过想象和推理相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直观印象, 结合推理帮助学生积累空间想象的经验。在从平面图形想象几何体的活动中, 学生将多次进行形如“如果……那么……”的思考, 这种边想象边推理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例如:有位老师设计《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长方体有几条棱? (12条) 如果任意擦掉长方体的一条棱, 根据剩下的11条棱, 你还能想象出长方体有多大吗?如果再擦掉棱, 想一想, 至少应剩下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呢? (学生通过画, 有说剩下6条、4条、2条等, 大部分说3条棱。) 学生通过推理、交流, 得出结论必须要有3条棱, 才能够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如果去掉竖着的棱就不能知道长方体的厚度, 如果去掉斜着的棱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宽, 如果去掉横着的棱, 就不知道长方体有多长, 不能去掉3条中的任何一条棱。这样的3条棱十分重要, 缺一不可, 给这3条棱取名长、宽、高。这样想象和推理结合, 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形成了。

二、利用猜想与验证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和体验, 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形成鲜明的表象。再通过不断地猜想、验证,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毫升和升》的教学设计, 先猜猜1毫升有多少, 再让学生用针筒吸1毫升的水, 验证一下到底有多少。玩一玩1毫升的水, 一滴一滴放在手里, 数一数有几滴? (大约16滴) 。让学生亲身感受1毫升的水是多少。在水槽挤出10毫升的水, 让学生猜100毫升的水大概有多少, 按照估计舀100毫升的水, 然后用量筒验证一下, 看看谁舀的水最接近100毫升。最后把10位同学的100毫升水倒在一起, 是多少毫升? (1000毫升) 1升=1000毫升, 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 自然流畅。再拿出一个2升的瓶子, 让学生猜测能装多少升的水, 再倒入水验证。这样在有效的活动中, 学生刚刚获得的表象在猜想、验证过程中不断调整、矫正、建构, 在体验中逐步内化。从而对毫升和升的度量单位到底有多大形成空间观念。

三、利用操作和思考相结合,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 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要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 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例如:《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每人分给9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并给出表格, 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 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的感受, 并能自己思考图形的性质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 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 形成空间观念。

总之, 空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几何的教学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认知规律, 把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摘要:针对目前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情况, 论述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阐述通过想象和推理相结合、猜想和验证相结合、操作和思考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想象和推理,猜想和验证,操作和思考

参考文献

篇9: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探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空间观念的培养,但是在空间与图形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致使教师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才更有效呢?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仔细观察,找出特征,奠定空间观念基础

学会观察是空间观念形成的基础。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图形来说,各有各的特点,要想使学生从实物想象出几何形体或者由几何形体想象到实物特征,就离不开学生对所学物体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要研究的几何形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出其主要特征,从而为学生奠定空间观念发展的基础。

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通过学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对于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的认识,学生大都停留在一些比较标准的图形的认识上,如图1所示。

如果图形稍微变化一下,哪些图形是梯形,学生就很难分辨出来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要善于提供关于梯形的多种图形的变化图(如图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对照梯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去比较,去鉴别,如此一来,从静态的图形到变化的图形,不仅改变了学生常规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学会了全方位看待事物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经历各种图形的变化中,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教学效果。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梯形认识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爱采取一些标准的范例或者静态的图形让学生去学习,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无可厚非,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制约了学生对梯形在不同轨迹或者不同变化中的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多种形态图形的变化中,在学生的具体观察中,找出其特征,从而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操作,充分感知,促进空间观念形成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一些空间与几何图形的学习与认识上,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教师就要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折一折等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形成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用三角板拼角》这部分知识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三角形拼角的具体过程中对锐角、直角、钝角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针对学生和所学知识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笔者先让学生重点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具体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让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再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手中的三角板自由拼组图形,拼完以后,用笔沿着所拼钝角的周边把这个角画出来,最后进行集体交流活动。这样一来,结合一副三角板,在各种组合中,学生对钝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手中的三角板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如此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其实教学一开始,学生对钝角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但是随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对钝角的认识自然由字面意思或者比较抽象的认识转变为一个具体形象的画面。在学生亲自画一画、拼一拼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在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以形成。

