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的名人名言

2024-06-22

教育理念的名人名言(共9篇)

篇1:教育理念的名人名言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下面是教育理念的名言集锦,欢迎阅读。

【教育名言篇】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1)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强健活泼之体格。(4)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书育人篇】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19、“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20、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1、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2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

23、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2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25、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26、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付出的才是真爱。

27、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影响孩子终身的大事。

28、赏识就在我们身边,赏识就在我们一言一行中,所以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

29、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30、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要容易得多。

31、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32、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这是教育智慧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33、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34、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育和训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35、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36、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去当一天学生,体验一下学习生活,再来反思:教与学是否和谐。

37、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38、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爱的滋润,知识的浇灌,让每一个孩子在知识的碧海中和谐、自主、幸福地成长。

39、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

40、教师应当具有的人才观是: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41、教师应当具有的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系统工程的教育观;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42、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各有个性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观

43、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天生都是世间的奇迹,坚信每个人都是可造就的。

44、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

45、工作的计划性使你一天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会使你一生有所作为。

46、你希望学生认认真真地学习,首先你自己就要认认真真地研究、扎扎实实地工作。

47、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远离,被惰性所消磨。

48、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49、要尽量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完善教育评价,可能使学生身体的、智力的、思想的力量得到广泛地发挥。

50、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

51、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揣测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的程度,考验他们的天资,巩固和鼓励其优点的一切趋向,并帮助他们发展,同时使他们自己相信其长处。

52、用我们的爱心和诚心去赞美每一个孩子吧!我坚信:忧郁、自卑将不复存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一片晴空。

53、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4、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充分反思的时间,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们最终改正错误。

55、健全的人格是二十一世纪的护照,充分发展的个性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56、不要一味地赞美雄鹰,因为这样就会伤害更多的小鸟。

57、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

58、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59、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60、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信心。

61、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

62、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6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延伸阅读:养成教育方法集锦

学生在学校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好习惯伴随人的一生,也让人受益一生。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方式。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榜样示范法。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教师的影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而在中小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向来是教育的好方法。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和规范的言行直接熏陶学生,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用真心鼓励学生,用魅力影响学生,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关于中外名人良好习惯的趣闻轶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习惯,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课,让习惯良好、表现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使学生有榜样可依,有方向可奔,养成自己的好习惯。

二、氛围熏陶法。干净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摆放整齐的桌椅,规范详实的板报,醒目的名人格言,这些对规范学生的言行可以起到无言的教化作用,是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优美整洁、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会不自觉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言行,学生很容易养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好学的习惯和品质,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讲文明讲礼貌爱整洁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情感体验法。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每周的主题班会、校园活动、秋季运动会等活动都是养成教育的契机。各种活动都应该精心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深化课内知识,又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多彩的班级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孩子的精神生活多彩纷呈,对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养成,功莫大矣。

四、督促检查法。养成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的宣传上,也不应停留在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之中。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要20来天,所以坚持很重要。“恒”字是贯彻规范、提高学生遵守规范自觉性的有力保障。

五、课堂渗透法。课堂既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针对性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教学生分清真善美,辨别假恶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参与,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同时,促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合力教育法。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否得失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教师经常用打电话与家访等方式,或者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平台,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2:教育理念的名人名言

一个人必须感觉成功,才能成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学贵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恰恰相反,信书本,信老师,信“标准答案”,连错误的都信了,惟独不信自己。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喊出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我们的学生却少有这种气量。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本质。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塑造民族的脊梁。

在有的教师那里,他的职责似乎就是挑毛病,找岔。他就在对学生刁难、折腾中生活,还把这种刁难、折腾视为克已尽职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以致在忙忙碌碌中错中错,麻木不仁。

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我们的教育成了模具,不管你多角多棱,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被称之为“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声中平静丧生。“教师像蜡烛”,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值得提倡;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却不值得称道。教师应该是火柴、打火机,主要职能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激情。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我就是太阳,我就是上帝,我就是爱迪生,我就是总统;我一思考,就会灿烂。

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篇3:教师的教育理念

知识不足以改变命运

2009年11月26日,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25日中午, 她曾对母亲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我学了那么多知识, 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可称之为“杨元元之问”。教师应该传授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学生的命运, 让像杨元元一样的人避免走向自杀的惨烈之途。其实, 知识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基础, 只有素质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

