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

2024-04-21

预设(通用8篇)

篇1:预设

预设与生成,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策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机变。只有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中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充实、灵动、精彩。

关键字:作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精彩

小学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样,作文课堂教学也同样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即教学预测、设计,特点即钻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课堂生成,是指教学的发生、形成。有不确定性、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因而也叫课堂机变。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费尽心力钻研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钻研出教案。可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就是预设和生成间矛盾所致。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其次,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并成功运用在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课堂中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就完全舍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就必须要有精心的预设。动态生成在课堂有许多不可控饿生成性因素,有时即使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少一些“预设”。则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避免过多的预设目标僵硬规定学生,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够宽容地、开放的变意外生成为课堂精彩。

多一些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再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作文教学,如果只是不顾教学的生成,只顾手中的教案,那么教学机

会走向死胡同。倡导生成的作文教学不是按事先预设按部就班你,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展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教前预设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兴趣盎然。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家鼓励、利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则应采取更为机智的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正轨,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也变得有序,因生成变得更充实、精彩和有效。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的得到发挥。这种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的作文教学,让学习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体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作文教学,因预设与生成更精彩。

篇2:预设

江夏区教研室

张春霞

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本中。因为童话的文体特点,孩子们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高年级也偶尔会出现童话课文。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就是其中一篇。

《犟龟》是一篇励志童话,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但蕴含的教育价值却不是简单就能悟出来的。曾听几位老师讲过这课,效果一般,处理方式大同小异: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研读课文,从犟龟跟几个小动物的对话中感受犟龟的形象。由与蜘蛛的对话感受犟龟的满怀信心、自信;由与蜗牛的对话感受犟龟的虚心接受意见、知错就改;由与壁虎的对话感受犟龟的不迷信权威;由与乌鸦的对话感受到犟龟的坚持不懈。最后通过美好的结局让学生感悟文章主旨: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第三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犟人”,回归主题,解读“犟”的多层含义。第四步,要求学生回家写读后感。从面上看,课上教师确实让学生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过程,可是,仅仅如此,我觉得还没有突出这篇童话的真正教育价值。

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就很容易通过文本读出犟龟的“坚持不懈”,读出“信念”的重要性。可是,如果两节课后,学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学目标就不能算达成。

这篇课文放在六年级下册,我们首先要考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我们的教学,学生会有哪些收获?

听完老师的课,我也想到是不是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着手:内容(情感)、形象、形式,引导学生去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让内容浅显、意蕴深长的文章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复述课文,初步感知形象。

第一步,通读全文。要求: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小乌龟前后都碰到了谁?都说了什么?学生自读8分钟后,教师提出要求,复述故事。因为复述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更何况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复述的兴趣。

第二步,有了复述的基础,要求学生再读,可以是指名读,可以是同桌互读,也可以学生自主大声读,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读中特别揣摩人物的对话,尝试读出一点“味道”。最好有对话的部分,同桌能分角色读。学生都能字正腔圆地读好后,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犟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这样,第一课时的时间就到了。学生读好了课文,初步感知了形象。这节课,老师的任务很轻松。第二课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了。

第二课时:研读课文,深入感受人物形象,读写结合,领悟童话特点。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文章4——12自然段,找到犟龟说的话,思考:犟龟这些话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犟龟与其他小动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开始作批注。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四处“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让学生逐步感知“要达到目标,是要与困难作斗争的,需要坚持不懈;不能瞧不起人,要不耻下问,对那些自己弱小的人的建议,要虚心接受,学会知错就改;还要不能迷信权威”等。

