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人物分析

2024-04-13

爱玛人物分析(精选9篇)

篇1:爱玛人物分析

爱玛集团

爱玛集团的前身是苏南某一小城镇的服装加工企业。20 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弄潮儿乘机各显神通。爱玛集团的创始人吴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我国沿海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吴源身处交通便利的江南小镇,眼听耳闻,消息灵通,早就看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经过精心的计划和准备,吴源找到了当时担任某一乡镇企业厂长的姐夫,决定挂靠在乡镇企业成立一家服装加工厂。

1982年,吴源的爱华服装加工厂正式成立。最初,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来料加工生产一些简单的衣服和裤子,产品主要面向农村的客户。几年以后,爱华服装厂由于交货及时,质量保证,赢得了信誉,企业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在完成初步的资本积累以后,吴源已经不满足于现状了,他决定转变企业的产品种类,不再仅仅搞简单的来料加工。经过精心的调查研究,吴源看到了西服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1987年从银行贷款,购买设备,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开始生产男装西服,爱华服装厂也随之改名为爱玛服装公司。

应该说,吴源具有一个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他善于把握商机,果断决策,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一些在常人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只要吴源出马,往往在谈笑间就顺利解决了。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精力充沛,心思缜密,敢于创新,具有远见卓识,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更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1992年4月,吴源开始了二次创业。当时正是房地产业蒸蒸日上之际,吴源大胆地在上海投资房地产业,用年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公司获得高速的发展,也令公司在上海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中初露锋芒。在房地产开发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吴源并没有满足现状,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早就瞄准了如日中天的IT行业。早在1982年,他就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经营部,当时只是简单地做些电脑及软件的零售经营活动,1987年开始,吴源迅速加大对经营部的投入,招兵买马,将经营部扩建成爱玛电子分公司,分公司的业务也迅速扩大到电脑维修维护、软件开发设计、网络等,同时分公司也一直在努力寻求合作伙伴,试图扩大经营业务,以便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到目前为止,爱玛集团的业务已经拓展为包括房地产、电子、证券和服装等在内的跨行业多项业务。其中,房地产和服装是该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图一所示为爱玛集团的组织结构。

目前,爱玛集团共有员工400人,其中高层管理者5人,中层管理者15人,在管理层的学历结构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5人。在高层管理者中,除吴源外,还有吴兵,是吴源的堂弟,大学本科毕业,主管服装分公司和房地产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以往一直协助吴源主持公司的日常事务,工作能力一般,但是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总公司的人缘较好;胡冰,吴源妻子的弟弟,负责电子分公司和证券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大学本科毕业,精通目前电子行业的情况,比较实干,为人固执,有较强的自尊心,最讨厌别人说他是靠关系,而不是靠真本领当上这副总经理的。王萍,吴源的妻子,主管爱玛集团的财政大权。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高层人物是高静,她是吴源的远房亲戚,主管公司的办公室工作,她学历低,只是高中毕业,但是她为人泼辣,做事麻利,总公司的很多员工虽然不敢得罪她,但是内心根本看不起她。

随着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人员日益增多,事务也越来越繁杂,吴源已经感到了工作压力,他认为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及时为公司招聘、培养人才,才能突破公司发展的瓶颈。所以,在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吴源已经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纳人才,充实到各分公司的管理层。爱玛集团吸纳人才的途径:除很少一部分是从内部提拔的本公司员工以外,更多是从外部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来的,也有一部分高级管理职位的空缺是通过与猎头公司接洽而填补的。近来,随着海外留学人员回归的热潮兴起,吴源和他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还想招募一些合适的“海归派”人士。

比如现任服装分公司的财务部经理李小丹,当时是非上海生源的大学毕业生,留沪非常困难,但是吴源在面试过后,认为她做事认真,思路清晰,循规蹈矩,适合做财务管理工作。于是果断决定把她留下,还想办法解决了户口问题,使李小丹能够安心工作。事实证明,李小丹确实工作勤奋,业务能力很强,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所以,两年后,她就升任服装分公司的财务部经理。在她的努力下,整个服装分公司的账目清晰,资金运转良好,集团的财务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成长经历相似,随着集团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以及业务的拓展,爱玛集团老总吴源感到目前正面临着许多棘手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频繁的员工流动和离职。吴源一贯认为,人力资源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大集团公司,要想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人力资源是根本,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但是令吴源感到困惑的是,近年来,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了,员工的薪水,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薪水,也越加越多了,但是人员的流动率反而比往年要高了。

吴源曾就这个问题,请过一个咨询公司来诊断。咨询公司的意见是,流动率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层一线工人流动率高,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打工心理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根本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管理层,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离职,原因在于爱玛集团整个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尽管目前公司的规模比以前的那个服装加工厂已经扩大好多倍了。但是,爱玛集团的决策机制还是秉承以往的高度集权化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的做出依然是凭借吴源总经理的经验,下属的一些不同看法很难起到决定作用。另外,爱玛集团几乎所有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权,全部集中在高层决策者那里。也就是说,员工的招聘、加薪、晋升和罢免等等人事权均集中在集团的最高决策层。中层管理人员几乎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只是上下级之间的传声器。爱玛集团的财务权力相当集中,主要是通过部门详细预算的审批来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集团中层管理者几乎没有什么财务审批权力。另外,公司也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缺乏对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同时,集团内部晋升也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的规定。一旦出现职位上的空缺,往往是经理临时任命一个代理人员,然后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填补空缺。