人们往往以为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文字与符号”, 是记载在各类教科书上的东西。于是, 知识的学习成了对书本的阅读与记忆———先“认”, 后“习”, 再“背”, 最后则为“考”。把教育与读书划等号, 读书与考试划等号, 高分与成才划等号, 教育沦为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灌输。据《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 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中的全国各省高考状元, 没有一个在政界、商界和学术界脱颖而出, 这些校园里的“杰出人才”踏入社会后便全军覆没, 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知识”者, 是由“知”与“识”二者构成。“知”是知道、知晓之意, 相当于现在人们理解的“知识”。而“识”通“智”, 是指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既通晓天地之道, 亦深明人世之理;既满腹经纶, 又有深刻而有见地的新见。所以, 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全面的知识与人格素养的培育, 绝非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中读书、课后复习、考试做题得高分而已。知识的学习强调的是人们在学习了许多前人创造的知识之后, 涵育成智慧, 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并且由自然之理的认识达到对做人做事之理的体会和运用。现代社会的教育对学生们“知”的学习抓得很紧, 也很有成效, 但对学生们“识”的培养往往却不够重视, 导致许多青少年有“知识”而少“见识”, 可以得高分、入重点大学, 却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

其次,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通“纹”, 是人为之为的意思, 知识本身也就是一种“文”;而“化”则是“人文化成”之意, 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教化、涵养人们的性情, 使之有教养、高贵得体、谈吐文雅、懂礼貌, 这便是人们的综合素养问题。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 他们知道得很多, 在知识的水平上可谓是满腹经纶, 但却没有“文”之“化”, 表现为谈吐粗俗, 没有风度。

再次, 有“知识”并不等于有“素质”。“素质”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人们天生具备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品质, 如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兴趣、注意力、敏捷度等。但现代的“素质”一词, 其意义已经有所发展和变化, 不仅包括人们先天的那些品性, 更包括在这些先天品性的基础上, 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那些品质, 如德性、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 甚至一个人的体能亦被认为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21世纪是开放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人际社会交往能力;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21世纪是充满生机的时代, 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文化”与“素养”, 并涵育出较高的“品德”, 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每个人的素质都提高了,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在总体上才能提高,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世纪腾飞。

感恩教育不能强迫

在某省举行的“圆梦行动”资助金发放仪式上, 100名受助学生除每人收到5000元资助金外, 还同时收到了一份《受助通知单》。该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向受助学生强调, 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确实发给了贫困学生, 受助学生必须给捐款人回信, 并定期向捐款人汇报学习情况。如果不回信, 不寄回执单, 将取消该学生的受助资格。

人们指责一些接受捐助的大学生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回报。其实, 我们的捐助者和旁观者何曾设身处地地为接受捐助的大学生考虑过?不排除少数学生有品质问题, 但大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是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 他们的内心是知道感激的, 也想回报社会的关爱。但是, 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接受别人的施舍, 不想让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们在接受捐助的时候, 内心又是何等痛苦!

当某些人的援助成为施舍与恩典时, 我们的教育者以感恩的名义, 制造出了一副锁住孩子灵魂的枷锁, 把“感恩教育”变成了“还债教育”, 让孩子一生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 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呢?更让我们痛心的是, 那感恩的绳索不知还在多少稚嫩的灵魂上套牢!

当然, 笔者绝不是说受助学生不应该感恩, 只是觉得感恩应当是自然地从心底迸发出的真情, 而不是应付式、虚伪式的, 更不是强迫性的感恩。西塞罗曾说过:“受惠的人, 必须把那恩惠深藏心底, 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在此, 笔者愿与大家分享一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小故事:

纽约的冬天十分寒冷, 几尺厚的积雪使很多机构和商家不得不暂时歇业。可是公立小学却依旧照常开课。陈太太像许多家长一样对校方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她打电话给学校提出停课的建议。校方的答复令陈太太感动良久:“正如您所知, 纽约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不少穷人家庭冬天甚至用不起暖气, 接送那些小孩到学校上学, 他们不仅能享受一整天的温暖, 还能在学校里享受到免费的营养午餐!”感动之余, 陈太太还是有疑问:“为什么不在有暴风雪时, 让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们待在温暖的家里, 只接送那些贫穷人家的小孩去学校呢?”这一次, 校方的回答令陈太太终身难忘——“施恩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保持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贫穷孩子的同时, 却践踏了他们的自尊”。

