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劝学的相关练习题

2024-05-28

课文劝学的相关练习题(精选8篇)

篇1:课文劝学的相关练习题

有关课文劝学的相关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每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B.而闻者彰彰:清楚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至千里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相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C.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而字不同。D.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3.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学不可以已

A.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B.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不可以停止

C.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D.金属靠拢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4.对上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不同,按照顺序他们分别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强调人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二段形象的论证并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中的.巨大作用。

D.上文反复运用了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答案:

1.D

2.C

3.A

4.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生,是个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2.试题分析:而寒于水中的于,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中的于介词,可不译,起引进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连词,表修饰;而至千里中而连词,表转折。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B项,把就解释错了,就,靠近,在句中可以译成把放到上。C项,把已译错了,已,停止。D项,把就和已都译错了。

4.试题分析:统治者错,第三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而非指统治者。

考点:本题学生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篇2:课文劝学的相关练习题

(一)文题诠释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在位23年。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谋篇立意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三)层次划分

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结尾)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借鉴: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性情,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跃然纸上。语言(对话)描写不再繁复,而在精准,从人物的思想性格出发,会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从真实写来,不造作,或许就能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本文的这一特点值得在写作中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 重难点句子导学

1、“不可不学!”

导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导学:“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导学: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导学: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导学: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的心情。

(二)重点段落训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

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三)疑难解惑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篇3: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

怎样使略读课文教学的练习从随意走向规范呢?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教师重视方法、重视引领。从教的层面看,学情、课程标准、教科书、单元导读、课文、回顾·拓展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练习设计的依据;从学的层面看,在前置练习、过程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阅读过程中,以上的设计依据也可以充分体现。

一、前置预习有常规

由于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两个学段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略读课文学习前布置预学作业。 常见的要求是: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至于怎么读,怎么想,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个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几乎成了略读课文甚至是精读课文常规却又收效甚微的“开场白”。这样的前置练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没有得到提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环节”。那么,前置性预习怎样体现规范性呢?

1.规范助学单

根据课程标准和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和基本学习要求,我们为三至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助学单”的定位是指向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常规练习,如了解内容、厘清思路、欣赏语言等。每一篇课文的助学单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练习: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并读通课文;个性化练习:根据每个年级、 每个单元的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对内容了解、 概括或梳理的题目;质疑性练习: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困惑,提出问题。预习单一般在学习课文前发给每一位学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火烧云》预学单:

(1)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如:红彤彤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 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葡萄灰 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是从 _______ 和 _______ 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它变化多端,先变成 _______,接着变成 _______,然后 _______。

(4)读了课文,我有这样的疑问 _______。

这一学习单把摘录、书写表示火烧云颜色的词语,学习概括和提炼、发现问题等基础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示了课文的表现特点和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对学习单的要求和体系了然于心,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略读课文学习中“常规练习”的效率。

2.用好助读资料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放”比较多, 而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的,我们认为,部分略读课文后面所附的“资料袋”,可以适时、“优先”使用,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学生“自读”的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相对于教师提供和学生自行搜索,这些课后的资料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在表述上也更规范, 既可以成为阅读的铺垫,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时, 考虑到学生对理解 “真正的荷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引导他们先读课后的资料袋,再阅读课文。

当然,在资料的查找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多媒体、工具书等途径查找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整理、提取等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笔者设计的前置性练习是:

(1)请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丝绸之路”,浏览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

(2)查找两到三条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摘录其中的关键词。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关于“丝绸之路” 的描写。

这份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筛选、摘录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些资料也能帮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

二、互动练习有落实

和一般的课内练习一样,略读课文的练习也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只是略读课文的练习,在互动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上,更多地关注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朝着“举一反三”的方向努力。真正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逐渐由帮扶走向独立。下面以“概括” 和“对比阅读”为例进行说明。

1.概括练习重过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落实?一是要根据各年段阅读的要求,二是要从学到用,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段以练习概括段意为主。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一课,笔者这样设计“概括”练习:

