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2024-05-30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通用14篇)

篇1: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摘 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素养应从娃娃抓起。从降低目标做实做细、优化材料适时呈现、注重过程适时指导等方面阐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如,教学“电和磁”一课时,把正常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在小磁针上,学生观察小磁针发生的现象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后教师提出疑问:怎样使效果更明显?学生可能会想到:加电池、换导线、把小灯泡拿掉,等等,在学生想到很多方法后,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设计、汇报、验证。在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验证要有材料,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有充足的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经历一个个真实的探究

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篇2: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及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提出、发现和解决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某种现象。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1.2 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如,教学“电和磁”一课时,把正常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在小磁针上,学生观察小磁针发生的现象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后教师提出疑问:怎样使效果更明显?学生可能会想到:加电池、换导线、把小灯泡拿掉,等等,在学生想到很多方法后,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设计、汇报、验证。在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验证要有材料,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有充足的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经历一个个真实的探究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素养应从娃娃抓起。从降低目标做实做细、优化材料适时呈现、注重过程适时指导等方面阐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

参考文献

[1]方天宇.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浅论[J].新课程学习:上,2011(6).

[2]蔡红颖,王国庆,章博晴,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篇4: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如,教学“电和磁”一课时,把正常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在小磁针上,学生观察小磁针发生的现象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后教师提出疑问:怎样使效果更明显?学生可能会想到:加电池、换导线、把小灯泡拿掉,等等,在学生想到很多方法后,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设计、汇报、验证。在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验证要有材料,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有充足的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经历一个个真实的探究

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天宇.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浅论[J].新课程学习:上,2011(6).

[2]蔡红颖,王国庆,章博晴,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3]封大江,王金星.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8).

篇5: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战旗镇学校:杨波(身份证:***258 电话:***)[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以此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从而科学实验教学才能把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

实验教学

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开放现有的教学空间,走出课堂。因此,科学实验教学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学到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参与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讲,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学生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提出有效性问题,精心设计科学探究实验。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体现了让学生亲历一次次科学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一次次科学的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过程,教师在科学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猜想,还要用科学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例如“把土豆放入两杯未知液体中会浮吗?”引领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答案:一个杯中要浮,而在另一杯中会沉。是什么原因叫呢?引领学生更进一步去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获取科学知识。这样一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使学生相信科学,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该环节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开放的观点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可以作多种假设和预测,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所能想出的任何想法,尽管有的想法可能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学生能想到就一定要给予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如《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中,保温杯的设计、选材、制作方法很多,教师没有必要去限制学生制作某种特定的保温杯,更不能仅限于教材上的提示,我在上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保温杯并进行分类,探索各类保温的保温原理,再根据身边的废弃材料进行选材制作保温杯,做个保温比赛,比比谁的保温效果最好!并找出好在哪里,并帮助保温效果不明显的同学进行改进,再比比进步大的小组进行鼓励。最后,学生将形形色色的保温杯摆在我面前,而且很多同学设计出来的都很新颖,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三、交流论证,评价总结。

课堂上,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实验教学中的评价要尽量避免消极性,以有实效的评价来激发、激活、激励和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让学实验课的评价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成功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品味科学家发现的喜悦,让学生用感情、智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与价值。

弟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总之,实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创造的个体,给予学生以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开放空间,并对孩子所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保护,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大面积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摘要】 事实告诉我们,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本文在五个方面就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科功底、多媒体、模型、中小衔接

一、创设教学情境,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国外,情境化创设手段已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的一些活动中。他们把教师进行“情境化”教学的情况列为教师的能力评价范围,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擅长创设情境(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场景),要求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沙克(Schuck,1985)和渥克斯曼(Waxman,1987-88)都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当教师有意设置情境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大,记忆会更长久,这表明:“情境化”教学的效果已被认可。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和钟启泉教授在《教师之友》中对创设情境有利于有效教学也作了简单的论述。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上《光的反射》这节课时,以精美图片导入:外面阳光灿烂,谁有办法把阳光请进来,送给在座的同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用镜子把阳光射向教室内,有的说可以在阳光下放一个装有水的脸盆把阳光送给在座的同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上引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提升教师的学科功底,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可靠保证。

