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

2024-06-02

《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通用3篇)

篇1:《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

一、爱玛的主观缺陷

终其一生, 爱玛都是在束缚中前行的, 她带着这种枷锁在生活面前去追寻自己希望的幸福生活, 可是在她的生命中, 爱玛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规定着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 人生的价值到底该体现在哪里, 她只是想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但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她拥有一个美好的爱情和丰裕的经济基础, 所以当她将她全部的经历投入到爱情当中, 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爱玛命运的悲剧根源在于太容易把幻想当做现实, 当现实无法满足她的时候, 或者现实让她失望时, 她会努力追寻。追求切合实际的幸福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而背离了生活的轨道的追逐只能是自食其果。当爱玛待字闺中时, 她像所有少女期待着自己的爱情能够充满着浪漫和美好, 她所期望的爱情就像小说里那样。她哪里知道爱情并非是一厢情愿的臆想, 这也成为爱玛悲剧命运的开始。她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丧偶的中年医生, 那时候的爱玛期望自己能够拥有上流的那种生活, 梦想着传奇梦幻故事。但当她发现生活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她便开始向生活进行着疯狂的反扑, 这种反扑更像是飞蛾扑火。

其次, 爱玛对于生活是毫无规划可言的, 对于她来说, 生活就是尽可能让自己舒坦, 其次再考虑现实的压力。换句话来说, 爱玛的单纯害了她自己。她太相信美好的爱情, 太相信生活本该就是富丽堂皇的上流生活, 不论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 爱玛的性格总是保持着恒定性, 她不可能被社会改变, 所以她的单纯和我行我素成为悲剧命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爱玛相信美好的爱情, 于是她会去包养两个情夫, 情夫们的甜言蜜语、风度翩翩让爱玛失去了自我, 但现实就是爱玛理想化的性格和情夫们的现实态度让爱玛为了维持这段荒谬而美好的爱情, 想方设法从家里弄钱, 当家里没钱的时候她就去借高利贷, 以至于债台高筑。当理想的爱情化为泡影的时候, 这棵压在她心里的最后稻草绳就此断开, 爱玛的心理防线就此崩塌。单纯逃不过现实的残酷, 美好的一切在福楼拜的眼中只是昙花一现, 如果没有现实的心, 再美好的事物终将不可避免地化为泡影, 如果福楼拜不将这种美好磨灭的话, 爱玛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最后, 爱玛的悲剧性命运还在于她对于信仰是毫无底线可言的, 只要能够得到爱情, 哪怕这种爱情注定不可能长久她也在所不惜, 因为她的梦想就是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 可以过上上流的生活。对于这种虚幻的美好爱情, 她可以为之疯狂, 可以不要上流的生活, 可以不要现实的生活, 不顾任何代价, 只要有虚幻的生活作为前提, 其他的都是后话。这就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舍弃了人生最基本的底线的可怕之处, 而爱玛本身不具有解决现实困顿的这种能力, 所以这一切注定是要走向灭亡。

二、社会的残酷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本性不坏, 崇尚美好的爱情也没有错, 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厄运, 整个社会是逃不了干系的, 福楼拜用看似冷漠的手法续写着发生在爱玛身上的一切。爱玛的死不仅是她自身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 努力地寻找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19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处于兴盛时期, 传统的制度走向衰落, 宗教信仰开始松动。诚然, 就其整体来说, 这场运动无疑是正确而伟大的, 但是其可悲性在于这个时代催化出许多的流氓无赖, 这既有上流阶层, 也有下层民众, 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他们, 而传统的宗教信仰中的精华也被他们遗弃得一干二净。

