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育理念

2024-05-29

学校的教育理念(通用6篇)

篇1:学校的教育理念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在人生最重要时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发展中的少年儿童。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生和教师都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成长的主体。

从生命的意义出发,我们的小学教育理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同时,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将紧紧围绕“勤勇朴诚”的校训,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将其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能够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教师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的,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命也在成长。在培养学生“勤勇朴诚”的品质的同时,教师首先养成“勤勇朴诚”的品质,在感染与熏陶学生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品质,能够真切地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从而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我们局小的教育要走向“生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走向“师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适合他的环境;走向“校本”,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学校的品牌概念,形成学校特色。

(二)学校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融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沿意识、具有内涵优势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等品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立足于局小百年历史文化传统,切实考虑本社区文化优势,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实现国际品质与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整合。学校应具有发展的前沿意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为支撑,广泛吸纳优质教育资源,研究教育规律,培育学校人文氛围,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够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学生既能享受童年乐趣,又能奠定持续发展基础的现代化学校。

2.总体办学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国内知名的省级模范学校。

3.具体工作目标

(1)办学规模

①学校本部保持现有36个班级规模,每班生数控制在45人左右,全校学生数控制在1800人左右,教师数量控制在100人左右。

②积极筹办一所民办分校,六年制小学,十轨。

(2)学生素质标准及相关指标

①学生素质标准

·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里充满了阳光,懂得感激,学会竭力回报,由此形成成长的动力。

·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和自身充满好奇,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学生积极主动,懂得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反省自己,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发展能力,主动地成长。

·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学生认真对待自身的学业,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学生不仅满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注重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鲜明的儿童形象特征——学生在局小特定的文化熏染下,思维活跃、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表现出局小学生特有的形象特征。

篇2:学校的教育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教育中扬长教育理念的科学渗透

文/王桂珍

摘 要:扬长教育90年代前后在实践中得以提出并实施,是以个体的长处为核心,通过“以长促长,以长促全”之教育方法,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人格较为健全的民众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的总称。扬长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提出来的,是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产物。

关键词:残疾学生;补偿教育;职业教育;扬长教育

在从事多年的特殊教育中,扬长教育的理念对残疾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指导理念从一开始的补偿教育到职业教育,最后到扬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学生用自己的成长发展逐步证实了扬长教育的科学性。结合本人多年特教艺术教育的工作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

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校艺术教育起步开展,体现补偿教育理念的阶段

补偿教育是指提供修改的或附加的教育计划和服务,使残疾儿童恢复正常生活,扩大那些因处于不利地位而丧失接受良好教育权利的人和学校中的失败者的教育机会。

建校初期,学校聘请了多才多艺、精通民乐和曲艺的专业老师,通过短时间的排练,就能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当时刚刚接手特殊教育、刚接触盲童的老师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本能的同情和可怜。当社会各界人士看到盲孩子的表演,时而感激涕零,时而捧腹大笑时,让老师们也洞察到了盲童也有超乎常人的一面,这也正是当时补偿教育理念的雏形。学生从此找到了光明。几年间,学生进步飞快,并且开始在省、市级比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第一张名片。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肤浅的补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职业的需求,渴望自食其力的学生开始向职业的方向求出路。

虽然补偿教育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的境况,但它并非万能,也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目前补偿教育计划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指导思想,没有设计出一个能保证成功的有效模式。我们可以看出,补偿教育计划是补偿处境不利的学生一系列计划的总称,()它们往往只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相互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而且每个计划在指导思想上也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公认的指导思想,这些都会损害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第二阶段(――)快速壮大,走向职业教育阶段

20,学校正式开办了推拿按摩职业中专,为盲人的就业铺下一条光明的道路。大部分大龄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参与到了针推职业教育的行列中,这也成为我校的第二张名片。

一些仍然有艺术梦想的学生坚持走艺术道路,学校在同期也开办了艺术职业教育,聘请了高等院校的专业艺术教师和教授授课,还有艺术馆等专业机构的资深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学生的成绩更有大幅上升,尤其是在二胡、笛子、唢呐、葫芦丝、声乐、舞蹈等方面的进步明显,并且逐步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此,学校成立了残疾人“心声”艺术团,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可谓空前。

