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早发白帝城练习题

2024-06-02

课文早发白帝城练习题(通用9篇)

篇1:课文早发白帝城练习题

关于三年级上学期课文早发白帝城的练习题

一、连一连。

诗仙李贺山水诗人陶渊明

诗圣李白边塞诗人王昌龄

诗鬼杜甫田园诗人孟浩然

二、句子,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1、早晨,我迎着朝 (zhāocháo)阳朝(zhāocháo)学校走去。

2、这个东西很重(zhngchóng),我重(chóng zhng)新提起来。

3、我发(fāfà)现妈妈有白头发(fāfà)了。

三、比一比,再组词。

成()辛()山()舟()

城()辞()岸()船()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白——()重——()还——()

五、默写古诗,并且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

——————————————。

——————————————,

——————————————。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___。

篇2:课文早发白帝城练习题

姓名:

一.默写两首古诗。

二.写出《绝句》中与下列词语“对仗”的词语。

翠柳

西岭

千秋

三.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意思。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四.填空。

《绝句》

一、二句写了动景,三、四句写了

景;、句写了远景,、句写了近景。全诗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早发白帝城》

一、二句写了作者从

乘船一日到达

,三、四句回忆了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其中的句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五.总结一下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六.认真观察秋天景色,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描写秋景。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2.西岭:指岷山。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思考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篇3: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练习设计

而针对阅读文章的“练习”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的作用。

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精读文章还是泛读文章,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题目来抓住课文文本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更好地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类型,并针对这些分类,进行课文练习设计。

一、“整体感知”类

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高中生的阅读课文都要从课文文本的“整体感知”入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等素养。

1. 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大意。

在高中英语的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从阅读文章中获得大意,其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的概要。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例如阅读SEFC Book 4B Unit 5“Theme Parks Futuroscope——Excitement and Learning”时,学生通过Skimming就能很快找出各段的段落大意,如下:

Paragraph 1:what I did at Futuroscpe

Paragraph 2: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ark

Paragraph 3: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visit the park

2. 提取信息,以时间为主线,掌握事件或者故事梗概。

如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我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文章后按照时间顺序找出相应时间的真实信息。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要求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完成。教师也可以先给出时间顺序,以降低难度。

通过该练习,培养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小组活动则会降低任务的难度,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During the 5thcentury AD:English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English was influenced by Danish and French invaders.

By the 1600s:Shakespeare used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1620: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n in the“Mayflower”.

From the 18thcentury:British colonized Australia.

1765-1947:English spoken in India.

By 19thcentury:Dictionaries standardized the spelling of English.

3.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结构。

文章结果是对文章提纲挈领式的理解。理解了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就有了整体的深入理解了。还以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为例,我让学生看文章,关注文章结构,然后问学生:

文章1—5段之间的关系如何?(1—2概述英语的使用,3—5段介绍英语逐步发生变化。)

文章的中心在哪个段落?(3段的首句。)

4. 速读速记,抓住重点信息。

阅读时学生的任务是: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信息,如: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对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也可以设计填空。如SEFC Book 1B Unit 3“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一文,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What is the travel story about?

Why would people want to see rivers?What do rivers provide?

How do people make use of rivers in their daily life?

二、“课文导读”类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阅读文章的解读无需面面俱到,应精选学习内容,并根据特点,从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个角度来思考和设计导读练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

1.“自主”的独立练习设计。

“自主”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从而得到独特的感悟体会。

每篇阅读文章前都有Pre-reading和读后的阅读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解答相关的问题。有的文章,教师也可同时设计一些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SEFC Book 4B Unit 2的一篇阅读文章是“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关于化肥危害和有机耕作的知识。文章的大意是:在上半个世纪中,农民更多的是使用化肥进行农业耕作,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产和抵制庄稼病虫害。但是,科学家们发现长期地使用化肥会对土地甚至人类的健康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随后,一些农民开始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土地的有机耕作,并认识到有机耕作的益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

(1) Why are chemical fertilizers so popular in farming today?