故而福楼拜笔下的上流阶层虚伪冷漠, 在爱玛春风得意的时候, 他们伺机在其中捞得利益, 上行下效, 与爱玛接触到的其他人也是如此, 商人、情夫、医生都是如此, 他们无不是对爱玛花言巧语, 极尽夸赞之能事, 而在爱玛失意落魄的时候他们都唯恐避之不及。故事的结尾做了这样的叙述:商人勒乐要逼她还债, 把全部八千法郎的借款还清, 否则以家产抵押。爱玛无奈去向勒乐求情, 要他再宽限几天, 但他翻脸不认人, 不肯变通。爱玛去向赖昂求援, 赖昂骗她借不到钱, 躲开了。她去向律师居由曼借钱, 可是这老鬼却乘她眉急之际想占有她, 她气愤地走了。最后, 她想到徐赦特去找罗道耳弗帮助。罗道耳弗竟公然说他没有钱。爱玛受尽凌辱, 心情万分沉重回到家, 爱玛吞吃了砒霜。她想这样一来“一切欺诈, 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 都和她不相干了”, 最后她在丈夫和孩子的守护下凄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在社会的摧残下, 逐渐迷失了方向。可以说, 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与她的缺点有关联,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社会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这也是小说中主人公命运悲剧性原因的根本所在。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来源于其自身对于爱情、名利的疯狂追求, 整个当时的法国社会也是扼杀爱玛生命的帮凶。本文将以爱玛的主观因素和爱玛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来分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命运形成的缘由。

篇2:《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

【关键词】简·奥斯汀 成长小说 爱玛 人格 道德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第五部小说,作者于 1814 年动笔,1815 年完稿。在知名度上,《爱玛》并不像《傲慢与偏见》那样为众人熟知,但在描写世态众生上,她比别的作品更有深度,因而被不少评论家视为作者最成熟的小说。奥斯汀本人认为,爱玛是“一位除了我自己外谁也不会非常喜欢的女主人公”。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好给人做媒的富家小姐,小说以此为主要情节推动力,通过描写爱玛为侍女哈丽特寻找理想结婚对象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爱玛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的犯错,最终在自我反省及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爱玛渐渐成熟,成长起来。

一、成长小说的定义及特点

1.成长小说的定义。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到达(圆满的,或虽不圆满但尚称释然的)尾声。一言以蔽之,成长小说是以人物成长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们成长经历与体验的小说。

2.成长小说的特点。就成长小说的特点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成长小说的主干是成长过程。人的成长过程是极其复杂且漫长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成长。成长小说就是选取人物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将其真实且完整的呈现。由此可见,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们可以不局限于青少年这一范围内,成长寓意的是人格和道德层面或人生境界的提升,与年纪的长幼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成长小说的情节发展需具有曲折性,一般模式为:天真——迷茫——考验——失去天真——顿悟,最终以主人公认识自我为结尾。并不是所有的成长小说都严格按照这个模式来发展情节,但大都符合这种发展逻辑,即从顶峰(自我认识)到谷底(历经磨难)再到新的峰顶(重新认识自我)的一系列过程。

再次,从结果来看,主要人物在历经各种磨难或经历各种错误,最终获得了对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认识并不一定等同于提升,在某些成长小说,人物还未获得提升就已经被生活摧毁。

综上所述,《爱玛》这部小说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成长小说。

二、《爱玛》中女性成长的三个阶段

《爱玛》中的主人公为爱玛,小说以她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同时穿插描写另一女性——哈里特的成长蜕变。

爱玛的成长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爱玛作为伍德豪斯家的二女儿,聪明漂亮又有着显赫的家境,母亲早亡,姐姐远嫁,管家泰勒小姐对其管教很宽松,而父亲只关注其身体健康,爱玛从十二岁开始就开始打理自家庄园。爱玛有些自以为是,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就爱玛看来,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的婚姻完全是她一手撮合而成。在泰勒小姐婚后,爱玛一度感到悲伤和失落。这时,哈丽特出现了,作为爱玛的侍女,哈丽特不算聪明,性格温顺,这恰恰符合爱玛的胃口——她可以作为哈丽特的人生导师来安排她的婚姻。爱玛为哈丽特看中的第一个结婚对象,是牧师爱尔顿。在爱玛看来,爱尔顿脾气好,心肠好,又有着令人尊敬的职业,哈丽特应该和爱尔顿结婚而不是和农夫马丁。爱玛甚至把爱尔顿写给她的求爱字条说成是写给哈丽特的。让爱玛出乎意料的是,爱尔顿后来向她求婚了。爱玛感到又羞愧又自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阶段:爱玛没有立即走向成熟。她继续再为哈丽特寻找理想伴侣。这一次她相中了年轻、高大、英俊的弗兰克·丘吉尔,韦斯顿先生的儿子。尤其是当哈丽特受到一群吉普赛人攻击时,弗兰克救了她时,爱玛确信两人已经有了感情,尽管弗兰克和爱玛之间也会暧昧的调情。这次她没有过分干预,而是暗中计划。此时的哈丽特也已经芳心暗许——她爱上了见多识广的绅士奈特利先生。更出人意料的是,弗兰克与简早已订婚。爱玛的第二次乱点鸳鸯谱也以失败告终。在有一次外出去盒山的短途旅游时,爱玛因为一直对贝茨小姐心存偏见,对其出言不逊,伤害了贝茨小姐。奈特利先生因此指责了爱玛。爱玛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非常难过,她反省了自己并在第二天就去拜访了贝茨小姐,主动修缮了两人的关系,并从内心深处,平等的看待贝茨小姐。相较上一阶段的成长,爱玛在道德上更为提升,她不仅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更在思想与行动上做出相应改善。

