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题型解题思路

2024-06-04

公务员题型解题思路(精选9篇)

篇1:公务员题型解题思路

2014年公务员考试备考:双观点题型解题思路

双观点类题目基本上分为两类:并列类和矛盾类。并列类基本上可按照单观点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人”三步来作答。矛盾类又可划分为择一类和综合类,题目较复杂,思路易混淆,故在此详细进行讲解。

首先是择一类。择一类指的是题目中给出的双观点是完全矛盾不相兼容的,需要考生必须从两个观点中作出选择。例如:有人认为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水情”,可现在也有人把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识为“油水情”,你怎么看?像这道题目考生必须在“鱼水情”和“油水情”之间作出选择,而不能说既认为是“鱼水情”,又认为是“油水情”。

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仍按照“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人”三步来作答,具体来看:

1.就话论话:分别A,B的含义+我认为应该是A

2.就话论理:①解释A的合理之处(重点)

②解释B的不合理之处(次要)

③因此,我认为A

3.就话论人

例如上题就可按照上述思路作答,思路如下:

1.就话论话--分别简要解释“鱼水情”、“油水情”

2.就话论理--1.重点论述“鱼水情”:

(1)密不可分而不是相互分离

(2)鱼离不开水,水养育了鱼

2.简要论述“油水情”的危害性

3.就话论人--鱼应当报答水: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其次是综合类。综合类指的是题目中给出的两个观点,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需要考生综合辩证来看待。例如:有人说要做“拓荒牛“,有人说要做“老黄牛”。你想做什么?这道题目考生可不比作出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结合起来看待。

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同样按照“就话论话-就话论理-就话论人”三步来作答,具体来看:

1.就话论话:分别A,B的含义

+ 两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两者在一定程度上

都有其合理之处

2.就话论理:①论述A适用的情况、意义和价值

②论述A适用的情况、意义和价值

③因此,我们应将两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就话论人

上述题目就可按照上述思路作答,思路如下:

1.就话论话--分别解释“拓荒牛”指的是能够改革创新之人,“老黄牛”指的是能够勤奋踏实做事之人

2.就话论理--重点论述“拓荒牛”、“老黄牛”

1.创新的重要性

2.勤奋踏实的重要性

3.就话论人--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将两种精神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双观点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分清题型,理清思路,结合题目,答出亮点,定能取胜

篇2:公务员题型解题思路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正规的考试,尤其是国考,比如高考、考研和公考,它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而科学的东西往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通过对结构化面试九大测评要素的深入研究,并在多年的培训经验中总结出六大规律,延伸为六大题型。这六大题型是:

(一)自我认知类

自我认知的第一种题型是自我评价题型,比如,请你作个自我介绍,时间不超过2分钟。请谈谈你的优缺点。请说说你的座右铭等。对于这类题型,考生要注意重点挖掘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自己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个性特点上。第二种题型是现场压力题型,通过给考生施加压力的提问来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比如,你的专业似乎和我们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请谈谈你的看法。对这类题,考生要保持冷静淡定,既要承认自己离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又要尽量说服考官自己在所报考职位上具有的优势。第三种题型是报考动机题型。比如,谈谈你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再如,现在警务人员压力大,升迁机会少,谈谈你为什么报考?对这种题型,一定要境界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二)人际关系沟通类 公务员面试中的人际关系沟通考题,主要是对考生人际间的适应、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以及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权限、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纪律、监督)等方面进行考察的一类题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主体分析法,根据与“我”所发生关系的不同主体,可分为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与亲友的关系答题过程坚持四个原则,即工作优先原则、自我反省原则、沟通协调原则、总结展望原则。比如: 例:你策划一个方案,领导没有采纳,反而批评你,你怎么办?(与领导的关系);

例:处长要出国学习,安排你负责处里的工作,有两位老同志,老是找理由,不来上班,这时你怎么办?(与同事的关系)

例:如果你是新招收的公务员,最近有群众投诉你行政不作为,你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

例:如果你入职后,到执法单位上班,常有你的亲人或者熟人来找你办一些违反政策或者原则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与亲友的关系)

(三)计划、组织、协调类

所谓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就是指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具有的预先系统地安排工作以及过程中合理调配各种资源的素质。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是参照,组织是执行,协调是方法,三种能力对于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缺一不可,互为条件。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类题目几乎是各级公务员面试的必考题目,且呈现越加重视的趋势。

