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2024-05-25

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通用10篇)

篇1: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形态学、生活史、实验室诊断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已经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寄生虫检验技术理论与实验的教学中。为此,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探索。

1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各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个专业课教师均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数少的矛盾。同时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同样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知识要求相对要高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在生动性、直观性等方面确实比不了多媒体教学,但过分以来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PPT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用模式,对于寄生虫检验教学的形态、生活史等内容,用PPT的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文字一定要精练。

如果是大段的文字描述,不适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忙于抄笔记,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从而无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多媒体技术无法代替传统实验室观察方法

形态多媒体实验室已经逐步进入各个高校,形态多媒体实验室对形态学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在有时侯寄生虫的观察中,形态多媒体实验室也无法代替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方法。譬如在蠕虫的观察中,因为虫卵较大,在高倍镜(放大400倍)的条件下就能得到很好的观察效果与互动效果;但在原虫的观察中,尤其是观察生理盐水涂片情况下的包囊,互动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因为原虫包囊体积太小,在电脑显示屏上的图像就显的特别模糊,直接影响了互动效果与观察效果。例如对蠕虫部分的实验考试,有一些大体标本就必须用肉眼观察,而不是仅通过电脑屏幕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因而,寄生虫检验教学必须在传统的寄生虫标本示教、显微镜下的形态观察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3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起的作用

教师在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确实比较省力、省时,非常适用于目前繁重的教学任务。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对教学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久而久之会养成教师惰性思想,对于教学的效果反而是弊大于利。尤其是对新进教师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新近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是十分熟练,教学经验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文字部分不精练,往往是照着文字念读,照本宣科,学生听的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不应丢弃传统教学的重要作用。有些难点、重点仍然要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譬如我们在讲到某种寄生虫导致疾病的病因时,如果在黑板上通过一个简单的图来进行讲解,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仅是通过文字描述就显得内容比较干涩。

以上就是笔者对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因此,在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势必会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2: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1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方法和优势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喜欢采用对话或提问方式去探求真理。他把这种引导人们将自己心灵存在的知识产生出来的方法称为“精神产婆术”。反问—助产—归纳—定义,是苏格拉底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特点是通过层层设问、追问的方式,启发那些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观点的人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偏见和武断。引导学生怀疑、检验一个既有判断入手,引入其他的事实和经验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2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在寄生虫课堂的教学应用

第一:苏格拉底教学法需要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教师必须提前选择有关章节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学习,而教师则要周到地准备重要问题,上课时直接以“绦虫减肥”科学吗?”为基础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回答式的教学活动。第二:养成良好的讨论和表达习惯。为完成大量课前预习,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采取小班交互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6人。使用苏格拉底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训练。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采取认真倾听、追问,而学生耐心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自尊、自重并尊重他人的知识和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造活力与创新的自信。第四: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在寄生虫检验技术的课堂应用指导课:(第一问)你认同“绦虫减肥”科学吗?据网上报道:目前美国有科学家在研究绦虫减肥法,一些好莱坞明星以吃绦虫减肥菜来达到减肥的目的。你对绦虫减肥这件事有何看法?关键词:绦虫、减肥。引导问题:绦虫可能与什么有关?吃绦虫是否真的能达到减肥的目的?科学家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指导课:(第二问)现在很多地方流行吃五分熟牛排,藏族人喜欢“风干牛肉”、傣族人喜欢“剁生”将生牛肉剁碎后加佐料即食、现在的`年轻人很喜欢烧烤牛肉或猪肉、这些饮食习惯会让绦虫感染人体吗?关键词:生食、感染。引导问题:以上几种吃东西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发生?作为检验人员的角度应该考虑那些方面?指导课:(第三问)绦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部分患者主要引起消化不良、腹疼、腹泻、恶心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会给人带来好处吗?关键词:寄生、体重减轻。引导问题:绦虫寄生在人体的那些地方?它的寄生部位不同会给人体带来什么麻烦?指导课:(第四问)人感染了绦虫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检验常用的血液、粪便能检查出来吗?关键词:临床症状、粪便、血液。引导问题:病原检查的方式用在粪便中能查到孕节、虫卵、囊尾蚴吗?用免疫学诊断用皮内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检查吗?血液采用生化检验能检查到吗?

