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2024-06-21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精选6篇)

篇1: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点(初稿)适用范围

本要点规定了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要点适用于全国县(区)级行政区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 137-19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19231-2003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50188-2007 镇规划标准

TD/T 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5-2003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 19231-2003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土地整治

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活动的统称。3.2 农用地整理

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3.3 土地复垦

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或自然灾害损毁(包括地震、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原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动。

3.4 未利用地开发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水土资源相匹配为原则,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宜农未利用地,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的活动。3.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村庄规划建设要求,采取工程技术、土地产权调整等措施,对农村居民点及农村所属特殊用地、工矿用地等进行拆迁、重建、更新、合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活动。3.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总 则 4.1 规划定位

县级规划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是落实市级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上级规划)要求和指导乡(镇)、村等土地整治规划(以下简称下级规划)编制的衔接性规划,是统筹县域土地整治的纲领性文件及行动计划,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及审批的基本依据。4.2 主要任务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包括:

a)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战略和目标; b)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c)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规划及项目,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相关内容,优化田、水、路、林、村空间布局;

d)制定规划实施计划与投资方案;

e)开展规划实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评价; f)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3 规划范围

4.3.1 县级规划范围为县级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相一致。

4.3.2 沿海地区除现状土地外,规划期间自然和人工形成的土地应纳入规划范围。4.4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一般为10-15年,目标年应与同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在规划期限内,应提出近期(一般为5年)土地整治安排。4.5 编制主体

4.5.1 县级规划的编制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

4.5.2 县级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4.5.3 承担县级规划编制的机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的规定。4.6 编制依据

县级规划的编制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号)、《农村土地整治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等国家有关土地整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b)国家有关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c)《市级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县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各部门各行业发展规划、有关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有关土地整治的地方性法规、规范和政策文件。d)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4.7 编制原则

土地整治规划应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内涵挖潜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县级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上下结合,与有关规划协调;

c)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及有关调查成果为基础; d)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及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

e)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效益; f)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g)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方案;

h)坚持政府决策、部门合作、专家论证、公众参相结合。4.8 编制程序

县级规划编制一般分为以下阶段: a)准备工作; b)调研分析; c)基础研究; d)拟定方案; e)协调论证; f)评审报批; g)规划成果应用。4.9 其他要求

4.9.1 编制县级规划除执行本要点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9.2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补充规定或要求,但不应与本要点抵触。4.9.3 县级规划编制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应当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规划成果数据应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有关要求见附录A。

4.9.4 县级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规划管理信息化的需要。规划成果应符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的有关要求。准备工作 5.1 组织准备

5.1.1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工作计划,落实编制经费,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等。5.1.2 组建规划编制组。编制组负责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5.1.3 进行宣传动员,对有关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5.2 技术准备

5.2.1 基础资料收集

5.2.1.1 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

a)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b)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c)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d)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e)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旅游、文化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5.2.1.2 基础资料应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主要包括纸质文字报告、数据、图件及相应的电子文件。5.2.1.3 基础资料调查时,应进行信息核查、归档整理工作。

5.2.1.4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料及调查成果。当所收集的资料经整理后不能满足规划编制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查。5.2.2 规划基数确定

应以合法审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将二调成果更新到规划基期,形成规划基数。5.2.3 基础图件准备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基础上,结合同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调整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制图要求选择和准备其他有关基础图件。基础研究 6.1 一般规定

6.1.1 基础研究包括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等。

6.1.2 基础研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和成果,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定开展。

6.2 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6.2.1 一般要求

上轮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未开展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可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价。6.2.2 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

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

6.2.3 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

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

6.2.4 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对比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应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6.2.5 总体效益评价 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项目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的总体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2.6 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

总结现行规划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组织、资金执行情况。6.2.7 总结与建议

评估上轮规划编制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建议。6.3 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6.3.1 潜力调查

6.3.1.1 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6.3.1.2 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

6.3.1.3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

6.3.1.4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6.3.1.4.1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

a)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

b)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 c)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d)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若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6.3.1.4.2 典型调查。

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

6.3.2 潜力功能区划分

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等内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6.3.3 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3.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

6.3.3.2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3.3 通过县域耕地现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6.3.3.3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4.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建设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4.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5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

6.3.5.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5.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6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

6.3.6.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6.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3.7 土地整治潜力汇总

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6.4 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成果编制 7.1 一般规定

7.1.1 规划成果编制阶段应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的初步目标,并按照不同的技术、经济和政策条件,拟定若干规划供选方案,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充分协调,上下反馈。在多方案论证比较和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修正初步目标,相应调整方案,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综合效益较好的方案为规划推荐方案。并深化相关研究,完善规划内容,编制规划文本、图件和说明,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

7.1.2 规划成果应充分征求发展改革、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牧、林业、环境保护、文化等部门的意见,对规划目标、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以及有关实施保障措施等进行重点论证,加强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有关规划的协调,确保土地整治目标落实到位。

7.1.3 规划涉及的重大问题应由专家领衔研究和论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7.1.4 在规划编制的主要阶段,应采取公告、听证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的规划成果应在公共媒体上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权利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并按照规定程序,将规划送审稿逐级上报有权批准机关审批。7.1.5 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方面: a)土地整治战略与目标;

b)土地整治总体布局,包含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 c)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 d)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e)基本农田整备空间安排; f)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

g)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体系构建; h)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的安排; i)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 j)近期规划安排;

k)规划实施效益评价,包括社会影响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 l)规划实施保障的主要措施。7.2 规划战略及目标确定 7.2.1 规划战略

土地整治规划战略是土地整治的基本导向,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方针。县级规划应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任务及指引,根据县域土地及其有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及现有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明确县域土地整治战略。7.2.2 规划目标 7.2.2.1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治,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其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体现。规划目标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及调控指标。7.2.2.2 目标确定的主要依据包括: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的要求;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c)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 d)其他地域特色要求。

