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2024-05-15

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一、当前粮食生产效益提升的制约因素

1粮食生产主力军素质结构差异大

据对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调查,50岁以上中老年农民占60%以上,受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难度加大。少数由中青年人员经营的规模化种粮基地也面临着用工短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困难的难题。

2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吞食利润空间

种粮经营者低小散的现状,无法科学高效利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大型操作机械等多种设施服务,直接导致低小散基地生产用工成本攀升,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不高,比较效益走低。针对当前规模化粮食生产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前两大有利因素和后两大不足,探索一套既发挥前二大优势,又可科学弥补后者不足的种粮机制,把粮食生产主导区块真正打造成粮食生产主产地,成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的当务之急。

二、新型粮食生产服务机制模式

通过对全市部分重点、特色产粮地区和合作组织的调研,总结发掘出四种典型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

1股份化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诸暨市十里坪粮食专业合作社是该乡首个以农民土地入股的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入股土地(大田)1050亩,占全村土地(大田)的82%,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在2010和2011年两年运行中,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田块粮食平均亩产达到555kg,比流转前增加100kg以上,同时每亩生产成本比流转前降低100元左右,两项合计共节本增效35.68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适应了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比例高、粮食生产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社会条件。其主要做法如下。

1.1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一是明确了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户以土地承包权流转入股,并根据合作社经营效益及章程规定参加分红;二是明确合作社实行企业化管理,选举产生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确保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营;三是明确了合作社的资金到位和利润分配方式,启动资金由村经济合作社出资,对收支进行单独的核算。

1.2有规范的运作机制

粮食专业合作社管理队伍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财务实行独立核算,管理有广泛监督制约。合作社用工和收支等情况每月上墙公布,按月结报。由选举产生“物资保管组、机械植保组、民主理财组、务工登记组、监督审计组”等五大组,全程参与民主管理。

1.3有可行的激励机制

合作社对利润按“股民+村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风险基金”实行1∶1∶1∶1的比例进行分红,将合作社出工人员工资与产量挂钩,实行保底产量和保低工资作基点,工资随产量增减而浮动的激励机制。

2大户主导型生产经营模式

诸暨市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8月,由詹正峰等5位种粮大户入股组建,注册资本50万元,土地经营面积430亩。现有集农技、农机和种子农资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各类农机等固定资产900万元。其主要做法如下。

2.1规范制度运作

合作社按照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依法选举产生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参照股份制企业的模式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在当年收支结算后,上交给村合作社经营总利润的20%,提留积累和折旧10%,提留20%作为奖励基金,其余50%为分配资金。

2.2统一管理增产量

合作社对承包田块实施“八个统一”服务,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单产水平。2011年,合作社管理的双季稻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235.8kg,创浙江省农业吉尼斯双季稻最高亩产纪录。

2.3社会化服务提效益

合作社对功能区周边农户开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全年早晚稻机械代育代插秧1250亩次,统防统治1500亩次,代烘稻谷200t,已成为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示范区。

3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诸暨市新南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7月,由新南村103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出资成立。现有综合服务中心面积1000m2,各类农机具配套完善,固定资产总值达305万元。合作社多次荣获浙江省优秀粮食专业合作社、浙江省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称号。其主要做法如下。

3.1统一流转利生产管理

针对新南村7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通过宣传发动,实现全村1260亩土地100%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价格为每年每亩700元或晚粳谷350kg(计价每千克2元,合作社不得擅自提价)。合作社向农户公开每年粮食生产支出收入,并按照村20%、合作社30%、农户50%的比例进行分红。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由8个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提供全程统一服务,实现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近两年,合作社管理的田块比周边田块亩降低生产成本240元,亩增加产值350元以上。

3.2提升设施利新技术应用

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等项目实施,建成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灌得进、排得出、便管理、易操作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合作社管理的功能区千亩示范方已成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单位、省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省稻麦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

3.3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

在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购置组合式大米精选机1台、真空包装机1台,生产加工优质、安全、绿色的“定荡畈”牌大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篇2: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中国奇迹,但中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通过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不能实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高粮食产量只能依靠技术,从198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强调要通过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益,直到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在强调技术支农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研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不仅能够全面掌握粮食生产现状,还能够明确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因素。本文将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一、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设定“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为主题,检索到期刊1189篇、硕博士论文1210篇(截止到4月),历史地看,中国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程(如图1):第一阶段:1950-1994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萌芽期。尽管该时期横跨了44年,但仅发表了164篇论文,这一阶段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技术效率概念被引入粮食生产中或单纯的对某一项政府政策的解读,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二阶段:1995-,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成长期。该时期9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251篇,年均28篇,是前44年年均论文数量的7倍,该时期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简单的定量分析转变,如:苏基才运用边界生产函数探讨了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用此法对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技术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建议。第三阶段:-20(3月),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蓬勃发展期,该时期发表论文2445篇,占整个历程论文总数的85%以上,该时期基本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方法逐渐确定,研究视角逐渐从宏观向微观转移,研究逐渐细化深入,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也进行了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在稳定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技术的效能得以发挥的程度就是我们要测算的技术效率。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的代表是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最早出现上世纪70年代,由Meeusen(1977)、Aigner(1977)和Battesse(1977)三者几乎同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诞生标志。该方法将生产函数分为技术效率和随机前沿面两部分,技术效率反映实际产出与理想前沿产出之间的差距;而随机前沿面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单位投入对应的最大产出或者不同产量对应的最小投入所形成的边界线,位于边界线上的生产者是技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我国学者将此法广泛运用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中,乔世君(2004)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情况;亢霞等()利用1992-样本数据,运用SFA方法测算了小麦等7种作物的技术效率和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这几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范群芳等()系统的对SFA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测算了全国31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姚增福等()利用该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步和损失进行了全面的估计;赵红雷()对我国1995-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全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孙昊()利用-小麦主产区的样本数据,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对技术变化趋势进行了描述。非参数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由Charnessetal于1978年基于“相对效率”概念提出,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其原理是通过规划确定一个理想的`生产前沿面,比较各个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有效性。李光金等()系统研究了DEA模型在测算投入产出型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提出了同时基于投入和产出估计技术效率的DEA模型,对采用DEA方法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多将DEA多与其他模型结合使用,王千等(2010)将DEA和Malmquist指数结合使用,对河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全要素效率等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刘战伟(2011)运用同样的组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1998-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具体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肖洪波()年同样也用DEA结合Malmquist指数估计了我国-20我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指出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由于DEA不像SFA可以直接进行无效率分析,因此学者将DEA与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使用,以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例如:薛龙等(2012)采用DEA方法测算了2000-20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单独运用DEA方法可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从投入角度分析各要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姚倩茹(2014)运用DEA方法对江苏省2004-小麦、中籼稻、粳稻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江苏农户投入要素过多而导致技术效率损失。2、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随着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研究视角逐步从宏观向微观转移,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的研究也逐步的精细化,近年来研究集中在分析某个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上。张海鑫等(2012)从耕地细碎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安徽丘陵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了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结论;马林静等(2014)利用全国30个省份样本数据重点考察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利于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王琛等()利用2001-农业部对全国30个省份资本投入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彭代彦等()利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观中国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历程,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不同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深化、细致,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逐渐多元化,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不同研究成果,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各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种;从研究内容上看,所属学者聚焦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上;研究范围上,既有立足于全国宏观范围的研究,也有立足于省、市、区域的小范围研究;既有对整体粮食进行的研究、也有对某一种粮食作物单独进行的研究;既有对影响粮食技术效率因素的整体探讨,也有对单独影响要素的研究。基于已有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当前研究内容的聚焦性明显,对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还有很多内容可供发掘。从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已经运用的方法是有限的,而且缺乏综合性,仍有很多适用的科学方法可供参考。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角度虽然较为全面,但对全国范围的粮食生产进行分区域或者分省研究还不够完善,针对某一粮食种类及各种条件约束下的微观视角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枫等.SFA模型及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2004(5)