3效果评价

篇3: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关键词: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参与式教学法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培养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1], 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主要手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人才, 必须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寄生虫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改革《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 无论在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还是动手能力方面都非常重要。近年来, 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对《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本文就对《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作一总结。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校2005年招收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两个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 每班均为4 6人, 其中一班为对照班, 二班为实验班。两班学生均经过中考统一招生入学, 随机分班。

1.2 教学资源

两班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仇锦波主编的《寄生虫学检验》第2版、理论与实验课均由同样的教师进行授课与带教。

1.3 方法

对照班的实验课按传统教学法授课, 即老师讲解、观察大体标本、镜下标本, 最后教师再对观察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2]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相结合, 即在观察大体标本、镜下标本的基础上, 在每次实验课中还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授课方法。以在医学蠕虫实验课中的应用为例介绍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医学蠕虫实验课教学中, 把医学蠕虫实验课分为线虫实验课、吸虫实验课、绦虫实验课、蠕虫综合实验课 (蠕虫标本复习、混合虫卵检查、粪检等) 几个单元。每次实验课都有成虫、幼虫、虫卵、中间宿主等示教标本供学生观察, 同时为学生提供该次课所需的各种寄生虫标本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自已观察, 待学生基本掌握该章节寄生虫标本形态以后, 使用无标签标本与混合虫卵标本让学生查找观察。每次上课时首先提出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规定每个学生在本次实验课内的学习目标, 如找出几种线虫卵、吸虫卵或绦虫卵, 每种标本给一定的分值, 由老师鉴定后记分作为平时成绩。每次实验课规定每个学生都固定使用一台显微镜并登记镜号, 杜绝了“借”别人找到的标本给自己记分现象的发生。有的学生刚找到一个标本就举手找老师鉴定, 自己不去观察比较, 对此我们采取凡是请老师鉴定标本的, 正确的记分, 错误的倒扣分, 相同的不记分的规定, 迫使学员多观察多思考。此外, 我们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如到附近幼儿园进行蛲虫卵的检查, 在幼教老师配合下, 取材时带教老师示教透明胶纸法, 然后学生亲手操作, 取材后把标本片带回实验室, 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 寻找虫卵, 记录每位儿童的检查结果, 了解幼儿蛲虫的感染率, 或以自身为对象作寄生虫病感染调查。

1.4 教学效果的评价

1.4.1《寄生虫学检验》实验考核

《寄生虫学检验》实验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识别5个已摆好的标本共50分, 第二部分自己用显微镜寻找并识别3个玻片标本共5 0分, 按评分标准分别对第一、二部分进行评分, 并计算出每位学生第一、二部分的总分, 得出每班第一、二部分及总分的均值, 数据以mean±SEM () 表示, 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10.0版进行t检验, 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1.4.2 问卷调查

由老师列出调查项目表, 在课程结束后发给实验班学生, 请学生不记名如实填写, 并收集统计处理, 发出46份, 收回46份, 应答率为100%。

2 结果

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寄生虫学检验》成绩见表1。

实验考核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显示, 两班第一部分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实验班第二部分成绩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班 (P<0.05) , 对照班第一部分成绩显著高于第二部分成绩 (P<0.05) , 而实验班第一部分成绩与第二部分成绩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对照班总分相比*P<0.05, 与对照班第二部分相比#P<0.05, 对照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比P<0.05。

2.2 问卷调查内容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在他们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可程度。

3 讨论

学习《寄生虫学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对人体寄生虫进行检测和鉴定, 协助临床作出正确诊断, 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治水平, 所以必须全面掌握《寄生虫学检验》的实验知识, 包括对寄生虫标本制作、形态观察等。单纯的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只注重观察而忽略动手, 或者有些学生只喜欢观察而不喜欢操作或不善于操作。我们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教学中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 两班技能考核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显示, 第一部分成绩两班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学生对现成的标本识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而第二部分成绩及总分均显示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 说明参与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能力;对照班第一部分成绩显著高于第二部分成绩, 说明单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注重观察, 思维只局限于“会看”, 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实验班第一部分成绩与第二部分的成绩间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参与式教学法能使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记忆力等得到均衡发展。

近年来, 我们在《寄生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中, 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学生问老师问题的多, 找到的标本多了, 识别标本的正确率高了, 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亲手取材检查蛲虫, 或以自身为对象作寄生虫感染调查等,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卷调查表明95%的同学认为此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由原来只听、只看变成了去寻、去找、去学, 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使学生易于独立发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问卷调查还表明91%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对寄生虫标本的鉴别能力, 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参与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归纳、判断的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及观察问题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定会有极大的帮助。从以上的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看, 参与式教学法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我们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是成功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连续、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还需我们不断探索, 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将继续不断努力, 将《寄生虫学检验》实验和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的实验进行综合, 进行多项、多实践点横向联系的实践教学, 让更多的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从中受益, 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医学知识, 提高《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 诸欣平, 杨雅平.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6) :632-633.