到这里了,很多老师就会戛然而止,但精彩还要继续。学生读过结尾后,老师要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辩论:如果小乌龟没有看到第29世狮王的婚礼,是不是这样的坚持就没有意义了?常人读这个故事,第一感觉都认为犟龟的做法不可取,太犟了,都会觉得这只乌龟傻。但作者写这篇童话的主旨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悟出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时候的辩论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个环节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最佳手段,是学生内化情感的一个极佳途径。可以让学生开始准备一下再开始,这样更有价值。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明白“有信念、有追求、不放弃、不抛弃”很准确,但我们还要树立一个观念:结果固然重要,但寻求结果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坚持不懈去努力,就算没看到狮王的婚礼,但是认识了朋友,欣赏了风景,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内心也在这种历练中越来越强大。这难道不是一种很重要的收获吗?不过分关注结果的努力,会让人静下心来享受过程,那种只追求结果的努力,往往会因为中期结果不尽人意而半途而废。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此时,再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犟“的真正含义。

第三步,学生的认识上了一个层面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要学生们去关注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巧妙。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把文中的几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颠倒一下,行不行?说出理由。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很快会发现,人物不能换。因为作者的安排符合动物的本性特征:乌鸦的黑羽毛像丧服;壁虎的高高在上、不好动,正如不作为官员的作风;猴子的机灵活泼正好适合出现在热闹的婚礼现场;蜗牛比乌龟的速度还要慢,他就象征了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等等。正是这样的安排才使得这篇童话成为经典的励志佳作。经过这个环节,学生会真正感受到大师作家的匠心,这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在写童话时,瞎编的多,对故事人物随意安排。

学生悟出了这些道理,教师适时地安排练写环节:乌龟参加狮王婚礼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几个小动物,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续写童话。这时的练写比直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了。

这样的设计,淡化了内容分析,注重了情感体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篇3: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差别小议

一、语言学中对预设的界定

在语言学中, 关于预设的研究分成了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语义预设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 主要是在句子的层面上去进行的, 认为当一个句子形成之后, 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 就是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 不考虑作者或说话人及听众们对语言背景知识的理解。语用预设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 不仅涉到语言而且涉及人, 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定的先知信息。在双方的交谈过程中, 他们有着各个方面共同的背景知识, 不止对所交谈的某一特定场合有共同的知识, 对整个世界有共同的认识。下面我们就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别进行探讨。

1. 语义预设

在语义学的领域当中, 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就是语义预设从语句的命题或意义的真与假上来进行定义。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能表达不同的命题。一个语句不仅可以在某种语境当中表达某命题 (与事实相符) , 还可在另外一种语境当中表达出另一命题 (与事实不符) 。所以语言学家所讲的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句子或命题仅仅是根据逻辑和语法来考查, 也就是说句子的意义是由其构成成分的意义以及成分在句内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如果句中没有名词或者确定描述没有所指, 即预设为假时, 整个句子没有真值可言。如: (1) A.Mary’s father bought her a book.B.Mary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 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 可以描述为:如果是A真实 (true) 的, 则是B真实 (true) 的;如果是A虚假 (false) 的, 则B还是真实 (true) 的;如果A是真实 (true) 的, 则B是真实 (true) 或虚假 (false) 的。从语义的角度看, 句子所包含的“预设”和这个句子本身的意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 (2) A.John washed the dishes.B.John didn’t wash the dishes.句 (2) A的意思是“约翰洗了餐具。”说这句话必须要有一个“预设”, 预设就是“餐具原来是脏的”。句子的语义预设有这样的特点:否定了句子本身, 句子的预设保留不变。句 (2) B是个否定句, 但是它的预设和句A中一样, 依然是“餐具原来是脏的”。由此可见, 两个句子共有一个预设, 而且这些句子可以是命题, 也可以是非命题。

2. 语用预设

随着对预设关系研究的深入了解, 语言学家发现预设关系并不同于其他语义关系, 它对语境因素十分敏感。在一定的语境中原有的预设消失, 预设也和说话的人以及其他语言外在的因素有关。因此语言学家认为, 预设不仅是命题之间的关系, 而且更多是一种命题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语境、说话人等因素。

语用预设是指说话的人对话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预设需要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 基于这种知识, 发话的人才有可能说出某一话语, 这样受话的人才有可能正确地去理解话语;同时也是因为这一共有知识, 才可以去判断某项言语行为是否有效并恰当。所以说共知性是预设的重要特征之一。预设的共知性可以有以下这几种情况:

(1) 预设往往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 它与语境紧密结合。作为预设的共有知识包括真实世界的知识和信念世界的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两类知识是一致的。

(2) 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 并得到受话人的理解。

(3) 预设的共知性有些时候只指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 如果第三者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 是不一定能够真真理解说话双方对话的内容的。

除此以外, 我们也要了解预设的共知信息还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民族文化知识是共有知识中的一部分。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 在社会文化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 从社会文化中获得的知识是同一文化群体全体成员的共有知识, 是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大前提, 也是话语具有社会共知性的基本保证。例如:Smith got his arm stuck in the drain cover, so the fire-brigade was called in.