在上《磁极的相互作用》这节课时,如果让学生观察完条形磁铁后发现相同的蓝色会互相排斥,不同的蓝色和红色会相互吸引,老师马上就说蓝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但结果在观察环形磁铁时,白色代表北极,红色代表南极,这样学生不容易一下子就没反应过来。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老师处理的方法不是很恰当。教师应该明确说明不是用颜色代表南北极,应该看上面的标记“N”和”S”。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老师按以下教学方法教力的单位“牛顿”。师:1牛顿的力有多大?

生:1牛顿的力相当于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

师:回答正确。1牛顿的力跟1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生:1牛顿=100克 师:正确。

实际上1牛顿=100克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牛顿=100克力。100克跟100克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一位不具备足够科学素养的老师,自然很难引领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把教材吃透”是永远不过时的口头禅。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

三、巧用多媒体,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例如老师在执教《测量水的温度》时,可以先用微课的形式,介绍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温度计的不同类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出示3杯水【1杯冷水、1杯温水、1杯热水】,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学生很快说出了测量方法并拟定了实验计划。

接着老师提问“温度不同的水,几分钟后温度会有变化吗。”以往测量时老师们会让学生自己测量3杯水的温度,但是测量的时间长短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学生很快就测完,因为没有时间的一个过渡,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2分钟之间水温的变化过程。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老师可以应用课件“一根红色的长度线”表示时间的变化,学生对于时间的变化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课件中,时间变化分为四段,要求每段有一个学生进行测量和测量时间为2分钟,这样小组的4位同学就可以在8分钟时间内都进行了一次测量。因为有一个时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段测量时都非常认真、专注,当要换人时,想到自己可以测量了,每个人都认真,兴奋。这一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会很有吸引力。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在上《测量水的温度》这节课时,也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使用ipad照相,实验操作结束播放照片让学生互相点评。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可以看到同伴的操作方法,通过点评掌握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样长久的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更注重细节,实验过程会更有效。

四、利用模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和对变化世界敏感等几个方面。模型教学能使学生在好奇心、诚实合作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学习《轮轴》,我们可以先用竹棍带动竹筒转动,提起重物,建构“轮带动轴运动的方式”,然后比较直接提物和利用短竹棍提物,让学生感受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不省力,接着再给学生3跟长竹棍,让学生感受竹棍的运行轨迹是圆,形成一个“竹轮”。引导学生从事实资料的具体形象思维中,抽取出轮带动轴运动的本质,运用此教学模型学习轮轴知识,学生会理解地更透彻一些。

教师要意识到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要摒弃以往的以知识、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模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养成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五、注意中小衔接,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小学升初中是台阶式的跳跃,搞好知识衔接,将决定初中阶段科学学习的效果。有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使科学概念严谨一些,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科学慢慢失去了兴趣。

例如有关“杠杆”的知识,小学和初中都有。由于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杠杆”的知识时,就不能用初中的知识代替小学的知识。

比如: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费力时,初中的描述是“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的描述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反之,使用杠杆费力。”小学教师绝对不能为了概念的严谨,不顾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初中有关杠杆的知识在小学课堂上进行讲授。这就是初中科学课堂和小学科学课堂不一样的地方。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懂得教学要符合科学课堂的递进,知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逐步养成。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小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篇7: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从中职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教师将倡导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当作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否定。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科学探究方式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基于直接经验,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接受间接经验,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2.处理好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接受者。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中所提倡的中职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动沟通的关系,在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进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的引导行为,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对体育过程和体育方法进行必要的掌握。简而言之,在科学探究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中职体育课的教学中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愉快的学习环境。

3.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篇8: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一)烹饪专业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从当前的实际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食品专业发展迅速,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专业,改善烹饪方向的学生培养模式。当前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食品行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理念、工艺、技术已经快速地占领了市场。企业对食品安全中烹饪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加大。