爱玛集团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体制,往往使真正的人才无用武之地,员工心怀不满而纷纷流失。

咨询公司的诊断结果,令吴源深以为然,但是,他感到找原因不是最根本的目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找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几乎所有爱玛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认为,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整改,将给整个集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主要知识点

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规模以及体制的特点所导致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于激励员工,管理者对于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 一般员工与核心人才或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同,企业应该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主人公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爱玛集团的老总,在公司快速成长的同时,吴源发现公司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发展瓶颈在于人才的缺乏,公司员工的流动和离职非常频繁,这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公司一线员工的流失和离职,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打工心理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管理层(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离职,原因在于爱玛集团整个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有限,决策也呈现集权的特点,从而导致员工产生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心怀不满而纷纷离职。

可能的解决方案:

篇2:爱玛人物分析

爱玛的首次亮相,福楼拜通过查理的眼睛这样描绘:“她美在眼睛,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黑颜色。眼睛朝你望来,毫无顾忌,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神情。”爱玛是外省一个富农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会跳舞、绘画、绣花、弹琴,饱读浪漫派作品。在修道院所受到的教育对爱玛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爱玛温顺乖巧,从不和父亲顶嘴;缝垫子不小心扎破手指头,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两口,刻画出她那俏皮、可爱的性格特征;以查理的视角对爱玛的手部的描写,更是刻画出了爱玛纯净、清澈的美丽;她在修道院读书回来,会精心地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送给父亲;虽然她呆在乡下并不开心,但她依然会照顾好父亲的整个田庄;她很时尚,从衣着上的讲究到新式的发型,她都追逐城里人的潮流。“她总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级台阶。”她心里对爱情无限向往,但同时她又保持传统的矜持。婚前,她是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女子。

第二部分结婚之后 搬家之前

嫁给包法利后,艾玛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相对于丈夫那种满足现有生活的幸福,她极力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寻找她梦想中的理想生活,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参加维利侯爵家举办的舞会,成为艾玛思想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艾玛对候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入迷。她怀着羡慕的心情看着那些装扮入时的贵妇人,幻想着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回家后,对舞会的怀念以及对现有生活的埋怨让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是越来越厌烦,不久后她便害了心病。

第三部分 搬家之后

经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绪化,加上她身体渐渐虚弱,包法利医生决定换个新环境,便搬到了永镇居住。在这里,爱玛开始了她的梦幻爱情。一开始,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莱昂正好符合爱玛心中对激情和风雅的向往,他们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赏。所以他们结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一起尽情享受玩游戏的快乐、享受护送礼物的温情。但是这个胆小怕事的男人经过感情的纠结后,始终没有胆敢表达他心中的爱情。而爱玛,她喜欢莱昂,但她对爱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爱情主动光临,这样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严谨的形象,这样才能使黯淡的现实因爱情而升华到理想的境界,正如书中所说的:“爱情,在她心目中一个是突如其来的,有如电闪雷鸣,有如天际掠过的狂飙骤雨”。她渴望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她强迫自己耐心地等待着。但是现实还是残酷的,莱昂最终离开了他逃到巴黎读书,留下可怜的爱玛。从此,对莱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烦恼的中心。

第四部分

第一次偷情

爱玛的第一个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罗道尔夫,他是个情场老手,经常来往于大城市与永镇之间,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他看穿了

爱玛渴望的是什么,乘虚而入。本来就爱幻想,爱浪漫的爱玛在罗道尔夫的撩拨之下,轻易就失足了,并且不可遏制地走向了堕落和毁灭之道。在这个过程中,爱玛的不切实际变本加厉地发展起来。

第二次偷情

爱玛被罗多尔夫抛弃后大病一场愈合不久就去看卢昂看歌剧,恰好碰上了工作后的莱昂,人物形象主要有四点:

(一)依旧沉溺于幻想。即使受到了情感上的欺骗却对幻想的完美男性毫无招架,如她在看歌剧时,她觉得“如果机会凑巧,她本来也可以过上这种生活的,她本来可能认识这个演员,他们可能相爱”;又比如莱昂的一点甜言蜜语就使她嘴唇上露出笑容,“脸上立即容光焕发”,最终投入莱昂的怀抱。

(二)说谎技艺炉火纯青。为了和莱昂幽会,借着问委托书的名义去卢昂住了三天;给夏尔设下圈套以便有合理的理由可以每周去会情夫;为了引起莱昂的嫉妒心,捏造一个船长朋友;为了瞒过丈夫捏造学钢琴的学费收据。

(三)愈发爱慕虚荣。花钱大手大脚不说,在去会情夫时甚至幻想“坐一辆自备的蓝色马车,加一批英吉利骏马,还要有一个穿翻口长筒靴的马夫”,憧憬住在巴黎。

(四)愚蠢加倍。为了堵住勒合的嘴竟然贱卖公公遗留的房子,为了骗婆婆而叫勒合做假账,最为愚蠢的是答应奸诈的商人勒合签下

种种欠条和延期期票,还哄夏尔签了委托书,最终也是因为全部家产抵押而走上绝路。

(五)情感更激烈。情感激烈到无情无义的地步,公公死后丈夫和婆婆在怀念公公时却在思念莱昂,在每个周四与情夫幽会时不知廉耻没有节制。

第五部分,服毒自杀:

