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人习作指导

2024-06-21

小学写人习作指导(精选8篇)

篇1:小学写人习作指导

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墨守成规,大胆创新,更多的是努力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有话写,愿意写,并给予孩子有效的,但不死板指导,创设大语文的教育环境,注重了作文内容、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面我就来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生写人习作的有效指导。

1、将写人习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

写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唇齿依依,关系紧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都不能很好地将其融汇贯通。说起我们的教材,那可真算得上是一本本优秀的作文典范。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斟酌讨论,联系我们的学生认知特点,精挑细选的美文。而且,每一个写人单元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排,后面也一定会安排同一主题的习作训练。因此,我们为何不在阅读课堂上下功夫?让学生爱上阅读课,进而爱上写人作文课。

从单元备课入手,找阅读教学和写人作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篇课文,都有无数知识点,也有无穷的可挖掘的地方。但每篇课文教学时,我们都涉及方方面面,设计无数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势必都会感到疲惫。我们可以以单元主题为统帅,突显每一篇课文的精华及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交流,发现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升华。

审视教材,超越教材。大教育家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遵循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原则,循序渐进。听,听教材的声音,听老师同学的介绍、朗读及感受;说,大胆地、积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多种方式地读,遇到优美的地方,还要努力地背诵,让那些美的环节不要成为匆匆过客,而永久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写,我们可以把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当作习作例文来讲,从习作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线索,通过这些范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小练笔,有时候也许就是几句话,一个小小的片断练习。

2、抓住人物标志特征

在中高年段写人类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所谓的外貌描写不仅仅是指人的“面部”描写,它还包括人物的身材、风度、体态、举止、音容笑貌、生理特征、穿着打扮等。要根据习作内容需要去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做到有针对性地写出人物外貌的独特性。如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眼睛;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头发;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手;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帽子;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胖;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穿着等等。同时还要考虑,人物外貌描写不仅仅要做到形似,还要考虑如何写才能传神。也就是说,不能只去考虑静态的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人物描写呈现出动态的神韵。因为,外貌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外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的品质服务的。故此,教师要强调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不能随意地去下笔,要充分考虑习作中的每个人物,在性格、精神风貌以及内在品质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小学生的仔细观察、鉴别,小学生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他们各自的服饰、风度、性格、气质、品质等方面的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办事谨小慎微;有的不修边幅,有的注重仪表;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好动等等。因此,到了高年段不能再像中年段那样一写人物外貌时,就是那众人一个模样的“长长的脑袋,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细致观察、反复训练,小学生就能够逐步抓住描写对象的外貌特点。因为只要抓住了体现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标志,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把人物写活,让读者感觉习作中的人物有立体感、可触感、鲜活感。

3、把握人物的动作特征

在写人作文教学流程中,教师要使小学生明确,作文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的具体环境中活动的。作文也正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只有逼真的行为描写,才能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如果没有行为动作描写,人物就会定格。只有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加以细致的介绍,把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的表现加以具体的描写,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才能用事实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质、地位、处境、状态,怎样才能训练小学生进行行为描写呢?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小学生去自己观察周围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父母、邻居、小伙伴;可以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等,通过观察各种人物的动作小学生会发现,有的人动作敏捷灵巧,有的人动作笨拙迟缓,有的人动作步伐轻盈,有的人蹑手蹑脚,有的人健步如飞,有的人大摇大摆等。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小学生发现,人的习惯动作与其性格、品质、身份、健康、地位、处境、状态有着一定的密切的关系,行动蹑手蹑脚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害羞,行动大摇大摆的人性格思想比较开放,行动敏捷灵巧的人性格处事比较洒脱,行动笨拙迟缓的人性格比较胆小怕事,还发现有病的人行动比较迟缓;小学生走路时时常蹦蹦跳跳的,老师走路沉稳大方。此外,由于人物的品质、地位、处境、状态等等不同,其行为动作也不尽相同。只要坚持训练,小学生会渐入情境,会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去有针对性的观察,去寻找出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习惯性动作的细节来,借以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生动形象人物来。

4、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

对人物的语言和对话的描写,就是所谓的语言描写。而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仅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性格,还要符人物的职业、年龄、地位、身份、思想、经历、教养、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

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小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分析,小学生发现老师和农民的语言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老师讲话大都与教育教学有关,平时的谈吐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成分,而农民讲的语言大都与种植养殖有关,平时谈吐时语言也相对比较随意一些,这就是职业带来的自身特点。

再如,通过研究小学生发现老爷爷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老爷爷说话沉稳,有板有眼,小朋友说话善用一些口头语,语言比较幼稚、天真。这是年龄的差异带来的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然而,即使是同一职业、同龄同一性别的人,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特征。这一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对比、分析,小学生发现的。在同班同学中:都是小学生,都是同龄人,又都是男生(女生),有的人非常有趣,幽默诙谐;有的人拿腔端调,刻板枯燥;有的人口无遮拦,快言快语;有的人老成持重,不慌不忙;有的人比比划划,绘声绘色;有的人有板有眼,娓娓道来等等。