[2]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5)

[3]亢霞等.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4)

[4]范群芳等.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8(6)

篇3: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粮食龙头企业,湖北粮食主产区,农户,经营模式,改革创新

湖北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同全国一样,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湖北粮食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模式是“粮食龙头企业+农户”。笔者重点选取湖北省荆州市、荆门市、襄阳市、随州市、潜江市等主要粮食产区, 对其大、中、小粮食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及其与之联合经营的农户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实地典型调查, 运用第一手资料对“粮食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创新进行分析研究, 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深化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便推动粮食产业化经营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粮食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粮食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其本意是指从事粮食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 (公司) , 与直接进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 以签约 (订单) 形式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实行产、供、加、销一体化联合经营的组织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设想和构架是理想的, 在运用和实施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特别是使农户在学习和运用现代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促进规模经营、产品销售、增加收入等方面获益不浅;同时使龙头企业 (公司) 在原料保障、规模扩大、利润增加等方面受益,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目标, 推动了粮食产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但是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也明显的表现出原始性、传统性和与生俱来的缺陷性, 加上政策、法律、社会引导、协调和约束的脆弱性, 在农户分散性强, 点多面广, 还带有一定传统色彩的情况下, 龙头企业与农户类似于远古时期物物交换的直通式联营, 没有形成紧密的组织体系和有约束力的经营方式, 使龙头企业对农户自由人的身份及其行为, 因为鞭长莫及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约束和控制, 因而使农户不能按照公司的指导措施进行粮食生产,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企业付出的高额运作成本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如湖北省荆门市国家级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洪森集团反映, 该集团为农户免费提供优质有机稻良种, 分发到模式内订单农户后, 不少农户因为不相信、不习惯新品良种而加工成大米吃了, 仍然种劣质品种;又如湖北省襄阳市省级小麦面粉加工龙头企业丰庆源集团反映, 企业免费给订单农户提供的小麦优良品种有的拒绝使用而加工成面粉吃了, 有的虽然使用了, 但不按照企业的技术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 加上旱灾影响, 减产以后到企业扯皮甚至闹事, 对企业造成了困惑, 伤失了联合经营信心。还有的中小型粮食龙头企业因为实力不足, 诚信度不高, 与农户签订的订单合同成为空头支票, 合同中承诺的提供优良品种、优质农药化肥、技术服务、优价收购产品等不能兑现, 甚至以劣充优, 骗农坑农, 失信于农户, 不仅联合经营流于形式, 而且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冲突, 使这种模式的运行难以为继, 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 从而使人们怀疑它存在的必要性。在这种模式运行10年后的2003年底, 有人问到:“公司 (龙头企业) +农户”还是一种理想模式吗?又过了10年后的2013年初, 有人进一步提出“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应否需要退休的问题, 还有的人急切指出“公司+农户”模式必须改革。所有这些充分表明包括“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在内的旧模式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粮食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改革创新的主体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 近年来专家学者等理论工作者和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各地, 对“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 (在粮食产业化领域为“粮食龙头企业+农户”) 即订单农业的创新发展, 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表明, “粮食龙头企业+农户”旧模式改革创新的主体内容, 是在粮食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植入多种中间链接组织, 使模式由二元结构转化为多元结构。

在理论研究方面, 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2013年4月提出, 要在传统的“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 加入“合作社”这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形成一种新模式, 即“公司+合作社+农户 (基地) ”的模式。他指出这是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模式, 按照这种新模式运作, 可以有机整合农户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 充分发挥这三大制度的优势。这种观点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代表性,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有实践指导意义。

对于上述创新模式中的中间链接主体——合作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苑鹏在长期调查研究基础上, 于2013年7月总结出了三种不同模式合作社:一是公司 (龙头企业, 以下同) 领办的合作社, 农户入社后成为公司的合同工, 有工资收入, 但无决策参与权;二是农户与公司合办的合作社, 建立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农户自办的合作社与公司对接, 形成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

在实践探索方面, 从所调查的湖北粮食主产区的具体情况看, 现已形成的“粮食龙头企业+农户”新型经营模式虽然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但核心主体内容与上述黄祖辉教授的设计和阐述基本相同, 即主要是在“粮食龙头企业+农户”旧模式中加入了中间链接组织农民合作社, 几乎所有创新模式中都有农民合作社这一中介主体, 而合作社的类型与苑鹏阐述的也基本相同。