7.2.2.3 确定目标的方法主要包括:

a)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提出的任务要求,从解决当前土地利用及整治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并从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规划总体目标。

b)依据规划战略及总体目标提出规划调控指标,规划调控目标应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位土地整治规划的调控目标充分衔接。一般包括增加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能比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7.3 土地整治总体布局

7.3.1 总体布局是在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为统筹安排县域内耕地、各类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废弃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土地整治的方向,实现土地整治目标,进行土地整治的战略分区,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7.3.2 农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较大; b)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较大; c)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分布相对集中;

d)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农用地整理基础条件较好; e)原则上一般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

7.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人均或户均农村建设用地超标较多,整理潜力较大; b)农村居民点分布零乱、分散; c)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群众基础好;

d)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张,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 e)已有较好城乡空间规划基础; f)生态搬迁村庄集中地区。7.3.4 废弃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较大,可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b)相对集中连片,可有效提高土地复垦效率和复垦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c)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适宜,有利于降低复垦成本; d)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7.3.5 未利用地开发重点区域划定原则有:

a)待开发未利用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潜力大,具有规模开发价值; b)土壤条件、水文条件、地形坡度、交通条件适宜,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 c)充分考虑生态资源承载力,不破坏自然环境。7.3.6 划区方法

a)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图和分区原则绘制分区草图。

b)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对有争议的区域进行调整,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确定。

7.3.7 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应列表表示,同时编绘重点区域布局图,相关表格见附录F。

7.4 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

7.4.1 分析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沼泽地、荒草地、水库水面、城镇内部水域和绿地等绿色空间现状特征,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方向,优化绿色空间结构和布局。

7.4.2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提出各区土地整治关注重点与方向。7.5 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7.5.1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未来村镇空间体系发展方向。

7.5.2 优化村镇用地布局,结合村庄所处区位、经济、规划等因素,提出不同类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模式,明确未来整理关注重点。7.5.3 明确县域特色村庄保护与建设方向。7.6 基本农田整备区空间安排

7.6.1 结合县域现状基本农田及农用地、建设用地等整治潜力分布,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7.6.2 明确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整治规模、空间、实施措施等内容。7.7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

7.7.1 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应结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定项目拆旧区备选区域。7.7.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新区应位于允许建设区及有条件建设区内。

7.7.3 暂未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可预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预划定项目备选区域,并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启动条件及保障措施。

7.7.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及建新区还应符合其他有关规定要求。

7.8 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7.8.1 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有关规划,提出水利及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框架;结合区域水利设施和交通骨干工程,提出田间工程与水利骨干工程、交通骨干工程的协调连接要点。

7.8.2 依据自然本底特征,划定不同的农田工程建设类型区,详细说明农田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要求。

7.8.3 提出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7.9 制定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7.9.1 重点工程

7.9.1.1 以划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为基础,立足当地经济社会条件和土地资源利用特色,以落实区域内土地整治重大任务,或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等)、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发展规划等土地整治活动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为目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并明确整治的区域、方向等。

7.9.1.2 重点工程可以在重点区域内安排,也可以跨若干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在规模上区别国家层面的重大工程。重点工程一般通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施。

7.9.1.3 重点工程应具有以下特点: a)土地整治规模较大;

b)对实现规划目标起主要支撑作用;

c)对落实重点区域内土地整治任务发挥主导作用; d)预期投资效益较好;

e)能够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7.9.2 重点项目

7.9.2.1 重点项目是指规划期内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围绕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和重点工程,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的土地整治活动。重点项目主要在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内安排。项目的具体名称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7.9.2.2 重点项目选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土地整治潜力较大,基础条件好; b)预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c)对推进县域土地整治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d)有一定规模;

e)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外); f)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要求。7.9.2.3 项目选定的方法

a)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重点区域及重点工程结果和规划目标,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

b)进行实地考察,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c)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 d)确定项目的界线、测算面积。

7.9.3 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应列表表示,并编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布局图。相关表格要求见附录F。7.10 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 7.10.1 投资估算内容

估算实现规划目标所需的总投资和各项目的投资额。7.10.2 投资估算方法

第一步:测算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分地貌类型和项目类型在本地区或类似地区选择已经完成的典型项目,分别测算出典型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量。

第二步:估算项目投资量。根据典型项目与规划确定的各个项目在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水、电、路)、交通条件、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对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再根据项目规模计算出项目投资量。

第三步:计算总投资量。

深入研究本地区筹资环境,明确本地区土地整治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可包括:

a)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b)耕地开垦费; c)土地复垦费;

d)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 e)耕地占用税、农发基金; f)社会单位、个人投资; g)农民个人投资; h)其他投资。7.11近期规划安排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资金情况和实施条件等,对近期土地整治做出安排。7.12 规划效益影响评价 7.12.1 经济效益评价

7.12.1.1 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是对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主要测算投入量、预期净产出和投资回收期等。7.12.1.2 投入量。测算方法参见投资估算方法。7.12.1.3 预期净产出 7.12.1.4 投资回收期 7.12.2 社会影响评价

7.12.2.1 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主要是指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应从增加耕地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能,农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经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造村庄建设布局、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农村居民点和村镇企业集约用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社会影响评价。

7.12.2.2 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7.12.3 环境效益评价

7.12.3.1 分析和评价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预期产生的效益等,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对策措施。

7.12.3.2 可依据评价内容,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7.13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制定

7.13.1 围绕规划目标和方案,结合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7.13.2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需重点关注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内容,提出领导责任、组织制度、财政保障和监督管理等的具体要求。

7.13.3 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并立足政府职能和权限,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成果要求

县级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和规划附件。8.1 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一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乡镇土地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土地整治总体布局:整治分区与整治重点区域等;

f)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阐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策略,提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方向以及生态功能区内土地整治的要点等; g)镇村体系空间布局优化:阐明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镇村体系、土地整治模式及要点等;

h)基本农田整备空间安排:包括基本农田整备区的范围、规模、整治目标及措施等;

i)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范围和项目等; j)土地整治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分别阐明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空间布局及有关建设标准;

k)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县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类型、范围、规模等;

l)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阐明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m)近期规划:提出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n)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阐明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

o)规划实施效益影响评价:阐明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p)文本附表。要求参见附录F。8.2 规划图件 8.2.1 图件名称