第三阶段:弗兰克与简的秘密订婚,哈丽特爱上了奈特利先生,这多重的打击让爱玛一时间承受不来。与此同时,她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她真正爱的人正是奈特利先生,她开始渴望婚姻,渴望与奈特利先生结婚。当她再次审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时,她意识到:要尊重并且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安排别人的命运。爱玛就此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也收获了理想的爱情。

哈丽特的成长也伴随其中,她从最开始对爱玛的盲目崇拜,由于受到爱玛的误导产生了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爱情也失去原有的判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错误后,哈丽特最终回归本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成长的原因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他人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给予主人公以启迪、参考对比甚至是毁灭。在这些影响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地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个人生活的方向。首先小说《爱玛》中所表现的是18-19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因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英国的封建阶级开始注重人性,肯定人性,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在爱玛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先进人物——奈特利先生,他始终在爱玛身边提醒与鞭策爱玛去关爱别人,尊重他人。每一次爱玛犯错,都伴随着奈特利先生对其直言不讳的训导。奈特利先生犹如道德的准绳,一次又一次的比对出爱玛身上的不足与阴暗面,帮助她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小说中爱尔顿、弗兰克这样的代表旧势力,带着浓重门第观念的封建阶级代表,他们很多丑恶虚伪的行为如同镜子,让爱玛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反省,不断改良自己的行为。同时爱玛的女伴哈丽特作为另一面镜子,在爱玛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哈丽特身上有着爱玛所不具有的好品质,她宽厚,善良,谦卑且真诚。因为爱玛对她婚姻的横加干涉,导致她一次次和对的感情擦身而过,她并没有因此责怪怨恨爱玛,仍然与爱玛真诚相待。从她身上,爱玛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唤起了爱玛对比自己地位低的同伴的尊重。从而实现了她的成长。

四、总结

奥斯丁的《爱玛》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们的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们是如何在人格以及道德上的成长与提升——她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判断和应有的选择,她们渐渐走出封建门第的束缚,去勇敢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该小说如同教科书一般,昭示着女性在追求幸福婚姻的路上,时刻要铭记追求幸福的路本身就是一条自我完善,自我成长之路。这一点不仅对当时的女性有指导意义,对当代女性的成长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云霞.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简·奥斯汀.祝庆英,祝文光译.爱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马吉莱恩.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2003.

篇3:《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

为了理解语篇的全部意义, 应该积累一些语用知识, 知道如何通过一些语句的表面意思来领会其深层意思。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 它是用来研究语言是怎样被人们使用来进行交际的。对语用学可以作多种不同的定义, 但关键是要认识到语用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研究, 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的意义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一般应包括这些方面: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3﹞, 而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则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格赖斯 (Grice) 的“合作原则”、利奇 (Leech) 的“礼貌原则”、以及布朗 (P.Brown) 和莱文森 (S.Levinson) 的“面子理论”, 分析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

《爱玛》 (Emma) ﹝4﹞被公认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小说, 小说中对世态人情的描写颇有深度, 以女主人公爱玛如何从一个自命不凡、喜爱一意孤行地为别人做媒的富家小姐, 而逐渐步入道德完善和情感成熟的过程为主线, 通过另外两位主人公奈特利先生与哈丽特小姐的角色塑造, 以及爱玛与两人大量的对话, 正是为了见证爱玛心理的成熟过程。奈特利先生总是及时纠正爱玛所犯的错误, 而与哈丽特小姐的对话更加能折射出爱玛真实的想法与逐渐领悟成长的过程。