但现实很残酷,艺术道路很艰难。班里大部分学生在前途暗淡下转到了针推按摩专业,2个学生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到现在,只有1个学生在专业团体从事这项工作,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出访了许多国家,拜了名师,见了名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很成功的。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只有具备高素质、高天赋、能力强的学生才可以走到这一步,其他的学生不敢保证,尤其是全盲生在社会能力、自理能力方面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不适合走这条路,选择相对安稳、有保障的按摩师职业才是更合适的。所以,艺术专业的前景是渺茫的,甚至是走不通的,它只适合于少数优秀人才。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盲人都是以按摩为主要职业,偶尔参加演出,报酬很少。对此,大部分人也只是报以苦笑与无奈。在这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一度成为冷门。

实践证明,残疾人艺术职业教育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不能面向广大残疾学生普及,只适合比例极少的艺术人才,而且还不能确保该职业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目前还没有一种长效机制和管理机构能够充分运作残疾人艺术职业这个领域,它不像推拿按摩职业一样,有着健全的管理、培训机制和明朗的前景,目前国内的盲人按摩机构已逐步发展成熟,规模壮大,为人们所认可。

第三个阶段(20至今)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立足于扬长教育阶段

“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对学生主体而言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和老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订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在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就成为我们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扬长教育”的新理念被提到日程上来。

扬长教育,90年代前后在实践中得以提出并实施,是以个体的长处为核心,通过“以长促长,以长促全”之教育方法,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人格较为健全的民众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的总称。扬长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提出来的.,是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产物。

虽然职业教育前景黯淡,但在校内,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丝毫没有受到职业前景的影响,吹拉弹唱,乐在其中,那种在比赛中才表现出来的优秀才华和青春激情才是最为宝贵的。,学生不断外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艺术教育的发展在捷报频传中不断壮大。年底,学校在全市艺术特色示范校的评选中,以绝对的优势顺利通过。学生在艺术方面全面开花,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发展使残疾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改变。

低年级的部分学生更乐于助人,课堂表现也变得踊跃爱表现;内向腼腆的女生也在取得各项比赛成绩后,变得活泼、开朗。通过艺术节比赛,孩子们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和自我的重要性,变得积极活跃,爱与人交流,很有主见和思想,内心忽然变得很强大;很有天赋不肯努力的孩子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时,也变得充满干劲;懒散没有动力的学生,人生观和事业观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通过学生的前后变化,学校感受到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仅仅停留在职业的限定上是狭隘的、肤浅的,实际上,学生通过上台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而且锻炼了很多综合方面的能力,自信心、表现力、心理素质、艺术修养、配合协调能力等,相信学生经过这些历练后的感受是幸福的、充实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会对他们以后学习的道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正是艺术教育的目的所在,这才是扬长教育指导理念的核心价值!

篇3:学校的教育理念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 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教师需要有母亲对孩子般的温存, 和父亲般的严格。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向成人发展的阶段。已经能够观察身边的事物, 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他们的观察又常常是片面的、孤立的。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单一的, 他们的思维方法是不稳定的。正因为如此, 对于老师一般的、刻板的教育方式是不屑于接受的。

在我接班之始, 就对全班学生逐一进行家访, 把握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 社会生活环境。通过同学生的谈话, 了解学生的爱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途径, 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工作中以“爱”字当头, 启发教育学生。我班有位同学刚来学校时不爱说话, 学习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一次我找她谈话, 她不假思索的对我说:老师我叫您妈好吗?我说可以。家访中得知, 她从小被遗弃, 是好心的爷爷奶奶收养了她, 但他们之间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只是怕伤害她的自尊心, 一直没告诉她。她从小学到初中都在私立学校上学, 虽然她家经济条件好, 但她缺少的是一种父爱、母爱。她住校期间, 我就更多地关心她——她有病了, 我去宿舍给她量体温、送药、买吃的;天冷了, 嘱咐她要多加衣服, 我以对待女儿的细心来关怀她。放寒假后, 我去她家看她, 她去车站接我, 看见我一下车, 就扑到我怀里, 抱着我叫:“妈, 我想死您了!”我们边走边聊, 她告诉我在家帮助爷爷奶奶干家务, 写作业, 没到外边玩儿, 非常听我的话。我说:“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呢!”生活上的关心, 带来了她学习和思想的进步, 两年来, 每次考试后, 她都要跟我谈论成绩, 最终她进入全班前五名, 成为班里的宣传委员, 得到大家的拥护, 被同学们评为进步生、优秀值周生、优秀团员。