规划图件是配合规划文本及其说明内容的图形表达,一般应包括以下图件: a)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图 c)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d)耕地等级提高潜力图 e)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f)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g)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h)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 i)土地整治总体布局规划图 j)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布图 k)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及项目分布图 l)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分布图 m)基本农田整备区规划图 n)镇村体系规划图 o)生态体系规划图 p)重要基础设施布局图 q)其他图件。8.2.2 比例尺要求

图件与比例尺一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相同。8.2.3 图例和图面配置

图面配置应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方位坐标、比例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名称、编号及面积汇总表、相邻地区名称、界线、编图单位、时间等。8.3 规划数据库

规划数据库是规划成果数据的电子形式,包括符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元数据等。规划数据库内容应与纸质的规划成果内容一致。8.4 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主要阐述规划决策的依据和过程,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规划说明应翔实充分,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a)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b)规划背景;

c)上一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

d)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包括规划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基数的确定,基础图件编制,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方法,规划战略目标确定的依据,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规划方案比选情况等; e)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与上下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协调,与其他有关规划的协调,公众参与情况和不同意见的处理等; f)规划影响及效益评价说明; g)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和条件; h)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8.5 规划附件

规划附件包括规划编制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反映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技术路线、规划论证、工作协调方面的报告或图件,主要用于规划编制的评审和报批,是审查规划编制是否科学、规范,以及有关方面认可程度的依据。规划评审报批

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等材料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按照法定程序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批。9.1 评审内容及要求

规划评审的内容及要求包括:

a)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b)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c)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测算符合实际; d)规划目标切实可行; e)规划方案论证充分; f)区域政策合理;

g)重点区域划定,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h)规划投资估算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方法科学; i)规划协调到位; j)规划实施措施可行;

k)规划文本和说明的内容符合要求,论述清楚;

l)规划图件内容完整,表现清晰,编绘方法正确,符合制图要求。9.2 评审应对规划成果做出结论,并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9.3 规划成果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按照有关规定上报审批。规划成果应用

10.1.1 县级规划成果经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告。

10.1.2 对县级规划成果实施状况进行动态评估、监测和预警。10.1.3 将县级规划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体系。10.1.4 县级规划成果的调整、修改应遵照有关规定进行。

篇2: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初稿)

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 1.1.1 潜力调查

6.3.1.1 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6.3.1.2 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6.3.1.3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

6.3.1.4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6.3.1.4.1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

a)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的比例;

b)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对比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内容。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设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 c)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行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若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d)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若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

6.3.1.4.2 典型调查。

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1.1.2 潜力功能区划分

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等内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范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1.1.3 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3.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

6.3.3.2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3.3 通过县域耕地现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6.3.3.3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1.1.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

6.3.4.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建设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4.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1.1.5 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

6.3.5.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

6.3.5.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1.1.6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

6.3.6.1 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汇总并分级。6.3.6.2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1.1.7 土地整治潜力汇总

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1.2 重大问题研究

篇3:浅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

1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需求

用户调查目的是确定数据库的用户, 使数据库建设者对用户要实现的功能需求, 所要达到的目标期望进行了解, 对数据库建设的现有条件特别是数据条件进行了解, 从而确定数据库的目标、功能、结构和数据模型, 这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 其中用户对数据库的功能需求是需求调查中的重要内容[1]。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用户希望数据库能满足以下要求: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尽可能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集成管理, 为规划管理提供所需的统一的、标准的、规范的、多层次的结果;系统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易学。

2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及要求

2.1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内容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是土地整治规划成果的电子形式, 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相衔接, 建设的内容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表格、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及元数据等, 数据库内容应与纸质的规划成果内容一致[2]。具体如下:

(1) 空间数据库建设:基期库处理主要是对包括现状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界线等空间拓扑关系建立及相关属性数据的整理;规划库建设主要对规划方案确定的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废弃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分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等图层进行空间拓扑关系建立及规划属性数据建库。

(2) 非空间数据库建设:包括人口规模、基本农田规模、交通水利支撑性基础设施等相关属性。

(3) 建库报告编写:包括元数据说明、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自检报告等编写。

2.2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数据类型繁多、结构复杂, 为达到满足用户高效、便捷检索与使用数据库的目的, 充分考虑今后规划管理的需求, 数据库的建设总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分层;

(2) 符合行业标准, 数据结构及其命名合理规范;

(3) 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及独立性;

(4) 数据库内容的动态性与可扩充性。

3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流程

结合《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7-2010) , 广西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经过数据准备、数据源采集与编辑、数据检查、数据入库四个阶段。各环节是否科学合理, 将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成败[3]。

3.1 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是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首要环节。数据准备主要收集基期数据、规划数据以及其他资料等, 其中基期数据主要为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 包含地类图斑、地类界线、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行政区、结合图表等;规划数据主要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交通水利支撑性基础设施规划走向等;其他资料主要为数据字典等。

3.2 数据源采集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数据源采集主要是空间数据采集, 而非空间数据源采集主要是直接读取引用。在此重点介绍空间数据采集, 空间数据主要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础上的图形数据及相应的属性数据,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删减。图形数据包括点 (零星地物、注记等) 、线 (线状地物、水系、地貌、地物、界线、道路等) 、面 (地类图斑等) 基础地理数据等;属性数据通常包括统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实测数据等。

(1) 图形数据采集。点状要素的采集主要是先建立属性结构, 根据具体点位进行属性录入, 按级别、类别进行分层采集;线状要素主要采用手工矢量化进行分类、分层采集, 线状要素应无漏线、错位、自相交等现象, 且要进行严格接边, 不能出现不连接的情况, 有方向的线状要素按要求标示;面状要素主要通过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内图框线、项目范围线等线构成面, 所构成的面应进行严格的检查, 不能存在面积为零的面状且所有封闭的面都是唯一的, 面状要素应具有拓扑关系, 且要进行属性接边。基础图件部分采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规划图作为基础,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删减, 经过点线编辑、图面检查、建立拓扑等过程而形成矢量数据。