爱玛得知自己破产后,她为之感到痛苦的不是金钱问题,而是她的爱情。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爱情没了,生活的动力也瓦解了。在她吞下砒霜之前,她的心就已经死了。她深知和罗道尔夫、莱昂之间的狂热不是理想爱情,但就是无法自拔,她迷恋肉体和感官的快感,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这样的生活表面上是激情的,实质上却是枯燥的。修道院“良好的教育”、浪漫主义文学充斥她的脑袋,她心中的那种对爱情的幻想已经超出了现实的承载,她认为金钱、奢华、纵欲就是无上的精致的贵族爱情生活,而忘了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她只是一个平凡小镇医生的妻子。爱玛的随心所欲,丈夫和孩子全部搁置不管,她忘记了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试图和自我的命运抗争,无奈总是一次比一次堕落更厉害,只有死亡的弥留之际才感受到“一切欺诈、卑鄙和折磨她的无数欲望,都和她不相干了。”

爱玛的整体形象:

爱玛是一个必定终身生活在农村的姑娘,却接受了修道院里贵族式的教育;嫁给了乡村医生,却满脑子贵族思想和习惯,向往着巴黎

篇3:《爱玛》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学分析

关键词:《爱玛》,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含义

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包括语言层面, 还包括非语言层面。语音、语义、语法以及句法都属于语言层面, 而非语言层面指的是借助某种语用原则。胡壮麟指出, 语用知识在建立语篇连贯过程中是极为必要的, 语用学是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一个有力武器。

简·奥斯汀是19世纪早期英国的一位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品包括《爱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爱玛》出版至今, 凭借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鲜活的人物性格而获得海内外盛誉。语言学界以及文学界早已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 但很少研究从语用学的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本文打破了传统的仅仅通过文学理论来鉴赏和研究文学作品, 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对《爱玛》中的人物的言语进行分析, 通过会话分析来体现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对小说的语言特点以及人物的心理有了更好的理解。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著名中国语用学家何自然指出,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以及语境对话语的影响。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说话者与听话者为了能互相理解, 在交谈过程中遵守着某种特定原则, 对话的顺利进行也取决于该原则, 这就是著名的合作原则。格赖斯又将合作原则继续细分, 他根据德国哲学家Immanuel Kant的四项分类法也给合作原则划分出四项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很多时候, 说话者并不是直接表述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换言之, 说话者所表述的语用信息与字面含义并不相符。格赖斯认为, 会话含义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理论。该理论并非从语言的内部体系出发研究话语的字面意义, 而是基于说话的背景解释说话者希望传达的真正意义, 即言外之意。格赖斯通过研究发现每当违反一项准则时, 会话含义就产生了。在现实交流中, 说话者所表达的含义需要由听话者依据语境去推测, 因为人们总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些准则。

二、礼貌原则

自提出以来, 合作原则便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兴趣, 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的最基本原则。然而, 合作原则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虽然对间接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会话含义进行了阐释, 却没有解释人们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却要拐弯抹角说话的原因。为了弥补这一原则的不足, 利奇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提出礼貌原则是为了解释人们为什么间接地表达信息, 他认为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必要补充。礼貌原则主要是指:把对别人的贬损最小化;把对别人的赞誉最大化。利奇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准则: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其中, 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 它是礼貌的基础。例如:笔者曾经陪同一个朋友去相亲, 这个朋友看中了对方, 在女方家坐了很久, 后来我就提醒他说:到了该走的时候了。过后我问媒人, 女方觉得怎样, 媒人说:女方说, 她还小。媒人没有说女方看不上我朋友, 仅仅说女方还小, 从而违反了关系准则, 目的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

三、《爱玛》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

下面, 我们就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分析一下《爱玛》中的人物对话, 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发展情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一) 违反质的准则

违反质的准则就是言过其实。除了说谎, 说话人多半会使用隐喻、反语和夸张等语用修辞手段来让听话者从中推导出它的隐含意义。

“Miss Woodhouse, do you think him ordinary?”

“Without doubt, he is so ordinary and lack of gentility.”

爱玛一心想撮合好朋友哈丽特和牧师埃尔顿, 当哈丽特在爱玛面前表现出对马丁先生的好感之后, 这无疑打乱了爱玛的计划, 于是当哈丽特问爱玛对马丁先生的印象时, 爱玛竭尽所能地诋毁马丁先生。上面的例子中, 通过使用“很明显, 他长得很普通”这些字眼, 爱玛违反了质的原则。事实上, 马丁先生是一位很优秀很迷人的年轻男士, 爱玛希望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段来强调马丁先生的普通, 从而使哈丽特拒绝马丁先生而与埃尔顿在一起。

(二) 违反量的准则

当哈丽特收到马丁先生的求婚信时, 她犹豫不决, 于是与爱玛商量。

“You want to give him a favorable answer.”