常言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针对我班入学状况, 我认为带这样的班, 感情的沟通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基础。感情沟通创造一个学生接纳老师教育的环境。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从接近老师到听老师的话。因此, 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亲近他们, 与他们沟通。王小朋同学是从外省转入我班的一名插班生。生性好动, 喜欢体育, 但纪律散漫, 上课说话、不穿校服、经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欺负同学, 平时是小错不断、大错常有。由于吸烟违反校纪校规, 已经有过处分, 起初, 我与他谈话。总对他严格批评, 然后让他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反思自己找差距, 但效果都不大。经过调查, 我了解到, 他对别人缺乏信任, 对自己也缺乏信心。许多时候, 他们会觉得:我就这样, 改不了, “破罐破摔”。于是我改变方法, 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鼓励并寄予期待。称赞他所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表扬他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这就会给学生送去一缕阳光。心理研究证明:夸奖的言语常被人无意中记在心上, 即使不能从理性上加以解释, 仍然具有支持和鼓励的力量。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外来的教育主体的期望, 可以转化成一股巨大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主体对目标的追求和实现。”因此, 在转变技校生过程中, 鼓励和期待起着建设性作用, 是一种赏识教育;而惩罚和抱怨, 起破坏作用。

二、重视养成教育, 加强班级管理

养成教育, 小者说就是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大者说, 就是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 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点点滴滴中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

三、制定班级目标、规划个人职业未来

制定班级奋斗目标是班主任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内容。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环境的缩影, 班集体就要给学生创造适应他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 因此正确分析这个社会群体, 班主任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现在带的2007年入学的城轨检修班, 全班37人, 男生30人, 占全班81%, 他们中吸烟的占90%, 留长发的占20%;女生7人, 占全班的19%, 学习基础差的占70%, 100%都是登记入学, 语言不文明的占40%, 整体反映四差:第一, 纪律观念差;第二, 学习基础差;第三, 是非观念差;第四, 集体观念差。学生专业水平差别很大, 参差不齐, 难于管理。针对这样的班, 分析、制定管理目标迫在眉睫, 做到心中有数, 尽快引导学生进入正轨, 达到管理目的。

四、感悟

作为职业教育者, 主要有以下几点:

腿勤:经常去班里掌握第一手资料。

口勤: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一段鼓励, 一句问候, 几句交谈, 几番交心。

手勤:身教重于言教。比如:室内地上有纸, 班主任拣起, 比叫学生拣好。 (擦黑板、做值日等内容)

眼勤:善于和学生交流;善于和家长沟通;善于发现班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把握班级最新动态。

脑勤:加强学习、研究, 不断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新理论;不断思考班级工作存在的问题;偏长生如何教育;不断探索班级工作新途径、新方法。

注重发挥家长、学校、学生, 多方的合力,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用教师的爱去启迪每位学生;用赏识教育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自己的付出换取学生的进步。这是我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最大愿望。只要严格遵照教育科学规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就一定能创出学校班集体建设的新路。

摘要:技工学校里生源层次复杂, 技校学生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合学生现状的教育方法, 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

篇4:有效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构建

关键词:教育理念 内涵 特征 有效学校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68-01

1 现行学校教育的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一切教育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充满体验与创新的过程;要想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并主动建立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同时感受体验,并且唤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多的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欲望,通过生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

2 有效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内涵

有效学校是不断改进的高效能学校,是指各方面均有良好效绩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是在依法规治理校的前提下,同时在充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倡导正确的学校价值取向,通过学校、教师的自主管理和社区及家长的有机参与管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及学生获得进步的学校。有效学校强调有正确价值取向和明确的办学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有效学校的发展铺好了价值观念,也是有效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明确的办学目标是学校实现有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校的发展具有激励、评价和控制的功能。有效学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更强调学校的内涵,渗透着教育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思考有效学校,包括技术思维,经济思维,社会思维,政治思维,文化思维,学习思维。有效学校的核心在于为学习者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理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描绘:一是高效能的环境;二是高效能的校长;三是高效能的教师;四是高效能的学生。