差异教育要淡化差异

近年来, 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 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班, 顾名思义是在农村的班级。然而在一些城市, 特别是在一些城镇中, 农村班、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出现了。据报道, 在贵州打工的张某, 被告知自己的孩子被某中学分到了农村班, 联想到家里的农村户籍和自己的农民工身份, 她怀疑孩子受到了学校的歧视。但从学校她却得到这样的解释:“农村班”是学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新举措。

留守儿童在农村班的划分中凸显了出来, 这条线不仅把学生划分出了儿童的留守与非留守, 也划分出了城市与乡村。表面上看, 区分出留守儿童, 是为了更多地关爱留守儿童, 而实际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学校,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一旦将部分学生划进农村班, 无形中会加大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心理隔阂, 也可能会对部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有失和谐的关系中, 一方是出于好心, 另一方却不愿接受, 其最终效果不会理想。孩子在农村班里即使受到一定的帮助, 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要远大于帮助。

在教育心理学中,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最好的回答:教师的正向期待与关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样, 如果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 对留守儿童不但不是正向期待, 反而强化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 势必将留守儿童引向问题儿童的行列, 阻碍留守儿童原本可以正常化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政府部门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 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 采取措施向留守儿童群体实施倾斜, 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淡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将留守儿童常态化, 淡化差异, 追求全体儿童的人格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 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呵护、教育中的正向期待、积极评价等, 并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留守儿童从学生群体中划分出来, 对留守儿童实施救助或施舍。

篇4:赏识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无原则的夸奖危害无穷

赏识,其实是一种评价,积极的评价。而鼓吹赏识教育的人却主张无中生有、无限夸大赞扬,不是优点、没有长进也要赞扬。这种做法与赏识这个概念根本不搭界。

曾经有人这样推广赏识教育。他说:比如一个孩子打人了,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鼓掌赞扬他,为什么?因为他昨天打了3个人,今天只打了2个人;他又打人了,还要全班同学鼓掌赞扬他,因为他今天少打了一个人;第三次还打人,还是照样鼓掌鼓励他,因为过去打人又凶又狠,这次打人没有那么狠了。说这样不断地赞扬,孩子真的把打人的毛病彻底改正了。

这简直是“神话”!孩子屡屡犯错,还一个劲地鼓励、赞扬,完全违背了“赏识”的含义。严格地说,这种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不尊重孩子。诚然,“弱势群体”有时候是需要“哄”的,但“哄”绝不能代替正常的教育,不能有错误也不给予批评。一味地“哄”,那是典型的放任、迁就、庇护和纵容。

任何孩子,身上不可能没有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怎样才能去掉不足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扫帚不到,灰尘照样不会自己跑掉。”有缺点,不指出来,不批评教育,孩子不知道是错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危害,那怎么能改正呢?

教育者不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除了让孩子在批评中获得教益、在表扬中得到激励以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从中学会自我评价。做错事还能受到鼓励和赞扬,将会使孩子完全丧失自我评价能力,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孩子没有努力,却经常获得廉价的无原则的赞扬和夸奖,久而久之,便对赞扬和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从而丧失为获得赞扬和夸奖去完成各种任务的动力。因为唾手可得的夸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之“自我窒息”的压力;或者盲目自满,自以为是,停滞不前。

赏识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有人说赏识教育是一科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有人延伸出一句很“经典”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还有人把赏识教育推到了极致,公开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

赏识教育绝不是什么教育理念,更不是科学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赏识教育是片面的。家长和教师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那是片面性,是形而上学;同样,家长要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也是不全面的,照样不符合辩证法。走哪个极端,都是不科学的。

其次,只是一味地夸奖孩子,从不批评孩子,那势必就得有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孩子所有的言行,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无误的,那一切教育不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吗?所谓的赏识教育纯属自相矛盾。

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是千古不变的科学教育原则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和批评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前提。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的教育原则。