(2) 属性数据采集。属性数据是对图形数据的属性描述, 主要来源于成果表格数据及附属说明信息等。根据数据库的建设要求, 建立图斑属性结构表, 按坐落单位 (行政村) 录入属性值, 属性数据录入完成后, 进行检查、完善, 使用软件属性连接工具, 以关键字段连接图形和属性文件, 生成完整的图斑文件。

(3) 采集处理。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TD/T 1027-2010) 对采集点、线、面要素的属性库要求, 建立属性结构, 并按其类别赋以属性值, 形成初始的矢量数据[3]。

3.3 数据检查

在数据库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检查, 如发现错漏、矛盾的地方, 应记录并修改完善。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图形数据是否存在拓扑错误和碎区;属性数据是否有错漏;图斑面积是否有错误;各地类的总面积、图斑的总面积是否一致;各级地类面积之间逻辑是否一致;线状要素是否具有连续性;图斑界线是否闭合;地类代码是否齐全等。

3.4 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前需经过图形数据整理、数据质量检查、属性检查、规划文档及表格数据整理四个过程, 其中图形数据整理主要是删掉图形数据整理过程中所有过渡性的临时图层文件, 全面规范化的整理图层, 以获得标准化、规格化的具有准确属性的分层图形数据;数据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属性、图形和拓扑检查;属性检查主要检查规划代码、分层文件的命名等;规划文档及表格数据整理主要对规划文本、规划说明、相关附表数据一致性进行检查。上述工作处理完毕后, 利用Map GIS的建库模块, 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

(1) 建立图幅索引: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接合图表建立覆盖全县的分幅图数据索引。

(2) 建立系统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中属性字段的属性与组成, 是按现行的各种技术规程和国家标准进行设计的, 包括行政区代码库、地类代码库、权属单位代码库等。

(3) 数据入库:将数据字典、数据图幅索引文件和拼接好并检查合格的数据库文件添加到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进行数据入库, 完成整个数据的建库。

4 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在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对实现目标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注记属性与数据字典一致性。数据字典是数据规范化的重要依据, 在实际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注记所用的行政单位和土地权属单位名称应与数据字典一致, 便于单位代码与名称的对应检查。

(2) 底图矢量化规范性。土地整治规划底图矢量化过程中, 应采用图例板作业, 使其位置准确、线性正确, 且注记清楚美观。

(3) 图斑面积统计的差异化。《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7-2010) 中规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积表统计的是地类图斑面积[2], 这与计算机直接统计面积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 要重新计算图斑的净面积, 即地类图斑面积=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扣除地类面积, 这些值均可从基期地类图斑的属性中获取。

(4) 细碎图斑的处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将面积≤100m2的图斑进行筛选剔除, 避免过小、破碎的图斑, 以免后续拓扑错误。

5 结语

目前各地加快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工作, 其技术思路与实践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次研究成果将广西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作为研究重点, 为同期开展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新的方法与模式参考, 同时促进县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杰, 童新华.组件式GIS在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2 (1) :78-80.

[2]国土资源部.TD/T 1027-2010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S].

篇4: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 编制要求 验收依据

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新一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已在全国铺开,部分省市已经验收。做好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研读和领会编制规程,领会编制精神和要求。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预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调研土地整治潜力,确定规划方案。

验收标准一方面来自县级土地整治规程规定,另一方面来自规划实施要求,同时与编制资料完备情况、编制技术水平有关。

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应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土地利用需要,并与土地整治潜力向协调。规划任务分解应符合当地实际,考虑土地整治难易程度和群众意愿。项目安排规划深度应达到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水平。

一、规划文本内容及总体要求

根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规划文本主要介绍编制背景与形势、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项目安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等内容。规划文本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内容完备,符合当地实际,便于落实。

二、规划背景与形势

该部分应包括简要介绍县域概况,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落实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整治规划面临机遇与挑战等内容。

1.区域概况

该项任务:描述土地整治规划区域概况,区域概况应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情况。

验收依据:区域概况应准确,具有规划现势性,反映规划基期情况,通过县域概况反映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引导土地整治规划方向,为确定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提供依据。

验收标准:区域概况介绍全面,具有较好的现势性,能够反映规划基期状况,具有体现土地利用条件,引导土地整治规划方向,便于确定土地整治规划目标,给予验收通过。

区域概况介绍简单,个别数据不具有现势性,不是规划基期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规划基期概况,不能体现土地利用条件,建议完善。区域概况介绍不完整,概况数据不具有现势性,不能反映土地利用条件,利用特点,土地整治规划方向的,责令修改。

2.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落实情况

该项任务:评价上一路土地整治规划落实情况。

验收依据: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是否有对比数字,是否能够全面反映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内容及其落实成果。

验收标准:上一轮规划指标完成情况介绍详细,对比清楚,结论明确,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给予验收通过。上一轮规程指标落实情况数据不完善,规划外项目统计描述不清楚,建议完善。

上一轮规划指标落实情况不完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对比价值,对比结论参考价值小,对比结论有质量问题,对比内容不完善,责令修改;没有上一轮规划落实对比或弄虚作假的,不予验收。

3.土地利用现状

该项任务:分析土地利用现状。

验收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年度是否为规划基期数据,数据转换与面积统计是否正确,土地利用分析是否符合实际及其符合程度。

验收标准:内容完备,分析透彻,反映基期实际,给予验收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不到位,各地类统计有误的,建议完善。土地利用现状不是基期数据的,责令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未转换为规划地类的,不予验收通过。

4.规划面临机遇

该项任务:分析规划面临有利条件,应包括国家战略、省市措施,县级特色,群众意愿,技术水平,规划基础资料,整治经验等。

验收依据:面临机遇应反映当地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有利形势,特别是县域及周边的国家战略,应分析到战略影响。省市土地整治方面的积极措施,县域土地整治特色,土地整治基础等。