(2) What problems can be caused by us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3) What is organic farming?

(4)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using organic farming methods?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不要只是口头回答问题,而应该用自己的话写出完整的句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可以加强对文中信息的记忆、加工和处理能力。

2. 合作“讨论”的练习设计。

略读课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靠学生个体较难完成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是图文结合,解读难点;或是提炼特点,表格呈现;或是品头论足,展现人物,反思自身。也可以是引导整理,推理想象。在设计合作作业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分工合作,人人有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SEFC Book 1B Unit 1“Anne’s Best Friend”中,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问学生:

Imagine you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Why?What would you do?Why?

这样可以使学生体验语境、实践语言,并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讨论中更能感受到安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渴望,通过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学生会更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再感到学习是压力、是负担。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潜能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因而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

三、“拓展积累”类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极好的学习材料,语言特点鲜明,词汇丰富。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1. 通过朗读、模仿练习、背诵,感悟人文及真情告白。

在学习了SEFC Book 1B Unit 1“Anne’s Best Friend”后,教师还可以对课文进行结构和文体风格方面的分析,摘出优美的词句、常用的连接词及地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甚至背诵,在阅读中学习并欣赏英语语言的美感,感受主人公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纯洁美丽的心灵。如: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2. 发挥想象,文本再造。

在此类练习设计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让学生写一篇课文的摘要。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指示步骤进行,分四步。在这个练习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即转换一种方式写出课文的大意。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供学生适当的帮助,如:提示段落大意、提示语法知识点等。之后选取范文供班级其他同学借鉴。

3. 适当补充,迁移阅读。

本着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的策略,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后,补充相关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可以是主旨一致的,比如阅读了SEFC Book 1B Unit 1“Friendship”后,可以补充一些有关友谊的谚语,可以补充描写友谊的文章,甚至诗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取结构相似的、写法相近的文本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四、“课外实践”类

阅读文章的练习设计,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课外学习。阅读练习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活动相“接轨”。

1. 课前预习,收集材料。

在学习阅读文章前,让学生去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如:在学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前,可以让学生找出几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新西兰、南非等,并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上课时,可以在黑板上挂出世界题图,然后让学生来找。

2. 复述采访,口语交际。

SEFC Book 2B Unit 2“The Olympic Games”中有个采访对话的录音。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听录音,模仿其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接着设计练习让学生体验一下采访的全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访谈形式,但是把访谈的方向倒过来,变成Li Yan采访Pausanias,学生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想好至少五个问题,通过向Pausanias提问了解古代奥运会的情况。

3. 小组合作,综合展示

SEFC Book 6B Unit 4“Global Warming”的略读文章是欧阳光给关爱地球组织杂志的一封电子邮件,请求帮助。杂志回信指出,群策群力,问题可解。他们提出了几个具体措施。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就文中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这样他们就有了充分的材料去完成写的任务:设计一个海报,介绍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Fight global warming

Cut down on energy.Cut down on carbon dioxide.

●If not using an electrical item, turn it off.

●If you suddenly feel cold, don’t turn the heat up, put on a jacket instead.%

●Walk or ride a bike and save fossil fuels.

●Recycle paper, cardboard and newspapers.

●Buy products made from recycled materials.

●Buy energy-saving products like low energy light bulbs.

●Plant more trees to absorb carbon dioxide.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global warming.

总之,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有效设计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Book1—6)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建平.浅谈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江西煤炭科技, 2004.03.

篇4:刍议课文后研讨与练习设计

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通过设计研讨与练习题,一方面呈现自己的编写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学课文和教师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力是不可轻视的。事实也是如此,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依据研讨与练习来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自学的。

也许是过分依赖那些研讨与练习,渐渐地我们在教学中遇到了诸多不顺和尴尬。为了找到原因,我们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标教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反思,并征求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大家认为,教材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目标和方法整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在这里笔者暂且不谈好的方面,只谈不足的一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谈到的“不足”,是笔者这些学识浅陋的外行们以自己的标尺衡量的结果,“不足”不一定就是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的语气缺乏亲切感。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大部分是用公务式语气提出的,如:“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七年级上《生命生命》)“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七年级下《孙权劝学》)这些问题本来是为学生自学课文提供思路和参考的,但这种公务式语气,无形中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设置了情感障碍。