三、借助想象,丰富认知,深化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天生喜欢想象与幻想,他们的想象力更是无穷无尽的。鉴于想象自身的性质特点,在几何图形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由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或者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样子,也可以说,想象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认知,达到深化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来说,光有动手实践操作,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很难拼成美丽的图形的。因此,教师先把图形(如图3)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学具,想象一下自己想要拼成的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动手完成。在已有图形的点拨引导下,在亲自动手操作下,学生们经过想象,利用手中的七巧板举一反三,想象力被充分激活,又拼出了老黄牛、蜡烛、柳树、兔子、乌龟、鹅等图形。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想象给自己的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七巧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激发学生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头脑中本来平淡无奇的学具,在想象和具体操作中就会变得立体、鲜活起来,有效地深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系统整体,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解决学生身边的几何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但是,由于这些几何知识大都以分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对这些几何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注重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笔者出了这样一道习题:张大爷家里种了黄瓜、茄子与西红柿三种蔬菜,你能根据这些蔬菜的种类并结合学到的面积知识为其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种植方案吗?其中这块地的一边长55米,另一边长48米,宽32米,要求黄瓜种植面积最大,茄子种植面积最少,并且求出每种蔬菜的具体种植面积是多少。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学生们纷纷开始行动,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经过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此种设计方案最为合理(如图4)。

这样一来,由于有了直观的图形作为基础,要想算出每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而且该学习过程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为一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而且也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所学图形知识进行整合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

篇10: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

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例如在《画垂线与平行线》这一课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往往依据感觉,但是对如何确保它的四个角都为90度并不清楚,但有了这次画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画法,进一步认识了垂线、平行线、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此外,还有“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摸一摸”等操作方法,也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它们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只不过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但是要注意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四、放飞丰富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例如在《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可以采取用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墙面这一情景引入,提问学生这是射线吗?进而把手电筒射向外面,追问这是射线吗?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在外面也被挡住了,那就不是,如果一直在外面延伸,那就是。

篇11: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现在生活好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你是设计师,在有限的场地里,你打算把停车位设计成什么样子?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设计成长方形的停车位,也有部分学生想到是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通过学习讨论后,学生发现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是最佳方案,即可以合理使用场地,还方便停放。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数学不是单纯学数学,而是要会应用数学,并且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正确而丰富的表象积累。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体现为两种水平:较低水平为识别再现,较高水平为意义建构。一个是在举例内化中建立表象。如,我们在教学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时,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发现,1立方厘米相当于我们的食指指头那么大,1立方分米相当于我们的粉笔盒那么大,1立方米相当于两张桌子拼起来那么大。另一个是在变式深化中建立表象。如,教学五年级的观察物体,先让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面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想象对面同学看到的面又是怎样的,最后交换位置观察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这就需要由实物进行想象,然后再现表象,最后到意义建构,这样日积月累地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就培养和发展起来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文字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图像、音像、动画等直观的媒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关于形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空间观念。

例如:长方体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后。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四、通过操作实践,增强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一对,不等低等高地圆锥圆柱一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要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与变换,牢记了公式,发展了空间观念。

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几何初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沟通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各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他们用橡皮泥捏的作品,先让他们估测一下作品有多大,接着问学生如何能知道作品的体积。学生就会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测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从而算出作品的体积。于是我告诉学生,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把不规则物体通过转化,将它变成学过的规则的物体来求出体积。在之后所用的“排水法”求西红柿的体积,也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转化思想,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六、重视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标准》指出要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与探索活动结合起来。空间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空间知识的教学,在推导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空间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几何形体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容积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练习,一个长方体的纸箱,长、宽、高分别是30cm、20cm、10cm,在里面装长、宽、高分别是10cm、6cm、5cm的肥皂,能装多少块?学生的列式是(30×20×10)÷(10×6×5)=20(块)接着我拿出箱子,让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将收集的肥皂盒子放进去,结果是只能放18块。看到这种结果,学生觉得很诧异,有的很快又将计算重算了一遍,发现计算没问题。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还强调可以上台亲自操作叠放物品,探个究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经过一番操作探讨,终于发现了原因。顺着箱子的长宽高来摆放,长放30÷10=3块,宽放20÷6=3块,一层放3×3=9块,高能放2层,这样实际上只能放3×3×2=18块。同时学生也发现,箱子的宽处还有空余,受到肥皂盒子长宽高的限制,空余的空间不能摆放盒子,那多出来的两块就是这么凑出来的。完成这个活动,我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重新设计一个合理省材料的箱子。有了刚才的经验,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只要箱子的长、宽、高,是要装物体的长、宽、高的倍数,那么箱子既合理又最省材料。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用数学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从而深化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篇12: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动手操作,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表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我就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接着再揭示课题: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整节课的目标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由表及里,突破难点