篇4: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寄生虫检验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R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5-02

《寄生虫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主要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及检验技术。由于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加速变革,寄生虫病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医学高职院校把该课程的学时一减再减,并从必修课改为考查课甚至选修课,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为此,我们以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为目标,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指导方针入手,对本校检验专业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几点改革尝试,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1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想让学生充分学好一门课程,首先是要有一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备课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种临床病例、课外信息、先辈事迹、科研成果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述疟疾时引用——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青蒿素;在讲述血吸虫时引用——1972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与新鲜尸体相似,但在其体内发现了典型的血吸虫卵,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血吸虫病流行,展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严峻。每种寄生虫病都有相关的引人关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1.2.1在讲述寄生虫各论时会提到很多相关概念,因此学习该课程必须先掌握各种定义,如“终宿主、中间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而某些概念单用书上的文字叙述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如“感染阶段”,学生对书上“在寄生虫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都无从解答,我们以较常见的蛔虫为例,用提问启发的方法加强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教师:“蛔虫的雌雄虫在小肠交配后是不是要产出受精卵?”

学生:“是!”

教师:“从一个受精卵发育为一条成虫中间需要经历很多个形态时期,那是不是任何一个形态阶段被人体食入都会引起机体的感染和致病?”

学生:“不知道!” “不是!” “是!”……

教师:“其实蛔虫的感染主要是人体食入了二期含蚴卵(感染期虫卵)导致的,而如果食入的是其他阶段的虫卵则不会导致人体的感染。因为只有感染期虫卵能够在人体内继续发育为幼虫,再发育为成虫,才会引起机体致病。所以,蛔虫的感染阶段是……”

学生:“二期含蚴卵(感染期虫卵)!”

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能主动的去思考,而积极的思考进一步解答了脑海中许多的问题。

1.2.2 由于很多医学高职院校把该课程的学时一减再减,并从必修课改为考查课甚至选修课,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就尤为重要,而在自学时关键是要学好生活史,学习生活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才能学懂生活史?更多的是需要教给学生如何自学的方法。比如医学蠕虫的生活史有一定规律,学习时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成虫→虫卵→幼虫)和五个中心环节(即宿主体内寄生部位、排出途径、外界发育、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体内移行[2])。以蛔虫为例,根据上述环节推导出该虫的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原则。

a.寄生部位(成虫):小肠,以半消化食物为食,有钻孔习性。推导出成虫致病性为夺取营养、消化道症状、并发症、超敏反应。

b.排出途径(虫卵):粪便。推导出实验诊断(病原学诊断)方法主要是粪检虫卵。

c.外界发育:潮湿、荫蔽、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1~30℃)的土壤。推导出其流行主要是在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切断传播途径时需加强粪便管理,防治虫卵直接入土。

d.感染阶段和感染方式:二期含蚴卵(感染期虫卵)、经口感染。推导出预防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e.体内移行(幼虫):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推导出幼虫致病性主要是蛔蚴性肺炎、超敏反应、异位寄生。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横纵向联系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自学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单纯死记硬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增强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2.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程

医学检验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重视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则要依靠实验教学。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观察示教标本,几乎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标本的制作过程中,这就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打折扣,对标本的来源和制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实验教学必须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结合临床病例,为临床上岗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能够尽快胜任,我们会定期带领学生到附近医院进行见习,并对一些常见病例就地进行标本观察。返校后,模拟医院的实验室环境及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医院工作氛围,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中来。

2.2 实验课自查自检病原体

随着理论知识的逐步学习积累,在适当时间应合理安排进行同步实验。实验课中,除了安排学生进行虫体、虫卵的标本观察外,还需安排几次自检自查课,课程内容为:粪便直接涂片法查找虫卵;粪便集卵法查找虫卵;透明胶纸法查找蛲虫卵或蠕形螨。通过以上三次实验,有少数学生在自查标本中查找到了蛔虫卵、鞭虫卵、蛲虫卵以及蠕形螨,查到病原体的学生得到及时治疗。由于亲眼目睹自己或身边同学所患的寄生虫病,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课后,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直接涂片法较集卵法查找病原体有何不同?为什么查找不同的病原体需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自行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针对不同的病原体选用最佳的病原检查方法。

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应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的教学中,教师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将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变为自主的学习者、研究者、创新者。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检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名胜,耿家荣,宋明华等.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研究[J].医学动物防治,2008,24(8):633—634.

[2]尹燕双.人民卫生出版社,《寄生虫检验技术》第2版,2008,1:8.