A. 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选择下面的一种要求进行概括。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小柱子和小伙伴 ( ),感到 ( ),接着写小柱子 ( ), 练就 ( ),镇住( )。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

B. 概括与交流。

(1)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之间要相互仔细聆听。

(2)同桌相互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

(3)根据同桌的建议再进行概括,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交流。

(4)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教师、发言者、 聆听者共同评价。

这个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读段的总体要求,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了“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读到概括,从交流到聆听,从评价到改进,展示了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强化简单的“概括”的学习过程。 而教师在学生尝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得到提炼,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到用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图表式、圈画关键词、写小标题等,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有过程才能促落实,有落实才能出效果。

2.对比练习有步骤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 为主题安排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在精读了《七律·长征》和 《开国大典》,学生对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 欣赏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和人民对领袖的深深爱戴。以下是两篇课文“对比” 阅读的设计。

根据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凭借单元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的事例、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对语言进行比较、 欣赏。这样的阅读形式,要求明确,步骤清晰,学以致用,打通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关联了单元学习内容,使形式与规范相统一。

三、后续练习有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连接着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它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略读课文学习的后续练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形式、新的阅读体验、新的阅读挑战。略读课文的后续练习形式丰富,如语言欣赏、方法迁移、内容补充等。规范的后续练习应该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法、拓展有效。以下是笔者进行的尝试。

1.原文拓展

原文拓展是指以教材为基点设计后续练习,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内引外连,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如在《夸父追日》教学后, 笔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夸父逐日》的古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然后设计后续练习:

先仔细读读这篇古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古文中的每一句话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内容?

试一试,这篇古文应该怎么读?

这样的后续练习与原文关系紧密,能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可以是内容延伸。在学生学完略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是同一主题的书。这样的课后拓展,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视野。如教学《景阳冈》一课, 笔者以学生的口吻,编制了后续练习,鼓励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1)我要把《水浒传》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2)我要做一张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

后续练习的另一种形式是方法拓展,这是为课外阅读引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类练习的设计。 如在《大瀑布的葬礼》教学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意在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实践的空间。

(1)我要设计两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当一回调查员,利用双休日考察小区的环境,再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我要模仿课文的写法,把调查报告改成演讲稿,在班会课进行演讲。

篇4: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练习设计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练习设计

阅读的练习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阅读练习的设计策略,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愉快阅读和有效阅读。

一、整体感知类练习设计

1.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章的大意,对阅读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阅读七下Unit3 Task中的范文时,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全文共有几个段落,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整体把握,为此,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阅读范文,完成配对练习,了解大意和写作结构。

a.Para 1 a.People in the town

Para 2 b.What John thinks of his hometown?

Para 3 c.John’s house

Para 4 d.The way to the town centre&greetings

2.把握文章线索,掌握文章的梗概。在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设计对文章的线索的归纳和梳理的练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和掌握主要情节。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个练习设计师生一起完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时间、事件的线索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把握事件的经过。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的阅读,以问题What is the clue about the story?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或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讨论出故事发展的情节:chat in the park—lisen to the ghost’s sound—be afraid —look for —didn’t find——run away—met Amy—told everything—search for the ghost —catch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to the animal centre.或者简单梳理为:sound a ghost--find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对课文的时间、事件的顺序了解和把握,除了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也利于学生复述故事。

3.速度速记,捕捉主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记忆阅读文章的内容,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when、where、how、why、who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词填空或者提问的方式。仍然以The ghost in the park为例,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找到答案、快速记忆。如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hat did the two girls hear? How did the two girls feel when they knew the ghost is a little weak cat?......