当然实践创新模式与上述理论创新模式也有明显的区别, 就湖北省粮食主产区的情况看, 加入的中间环节不仅有合作社, 还有农民协会、村委会、院士 (专家) 工作站、粮食银行和经纪人组合体等五种中间链接组织。不同的粮食龙头企业及其联营农户, 根据粮食联合生产经营的需要和意愿, 选择的中间链接组织名称和数量不同, 一般为两至三个, 多的四个及以上,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多元结构创新模式, 如“粮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院士专家工作站+粮食银行+农户”、“粮食龙头企业+农民协会+村委会+粮食经纪人+农户”等。总体来看, 改革创新后都是多元化的模式结构, “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单一的二元模式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实践效果表明, 多元结构的创新模式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3“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提高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在“粮食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中加入中间链接组织环节, 对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产生了明显的实践效果。一方面为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铸造了雄厚的农户基础, 保障了粮食加工原料;另一方面组织农户加入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 改变了农户在联营中分散弱势的状态, 显现了与龙头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为企业和农户形成平等、稳定的联合经营实现双赢提供了保障, 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

3.2 促进了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

创新以后的新模式使龙头企业依托合作社、农民协会、村委会、经纪人组合体等中间组织, 向农户和村、镇流转土地, 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粮食原料生产基地。如监利县国家级龙头企业福娃集团通过合作社协调, 2013年流转土地4000hm2, 建立水稻清洁生产基地;2014年又流转土地226.67hm2, 建立稻虾共生生态农业基地;与此同时, 还在企业辐射的8万hm2订单优质水稻基地, 扶持和推进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 实施规模化经营。又如荆门市沙洋县国家级龙头企业洪森粮油集团通过农民协会流转土地, 创建了6666.67hm2有机稻种植核心基地、6.67万hm2优质稻种植拓展基地、13.33万hm2优质稻原料订单辐射基地, 带动64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 人平增收300元以上, 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功能。

在这方面, 小型粮食龙头企业也有效发挥中间组织的链接作用, 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如监利县尚禾农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通过组建水稻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 采取土地现金租赁流转和土地入股经营两种方式建设基地1000hm2, 保障了加工原料来源, 促进农户进行规模经营。在分配中, 将51%的利润分配给联营农户, 公司办的专业合作社只得49%, 明显让利于农户。

3.3 提高科技研发及其成果应用效果

湖北省几个粮食主产区的大中型粮食龙头企业, 近年来相继建立了粮食产业研发机构, 与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 开展粮食新品种等项目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应用, 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联合经营关系, 使科技研发机构成为链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与纽带, 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中既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实力, 又惠及农户。这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是荆门市沙洋县洪森粮油集团, 该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集团内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后, 院士专家通过座谈交流、报告会、技术培训等方式, 为企业和基地培养了220多名层次较高的水稻等农业技术员, 并深入沙洋县的毛李、后港、拾桥、记山等乡镇实地调查指导, 在此基础上帮助洪森粮油集团建立了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的“洪森智慧农业示范园”, 试验、推广香稻嘉鱼模式、再生稻种植模式、循环经济养殖模式, 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益。

3.4 促进了区域性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

粮食龙头企业的厂房大多数建在乡镇、村镇所在地及其附近, 其粮食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拓展, 粮食加工、食品加工及其相关工业的发展, 人员营销与电子商务网络的形成与扩散, 厂房规模的扩大延伸, 特别是联营农户中的农民进镇进厂演变成农业工人等推进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农工商、贸工农三产融合、一体化经营在乡镇、村镇形成、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从而有效带动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发展在乡镇、村镇逐步实现, 这是“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所显现的促进乡村城镇化的明显效果。在这方面监利县福娃集团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典型。

该集团在企业所在地监利县新沟镇, 采取企镇结合方式, 实施基地粮食种植业、城镇粮食加工业、食品加工业、信息业、服务业及小城市、小城镇、新社区同步建设和发展, 收到显著成效。目前, 福娃集团已吸纳本地及外地农民工4000人左右, 占福娃全部员工的65%以上, 全镇工业企业共吸纳13500余人, 大部分是本地农业劳动力, 有力、有序、有效促进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向城镇转移, 实现就地从业就业, 有力推动了城镇整体现代化建设。

4“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可持续运行遇到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 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 在粮食产业现代化建设和“四化”同步发展中已经显现出多种功能, 产生了实践效果, 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创新模式的运营在农村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 遇到了新的挑战。

4.1 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在国内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 国外廉价粮食不断涌入国内, 使国内粮既要承受粮食价格倒挂的压力, 又要承受土地、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 湖北省有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业增速明显放缓, 效益明显降低。荆门市近几年, 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增速都在30%以上, 而2014年增速只有13%;407个规模以上企业中有22个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荆州市福娃集团2014年净利润同上年比降幅超过20%;襄阳市2015年小麦加工企业微利运行, 大米加工企业大幅亏损。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削弱了粮食龙头企业对农户联合经营的需求和带动力。

4.2 粮食龙头企业竞争者增多、农户的选择空间加大

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在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中, 具有生产经营和中间链接服务的双重功能, 对龙头企业既是合作者, 又是竞争者。二者是平等的农业和粮食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同是法人, 都开展着较多相类似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营销、经纪人和农户等方面需求的满足, 存在着明显的甚至是严重的竞争性, 特别是农户与合作社更贴近, 其寻求合作与联合经营的空间更大、更方便。所以, 二者联合协调得好, 可以使竞争转化为合作, 实现共进双赢;如果联合协调得不好, 可能使竞争加剧, 这就会使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的链条削弱而影响正常运行。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

4.3 自身缺陷明显

一是创新模式链条中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三种组织实体及其运作都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 必然影响整体运行的效果。