在观察、探究过程中小学生还发现人物语言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正像俗话所说“啥人说啥话”,恰如成语所言“言为心声”。小学生总结出来了诸多种人物在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如,有的人是热心肠;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人为人冷漠等等,这些思想感情都可以在人物的语言中得到充分的流露,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通过探究实践促使小学生知道了在习作中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描写对象的语言特点。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去生编硬造“语言”了,换言之,更不能无原则地像从前那样的一味地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强加在不同人物的身上。由于方法得当、坚持强化训练,小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不同人物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同时还注意训练让小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样,熟能生巧,小学生逐渐的就会写出作文不但能如闻其声,又能如见其人的习作来。

让小学生明确无论是写人还是还是记事作文,都离不开写人。因为是人在做事,事在人为。但是,写人作文不必像记事作文那样侧重写事,去注重事情的完整和具体,不必要把事例的几个要素一一写明。写人作文就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有针对性的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再就是,一是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小学生学会确切地使用好每一个动词;二是积累行为词句,三是布置观察作业用好行为动词。坚持训练,小学生会生动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爱好等准确地刻画出来。

5、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心理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小学生发现,人物心理活动有着复杂的特点。人在不同场合,遇到不同的情况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如,一位小学生写道:期中考试成绩发表了,语文我得了99分,数学得了97分,我和妈妈的心理都非常的高兴,妈妈一个劲儿地亲我。谁料,乐极生悲,我一不小心,把书桌上的水杯刮掉了,“啪”的一声水杯落在地面上,粉身碎骨了。妈妈见她心爱的水杯碎了,对我好一阵数落,原本高高兴兴的我,心情一落千丈,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在研究中发现,只有让小学生要走进习作人物中的内心世界里,以“人物”的视角观察,以“人物”的心理去揣摩,才能把“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和复杂的感情展示出来。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的刻画,反映人物内在的感情的形式、发展和转化过程,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

小学生还明确了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描写。就是人物在想什么。换言之,就是直接把人物心理活动用文字表述出来,在文中常用“他想”、“他觉得”、“他感到”、“他认为”、“他强调”。这种方法旨在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思想内涵;第二种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叫自白。就是用人物的“自白”或默想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自然而真实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私和潜意识;第三种是用人物间的对话来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第四种梦想、幻觉和梦境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梦境、梦想、幻觉实际上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折射,他能把人物深层的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有效指导,让学生轻松完成写人习作,更是学生平时知识的积淀和储备,到最后的缓缓流露,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长期的语文实践和积累的集中展示。

篇2:小学写人习作指导

我们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也许你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学校的老师同学等,从中挑选一位作为你描绘的对象?可以通过哪些典型的事例能体现?通过事件来写人,你笔下的人物会更真实,有说服力。

习作要求:

1、确定要写的人,根据内容确定题目,如题目:我的_____、_______的妈妈、淘气的小弟弟、夸夸我的同学……

2、选择典型事件,能反映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讲述的事情要完整,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注意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不是写两件事,要注意审题呀!

3、在讲述事件时,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写作提纲:

开头:概括人物的特点。

经过:具体事例讲述。

结果:概括总结,呼应开头。

优秀范文参考:

(1)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今年35岁,留着齐耳的短发,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慈爱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她虽然是个急性子,但却非常细心,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苦、不怕累。

记得有一阵,爸爸到国外出差去了,家里的负担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从那以后,妈妈每天下班后,都要做一大堆的家务活,扫地、洗衣、做饭、洗碗……等到忙完了这些事情,还得辅导、检查我的功课。

一次,我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妈妈躺在床上,咦,今天妈妈怎么回家这么早呢?我纳闷地想着,“妈妈,您怎么躺在床上啊?”妈妈说:“我昨天晚上没睡好。”说完,妈妈就一骨碌地起床,到厨房做饭了。

吃完晚饭,我对妈妈说:“妈妈,明天我们学校要去春游活动,午餐是要自备的。”妈妈说:“我这就给你去买,你做完作业就早点睡觉,养足精神,明天高高兴兴的去春游吧。”等妈妈买好东西回来时,我看见妈妈头上全是豆大的汗珠,而且还气喘吁吁地哼着,我心想:超市离我们家那么近,应该不会

这么累吧。于是,我便走过去摸了一下妈妈的额头,“哇!好烫啊!”这时,妈妈才把事实真相告诉了我。原来,妈妈这几天以来,由于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操劳过度,所以发高烧了。望着一大堆我喜欢的食品,再看着妈妈,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我含着热泪说:“妈妈,您应该早说呀!早知这样,应该让我也帮你做点事情。”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学习好就行了。”望着妈妈的脸,我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此刻,我脑中油然地想起了巴金爷爷的一句名言:世间再没有一件能够比母亲的爱更深的东西。