此种类型基本解题思路: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表态+三环节(准备、实施、总结)+升华。要素分析: 表态:一定是谈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

准备:即事前。做好调查工作,计划好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主题以及资金

实施:即事中。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完成工作。总结: 即事后。交通(返程交通);清理(清理现场);结算;撰写工作总结

升华:提升的过程,又一次表态

亮点:是否有个性化元素。就某一个环节,具体阐述,具体情景化描述

比如,很多干部去基层锻炼,都是走过场,或者度假,如果你是组织部的人,负责干部锻炼的监督,现在让你针对下基层做一个调查,你怎么做? 再如,单位准备组织老干部外出旅游,由你负责,你该怎么组织?

(四)综合分析类

所谓综合,就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个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题解题的两种总思路: 流程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辩证思维:观点的合理之处——观点的不足之处——对策 答题展开过程中的两种分析方法:

第一是主体分析法:分清主体,分类解决。比如,请谈谈你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这里面就涉及到生产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等几类主体。第二是四因素分析法:思想因素、制度因素、监管因素、利益因素。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可以从思想意识不到位、监管不力、制度不健全、利益促使等方面回答。

(五)情景应变类 情景应变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即面对突发情况和压力,情绪稳定,表情自然,不手忙脚乱。第二是能否善于解决问题,即面对突发情况,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考虑周到细致,方法合理有效。第三是思维的灵活性水平,即是否反应灵敏、积极,敏锐把握事件的潜在影响,有序应对突发情况。解题基本思路:抢救生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生命的抢救生命)→→稳定情绪→→汇报领导→→启动预案、成立小组→→查找原因、总结汇报。比如,你们村接到消息会发洪水,你作为驻村干部,怎么办?

(六)言语表达类

篇3:语文探究题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种内容, 是指由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特定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 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例题: (07上海春招第六题) 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 请说说你读出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父爱无价》)

解答此题的角度可以多样, 如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任选一角度即可, 指出观点并说明理由, 语言条理清晰。

解题思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各个方面去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二.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 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再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严的思想态度, 体现了新课标教学对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关切。

例题: (2006年浙江卷第20题) 请你据此推断两位画家的艺术风格, 并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本题首先要理解“借用培根和杜飞的画形象地演绎两个不同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过分的、侵略的、螺旋状的”、“亲切的”、“歌唱的”“轻快的”, 这应该是生活真实。要把它还原为艺术真实, 也就是探究出相应的风格特点, 这时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即培根的画风为夸张的、批判的、主体的;杜飞的画风为幽雅的、歌颂的、平面的。

解题思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个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阅读鉴赏作品时, 能否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探究创新能力。

例题 (1) : (2006年重庆卷阎连科《说村落》) 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 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 是什么也谈不上的, 或辛或悲。”这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解题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然后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 以偏概全, 主观片面的现象。

(2) 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有理有据, 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 不可含糊笼统。

第一问:首先抓住原句中的“这”, 明了“这”指代的是“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 我们才会想到村落, 而想到的那个村落, 除了田园的诗情, 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更概括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其次要注意原文叙述的角度是“……村落的悲哀”, 而答题需要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也就是作者对“村落”怎么样, 需要我们对筛选出来的东西进行转换整合。

第二问:是个阅读拓展探究题, 关键是要表现自己的态度, 并言之有理。

探究题, 实际上是运用所提供材料, 在原文所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推断, 探究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发生的背景、人物情感、民族心理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等, 探究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达出的观点或作者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等, 即使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的探究, 即围绕“作品”和“文本”内部方面, 而不是游离文本, 跳出文本, 不可无限“探究”。

四.探究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 通常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的意象等。本考点是文学作品鉴赏评价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分析、感悟。

例题: (07辽宁高考第十四题)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 去取五两银子, 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 明末清初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 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 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林冲见差拨》

解题思路:此题考察探究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第一问首先得理解文中“那个是新来的配军”、“你这个贼配军”这两个句子, 通过这两个句子知道他首先是个配军, 只好任人辱骂, 忍气吞声, 而面对差拨的辱骂却仍然能“陪着笑脸”的必须是个很有修养的人, 再结合“林教头, 我也闻你的好名字, 端的是个好男子!”可知林冲又是个教头。第二问得结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去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文中交代林冲刚被送到沧州牢城, 偏有“一般的罪人”告诉林冲道:“此间管营、差拨, 十分害人, 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 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 将你撇在土牢里, 求生不生, 求死不死。”在这样一个奸臣当道, 忠良被害的社会, 要想求得生存, 林冲只能“等他发作过了”再“去取五两银子”, 所以这一“等”字写出了林冲的沉着冷静、谨慎小心;再加上“陪着笑脸”送银这一细节更是写出了林冲隐忍顺从、顾及颜面。