调查中村干部和农民反映, 有的龙头企业流转土地主要是为了获取政府土地流转补贴费;有的流转土地后由企业统一经营, 耕种不及时, 管理不到位、不精细, 草比苗长得高, 单产比农户低, 特别是对农户离土的劳动力安置容纳能力和岗位有限, 到外面找工作的门路不多, 致使部分劳动力暂时闲置, 没有工作和收入。部分规模小的龙头企业没有建基地, 没有农户联营基础, 加工粮源仅靠分散的订单农户供应和经纪人收购, 很不稳定, 时而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农民合作社虽然发展很快, 但有的合作社是为了获取国家土地流转费而虚设的, 只是把农户临时拼凑起来登记注册, 并没有组织实体;有的没有建全必要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运转不灵活, 不规范, 效果不好, 徒有虚名。

在农户中虽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是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很快, 但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都还存在比较明显的传统经营色彩, 不适应大多数越来越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联合经营的需要, 经营方式上急需要转化升级。

二是创新模式链条中的农民协会、村委会、院士 (专家) 工作站、经纪人、粮食银行等中间环节, 虽然在链接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实施联合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其功能不完善, 运作欠规范, 运用不广泛, 发挥作用的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上述问题形成了“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的自我挑战, 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5“粮食龙头企业+农户”创新模式应对新挑战的对策建议

5.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进一步强化其引领、示范、带动功能

一是发展粮食产业集群, 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转型升级,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综合竞争力, 形成产业集群中最具实力的新型核心龙头企业, 使其更好的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是建设稳定的新型原料生产基地。大、中、小型粮食龙头企业可以从三个层次设计和布局基地建设,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流转土地自建核心基地;第二个层次是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承包农户共建近辐射区基地;第三个层次是企业通过经纪人等中介实施订单农业建设远辐射区基地。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土地流转面积和由企业直接统一经营土地面积过大的问题。

按照这种设计和布局实施粮食龙头企业稳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是在新的形势下强化粮食龙头企业功能, 快速有效推进粮食产业现代化建设, 实现农业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一条新途径。

5.2 推进联营农户创新转化, 强化其基础支撑功能

联营农户创新转化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中国式家庭农场。中国式家庭农场不仅拥有家庭成员特有的生产积极性, 还能够进行企业式的市场经营和规范化管理, 是一种融合一般农户经营与企业经营双重优势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把现有联合经营农户创新转化、提升为中国式家庭农场的具体途径为: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速培养现代精英人才农场主和职业农民;三是加大财政金融系统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四是建设多方位的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

5.3 完善创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在创新模式中, 虽然企业从多种角度让利于农户, 但是仍然远没有达到农户在与企业联营中应该得到的利益水平。所以, 这方面的侧重点是要按照中央2016年1号文件的政策精神, 进一步增强让利于农户、反哺于农业的观念, 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与龙头企业联营的农民合作社, 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 让农户分享粮食生产经营和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

5.4 拓展和完善中间链接组织的功能

5.4.1 做实做优专业合作社。

一是专业合作社内部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形成真正的粮食生产经营实体和起主导作用的中间链接主体, 并使自身的运作方式和行为规范化。二是对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国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要在政策倾斜、项目审批、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基本农田建设等方面, 给予大力支持。

5.4.2 推动农民协会向更大范围发展。

在调查的范围内, 农民协会被运用的范围还很狭窄, 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引导使其在村镇、乡镇以致县市范围内拓展组织, 对粮食龙头企业和农户联合经营发挥更大的中间纽带作用。

5.4.3 在更多领域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这方面福娃集团在通过村委会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建设稳定基地, 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 又与村委会合作建立“村福娃打工社”, 解决流转土地农户剩余劳动力到福娃和城镇务工就业问题, 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做法值得推广。

5.4.4 拓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各地有实力的大中型粮食龙头企业可以借鉴荆门市的经验, 与高层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或类似的科技研发机构;实力较小的中小型粮食龙头企业可以参与其中搭便车联合经营。由此使高端人才、中端人才、草根人才在粮食生产第一线有机结合, 进行原创性粮食新品种、新品牌、新技术研发, 并通过联营农户进行试验和推广, 使原创性新科技直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5.4.5 提高粮食经纪人的组织化程度, 发挥其点多面广的纽带优势。

针对当前粮食经纪人多、购销冲突频发的问题, 可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 组建村镇、乡镇以致县市粮食经纪人协会, 对经纪人进行培训, 提高其素质, 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的纽带服务优势。

5.4.6 积极支持发展粮食银行。

因为企业和农户双方的诚信等问题, 大多数企业粮食银行办得不好, 所以政府应持谨慎支持态度。要总结成功经验并进行大力宣传、鼓励, 促进有条件的企业开办粮食银行, 使之逐步发展, 在更大范围内起更好的链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志.“公司+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具有很大优越性, 农村大众<中国现代农业经营形式创新论坛>的报道 (上) [N].农村大众, 2013-05-07.

[2]陈文科, 等.看福娃模式破解“四化同步”难题[N].湖北日报, 2013-04-25.

篇4: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410-03

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政治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粮食有关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始终是令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和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十五”期间粮食年均总产量为 2 796.9万t,“十一五”期间达3 173.8万t。自2004年开始,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2011年总产量3 307.8万t,产量 6 219 kg/hm2,创历史最高水平[1]。江苏省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稳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2]。但是,由于受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波动影响,粮食生产也产生波动,同时还存在一些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隐患。因此,系统地研究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江苏省粮食安全宏观调控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评价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许多学者构建了有关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3]上,结合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把指标体系分为 3个层次(表1)。第一层次是目标层,指江苏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次是准则层,是根据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特征而设立的农业资源禀赋指标、农业投入水平指标、农业资源转化水平指标3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反映了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层次是指标层,是对3个截面的进一步分解。本研究选择了8个具体评价指标来反映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

农业资源禀赋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主要衡量一个地区实际播种农作物的土地资源的丰裕程度。

农业投入水平指标中种植业从业人员反映了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指标,反映了社会对农业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及投入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灌溉条件的一项指标,有效灌溉面积越少,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条件就越差;农村用电量反映的是农村电力资源的投入情况。

农业资源转化水平指标中农业产值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经济产出量的对比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收入的指标,若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就会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粮食总产量反映了全年粮食总产量。