3 有效学校的重要特征

(1)有效的行政管理。学校是由眾多个体组成的集体并通过群体组织活动—— 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 而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组织。这离不开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参与。教育必须实施管理,有效管理更能促进学校的有效性。(2)鼓励学习的学校氛围和优良的学校环境。鼓励学习的学校氛围和优良的学校环境是有效学校产生的适宜土壤和有效催化剂,也是构建有效学校不可忽视的因素。鼓励学习的学校氛围和优良的学校环境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①有秩序。有效学校关注建立与维持学校及课堂的良好的秩序,排除不利于学生聚精会神的噪声、动作等其他干扰,使得教学和学习秩序井然有序。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②安定。有效学校注重使学校成为安全和稳定的场所,满足师生的安定的身心需要。学校和课堂都鼓励师生自我管理,师生主动承担责任,管理者对教师少用批评、指责等否定评价,教师少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或用惩罚相威胁,更不用体罚。③鼓励学习。有效学校更注重学习。师生都重视学习,都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参与学习,如在职学习、接受培训等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也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全面成长。④和谐学校氛围。有效学校建立了非常密切和格外温暖的人际关系,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相互吸引,彼此信任和真心诚意相待,注重互相平等交流与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大家愉悦,同样会对教学效果、学生成功乃至学校有效性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3)正视教与学的有效性。有效学校高度重视教与学,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有效学习时间最大化。有效学校明确提出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教师制订高效率的授课计划,将更多时间用于实际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时要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习的有效时间。②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在如何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上。有效学校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提倡教师要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研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培养学习素养,关注知识的系统学习;形成教师从严治教和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氛围。③培养师生的高期望。高期望是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学校的高效能最终为了促进学校取得高效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高期望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大的进步。(4)高效的教学。教学高效性才能实现学校的有效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高效性和有效性。高效教学具体表现为:①师生进行最大程度地交流。师生进行最大程度地交流,这要求教师与班级的所有学生交流,实行合理教学。教师也重视发现关键的学生。教师将更多时间用于与学生讨论和与学生进行高层次交流。②教学明确和内容深刻。教师制定好详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设计好具体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参考教学目标,抓住重难点。③精心设计和规范组织教学。教师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尽量减少用于课堂管理、维护秩序上的时间,使教学有秩序地进行。④教学条理清楚。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学生易学习、易理解掌握的单元;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掌握理解知识和技能。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把握好学习环节。(5)交流与合作。有效学校要能团结所有成员对学校目标和作用达到共识,并通过支持与合作来体现这种共识的相互支持、彼此合作的共同体,也是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和合作的成功结果。(6)及时估与反馈。有效学校注重准确学校的绩效和评估学生的进步,并根据结果给予反馈。这样就可以有效管理学生的进步,也可以有效评估学校绩效,更可以及时反馈好及时强化学生和学校的进步与成就。

4 有效学校的构建策略

篇5:学校教育与管理理念

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

(讨论稿)

办学思想——愉快教育

▲开展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开心服务、快乐成长”。

教师开心工作,服务学生,实现价值;

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实现目标与要求的措施:“多方面提高、全方位培养”。多方面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教师施展才能的平台;

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学生张扬个性的阶梯;

▲校训:乐教乐学,成人成才。

▲校风:良好的精神风貌,高雅的价值取向,规范的言行举止。▲学风:独立思考、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形成习惯。

▲教风:紧跟时代,真诚精细,乐于奉献,感染人格。

▲文化建设内涵:三个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十二字”:人本、科学、规范、简明、高效、有序。▲教师管理“三关工程”、“三个习惯”:关爱教师家庭,关心教师心灵,关注教师成长。养成良好的“三个习惯”

▲学生管理“三个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系。

▲家庭管理:利用两种方式(到校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开展家长学校培训,传输家庭教育方法。

▲社会管理:融入社会,参与实践,整合资源。

二里乡红工小学

2009-12-1

4参考文章:[1]二里中学:“科学、规范、特色、发展”的办学思想(谢道林)