第二,问题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单个看很漂亮,用词组句十分严谨,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审视,就会发现问题之间没有形成序列,很多题患有“孤独症”,没有为学生做题提供明确的思维路径;做前面的题不能为做后面的题提供支持,做后面的题也不能强化对前面问题的理解。比如《安塞腰鼓》(七年级下)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编者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来加深对排比、反复修辞作用的理解;第三题,编者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些语言知识,了解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这两道题是可以归到一起的,因为两道题阐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也差不多。而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又是让学生从语言的思想内容方面去思考问题,这道题插在中间,阻断了第一题和第三题的联系,如果学生按照问题的次序去自学课文,他思考问题时,就很难有清晰的思路。

第三,部分问题过深过难,学生无法理解。如:“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七年级上《紫藤萝瀑布》)“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七年级下《最后一课》)这样的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困难的。如果硬要回答,教师只好将教参上的答案抄给学生。学生获得抄来的答案又有何用?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课文后研讨与练习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所以希望它能编得更人性一些,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课文后研讨与练习应强化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有趣的问题会像磁石一样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领学生去学习、去探索。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初中生不过是十二到十五岁的少年,正处在最不懂事、最不安分,却又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年龄,如果读题目如同跟老朋友谈话,就会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反之,如果读题目如同在接受他人的命令,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再好的题也不会有兴趣去做。

其次,问题要新颖、有挑战性。青少年最爱幻想,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问题编得既新颖有趣又有挑战性,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愿望。如《香菱学诗》(九年级上)一课研讨与练习第二题:“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题目本身没有引人之处,加上编者又是用公务式的语气提出问题的,让人感觉乏味。如果把题目改成:“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你认为‘梦中得诗’有可能吗?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题目有了挑战性和诱惑力,加上解题的目标明确,学生就会乐意去做。

再次,问题要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不喜欢某篇课文,往往是因为文本与学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而通过练习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社戏》(七年级下)一文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这道题抓住了文章重点和突破口,但却是以成人的视角和口吻提出的,学生不会动情,也不会对文本产生亲近感。如果我们把视角对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再出此题,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如:“文中的哪件事让你感觉最有趣?它让你联想到自己过去哪件有趣的事?回头看看课文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把你心里的感觉跟同桌说说。”学生因练习题的提示,会很快联想到自己曾经历的趣事,心中产生温馨感,与文本的距离近了,学习的欲望也就有了。

(二)导学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课后研讨与练习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和导游的功能一样,导学是以问题为向导,引领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走进文本,以最佳的路径去探究文本的重点,攻克文本的难点,课后练习的设计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首先,问题是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每篇课文都有多个切入点,选择最佳的切入点,使之转化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就能顺利地走进文本。比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课文比较长,学生读一两遍不一定就能理清课文的思路,而该课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是让学生复述课文描写的故事,学生会感觉很难。如果我们改为从剖析文章标题入手,用序列小问题给学生指点入口和路径,如:“课文的标题是‘伟大的悲剧’,中心词是‘悲剧’,说明课文内容是描写人的不幸遭遇的。读罢课文,想一想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人,这些人经历了怎样不幸的遭遇,结果怎样。为什么说这悲剧是‘伟大’的?”学生顺着这些问题,能很快走进文本,把握文章的概貌。

篇5:课文早发白帝城练习题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 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 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 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E. 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从“早发“落笔,婉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15.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14. DE

15. “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篇6:草原课文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 lǐ mào jū shū()()()()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曲(qū qǔ)弯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乐(lè yuè)曲 音乐(lè yuè)乐(lè yuè)趣