篇4:简析诗歌题型及解题思路

本人对那些不常见的题型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关系题。关系题就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置的一种题。常见的有动静关系、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前后词语或句子的关系。例如: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题思路:首先点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二者,最后是表达效果。

常见的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因果、承接、假设、递进、衬托、对比、照应等关系。

2.赏析题。主要是针对诗歌中的环境描写的诗句而言的。例如: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解题思路:四方面考虑。优先考虑的是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情况而言,整体考虑表现手法,局部考虑修辞手法。其次考虑感官,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然后考虑的是方位,包括远近,高低等。最后考虑的是色彩,主要指色彩词语的运用,常见的如红、绿、蓝等。

3.评价题。常见的是某人对一首诗有一个特殊的评价,让你来分析一下这种评价。例如:

溪 居①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开头二句,耐人寻味。诗人以反意落笔,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了诗人的强作闲适。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是如何评价的,然后按照评价的思路层次去回答。

4.作用题。这种题型很容易判断,就是问你某个词或诗句的作用。例如: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题思路:与小说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但我们可以侧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问的都是描写环境的诗句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刻画人物形象,暗示主题等。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领诠释、为下文做铺垫、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或题目等。

5.原因题。这种题型就是题干问你为什么或原因的题。例如上例中的《思远人》。

解题思路:有的原因题可以转换成作用题,按照作用题的思路去解答,有的需要到原诗中寻找原因,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验证。题干是结果,写的答案是原因。如果因果不成立,说明答案是错的。

最后再给大家两个提示,一是无论什么题型,只要涉及到手法就要把它答上,而且放在答案的最前边,它一定是采分点;二是遇见没有见过的题型要学会转换题型,转换成我们见过的,按照归纳的思路去解题。归纳这些题型是帮助大家去解题,但诗歌是活的,答案是活的,我们不能因为有了题型而变得死板,要学会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胜。

篇5:托福阅读四大题型解题思路讲解

新托福阅读题目和旧托福考试相比,有一定改变。并从ETS公布的样题来看,新托福考试阅读中有两类题目不再出现:(1)主旨题。因为新托福阅读文章都带有标题,所以原来几乎每篇文章都会出现的全文主旨题不再出现。(2)行数对应题。新托福阅读文章不再像旧托福文章一样标注行号,所以行数对应题目自然就消失了。另外,旧托福考试中对应文章某处词汇并举的简单排除题在样题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们不能确定在正式的考题中是否会出现这一类题型。

按照ETS对样题的解释,阅读部分的题目类型包括fact, inference, insert text, not/except, pronoun reference, rhetorical purpose, vocabulary, sentence simplification, prose summary, schematic table十类。其中,文本插入(insert text)、句子简化(sentence simplification)、文章小结(prose summary)和示意表格(schematic table)这四类题是旧托福中没有的。

A、文本插入:在原文某段落中标记四个位置,要求考生选择最为合适的位置插入题目所给出的一个句子。这类题目实际上在旧托福的机考中已经存在,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段落结构的掌握和语言连贯性的知识,对于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B、句子简化:在原文中高亮标记一个句子,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能够简要表达此句子核心信息的描述。这类题型考察考生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多样化表达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并能区分核心信息、边缘信息及无关信息。

C、文章小结:题目根据文章内容给出一个概述性的句子,要求考生从6个选项中选择3个表达文章重要观点的概述性句子,从而完成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和小结。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结构和框架性内容把握准确,并能有效区分文章核心信息和非核心的细节信息。

D、示意表格:题目要求考生对选项内容按照文章的表述进行分类,根据文章的内容把选项填入对应的分类表格中。从样题来看,考生需要从7个选项中选择5个选项进行分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细节内容的掌握,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细节。

在这几类题目中,文章小结和示意表格都是多项选择题目,按照ETS的解释,这两类题目的原始分值为2分或3分,而其他类型的题目分值为1分

四种新题考查目的清晰,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及对细节的敏锐程度。“ETS在本次网上测试中公布的新托福全真试题的确变化较大,出现了一些新题型,听力和语法部分的考查形式改动也较多。但是,这些新题型只是相对现行托福而言,其实题目早见过,不过是借鉴了美国其他一些考试而已。”