(二)传统的烹饪模式存在弊端。

传统的高职食品科学专业只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培养。由于实际存在的相关情况,导致了目前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困难。对于就业教育,国家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例如:教育部之前发布“关于如何正确培养当前应用型知识跟实践能力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就主要指出了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当前需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三点为出发点,来重新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这是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意识存在偏差。

从当前的实际现状出发,由于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开展相关的烹饪训练,因此需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很多学生认为信息素养是无关紧要的,烹饪专业的学生主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好厨师,保证制作出来的菜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即可。但是从当前的现状出发,人们对于饮食越来越重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烹饪专业的学生不断地接受信息素养训练,才可以有效地掌握当前的社会饮食导向,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能,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是极具发展优势的。

二、培养烹饪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方式

(一)加强对食品科学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对于烹饪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加强食品科学专业的基本学科发展特点,同时了解当今的就业市场情形。在实际学习中,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技能培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积累。通过不断地学习,接受新型信息,来促进自身良好发展,对于高职食品科学专业而言,则需要相关教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从而不断地夯实该专业教学的发展基础,并且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找寻进一步的出发点。通过加深学生对现代人们饮食需求、市场发展动向,以及未来的主要趋势的了解,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职业培养意识。

(二)规划当前的课程设置。

只有通过有效的课程规划,才可以确保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提升个人对于信息素养的深刻理解,同时才可以将其消化吸收。当前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相关的要求。例如:基本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此外相关的公共课程也很重要,例如,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外语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培训等等。另外,还需要相关的饮食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到民俗、禁忌等。这样有助于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加强判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教师不断培养教学新思路。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食品科学是一个新型的饮食服务业领域,因此就越来越依赖市场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路,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同时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计划。因此来有效地培养烹饪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要加深学生对于信息素养的深刻理解,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指导学生进行菜肴制作时,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了解其中蕴藏的饮食文化,以及民俗等等。而这些都属于信息素养培养的领域范畴。

对于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教学而言,信息素养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当前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学生的意识培养,以及课程规范等方面入手,促进高职食品科学烹饪专业教学在今后取得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而高职食品安全烹饪专业则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去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将自己的实际技能跟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当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随着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前应该不断地促进烹饪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探讨了针对该问题展开相关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信息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9: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策略

一、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明确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具有不同的阐述。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科学素养是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核心的是物理概念,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石。中学物理教学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教师应充分挖掘,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与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使其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渗透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理学发展史既蕴含着物理学知识,也蕴含着探索科学的方法体系,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以物理学家的眼光认识世界,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一)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而且要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的事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史包含了大量科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又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可视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教材,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领悟到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史实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发展的典型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体验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像这样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教育,能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绝对化、僵化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点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特点,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可以使学生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发挥实验的特殊功能,提升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丰富的实验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途径。

(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观察能力则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而得到强化的。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究与创新是科学的内在本质,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探究创新的过程。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1.对实验进行探究性设计,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意识

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采取有效的实验步骤,可以自主从实验中探究结论。

2.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动机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善于把实验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3.努力扩大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应尽可能给学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手段,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再现实验思想、过程与方法。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篇10: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中文摘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地理实验教学是自然地理的一个特色教学方式,其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中有着常规地理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将地理实验教学与地理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探讨了如何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来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笔者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建构了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界定了地理科学素养的含义及其结构组成,阐述了地理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其分类。分析了地理实验教学在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从而将二者有机结合。第三部分为理论探讨。探讨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如杜威“做中学”及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分析了影响地理实验教学选择的主要因素,列举了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实验项目。第四部分为国外借鉴。分析了美国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实验设计的特点,以及英、德、法等国实验教学的特点,从中获得启示。第五部分为现状调...【英文摘要】Cultivate modern citizens with the necessary geographic literac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geography courses,geographical science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eographical literacy, cultivate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geography.Geographic experiment is a fe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teaching, and it has some advantages that other regular teaching can not match.The author combined Geographic experimen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geographica...【关键词】实验教学 地理科学素养 培养 原则 策略