验收标准:当前有利形势分析到位,有利于指导本轮土地整治规划,能够抓住机遇,推动规划文本编制,给予验收通过。当前有利形势分析不到位,不能全面反映国家战略、省市措施、当地特色,建议修改;当前有利形势分析不全,存在错误认识,或缺失面临机遇分析的,责令修改。

5.规划面临挑战

该项任务:分析土地整治规划面临不利因素。

验收依据:面临挑战应反映当地土地整治规划面临的不利形势,特别是人地关系矛盾现状,资金筹措,资源不足,自然条件难以改善,管理和科技水平落后等内容,深度应分析至面临挑战的状况,可能采取的措施。

验收标准:面临挑战分析全面,反映当地实际,有利于引导采取有关措施,推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给予验收通过。面临挑战分析不到位,建议完善;面临挑战不符合当地实际,责令修改;缺失面临挑战分析的,不予验收。

三、规划目标与任务

1.指导思想

该项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之风,尊重群众意愿;采用科学方法,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分析投资效益,健全保障措施。

验收依据:指导思想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包含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等内容;是否利用当前先进的编制技术、总结土地整治经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落实群众路线。

验收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规划目标符合实际,规划项目与土地整治潜力、整治效果相统一,给予验收通过。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规划目标基本符合实际,规划项目与土地整治潜力、整治效果存在矛盾,建议完善。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规划目标不符合实际,规划项目与土地整治潜力、整治效果矛盾较多,责令修改。

nlc202309020105

2.规划原则

该项任务:介绍土地整治规划原则。

验收依据:应包括县级土地整治规程确定的四条原则,可以进行部分解释和阐述,结合当地实际说明原则适用情景,分析某项原则确定依据,指导意义,不坚持该原则的后果。突出坚持规划原则的作用,分析坚持原则的意义。

验收标准:包括四项原则,进行正确探讨的,给予验收通过;虽然包含四项原则,没有总结到位,建议完善。不能包含四项原则,或不能正确适用,责令修改;违反四项原则,验收不予通过。

3.规划依据

该项任务:规划依据包括逐级下达的文件,规程、方法和指导意见,规划基期条件、资料,经济发展需求,土地利用预测等内容。

验收依据:编制依据是否包含当前土地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强制性要求;是否遵守有关管理办法,是否基于基期资料,是否基于合理预测。

验收标准:编制依据充分,分类列明,内容全面,给予验收通过。

编制依据不全,没有分类,分项列明,建议完善。漏项编制依据的,责令修改。

4.规划目标

该项任务:描述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验收依据:总体目标应完成上级国土部门下达任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当地实际,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推动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平衡各类用地。具体目标应结合土地整治潜力,规划目标与整治潜力、整治难易程度和群众意愿等相协调,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需要。

验收标准:总体目标符合区域实际,顺应国家战略、省市要求,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完成下达任务;具体目标安排合理,与土地整治潜力相协调,给予验收通过。

总体目标基本适宜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下达任务,具体目标与土地整治潜力存在少许矛盾,建议完善。总体目标难以适宜社会经济发展,具体目标与土地整治潜力矛盾较为明显,责令修改。

总体目标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具体目标与整治潜力明显矛盾,不能落实或落实特别困难,不予验收通过。

5.规划任务及分解

该项任务:确定规划任务,合理分级任务至项目。

验收依据:项目布局合理性,任务分解均衡性,项目布局与土地整治潜力匹配性,整治效益的一致性,群众意愿参考情况等。

验收标准:项目布局合理,与土地整治潜力显著相关,考虑了整治效益,征求了群众意愿,做了乡镇街道之间的平衡,给予验收通过。项目布局基本合理,与土地整治潜力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征求了群众意愿,乡镇街道做了平衡,但项目间整治效益存在一定差异,建议修改。项目布局不甚合理,项目布局与整治潜力匹配性差,整治项目之间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责令修改。项目布局不合理,项目布局与整治潜力相关性差,项目效益差异较大,没有征求群众意见,不予验收通过。

四、项目安排

该项任务:规划项目范围、资金,规划时序和建设内容等。

验收依据:项目安排验收依据应达到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具体要求查阅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

验收标准:项目安排恰当,符合当地实际,建设内容全面,深度到达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平,给予验收通过。项目安排基本符合实际,征求了有关部门建议,建设内容不全面,达不到研究深度,建议完善。项目安排不符合实际,建设内容未完成规划任务,研究深度不足,责令修改。项目安排没有征求有关单位意见,不符合实际,与整治潜力明显矛盾,项目安排深度达不到项目建议书水平,项目难以落实或落实特别困难,不予验收。

五、投资分析

1.投资估算

该项任务:项目投资估算情况,包括估算方法,估算精度,估算合理性,与以往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对比,投资估算考虑的有关因素,总投资规模与当地经济的协调性。

验收依据:估算方法合理,估算精度满足项目投资需求,估算考虑了比如通货膨胀,土地整治难易程度,项目之间做了投资比较,给予验收通过。

验收标准:估算方法合理,估算精度满足规划需要,考虑了相关因素,并做了合理调整,规划总投资规模与当地经济状况、土地整治地位相匹配,给予验收通过。

估算方法基本合理,估算精度基本满足规划要求,考虑了相关因素,做了适当调整,规划总投资规模与当地经济状况、土地整治地位有一定差距,建议完善。估算方法基本合理,估算精度较低,没有或考虑相关因素不足,规划总投资规模与当地经济状况、土地整治地位差距较大,责令修改。估算方法不科学,估算精度低,没有或调整因素适用不当,规划投资规模与当地经济状况、土地整治地位明显不相称,不予验收通过。

2. 资金筹措

该项任务:安排资金筹措渠道,筹资额度,分析筹资成本与风险。

验收依据:资金筹措渠道,筹措资金额度是否符合当地实际,规划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是否做了比较说明,资金筹措是否满足规划落实需要,资金筹措成本是否合理等。