另外,阅读由五篇文章改成三篇文章,时间由55分钟变为60分钟,也是新托福的显着变化之一。考生先前传闻阅读部分难度增加了,每篇文章的长度增加了近50%,出现了几种新题型,考生的认识也不无道理。

重要观点题为多项选择题,答案不定项,而句子入位题实际上在美国的CAT(计算机适应性考试)中早就出现了,要求考生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提炼中心思想。句子解释题就细节而言,是让考生解释文章中某句话的内涵,有些考生误把它当作是翻译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题在美国SAT考试(相当于国内的高考) 中很普遍,只要多练习,难度也不大。

托福技巧:托福阅读长难句如何巧妙攻破?

很多考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总会发现部分托福考试中的句子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福阅读长难句,托福长难句在考试中最直接的运用就是考察插入句子题和解释句子题,下面,新东方网托福频道就为大家介绍攻克托福阅读长难句的四种逻辑关系。

1.因果关系

因:because, because of, for, as, since, in that, on account of, with

果:so, so that, therefore, thereby, as a result, hence, thus,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因果关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显性因果表达词外,隐性的因果同样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隐性因果:

A 导致(因-果):cause, reason, lead to, give rise to, result in, render, make, let, ask, support, push, stimulate, spark, spur, fuel, produce, be responsible for

如:The increased pressures of expanding populations have led to the removal of woody plants so that many cities and towns are surrounded by large areas completely lacking in trees and shrubs.

在这段话中,有lead to,表示了导致的意思,即结果;而so that 更进一步表示了后面的结果,所以可以充分判定这段话有因果关系的逻辑。

B 由…而来(果-因):result from, derive from, originate from, initiate from, stem from, be responsive to, be attributable to

如:“The extreme seriousness of desertification results from the vast areas of land and tremendous numbers of people affected, as well as from the great difficulty of reversing or even slowing the process.”

在这段话中,根据result from可以推断出有因果关系,那如果是解释句子题时,选项中有因果关系就可以优先考虑。

C 反映,体现(果-因):reflect, present, demonstrate, suggest, imply, show This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D 考虑到:given, considering, in view of, thanks to, according to He succeeded thanks to (in view of) his effort.

E 依赖于:rely on, depend on, resort to, He resorted to books when he had problems.

F 条件关系:when, once, as soon as, as long as As soon as he got the money, he would leave the country at once.

G 分词短语,不定式做状语:Failing in the final exam, she cried.

2.对比转折关系

A 对比:while, whereas, on the other hand

在解释句子题、插入句子题中,一旦出现对比关系,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就能非常快速的判定句间和句内的关系。While, whereas 前后连接的是平行结构,on the other hand前必定有on one hand,可以用来把握句间关系。

B 转折:but, although, despite, in spite of, nevertheless, however

转折是托福阅读的一个经典考点之一,掌握这些转折词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3.比较关系

A 同级比较 as…as

B 比较级:more…than, -er than, less…than

C 变化:change, alter, vary, modify, revise, increase, decrease, enhance, diminish, develop, progress, advance, improve, retreat, degenerate, continue, remain

D 差异:different, distinguish, separate, same, similar, comparable, compare…to E 超越:surpass, exceed, excel, over F 最高级 1)本身有最高级含义:maximum, minimum, peak, outstanding, top 2) 本身程度比较深:amazing, surprising, astonishing, prohibitively high 3) 否定+比较=最高级 No one is more outstanding than him.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否定加比较表示的是一种最高级关系。

4.否定关系

显性否定:no, not, never, nor, none neither 隐形否定:fail to, refuse, remove, miss, reject, absence of, lack of 否定前缀:a-, ab-, dis-, il-, im-, in-, non- , un- 否定前缀是词汇题中经常出的一个考点,把握否定前缀可以帮助考生把握一些生词,依靠否定前缀对选项进行一个排除。

双重否定:not fail to, not illegal, not uncommon, not unavailable 双重否定是英文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方式,由于在平时中文对话中用的很少,随意对双重否定的把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托福技巧:如何提高托福阅读速度?