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快速阅读和找到答案,并记住主要的信息。

二、课文导读类练习设计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设计思考性强、利于探究和合作的练习,以强化阅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自主、独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读懂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等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的问题设计。如the ghost in the park,以自由交流问题Have you read the ghost stories? What ghost stories have you read? One Sunday morning,Millie and Amy met a ghost,can you believe?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story?这样的谈话导入、问题提出方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埋下了伏笔。

自主、独立练习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基础而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以培养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类练习设计

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的方式很多,如模仿练习、发挥想象续写、扩写课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Millie 采访陈先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Millie和陈先生进行“现场采访”;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时,开展记者采访英雄救人的事迹的现场采访活动;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学习Teenager problems时,谈论谈论自己的困惑、探求解决的办法;学习Charity show 举办一场慈善义演,学习A day out介绍自己的一日游;学习Online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时,说说自己的电脑学习软件的运用,举办一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等,都是拓展课文的好方法。

此外,课文的续写也是拓展类练习的好方法,如学习了The rabbit hole,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故事的结尾,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而对课文进行扩写,如down down down the hole,想象在下降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教学文本,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J].新课程(中学版). 2011.4.

篇5:《劝学》教案及相关练习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 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 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 蟹钳)B.骐骥(qí jì 骏马)一跃(yào 跳)

C.驽(nú 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 停)D.锲(qiè 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 女寄言于母 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 忧劳可以兴国 以兴利除弊 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 五步一楼 乃自强步 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 中军置酒饮归客 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 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 ‖ ② | ③ ‖ ④ B.① | ② ‖ ③ ||| 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 并列 假设

C.① ||| ② | ③ ‖ ④ D.① ‖ ② |③ ‖④

假设 因果 假设 假设 并列 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篇6:课文劝学的教学设计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 积土、积水——积善 (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专一(3) 蚓无……用心一也; (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 (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 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篇7:课文《孙权劝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孙权劝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

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篇8: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练习设计

而针对阅读文章的“练习”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的作用。

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精读文章还是泛读文章,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题目来抓住课文文本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更好地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类型,并针对这些分类,进行课文练习设计。

一、“整体感知”类

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高中生的阅读课文都要从课文文本的“整体感知”入手。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等素养。

1. 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大意。

在高中英语的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从阅读文章中获得大意,其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的概要。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

例如阅读SEFC Book 4B Unit 5“Theme Parks Futuroscope——Excitement and Learning”时,学生通过Skimming就能很快找出各段的段落大意,如下:

Paragraph 1:what I did at Futuroscpe

Paragraph 2: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ark

Paragraph 3: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visit the park

2. 提取信息,以时间为主线,掌握事件或者故事梗概。

如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我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文章后按照时间顺序找出相应时间的真实信息。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情况,要求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完成。教师也可以先给出时间顺序,以降低难度。

通过该练习,培养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小组活动则会降低任务的难度,同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During the 5thcentury AD:English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English was influenced by Danish and French invaders.

By the 1600s:Shakespeare used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

1620: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n in the“Mayflower”.

From the 18thcentury:British colonized Australia.

1765-1947:English spoken in India.

By 19thcentury:Dictionaries standardized the spelling of English.

3. 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结构。

文章结果是对文章提纲挈领式的理解。理解了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就有了整体的深入理解了。还以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为例,我让学生看文章,关注文章结构,然后问学生:

文章1—5段之间的关系如何?(1—2概述英语的使用,3—5段介绍英语逐步发生变化。)

文章的中心在哪个段落?(3段的首句。)

4. 速读速记,抓住重点信息。

阅读时学生的任务是: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信息,如:when, where, who, what, how, why。对此,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也可以设计填空。如SEFC Book 1B Unit 3“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一文,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What is the travel story about?

Why would people want to see rivers?What do rivers provide?

How do people make use of rivers in their daily life?

二、“课文导读”类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阅读文章的解读无需面面俱到,应精选学习内容,并根据特点,从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个角度来思考和设计导读练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

1.“自主”的独立练习设计。

“自主”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从而得到独特的感悟体会。

每篇阅读文章前都有Pre-reading和读后的阅读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解答相关的问题。有的文章,教师也可同时设计一些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SEFC Book 4B Unit 2的一篇阅读文章是“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关于化肥危害和有机耕作的知识。文章的大意是:在上半个世纪中,农民更多的是使用化肥进行农业耕作,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产和抵制庄稼病虫害。但是,科学家们发现长期地使用化肥会对土地甚至人类的健康带来破坏性的影响。随后,一些农民开始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土地的有机耕作,并认识到有机耕作的益处。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

(1) Why are chemical fertilizers so popular in farming today?