如果说赏识是一种教育方法的话,那么,也不是今天某人发明的。我国清代就有一个教育思想家叫颜元,他在400年前曾有一句至理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与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教育原则完全一致。孩子是要多奖励,但必须确有其“长”。没有“长”是不可奖励的。

事实已经表明,对孩子无原则地赞扬、夸奖,不仅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其反感。有一个一度特别信奉赏识教育的家长,看到她上中学的儿子画的画就夸奖说:“儿子,你画的画可真好,真棒!”儿子厌恶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对那些不懂事的小孩子或弱智孩子,说他们是“天才”,是“神童”,他们会高兴,因为他们缺乏自我评价能力;若是对已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也这样胡乱戴高帽,那孩子会觉得虚假,不是真心诚意,认为家长对他不尊重。

篇5:教育理念名言警句

2)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作者:雨果

4)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5)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作者:斯宾塞

6)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作者:陶行知

7)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作者:毛泽东

8)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9)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作者:赫尔巴特

10)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1)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作者:爱因斯坦

12)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3)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作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4) 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作者:詹·拉·洛威尔

15)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作者:欧文

篇6:教育理念名言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谚语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清)王永彬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清)张月楼

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篇7:幼儿教育理念名言

2) 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陈鹤琴

3)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4)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车尔尼雪夫斯基

5)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陶行知

6)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苏霍姆林斯基

7) 只有受过教育的诚心诚意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越多,天国来到人间也就越快。契诃夫

8) 带孩子去旅游,去爬山,去逛公园,去看电影,这都是夸奖孩子最适当的方式。张石平

9)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10)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11)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

12) 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张海涛

13) 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夸美纽斯

14) 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15) 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鲁迅

16) 让每个孩子快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关爱,让每个孩子拥有自主大胆探索的空间是我工作的信条。

17) 将幼教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去经营,孩子就是我事业的基础,用心去对待每个幼儿,让每个孩子喜欢我爱是我不解追求的目标。

18) 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只要投入过付出过拥有过,我相信,孩子们会在我生命的五线谱上谱出动人的旋律。

19) 我愿用我的百分百的爱换您百分百的满意,我愿用一颗充满责任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们享受阳光,享受快乐。

篇8:更新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的探讨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正确指导。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并持续改进。 ( 1) 取得学生信任,是实现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合作的形成、个体的自身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从3岁开始,就已能够依据对方以往的行为表现( 是否诚实、善意、有能力等) 做出与成人一致的信任判断。 ( 2) 要使用“早上好 ,请 ,谢谢 ,晚安”等文明用语与孩子进行交流。 ( 3) 要关爱每一个孩子, 要用爱心、开心和耐心等聆听每一个孩子的要求。 ( 4) 要坚持给孩子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启蒙故事。 ( 5) 要对学校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导、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 6) 要和孩子一起欢笑,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愉快地看待事物。 ( 7) 要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并适度夸奖。 ( 8) 要对孩子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不良言行,及时进行指正。 ( 9) 不要当众嘲笑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 ( 10)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严厉的态度,以免孩子因惧怕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二、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教研活动是教师交流的平台, 是相互取长补短的良机。教师在教研、交流与学习中, 会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下面, 就以我们如何进行一日常规培养的教研活动为例进行说明。主持人王老师:常规规则意识培养,对学生秩序感建立及保障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常规规则意识培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教师要注意从多种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常规意识方面的培养。今天, 就请各位老师围绕“常规规则意识培养”主题,谈谈自己的真知灼见。张老师:为了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首先,让孩子明确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做。其次,教师要督促孩子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则,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李老师:常规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日常规的培养,要注意从学生的趣味性着手。赵老师:宜运用榜样示范法,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去反复模仿。杨老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用爱心去赢得学生信任。同时,要树立学习榜样,给孩子以正面的指导。樊老师:规则的制订,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另外,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订,也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培养。岳老师:一日的常规意识教育中,老师也尤为重要。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 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可塑性强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孙老师: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逐步形成规则意识。程老师:各项规则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主持人王老师:其实,常规意识的养成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着力于推动孩子的发展和完善。要让孩子在自由的活动中理解并愉快接受和遵守客观存在的各项规则,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力军。