句中有这样的文化预设: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共有知识认为消防队是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难题的能手, 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包括手臂卡住在阴沟里这样的事找消防队来帮忙, 是很自然的。但是中国学生对这句话会感到迷惑不解, 要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句子需要先介绍英国的文化背景知识, 而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必要的前提。

3. 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的区分小结

语言学者们对预设从语用学和语义学这两种角度分别做出了不同的描述, 措辞也不同, 对二者也做出了明确区分。他们认为两个句子之间的预设关系属于语义范畴, 两个话语之间的预设属于语用范畴。语用预设视话语为已知信息, 由它引出新信息, 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而语义预设是句子一形成, 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 是关于句子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预设有交际功能, 没有预设就没有话语。所以我们可以说预设不止和语义学有关, 同样也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二、预设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交际, 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不仅要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语言的基础知识, 还要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语言文化的。在阅读别人写的文章 (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文章) 时, 由于读者不具备作者具备的必要背景知识而感到困难, 由于缺乏这种前提, 读者感到文章不连贯, 难以跟上作者的思路, 从而无法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在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中也会出现这种妨碍交际顺利进行的情况。

因此我们说, 在交际过程中, 为了达成一致顺畅, 交际双方必须有共有的句中知识, 即说话者在语句中提供的, 认为听话者也是具备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团体, 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一样, 各民族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方面的差异是很难进行交流的, 当交际的双方认识到彼此之间的此种差异后, 然后利用共同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够使交际顺利、得体、恰当地进行。

总而言之, 想要使学生顺利通畅地进行交际,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他们的“语用预设”意识, 增加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使学生了解造成两种语言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 减少因缺乏预设共知知识而引起的交际障碍, 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得体而正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要着重利用语用学理论为指导, 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以达到交际顺畅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篇4: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

【关键词】预设 预设生成 和谐共舞 初中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2-01

目前的教育形式不光注重教学质量,对于教育模式的关注程度也不断的提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于如何上好初中科学课程,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态生成”在应用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预设与预设生成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复杂矛盾关系。在科学教学的课堂上,又是否能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能否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实现新课堂教学是大多数初中教师最为担忧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进行了阐述。

一、预设及预设生成

预设指的是预先设计,主要指在做事或说话前所做的对该事或话进行适当的合适的调整的假设,该理论是由弗雷格在1892年首次提出的。预设生成主要指的是对预设进行的实践的动态的过程,因此预设生成也叫动态生成。预设和预设生成是一对辩证关系存在的统一体,常用在教学上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动。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科学教学的预设和预设生成进行讨论。

预设主要表现在课前教师对课程的备案和设计,以及对上课时会遇到的问题的应答解决进行的分析准备的过程,而预设生成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教师依照预设进行的过程。预设主要展现的是教学课程的封闭性和计划性,而预设生成主要展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两者对立却又互补。

近年来教学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使得人们对于预设以及预设生成的认识愈加深刻,预设以及预设生成是必要的。预设使得课程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生成是使得课程教学过程生动,有意义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课堂质量的关键。预设和预设生成的和谐共舞是使得教学过程精计划、高效率的关键。

二、如何使得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

什么是预设,预设主要表现在课前老师对课堂做的设计和预想。预设生成是老师在课上对预设进行的实施,让课堂发展方向按照预设的过程尽心发展。

1.首先作为人民教师,应该认识到预设和预设生成不是盲目的让课堂生动,不是让课堂成为学生嘻哈逗乐的时间,将课堂时间既充分又活跃且高效率的利用起来才是达到预设生成的最高境界。