三、选字填空

愉 偷()快()看()悦 小()既 即()然()使 立()望 忘 看()失()()记()怀 彩 采()色()访 风()光()拨 拔()乱 挑()()草()牙 驰 弛 奔()()名 松()()缓 座 坐()位()落()下()次 呼 乎()叫 欢()在()似()骏 俊 峻()马()杰()秀()峭 严()带 代 戴()领 皮()爱()时()()价 穿()族 旋 旅 民()()转()行()客 回()汉()

四、近义词

热闹()响亮()飞驰()天涯()舒服()

五、反义词

舒服()洒脱()冷清()大方()

六、根据意思写词语。

1、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2、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3、用线条画出轮廓。()

4、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七、把词语补充完整。

()的空气()的天空()的绿毯()的线条()的小诗()的乐趣()的小鸟()的衣裳()的草原()的主人()的帽子()的微笑 静立()一碧()翠色()

八、选词填空。

静寂 安静平静 宁静

1、一丝风没有,湖面很()。

2、()的草原热闹起来。

3、雪后的夜晚,山村显得()而祥和。

4、主持人站到了话筒前,会场立刻()下来。拘束 约束

1、大家见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

2、人们自觉接受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这是社会的进步。

九、阅读 [语段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文中画“ ”的句子中,“绿毯”指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2、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请用“ ”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3、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语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尖刀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 ”画出来。“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2、“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疾”的意思是();“疾风吹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3、文中画“ ”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把____ 比作彩虹。

十、理解课文后填空。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2、课文是按照 顺序叙述的,可以分成四部分,它们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篇7:小学数学课文练习题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 )六十二

六( )三十六

( )五十五

四( )二十

三( )十二

五( )二十五

三( )得九

( )六二十四

2、计算。

12÷3=

15÷3=

12÷4=

10÷2=

16÷4=

20÷5=

25÷5=

20÷4=

6÷2=

24÷6=

18÷6=

9÷3=

3、列式计算。

(1)把4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2)被除数是25,除数是5,商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4)除数是9,被除数是54,商是多少?

(5)20除以4,商是多少?

(6)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7)除数是9,被除数是54,商是多少?

(8)元元用4天时间读完36页的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9)把27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

4、口算。

6÷2=

8÷4=

20÷5=

24÷4=

16÷4=

9÷3=

25÷5=

12÷6=

30÷6=

10÷2=

15÷5=

20÷4=

5、应用题。

(1)吴老师有30张卡通画片,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张画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24只羽毛球,平均装在4个盆子里,每个盆里装几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根跳绳3米长,学校买来18米塑料绳,可以剪成几根跳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1)班有学生30人,平均分成5个组,每组有几个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剪“七巧板”,一共剪了24份,共用了4张纸,平均每张纸能剪几份“七巧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题。

(1)分一分,填一填

一共有( )个圈,

每2个一组可以分成( )组;

每3个一组可以分成( )组;

每4个一组可以分成( )组;

每6个一组可以分成( )组。

7、小东和他的6个同学共浇了42朵花的.任务交给,平均每人浇几朵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56个西瓜,每筐放8个,可以放几筐?如果有7个筐,平均每个筐放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块小方砖高5厘米,要想堆45厘米高。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小方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老师带着16个孩子去划船,每条船可以乘坐4人,4条船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校买来48盆花,如果每个教室放6盆,可以放几个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学校买来48盆花,平均分给8个班,每班可以分到几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根绳长6米,这根绳的长度是短绳的3倍,短绳长多少米?

篇8: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初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

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都编有练习题, 课后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并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 小学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后练习来进行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 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的作用和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课后练习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其中, 教材课文后练习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教科书的联系十分紧密, 所有的题目都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结合课外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课文的内容, 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课外作业,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把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 在联系实际中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练习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 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 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做教材后的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尽快地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补救。语文教科书后的练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也是教师进行教材教学的途径之一。通过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和批改, 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缺陷, 加以纠正, 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或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加深印象。但教师的提示和讲解应该是有启发性的, 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3.语文课后练习也可以用作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许多科目的教学不太一样,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 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 而刚入门的小学生更是需要这方面的培养。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将颇有价值的课后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题, 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与老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 也要敢于辩论, 从中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将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题材, 整合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帮助学生把握教材, 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二、学生做课文后练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 审题