“No, I don’t;What shall I do?What was your suggestion?Dear Miss Woodhouse, please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由此段对话可以看出哈丽特是一个没有主见、优柔寡断的女孩, 当爱玛看到哈丽特犹豫不决时, 便故意问道:“看来你是想答应他了?”她本可以回答得再详细一些, 答案更明确一些, 而哈丽特害怕爱玛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她知道爱玛是想撮合她和埃尔顿先生, 于是出于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 她马上给予了否定回答, 这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

(三) 违反关系准则

“Come Emma, set an example for other girls.All of you are lazy!”

“I am ready, ”said Emma, “whenever I am wanted.”

“Whom are you going to dance with?”asked Mr.Knightley.

She hesitated a moment, and then replied, “With you, if you will ask me.”

“Will you?”said he, offering his hand.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爱玛与维斯顿先生之间。晚饭过后, 维斯顿先生让客人们都去跳舞, 当说到爱玛的时候, 爱玛并没有直接说她已经准备好或没准备好, 因为她只想和奈特利先生一起跳舞, 于是她回答说:“当我想跳舞的时候, 我可以随时去跳。”其实, 她是说给奈特利先生听的。于是当奈特利先生问爱玛她想和谁一起跳舞, 爱玛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如果你邀请我的话, 我就跳。”于是奈特利先生邀请了爱玛。

(四) 违反方式准则

“Do you know Miss Bates’s niece?I know you must have seen her many times, but is she one of your acquaintances?”

“Oh!yes;we are always forced to be acquainted whenever she comes to visit Highbury.One is sick of the very name of Jane Fairfax.I wish Jane Fairfax very well;but she tires me to death.”

这段短话发生在爱玛与哈丽特之间, 话题主要围绕简。当哈丽特问爱玛是否认识简时, 爱玛使用“one”这个单词来代替“I”这个单词。这是出于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 从而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因为在这里爱玛想表达她很不喜欢听到简这个名字, 但出于礼貌她很隐晦地说有个人很不喜欢听到简这个名字, 其实就是说她自己。

四、结论

本文是语用学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构建小说里面的人物对话是扩展情节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对简·奥斯汀的经典名著《爱玛》中的人物对话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发现有些对话是违反合作原则的, 这其实是为了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 凸显了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意义、语言特色和思想认识, 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特别是主人公由一个任性的少女逐渐成长为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家本人的女性身份以及婚姻观,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对阅读和鉴赏这部小说有所启示。可以看出, 语用学在分析文学作品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胡壮麟.语用学[A].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金立.合作与会话一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李冬梅.奥斯丁之魂——试论《爱玛》中的情境反讽[J].北方论坛, 1999 (2) .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7]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J.L.Morgan.Syntax and Semantics volume 3:Speech Acts[J].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8]Jane Austenm, Emma.Ber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9]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3.

篇4:爱玛的性格分析

关键词 爱玛 性格分析 性格缺憾 成长经历

性格是个人的特殊品质,也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就像是黑格尔说的“深入心灵的并表现在具体活动中的情致就是人的性格”。在一部小说作品中,其实深入整个小说灵魂的应该也是人物的性格,而整个小说故事更应该是人物性格的运动史。在简·奥斯汀19世纪初完成的《爱玛》这本小说中,作者就塑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有着性格缺陷但又令人难忘的爱玛这个不完美的主人翁。她势力、自私、主观又保守,还有着很强的门户之见,喜欢摆布别人的婚姻,似乎这样的一个人得不到任何人的喜爱,包括作者在内也觉得她创造的这个女主角是除了作者自己别人都不会喜爱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完美有着各种性格缺憾的女主角的塑造,让《爱玛》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再次升华,也让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爱玛》作品及相关争议简介

《爱玛》是出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得意作品之一,在英国文学长廊中具有显著的地位,但是这部作品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简·奥斯汀在《爱玛》这部小说创作中,主要是以19世纪初的英国为大背景,然后通过对海伯里小村中的女主人翁爱玛以及村中的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刻画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社会的众生相。这部作品与其它同时期的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因为在整个作品中,简·奥斯汀塑造的并不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着完美个性的女主人翁,而是一个势力、自私、主观并且保守的充满着缺陷的女主角。这与当时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的一些著名小说中的女主角的美好形象是背离的。并且对于这部作品,简·奥斯汀也说过没有《傲慢与偏见》的才气,没有《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大道理,作品中的主人翁也只有自己会喜欢。但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部拥有着不完美性格女主角,才气与大道理欠缺的作品,却被很多的西方评论家视为简·奥斯汀的最佳的一部小说,认为在《爱玛》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在思想上以及艺术上的造诣都是最成熟更完美的。

二、爱玛——不完美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虽然是整部作品的女主人翁,但是爱玛却与同时期著名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翁的形象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截然相反。因为没有其她女主角的善良、温柔以及美好,爱玛全身上下都充满着势力、自私以及主观等性格的缺陷。具体来讲,在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爱玛呈现出了下面的一些性格特点:

(一)沉迷主观臆想又自信心过强

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性格鲜明,具有很强的操控欲,从另一个层次来讲也就是太过自信,喜欢主观臆断地控制一些事情的发生,并且在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意见。爱玛这种性格特点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主要是通过爱玛对自己的“闺蜜”哈丽埃特婚姻的操控与干扰来呈现的。