2.作为老师,应该深刻理解什么是预设,什么是预设生成,怎么才算是使得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

3.虽然预设并不是对备课有硬性要求,但是备课是能够做到最好的预设的关键,课前对课堂内容进行预先设计、规划、安排和分析是使得课堂能够顺利按照个人预设进行的关键。要对课堂的各种突发情况做好提前规划,防止课堂气氛走偏。

4.做好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虽然预设很重要,但预设生成同样不容忽视,按照预设内容对课堂发展方向进行有把握的控制,使得课堂高效、活跃,是教学预设生成的目标。

5.预设生成主要意在动态教学,但是课堂关键跑偏就对了,现在一些老师只是一味的完成课程改革,却没有注意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教学,但学生的思维方向却总不在课程内容范围内,这就是错误的课程预设生成了,要有引导性的将内容引到课程相关上来。

6.生成,是生和成。“生”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到学生思考,生出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是生成性的教,主要体现在老师是如何教学的,中国水墨画讲究留白,给人以遐想之美,教学也是如此,给学生留有遐想的空间,给他们留下发挥的空间;“成”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在老师的教学上,可能会非预设范围内的更高的境界,是生成性的学。

7.精心预设,反思预设生成是做到更好的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的重要环节,对每次的课后进行总结,反思预设生成,精心准备下次的教学预设是一个合格教师进步的关键。

(1)在课前精心预设是做好预设的必要前提。要做到好的预设就要努力用心做,首先要明确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本次课前预设以及本次课程教学的良好前提。

其次要有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决定是否能够将学生很好的代入到你的预设中的重要环节。

然后要有精准干练的课堂提问,想要了解学生对于本次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要有良好的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呆板,科学教育本来就过于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过于呆板的教学形式不但不利于教学还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对于课前预设,一定要精心准备。

(2)课上强化预设生成,预设生成主要是要学生按照预设进行课程教学,但是学生不一定都会一成不变的跟着老师走,他们会打破常规,使得预设生成偏离预设。作为老师,不应该扼杀学生的思维,应该鼓励大家发散思维,但对于错误的观点也应该及时指出,并让大家讨论为何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不但能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广阔,还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辩论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样在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对预设生成强化,使得预设生成更加完美。

三、预设和预设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预设生成是教学思维领域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推动教学模式改变的新生词汇,只有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才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预设是课堂进行前的准备,预设生成是课堂进行的过程,看着二者互不相关,实则上却又密不可分,预设生成是对预设的具体体现。之前大家大都认为教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将预设和预设生成分开而论,事实上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预设和预设生成相辅相成,预设决定预设生成,二者是从属的关系,先有预设才有预设生成,但是预设生成又充实预设,二者体现的关系又是动静结合。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预设和预设生成在中学科学课堂上都不可或缺。

四、结束语

预设与预设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目标,同时没有预设生成的教学也是死板的。从表面上看似乎预设和预设生成是相互对立的,但事实上预设生成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上的,预设中有预设生成,预设生成中又涵盖着预设,他们是相互交融一体的。只有做到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才是开展静动结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最佳条件。以上是对如何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的简单探讨,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还需继续不断的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王桂芝.梁永平.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教育目标的反思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胡兴松.预设辩证方法 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第三、四单元专题复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01期

篇5:有效预设精彩生成

有效预设精彩生成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探究,强调创新.这势必向传统的教学预设提出挑战,推动和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本文对新课程英语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进行了论述.