审题可以说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学生看到一个题目, 会先判断这个题目的类型, 难易程度如何?与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同时也会让自己顺着题目去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 这样才能透彻地了解题目的要求, 为后面的正确解题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 寻找解题途径

俗话说:“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由此可见, 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一条路不通, 还有很多条, 但是往往问题解决的最快途径只有一个。学生在做课文后的练习时, 要努力去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 这不仅能够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 扩大思维空间,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 正确的解题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 学生一般已经寻得了解题的途径, 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努力积累较多课内的和课外的知识, 学生一旦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就能够更好地做到正确解题, 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学生在进行解题时, 要结合在课文中所学习的知识, 联系题目要求, 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了解题的正确率, 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四) 完成后注意检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看是否题目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都做出来了, 有没有漏解, 一些题目没有明确指出的隐藏性问题有没有发现, 自己解答的答案符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有没有做错。学生学会在完成作业后检查作业, 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临时检查能力也很有好处。

(五) 主动拿给教师批改

学生在做完课后作业后, 应该及时、主动的拿给教师检查和批改。因为即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了检查, 但不能排除还会有错题存在。教师的检查和批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之前没有涉及的知识领域, 更加全面地对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总结, 教师在批改后给予的建议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周芳.五下第一单元课文后的练习教学举隅[J].七彩语文 (教师论坛) , 2011 (1) .

篇9: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练习设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练习设计

阅读的练习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阅读练习的设计策略,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愉快阅读和有效阅读。

一、整体感知类练习设计

1.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章的大意,对阅读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阅读七下Unit3 Task中的范文时,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全文共有几个段落,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整体把握,为此,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阅读范文,完成配对练习,了解大意和写作结构。

a.Para 1 a.People in the town

Para 2 b.What John thinks of his hometown?

Para 3 c.John’s house

Para 4 d.The way to the town centre&greetings

2.把握文章线索,掌握文章的梗概。在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设计对文章的线索的归纳和梳理的练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和掌握主要情节。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个练习设计师生一起完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时间、事件的线索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把握事件的经过。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的阅读,以问题What is the clue about the story?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或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讨论出故事发展的情节:chat in the park—lisen to the ghost’s sound—be afraid —look for —didn’t find——run away—met Amy—told everything—search for the ghost —catch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to the animal centre.或者简单梳理为:sound a ghost--find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对课文的时间、事件的顺序了解和把握,除了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也利于学生复述故事。

3.速度速记,捕捉主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记忆阅读文章的内容,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when、where、how、why、who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词填空或者提问的方式。仍然以The ghost in the park为例,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找到答案、快速记忆。如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hat did the two girls hear? How did the two girls feel when they knew the ghost is a little weak cat?......

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快速阅读和找到答案,并记住主要的信息。

二、课文导读类练习设计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设计思考性强、利于探究和合作的练习,以强化阅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自主、独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读懂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等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的问题设计。如the ghost in the park,以自由交流问题Have you read the ghost stories? What ghost stories have you read? One Sunday morning,Millie and Amy met a ghost,can you believe?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story?这样的谈话导入、问题提出方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埋下了伏笔。

自主、独立练习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基础而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以培养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类练习设计

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的方式很多,如模仿练习、发挥想象续写、扩写课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Millie 采访陈先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Millie和陈先生进行“现场采访”;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时,开展记者采访英雄救人的事迹的现场采访活动;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学习Teenager problems时,谈论谈论自己的困惑、探求解决的办法;学习Charity show 举办一场慈善义演,学习A day out介绍自己的一日游;学习Online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时,说说自己的电脑学习软件的运用,举办一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等,都是拓展课文的好方法。

此外,课文的续写也是拓展类练习的好方法,如学习了The rabbit hole,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故事的结尾,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而对课文进行扩写,如down down down the hole,想象在下降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教学文本,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J].新课程(中学版). 2011.4.

上一篇:励志朗诵词下一篇:养老行业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