篇5: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潘娌妮 楼永良 吕建新*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的研究时代,这给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希望,这些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领域,为其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契机下,我们医学检验教育也围绕组学教育方向从办学模式、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字】组学时代 医学 医学检验教育

人类步入21世纪的同时,迎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强调知识作为创作社会财富诸要素中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重要的因素的新经济形式,知识经济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1]。这个过程中生命科学也逐渐从宏观向微观、由表型向机制探索并且带动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无疑将会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组学时代的到来及其背景下医学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组学(omics)”研究时代,研究重点由基因结构研究转移到对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寻,除“基因组学(genomics)”外,许多新概念和新学科也伴随而来,“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都开始迅速发展,这些研究力图将宏观生命现象分解、还原为分子水平,尤其是基因水平的事件,并根据许多前所未见的细节、提出各种作用机制的假设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不遗余力地探求各种疾病的分子机制来达到生命科学研究追求的终极目标。组学研究注重宏观整合的手段,关注对定性现象的归纳与对定量规律的探求这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更高层次[2]。全局系统生物学作为“组学”的研究方法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在分子机制的研究角度下,凭借全局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组学研究对人类的治病机制从“垂钓式”的独立研究转变为“捕捞式”的批量处理,这将对我们探寻生命活动的本质,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发现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等有着重大意义。

* 为通讯作者

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其内涵得到不断的延伸,系统生物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疗也 日渐走进科学家的视野。这种发展势必推动医学领域的革命性进程。未来医学将发展为以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为特征的分子医学,其模式也将从单纯的实验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转为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功能也逐步从单纯的诊断治疗转为以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主[3]。

07年“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总目标“瞄准国际相关前沿技术领域,加强我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关键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并提供技术保障。”它以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为切入点,选择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精神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食管癌和肺癌五大常见重大疾病为突破口,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阐述重大疾病致病的遗传机理、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相互关系,发现新的遗传标志物和预警靶点,从而实现人类对疾病在治疗与预防上的飞跃。

二、组学时代下医学检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组学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被引入医学检验,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11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指出,“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空。”组学技术融入到检验领域,带动了检验的诊断技术,主要体现生物芯片(Biochip)、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system)、生物质谱、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全基因组关联性分析(SNPs、CNVs)等,这些不同程度地使得医学检验朝向仪器的自动化,技术的床边化(小型化、简便化)、分子化、标准化,网络技术的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化和交流的国际化发展[2]。尤其是技术的分子化,使基因诊断、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医学检验得以充分的应用,从而使疾病的预测、早期诊断、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这也预示着在组学时代,医学检验还将担负着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有机转化即转化医学的重要使命。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研究的新方向。它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将组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再针对来自于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实验加以检测和验证,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 bedside),再从病床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我们常称之为B2B[4]。国外以此为背景的研究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迅猛生长,而国内还没有单独成为一个学科,其人才培养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缺乏正规的科研训练。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要

灵活机动,发挥高校办学和专业的优势,才能满足日益迫切的人才需求。

三、组学时代下的医学检验教育

(一)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具体要求

传统医学检验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医院检验科(常规检验)、疾控中心(卫生理化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等,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基于组学技术和转化医学的实验室和大型企业开始成长,比如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出生缺陷、产前诊断、耐药基因检测、易感基因检测、转化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医学实验室(研究)、检验诊断试剂相关企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等,并不同程度地开始受到学生的关注,逐渐成为毕业生心目中的重要就业意向。因此,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我们提出了要培养适应组学及转化医学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总目标。

针对总目标的提出,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的新兴和实用学科,而能力上除了学习能力(学会到会学)、信息获取能力(文献检索等)、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将给我们的教学体系带来很大冲击,有机结合医学、理学、工学等,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组合、整合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基于“知识点”的教学体系,冲破知识爆炸与学制限制的冲突,才能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

(二)具体举措

1.办学模式的探索

1997年我院创建“院系合一”的医学检验专业教育模式,一方面督促临床检验老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开发系列学生参与临床科研的项目,增加学生了解临床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的机会,使他们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的发展。2004年我们又在检验系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相关专业,成立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行政建制模式,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向检验方向转化提供组织保障。

2.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提出按“知识点”教学的方案,比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36学时理论和36学时基本技术实验外,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X学时开放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成绩过硬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实行X学时科研实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始终是教学的重要保障力量,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学位)、跨学科师资人才(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注重教师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水平的结合,强调医理工多方向的融合,争取让更多老师出国学习,多与国外学习交流。