(2)我的奶奶

我熟悉的人很多,其中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就是我的奶奶,她今年已经63岁了,个子高高的,胖胖的,说起话来大声大语,做起事来又快又粗糙。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是个很粗心的人,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记得今年我在乡下奶奶家过暑假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小伙伴夏李明约我到他家里去玩,到了他家后正当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忽然天空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我心

想:“糟了,奶奶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她不会记得来接我了,那我该怎么回家?”就在这时,我透过玻璃窗户看到雨中一个身影正打着雨伞向我走来,再近看,原来是我的奶奶,她的半边身子都让雨淋湿了,看着奶奶湿透了的衣服我的眼睛湿润了……。她走到我的面前大声说:“昨天晚上天气预报都说了今天有大雨,叫你别出来玩,你就是不听……”说完,我就和奶奶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好奇地问奶奶:“您天天都看天气预报吗?是不是您的生活习惯?”奶奶不经意地说:“我才没时间天天看天气预报呢,只有我的孙子回来时我才坚持每天都看的,否则不知道天气变化!”

篇3:小学习作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习作,误区,指导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育还不完善, 对很多事物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 因此写作训练不应该太深入。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需要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从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表达, 不懂得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实际上小学习作教学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 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的原始积累, 在字词句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 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并做到语句通顺、逻辑合理。

一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误区

目前, 从我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教师过于主观化、理想化,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特点的问题非常普遍, 具体表现为教学缺乏基础性、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科学引导等等,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小学生自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的习作练习, 与学生未来写作有着直接联系,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 因此对其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全面分析, 是非常必要的。

1. 忽视学生的基础习作练习

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讲究循序渐进。而从目前我国小学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课堂上过于注重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各种华丽语言的应用, 而忽视了基础性的指导。例如, 仿写、扩写这样的训练很少涉及, 导致学生习作成了海市蜃楼, 毫无根基, 不但叙述不明确、不具体, 也制约了其习作能力的发展。

2. 学生习作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写作, 基本都是叙事性文字, 教师主要应该培养学生叙事的真实性、情感性等。但是目前在很多小学中, 语文教师过于重视习作成绩, 为了提高自身绩效而进行作文教学, 让学生去背诵大段大段的范文。很多文章段落的描写学生也不知道意思为何, 基本都是机械式地背诵和默写。还有很多文章段落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环境完全不符, 学生为了应付教师, 硬着头皮去背诵, 在真正写作的时候, 照搬照抄这些文字, 脱离实际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小学阶段背诵优秀的作文段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些借鉴和背诵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讲究适度原则, 过于激进的背诵和借鉴, 必然导致学生的写作毫无真情实感, 空话、套话太多, 完全脱离实际。

3.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点评缺少情感引导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学任务, 往往会将习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内容叙述的完整性方面, 文章的流畅性、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基本被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 而对文章的真实性、情感的丰富性则有所忽视。这样的教学思维,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误解。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将真情实感投入到写作中, 在未来的学习中就很难再改变这样的写作状态和思维。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原本就很强, 教师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和帮助, 学生的写作必然会脱离生活实际这个轨道, 在虚无缥缈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小学习作的指导策略

上文对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展开了研究, 从中我们能够发现,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各种语文知识, 而且还需要注重知识传递的方式、成果, 关注学生的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有效克服上文所阐述的种种误区, 有效提高小学习作的质量。具体来说, 教师应该首先从习作的基础开始, 注重仿写;然后深入认识, 积极进行扩写训练;最后, 习作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具体分析如下:

1. 奠定基础, 从仿写开始

在小学习作的指导中,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在习作的原始积累阶段, 学生基本都是依靠阅读来进行写作信息储备的。读与写的结合, 首先就应该进行仿写训练。仿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础训练, 它遵循由浅入深、由少积多的原则,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写作习惯与写作思路, 掌握写作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范文, 掌握里面精彩的句子与段落,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仿写, 在仿写过程中教会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以及表达方式。

比如:课文《四季》, 这篇文章语句简洁又富有韵律, 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也可以很快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教师解决完生字生词, 分析完课文之后, 应该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 可以教师领读, 学生泛读, 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 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对四季的特征会掌握得更加深刻。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这样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 有的学生会写:“白云朵朵, 他对小鸟说, 我是夏天。”还有的学生会写:“白雪皑皑, 他对人们说, 我是冬天。”教师根据学生仿写的句子给予点评和纠正, 让学生们知道写作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 就能更加具体地将人或者事物展现出来, 让人一读就懂。