作 者:沈文治 作者单位:江都市国际学校小学部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生成 时机 有效

篇6:奶奶的白发 教案预设

(教学预案)设计构想:

扎实识字、写字教学,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的偏旁和1个多音字。

重点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难点突破:读通长句,写好生字。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师:金黄的向日葵露出了甜甜的笑,紫色的葡萄挂满了架,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农家小院里,坐着一老一少两个人,他们是谁呢?(指名回答,点出:奶奶、“我”。)

2、师:他们是祖孙俩,瞧,他们谈得那么开心,到底在谈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播放光盘)

3、交流:他们在谈论什么?(指名回答,点题并板书课题,生练习书空课题,读题。)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

1、师:读好课文能让我们认识许多的字词,学到许多的知识,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请小朋友们快快打开课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拼读几遍,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认读生字词:

(1)出示绿色通道中的生字:指名读,正音,齐读。(2)出示田格里的生字:指名读,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及时正音)

(3)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文本,读顺句子。

(1)出示句子:“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指名读,正音,评价,指导“头发”轻声的读法,与“白发”进行比较读。

(2)出示句子:“怎么啦,不高兴了吗?奶奶跟你说着玩呢。” 指名读,重点指导“奶奶跟你说着玩呢”的停顿。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评价,正音。相机认读多音字:“好”,并进行多音字扩词练习。

(4)分组齐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交流、评价,鼓励多读书)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按结构出示生字,指名分析识记方法。书空说笔顺。

2、示范写,讲解注意点。(生书空)

3、生完成《习字册》,师巡视指导。

五、课后作业 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预案)设计构想:

扎实识字、写字教学,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激励表达和积累。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感情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味人物情感,懂得老一辈为后一辈付出的艰辛和劳苦,并学会尊重、关爱长辈不再让长辈操心。

重点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体悟人物情感。

难点突破:理解人物的对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奶奶的白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指名回答:奶奶、“我”,板书:我)他们在一起谈论什么?(奶奶的白发)点题,读题。

二、精读文本,体悟文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写到了奶奶的白发,请轻轻打开课文读一读,找一找。

1、生自由地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汇报:雪白雪白(相机出示)

(1)指名读词,相机评价。

(2)指导读词:读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像什么一样的白色? 你能读出来吗?通过评价激励朗读,体悟词意:很白很白,全白了。

3、师:奶奶的头发真白呀!那文中“我”的头发呢?

(1)指名汇报,相机出示:黑黑的。

(2)通过评价,指导读出黑得发亮的感觉。

4、引读:“我”的头发—— 奶奶的头发——

(1)师:这一比呀,我们发现祖孙俩头发的差别真是太大了!难怪文中的“我”觉得很奇怪,想不明白,却又很想知道为什么,这就是“好奇”。(课件显示变色字体)

(2)有什么让你也觉得好奇的事吗?指名结合生活实际说,师相机引导。

(3)对这些充满好奇的事儿,我们该怎么办?(交流,小结:不懂就问、仔细观察、看书、上网查资料„„)

(4)文中的小孙孙“我”跟你们一样,对不明白的事儿充满了好奇,谁来学着小孙孙好奇地问一问?(指名读,适时评价,相机指导加上表情、动作等。)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奶奶是怎么说的?

1、师范读: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一半„„。”

2、听了奶奶的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名交流)板书:爸爸

3、创设情境:(音乐起)让我们把时光的镜头拉回到三十多年前,那时候,奶奶的头发也是黑黑的。后来,爸爸出生了,奶奶一天天把爸爸抚养长大,煮饭、洗衣、上班、干活,还要操心爸爸的身体和学习、工作和家庭。渐渐地,奶奶的头上有了白发。后来,我又出生了,奶奶又在忙些什么呢?(指名说,适时评价:奶奶真辛苦)

4、一天天、一年年,奶奶的头发越来越白,最后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怪不得奶奶会说:这白发,一半„„,一半„„。(引读)

5、奶奶真了不起,为了两代人的成长操了这么多心,忙白了头发,真辛苦!可奶奶的心里难过吗?(不难过)你能从那个词里读出来?(指名回答:笑着说)就请你笑着读一读吧。(再指名读,评价)

6、虽是辛苦的,却是快乐的,奶奶对爸爸和我的爱是无私的,这恩情比海还要深,比山还要高,这就是“情深似海、恩重如山”。(齐读)

7、听了奶奶的话,我——,没有——。(引读)

此时,我低下头,一句话都没有说,我可能在想些什么呢?(引导说话)

8、看到为爸爸和我忙白了头发的奶奶,我的心里很难过。奶奶发现了,连忙说:“怎么啦?„„?„„,奶奶„„。”(引读)

9、此时,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说了什么?