三、与学生家长协同工作并形成合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保障

家庭是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通过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为形成“家园”合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 1) 以每天早晨家长送孩子入园、下午接孩子回家为契机,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早晨入园时,及时向各位家长了解每位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在当日课堂中继续给予引导和帮助。下午接孩子回家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家长进行反馈,希望家长继续给予关注。 ( 2) 充分发挥“家园联系册”的窗口作用。“家园联系册”是反映学校工作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我们坚持周一收,周五发放“家园联系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一周生活的方方面面, 听取家长对一周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各班实际,采用图文并茂,形态各异,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教育信息的方式给予公告,收到良好的效果。 ( 3) 以“家访”活动为补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家访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通过家访,找出造成个别学生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更好地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与水平。

四、结束语

篇9:我的教育理念

勤,总是能补拙的。正是在这样的探索、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形成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我的《教育文选》第一、第二和第三卷之中。有些理念在我的第二卷的“后记”中,曾有所简述,但感到不太完整。为了相对完整起见,特将这些理念相对集中地整理于后,敬请读者赐教。

一、教育功能上的“教育动力”论

我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在国家政权、社会制度、纲领路线等基本问题解决之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是教育。发展是全方位的概念,决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理应包括人的自身持续发展在内。而人自身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呼唤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发展是硬道理,教育的超前发展一点也软不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内驱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其说有赖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如说有赖于发达的教育的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的演进,与其说靠知识的不断创新来引领,不如说靠成熟的教育来推动。

二、教育特质上的“累积效应”论

教育不同于工业,前面投入,后面即可产出;也不同于农业,当年耕耘,当年便有收获。教育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少则十多年,多则二、三十年,才能“产出”合格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最好少一点“立竿见影”的想法,少一点急功近利的举措;最好多一点耐心期待,多一点从长计议。

渐进性,渐变性的累积,是教育的基本特质之一。教育是一种“慢工”,一种“细活”;教育是一种“熏染”,一种陶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聚积过程,一个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潜变过程,一个或起眼或不起眼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的过程。人才培养成功之后,又有一个作用发挥的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或者说,有一个教育的“累积效应”持续释放的过程。

宏观方面姑且不说。就中微观而言,揠苗助长、期望过高、简单粗暴、急于求成、求“优”责备、随意挑剔、缺乏宽容、缺少等待等等做法屡见不鲜,有违规律的教育现象,都与不能把握教育的“累积效应”的特质息息相关。用心体悟、准确把握教育的这种“累积效应”的特质,实在是我们在教育上少做错事、少干蠢事的“秘诀”之一。

三、教育“基建”上的“观念紧缺”论

多年来,在教育界内外,人们往往只看到教育上缺人(骨干教师)、缺钱(教育经费)、缺物(教学设备),而看不到“三缺”之外,还有一个紧缺——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因而,在教育的“基本建设”上,人们抓“三缺”问题的解决这一手非常硬,而抓教育观念更新这一手却相当软。

殊不知,教育界最可怕的东西正是教育观念的陈腐和教学方法的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不能消除,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确立,即便经费比较宽裕、队伍比较优秀、设备比较精良,甚至“武装到了牙齿”,还是办不好真正的教育、出不了理想的质量的。

常听说,观念可生金,思路即出路(这里的观念当然是正确观念,这里的思路当然是正确的)。此言道出了正确观念的决定性作用。我也一直认为,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其行动之根,其余都是枝干,都是叶子。根正,才能枝壮;根深,才能叶茂。有些教育者往往一预设就易偏向,一张口就有偏差,一行动就易偏颇,其原因就在于教育观念之根不“正”。鲁迅说过,从水管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是永远出不来“血”的。恕我直言,不能更新教育观念的教育者,是很难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能普及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界,是潜伏危机的教育界。

四、教育管理上的“中观指导”论

我认为,在中国,至少是省级及其以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只有站在独特的中观立场上,养成独有的中观眼光,运用独到的中观策略,才能防止对上“述而不作”,食而不化,从而将宏观决策具体化地落实在微观领域里;才能防止对下“中而不介”、照抄照搬,从而将正确理念创造性地贯彻到实践中。