【英文关键词】experimental teaching geographic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ure principle strateg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基于实验教学的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5-611-20状13-18处19-2020-28Abstract6-7

图表目录

10-1

1摘要

0.引言0.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0.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2 国内外研究现18-19

0.4 创新之1.地理科学素养及地理实验教学概述1.1 地理科学素养的含义及结构组成20-2

21.2 地理实验教学的含义及分类22-24科学素养培养中的作用24-27

1.3 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小结27-2828-3

42.地理实验2.1 研究的理论教学中地理科学素养研究的理论探讨

基础28-3131-3334-3934-37小结38-39调查39-5139-4449-5151-74则51-53策略53-73小结

2.2 高中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分析33-34

3.国外地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探析3.1 美国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实验设计的特点3.2 英、德、法等国地理实验教学的特点37-38

4.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现状及地理实验教学现状4.1 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现状调查4.2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44-49

小结5.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5.1 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原5.2 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小结73-7

46.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中高中生

6.1 实验目的6.4 具体

7.在校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实证研究74-81746.2 实验群体74

6.3 实验变量74做法74-78结论81-8

36.5 实验结果78-79附录83-90

小结79-8

篇1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活动(1)从问题、小课题方式入手,尽可能引用自然科学教育(理科)的探索、研究模式和文化艺术教育(文科)的体验、感知模式。(2)尽可能采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事与物为探究小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工作状态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3)尽可能采用综合性方式,即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既接受思想教育,又能够获取知识,同时还获取实践技能。(4)打破时空限制,不受常规课时间、形式限制,多采用活动、讨论、调查等形式完成教育内容。(5)强调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状态,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假设、制作、实验、验证、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等操作获取直接的科学探究实践技能。

三、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素质

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出发,结合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从横向、纵向、解决问题、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向课外延伸,把大量的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的延续下去。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等。

篇12: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 李宝香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我们的课程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此次课改人教版新教材顺应了时代要求,将科学素质培养提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生物科学素质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要真正达到培养科学素质,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质,就得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进行教

学,那么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思维“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考察学生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这两天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人赞同克隆人,有的人不赞同克隆人”。这时我提出“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阅读下面的这则信息”。带着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对这一则信息的分析了解了克隆,而且清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这时我提出“同学们既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这两天新闻中争议比较多的关于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各小组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克隆人好,这样可以治疗一些现在无法治愈的疾病,有资料已经说了可以治癌症、心脏病、老年痴呆症,还可以使瘫痪的人重新站起来”;“克隆人不好,坏人再克隆出一个坏人那不乱套了”;有的小组甚至说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生物i程公司(ACT)的科学家克隆出的是人类的胚胎,而不是复制人的那种克隆”等等。各小组间争了一节课,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也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我觉得无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最终的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是掌握什么,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考高分。显而易见,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表

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对问题的研讨,可以使学生获得认识生命的科学思想,启迪认识

一般事物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

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既是一种探究活动又是当今生物教学的最基本形式。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实验,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新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详细列出了实验步骤,学生实验以模仿为主,上课的模式基本上是先做实验,再进行讨论与总结,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植物和动物体细胞的时候,我将两节课实验放在一起上。因为学生没有做过装片,所以老师必须先做演示。然后学生自己做黄瓜、洋葱、西红柿以及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画出细胞图,学生们兴趣浓厚,基本都能认真做出装片,并且画出细胞图。这时提出“植物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一样吗?”学生回答:“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案呢?问题并不在于学生,因为学校条件有限,显微镜倍数低,学生只能看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这时我告诉他们先不忙下结论,先看教材,学生看了纳闷,“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跟书上说的并不一样”、“哦,书上说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紧贴在一起,是真的吗,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等等,在这里我强调了我们实验条件的不足,并且引入了植物的“质壁分离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清楚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确实不同,植物

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知识及方法就这样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所以,每次上实验课,我在强调实验操作过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另外,在最初几个实验中,尽量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还专门对学生进行如怎样做观察记录、如何写实验报告等实验技能的训练,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刚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及怎样做实验,通过教师一步步讲解与示范,到后来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自己看书进行实验操作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通过实验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也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特别是在新教材中所涉及的鼠妇等实验动物,还特别提醒放归大自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教育。