2. 具体训练, 从扩句开始

在明确了写作目标, 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之后, 教师应该适当地带学生开展扩写训练。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写作具体化的认识, 掌握句子成分以及修饰语的运用,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具体地将句子内容表达清楚。扩句训练同样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打基础的有效途径。

比如: (1) 我们高兴。 (2) 我们高兴得 (跳起来) 。第二句中的一个“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程度强化了, 使读者感觉更具体了。又如: (1) 翠鸟掠过湖面。 (2) (机灵的) 翠鸟掠过 (波光粼粼的) 湖面。一个“机灵的”就把一只活生生的翠鸟展示在读者面前, 而一个“波光粼粼的”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我们把第二句再进行修饰: (一只) 机灵的翠鸟 (轻轻地) 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表达就更具体了, 但要注意扩句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修饰, 不要画蛇添足, 造成重复。

3. 亲近生活, 丰富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明确一点, 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虽然以上两点都是全班性的训练, 是整体打基础的阶段, 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调动学生的感官,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 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比如到操场上观察花草、飞鸟以及高年级同学打篮球的场面, 或者是布置课后作业, 写“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等等,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在写作中体验生活的变化与丰富多彩。这是丰富学生习作技巧、展现学生个性魅力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比如:春天来临时, 我先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春天的各种素材, 并在课上交流, 将有关春天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赏花, 当看到那一簇簇桃花娇艳欲滴、竞相怒放时, 我问:“从远处看桃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有的说:“桃花开花了, 那粉色的花就像小姑娘戴的美丽花环。”有的说:“树干像小鹿的角。”有的说:“桃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的说:“桃树从远处看, 像天边的彩霞降到了人间。”……通过观察与想象的结合, 一篇篇描写细致、表达新颖的文章脱颖而出。以“春天的模样”为题写一段话, 在积累了一定的词句, 以及仿写、扩写训练之后, 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他们对于春天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写作中也会融入自己的体会, 写出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 个性化特征也更趋明显。

4. 注重评价, 正确引导

在小学阶段, 学生习作练习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从这个环节中,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发现学生哪里有不足, 哪里具有优势, 从而在下一步教学中制定更加完善、科学的教学内容, 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学评价也是学生了解自己能力的环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未来的习作中, 遇到相同的问题, 就会更加注意, 并有所改进。

三结束语

小学习作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情。小学阶段就是打基础的阶段, 一切习作教学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写作打基础。因此, 过于华丽、新潮的教学手段, 不见得适用于这个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仿写、扩写等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习作的要领, 进而从生活入手, 从他们熟悉的环境写起,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并做到语句通顺、逻辑合理, 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3)

篇4:小学习作教学指导初探

小学阶段,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开篇到结尾,几乎面面俱到。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依然是废话连篇,语言枯燥无味。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怎么也折射不出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传统的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必须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增强习作自信,乐于书面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突破时空界限,丰富作文源泉。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长期以来的小学传统作文教学,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拟稿、修改、誊写,都要在八十分钟内在教室完成。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然而,对于刚刚学习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此看来,学生在习作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应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教学任务”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的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由此可见,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也就不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关注学生情感,激发作文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六一”庆祝前夕,我在与学生交谈中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决定举行一次以“六一”庆祝为题的习作练习。结果不出我所料,就连那些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洋洋洒洒近1000字,且言辞中肯,感情真实。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其结果是教师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犹如一潭死水。学生要完成一篇佳作,必须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所写之作才会有血有肉,才能展示出小学生天真的心灵和纯洁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已,更不用说具有个性,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是同等的重要。

三、注重指导方法,提高作文水平。

篇5:六年级写人作文习作指导

无论是以写人为主或以记事为主,都离不开人物描写。因为事是由人去做的,无其人,也就无其事。事情实际上是人物的一系列活动的反映和记叙。写人作文着重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特点,通过人物的刻画来表现。要写好记人作文,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写外貌

写外貌就是描写人物的五官长相、个头体态、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说人的好坏可以通过外貌表现出来。当然,这并不准确,但一定程度上,外貌特征确实能够表现人物的某些内心、性格、品质特点。

如“头发花白”可以说明人物年龄大;“皱纹深、皮肤黑而粗糙、高大魁梧”可以表明人物饱经风霜、个性坚毅刚强;“浅浅的酒窝、乌黑明亮的眼睛”可以反映人物聪明活泼的特点等。

人物外貌描写,可以一次集中写,也可以随着叙事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散去写。采用哪种方法要由文章的结构和表达需要来定。但要注意,无论怎样写,写哪些,写多少都必须能为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服务。

2、写动作

高尔基说过,为了使作品具有说服、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这就是强调动作描写是人物的中心环节。其实,动作就是人物思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

如“一路上他又蹦又跳”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他咬紧牙关,使出浑身力气向前扑去”中的动作描写揭示了人物坚强勇敢的品质等。