我们对一个句子的理解,有很多种解释。通常人们看到一个句子,会首先确定单词。这个时间很快,快到我们反映不过来,不过语言学家们已经证实有这个过程。确定单词后,大脑会反应单词的意思。最先反应的是经常用到的意思。比如The old manthe boat. 这里,眼睛定位单词后,大脑迅速把old man认为是一个名词组。当我们接着看,感觉不对,才会回头去分析这个句子。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你大脑中的高频词,直接影响你对句子的理解。应用到托福阅读考试中,各位需要把各个学科的高频词多看一下,比如生物的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地理的地壳、_X岩石之类的。 对各种名词片语、动词片语进行修饰的形容词,副词。说起来很多,其实各位有坚持做老托真题和新托的黄金23篇,可以发现这些词语重复率很高。

另外,人对句子的理解是线性的。语言能力越差的(比如小孩子),只能理解句子的越前面,造成理解错误。(此理论仅限英语。中文不行,其他各种语言本人水平有限,不知道)从小孩子的实验来看,3到5岁的小孩理解句子只能记住前面部分。比如:Put the frog on the red paper in the box.小孩子会把青蛙放到红纸上。这里可以看到,他们阅读的时候把句子意思理解错了,没有看完。但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这句话我们说给小孩子听的时候,100%的小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 即把红纸上的青蛙装到了盒子里。

语言学给出了我们解释,影响人们认知句子的,还有语音。根据这个实验,再结合平时我自己的情况,我推出了一个有理论依据的猜测: 阅读时候习惯读出声来的,会让你对句子的理解偏靠语音!从而让你对直接托福阅读句子的能力下降!很多人肯定喜欢边阅读边读,感觉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我同意,但是,如果你花了30分钟在阅和读上,那至少再花30分钟在阅上!不能让读的时间超过你看的时间。

就像我以前一样,喜欢边看边读,结果习惯了,看文章的时候,眼睛已经定位一个比较长的词语,很熟悉很熟悉,但是语音还没读到那个单词上,我的思维就卡住了,直到我读出了那个单词,我才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 这里可以看到,我已经对语音很依赖了!这个现象非常危险。

朗读的速度太慢了,浪费时间。而且ETS给出的文章中有大量故意制造的难句,就像刚才的例子:The old man the boat,肯定要导致你回头重读。你的时间是不够的。

篇6:GRE填空等价题型高分解题思路

GRE填空等价各题型出题形式简介

想要做好GRE填空,考生首先需要对填空的各种题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因为针对不同的题型,在解题思路和技巧上都有所区别。

GRE填空主要有4大题型,分别是:

1. 单空题。一个空格,从5个选项中选出1个答案。

2. 双空题。两个空格,每个空格都有3个选项。从两个空格中各自选出1个答案。

3. 三空题。三个空格,每个空格都有3个选项。从三个空格中各自选出1个答案。

4. 等价题。一个空格。从6个选项中选出2个意思相近的答案。

为什么说GRE填空提分价值最高?

小编之所以说GRE考试提分填空部分的性价比最高,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 首先,美国院校在招手国际学生的时候,经常是按照大致地区来决定人数的,这也就以为着中国考生的竞争对手,往往是同为中国地区的自己人。这也就缩小了中国考生特有的在GRE数学方面的优势。这一点从去年GRE数学中国地区平均分163.5分就能一目了然。大家数学都能考出高分,自然就很难拉开差距。

篇7:社会工作中级实务题型的解题思路

题型一:案例分析题

一、主要考核点:

案例中服务对象所处的困境或问题→运用社工专业方法介入并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选择合适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解决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怎样的资源整合)

还可能包括对社工专业方法内容、特点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核。

二、案例分析解题思路

运用好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采集者退散

一般包括两个步骤:

(一)说明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和困难,这一步包括了通用过程模式中的接案和预估两个步骤

1、接案:分析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属于哪一类型的困难群体

2、预估:这一类型的困难群体面对的主要问题或困境有哪些;资料中属于这一类型的目标对象实际存在困难群体面对的主要问题中的哪几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二)说明如何介入和介入的基本过程,包括通用过程模式中的计划和介入两个步骤

3、计划和介入: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问题,找到合适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尽量运用专业思路和专业方法来整合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题型二:方案设计题

一、主要考核点:

案例中服务对象所处的困境或问题

针对服务对象的困境和问题,合理地、完整地说明助人者的对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

运用该模式过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术和理论的综合掌握程度(该过程应当会考核考生对社工专业方法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如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运用是否适当,解决过程中进行怎样的资源整合)。