一般而言,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加强故事人物情感交流, 推动故事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人物对话的描写, 作者才能建立起小说的骨架, 使情结发展到高潮, 从小说的对话中, 通过语用学的分析, 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话语含意和人物各自的性格。话语一般是按照合作原则来展开的, 但为了使故事情结曲折, 人物个性鲜明, 往往又违背合作原则来传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这样可以使会话更加生动有趣, 耐人寻味, 因为小说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态度、思想活动等往往体现在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之中, 也是作家用来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 并可从中体现小说中人物的社会权势关系, 更加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本文运用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 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挖掘对话表层含义下的言外之意, 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达到突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格赖斯 (Grice) 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是他在1967年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讲座中阐述的, 后又在《逻辑与会话》 (Logic and Conversation) ﹝5﹞中详细作了阐述。格赖斯认为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互相配合, 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这就是“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又包括四大准则, 每个准则下面又包括一些次准则:A.数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a) 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B.质量准则 (Quality Maxim) :a) 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b) 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相关准则 (Relevant Maxim) :要有关联。D.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a) 避免晦涩:b) 避免歧义;c) 简练 (避免罗嗦) ;d) 井井有条。

格赖斯的主要贡献在于, 他发现每当违反一项准则时, 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implicature) 。“会话含义”是根据“合作原则”推断出来的, 也即“言外之意”。同时他也注意到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 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原则, 这就使得听话者要通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推测出话语的真正含义。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

虽然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 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表达如此之多的话语间接含义。英国语言学家利奇 (Leech) ﹝6﹞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以及布朗、列文森的礼貌模式基础上, 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 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原因。正是出于礼貌, 人们才会采取不同的语用策略以遵守或违背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提出, 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 丰富发展了“会话含义”理论。利奇发现, 不少情况下, 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和需要, 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把不礼貌的意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Leech的礼貌原则有以下方面:1) 得体准则 (Tact Maxim) ;2) 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 ;3) 赞誉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5)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6)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是要尽量使自己吃亏, 而使别人获利, 以取得对方的好感, 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运用礼貌原则的过程中, 应注意到语境是决定礼貌原则的一个重要变量, 离开了语境, 礼貌与否就无法判断, 所以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 语言形式不能孤立的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 在一定语境下有礼貌的话, 在另一语境下就可能显得不够礼貌, 所以礼貌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三、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1967年, 美国社会学家艾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首先提出了“面子”的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 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 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7﹞。1978年, 英国剑桥大学布朗 (P.Brown) 和莱文森 (S.Levinson) 在他们合著的《礼貌——语言使用的一些普遍特征》﹝8﹞中沿用了美国学者戈夫曼的“面子”概念, 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facesaving theory) 。他们指出, 礼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 (face) 的手段, 这也是他们礼貌原则的核心思想。他们将这种面子分为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面子 (positive face) , 即希望受到称赞、恭维和接受,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另一种则是消极的面子 (negative face) , 即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摆布和侵犯, 自己的行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为的自由。此外,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许多交际行为都会对面子造成威胁, 因此会产生面子威胁行为 (FTA, 即face-threatening acts) , 若采取礼貌手段便可减少面子受到的威胁程度。他们的面子理论与利奇的礼貌原则作为补充, 有效地解释了人们为何违背合作原则以及如何领会会话含义。

四、小说《爱玛》中对话的语用分析

下面, 作者通过从小说《爱玛》中选取的对话, 分析如何运用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与面子理论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

‘He is very plain, undoubtedly—remarkably plain:--but that is nothing, compared with his entire want of gentility.I had no right to expect much, and I did not expect much;But I had no idea that he could be so very clownish, so totally without air.I had imagined him, I confess, a degree or two nearer gentility.’

‘To be sure, ’said Harriet, in a mortified voice, ‘he is not so genteel as real gentlemen.’