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因子分析是用较少公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4]。目前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给定因人、因地而异,主观性较大,不适应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而主成分分析法的整个过程都可通过软件处理,各原始指标的权数不带人为的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3]。因此,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2011年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如何将多指标问题划为较少的新指标问题,并且使这些新的指标既彼此互不相关,又能综合反映原来多个指标的信息。具体步骤如下:(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3)求相关系数据矩阵的特征根和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5)选取主成分个数,求出使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前几个主成分,并给予解释;(6)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进行分类和排序[3]。

2 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2011江苏省49个县(市)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出各个指标的特征值、特征根和贡献率。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因子相对越重要。本研究中指的是各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前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180%,表明这2个因子基本保持了原来8个指标几乎全部的信息。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因子1、因子2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是59.070%、26.110%,所以只要求出前2个主成分即可(表2)[5]。

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2011年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区)共24个,平均分数为0.51,占全部样本的48.98%,且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占58.33%);小于0的县(市、区)25个,平均分数为-0.49,占51.02%。这说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但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可提升的空间很大。

nlc202309032004

(2)从各区域情况来看,苏北地区60.87%的县(市、区)综合得分为正值,39.13%的县(市、区)综合得分为负值;苏中地区33.33%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正值,66.67%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苏南地区42.86%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正值,57.14%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这说明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其次是苏南地区,而苏中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的县(市、区)较多。

(3)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异较大,排名前2位的沭阳县、兴化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均大于1,平均为1.61,而排名最后2位的仪征市和扬中市的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综合得分均小于-1,平均为-1.15。综合得分大于0的样本中,得分最高的沭阳县为得分最低的泰兴市的187倍[6]。

4 加快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证实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也证实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4.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等现代化装备水平,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科技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保证江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其次要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通过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再次要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不断改善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广大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7]。

4.3 保护耕地,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要保证江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逐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使土地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应鼓励土地经营规模适度扩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4.4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粮食生产策略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不同的粮食生产策略,提高粮食生产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洪泽县可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仪征市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扬中市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品质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江苏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葛自强,孙政国. 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596-598.

[3]易元红. 湖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310-1311.

[4]薛 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27-348.

[5]梁子谦,李小军.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9-22.

[6]程叶青,马庆斌,张平宇,等. 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261-264.

[7]姚於康. 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91-194.

篇5: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1我市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2014年粮食总产量全年就已达45.07万t,人均占有粮食为821kg,多数农民手中已有了余粮,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形势是:农村粮食生产正在由自给和半自给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化,粮食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新的形势下也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1)产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有稻谷积压销售不出去的趋势,以米质较差稻谷积压现象就更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需要的玉米、麦类等旱粮短缺。

2)由于产需矛盾突出,每年得从国外调进大量的旱粮。

3)旱粮单产低、发展速度慢。武冈市7.39万hm2粮食播种面积,平均产406kg/667m2,其中旱粮播种面积1.1万hm2,平均产仅为152kg/667m2。

4)土地种植单一,我市种植业主粮食总产量中主要又是水稻,稻谷有剩余,旱杂粮则紧缺。2调整粮食内部结构,发展旱粮生产的战略地位

旱粮品种多,营养价值高。据测定,每1kg干物质中消化蛋白质的含量是:大豆337g,小麦112g,大麦93g,花生325g,玉米87g,高粱72g,稻谷只有64g。据饲养牲猪的测验,每1kg饲料的消化能量是:大豆4.59MCal,玉米3.84MCal,高粱3.74MCal,稻谷不足3.18MCal。如果以消化蛋白质作比较,每100kg大豆相当于589kg稻谷,每百kg小麦相当于175kg稻谷,每100kg大麦相当于145kg稻谷,每100kg玉米相当于136kg稻谷。可见,发展旱粮生产是人类开发植物蛋白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旱粮生产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水利条件差,大多数稻田缺水灌溉,都需抽水才能耕地种植水稻,这就无疑增加了一项稻谷的生产成本。二是以玉米为例的旱粮生产成本相对于水稻的生产成本都低一些,而且还具有省工,易管理,病虫害发生量较水稻要小。可见,发展旱粮生产是当前农村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2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的设想和发展

旱粮生产的有效措施旱粮在我市发展有广阔的前景,在山区以往有旱粮半年粮之称,平丘地区的水稻区从九十年代初,在潜育化稻田实行——稻的耕作制度,获得粮增产、人增收、地增力的好经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旱粮生产的初步设想:2016年我市旱粮播种面积争取扩大到4万hm2,旱粮总产量为160 000t,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1.4%,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4%以上,其中杂交玉米2.8万hm2,总产量为315 000t,大豆1333.33hm2,总产量2 200t,红薯6 666.67hm2,总产量为20 000t,小麦4 000hm2,总产量为6 000t,实现这个规划的有利条件很多:

一是水稻产量目前已提高很大,已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农民可以拿出适当比例的稻田,搞水旱轮作,走水一旱之路。

二是有许多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栽培经验可供推广。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高粱产都达500kg/667m2,良种大麦产210kg/667m2,小麦产400kg/667m2,大豆产225kg/667m2,都比我市近几年来平均单产要高;旱地实行间作套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多熟制,采用豆(玉米)稻或玉米和豆(玉米)多熟制。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劳力,目前有很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冬季,闲散劳动力更多,对发展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保证,同时物质条件也不断改善,化肥、农药、种子和其它农业生产资料,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为发展旱粮复种指数,稻田改制旱粮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要实现上述规划,还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因地制宜,抓好五个调整。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从实际出发,本着就生产,就加工利用的原则,对现有粮食品种进行全面调整;二是调整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重点向三个方面发展,即由集中产品区的分散产品的发展,由山区向平丘区的发展旱粮,由旱土向缺水土发展旱粮;三是要调整各种粮食作物的种植区域,红薯和蚕豆以维持现状分布为宜,大豆还应充分利用荒平隙地;四是调整稻田冬种作物比例,根据玉米,大豆的稻田种植面积,冬种粮(大麦、小麦和蚕豆)、油(油类)、肥(绿肥)闲(预留旱稻秧田或种蔬菜)的比例,一般以1:2:5:2为宜。五是调整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增加旱粮总产量,逐步扩冬闲的冬泡田为冬种田,增加旱粮品种,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使土地用养结合,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推广现有科技成果,认真搞好试验示范点。旱粮生产由山区向平丘区发展,由旱土向水土发展,必然带来耕作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我市已有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今后要积极扩大试验示范范围,以点带面,推广全面。