4.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实验能力基本和强化的两大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秉循共性培养和个体化培养的原则,构建“三层次三平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三平台”是指基于基础实验教学、开放式实验、科学研究的三个平台实现课程实验项目的基础技术型、应用技术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到组合、由学会到创新逐步开展实验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产学研平台的搭建

2001年,我校成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成为浙江省基础课(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医学基础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建设;2004年8月,浙江省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落户我校;2009年,我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共建温州医学院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建立校企合作的独立实验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化医学实验平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医学研发、服务的载体,开辟了与独立实验室合作的新模式。

四、成果

医学检验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我校的特色专业,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比如“挑战杯”、“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生物学科竞赛等,成立校企合作的职前培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接触组学的前沿知识,领悟科研的精髓,感受知识的乐趣。近三年,共有10人次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1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4个项目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申报项目报送学校8项,分别是创新项目3项,推广项目4项,孵化项目1项。另外我院队伍参加2008年浙江省第二届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分获二、三等奖。组学时代把人类医学带到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冲击着医学领域的每一个分支,作为功能越来越重要的医学检验,其人才培养仍需要我们继续沿着科学的进步无止尽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篇6: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在实验诊断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变异菌株、其形态、毒力、生化反应或抗原性都不典型,给细菌鉴定带来困难。如在有些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体内可分离到L型细菌。从而必须了解L型细菌培养的特点以及如何使其返祖而恢复其典型形态与菌落,作出正确的诊断。

篇7: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医学检验本科学生2012级82人, 2013级80人, 共计162人。

2. 病例选择:

选取典型的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病例, 包括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采用病例教学法的尝试, 设为实验组。同时, 在吸虫纲在日本血吸虫章节、绦虫纲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法, 设为对照组。

3. 研究方法:

理论课上, 教师先对按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形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逐一讲解, 然后引出一个由该寄生虫引发的典型病例, 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分析该病例特点, 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和纠正, 然后就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再加以总结分析, 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4. 教学效果评价:

(1) 单元自测题:课堂上给学生发放10道自测题, 当堂做完后将答卷交给老师, 老师统计所得成绩, 设立传统教学对照组和病例教学实验组。 (2) 发放学生问卷调查,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应用能力进行调查, 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两个样本的t检验, 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单元测试结果。

如表1所示, 通过单元测试成绩可以看出, 病例教学成绩和传统教学成绩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适当适时地采用病例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我们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想了解通过病例教学学生的感受和收获。由表2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传统教学, 同时, 对知识的理解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运用能力都明显好于传统教学。

三、讨论

教学的目的不单是“授人以鱼”, 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典型病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的整个环节中, 学生自己分析病例, 对病例报告做出判断和决策, 避免了由教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病, 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病例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讨论问题, 促使学生在具体的病例中积极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病例教学法具有生动、有趣、易理解, 便于记忆的特点[1], 被应用到医学教育的多个教学领域,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3,4]。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同时也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往的理论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从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到医学节肢动物, 所有理论课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为辅, 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 并且长期下去,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均有所下降。并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应用能力均所欠缺。鉴于此, 我们把部分章节改为病例教学, 通过单元测试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成绩可以看出, 病例教学成绩和传统教学成绩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适当适时地采用病例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要好于传统教学方式。本研究我们还想获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自身感受如何,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好于传统教学。另外,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 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但要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还要能给出相应的诊断以及治疗和进一步检验的建议。病例教学法把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病史、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防治等知识, 与实际的病例联系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与病例的接触, 拉近了实践与理论的距离, 增强了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衔接, 为临床的实践打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 病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带启发性质的教学法,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效果良好, 可以加以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病例教学在临床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学检验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传统教学和病例教学两种方法, 通过学生的单元测试和问卷调查情况, 探讨病例教学在临床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病例教学法学生单元测试成绩高于传统常规教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例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优点, 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病例式教学,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应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韦忠厅.病例教学法在高职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3) .

[2]李玉萍, 彭朗鸣, 贾晓江, 等.案例-学导式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2, 25 (2) .