验收标准:资金筹措渠道合理,筹措数额有保障,能够满足投资需要,筹资成本合理,风险小,给予验收通过。

资金筹措渠道基本合理,筹措数额依据不充分,难以满足投资需要,筹资成本合理,风险稍大,建议修改。

资金筹措渠道不尽合理,筹措数额难以保障,难以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落实需要,筹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责令修改。

资金筹措渠道不合理,筹措资金难度很大,不能满足土地整治规划落实需要,或筹资成本显著高,风险大,不予验收通过。

3.效益分析

该项任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验收依据: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生态效益有保障。

验收标准:经济效益分析依据充分,计算正确,结论合理;社会效益分析全面,突出了群众生产生活改变,群众满足度和群众参与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规划中有专门安排,结论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给予验收通过。

nlc202309020105

经济效益分析依据不充分,计算正确,结论基本合理;社会效益分析基本到位,未完整反映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规划中给予考虑,缺乏具体措施,建议完善修改。

经济效益分析依据不充分,计算有错误,结论偏离土地整治正常水平;社会效益分析不全面,分析不到位;生态效益在规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生态效益不显著,责令修改。

经济效益分析无依据,计算错误,结论显著偏离正常水平;社会效益分析不到位,随意性大,牵强附会;生态效益在规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生态效益分析简单;不予验收。

六、 保障措施

1.行政保障

该项任务: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行政保障措施。

验收依据:行政措施合理,符合法定程序、权限,在制度、政策和运行机制方面比较健全,合情合理,给予验收通过。行政措施基本合理,符合法定程序、权限,在制度、政策和运行机制上

2.法律保障

该项任务: 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法律保障措施

验收依据:是否安排法律措施,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保障措施,法律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够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保障。

验收标准:安排法律保障措施,把土地整治规划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依据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土地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设定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法律程序,权利义务和救济途径,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给予验收通过。安排法律措施,但不完善,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规则书写不清楚,建议完善完善。没有专门安排法律保障措施,责令修改。

3. 经济保障

该项任务: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经济保障措施。

验收依据:是否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经济保障措施,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够推动土地整治规划落实。

验收标准:经济保障措施到位,能够为土地整治规划落实提供资金保障,利益驱动,效益挂钩等措施,推动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给予验收通过。具有经济保障措施,但内容不全,措施不力,建议完善。

没有专门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经济保障措施,责令修改。

4.技术保障

该项任务:安排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验收依据:专门安排了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技术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科学、适用,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提供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技术保障,保障到位,有力,给予验收通过。

专门安排了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技术保障措施,措施难以到位,不能很好地提供技术保障,建议修改。没有专门安排土地整治规划落实的技术保障措施,责令修改。

小结

本研究基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经验,结合验收中常见问题,立足实际,逐条说明该项任务、验收依据及验收标准。基本要求是文本内容应完善,全面,前后一致;验收依据具体化,设置到具体内容;验收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2013.1.

[2]胡振琪.土地整治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

[3]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2000.

[4]**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治规划文本,2013.

篇5:县级土地整治规划

简要编制大纲

湖北省水利厅

基本情况

1.1 自然经济状况

内容主要包括阐述县级行政区基本情况、人均财力,自然的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含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统计分析与农村河道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包括基准年总人口与农村人口,产业结构比例、GDP和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填写附表1。1.2 河流水系状况

以县为单元,绘制县级行政区图套水资源分区图,根据本省水功能区划分方案,明确规划区域内河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分析河流水系状况、分布特点、河流条数(分级)、河流长度、气候降水特点、集雨面积、水资源量、水环境状况、土壤类型与植被情况等。填写附表1。

1.3 相关规划情况

简述县域规划、乡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及相关水利规划中涉及河道整治、生态建设及农村环境整治的内容。

1.4 地形地貌特征

简述县域地形地貌特征,地形组成,各高程地形比例等。农村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村河道现状调查

以乡镇为统计单元,调查统计县级及以下管理的农村地区河道(包括与河道连通的池塘)数量、长度、淤积情况、水环境状况及管护状况等。填写附表2。

2.2 已开展农村河道治理的情况

2.2.1 治理概况

简述农村河道的治理现状,统计县域内已实施完成河道清淤、护岸、水环境、堤防等相关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与农村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情况。

2.2.2 治理成效及管护情况

评价已完成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模、效益及投入情况;重点分析农村河道生态建设典型示范工程。说明治理后的农村河道管理维护等情况。

2.3 存在问题及成因

重点从防洪排涝、灌溉引水、乡镇排水、水环境及水生态景观、河道管理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和管理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

2.4 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结合当地农村河道存在问题及整治需求,主要从沟通水系、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灌溉供水保障程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角度,分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必要性。规划范围和目标任务

3.1 规划范围

县域内5个以上集中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的乡镇。3.2 编制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10年;规划水平年2015。3.3 规划目标

到2015年,治理区农村河道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涝能力达到标准;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目标。

河畅:通过河道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河道内基本无阻水障碍物,主要河道保持水流通畅,河势与岸坡稳定。

水清:结合农村环境保护,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水面清洁目标,整治河段保洁率达100%,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两岸无污水直排,河道水质逐步改善。

岸绿:岸边无垃圾,植物护坡长度占岸坡整治长度的60%以上,农村河道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景美:应与自然环境融合,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与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农村河道的乡村特色。

各地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目标。3.4 规划任务

(1)摸清农村河道基本情况

摸清现状和存在问题。摸清县域内农村河道的分布、特点、治理情况、治理标准等现状情况,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河道功能的要求,分析农村河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明确整治内容和工程量

调查分析当地农村河道的整治需求并分清其轻重缓急,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类型农村河道的综合整治目标和任务,并以可操作性强、经济节约为原则确定对策措施。按照确定的整治措施,分类提出乡镇的整治河道建设规模、主要工程量。

(3)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从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筹措建设资金、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保障本规划实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建设内容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措施主要有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堤防加固及其他综合整治工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整治工程的内容。4.1 疏浚整治工程