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爱玛不顾任何人感受的阻止了哈丽埃特接受无权无势只是农民的马丁的求婚,认为他社会地位过低,不适合哈丽埃特。而是认为牧师埃尔顿更适合哈丽埃特,可以帮助哈丽埃特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爱玛也觉得牧师埃尔顿也会被哈丽埃特迷住,所以就不断的撮合着两个人的婚姻。可谁知,这仅仅只是爱玛的主观臆断,因为埃尔顿觊觎的是自己,这也让爱玛的感情受到了一定的伤害。

(二)自私势力又保守固执

自私与势力这是小说中爱玛最明显的两个性格特点,并且这些性格缺陷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被暴露了出来。说爱玛出生于富裕的家庭,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她却看不起社会地位低,家境不好的人。并且在教育比自己小又不聪明的哈丽埃特的时候也往往说哈丽埃特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与那些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混在一起等等。另一方面,爱玛的自私势力还可以通过对哈丽埃特的婚姻的干扰上以及对贝慈小姐的无理等方面呈现出来。

(三)聪明自负又咄咄逼人

简·奥斯汀笔下的爱玛虽然自私势力,但不可否认的她却又是聪明自负的。她的聪明可以通过文中描述的她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回答令十七岁的姐姐困惑不解的问题,并且在她十二岁的时候就掌握了家里的财政大权,成为了家里的女主人这些事例来体现出来。但是在聪明之余她又是那样的自负,咄咄逼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控制好友的婚姻,因为嫉妒而对简故意的冷漠与伤害,对贝慈小姐的嘲讽等,这都将爱玛的自负与咄咄逼人的个性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出来。

(四)坦白正直又善于自我认识

虽然说小说中的爱玛因为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因为不顾别人的感受以及主观臆断,自私势力等做了很多的错事,但她并不是一个不知反省虚伪的女性。反之她是一个坦白正直而且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一个有着高贵品质的女性。在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之后,她并没有回避,也没有掩饰自己的缺点,而是进行自我的反省以及自我改造,诚恳的进行认错。这样的品格在她对贝慈小姐的嘲讽的那段内容中就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盒山之游中,爱玛对贝慈小姐出言不逊,从而对贝慈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当爱玛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流着眼泪心灵经历了激动、难堪、痛苦等过程,并且怀着赎罪的心情去看望了贝慈小姐,祈求原谅。

三、爱玛性格成长过程及自我认识剖析

在《爱玛》这部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其实也是主人翁爱玛性格的一个发展成长过程,更是爱玛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改造的过程。

刚开始的爱玛自私、势力、但又独立,有着极强的女权主义,属于一个不婚主义者,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以及生命中事件的发生,直至故事的结束,爱玛的女权主义思想也就落下了帷幕。当她认识到自己爱着的人奈特利所作的一些决定等都是正确的,而自己的决定往往错的离谱的时候,她选择了屈服,选择了以后的谦虚谨慎,选择了婚姻,当然也选择了做一个顺从的小妇人。

具体来讲,在爱玛的性格改变以及成长中主要有下面三个重要的阶段:

(一)埃尔顿倾吐衷肠,引发爱玛不安与羞愧

刚开始的时候爱玛因为自己的势力与武断,阻止了自己的“闺蜜”哈丽埃特接受马丁的求婚,而是让哈丽埃特去追求牧师,但是结果事与愿违,原来埃尔顿觊觎的是自己,怀着不安于愧疚,爱玛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这并没有让她自以为是的缺点被改正。

(二)盒山之游遭训斥,悔悟自己的过错

在爱玛性格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整个小说的情节也进一步展开,很多的矛盾也被激化。特别是盒山之游更是爱玛性格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盒山之游中,爱玛出言不逊对贝慈小姐进行伤害之后,受到了奈特利激烈的训斥,正是在这些训斥让爱玛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留下了悔悟的泪水,并且怀着赎罪的心情对贝慈小姐以及简进行了赔礼。

(三)接踵而来的打击与苦痛,完成心灵的蜕变

在第二个阶段之后,爱玛所接受的打击还没有结束,并且在下面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各种打击与苦痛接踵而来。首先是弗兰克与简的婚姻,接着是哈丽埃特对奈特利的痴情,再接着是发现自己对奈特利的感情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让爱玛的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与难堪,当然也就是这一阶段的洗礼让爱玛完成了最终的蜕变,在道德修养等方面也趋于完善,当然也获得了美满的婚姻。

四、总结

爱玛独特的性格缺陷以及整个性格的成长与脱变也就让简·奥斯汀笔下的她更加的生动形象并且贴近现实,也让整本书更具有艺术造诣,更加成功。当然小说中爱玛的性格转变以及道德观的发展,也是整个时代以及社会的使然,这让整部作品更具有时代性以及进步性,成就了其艺术的高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爱玛[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2]刘爽,《爱玛》中“爱玛”的性格[J],青年文学家,2009(17)

[3]董娜,爱玛的成长[J],山西教育(教学),2011(01)

篇5:爱玛读后感

爱玛是一个又聪明、又漂亮、又富有的二十出头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人生中令人羡慕的一切她都拥有了,所以她有些自负,总是以自己的主观臆想去“乱点鸳鸯谱”。