[3]周小强, 赵小玲, 黄联继.典型病例教学在普通专科内科教学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

篇8: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关键词】系统整合模式;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82-01

引言

以系统整合为契机,根据寄生虫学的教学特征,创新寄生虫学的教学方式,使其适应新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以此将寄生虫学的教学内容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教师需要按照教学总体目标要求,在结合现阶段寄生虫病的趋势以及流行现状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让医学生掌握更多寄生虫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阶段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寄生虫作为重点,介绍我国常见人体寄生虫,重点指出寄生虫病的特征。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医学蠕虫学、原虫学以及昆虫学的共性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详细讲解寄生虫和医学两者间的关系,让学生不断加强对寄生虫学基礎知识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实用性原则,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等,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并分析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以及预防治疗措施等[1]。

2.创新教学方式

2.1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引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寄生虫病为切入点,以寄生虫的基本生活习性为主线,介绍寄生虫病的出现、发展以及传播规律等,概括寄生虫病和寄生虫病原学之间的关系。在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征。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法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中西文化、教育体制、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习惯的迥异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影响了该教学法在我国的实行效果。因此怎样让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与教学法适应本国的教育环境,怎样提高该教学法在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系统整合模式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寄生虫学按照:寄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原因、具体临床表现、免疫、临床诊断、流行以及防治,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临床案例来引导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寄生虫所引发的体征或是症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的兴趣。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堂语言的过程中,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现场实例与临床案例来导入对该课程的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提升学生自行研究临床医学问题、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2.2现代化教育工具的利用

为了保障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制定统一的多媒体讲义材料,并充分应用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多媒体讲义材料必须语言精炼、条理清晰、英汉对译,还需要添加适量的标本图片、视听材料、结构图、以及动画材料等。利用多媒体讲义材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寄生虫的结构、形态,生动有趣的视听材料与动画材料也能让学生加深对寄生虫致病、生活史以及诊断等各方面的理解,还能够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学习网站,例如:寄生虫学习网,让学生能够在网站上查阅到相关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等,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表达出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加强理解[3]。

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时还需要重视传统教学方式的利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简洁的语言、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科学的板书讲解,学生自行组织实践操作,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质量。

3.完善整合系统

以系统整合为前提的教学方式符合了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规律,也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现阶段医学寄生虫学的整合只是对模块教学的尝试,并没有对整个学科进行系统整合,也没有将寄生虫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其他各个系统疾病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发现,寄生虫学和血液—感染—免疫学等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然而系统模块并不完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4.改变考试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将学生考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与知识的标准,学生面向社会后“高分低能”的情况较为严重。在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医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而作为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的是考试成绩,考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的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得相关考核方式也需要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将考核重点放置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上,寄生虫试卷上应考核包括血液、免疫学、感染等所有相关链接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蠕形螨检查、粪便检查等实际操作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等。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日益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医学模式也在发生改革,这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需要整合寄生虫学的教学模式,利用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此带动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以及临床专业知识三者间的衔接,优化创新课程体系,以此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光,蔡连顺,罗兰,等.多模式教学方法整合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03(27):154-155.

[2]陈超,李翔宇,朱淮民,等.《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7(30):133-134.

篇9: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中实验教学占相当比重。我院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是学生观看标本和示教, 属验证性实验, 较为单一、死板, 缺少设计性和探索性, 不利于未来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笔者尝试在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 通过初步探索, 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现报告如下。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学院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01班学生, 共67名。

1.2 方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寄生虫学检验基本实验技能, 且在实验课中给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后, 公布一些实验项目:大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儿童蛲虫感染情况, 土壤中寄生虫卵, 市售蔬菜寄生虫卵感染情况, 市售鱼肉中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 学生宿舍蟑螂流行情况, ELISA方法检测血清猪囊虫病、弓形虫病等。这些实验项目为自愿参与, 不影响学生期末学科成绩。参与的学生根据研究内容组成实验设计小组, 6~8人一组, 选题、查阅和搜集材料、发现和提出问题, 然后将整个实验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实验预期结果的分析7个部分, 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交由教师评阅。通过师生讨论, 确定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可行性较好的实验项目进行实践活动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查阅资料, 提出新的实验项目。

2 结果

有62名学生 (占研究对象的92.5%) 参加了设计性实验项目, 共收到14份设计性实验方案。其中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项目进行设计的为7份 (占50.0%) , 在教师给出的实验项目上有不同程度改动的为5份 (占35.7%) , 完全自己重新设计的为2份 (占14.3%) 。

在实验内容上, 学生感兴趣并提出最多的5项研究项目是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儿童蛲虫感染情况、市售蔬菜寄生虫卵感染情况、市售鱼肉中肝吸虫囊蚴感染情况和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

通过师生间充分讨论, 对其中4项实验项目, 即除市售蔬菜寄生虫卵感染情况以外的4项组织了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均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完成, 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学期末笔者对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有学生认为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锻炼其动脑、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学生认为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让其学到了科学研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培养了思维能力, 建议多进行此方面的尝试;还有学生说, 在设计性实验中, 通过自己查找文献、资料, 书写开题报告, 认真准备并进行实验, 不仅加强了对寄生虫生活史、致病和诊断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及社交能力, 受益匪浅。