由于本节课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教案设计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篇13: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

一、识图画图, 丰富空间观念

小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时, 并不会太陌生, 因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非常常见, 数学中只是将实物体进行了“数学化”。刚接触几何图形的学生, 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 学生要想更加清晰地了解几何图形, 需要亲自去画图形。在画图过程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存在一些差别, 会对几何图形更有兴趣。有些学生画图时, 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看到后, 应该给出正确的解释, 并且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使其初步认识几何图形。当学生画出的图形有所偏差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错误点, 将其他图形知识融合到一起, 做到举一反三。比如, 画错了的平行四边形, 有可能成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借此来丰富学生的图形认识;同样,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展示丰富的图形, 以增加他们的认知度。

二、再现经验, 激活空间观念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几何图形, 但是他们并没有空间概念。因此, 学习几何图形时, 学生应该及时把图形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相结合。学生在思考生活中的场景时, 脑中会出现一幅画面, 在大脑不断思考的同时, 会构建出另一幅几何图形, 学生在不断思考中, 对图形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三、动手操作, 升华空间观念

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后, 还需要动手操作, 进一步深化观念。因为虽然学生在脑海中有了大致的概念, 但是对于细节方面还是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就能找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将错误或者模糊的地方进行纠正并掌握纠正的方法。而且有些图形的性质很多, 没有实物体的帮助, 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 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实验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例如, 在教学“正方体”时, 教师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接着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正方体, 小组之间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在几次尝试后就能把正方体搭建出来。接着教师让学生对着正方体, 用纸张裁出正方体的六个面, 把六个面贴到正方体上。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接着再让学生去观察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 各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正方体。

四、综合运用, 发展空间观念

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 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有一个大概的空间概念。此时,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综合运用。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 才能进一步巩固并发展空间观念。有些学生一开始接触几何概念时, 理解就可能出现问题。在不断实践中有所纠正, 最后要通过综合运用来巩固正确的空间知识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例如, 在教学“单位”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两条边长分别为1厘米、1毫米的图形, 让学生看看是什么样的图形, 并提问:“是正方形吗?为什么不是呢?同样是1, 为什么边长为1厘米来和1毫米的两条边不能组成正方形呢?因为单位不一样, 它们的长度就不一样。那是否能画出边长为1厘米与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呢?”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 激发学生思考, 联系前后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很多知识都是能够与几何图形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 要想到将这些知识与图形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图形来理解新知识, 会更加直观, 理解新的内容时会更加容易, 而且还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图形的综合运用。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多展示一些空间图形, 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王福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1) :93-94.

篇14: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学生空间观念来自生活经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这是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要将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联系。

二、学生空间观念来自操作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几何概念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操作时,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小学生的思维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多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一些实践活动,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图形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学生空间观念来自猜想验证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可这样设计教学:

1.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2.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猜想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两次猜想:一是通过直觉观察引发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二是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图形的分析,合情、有依据地进行猜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验证猜想,总结公式。

(1)讨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2)小结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完成计算方法。

由此,学生在猜想和验证过程中不断调整、矫正、建构认知,在体验中逐步内化,从而培养空间观念。

四、学生空间观念来自观察比较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比较和实验,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这样比看图讲更直观,理解更透彻。

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领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从生活经验、操作感悟、猜想验证、观察比较中提升。

上一篇: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下一篇: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院系鉴定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