当然事与愿违,生活中她并不是月老。有情人终成眷属。她却因为事情没有照她所想的那样发展而失落,并且对好言规劝她的姐夫的哥哥心怀不满。当然最终结果是她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并且和那个一直爱着她,又一直批评她的人结为夫妻。感觉上就是一本英国的青春小说,但在浪漫当中又不乏现实的意义,爱情还是需要门当户对。爱玛以为牧师爱上了某某小姐(一位来历不明的私生女),直到牧师快要结婚的时候爱玛问他为什么不娶她的时候,牧师说我怎么会看上她!牧师看上的是爱玛,但他每次向爱玛示好的时候偏偏都有某某小姐在场,结果导致了一连串误会。像有一次爱玛给那位姑娘画了一幅画,结果牧师大加赞赏,爱玛误以为是牧师对那位姑娘有意思,但事实是牧师在拍爱玛的马屁。

牧师确是一个很庸俗的人,典型的势利眼,最后娶了另一位庸俗的势利眼(真般配)。而某某小姐,最终还是嫁给了一位农夫,一位很爱她的农夫。语言上相当有趣味性,轻松活泼。与奥斯汀之前的作品一样,这本看似很偶像的书也讲了许多人生哲理。比如家世背景毕竟是现实的,某某小姐最终还是要嫁给一位农夫。而且也对爱玛随便干涉他人婚姻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篇6:《爱玛》读书体会

《爱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

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他们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该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失身份;尤其是结婚问题,如果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士与一位没有家庭背景的女士两情相悦,甚至达到谈婚论嫁时,肯定会受到其他人的鄙视和侮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那个男士最坏的结果会被逐出家门。

就是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眷属,造成更多的悲剧。所以,贵族们平时的消遣活动就是邀请同样社会地位的人们饮茶,参加舞会等这种社会现象这是奥斯丁所厌恶的,所以她要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无疑触痛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中嘲笑人物不无类似的人们。

篇7:《爱玛》读后感

《爱玛》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但是从它娓娓道来、令人陶醉的叙述中,在他谜一般的情节中,在他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读者面前仿佛展开一幅优美而略带夸张的生动画卷。我们好像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为,能听到他们在各种背景下进行的交谈,能感觉到人物的喜悦和忧愁,当时英国社会的林林总总仿佛由读者亲身所经历。

篇8:爱玛人物分析

一、进步的女性意识

在18世纪父权制主导的英国, 女性受到歧视、压迫, 但简·奥斯汀在《爱玛》所表现的是觉醒中的女性意识, 相对于当时传统女性意识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

1、自由平等的女性意识

奥斯汀在《爱玛》这部作品中展示了与其时代相符的女性自由意识。爱玛就是其塑造出的一个在各方面完全不逊色于男性并不断挣脱男性束缚的女性形象。爱玛早年就为父亲当家作主, 管理着家里的一切事务。在其成长历程中, 既没有来自父权压迫, 也没有来自女性的谆谆教导。可以说, 爱玛成长于自由自在的环境之中, 没有受到男性的限制和支配。爱玛形象充分体现了奥斯汀那种要摆脱环境限制、挣脱男性束缚的女性自由意识。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里,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智力要天生稍逊男性一筹, 即使有个别妇女生性聪慧、知识渊博, 她也不该显露出来。因此, 年轻女子所受的教育往往集中在音乐、绘画、舞蹈等能愉悦人而且“适合女性”的才艺。然而奥斯汀却与她那个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爱玛在奥斯丁笔下就是一位具备理性和才智的女性。爱玛对现实不乏有诚实的理解, 果断、机智、强势、自信。尽管爱玛经常犯错误, 但奥斯汀认为她的判断在大多情况下还是正确和有说服力的。爱玛敏锐、理智的判断力淋漓尽致的表现于她对海丽特的看法上, 这种对海丽特的认同以及正确的引导奈特莱改变对海丽特的态度, 意味着对爱玛判断力的认可。同时也证明了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出众的才智, 可以引导男性去明辨是非, 充分体现了其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

爱玛的平等意识还体现在她自由、积极的社交活动中。在“父权制”统治的男性社会中, 女性必须以家庭为中心, 不能触及家庭以外的空间, 更谈不上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交权。然而, 爱玛积极投身于海伯里村的各种社交活动, 似乎海伯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没有她所不知道的。这表明爱玛和同时代的男性一样, 努力去寻求、实现自身的价值。

2、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在小说《爱玛》中, 奥斯汀赋予了主人公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爱玛的独立自主意识首先源自于她经济上的独立。爱玛身为三万英磅家产的继承人, 从未为她的经济状况担忧。爱玛从小就开始独立打理哈特菲尔德的一切。在奈特莱先生和韦斯顿太太的一段对话中, 奈特莱先生将爱玛当家作主的地位一语道尽:“……爱玛自十二岁起, 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 你们大家都得听她的。”长期以来, 爱玛独立的主持家里的日常事务, 尽情地享受着这种当家作主的无限乐趣。爱玛证明了女性不再是“男性的一根肋骨”, 她不仅生活上, 而且在精神上, 代替父亲成为家庭的支柱。