还可能包括对社工专业方法内容、特点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核。

二、方案设计解题思路:运用好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注意对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进行有机整合一般包括两大步骤、七个细节:

(一)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说明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和困难,这一步包括了通用过程模式中的接案和预估两个步骤

1、接案:分析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属于哪一类型的困难群体

2、预估:这一类型的困难群体面对的主要问题或困境有哪些;资料中属于这一类型的目标对象实际存在这些问题中的哪几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二)方案设计

1、方案目标: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提出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分别采用哪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整合哪些资源、提供哪些服务来解决目标对象的问题

以上两点就是通用过程模式的计划阶段

3、方案执行(通用过程模式的介入阶段):依据方案实施策略,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采取了怎样的具体行动,尤其是社会工作者采取了哪些行动(整合资源的行动、提供服务的行动、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如何、方案执行效果如何等方面

5、结案:如有必要可进行说明,有可能会加分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介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情况,只有掌握了个案工作的技巧,才能根据个案服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把个案工作的知识和价值观顺利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推动服务对象发生有效的改变。根据个案工作的过程,可以把个案工作的技巧划分为会谈、建立关系、收集资料、方案策划和评估5个方面。

一、会谈

个案会谈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专业谈话(又称个案面谈)。会谈技巧包括:支持性的技巧、引领性的技巧、影响性的技巧。

(一)支持性的技巧

支持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主要包括:

(1)专注。即社会工作者借助友好的视线接触、开放的姿势以及专心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的表达。

(2)倾听。即社会工作者用心聆听服务对象传达的信息,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

(3)同理心。即社会工作者设身处地体验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

(4)鼓励。即社会工作者运用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方式肯定服务对象的一些积极表现。

(二)引领性的技巧

引领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引导服务对象探索自己过往经验的一系列技巧,主要包括:

(1)澄清。即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重新整理模糊不清的经验和感受。

(2)对焦。即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偏离的话题或者宽泛的讨论收窄,集中讨论的焦点。

(3)摘要。即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长段谈话或者不同部分的话题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其中的要点。

(三)影响性的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者建议,让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系列技巧,主要包括:

(1)提供信息。即社会工作者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向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知识和技巧。

(2)自我披露。即社会工作者有选择地袒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处理事情的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参考。

(3)建议。即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有利于服务对象改善生活状况的建设性意见。

(4)忠告。即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指出某些行为的危害性或者必须采取的行为。

篇8:公务员题型解题思路

高考中常见的探究型物理实验常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给出相关实验和实验数据, 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第二类给出了实验规律, 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并设计实验步骤, 最终完成相关数据的处理.

例1 ( 2015 年江苏) 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 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

(1) 下列实验操作中, 不正确的有______.

( A) 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

( B) 纸带穿过限位孔, 压在复写纸下面

( C) 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 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

( D) 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 2) 该同学按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 ( 记为“实验①”) , 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 打出一条纸带, 取开始下落的一段, 确定一合适的点为O点, 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 标为1, 2, …, 8. 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两计时点到O点的距离, 记录在纸带上, 如图2所示.

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v, 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 抄入下表. 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 3) 分析上表的实验数据可知: 在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内, 磁铁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______;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 4) 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 重复上述实验操作 ( 记为“实验 ②”) , 结果表明, 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请问实验 ② 是为了说明什么? 对比实验 ① 和 ② 的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例题就是通过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物理规律, 做这道题时我们要悉心研究试题内容, 以便能在题目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高频考点二 探究设计型电学实验

要想做好电学实验, 我们应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 1) 认真对待课本上的每个实验. 包括一些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的作用及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的处理方法. ( 2) 对于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创新型物理实验,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原理, 找到实验方法, 从而搞清楚试验中的找出物理量之间的相应关系. 当学生们搞清楚实验题中的已然和未然, 才能理清实验现象和原理, 才能突破创新型实验的解题方法. ( 3) 对于一些设计性的物理实验, 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原理中找实验方法、解题方法,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题目的要求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 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一般地, 在高考中, 设计性实验不是课本中原本的实验, 但是一些设计方案和原理却是源于课本, 所以, 学生们还需要牢牢把握课本中的一些典型实验.

例2 ( 2015 年全国) 某实验小组研究两个未知元件X和Y的伏安特性, 使用的器材包括电压表 ( 内阻约为3 kΩ) 、电流表 ( 内阻约为1 Ω) 、定值电阻等.