3 讨论

在我国, 受应试教育影响,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差及缺乏创新精神。在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 开展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思维潜能,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对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学生选取某一小区幼儿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他们走出实验室, 走进社会, 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到幼儿园为儿童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同时可促进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针对目前国内食源性寄生虫病和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逐渐增多的趋势, 我们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之有关的实验项目 (如市售蔬菜寄生虫卵感染情况的调查、市售鱼肉中肝吸虫囊蚴的调查等) , 可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及社交能力。

当然, 在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项目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有不少学生依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 机械地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50.0%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项目进行设计, 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等照搬书本内容, 甚至有的学生将一些参考资料的内容照抄一遍, 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上缺乏逻辑思维。其次, 一些设计性实验方案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科研理论和方法等基本知识的缺乏。如部分学生对实验方案标题的表达方式不够准确, 一些学生提出:日本血吸虫病疫区钉螺的调查, 这个项目首先在时间和地域上就没有可行性, 更不用说具体研究钉螺的哪方面内容。第三, 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缺少锻炼。设计性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如调查报告一般需要统计学知识, 但在学生实验方案中, 只列出调查结果却没有做统计学分析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开展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虽取得一定效果, 但此法要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 仍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 评价体系的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要健康有序的进行, 就一定要有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4]。对学生要通过实验报告、实验态度、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验讨论、对结果的分析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思维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能力、创新思维、非常规想象和团结协作能力。在确立开放性实验的评价体系时, 需要坚持过程性、发展性原则, 针对探索性的研究实验, 注重对实验设计、结果讨论的探索性、创新性评价, 而不是根据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结果的正误判定优劣, 多从发展的角度进行鼓励,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实验室人员应积极保障开放性实验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验室管理。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后, 使用仪器、设备的频率和损耗也相应增加, 应当加强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每位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 必须学习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经考核合格后, 方可进入实验室。每台仪器应当有相应的使用维护记录本和专门负责人员。实验室人员与开放性实验小组保持良好关系, 提供实验所需的条件。 (3) 带教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因为在协助学生完成这些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思维极其活跃, 设计性实验有时涉及到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好的实验技能、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更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只有加强自我修养, 不断更新知识, 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思想模式, 才能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理念。

总之, 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 开展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之其来更好地适应临床和科研工作, 成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型检验人才。

摘要:对我院2009级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实行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证明, 开放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提高寄生虫学检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寄生虫学检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参考文献

[1]许伟榕, 于丽莉, 赵涵房, 等.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的初步实践[J].上海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 :207~209.

[2]郑崛村, 万莉, 王频佳.开放性实验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 :99~100.

[3]王中军, 靳景云, 韩景天.浅谈实验课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2) :155.

篇10: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论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 院校合作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63-02

一、实施背景

(一)传统合作模式不能适应大环境的变革。在广西有十多所开设有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的医学院校,培养出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适应市场需求,是各院校的共同目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学校虽然地处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有独特的地理优越性,但是还依旧按传统上等着合作医院上门找合作的方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为此,无论是为贯彻《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还是落实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需积极探索和创新院校合作的运行机制,探索推动院校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以提升学校服务于现代卫生医疗体系和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的能力和成效,提升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临床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自从学校主体校区从合浦县城搬迁至北海大学园区后,地理位置远离了医院,在新校区难以解决临床实训教学的问题。若新建仿真式实训室,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医疗检验设备,这是很难实现的。这种情况在广西,甚至全国,各中职卫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中基本存在设备短缺、与医院使用的设备脱节等情况。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满足顶岗实习医院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的情况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主动出击,走访调研,借助学校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即老钦州地区)的影响力,强化学校与各医院的联系,在保障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前提下,了解合作医院意愿,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部分检验医疗设备,合作共建与医院检验科工作场所贴近的实训基地,基本达到真实情景教学实训,对应工作岗位、工作流程,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到医院轮岗进行阶段见习,打下良好的实践技能基础,实现了“学校仿真临床实践学习——附属医院阶段见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探索出一条医院赠送仪器共建实训基地的院校合作的新途径,创新了院校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三、实施过程

(一)赠送医疗设备,共建实训基地。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能力和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本专业项目组成员于2013年6月至8月、2015年2月,先后共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64家医院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期间我们掌握了有意向向学校赠送仪器设备的潜在医疗单位,首先是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赠送意愿。经报告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出面与医院方领导沟通,确定赠送仪器价值、赠送形式、交接时间,学校提前正式发函至医院方,双方领导签订赠送合同、合作共建协议。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赠送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分别为日本东芝40RF、美国德灵RXL),去离子水处理机等一大批仪器,总价值超50多万元。学校与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建立院校共建实训室,为我们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建设仿真模拟实训室,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成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力量,结合深入各医疗机构调研的总结,提炼相关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医院专家共同探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用于指导实训基地建设仿真模拟医学检验技术实训基地,达到优化实践教学条件的目的,有利于开展贴近于临床岗位的实践技能教学。