[2]网络文献:《论学校的品牌与特色》等

篇6:学校的教育理念

我校引进“生本”理念已近两年。两年来,“生本”教育思想在民兴实验中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成绩的取得证实了“生本”理念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以及它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发达地区的“生本”理念,在与我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了一些矛盾。如家庭化的前置性自主学习与我校寄宿制度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社会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矛盾等。在践行“生本”理念的两年里,“生本”理念如何克服条件限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完美的整合,使之本土化,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管理层思考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合所要坚持的原则

学校引进“生本”之初,曾经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过比较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讨论坚定了广大师生推行和接受“生本”课堂模式的决心,真正从心底认同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但与此同时,讨论过程中也反映了师生们对推行“生本”的一些担心和质疑。因此,我们提出了推行“生本”理念的三个原则:

第一、批判接受的原则。撇开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状态不谈,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是迎合当时的社会要求而制定,因为教育的过程本来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卢梭的“自然适应说”到赫尔巴特的“箝制式管理说”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些学说虽都有其局限性,但可以说他们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的要求。“生本理念”产生于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区,我校所处三泰地区与之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不同,那么在引进具体课堂模式时,我们就不能一味照搬,而是应该因地制宜,有所取舍,使之本土化。

第二、兼收并蓄的原则。大力提倡某一教育理念,并不代表对其它教育理念的排斥。当下,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各种教学模式更是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所教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育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探索各种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模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两所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哪怕只隔一条街,在其中一所学校施行很完美的一种模式,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另一所学校。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引进,就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先在部分年级部分班级设立实验班,逐步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与模式与学校原有理念及模式的平稳过渡方式。特别是改革的程度比较深入时,更要谨慎对待,以求有条不紊。

依据以上三条原则,我们在学习并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生本”更多的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引导课堂模式的改革,而不应该直接是一种课堂模式;

生本教学观所倡导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其实和每个教师都知道并认同的“因材施教”是一回事。但沿海发达地区以发达的社会教育资源、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宽松的教育评价机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生本课堂模式”,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校先后五批次60多名教师赴广州进行了生本的专门培训,听了最“正宗”的生本课。他们回来后均表示广州的“生本课堂模式”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震撼,小组讨论有声有色,全班交流有板有眼,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省心。但这些学成归来的同事们回来后给其它老师上示范课时,不仅上课人自己觉得别扭,听课的老师听着也别扭,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们教师水平差,也不是因为我们学生底子弱,个人认为,这“生本课堂模式”也有水土不服的毛病,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同、教师对生本理念的认识程度不同,具体到我们学校来说,还有寄宿制与走读制的不同,这些差异共同造成了“生本课堂模式”的水土不服。

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科学地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最终才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能我们无法改变由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直接拿来的模式,对它进行批判地接受,慢慢地形成适合我们“地情、校情、生情”的“生本模式”。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1

这是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所阐释的生本教学观。它明确了生本课堂的性质,给出了生本课堂的实施方式,这些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我们或多或少总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关于教学的定义,课堂的性质,生本的说法其实与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脉相承;关于课堂的组织方式,更是与离我们仅几十公里远的“杨思 1 《人民教育2009-15-16》P7 模式”如出一辙。这些理论和模式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初证实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把这正确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探索出一套生本课堂的组织模式,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生本理念的学习和诸多生本课堂实录之后,我们总结出了对生本课堂最基本构成的如下把握:从横向的组织形式上看,生本课堂是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组织方式进行的学生自主学习;从纵向的知识形成过程来看,生本课堂中知识形成过程又经历了“领受”,“领悟”和“提升”三个阶段。在这“三纵三横”的粗框架下,教师们可自由发挥,不求与广州生本示范学校的课堂模式统一,甚至在班与班之间亦不求统一,因为,诚如本篇开头所说,由地域等差异而产生的诸多不同会造成划分过细的课堂模式“水土不服”,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失去了效率。

我们认为:认真分析自身“地情、校情、生情”的独特之处,以优化了的生本教学观为理论指导,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课堂模式,才是引进“生本”之正确态度。

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等学校的成功案例便很值得我们借鉴:

1、河南南阳南召现代中学的“五环三查模式”