动作描写时,一定要用词准确、精练,并且要很好地为表现人物特点及中心思想服务,否则就会变得罗嗦多余。

3、写语言

“言为心声。”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爱好、思想和性格。但要注意,语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年龄、地位、教养、爱好和所处的环境及思想性格特点,要有利于展示人物特点,表达中心。

4、写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就是人物的思想活动。人物想什么,怎样想,都直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表现人物特点,表明中心的重要渠道,所以它是把人物写活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描写,适应于写自己或以第三人称他人的文章;另一种是通过记叙作者的心理活动,间接地展示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5.写典型具体的事例 常言说:“空口无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只能融入具体的事例中,才会令人信服,才会产生真实的感染力。因此,要写好人物,还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这样我们塑造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写人作文技巧之欲扬先抑:以抑起扬,深入人心

【技法说明】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方法在写作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能使到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考试要点】

1.“欲扬先抑”既可写人,也可写物,只要运用得当即可。

2.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3.“抑”与“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强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范文举例与技法点津:

摆渡的老哑巴

那河,蜿蜒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他默默接过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送着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他蹒跚的脚印。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呆地望着天。“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在微风中。我为了以免目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坐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正在运时,老哑巴纵身跳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得快哭了,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村民哈哈地笑着,弄得我颇有几分尴尬。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可不见了老人的影子。几天后,我从乡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老人不平凡的故事,那位聋哑摆渡人,搭救一个落水儿童时,终因体力不支,静静地安息在伴随他渡过千万次船的河里。当我再一次走过这个渡口的时候,对老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好动人的一面。静静地站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老伯伯,谢谢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蜿蜒()蹒跚()利索()尴尬()

2)“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这一段是外貌描写,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文章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起个小标题。

4)作者对老哑巴的称呼有何变化?这表明“我”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5)读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也被老哑巴的行为感动了,联系本文中心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技法点津】

一、、先抑后扬

先写摆渡人长得丑,再写他心灵美。重在突出人物的心灵美。

(二)、设置悬念。

指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直接写出事情的结构,以吸引读者的写法。在文章的开始设置悬念,往往能抓住读者的心,使之急欲寻找答案,探其究竟。《摆渡的老哑巴》一开头便引人入胜,不仅以优美的语言对“那河”、“那船”进行了描写,而且还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悬念: “正因为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这时读者不禁要问了:摆渡人是谁?那感人的故事指的又是什么?这样,疑团便吸引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急于往下读,这是优秀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三)、选材典型。

一篇好的写人作文,除了有新颖的构思和立意外,还需要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去表现对象的美好品质,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起来,显得有血有肉,不然就会显得空洞无味。在写人时,所选取的事例材料,必须要新颖典型,言他人所未言;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摆渡的老哑巴》中,作者选取了“无偿摆渡”、“帮捞拖鞋”和“勇救小孩”三件事,由小到大,层层深入,歌颂了老哑巴善良勇敢的美好品质。

(四)、对比鲜明。

通过前后不同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变化等的对比,表现人物正面的美好品质和精神面貌。《摆渡的老哑巴》中,“我”先是看不起老哑巴,认为他样子长得非常丑,而且“傻”,所以总不愿意接近他,甚至连坐船的时候也要坐到船尾去,以免目睹老哑巴的尊容。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却帮“我”捞回了“我”掉在河中的拖鞋,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人英勇地跳进了河里,救了一个儿童的命,而他却终因体力不支而永远安息在那条他辛苦了一辈子的河里。老哑巴的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由衷地说了一声:“老伯伯,谢谢您!”这一声,不仅包含了“我”的敬佩之情,也包含了“我”的感激之情和愧疚之情,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同窗好友

孙文是我的同窗好友。他个子矮矮的,人黑瘦黑瘦的,但总是精神十足。脸略微有些长,本来不大的眼睛就显得更小了,而额头和颧骨却又显得十分突出。难怪有的同学给他取个绰号叫“祖先”,说白了就是类人猿。但我却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有益的东西。

他学习认真,成绩不错。平时总喜欢帮助别人,班里搞卫生他总抢着做。老师常常表扬他。

我更敬佩他那种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又一次体育课测验跳绳,我虽然刚刚及格,但已经满足了。孙文的成绩是良,我得去祝贺他。下课了,我到处找他,终于在西院看到了他。天呀,他还在练跳绳呢!你看他左摇右晃,双手无力地甩着绳子,绳子已经抡不圆了,豆大的汗粒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落下来。我真是又生气又心疼,冲着他囔道:“你不要命了,考了良还练什么?”他停止了跳绳,用手捂着胸口,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我……要的……要的是优。”听到这里,我心里很惭愧。是呀!我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

我的好友孙文就是这么一个人,学习认真,乐于助人,自强不息。他既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好榜样。【学生阅读并思考】:

1、本文写了孙文哪些特点和品质?他最突出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来突出他的这个特点和品质?