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宏观决策须正确,中观指导须有方,微观运作须到位。这也就是说,要将正确的宏观决策切实贯彻落实到微观领域,有赖于中观指导和管理之得力,有赖于中观指导上的创造力。多年观察到的教育上的成败得失启示我,没有中观指导思想,就很难有教育管理上创特色、上层次可言。

立足于“中观指导”论,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上的“三个根本出路”、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四全”、“三以”、“三个抓起”、“三头”、“三同等”,日常教学管理上的“三分”,教师校本发展上的“五个一”,引导校长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八个一”,修炼学校内功上的“老三篇”,素质教育开篇上的“四个不得”和“两百战略”等。这些中观指导思想及其行动策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育人起点上的“异步提高”论

我认为,用同一个目标尤其是用同一个高目标,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是办学的大忌,这是教育的大敌。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各有差别,各有长短,各有志趣。硬是用同一个目标去要求,用同一个标准去“塑造”,无异于“削足适履”。如果说我们的学校仍然存在限制、压抑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培养一批批“心态失败”者,祸根之一便是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

教化,教化,无“教”哪有化?教育就是叫人变化的,教育就是促人提高的。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提高不是千人一面的同步提高,而是千人“千面”的异步提高。不是同订一“标”,因而难以共同达到的虚妄提高;而是各订目标,因而能够各有所得的实际提高。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起点上整齐划一的提高,而是不同起点上千姿百态的提高。而且,这种“异人”、“异步”、“异起点”的提高,体现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往往还是一种不起眼的、些微性的提高,是“减少了一次迟到”的进步、“增加了5分考分”的提高。不管进步大小,有进步就好;不论提高快慢,有提高就行。这种不起眼的进步,这种些微性的提高,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一种明察秋毫的“职业眼光”洞察之后,异乎寻常地及时肯定、满腔热情地加以强化、真心实意地予以鼓励。教育工作者能否确立彻头彻尾的“异步提高”观,恰恰是教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的“试剂”和“窗口”。

六、教育意义上的“自育自学”论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我认为,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下,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不能教学生会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学生会自学的教学,不是真教学。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

自育自学能力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是培养其他多种能力的基础和发端。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又是一个人发展竞争之源。会自育,会自学,既是人生有所作为的必备本领,又是人生无尽追求的崇高境界。

身为教师,要下这功夫,那功夫,培养学生自育自学能力,才是下在“点子上”的功夫,才是最值得下的功夫。作为学校,这负责,那负责,让学生会自育会自学,才是最有价值的负责,才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负责。作为教育,这素质,那素质,凸显会自育会自学的素质,才是基础厚实的素质教育,才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着落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七、课堂教学上的“结构改革”论

就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学应是主线,教师引导应是基础,结构改革应是关键。只有着眼于中观,着手于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从结构上突破,才有可能使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中终生受益。

有本领的教师,是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教师。真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非改革课堂结构不可。这改革,那改革,就是不触动课堂结构,其改革就容易是敲边鼓;这方法,那方法,就是没有突破课堂结构的方法,其方法就容易在搞花架子。

60多年前,陶行知曾经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这“六大解放”,确是一个重大命题。如果不着力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不能让学生基本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那么“六大解放”是一个也解放不出来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真正“解放”,有待从主渠道——从课堂结构的真正改革抓起。

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总结了“引导自学”型的课堂结构。这是进行课堂结构改革的基本抓手,也是贯彻“自育自学”论的有效载体,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同仁的重视和践行。

八、职业追求上的“理想驱动”论

搞经济工作的人,要有不断的“经济冲动”;干教育工作的人,则要有持续的“教育冲动”、不懈的职业追求、澎湃的从教激情。或者说,要有九死犹未悔的“教育情”,要有“都云此人痴”的“教育瘾”。而不断确定和适度调整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恰恰是持续“冲动”的发动机,是形成“教育瘾”的加油站。

教育工作者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乐干,不能目光短浅;要“现实一点”,也要有点浪漫主义,不能过于“现实”。教育工作者应当同时是个诗人,尽管他或许没写过诗,但他不能没有一点诗人气质。更何况,在特定的教育理想驱动下,那一个个成功的创造,其实就是一首首动人的“教育诗”。