三、“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尽量设法使科学知识的传授过程接近知识最初获取的过程,在课堂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式研究”,这种探索式研究直接采用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即“设定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的程序,来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对问题作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自己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

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既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也有利于科学方法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渗透着科学态度等的教育,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组织形

式。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

学。

综上所述,加强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加强科学素养教育的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有效地对学生

篇1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堂评价,学科素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保持和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科学的积极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1 注重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概念、规律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完成某项物理实验,实验原理是什么?如何掌握实验的关键和操作要点?如何合理的选择实验仪器及量程?如何使实验效果明显?如何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如何处理实验故障?这些都需要经历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过程。物理实验要求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1.2 融合物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物理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揭示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展示物理学概念和思想发展与变革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恰当运用物理史,让学生体会先辈们为科学所付出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例如我们讲述伽利略在教堂中发现吊灯摆动的等时性,让学生接触因果联系中的求同法;讲述卡文迪许测量万有引力常量,让学生感悟扭秤实验的精细;讲述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让学生体会α粒子散射实验设计的巧妙。物理教学中物理史实的运用大致可包括:重要物理概念及物理成就的诞生,物理学家刻苦研究、顽强求学的感人事迹,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以及对于物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史实。

1.3 重视科学探究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探究是创新的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不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度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合作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课题研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探究课题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开展无线电维修、实验操作等等;学科深化课题是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拓展学生物理知识与能力的课程,可以竞赛辅导、思维训练等等。

2 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1 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挖掘课程背后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可以探讨自行车的平衡、香蕉球的秘密、逆风张帆的力学原理、奇妙的回归反光膜等等,使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和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生活、社会的物理过程结合在一起,感到物理不是枯燥、抽象的,而是有着无穷的乐趣和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2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活动历史悠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以某个主题为主线开展各种活动,可以配合学生的兴趣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组织各项活动。活动方式可以是板报设计,学生选取某一专题进行,利用课外接触到的有趣新事物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设计,例如:歌唱的发声原理、磁悬浮技术等;也可以参观和调查,例如组织学生结合电磁感应的教学,参观海边风力发电站等等,参观的同时对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开设展览,以模型或标本、图片、实验操作示意图等为主,配以文字说明,并安排学生解说,这样的活动对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尤为重要,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观察能力,让学生亲眼目睹物理科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了解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3.课堂评价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3.1 教师的转变

物理教学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通过直接对话和交往,在生活世界中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时,需要逐步树立交往、合作、互动的教学观,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型教师,在物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进行不断的反思,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通过对课程的理论以及对教师自身和学生在课程中的状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3.2 学生的转变

篇14: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论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策略;实践活动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地位明显提高,其在小学生想象力、创新力与创造力的提高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达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需要实施全新的教学活动,完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小学生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体。让小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去发现与提出问题,才能使其养成探究科学知识的习惯。比如,在讲解《制作潜望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做一个潜望镜,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有人的想法,制作一个综合型的潜望镜,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组织科学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给小学生设计他们喜爱的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开放思维。比如,在讲解《影子的观察》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带到课外,站在阳光下,让他们观察自己的影子。并引导小学生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在路灯下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现不同。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将科学学习与小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学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管理者要重视物质环境的打造,采购足够的科学实验器材,并建设一个专门的科学学习场所,用良好的物质环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精神环境上,要重视小学科学课程,不能将科学当成一门副科对待,这会助长小学生消极学习情绪。将科学课程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促进小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科学学习,建立基本科学意识。

综上所述,将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目标,以科学知识的传递为手段,组织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让科学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发展的要求,才能让其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周斌.我创造我快乐争当科学志愿者:上海市宝山实验小学快乐活动日科学实践活动[J].少先队活动,2012(04).

[2]王宁.科学实践活动 体验与探索齐飞扬:由郁金香培植活动带来的实践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2).

上一篇:市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文件下一篇:基层反映:网络购物腐败现象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