(三)利用院校共建仿真实训室,对接岗位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利用院校共建实训室,充分开展对接岗位的实践技能教学,多方面对接核心课程的教学。在临床检验方面,利用实训室的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尿液分析仪、显微互动系统等与临床检验科岗位一致的设备,强化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与训练,如开展血常规检验、止凝血检验、尿液常规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脱落细胞检验等;在生物化学检验方面,利用获赠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去离子水处理机等生化检验设备开展与临床岗位对接的示教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由于仪器昂贵的原因,要开展此类实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微生物检验方面,除了传统的器械配置,我们增加了药敏分析仪等仪器,尽量与临床检验岗位对接。与此同时,我们利用院校合作这一平台,借助检验行业专家的力量,共同编写与临床检验岗位对接的《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与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多本院校合作共同开发的创新实训教材。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院校赠送设备建设,整合建设仿真实景实训室及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对接岗位的创新实训教材,既缩小学生接近临床的距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的专业教师也得到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四)以附属医院为试点,创新培养模式。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附属医院为试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产教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安排上推行弹性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对接医院检验岗位的动态机制。根据岗位对检验人员需求情况,安排学生到医院开展临床见习、实习,并根据医院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教学区域上实现“医院、学校”产教一体,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及特点,安排学生在相应岗位开展阶段性见习及实训。得益于校内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成功并投入实践教学,学生到医院进行阶段见习及顶岗实习,学生更容易适应临床岗位,得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带教老师的充分肯定。

四、保障条件

(一)院校合作基础深厚。学校建立于1958年,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乃至附近的珠三角地区各医院,有着深厚渊源与传统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04年始设置,到现今有近三十多家合作良好卫生医疗机构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另外,学校附属医院,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数达到四百多张,其规模在同类卫生学校中亦是屈指可数。功能齐备的附属医院,为我们开展阶段见习及“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院校合作的后盾及试验基地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二)办学条件优越。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及雄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为项目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三)经费得到保障。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领导的支持,这些强有力的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主要建设成效

(一)形成良好的院校合作机制。学校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按计划相互履行义务和责任,一方面学生及时得到临床顶岗实习的机会,解决学校、学生后顾之忧;医院提供实习场所,解决工作人手不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合作共赢机制。

(二)全面提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能力。学校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以来,院校合作更加密切,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院校共编教材提供机遇。合作院方先后共有21人次参与到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8本校本教材的编写。如北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陈家坚主任、北海市中医院检验科李轶春主任、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严芝光主任、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刘春利主任、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张素华主任、浦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吴勇主任等,先后参与编写《临床检验实训指导》、《微生物和寄生虫检验技术实训指导》等实训创新教材。这些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岗位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更受医院的欢迎。

(三)学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通过院校合作,专家指导学校建设校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及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了贴近临床岗位的技能训练场所,学生更感兴趣,更愿意参加实训,检验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见表1。

2014年度北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操作比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30人次获一、二、三等奖。2015年5月学校派出2013级检验专业班业忠、詹艳怡、梁坤妹三名同学参加在河南信阳由国家行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药社杯”检验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单项二等奖等十个奖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为卫生类中职学校谋求医院合作探索新模式。通过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室,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机制。医院无偿赠与学校医疗仪器,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实训设备的生产性不够,二是实训教学的生产真实性不够。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为本地区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实训场所的功能完善,学生能更好的对接临床医学检验岗位,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

良好的合作机制,有着非常广泛的示范作用,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引领下,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引来了多家医院赠送医学影像设备。

六、结论

1.院校合作的关键在于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仅对学校有利的合作,医院不会愿意,仅对医院有利的合作,学校不会愿意长久地进行,都不利于院校合作。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键。

2.通过医院免费赠送医疗设备的院校合作模式的探索成功,在节省学校对专业的硬件投入,解决教学与医院岗位脱节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值得其他卫生类职业院校建设中借鉴。

【作者简介】李富南(1981— ),男,广西灵山人,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临床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教研及临床检验工作;包欢欢(1985— ),女,广西合浦人,北海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临床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及临床检验工作。

上一篇:养老机构补偿协议下一篇:震撼心灵的正能量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