九、教师成长上的“自我造就”论

常听说,教师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我认为,用“蜡烛”来比喻教师职业,来形容教师的献身精神,虽有可取之处、似无大的妨碍,但难免给人以消极悲凉之感。教师真的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燃烧了自己吗?不!教师完全可以在尽心“照亮”别人的同时,积极“照亮”自己,而不是消极地“毁灭”自己;教师完全应当在尽力造就学生的同时,主动造就自己,而不是被动地磨耗自己。

教师只有自强不息地造就自己,才能更好地造就学生;造就了学生,再促进自我造就。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绿色教育生态,这才有利生利师、利教利国的职业幸福。

十、教育实践上的“动手动笔”论

从事教育,少不了要讲给人听,但更重要的是做给人看,要以教人者教已,“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不行的;少不了要一般号召,但更重要的是具体指导,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大而化之、“原则”来“原则”去是不行的。教育拒绝清谈,清谈误国,清谈误教。

从事教育,是需要科学理念的,但更要将正确理念在实践中具体化。具体化的本领,当是我们要修炼的最重要的本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上怕就怕“具体”二字。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才落实。如果说,谁害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那么我要说,谁害怕具体化,谁就很难改变教育。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教育,而且要改造教育;我们不仅要动口提出教育问题,而且要动手解决教育问题;我们不仅要做提出教育问题的能手,而且要做解决教育问题的专家。

你我都有独到的教育实践,都有独立的教育理念,可是,到头来,你成了有名的教育专家,我却默默无闻。考其缘由,盖因前者勤于总结,后者从不动笔。勤于总结,著述颇丰,行之甚远,影响很大,大家公认;从不笔耕,无文可鉴,无以远行,无人知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教育家是“总结出来”的。谁害怕在“笔头”上用功夫,谁就很难摆脱一种“匠气”,谁就很难在较高层次上造就自己,谁就很难成为教育家尤其是教育大家。即使不想成“家”,或者也成不了“家”,但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老是只分享别人制造的“精神产品”,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制造一点“精神产品”给别人分享,总该有点过意不去吧?

十一、办学实力上的“科研决定”论

我认为,一个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工作岗位同时珍视为研究岗位,勤于在工作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应当以出色的工作促使研究上水平、出成果,以独到的研究引领工作创特色、上层次。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见异思迁,疏于研究,终将成绩平平,难有建树。

如同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成熟,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清醒而执著的研究头脑一样,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发展后劲如何,则最终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我要说,教育科研、教改实验则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教改实验产生出类学校,教育科研孕育拔萃教师。”这是我给一所名校的题词。在我看来,名校者,有名师支撑也;名师者,有志于教改实验之能手也。名校者,须名校长引领也;名校长者,潜心于教育科研之专家也。自从世界上第一所科研兴校、实力突显、影响深远的名牌大学出现以来,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教育科研意识强烈、教育科研氛围浓厚、教育科研成果丰硕的学校,才是办学实力雄厚、后劲十足、持续发展的学校。以此观之,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界有无徒有虚名、叫人不敢恭维的“名校”呢?恐怕不但有,而且为数不少。

十二、自我提高上的“视学为命”论

我们应当视学习为第二生命。如果一个人需要吃饭,喝水,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物质生命的话,那么,一个人需要学习,则是为了发展和升华其精神生命。如果一个人只是以干代学或者只干不学,甚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他的物质生命很难说不是缺少精神食粮的驱壳;或者说,一个疏于学习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缺少灵魂、枉费人生、有负于自身生命价值的人。

事实上,经过一夜睡眠而早晨起床的人,身体最紧缺的是水,应当及时补水,以利健康。可是,常听到有人说,“我不感到渴呀,不需要喝水呀。”一面是十分需要,一面却毫不知觉,我们不妨称之为“潜伏性的饥渴”。“饥渴”而有感觉,就会及时补水;“饥渴”而“潜伏”到无感觉、无需求的程度,这对人体健康是怎样的危害,不言而喻。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十分需要学习却感觉不到这种需要的,也大有人在。这实际上是一种潜伏性的“精神食粮饥渴症”。这种“饥渴症”对一个人的发展和升华,对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

上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下一篇: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