2、请找出描写孙文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

3、请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

读下面的作文,说说作者写出人物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写。

“小馋猫”同桌

我的同学是一个小馋猫,每天中午吃钣时,他总是不停地向别人要点心。如果装菜的锅子里还有多余,他便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菜锅跑去。有时为了得到一只鸡腿或一根火腿肠,他甚至愿意为你翻一星期椅子。

还不,今天中午,他病又犯了。今天中午,荤菜是肉丸子。这可是他这只小馋猫最爱品尝的食物了。瞧,刚轮到他盛饭,他便开始四处搜索起来。不一会儿,他的目光便落在了排在前面的唐天宇和徐文莉身上。只听见他说:“喂,你们不是不吃肉丸子吗?那就别浪费了,给我吃,好不好?”没人回答,他问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徐文莉有一点不耐烦了,她说:“哼,没门,我们就是不给你,馋死你!”于是他俩故意没有要肉丸子。这下他好像一个漏了气的气球,垂头丧气地从讲台前走了下来。

菜已分完了,老师说锅里还有一颗肉丸子。一听到这话,他就活跃起来,两只脚早已跨在了过道上,身体前俯,两手托盘子,眼睛盯着上面的锅子,嘴里低声叫着:“五、四、三„„”等着分菜的同学下来。就在他数完二时,老师端起了装有肉丸子的锅子,向我们这边走来。顿时,他停止了倒数,直叫:“给我,给我„„”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老师只是朝他微微一笑,便走到叶梦强的桌子边说:“今天,叶梦强表现特别好,这颗肉丸子就奖给他了,省得一些小馋猫又来抢。”看来老师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他也只有眼红的份了。

篇6:小学写人习作评语

2. 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3. 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4. 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5. 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6. 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7. 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8. 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的一大特色。

9. 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10. ,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11. 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12. 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13. 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14. 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15. 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篇7:小学写人习作指导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那个角落里传出。因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前进。

这个拉二胡的人大概四十多岁了。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凹凸不平的青筋

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他拿着这个二胡,用二胡拉出一些不知名的曲子。他时而露出笑容,时而突然停止奏乐,时而好像回味着他拉的曲子。

他的前面有一陶瓷碗,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时不小心弹开了。他立刻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

天色快接近黄昏,人都快走光了。我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但又犹豫地收进去。

这老人突然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拉二胡的老人(潘老师修改并点评)戴山学校501班褚师路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就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角落里传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开头就很吸引人!好的开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拉二胡的人大概六十多岁。他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和凹凸不平的青筋。外貌描写很细致,刻画出一位饱经沧桑又似乎穷困潦倒的艺人的形象!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时而露出笑容好像沉醉其中,时而突然停止奏乐紧锁双眉,时而忆往事。刻画老人的神态,力求表现他对音乐的沉迷和对往事的留恋。的前面有一瓷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弹。他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细节描写(详尽地描写细微的动作),表现老人的沉稳和淡定。

天色近黄昏,围观的人都快走光了。我似乎想起点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一元,伸出口袋又犹豫地收进去 老人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然后,在渐渐笼罩的暮色里,他又沉醉在自己的乐声里了……

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刻画老人的饱经沧桑、痴迷音乐、从容淡定、自得其乐。外貌的描绘、神态的描摹、动作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我的犹豫,都集中指向这一目的!

拉二胡的老人(正稿)戴山学校501班褚师路

放学了,刚踏出校门,就隐隐约约听见一阵优美悦耳的二胡声。二胡声从那个被人们围绕的角落里传出。人太多,我和朋友只能从大人的胳肢窝下慢慢地挤进去瞧。

拉二胡的人大概六十多岁。他戴着一顶破烂不堪的草帽,穿着一身被补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黑白相间的帆布鞋。草帽下一张清瘦的脸,还有皱纹,还有折纹,还有螺旋纹。手背上像被刀划过,有裂痕和凹凸不平的青筋。

他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个复古又破旧的二胡,时而露出笑容好像沉醉其中,时而突然

停止奏乐紧锁双眉,时而闭眼沉思似乎在回忆往事。

老人的前面有一个瓷碗,里面有一角两角的硬币,也有一元的硬币。我的朋友从口袋里拿出一元硬币,扔到碗里,硬币从碗里弹出去。他慢慢睁开眼睛,注视着硬币滚动的方向,直到朋友将硬币捡起来放入碗中,他才轻轻地闭上眼睛,继续奏乐。

天色已近黄昏,围观的人都快走光了。我似乎想起点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一元硬币,伸出口袋的一刹那,又犹豫地收进去,但终于蹲下放进那个瓷碗里。

老人微微点了点头,轻轻地说:“还想听吗?明天再来吧。”