“五环”即为展示课课堂的五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整理、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检测反馈。从预习整理到交流合作、规范展示、点评质疑,再到检测反馈,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的整体,从一节课的检测反馈到下一节课的预习整理,又形成环状统一,形成一个循环的统一体。

“三查”即为围绕课堂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一查预习整理效果,初步了解学情,明确哪些学习目标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二查自主合作学习的效度,进一步了解学情,在学习小组对学、大展示等学习过程中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掌握的学习方法等;三查达标程度,检验学习的效果,为开展查漏补缺工作做好准备。

2、江苏昆山前景学校的“三环五步”课堂模式

“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预习”、“展示”、“测评”。“五步”是课堂三环节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明确目标任务”、“预习问题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方法生成展示”、“当堂反馈测评”等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

前景学校张雷董事长介绍,“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其实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前景学校的具体应用。

3、江苏翔宇的“理想课堂”

翔宇理想课堂的基本模式为“六环节大课堂”:一是目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目标;二是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组内与组外交流,开展小组内外兼修式学习;三是分组展示(静态展示),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四是互动质疑(动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等自我完善式学习;五是达标测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达成自我消化式的学习;六是循环预习,分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进入循环学习阶段。

细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它们即使有“万变”,但依然“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在我们看来就是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出的“三纵三横”。但它们又在“不变”中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它们不是将别人行之有效的模式直接“拿来”,而是一种基于自己特殊情况的批判接受。诚如昆山前景学校董事长张雷所言,它们是别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的“具体应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生本课堂?我们认为形式上不必求统一,只要体现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理念,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生本课堂。

事实上,诚如广州嘉应学院朱开炎教授所说:“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2因为,你永完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模式。不仅地域与地域之间有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不同,同一学校还有学科之间的不同,同一学科还有学习内容的不同,同一学习内容还有这个班与那个班学生状态的不同。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划分过细、有棱有角的模子去套住这所有的一切。如若那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便会失去应有的效率,我们则在无意中凭借了生本之名复归了教条,课堂也变成了如“八股文章”一般折磨人的“八股课堂”,岂不哀哉!

如何恰当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现实教学实践?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

常识告诉我们,理论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复杂化造成了理论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因为即使既有理想得以实现,新的理想往往已然产生。也正是这种始终存在的差距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运用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的时候,往往又会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造成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是理论俯就现实,还是现实仰望理论?极端显然是不能走的,那么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

教育理论亦是如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创立的“儿童中心说”可以被认为是生本理论的鼻祖。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出“儿童是组织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一思想具体反映在杜威对学校教育活动的设置上,即“教育即生长”与“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的理论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在其作业室里不拘形式的 2《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朱开炎

广东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00 坐、玩,没有授课和授课时间表,不必考试。”3杜威的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却无法想象现时的学校如果真做成他所要求的那样,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的善意偏离和理论的正确性无关。关键我们要找到那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和谐统一的度:既能使实践对理论地偏离不影响理想状态的最终实现,又能使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始终保持着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我们引进生本理念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准,也决不能死搬教条,一味地迎合生本理念的要求,而对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视而不见。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本理论中的“儿童观”、“教师观”来指导教学实践?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4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5

是的,儿童拥有各项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这恐怕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家庭环境总是在给儿童以有益影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总是在给儿童以健康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不健康信息,这一切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儿童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各项“本能”对那些不良影响、不健康信息更感兴趣、接受起来更主动、“保存”起来也更根深蒂固。仅凭这一点,我们就似乎只能做到“尽量依靠学生”而无法做到生本理念中所要求“全面依靠学生”了。同样,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将儿童的这些“潜能”充份地挖掘出来,限制其不良方向的发展,并将其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可能比千方百计地摸索出一条可以用来做广告的形如“XX模式”的口号来得重要得多。

所谓“儿童观”,就是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所谓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 34 《学校班级教育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国良

P76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5 《人民教育》2009.15-16

P7

《生本教育简介》

生本教育研究课题组 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理论上,总是根据正确的儿童观来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正好相反,正确的儿童观往往要靠正确的教师本身定位来体现。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这些在理念上还是很好理解把握的,但要落到实处进行操作,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正确教师观的确立。