(1)指名说,评价:多懂事的小孙孙!(2)指导朗读,适时评价。(表情,动作等)

(3)引导齐读: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心疼地说—— 我抬起头,望着奶奶的白发,认真地说——

10、时光不会倒流,奶奶的白发也不会再变黑了,但看到小孙孙如此懂事,奶奶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出示:奶奶抚摸着我的头,笑了。

(1)引读

(2)指名读,适时评价。

(3)这是充满爱的抚摸,这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让我们一起读:奶奶„„,笑了。

11、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孩子们,你们又想为你们的奶奶做些什么呢?(引导说话,酌情表扬和评价)孩子们,听了你们的诉说,老师不禁想到了我的奶奶,可惜她已经离开了人世。老师真的很羡慕你们还能有好多好多和奶奶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关爱奶奶,不再让奶奶操心,好吗?

三、分角色朗读,重温爱的故事。

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这是一个爱的故事。让我们伴着音乐的旋律,再次走进这爱的故事吧!女生读提示语部分,男生读小孙孙的话,老师读奶奶的话。(音乐起,分角色朗读)

四、继续指导写字

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上节课我们还有两个生字没有写完,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写“指”“抬”。

(1)出示生字,指名读。分析结构,说清在田格中的位置和关键笔画。示范写,生书空说笔顺。

(2)生练习在习字册上写字,师巡视辅导,及时纠正坐姿。

五、课外延伸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课后阅读《新补充读本》P37 《棉鞋里的阳光》(1)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篇7:《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反思

莲花县路口中小学

蔡志峰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老师不把好关,往往使课堂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降低了课堂效率。怎样使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我认为,教师应慎重把关。

首先是把好问题设置关,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应放在知识的障碍点上,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和提高。

其次是把好学生参与关。要使课堂讨论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必须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让学生针对论题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这样参与讨论的学生才有话说,讨论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出现。

篇8: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及其关联性

预设(presupposition)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和语段 (utterance) 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亦称作“前提”、“前设”、“先设”。预设这一概念起始于语言哲学,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语言哲学家研究起源于哲学界对所指和所指词语性质的争论。它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在其著作《意义与所指》中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Strawson进一步发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将这种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由此进入了语言学范围。在语言学领域内,预设最早又与真值条件语义学相联系起来,因而在语义学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Stalnaker (1970)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他认为,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即预设不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发话者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发话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发话者本身相信的,而且是发话者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受话者接受和认同”。后来Stalnaker (1973, 1974)等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因此,预设就分成了语义预设 (semantic presupposition) 和语用预设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两类。

二、语义预设

要考察预设,必须先从语义开始。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著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 (1952) 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在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看来,语句无真假,只有命题才有真假。同一语句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命题。一个语句既可以在某种语境中表达某命题,与事实相符,又可以在另一语境中表达另一命题,与事实不符。因此,我们在定义语义预设时,认为语言学家说的是抽象句,而非具体句,抽象语句的意义就是它所表达的命题。语义预设定义为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即,命题A预设命题B,当且仅当: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命题A为真,则命题B为真;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命题A为假,命题B仍为真。

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认为任何命题都必须有也只能有真、假两个值,并且预设总是真的。而事实上预设逻辑是非二值的,它是三值的。因为一旦考虑预设,则一个语句除了具有真假两个值之外,还存在其预设不成立或预设为假,从而出现语句无意义的第三值。例如,“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由于当今法国国王并不存在即预设不成立,因此该语句无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义预设是三值逻辑。三值预设逻辑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进一步完善了预设理论,说明预设并不具有常真性,即当预设为假时语句无真假值或无意义。然而三值预设逻辑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当一个语句的预设为假时,这个语句一定无意义。可见语义预设的局限性。