3)切实抓好旱粮栽培,育种技术的改进和普及提高。粮食产量的提高,或一种旱粮品种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农业推广人员的努力工作,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站的技术优势,帮助农民学习夺取旱粮高产栽培技术,为我市的旱粮发展创造技术条件。

篇6: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篇7:乡镇粮食局年度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粮食购销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搞活粮食经营,开拓新的经营方式,转变观念,改进服务,千方百计方便群众售粮,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粮食主渠道作用。在没有政策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身仓储设施、经营经验、购销渠道、收购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筹措资金,采取集、贷、融等各种有效办法,多次跑北京、石家庄、山东等地联系资金雄厚的大客户,与他们建立牢固的业务关系,大力开展代购代储业务。今年以来,与京粮集团签订了玉米代购代储合同1万吨,截止目前,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量达2.5万吨。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

仓储设施是粮食企业经营的基础,根据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粮食局《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实施方案》部署,结合我县粮食企业实际,20XX年投资263万元进行了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其中省财政补贴105万元,企业自筹XX8万元),今年7月份已开工建设,预计11月底竣工。通过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进一步改善了我县仓储设施条件,扩大了收储能力,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3、为增加县政府对全县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县域粮食应急保障措施,维护全县粮食经济繁荣,以保障和预防自然灾害及时调控市场的需要,确保粮食市场稳定,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河北省粮食流通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16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衡政[]5号)和《县粮食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同意我县建立县级储备粮吨。目前,前期工作已完成,待省农发行批复和资金到位后即可实施。

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我局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和科学保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长期抓管理、抓检查、抓整改,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今年5月份,我局对各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一是要求各企业加强日常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做好防火、防盗、防汛工作,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抓好储粮工作,严格储粮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强杀虫药剂的管理,设专人、专库保管,出入库记录齐全;四是各企业仓库周围严禁停放车辆及堆放杂物等,对仓库周边的排水沟渠要进行疏通,保障消防通道畅通。

5、充分发挥依法行政职能,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稳控全县粮食市场。

依法管粮是法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按照法律和《条例》规定: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在局领导协调下,配备了部分执法器材。二是对持有执法证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三是依法对全县辖区内粮食收购主体进行了检查,发放粮食经营政策宣传材料100多份,有效规范了粮食收购行为,维护了粮食市场秩序。

6、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需要,我们始终把学习作为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粮食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用新知识充实和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强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机关工作作风得到了好转,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上级保持高度一致,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事业的健康发展。

7、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一个重大举措,我们以落实责任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等同时部署、同时检查,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二是及时制定下发了《粮食局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计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分解》等文件,细化目标任务,严格责任追究,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作人员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格局。三是进一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规定公开内容、增强公开实效。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

8、加强管理,强化服务意识,着力营造和谐稳定信访格局。

按照《信访条例》要求,我们通过细致的摸排,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因访施策,切实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认真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对反映问题属实的及时组织查处。针对粮食系统改制后遗留问题较多这一特点,定期搞好矛盾排查,对突出的矛盾,落实专人负责,认真做好化解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重点做好在资产出让过程中一些老上访户的思想工作,局主要领导亲自接访,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少了越级访和重复上访的发生,确保了系统的.和谐稳定。

20XX年,在统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全局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经过科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各项统计调查任务,按照局里的安排和要求,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了将来我们的工作更好,现将我们一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20XX年我们农村科完成了九项统计调查工作。

第一、完成了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的调查统计工作。

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村、农业先进水平的标杆,代表着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标志着我市农村、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这方面,我们积极与农业、农机、水利、土地等涉农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密切配合,周密布置,合理安排,实事求是的调查整理有关数据,为上级统计部门和当地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准确数据,使之准确及时地反映了我市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为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大局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第二,完成了夏收、秋收农产品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

虽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他终归是基础产业,关系着人们的吃饭穿衣的基本问题,粮食生产更是国家的基础,在今年的农产品生产调查统计中,我们积极下村入户,尽量多的查颗数粒测产和实收实测定产,确保搞准弄清农产品产量,并将在调查统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确保我市的粮食大市和农业强市的称号做出了贡献。

第三、完成了我市畜牧业的调查统计工作。

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畜牧业是一条短腿,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畜牧产品养殖总量少,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小等等多种不足,为了我市畜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进步,今年,在完成常规畜牧业总体情况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市所有规模养殖户进行了普查摸底,并入录计算机、建立起了畜牧业规模养殖户名录库,以更好的对畜牧养殖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检测、预告,以确保我市畜牧养殖业良性健康发展。

第四、进行了夏收、秋收及全年农作物灾情情况的调查统计。

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前半季旱情严重,后半季风调雨顺,农作物收获季节却灾情连连,对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棉花等农作物灾情严重,针对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配合农业、气象会同乡镇有关人员,及时地对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统计,做到了及时调查统计,及时汇总上报,为我市的抗灾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完成了县(市)、乡(镇)、村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统计是社会各界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分类指导、制定正确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的重要的参考资料。这项统计调查工作横向涉及我们统计局所有专业和我市众多的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纵向涉及市级本身和全市所有乡镇以及所有行政村,每一个地方的每一项指标都代表着某个区域的某一个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此项调查统计中,我们采取会议布置调查、登门调查、入户访问、电话调查等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搜集,对每一项数据都认真核实,确保数出有据,数出有源,数据合理,客观真实的反应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水平。

第六、完成了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核算工作。

第一产业增加值是区域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农村科对我们所负责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按照上级要求及时调查,及时核对,及时计算,确保核算出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我市第一产业的真实的发展水平,能够反映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基本做到了不重、不漏,不浮夸、不瞒报。