那么教师到底该如何定位?生本理念说教师是“生命的牧者”,要求教师“不见自我”,达到“不教而学”境界。但个人认为,“不见自我”“不教而学”的境界在现实中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如若那样,这位教师也就失去其作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为了这批学生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马上给他们安排知识更丰富的老师,在他们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的时候,将他们引向更高的层次。

其实,具体操作的生本课堂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他们垂手侧立、默不支声,但他们必须屏气聆听,紧跟学生思路,必要时站出来或强化氛围,或提纲掣领,或引入蹊径,或拔高层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他们必须更加高屋建翎地把握教学内容,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学生们需要时随时站出来拉一把,才能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一堂课也许只有一句两句话,但这一两句话必须得“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给教师作了如下定位: 教师应该是“watcher”

教师应该是观察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更有效率地掌握知识,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教育工作中,教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不着痕迹地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应该是“helper”

教师应该是帮助者。再优秀的学生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本模式“先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走读制学校可以将这部分困难推给家长、网络,而我们寄宿制学校只能依靠老师。但帮助要适时,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他上下求索而求之不得之时伸出援手。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

教师应该是点金石。教师要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凡之处,创造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从普通的学生身上发现不普通之处,发展学生的优点;很多学生的观点难免粗陋,教师更要善于从这些粗陋的观点中发现金子的光茫,将其“点石成金”。教师应该是“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催化剂。当学生的一些优秀品质、先进观念处于萌芽状态或摇摆不定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不温不火时,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当学生之间的讨论出现了卓而不群却被大家忽视的观点时,教师应当成为点燃学生激情、形成观点碰撞的催化剂;

教师应该是“交通灯”

教师应当是交通灯。生本理念恐怕是反对教师对学生进行限制的,但如前所述,理论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科学的儿童观不仅应该把儿童当人看,更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他们的方方面面总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我们应当给予引导。该停的时候亮红灯,该慢的时候亮黄灯,该鼓励往前走的时候亮绿灯,该变通一下转个弯的时候就亮转向灯。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到郭思乐的“生本理念”,这些理论都体现了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体的观念,而这些理论又都有其现实的局限。教育工作者要想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理念,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诸多特点,找到自身作为教师的准确定位。我想,只要我们秉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尽量依靠学生”的理念,在必要的时候,作为“生命的牧者”的我们,打一打口中的呼哨,将羊群引向草儿茂盛处;扬一扬手中的鞭子(扬一扬而已,可没真抽啊!),赶一赶个别因调皮而落单的小羊,你不会就说我不“生本”吧?

教育文化的非外视性决定了教育评价无法外显和量化,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如果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

很多教育界同仁对前段时间江苏地区的“五严”政策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不改变,那么这些所谓“五严八规”等等的政策将不能为学生实质减负。社会性质的补习班将会成为这些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参加他们的补习班;学生和家长将成为受害者,因为学生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少了,而家长则需在家庭开支预算中增加补习费用这一块。但事实上,中考、高考作为目前被公认的公平公正地获得更高级教育机会的唯一方式,造成了其必然长期存在的事实。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说的那样:“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考、高考存在的前提。”因此,我们认识到,江苏的“五严”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改变的不是中考、高考,而是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要通过长期的对“五严”的严格执行,来改变这种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生本理念我们还认识到:中考、高考作为社会性的,教育工作的外部评价是将长期存在的,而我们一直认为很合理的“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模考”、“汇考”这些教育工作内部的评价,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存在方式应重新进行研究探讨。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在学习生本教育评价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自己关于学生评价的粗浅观点,我们认为学生评价的根本问题,不是评价方式与频率的问题,而是评价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压抑人、限制人,那么教育的内部评价就应当是与教育目的趋同的,而不是与来自外部的甄别、选拔性质的中考高考趋同。基于此,我们认为评价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拿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辍学写作的80后作家韩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追求全面发展,只能造就全面平庸。”这话虽然有点愤世忌俗,但并不是没有道理。试想:面对学生,我们是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加以改正重要,还是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发挥重要?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即使不谈教育应当造就丰富多彩的个性生命,功利一点来说,现今高度分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需求更多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而不是什么都会但却什么都不精的所谓通才。