篇8:小学写人习作指导

喜爱读文学作品的人一定对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印象深刻: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态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也一定不会忘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路遥笔下的孙少平。这些人物之所以在读者心中如此鲜活, 让人过目不忘, 源于作者对人物特点和个性的细致刻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都希望学生笔下的人物是鲜活的、灵动的。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时代, 网络视频广泛流行。网络视频的便捷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受众人的喜爱, 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试想, 如果把网络视频应用到小学生的习作课堂中去, 将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声、形、色、光并茂的网络视频还原了真实的人物和生活场景, 为学生写活人物提供高效的多媒体素材, 有效解决小学生写作“言之无物, 言之无序”的困难,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小学生写人习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目前, 小学生的习作主要是写人、写事。众所周知, 写事离不开写人;写景, 亦是景中有人;想象作文, 也有虚拟的人物刻画。归根结底, 小学生的习作大部分都在写人。然而, 小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常常让教师看了哭笑不得。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写人物外貌如出一辙。“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一对弯弯的眉毛, 一张苹果似的脸蛋, 一张樱桃小嘴”经常出现在小学生的外貌描写中, 甚至不分人物的年龄、性别。二是人物干瘪, 平铺直叙使得人物无血无肉。没有通过具体事例描写人物, 不生动具体。三是写出来的人物没有个性。不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展现人物个性。

(二) 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笔下的人物如出一辙呢?笔者分析, 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所写人物没兴趣, 根本没有经过仔细的观察就信口胡诌;二是对所写人物的个性不了解, 印象不深刻就七拼八凑;三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人物刻画技巧。在第一次接触写人的作文时, 教师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 不可能做到深入细致;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完全掌握教师所讲的要领;更有一种共同的现象是家长错误地引导孩子看作文书, 孩子往往会参照作文书上的范文, 并先入为主。如果是写人, 便将书中人物的外貌嫁接到要写的人物身上, 并屡试不爽。

那么, 如何让学生笔下的人物变得不一样, 甚至“活”起来?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多读名家对人物描写的文章, 教师的指导等等。2012 年9 月, 笔者参加了中山市坦洲镇五校联合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在实践研究中, 笔者与其他研究教师一起将视频引入写人的习作教学中,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人难的问题。实际上, 视频在小学写人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三、视频在小学生写人习作课上的应用

(一) 视频引入, 激发学生对“人”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1]。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由此可见, 要想小学生写好“人”, 首先得有兴趣, 包括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写作对象的兴趣。小学生虽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却对身边的人熟视无睹, 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身边的人无“兴趣”。因为没有兴趣, 所以就没办法记住身边的人。因此, 当要学生写《我的老师》时, 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是“同一个”老师。而如果能利用视频的声音、光、影和动画效果, 就能激发起学生对“人”的兴趣[2]。他们可能会大声叫起来:“这不是我们的李老师吗?”“你看, 他的头发真奇怪!”“他的嘴张得好大哟!”带着这样的兴趣, 他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许多不同, 为“写活”人物埋下伏笔。

笔者2013 年9 月接手一个五年级新班的语文教学。有一个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错, 但非常奇怪的是, 布置的日记和作文作业, 她从不动笔。笔者感到十分纳闷, 耐心询问为什么不写作文, 她满脸羞愧地说“不会写”。笔者告诉她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兴趣的内容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并鼓励她尝试着写, 但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效果。看来, 该女生平时不善于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导致她言之无物, 不知从何入手。笔者借课题实验的契机, 在习作课上引入了视频辅助教学。视频的音、像、光和动感牢牢地牵引着学生的神经, 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也激发了他们对“人”的研究兴趣, 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人。记得那是一堂关于“感恩父母”的习作课。课堂上, 笔者播放了两个有关父母关爱孩子而孩子却视而不见甚至厌烦的视频, 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 并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他们或感动或愧疚, 写作时文思泉涌。也就是在这节作文课上, 该女生写下了笔者接手教该班来的第一篇作文。虽不长, 也不得要领, 但视频中人物的再现, 引发了她对“人”的兴趣和对写作的兴趣。她终于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不同时段的视频引入前后习作教学前学生作文评估情况汇如右表1 所示。

表1 是网络视频引入笔者的习作课堂前和引入一年后学生作文评估情况对比分析表。从表1 中可以明显看出, 经过一年的实践, 学生喜欢写作文的人数明显增加了, 文章也越写越长了, 得分也越来越高了。

(二) 场景再现, 写出“不同”的人

小学生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 主要原因是不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活片段。而视频可以帮助我们留住瞬间的精彩, 能够使场景再现, 甚至重复播放, 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人。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 可以多角度拍一段最熟悉的老师、同学或亲人的生活视频, 在课堂上应用。指导学生从外貌上观察:千人千面, 没有两个人的相貌是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 也有他们的不同之处, 所以, 在描写人的外貌时, 要写出他 (她) 的与众不同。