( 1) 使用多用电表粗测元件X的电阻. 选择“× 1”欧姆档测量, 示数如图3 ( a) 所示, 读数为______Ω.据此应选择图3 中的______ ( 填“b”或“c”) 电路进行实验.

( 2) 连接所选电路, 闭合S;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左向右滑动, 电流表的示数逐渐______ ( 填“增大”或“减小”) ; 依次记录电流及相应的电压; 将元件X换成元件Y, 重复实验.

分析: 本题是一个给出实验电路图的创新性实验, 做这类题目时, 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 在分析、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找到合适的物理实验方法, 从而找出图象中相关物理量之间的有效关系, 理解图象中图线的斜率和截距的物理意义.

参考文献

篇9:定语从句常规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 判断定语从句引导词的一般思路

1. 明确引导词的常规用法

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在定语从句中不仅起到引导从句的作用,而且都有具体含义,因此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包括that,在定语从句中一定充当一个句子成分。从词性上看,这些引导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代词和副词。that, which, who, whom,as等为代词,when, where, why等为副词。代词类的引导词在定语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表语或宾语,副词类的引导词可以充当状语。从具体用法上看,that即可代人也可代物,which只能代物,who和whom只能代人,分别作主语和宾语。as引导定语从句时为代词,可作主语、宾语或表语。在定语从句中,when作时间状语,where作地点状语,why作原因状语。

2. 明确定语从句的逻辑语序

一般说来,定语从句和其他各类从句一样采用陈述句的语序,但实际上和一般陈述句的语序并不完全相同。相同之处在于和陈述句一样,定语从句也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的语序,不同之处在于引导词要位于从句句首,因为引导词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从句。如上文分析,定语从句的引导词既是从句中的一个句子成分,还必须位于从句句首,这就造成了从句的实际语序和逻辑语序不一致的现象,对理解引导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的成分造成困难,分析从句的逻辑语序就成了确定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何种句子成分的有效手段。

3. 明确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

分析定语从句的实际语序和逻辑语序离不开对各种基本句子成分的概念的准确理解。一般说来,主语和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而表示时间、地点或原因的结构往往是句子的状语。根据定语从句引导词的词性可以确定that,which,who,whom,as等代词性的引导词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而when,where,why等副词在从句中作状语。

4. 确定定语从句引导词的一般思路

在明确了引导词的常规用法、定语从句的逻辑语序和句子成分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思路逐步确定定语从句的引导词:

(1) 通过分析定语从句的逻辑语序确定引导词在句中是何成分。

(2) 根据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引导词的词性。如果引导词在从句中为主语或宾语,则引导词为代词,并且定语从句中充当宾语的引导词可以省略;如果引导词在句中为状语,则引导词为副词。

(3) 确定了引导词的词性之后,参考先行词和句意最终确定引导词。如果引导词为代词,其必然代指先行词。先行词为物,则用that或which,先行词为人,则用that或who(whom);如果引导词为副词,则根据句意判断其为时间、地点或是原因,分别对应when,where和why。

以上是确定定语从句引导词的一般思路,实际上也是确定其他从句引导词的一般思路。例题分析如下:

(1) The doctor _______is leaving for Africa next month.

A. the nurse is talking to him

B. whom the nurse is talking

C. the nurse is talking to

D. who the nurse is talking

解析 定语从句的逻辑语序应为“the nurse is talking to_______”,引导词在从句中作宾语,其词性应为代词,代指先行词the doctor,故引导词应为whom,并且whom应在从句的句首,即whom the nurse is talking to。因whom为宾语,所以可以省略,答案为C。

(2) In fact the Sweden didn’t understand the three questions_______were asked in French.

A. where

B. who

C. in which

D. which

解析 句意为“实际上这个瑞典人并不明白这三个用法语问的问题”,定语从句的引导词为从句的主语,应为代词,代指先行词the three questions,故答案为D。

(3) Anyway, that evening, _______I’ll tell you more about later, I ended up staying at Rachel’s place. (2004浙江)

A. whenB. where

C. whatD. which

解析 从句的逻辑语序为I’ll tell you more about_______later,引导词作介词about的宾语,所以应为代词,指代先行词that evening,故答案为D。此题的先行词表示时间,很容易错选为A项,但是通过分析从句的逻辑语序可以确定引导词的词性,从而排除副词类的选项A和D。

(4) We are living in an age_______many things are done on computer. (2003北京春)

A. whichB. that

C. whoseD. when

解析 定语从句的句意为“在这个时代许多事情在电脑上完成”,可见引导词在从句中为时间状语,故答案为D。

二、 几个引导词的特殊用法

1. that

that引导其他从句时没有具体含义,只起到引导从句的作用,但是在定语从句中,that是代词,代指先行词,有了含义。正因为有了含义,that在定语从句中必定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因其词性为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可以是主语、宾语或表语。这是that引导定语从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区分与此有关的许多问题,如:区分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判断that能否省略,能否替换为which等。如:

(1) I don’t believe the story_______he told me just now.