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和家长正在做的却大多恰恰相反:教师在考试之后的重点工作是给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差,而对成绩突出的同学只进行一带而过的表扬了事;家长们在每次考试过后觉得最紧迫的事就是找家庭教师为孩子的薄弱课程进行补习,而对孩子的优势课程置若罔闻。在这样的教育现实情况之下,可能的结果也许正如韩寒所说,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没有达成,全面平庸的事实却会出现,即使有个别尖端人才产生,也恐怕是这种绞杀个性的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

教育评价起着指导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作用。所以,正如生本理念所提倡的那样,必须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因为这样的统一考试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应该提倡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给予肯定,而避免设定一个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评价设计的出发点应侧重于发现学生长处所在将之引导提高,而不是侧重于发现学生短处去千方百计地弥补。事实证明,学生长处往往是其兴趣爱好所在,对之进行提高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短处往往是其厌误所在,对之恶补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评价必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 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从构建上来看还是相对科学的。有硬性的分析性的评价,如分学科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也有软性的综合性的评价,如每学期的评语。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却对硬性的分析性评价给予了过分的重视,因为它更直观,更具可比性,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而软性的综合性评价往往被严重忽视,因为它更具解读性,模糊化,不直观。

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郭教授将来自教育内部的硬性评价称为惯习性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向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发展”趋同,而是向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中考”、“高考”趋同。为了说明这种急功近利的惯习性评价的危害,郭教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蒸馒头时也采取“开盖主义”,在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的打开蒸笼看馒头的状况,那么,馒头可能根本蒸不熟。

是的,我们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作为教师,即使学生学习状态再好,我们总要弄张试卷考他一下,才能放下心来;作为家长,即使老师把孩子表扬得一朵花,我们也总要看一看他的分数是不是名列前茅才能确定老师的话的真实度。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考出了分数,排出了名次,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而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式的评价所能产生的“效果”只能让高分生骄傲,低分生自卑,它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的全貌,而是片面地用学生某一方面的状况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这就必然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一棵树木的茂盛而肯定了整个森林,因一棵树木的败萎而否定了整个森林。

其实,教育的目标在于学生生命的发展。这就注定的教育成果无法显性化和量化。基于此,教育评价应该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软性的综合性评价。过多硬性的分析性评价就像蒸馒头的过程中不断看馒头熟不熟一样,最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馒头不熟”。第三、评价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或教师,避免评价工作成为管理工具; “考试”作为现行的最普遍的教育评价方式及其运用,其实质就是一种管理工具。教师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来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学校以考试的评价方式来“探试”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为依据来规划教育教学工作。

如果你教给学生一个汉字、一个单词、一条计算法则,你可以让学生写出来,这些简单的知识是显性的,可以外化。但“高级的、本质的、核心的部分,即人之感悟—悟感、感情—情感之提升是不可外视也不需外视的,这就是教育文化的非外视的基本特征。”既然教育文化具有非外视性,那么所有以将其显性化为目标的评价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它不仅不能反应出教育活动的真实效果,更会严重地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我校在引进生本理念之前,都要进行“周考”、“月考”。笔者曾亲耳听学生家长说过:“考、考、考,孩子都被学校烤焦了!”这话不是从学生口中说出,而是从家长口中说出,是很值得人深思的,这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家长从学生成长与我校两周一次的“周考”当中看出了问题,并把这问题指向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而不是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比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念先进了!如果我们还不思改变,无疑将会受到“惩罚”。引进“生本理念”之后,我们果断地取消了中小学的“周考”、“月考”而实行两周一次的“生本评研”。学生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再进行评讲,最后再由执教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这就将评价的权利还给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及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组织和参与者的教师。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让评价反映出学习活动的真实效果,更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真正起到促进生命发展的作用。事实也证明,这样做令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学习积极性更高,效果更好。

除以上谈及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认识到,生本理念与学校工作的整合还不仅限于教学,在教育管理上的生本班级、生本学校也要切实推行。如何加强学生会、班委会的自治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这是我们当前正在探索并实践的命题。“生本”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如何将教育理想变为教育现实的问题,意义非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从“生本”出发,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让学生在校园中体味智慧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慰,让校园成为学生永远留恋的地方!6 《教育激扬生命》

上一篇:high的短语下一篇:维修管道安全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