(2) What problems can be caused by us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3) What is organic farming?

(4)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using organic farming methods?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不要只是口头回答问题,而应该用自己的话写出完整的句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可以加强对文中信息的记忆、加工和处理能力。

2. 合作“讨论”的练习设计。

略读课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靠学生个体较难完成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是图文结合,解读难点;或是提炼特点,表格呈现;或是品头论足,展现人物,反思自身。也可以是引导整理,推理想象。在设计合作作业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分工合作,人人有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SEFC Book 1B Unit 1“Anne’s Best Friend”中,学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问学生:

Imagine you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Why?What would you do?Why?

这样可以使学生体验语境、实践语言,并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讨论中更能感受到安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渴望,通过反思自身的生活状态,学生会更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再感到学习是压力、是负担。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潜能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因而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

三、“拓展积累”类

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极好的学习材料,语言特点鲜明,词汇丰富。好材料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1. 通过朗读、模仿练习、背诵,感悟人文及真情告白。

在学习了SEFC Book 1B Unit 1“Anne’s Best Friend”后,教师还可以对课文进行结构和文体风格方面的分析,摘出优美的词句、常用的连接词及地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甚至背诵,在阅读中学习并欣赏英语语言的美感,感受主人公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纯洁美丽的心灵。如: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2. 发挥想象,文本再造。

在此类练习设计中,教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让学生写一篇课文的摘要。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指示步骤进行,分四步。在这个练习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即转换一种方式写出课文的大意。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供学生适当的帮助,如:提示段落大意、提示语法知识点等。之后选取范文供班级其他同学借鉴。

3. 适当补充,迁移阅读。

本着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的策略,教师可以在课文阅读后,补充相关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可以是主旨一致的,比如阅读了SEFC Book 1B Unit 1“Friendship”后,可以补充一些有关友谊的谚语,可以补充描写友谊的文章,甚至诗歌。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取结构相似的、写法相近的文本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四、“课外实践”类

阅读文章的练习设计,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课外学习。阅读练习的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活动相“接轨”。

1. 课前预习,收集材料。

在学习阅读文章前,让学生去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如:在学SEFC Book 1B 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前,可以让学生找出几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新西兰、南非等,并知道在地图上的位置。上课时,可以在黑板上挂出世界题图,然后让学生来找。

2. 复述采访,口语交际。

SEFC Book 2B Unit 2“The Olympic Games”中有个采访对话的录音。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听录音,模仿其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接着设计练习让学生体验一下采访的全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访谈形式,但是把访谈的方向倒过来,变成Li Yan采访Pausanias,学生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想好至少五个问题,通过向Pausanias提问了解古代奥运会的情况。

3. 小组合作,综合展示

SEFC Book 6B Unit 4“Global Warming”的略读文章是欧阳光给关爱地球组织杂志的一封电子邮件,请求帮助。杂志回信指出,群策群力,问题可解。他们提出了几个具体措施。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就文中提出的建议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这样他们就有了充分的材料去完成写的任务:设计一个海报,介绍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Fight global warming

Cut down on energy.Cut down on carbon dioxide.

●If not using an electrical item, turn it off.

●If you suddenly feel cold, don’t turn the heat up, put on a jacket instead.%

●Walk or ride a bike and save fossil fuels.

●Recycle paper, cardboard and newspapers.

●Buy products made from recycled materials.

●Buy energy-saving products like low energy light bulbs.

●Plant more trees to absorb carbon dioxide.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global warming.

总之,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有效设计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Book1—6)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建平.浅谈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江西煤炭科技, 2004.03.

上一篇:管理外包员工要以共赢为本下一篇:违章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