(2) I don’t believe the story_______he got lost in the mountain.

解析 (1)的句意为“我不相信他刚才讲的故事”,从句应为定语从句,其逻辑语序为he told me_______just now,引导词在句中作宾语,代指先行词the story,所以用that,which或是省略引导词均可。(2)的句意为“我不相信他在山中迷路的事”,从句为the story的同位语从句,因此引导词只能用that并且不能省略,更不能替换为which。

2. which

which引导其他从句时意为“哪个,哪些”,如:I don’t know which I should choose(我不知道该选哪一个)。但在引导定语从句时,which用来代指先行词,其含义应是先行词的含义,不能再理解为“哪个,哪些”。如:

The day_______you are looking forward to will certainly come.

A. in which B. when

C. which D. what

解析 句意为“你盼望的那一天一定会来到”,which代指先行词,本句中意为“那一天”,故答案为C。

3. as

as引导定语从句时其词性为代词,这与其引导其他从句时的词性不同,不仅如此,as引导的定语从句可以在句首,这与其他定语从句通常位于先行词后也不一样,如:

(1) is_______known to all, paper was first made in China.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As

解析 句意为“众所周知,纸是在中国发明的”。此题的解题思路有二:一是从惯用搭配的角度,“众所周知”即As is know to all;二是从定语从句的角度分析,as引导定语从句时为代词,代指主句的含义。在本题中as代指“纸是中国发明的”之意,作定语从句的主语,即“纸在中国发明是众所周知的”。此题还可以变换语序,将从句放在后面,即Paper was first made in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此句式还可以做如下的变化:

(2)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paper was first made in China.

(3) What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paper was first made in China.

虽然表达了与(1)相同的含义,但这两句使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主语从句。(2)使用了形式主语it代指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3)使用了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相同的含义,这也是高考中常常设题之处,如高考题中常见的分别用独立主格、with短语和状语从句表达相同的含义也属于这种情况。解题时要辨明语法结构,准确把握题目的切入点。

4. what

what常常作为干扰项出现在定语从句的考题中。what引导的从句为名词性从句,其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而名词可以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和同位语,所以what从句只能是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虽然英语中有少数名词作定语的情况,但却没有作定语的what从句。解题时如能断定从句为定语从句,则可以果断排除what选项。如:

This is the biggest lab_______we have ever built in our university.

A. who B. what

C. that D. where

解析 句意为“这是我们大学建的最大的实验室”,从句应为定语从句,因此排除B项。再根据上文提出的解题思路,确定答案为C项。

本文只分析了定语从句常规题型的解题思路,其实定语从句作为高中英语语法的重要内容,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其设题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解题的常规思路,对于全面分析解决定语从句的问题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

There you go与Here you go

There you go. 就这样了。

“There you go.” 是希望结束一段对话时,很自然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特别是在完成某项交易的时候。比如当你去买一样东西,当你付完钱之后,店员会说,“There you go.” 或 “That’s it.” 这就表示交易已经完成了。又如:电台点歌节目的 DJ 在播放音乐之前都会说,“There you go.” 表示你要点的音乐已经找到了,现在要开始播放你所点的歌曲了。

有时候提醒别人讲话别讲太久也可以用 “There you go.”

“There you go.” 也常常用来鼓励别人有好的表现,例如我们经常在球场上听到教练对表现不错的球员大叫,“There you go!”。

Here you go. 干得好。

“Here you go.” 和 “There you go.” 听起来只有一字之差,所以经常会乱用,这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仔细来分,“Here you go.” 指的是一件事情还在进行之中,而 “There you go.” 则指事情已经结束,例如店员正把你买的东西交付给你,他会说,“Here you go.” 反之,如果东西己经到了你手上,则他会说,“There you go.”

上一篇:财务检查情况简报下一篇:我的个人爱好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