爱玛的独立自主意识还体现在她对婚姻的态度上。在小说的开始, 爱玛并没有打算结婚, 在她与哈丽特的谈话中, 她这样说道:“几乎没有多少结过婚的女人在她们丈夫的房子里拥有我在哈特菲尔德宅子中一半的权威, 我也绝对不会得到现在这样受到真正热爱的重要地位。在任何男人的眼睛里, 我都不像在父亲的眼睛里永远在第一位, 永远是正确的。”可见, 爱玛已经意识到她那个时代婚姻是对一个女人独立自主的命运的威胁。即使后来她和奈利莱先生结婚, 也决定生活在哈特菲尔德, 以保证她“为所欲为”的女主人地位。这是一种争取独立自主的家庭地位而公开向婚姻提出的挑战。

3、自我审视的女性意识

简·奥斯汀在小说《爱玛》中表现了女主人公强烈的自我审视意识。最初的爱玛傲慢、自私、执拗、娇生惯养、自以为事, 可以说拥有众多的缺点。但幸运的是, 爱玛能客观分析自己的言行, 反省自己的行为, 检讨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正因为这样, 爱玛才能在常常犯错误的情况下, 依然得到奈特莱的爱慕。当爱玛发现艾尔顿追求的对象是她本人而非海丽特时, 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鼓动海丽特爱慕艾尔顿是错误的。出游博克斯山时, 爱玛与弗兰克当众调情。事后她检讨自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接受弗兰克的殷勤。当奈特莱指责她不该侮辱贝茨小姐时, 爱玛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责备自己长期以来对贝茨小姐不公正, 甚至轻视她。她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与贝茨小姐常来常往, 平等相待。在奥斯汀的眼中, 犯错误是人的共同弱点, 只有那些能发现错误, 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4、理性的女性婚姻意识

小说中, 人们所接受简·费尔法克斯与弗兰克·韦斯顿·丘吉尔婚姻的关键在于, 简·奥斯汀赋予了费尔法克斯小姐非常过硬的“软件”素质——才艺、风度、气质、外表, 而男方的弗兰克则有着相应的可持家的“硬件”——财产。因此, 在这种前提下, 简·奥斯汀支持门户不相当的婚姻, 因为毕竟在婚姻中“为了金钱而结婚, 我认为这是最卑劣的事情”“不管哪一方有财产, 反正够用了就行”。从奥斯汀描写的这段婚姻中不难发现, 尽管奥斯汀意识到财产和门第相当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但是她并不完全赞成只看重财产和门第而不顾情感的婚姻。奥斯汀认为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 一个女人应嫁给得到她敬重和爱慕的男子。婚姻的双方应才智和志趣相投。特别是从爱玛与奈特莱的爱情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出, 两人内心的交流、相知、相爱是促使他们走向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爱玛与奈特莱的结合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爱慕, 相互帮助基础之上的。

二、保守的女性意识

1、无法摆脱的男权意识

尽管奥斯汀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众多的先进女性思想, 但她不可能完全摆脱当时社会的影响。在奥斯丁的文学创作中, “灰姑娘情结”模式和作品中不自觉流露出的父权道德意识, 体现了奥斯汀无法摆脱的男权意识。

在《爱玛》中, 从海利特身上就可以看到“灰姑娘情结”。海利特先是对牧师埃尔顿先生产生了感情, 后又爱上了奈特莱先生, 结果这两段情感都是一厢情愿。最后, 海利特还是嫁给了农民罗伯特·马丁。尽管海利特灰姑娘式的梦想最终破灭了, 但对于“一门好亲事”的追求过程还是反应出奥斯汀思想中难以摆脱的男权意识。

奥斯汀作品中的男权意识还表现于男主人公总对女性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起到引导的作用。即使是最聪明的女性, 在争取独立、寻求自我的过程中, 仍然有着男性的影子。仅就爱玛而言, 她虽然性格好强、办事热心、有魄力。但过分主观, 办事一错再错。在奈特莱先生不断地指导和劝诫下, 她才从自己的挫折中吸取教训并及时改正错误, 认识得到升华。这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男人值得女人依赖, 会保护她, 给她幸福的保障。

2、父权文化下的女性价值观

尽管奥斯汀在她的小说中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极力推崇妇女的价值, 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向传统观念靠拢。她笔下的女性理想形象, 视野还较狭隘, 没有一个女性想在爱情、婚姻之外去开创自己生活的新领域, 获得所谓的职业或事业上的满足, 例如管理农庄、经营店铺。归根结底, 她们并没有完全摆脱被选择的地位, 也并没有树立从家庭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的人生价值取向。小说《爱玛》中贫穷而受过良好教育的姑娘费尔法克斯, 宁愿选择婚姻这一安全的避风港, 而不愿从事家庭教师的工作。这种态度反映了女性身上潜在的父权文化, 认为劳动会使女性抛头露面, 有失文雅。因此奥斯汀笔下的女性人物在选择结婚对象时, 除了把爱情放在首位外, 也从没忽视过经济因素在婚姻中的作用。女性的价值大多通过选择婚姻这条路来加以体现。

