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纵观人类发展史,历次重大饥荒事件均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和经济社会的严重衰退,其教训异常惨烈。也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安全战略。就中国而言,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资源“红线”问题不容忽视,同时,受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红灯”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供给侧粮食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粮食数量及质量安全中长期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决定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讲,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外部性属性及粮食生产的弱质性、基础性决定了政府对其扶持的必要性。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天然构成。本世纪初,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系列财政支持政策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经过十余年的政策实践,既有政策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对贸易和生产有扭曲作用的“黄箱”政策规模已临近WTO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黄线”。此外,伴随财政支粮资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正逐渐放缓,2011—2016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由25%持续降至4.8%,为近25年来的最低值。因此,面对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及财政支粮的实际困境,未来如何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最终保障国家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则成为本文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在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系统描述,进而回顾总结了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对现行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定性评价,随后采用双重差分法(DID)等实证分析方法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典型财政政策效果予以检验。结合定性及定量研究结论,比较借鉴国外保障粮食安全的财政政策,最后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除导论所做各项研究准备外,全文基本内容如下:一、深入阐述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文章介绍了粮食、粮食安全及其财政保障政策的概念与衡量,并界定了具体研究范畴,即“粮食”限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这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及中国新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则主要涉及粮食生产环节的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基于生产环节源头性、基础性及关键性的考量。在此基础上,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粮食产业的弱质性、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及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正外部性为财政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应的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则通过各具体政策的特定传导路径作用于粮食安全。二、系统描述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且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就异常严峻。具体讲,在粮食数量安全方面,一是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著,表现在资源承载能力减弱、自然生态环境失衡、比较利益低等;二是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三是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工业用粮需求及种子用粮需求引致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在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及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共同挑战中国粮食质量安全。三、回顾总结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并定性评价现行财政保障政策的整体成效及主要问题。建国至今,中国财政支粮政策共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这与各时期城乡发展战略、财政体制等密切相关。价格支持政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和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构成当前中国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框架,并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的持续增长,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然而,经过多角度、多地域的深入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现行财政保障政策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机制,加深粮食结构性矛盾,加重财政负担;二是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表现在补贴目录缺乏绿色生产农用机具、部分机具难以适应地区粮食生产实际、补贴方案公布迟缓降低政策效应、“全价购补”增加购机主体支出压力等;三是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设计仍以粮食种植面积为补贴依据,忽略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而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则采取现金直补方式,易造成补贴资金“漏损”,不利于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四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区域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五是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六是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缺位、粮食绿色补贴不足、粮食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七是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著,补贴资金供给机制有待调整。四、实证检验财政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效果。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等研究方法对价格支持、挂钩直补及一般服务支持政策中的部分典型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政策实施区粮食市场价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存在托市效应;二是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构成上看,农机购置补贴对机耕水平的影响大于机播水平,对机收水平则影响不显著;三是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粮食平均生产成本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验证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四是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威胁指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财政土地治理投入有助于改善粮食质量。五、比较借鉴美日印三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对美国、日本、印度财政支粮政策演进及现行政策进行梳理、比较后得到如下启示:一是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二是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三是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四是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五是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六、提出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国际有益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长期应逐步推进其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以减少对市场的扭曲,同时,还需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二是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包括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以及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三是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应加强财政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财政直接投资等形式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是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多举措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并逐步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以释放财政保障政策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将粮食质量安全纳入研究范畴,对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财政保障政策全貌进行系统描述、评析,克服以往仅从粮食供求视角或单一财政支粮政策视角进行的局部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不同类型财政支粮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数量安全层面,实证检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在质量安全层面,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的逆向衡量指标并对样本省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测算,继而实证检验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由此,以弥补既有成果中实证性成果相对不足的“短板”;三是在学科交叉上,文章实现农业基础学科、农业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学科交叉,尤其在粮食质量安全层面,以农业科学相关原理服务于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构建与财政保障政策效果的检验。本文的不足在于受数据可获性、新旧政策交替等因素的影响,实证章节仅选择三类财政保障政策中的四项具体政策进行代表性研究,且部分实证过程样本量略显偏少。未来将尝试采用问卷调研所得微观数据并结合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本文未涉及的其他具体财政支粮政策效果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粮食安全;财政保障;价格支持;挂钩直补;一般服务支持

学科专业:财政学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及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粮食的概念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及衡量

三、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四、本文研究范畴界定

第二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理论依据

一、粮食生产的基础产业理论

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

三、粮食市场的蛛网模型

四、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

五、粮食安全的正外部性

第三节 财政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一、价格支持政策的托市效应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的传导机理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的影响机理

第二章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系统描述

第一节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粮食安全形势当前整体良好但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粮食安全形势未来依就严峻

三、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粮食数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国内粮食生产现实约束显著

二、国外粮食进口风险性增强

三、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第三节 中国粮食质量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粮食生产环节源头污染日益严重

二、粮食流通环节过程污染隐患凸显

三、粮食消费环节终端污染不容忽视

第三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进及评价

第一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演变过程

一、财政支粮政策的负向保护阶段(1950-1977)

二、财政支粮政策的调整过渡阶段(1978-1993)

三、财政支粮政策的推进完善阶段(1994-2003)

四、财政支粮政策的全面转型阶段(2004至今)

第二节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行政策

一、价格支持政策

二、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三、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第三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的整体成效

一、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持续增长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三、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增强

第四节 现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市场,加重粮食结构性矛盾及财政负担

二、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操作不尽合理

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执行偏离目标,政策效应弱化

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差异化不明显,补贴范围有待扩大

五、缺乏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及粮食加工环节的财政激励

六、财政重点一般服务支持政策未充分实施

七、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脱离,“粮财倒挂”现象显著

第四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三、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

三、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降本效应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检验

三、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降本效应检验

第四节 财政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质量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二、粮食质量威胁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三、财政土地治理对粮食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五章 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美国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美国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日本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日本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日本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印度粮食安全的财政保障政策

一、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演进历程

二、印度现行财政支粮政策

三、印度财政支粮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美、日、印财政支粮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保留对主粮的价格支持,但应逐步调整以减少市场扭曲

二、实施“绿色补贴”项目,注重保护资源与环境

三、注重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财政扶持

四、加大对重点一般服务支持项目的供给

五、通过立法形式保障财政支粮政策顺利实施

第六章 完善中国粮食安全财政保障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逐步推进价格支持政策调整转型

一、短期仍坚持并调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长期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实现“价补分离”

三、注重粮食生产及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助力政策调整转型

第二节 系统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

一、调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提升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

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鼓励“藏粮于地”和适度规模经营

三、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减轻粮农风险性损失

四、深化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整合优化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扶持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发展

第三节 强化实施财政一般服务支持政策

一、加强对农业气象、水利设施、农业科技等的财政扶持

二、支持粮食绿色清洁生产,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三、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节 配套改善财政支粮资金供给及管理体系

一、构建粮食安全责任与成本相统一的补贴资金供给机制

二、科学管理财政支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完善财政支农立法体系,保障政策运行规范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论文提纲下一篇:欧洲经济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