语义预设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1. 抽象性

语义预设是从逻辑真值角度出发,将预设看作是一个命题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所以确定一个语句的语义预设无需考虑语言使用者和具体语境等语言外部因素,只要凭借该语句或命题本身的逻辑与语法意义就可以推知,因此语句的语义预设是相对固定的。

2. 普遍性

语义预设是任何人都能够根据语句或命题本身推理得出的,是所有人所共知的,因而它具有普遍性,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约束。

三、语用预设

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有人认为,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自然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用于交际的,每当说话人使用一句话语时,他总是对语境持有某些设想。Fillmore把语用预设视为施行一个言语行为的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他说,语用预设是指“通过一句话来有效的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Keenan (1971:45) 把预设作为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要求满足的条件。她说:“有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后才能够使这些句子的话语为人所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应该被称为这些句子的前提。一句句子的话语的语用前提是该句子的语境合适性。”对语用预设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互联系的,其共同之处在于:承认前提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种知识,说话人才有可能对听话人说某一句话,并认为听话人会理解他的话,也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知识,听话人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对他所说的话。即任何一个语用预设的解释都是把预设与说话人联系起来的。语用预设是关于交际言语活动的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已知信息。因此,语用预设跟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密切相关。

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预设,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考虑预设的以下5个特点。

1. 合适性

合适性指的是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或者说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要求满足的条件。语用预设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语行为。

2. 共知性

共知性指会话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信息。从交际双方认知背景出发,预设是交际双方没有必要明确讲出来的那部分信息,这充分体现出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虽然预设不是在语句的字面上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是它必须是谈话双方共知的,或者能够推导出来的先决条件。只有双方都了解某些背景知识,双方才能交流。

3. 主观性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的主观想法,它不具有客观评价的正确性。从与发话人关系出发,语用预设有时只是发话人的预设,即只要是发话人所相信的事实也可以成为预设。语用预设本身并没有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它不涉及真值问题,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被发话人设想或相信的。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在一些评价性动词的运用上表现得比较清楚。如批评、控告、责备、驳斥等。

4. 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预设的部分是隐含的,预设并非说话人通过句子的语音形式传达出的显性信息,而是通过话语和语境暗示出来。预设本为语句的内部信息,但它表现为表层信息。因此,只有通过分析语句的表层信息,才能够揭示出暗含在语句内部的预设。预设在话语中的这种隐蔽性有很大的“欺骗性”,受话人稍不留神,就可能接受发话人隐藏的预设前提。

5. 可撤消性

一句话由于某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原话的预设不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蕴含某个前提的话语被放入特定的语境中,其前提也将消失。

四、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的关系

语义预设是逻辑语义学中提出的概念,与真值有关。根据否定检验法去判断预设存在缺陷,从而导致否定检验法失效。其次,预设是可以撤消的,如果预设是语义的,则预设必是不可消除的,因此语义预设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此外,话语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前提下进行的,而脱离了语境的语义预设无法充分解释话语意义。由于语义预设只能解释小部分的预设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才引入语用预设来增强解释力。一般地说,任何在给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来的命题的语义预设都将是在那个语境中的说话人的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与语境因素、信念或者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知识有关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者之间是兼容的、互不抵触的。一方面,语义预设是语用预设的基础,没有了对语义预设的分析,就谈不上研究语用预设。同时,每一个语句或命题的语义预设均是其语用预设。这也就是说,语句的语用预设逻辑地包涵了其语义预设。另一方面,语用预设是对语义预设研究的深化与扩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结语

预设是一个复杂的语用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交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交际作用,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价值。预设既具有其语义基础,又具有语境特征。对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把握话语内涵意义,以及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Mey, Jacob.Pragmatics[M].AnIntroduc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5]Strawson, P.On referring[J].Mind, 1950, (59) .

[6]Stalnaker, R.C.Pragmatics[J].Synthese, 1970.vol.22:272-289.

[7]Stalnaker, Robert C.Presuppositions.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2:447-457.

[8]Stalnaker, Robert.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In Semantics and Philosophy, ed.Milton Munitz and Peter Unger,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197-213.

上一篇:血标本采集错误分析下一篇: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