3、看重金钱和门第的婚姻意识

在婚恋模式上, 奥斯汀也有着既想超越时俗, 又无法超越时俗的矛盾。奥斯汀在推崇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同时, 也坦率地承认金钱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虽然她的女主角从来不单单为了金钱或者地位而结婚, 但也从来不屈尊“下”嫁。因此, 芳尼嫁给了比她富有的表哥爱德蒙, 伊丽莎白嫁给了比她富有的达西, 吉英嫁给了比她富有的彬格莱, 甚至本身富裕的爱玛也嫁给了比她更富裕的奈特莱。门第观念在她的婚姻意识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时甚至成为爱情的障碍和婚姻的不幸。尽管爱玛努力的撮合海利特和艾尔顿先生, 艾尔顿并没有爱上海利特, 最终还是嫁给了同一阶级的雇农罗伯特·马丁。名门闺秀邱吉尔小姐与韦斯顿先生且因为门户不当, 没有带来多少幸福。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 著.爱玛[M].黄禄善, 万华, 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

篇9:《爱玛》的女性主义分析

【关键词】爱玛;双性同体;男性特征

前言

《爱玛》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欢这部作品,并且小说中的主人公爱玛这一角色也深受读者的喜欢,这也许和作者本人有一定的关系,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精力了各种痛苦和失落,尤其是在婚姻上经历了很多的痛苦。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的社会歧视女性,这样就造成了小说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往往会以不平等的、不公平的形象出现。这也就造成了小说中的女性往往会具有女性和男性的双重特性,也就是双性同体的特质。另外小说中塑造出的形象往往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观点就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思想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女性的地位则是非常低的,会遭到排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主要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权问题进行探讨。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们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女性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地促使女性地位的提高,这样就使女性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从思想上获得独立,从而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爱玛》中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1、爱玛是一个聪慧,判断力强的女性

在英国,传统的女性是没有地位的,是没有办法和男性相提并论的,女性的魅力也不是源于思想、智慧、理性,其更重要的是温柔、顺从、魅力。然而作者却不认同这一点,在《爱玛》中进行形象塑造的时候,将其塑造成一个特别聪慧、具有非常强判断力的女性形象。爱玛的行为尽管有的时候会有一点错误,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仍将其塑造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判断力极强的女性。

爱玛的聪慧和判断力主要表现在他和朋友的争论过程中,例如爱玛和奈特利先生的以此争吵是由于爱玛告诉了好朋友哈利特拒绝马丁求婚的请求引起的,这一争论的话题涉及到俄双方的婚姻,智慧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看法,这并不是说爱玛在判断上存在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暴露出奈特利先生的不理性。例如,奈特利在说到马丁有打算娶哈利特的想法的时候,它在潜意识里就已经认为哈利特是会答应马丁的求婚的。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中的男权意识,但是在爱玛的意识中认为哈利特是不一定要嫁给马丁的,并提出了反问,这一反问是在提醒奈特利女孩也是有权利的并且也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婚姻的。这就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区别,反映出了爱玛的判断力是较强的,是非凡的。

2、爱玛具有完美的自我意识

爱玛具有聪慧和非凡的判断力的优点,但是她也是具有一定的缺点的,她爱慕虚荣,她自以为是。然而爱玛给人留下了印象往往是较为深刻的,她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奈特利先生认为爱玛具有一种严肃认真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使爱玛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可以是自己的行为得到理性的反思,可以使自己改正错误,认识自己。例如在爱玛知道艾尔顿喜欢的是自己的时候,就感到愧疚,并会坐下来认真的思考反思,并且纠结于过去的种种,还会后悔自己所说过的一些话,爱玛第一次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检讨,这种内心活动体现了爱玛的自我批评和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的行为,体现出自己超强的表现力和自我认识力。

3、爱玛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

在奥斯汀生活的年代中,人们一般会认为独立自主的精神来与是理性,而女性本身就是缺乏理性的,所以也就不可能做到独立自主,这样就造成了男女地位的平等,正是因为社会中的这种看法,造成了女性认识上的错误,而爱玛则是身体健康,道德高尚、思维敏捷的女性形象。她反对男权,要求与人平等。但是事实上,爱玛与众不同的恰恰是她的独立精神,她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体弱多病,所以爱玛承担了家庭中的所有。所以爱玛在哈德菲尔德庄园真正的主人,这也就体现了爱玛独特的外交能力。例如,爱玛可以在晚宴中热情中接待客人,并且在父亲与客人发生争执的时候,爱玛还会转移话题,缓解尴尬的气氛。这也就使得爱玛成为奥斯汀笔下颠覆传统思想的一种理念,改变了一种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传统观念。

结语

爱玛在最后嫁给了奈特利先生,这又体现了奈特利的一种女性主义观点,奈特利先生决定婚后的到哈德菲尔德庄园,这对于一个传统意义的绅士来说,这具有非常强的颠覆,如小说中所叙述的那样,“在追求爱玛的上流社会的男人中,没有几个能做到放弃自己的庄园而搬到哈德菲尔德”,奈特利的移居哈德菲尔将自己置于爱玛的王国中,这也就体现出了奈特利对爱玛的独立自主精神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杨蕾.《爱玛》的女性主义解读[J].中国科技信息,2010,09:201-203.

[2]王成.《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J].成功(教育),2011,08:249-250.

[3]谢桂玲,王爱民.谈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1:143-144.

上一篇:考研最后冲刺快乐备考方略下一篇:垫江楠竹山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