爱玛一向以为别人做媒为乐事, 自从结交了哈丽特, 便一心为她张罗。她很快相中牧师埃尔顿先生, 认为他与哈丽特很般配, 于是处处制造两人相处的机会。与此同时, 青年农夫马丁钟情于哈丽特, 但爱玛单方面认为马丁出身卑微, 没有教养, 缺乏绅士风度, 却未考虑到哈丽特也并非出身名门, 而实际上朴实谦逊又有头脑的马丁恰恰与哈丽特十分般配, 两人相处也很融洽, 相互之间也有爱慕之情。但是爱玛总在哈丽特面前尽量贬损马丁, 而哈丽特又十分在意与爱玛之间的情意, 碍于面子, 只能违心地应和爱玛说马丁确实不够绅士, 这显然是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因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同时也保全了爱玛积极的面子, 维持了两人的友谊。

正当爱玛撮合哈丽特与埃尔顿的计划进行的顺利之时, 哈丽特收到了马丁先生的求婚信, 不知该如何回复, 于是与爱玛商量对策。

Harriet was silent.With a little reserve of manner, Emma continued:

‘You mean to return a favourable answer, I collect.’

‘No, I do not;that is, I do not mean—What shall I do?What would you advise me to do?Pray, dear Miss Woodhouse, tell me what I ought to do?

爱玛看到哈丽特沉默、拿不定主意, 便故意问道:“这么说, 你想给他个肯定的答复了?”哈丽特怕爱玛看穿她的内心, 马上给予了否定回答, 继而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间我们又能很明显的察觉她犹豫不决的态度, 其实内心深处她是爱着马丁的, 但她性格最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 做事缺乏判断力, 过于依赖他人, 这点可以从以上连续三句疑问句中看出来。因此在此段对话中哈丽特仍然是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 因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I shall not give you any advice, Harriet.I will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t.This is a point which you must settle with your own feelings.’

‘…I thought it my duty as a friend, and older than yourself, to say thus much to you.But do not imagine that I want to influence you.’

爱玛不愿过早显露自己的心迹, 因此总是以局外人自居, 摆出一副不愿对他人选择发表意见的姿态, 而事实上心里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哈丽特尽快放弃马丁, 进而依照她的意愿选择埃尔顿先生。因此以上的话根本不是爱玛心中真实的想法, 有悖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同时, 爱玛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十分隐晦, 容易产生歧义, 因而爱玛的话又违背了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 使哈丽特误认为爱玛真的是让她自己做出选择。但与此同时, 她这样说符合礼貌原则的面子原则, 即维护了哈丽特的消极的面子, 使其行为表面上不受干涉和阻碍, 貌似有自己选择的自由。

‘Miss Woodhouse, as you will not give me your opinion, I must do as well as I can by myself;and I have now quite determined, and really almost made up my mind—to refuse Mr.Martin.Do you think I am right?’

‘Perfectly, perfectly right, my dearest Harriet;you are doing just what you ought.While you were at all in suspense I kept my feelings to myself, but now that you are so completely decided I have no hesitation in approving.Dear Harriet, I give myself joy of this.

当哈丽特在爱玛的诱导下最终就要做出拒绝马丁求婚的决定时, 爱玛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认为哈丽特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这和她之前的态度, 即不干预哈丽特的决定完全背道而驰, 行为明显地前后矛盾, 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即避免歧义, 体现了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 即称赞哈丽特拒绝马丁求婚的决定是英明的, 又符合赞同准则, 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使两人的意见取得了一致。同时爱玛的一席话又维护了哈丽特积极的面子, 即希望受到称赞、恭维和接受。

‘I shall never be invited to Abbey-Mill again, ’was said in rather a sorrowful tone.

‘Nor if you were, could I ever bear to part with you, my Harriet.You are a great deal too necessary at Hartfield, to be spared to Abbey-Mill.’

‘And I am sure I should never want to go there;for I am never happy but at Hartfield.’

哈丽特在爱玛百般的诱导下决心拒绝马丁的求婚, 她写的拒绝信也句句是在爱玛的指导下完成的。虽说表面上哈丽特拒绝马丁求婚的态度很坚定, 但是内心里却还是有些许不舍与惋惜, 因此当信真的寄出去了, 她便坐立不安, 满脑子都在想马丁收到信后的反应, 想到自己以后不能再去他们家的农场时, 内心更加悲伤。爱玛为了让她尽快忘掉马丁, 好顺利实行自己为她安排的计划, 安抚地对哈丽特说要是真嫁到了马丁家她该会多么的舍不得, 并强调了哈丽特对她的重要性。哈丽特看到爱玛这么在乎她, 一下子又心软下来, 再一次表达了自己不愿与马丁家来往的决心, 也充分反映了她没有主见的性格。事实上读者轻而易举就能看出哈丽特还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此她为了维护爱玛积极的面子, 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而违背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and as a friend I shall just hint to you that if Elton is the man, I think it will be all labor in vain.”