简要分析河道淤积的情况。统计需要清淤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提出清淤疏浚的规模(疏浚的底高程)及工程量。填写附表3。4.2 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包括水系连通和引排水等工程。简述河道水系的现状引排问题,通过沟通河道池塘,拓宽引排水河道卡口段,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等,促进水体流动。

统计河道连通长度、连通河道的宽度、护岸长度、植物护坡规模、更新改造建筑物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4。4.3 清障工程

简述阻水构筑物等情况。统计阻水构筑物的数量,提出清障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5。4.4 岸坡整治工程

简述现状河道岸坡面貌(岸坡防护情况、塌岸崩岸情况等)。根据整治河道所在区域划分为生活区护岸与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的河段可划为生活区护岸,流经农田等无人居住区的河段可划为生产区护岸),并提出适宜各乡镇河流实际情况的护岸形式。

生活区护岸应以护岸修整、生态修复,适当考虑亲水设施的设置,尽量减少硬化措施,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生产区护岸应遵循“按故道治河”的治理原则,尽量保持原河岸面貌,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的自然形态。

统计各乡镇需要岸坡整治的河道条数、长度,护岸长度,提出河道岸坡整治规划的规模及工程量。填写附表6。4.5 堤防加固等其他工程

简述堤防建设现状。统计需要加固的防洪堤长度,提出建设规模及工程量。为长效保持农村河道治理效果,根据实际需求,可增加小型清淤设备、保洁船、水面打捞设备等管理设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提出其它治理措施,增列附表。

参考镇域总体规划或给排水专项规划,根据村镇规模提出截污治污的要求。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设施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与城镇污水管网的一体化建设,实施河道沿线截污纳管,减少入河污染物;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宜规划建设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如曝气池、沼气池等。截污治污部分投资不列入本规划。填写附表7。河道建后管护机制

从当地实际出发,建立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确定工程的产权归

属,落实管护目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管护人员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6.1.1 编制依据

(1)按各省水利水电工程概算编制规定进行,若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缺项,可参照市政工程确定;

(2)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单位投资指标;

(3)主要原材料价格按当地市场价确定,人工预算单价按省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执行。6.1.2 投资估算方法

在估算工程投资时,可充分利用已建同类工程的有关数据。可以参考本县或邻近地区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类似工程的投资,采用指标分析法推算本地工程的投资。填写附表8。6.2 资金筹措

根据当地财力和筹资能力,提出资金筹措方案,主要包括:(1)资金筹措原则;(2)资金筹措方式。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1、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县级政府负总责,责任分解;力争把加快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考核内容,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2、前期工作。确保前期投入,加强前期组织,统筹勘测设计力量,提高勘测设计水平,严格按照程序组织审查审批,落实审查审批责任,严把前期工作质量关。

3、资金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依据农村河道的公益性特点,提倡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提供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和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灵活有效的工程运行机制,保证工程良性运行。

4、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和监管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采取各种方式加大督导力度。

5、加强宣传。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认识,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管工作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从加强宣传、制定乡规民约、管理养护等角度,提出农村河道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

附件1:附表(见附件)附表0~附表12 附件2:附图

附图1:××县(市、区)行政区划图 附图2:××县(市、区)河流水系图

篇6:土地整治监理规划

浏阳市龙伏镇达峰村等三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1.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湖南省长沙辖区浏阳市龙伏镇,涉及到该镇的达峰村、黄桥村、石江村共三个行政村。

该项目属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为487.00公顷,新增耕地0.0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0.01%。

1.2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1167.96万元,本项目申请长沙市财政土地整治专项资金1167.96万元。1.3项目工期

本项目规划建设工期为半年,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1.4项目目标任务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及土壤特点,采用坡改梯计算公式对土方量计算。推土机推土(40-50m)0.74万m3;田埂修筑0.06万m3;表土剥离与回填修筑0.28万m3;土地翻耕3.31 公顷。

(2)灌溉与排水工程:整修山塘6座,清淤面积22818平方米,护砌山塘343.25米,整修斗灌排渠Ⅰ6条,长3505.65m;整修斗灌排渠Ⅱ6条,长4489.68m;整修农灌排渠Ⅰ164条,长43785.52m;整修农灌排渠Ⅱ6条,长1815.83m;新修抬渠Ⅰ1条,长223.10m;新修农沟2条,长378.90m;整修原有沟Ⅰ3条,长3418.93m;整修原有沟Ⅱ3条,长1762.16m;闸242座;田间分水管108座;新修渡槽1座;泵站5座;跌水199座;管涵34座;桥涵2座。(3)田间道路工程:新修二级田间道16条,长6130.16m;整修二级田间道7条,长4158.37;新修生产路9条,长2811.44m;整修生产路4条,长2529.17m;机耕桥2座;人行桥2座。(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拟在主要田间道过田块边设臵下田坡道。为方便机械下田作业及防止压垮沟渠,设臵下田坡道。下田坡道(跨农灌排渠)40座;下田坡道(未跨沟渠)63座。

(5)其他工程:设臵一座标识牌,采用M7.5浆砌砖,贴瓷砖。标志牌费用纳入项目竣工费标识设定费中计费

二、监理工作范围

监理范围为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

三、监理工作内容 3.1 施工方面

(1)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就承包人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进行审查,并报项目法人批准。(2)督促项目法人按工程建设合同的规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检查工程承包人的开工准备工作,并在检查与审查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批复单项工程开工报告。

(3)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工艺试验成果、临建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

(4)签发补充设计文件、技术规范等,答复工程承包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5)工程进度控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其实施情况。督促承包人采取确实措施,实现合同的工期目标要求。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

(6)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核实质量文件;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重要工程部位和主要工序进行跟踪监督。以单元工程为基础,按《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要求,对承包人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复核。(7)工程投资控制:协助项目法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投资计划;审核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费用,并签发计量和支付凭证;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

(8)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施工安全措施、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建议;检查防洪度汛措施并提出建议;参加重大的安全事故调查。

(9)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工程建设各方的协调工作,编制施工协调会议纪要。(10)协助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审查承包人编制的竣工图纸和资料。(11)信息管理:做好施工现场记录与信息反馈:按照监理合同附件的要求编制监理月、年报;按期整编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做好文、录、表、单的日常管理,并在期限届满时移交项目法人。