第七、完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各项调查统计工作。

今年,农业产业化统计工作除了完成正常的报表工作外,还对我市的全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新进行了核实认定。我们对我市的辣椒专业市场、两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五个农产品加工(养殖)基地进行了重新登统,进村、进厂、入户核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同时,还积极与发改局、农业局、林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对处于标准边缘的龙头企业等也进行了核实,做到应统尽统,对我市东平奶牛养殖场和康华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省级农业产业化单位的申报工作,俩家现代化农业龙头顺利进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监测龙头企业序列,参加全省的产业化的监测考评和重点监测。

第八、进行了农业报表直报平台的试点工作。

在今年,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局长们的亲自部署、安排和参与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对我市所有10个乡级单位进行了直报平台的建立和运用,经过三轮六次报表的试运行,我市农业报表直报工作进展顺利,为农业报表的正式直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农村统计工作效率为保证数出有理,数出有据打下了新技术基础。

第九,协调组织完成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并作为国家的数据质量验收点顺利通过了国家组织进行的质量验收。

20XX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饲料监管工作围绕全市养殖业“执法年”工作要求,按照年初制定的“定目标、健制度;严要求、强执法;重服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部、省任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抓制度建设,在行业管理上求规范

1、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在全市推行备案登记制,对全市所有饲料企业、经销商及500头出栏规模养殖户信息进行了登记。通过建立备案登记制度,掌握了饲料监管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2、建立台帐制度。全市13家饲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采购、生产、销售及检化验四项记录,343家经销商建立购销台帐,1900家规模养殖场建立采购台帐。苏仙、宜章、永兴等县还建立了养殖户质量安全监管公示牌制度。

3、建立年检年审制度。按照全省年审要求,建立了年检年审制度。3月份,对13家企业进行了年检年审现场检查,主要检查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产品是否符合质量安全要求,是否使用违禁药物。通过年审,对2家饲料生产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关停一家饲料生产企业。

4、建立抽样检测制度。制定《20XX年全市饲料监管执法方案》,其中明确了抽样的时间安排、抽样对象及抽样数量。年内,先后市办完成了企业免税抽样、专项整治抽样、市城区饲料批发市场日常抽样及基层规模场抽样等,共完成饲料抽样XX5个。

(二)抓专项整治,在执法监管上求突破

按照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监管对象,开展了多次饲料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首次开展了兽药店小包装袋饲料专项整治。市办全年共查到案件8起,其中移交给县级办理5个,市本级查处3。今年来,市办共处罚金2.52万,没收违法饲料产品3.3吨,为例年来查处案件数最多、收取罚没金最多的一年。

1、开展市城区饲料批发市场专项检查。联合苏仙、北湖饲料执法人员,对市君鑫物流园饲料批发市场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购销台帐及是否销售“三无产品”。共检查45家饲料批发商,完成饲料抽样16个,下达整改通知2份。

2、开展兽药店小包装袋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的专项检查。对市城区31家兽药店销售的小包装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进行现场排查,对疑似问题产品进行了证据保存,并要求销售的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通过整治,进一步规范了小包装饲料市场的管理。

3、开展全市饲料专项整治行动。为进一步规范饲料市场,提高我市饲料监管水平,7月至10月,在全市开展了专项行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部署,明确责任。

市局成立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卢爱国副局长任组长,下发了《20XX年饲料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印发工作方案。XX区、汝城等县区召开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苏仙、汝城、永兴、宜章等县还与乡镇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把任务分解到个人。

二是加大宣传,推进整治。

为推进整治顺利进行,各县市区都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XX县进行兽药饲料电视报道2次、报纸宣传3篇,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260份;永兴向饲料经营户发放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并与饲料经销商及规模养殖户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XX区以明白卡的形式,把相关法律法规送到经销商、养殖户手中,共发放明白卡1000余份;XX县多次利用乡镇的集市日,以宣传车、标语、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深入宣传活动,并现场展示搜缴的假冒伪劣饲料。

三是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这次整治的重点是以“三证合一”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为抓手,推进饲料生产企业规范化建设;打击使用违禁药物违法行为,确保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以规模养殖场户为突破口,强化外来饲料监管。8月1日开始,市办先后对君鑫物流园饲料批发市场45户饲料批发商及13家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 苏仙、宜章、汝城等县创新机制,县、乡签订了饲料质量安全责任状,把对养殖场户的监管细化到了乡镇及个人;各县市区在进一步完善备案登记的情况下,把重点放在了规模养殖场户上,采取乡镇站日常检查,县局专项抽样的管理方式,确保监管有重点,检查无死角。据统计,今年来,全市共检查饲料生产企业50家次,整顿市场XX0个次,检查经销商、养殖场户1873个次,查处案件11起,没收违法饲料12200公斤,处罚金2.82万元。

(三)抓督促检查,在基层监管上求创新

篇8:粮食生产经营模式研究论文

1 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2012年10月23日, 农业部宣布, 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来首次“九连增”。与此同时, 不少专家和学者也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深表担忧, 我国人口依然在增长, 但“九连增”的奇迹是否能一直持续, 这是需要人们深入探究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我国粮食产量包括谷物产量、豆类产量和薯类产量, 其中谷物产量主要包括水稻产量、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三大类。由于谷物产量占到我国粮食产量的90%以上, 因此, 就以谷物生产现状为代表来分析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自从2000年以来, 我国谷物产量基本上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000~2002年基本上是平稳发展, 2003年谷物产量略有下降 (总产量下降约1%) , 其中的原因与当时的农业政策有关, 由于种粮积极性不高, 2003年谷物播种面积减少了3%, 这是导致当年谷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后国家相继推出了多种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保证了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此外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增加了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等。2004~2012年连续9年, 我国谷物产量一路增长,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九连增”, 这其中农业政策推动和农业科技发展是助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9年连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从我国谷物总产量的构成来看, 2000~2012年谷物总产量中水稻占42.66%、小麦占23.78%、玉米占33.56% (详见表1) 。