从外貌上区分人, 这还只是写人的第一步。要展现人物的不同, 还得从个性入手。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 刷浆时必穿一身黑, 干完活, 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这就是典型的个性描写。如何能让学生在习作课堂上写出人物的个性呢?让视频再现场景, 还原人物, 可帮助学生写出“不同”的人。

例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课上,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刻画人物的个性, 笔者“偷拍”了一段学生下课后自由玩耍的视频。上课后, 笔者要孩子们学生以视频内容为焦点, 以“我的同学×××”为题写一个片段。平时, 学生在写某个人时, 总是一句话完事, 没有具体的人物个性刻画。这次, 笔者适机引导学生边看视频上的场景, 边细致观察他们要写的某个同学的表现。孩子们学生看得哈哈大笑, 写出来的同学也个性不一, 生动鲜活。小超同学写道:“我的同学志豪是一个特别容易发怒的人。他动不动就生气发火, 还很暴力。同学们都怕他。这不, 下课了, 他的同桌小伟不小心把他的书弄掉在地上了。小伟还没来得及捡, 志豪马上就嘟起了嘴, 皱起了眉, 脸红脖子粗地朝小伟大吼:‘你干嘛把我的书弄掉了?’随即, 拿起自己的水瓶就准备砸向小伟, 幸好被旁边的小俊阻止了。”一个大家平时所熟知却又难于刻画的志豪同学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渐渐地, 学生抓住了写人的要点, 掌握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视频在习作教学中的引入, 如源头活水注入孩子们的心田, 让他们言之“不同”。

(三) 捕捉镜头, 写出“饱满”的人

在写作初期, 学生写出来的人是干瘪的。众所周知, 写人离不开写事。要想把人写“活”, 还得教会学生捕捉生活镜头, 通过具体事例让人物饱满起来。但小学生未必能做到这样。笔者曾对自己所教的班做过一次统计:全班共有47 人, 写作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结果, 有38 名学生没有通过具体的事例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人, 文章显得空洞无物;只有9 名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 文章读起来就生动饱满。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镜头, 将人物形象写得生动饱满, 在习作教学中适当引用视频辅助教学可提供鲜活的素材。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常常出现在小学生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写清洁工。这本是一件好事, 但学生笔下的清洁工都是“干瘪”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关注和接触清洁工人, 也并不了解他们每天是怎么工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 一是让学生跟踪调查了解, 二是利用视频辅助了解。在情况允许时, 前一种方法更具实践意义。但如果在课堂上, 后一种方法可以还原清洁工人的真实工作情况, 能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进而对清洁工产生由衷的敬佩。在教学这一习作前, 笔者一方面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自己最敬佩的人, 另一方面亲自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了超市的收银员、站岗的警察、工地的农民工和扫地的清洁工。习作指导课上, 笔者把拍摄的视频短片搬到了课堂。鲜活的素材让学生笔下的警察、农民工和清洁工人生动饱满起来。

表2 是笔者所在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前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对比分析。从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实验前非实验班级无论平均分、合格率还是优秀率均高于实验班, 尤其是优秀率。这也表明, 实验前, 非实验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优于实验班。

图1 和图2 是网络视频引入小学习作教学一年后, 笔者所带的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学生作文水平测试成绩扇形分析图。不难看出, 原来写作水平低于非实验班的实验班级,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80 分至100 分的学生占了全班人数的65%, 而7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少于非实验班。也就是说将网络视频引入习作课堂的效果是不置可否的。

四、思考与建议

网络视频在小学生写人习作教学中固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使用时教师要把握好火候时机。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 宁缺勿滥

并不是所有写人的习作课都有合适的视频可用, 也并非每节习作课都必须使用视频。写作来源于生活, 如果在习作课上仅仅是为了能用上视频而选取一些毫不相关的视频, 不仅对学生的写作没有丝毫的作用, 而且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所以, 教师选取的视频必须是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熟悉的人, 以确保写作素材的“鲜活”和有话可说。

(二) 宜短不宜长

一般来说, 在习作课上, 播放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 要控制在8 分钟内;视频的个数也不宜太多, 不要超过两个。不然就会喧宾夺主, 也会转移小学生的注意力, 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 适机指导是关键

播放视频时, 教师要相机指导学生观察:注意什么人, 关注哪些细节, 用什么方法进行人物描写, 怎样结合具体事例写人……写法指导要“鲜活”。

只有把握好了视频使用的火候时机, 才会让视频真正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小学生笔下的人物也才会“鲜活”起来。

经过近三年的探究, 笔者发现, 不仅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 学生笔下的人物也各具特色, 逐渐变得生动、饱满和鲜活起来。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究过程, 同时又是一个有效的探究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最新修订版) .

上一篇:银行与XXX公司工程机械按揭业务操作指引下一篇:电梯招标技术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