(12)其它相关工作

四、监理工作依据

1、本工程项目审批文件、设计文件、技术资料。

2、监理大纲、委托监理合同以及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

3、现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

五、监理工作目标

通过本监理人对该项目的合同管理,从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方面对该项目建设进行全面控制,合理利用资金,严格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从而达到合同文件中所规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该工程目标系统详见表5-1。1 进度控制目标 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实施情况,用动态控制原理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原因,督促承包人采取措施,以达到:自2011年12月10日开工日起,2012年4月10 日之前完成该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2 投资控制目标(1)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严格按施工合同价进行控制。

(2)严格按施工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造成的增加工程量进行控制。(3)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在确保施工中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使得资金使用达到最优配臵。3 质量控制目标

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将按照“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的工作原则,以设计图纸、施工合同为依据,以法律、规程、规范为准绳,以监理规划、细则为指导,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对施工过程的工序环节质量要素(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数据为基础,事实为依据,严把质量关,控制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六、监理机构 1 组织机构及框图

本监理人将成立“湖南省湘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浏阳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湖南省级)项目监理部”(以下简称监理部)。根据该工程性质和特点,监理部设总监理工程师1名,专业监理工程师5名,监理员1名。这些监理人员水平高、经验丰富,工作经历覆盖了本工程的全部专业7.1.3.7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施工总进度计划。依据监理控制性总进度计划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只有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才能作为实际执行的进度计划,并依此检查实际施工进度。7.1.3.8审核应由承包人负责提供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完成情况。7.1.3.9检查按照施工技术要求需要做的各种试验进展情况。7.1.3.10审核承包人在施工准备完成后递交的工程开工申请报告。

7.1.4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项目法人和承包人的施工准备情况满足上述开工条件后,方可签发开工令。承包人开工申请按合同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工序(单元工程)四级划分进行。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各项工程开工条件,审批开工申请。工序、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的开工,可依据监理合同和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发。7.2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工作

7.2.1 在施工过程中,当承包人对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补充或变动时,将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经总监理工程师签认。作好记录。

7.2.2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审核同意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7.2.3 当承包人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证明材料,组织专题论证,经审定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

7.2.4 对承包人在施工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进行复验和确认。7.2.5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检验

(1)督促承包人根据拟使用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使用报审表》连同质量证明资料报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拟使用的实物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或有关规范规定的比例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具体要求按《施工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监理实施细则》执行。监理人员应作好记录,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检验记录表》。

对合同规定的材料和工程设备,将按与承包人商定的时间和地点共同进行进检查和检验。若未按商定的时间派员到场参加检查或检验,除监理部另有指示外,承包人可自行检查或检验,并立即将检查或检验结果提交监理部。监理部应在事后确认承包人提交的检查或检验结果,若监理部对承包人自行检验的结果有疑问时可进行抽样检验。作好记录。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句书面通知承包人限期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撤出现场。作好记录。

(2)对于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

① 合同规定由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地点和计划交货日期,均规定在专用合同条款中。

② 承包人应根据合同进度计划的安排,提交一份满足工程设备安装进度要求的交货日期计划报送监理部审批,并抄送项目法人。监理部收到上述交货日期计划后,应与项目法人共同协商确定交货日期。

③ 当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不能按期交货时,监理部应用《监理工作联系单》要求项目法人送交交货延期的说明,并及时通知承包人。

④ 项目法人要求按专用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提前交货期限内交货时,承包人不应拒绝,并不得要求增加任何费用。

⑤ 承包人要求更改交货日期时,应事先报监理部批准。

(3)监理部一旦发现承包人使用的施工设备影响工程进度或质量时,应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更换施工设备。作好记录。(4)额外检验和重新检验

① 若监理部要求承包人对某项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检查和检验在合同中未作规定,监理部可以指示承包人增加额外检捡。

② 不论何种原因,若监理部对以往的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可以指示承包人重新检验。

(5)承包人未完成监理部指示的检查和检验工作,监理部可以派自己的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或人员进行检查和检验。(6)现场材料试验

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时,将查看承包人在工地建立的试验室、配备的人员和设备。按合同规定要求承包人进行各项材料试验,并为监理部进行质量检查提供必要的试验资料和原始记录。监理部在质量检查和检验过程中若需抽样试验,所需试件应由承包人提供,监理部可以使用承包人合格的试验设备。(7)主要建筑材料的检验频次

监理部将按表7-1规定的取样规则和检验方法督促承包人抽样送检,并鉴证抽样送检过程和结果:

7.2.6监理部应定期检查承包人的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计量设备的技术情况。作好记录。7.2.7按《监理实施细则》中确定的质量控制点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建立监理质量监控体系,确定需旁站的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协助承包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在《监理日志》上作好旁站记录。(1)该项目需旁站监理的工程关键部位是: a、U型渠土方开挖及安装,涵闸和过路涵管 b、建筑物工程及砌筑砂浆拌和(2)需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是: 其它隐蔽工程 7.2.8隐蔽工程和重要部位的质量检验

(1)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严禁承包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经承包人的自检确认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具备覆盖条件后,要求承包人通知监理部进行检验,通知应说明检查地点、内容和检查时间,并附有承包人自检记录和必要的检查资料。监理部按照通知约定的时间派员到场进行检查,在监理人员确认质量符合施工合同《技术条款》要求时,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后,承包人才能进行覆盖。

(3)监理部将在约定的时间内到场进行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的检查,不得无故缺席或拖延。

7.2.9 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督促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前提下及时报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或《工序工程质量评定表》以及验收资料进行审核,并根据平时巡视、旁站和检查情况,及时评定单元或工序工程质量等级。作好记录。(承包人的自检和监理人员的抽检必须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使用的质量评定表必须正确,填写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评定质量等级。)7.2.10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进行整改并填写《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并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意见。作好登记和记录。

上一篇:军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下一篇:学习魏书生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