注:数据来源于2001~20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发布) 。

从年际间产量比例的变化来看, 水稻所占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的47.75%下降到2012年的38.33%, 下降幅度较大, 这与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北迁移有关, 南方传统的鱼米之乡曾经水稻产量很高, 但由于当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严重, 东北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 但由于只产一季, 因而在总产量中比例下降;小麦产量所占比例也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只有玉米产量比例大幅度提高, 从2000年的26.93%增加到2012年的39.05%。我国玉米产量的增加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 玉米是主要的饲料来源, 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对饲料玉米的需求加大了, 这助推了玉米价格的攀升, 再加上国家推出的种粮补贴政策的推动, 使得玉米的播种面积不断增加, 结果就使玉米产量在谷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迅速提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消费的食物中肉蛋奶的比例会不断增加, 因此, 饲料玉米在谷物产量中的比例增加适应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人们未来的消费发展趋势。

2 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且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有限且持续减少, 这一对矛盾始终困扰着中国的粮食生产。众所周知, 粮食生产对土地有极大的依附性, 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总量是一定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要占用大量的土地, 这就压缩了可耕地的来源。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 我国耕地面积1990年比1980年减少了363.2万hm2, 到2000年虽有所增长, 但2010年又比2000年减少了793.4万hm2。而同期, 1990年的人口比1980年增长了1.6亿人, 2010年比2000年人口增长了0.73亿人。中国的人均耕地目前只有0.09hm2/人, 已经减少到了很低的水平。如果人均耕地进一步减少, 势必会带来粮食安全隐患。因此, 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将是中国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的长久战略。

2.2 粮食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经营成本越来越高

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 自然再生产决定了粮食生产周期长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这一特点决定了粮食生产经营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另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装备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由于农业机械设备的通用性差, 因而每种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都很低, 但经营农业又必须按季节配备好全套的机械设备, 因此, 粮食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率也很低, 这些特点都会增加谷物的生产成本, 从而也降低了谷物的经营收益。在21世纪, 中国要想保障食物安全, 就必须考虑从多方面加大对于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 以增强粮食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也促使粮食生产者获得相对合理而稳定的收益, 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2.3 全国粮食生产的重心不断北移, 水热资源配置错位

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 粮食生产需要良好的水热条件, 降雨量丰沛、气候温暖的区域最适宜进行粮食生产, 而且粮食生产的相对经营成本较低。传统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原本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其所存有的耕地和农田面积已经极大地减少。同期, 新增加的耕地主要处在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水热条件良好的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的北方和中西部地区既缺水, 无霜期又短, 实现粮食增产的成本很大。以水稻生产为例, 稻谷种植得以“北移”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科技进步, 是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北方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但由此也使得原本就缺水的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愈加严重。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已经占到全国总面积的60%,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 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5%。目前我国的夏粮主产区黄淮海地区, 其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 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7.6%。这种农业生产水热资源配置错位的状况已经成为趋势, 未来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势必要花费更大的水利工程投入和更大的农业科技投入才可能实现。

2.4 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看, 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各行各业中最低的, 在乡村各行各业中, 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员又是受教育程度更加偏低的。我国多年来都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乡村的学生一旦有机会接受专业教育 (比如考上中专或考上大学) , 就将原有的乡村户籍改变为城镇户籍, 从此就永久地脱离了乡村, 也永久地脱离了农业。积年累月地从乡村选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接受专业教育后又留在城镇就业, 结果就使中国乡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城镇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差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而乡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保持在低位, 结果就使得城乡由于受教育水平的差距而导致其他方面差距也越来越大。一般认为, 受教育水平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劳动水平以及价格 (即人力资源可获得的收益水平) , 乡村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在从事粮食生产, 就使得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在接受农业科技成果和使用先进技术时会面临阻力, 并由此降低粮食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因此, 在21世纪, 提升乡村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 加大对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就成为当务之急。

3 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现代化农业粮食产业体系建设

构筑现代化的粮食生产体系是我国21世纪粮食生产发展的总目标, 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只有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大, 才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出发, 未来还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还要推出多种有利于稳定和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扶植政策, 以实现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在21世纪, 还要加快实现我国粮食种植区域化、粮食生产规模化、粮食产品标准化、粮食经营产业化、粮食种植服务社会化。总之, 要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 提高耕地的粮食产出率、水资源的利用率、粮食产品的优质率, 以促使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加、质量安全优质, 从而很好地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2 稳定和完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要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指导思想, 要强化“工业反哺农业”与“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制定基本方针, 并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未来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 要加大对于种粮大县的资金支持力度, 要改变目前的“种粮大县, 财政穷县”的现状, 要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财政收入增加”的种粮生产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也才能持久地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3.3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努力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我国耕地资源禀赋条件较差, 稳产高产耕地仅占耕地总量的1/3, 其余的基本都属于中低产耕地, 因而改造中低产耕地的潜力巨大。要加大对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耕地制度和节约水资源制度。要以水和土为中心强化农田基本建设, 要坚持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通过土地整理, 改变耕地地块零散的现状, 改良土壤,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种粮的劳动生产率。另外, 还要提高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水平和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要提高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的完好率,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还要加大扶植力度, 完善乡村农用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 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使粮食生产获得更好的生产条件。由于我国水资源缺乏, 因而还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 努力实现合理用水与节约用水, 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3.4 在流通和消费环节倡导节约粮食, 以减轻对粮食增产的压力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九连增”, 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未来进一步增产的资金投入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伴随着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不断攀升, 在粮食消费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在餐饮行业, 粮食和食物浪费最为严重。据估计, 在全国每年“公款”餐饮消费中, 粮食和食物的浪费高达50%。另外, 我国粮食在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也损失严重, 运输中的遗撒、储存中的霉变等损失的粮食不计其数。未来如果能改善农户和中小规模粮食经营者的储存条件, 改善运输条件, 那么粮食的中间损失将大幅度减少。

参考文献

[1]丁声俊.大兴崇俭抑奢之风大力节约粮食资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 (3) :1-4.

[2]丁声俊.关于目前我国的粮食形势——兼驳忽视粮食安全的几种议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21-24.

[3]胡熙, 张明如.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3) :5-7.

[4]刘慧勇.粮食安全战略新抉择[J].中国投资, 2012 (2) :92-96.

[5]宁堂原, 李增嘉, 韩惠芳.现代循环农业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9) :519-524.

[6]仝文伟, 张玉娟, 魏娜, 等.气候变化及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 2008:219-224.

[7]肖国安.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39-45.

上一篇:县工商联换届工作流程下一篇:物流信息系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