“I am very much obliged to you, ”said Emma, laughing again, “If I had set my heart on Mr.Elton’s marrying Harriet, it would have been very kind to open my eyes;but at present I only want to keep Harriet to myself.I have done with match-making indeed.I could never hope to equal my own doings at Randall’s.I shall leave off while I am well.”

“Good morning to you, ”—said he, rising and walking off abruptly.

这段对话发生在爱玛与奈特利先生之间。奈特利先生是爱玛姐夫的哥哥, 与爱玛家来往密切, 是爱玛的精神导师, 奈特利先生本人也一直爱慕着爱玛, 但他看不惯爱玛的一些自以为是的行为, 总是当面指出爱玛的不当之处。当奈特利先生得知爱玛替哈丽特回信拒绝了马丁的求婚, 又策划为其另谋高就时, 猜测爱玛物色的对象八成是埃尔顿先生。爱玛见奈特利一眼就看穿她的心思, 识破她的计划, 碍于面子不愿承认, 还说自己只是想把哈丽特留在身边, 不愿再为别人做媒。爱玛此时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明明言不由衷, 却碍于情面出于礼貌原则的赞同准则敷衍着奈特利先生, 暂时维护了奈特利先生积极的面子。而奈特利先生看到爱玛还是顽固不化, 更甚的是还不承认把自己意愿强加于哈丽特身上的事实, 忍无可忍, 起身告辞, 本想愤慨地讽刺爱玛几句, 但出于无奈与关爱, 说了句告辞的话, 表面上似乎与主题无关, 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实则出于礼貌原则的同情准则, 维护了爱玛积极的面子。

‘Upon my word, Emma, to hear you abusing the reason you have, is almost enough to make me think so too.Better be without sense, than misapply it as you do.’

‘To be sure!’cried she playfully.‘I know that is the feeling of you all.I know that such a girl as Harriet is exactly what every man delights in—what at once bewitches his senses and satisfies his judgement.Oh!Harriet may pick and choose.Were you, yourself, ever to marry, she is the very woman for you.And is she, at seventeen, just entering into life, just beginning to be known, to be wondered at because she does not accept the first offer she receives?No—pray let her have time to look about her.’

当奈特利先生一再表示反对爱玛干预哈丽特的婚事, 并列举了种种合理的反对理由, 爱玛仍旧想当然的认为哈丽特受大部分男人的青睐, 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对象。最后还表明自己并未干涉哈丽特择偶, 还表示要让她自己去考虑这个问题。她的自负再一次出于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 夸大了哈丽特的实际条件, 同时也维护了自己消极的面子。

从以上对话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爱玛是一位自负、喜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的姑娘, 哈丽特软弱顺从, 缺乏主见, 做事优柔寡断, 而奈特利先生思路清晰、做事明智, 一直充当着爱玛的精神向导。以上对话只是整个小说的一个情节, 但是通过话语的语用分析, 主要人物的个性却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五.结论

本文是语用学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尝试, 以合作原则中的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为理论基础, 小说《爱玛》作为文本分析材料, 并以主人公爱玛为女友哈丽特做媒为背景, 通过爱玛与哈丽特及奈特利先生之间的一系列对话, 分析了以上原则的运用是如何体现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为读者理解小说中的冲突、主题以及人物性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 对话也是我们分析欣赏小说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话的语用分析, 使人物鲜明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 分析了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 剖析了其中丰富的的会话含义, 分析了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 从而为读者展现了人物性格, 并探讨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

关键词:《爱玛》,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4

[2]胡壮麟, 语用学[A], 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Jane Austen, Emm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5]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J].In P.Cole&J.L.Morgan,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6]Leech, Geoffrey,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7]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爱玛》小说的写作背景】相关文章:

爱玛论文题目05-02

爱玛简介范文05-15

爱玛人物分析04-13

爱玛市场业务计划05-03

爱玛电动车广告策划书04-18

小说评论的写作06-06

小说写作04-18

小说单元写作范文06-03

写作指导小说范文06-03

十大小说写作技巧07-14

上一篇:第9章计划与计划工作下一篇:关于夏天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