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2024-06-23

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精选14篇)

篇1: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有些家长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

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

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因为,孩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父母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

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

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篇2: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之一

李镇西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读他的《做最好的老师》,里面不少篇幅是属于自我剖析的,在能够不断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去洞察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让自己在工作中清醒,把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一一的交给读者――应该说是展示在自己面前,一次次的提醒自己不要犯那样的错误。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真诚,一种人格的升华。

许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够不断在教学中有进步。我都说,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上缺少什么,我知道自己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我也知道自己吃过什么亏,有过什么教训。因为教训往往让人印象更深,让人更难以忘却,让人更能够明白一些道理,让人更能够清醒,让人更能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教训往往比经验对个人来说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我能理解李镇西老师所回忆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路上犯的错误,我能够懂得把这些写进书里,意味着公开自己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那么让人觉得很优秀的人,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在这种自我否定中循环成长,没有人一帆风顺,更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做得非常好。公开自己,是一种坦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和读者的那种真诚。所以我对李老师有一种亲切感。

说实话,前几天我有一个晚上睡不着,因为读了他的文字,我在反思自己对这个班的一些做法。竟然发现自己依然在为了管理而做一些傻事。

开学初,我给一个学生干部说,让他转告班长赵佳琪开学那天的一些工作,结果报到那天,大家各自在忙碌一些事情,赵佳琪同样在忙于自己的一些事情,并没有闲着。我走进教室,问那个班干部说,你告诉赵佳琪做什么了么?她说转告了。我便当众责问了赵佳琪为什么不快些做好,而是什么都没有做。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一向是先从班干部下手进行管理的,企图让其他人看到,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干部也一样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同情班干部,不再给班干部的工作造成阻碍和麻烦。这样的方法用来也一向很有效。可是,接着第二天当我安排了赵佳琪检查同学们佩戴红领巾的情况的时候,我的要求是不戴红领巾是不允许坐下的,经过提醒,应该赶快找一个戴上。结果依然有几个同学没有戴,她似乎忘记了这件事,或者已经提醒了他们,他们没有按照班长的意思做,我依然是批评了班长,并且罚她一节课没有坐下。

中午的时候,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家哭,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被罚了。孩子自然感到委屈,可是我却还在想,我应该让班干部懂得什么是责任,工作做不好就应该受到批评。

第二周的时候,班里写作业最慢,甚至很难按时交作业的王虔早上来了正在抄别人的数学作业,我走过去,翻开被抄的那个练习册,是李张博的,我问王虔说,他知道你抄人家的作业么?他说知道。我于是很平静的就把李张博的练习册给撕下了一页。

等到语文课代表给我送作业的时候,说李张博的作业没有交,我问写了没有,课代表说写了。我说把他叫过来。李张博来了之后,我问为什么不交作业,李张博说不想交。我问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他点点头。我问为什么,他说自己根本不知道王虔抄自己的`作业。我问是真的么,他说是的,并解释说,早上来的时候王虔给自己要作业,自己没有给他,后来出去了一会,不知道他就把自己作业拿走了。

这是我后来证实了的真实情况。于是我答应他在教室里给他道歉。

当我在教室里讲了我曾经的想法的时候,我说,不会的同学抄作业,是因为他真的不会,而且又害怕受批评,但是让别人抄作业却是不能被原谅的,要么帮助他,给他辅导,绝对不能让人抄你的作业。我对自己早上所做的事情进行了解释,对自己没有了解清楚就把李张博的作业给撕掉了的事情表示了道歉。后来学生第二天的日记里还对我的做法进行了表扬,说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道歉,还说老师这是多么伟大。

可是我想,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么?

前两天的时候,因为我很头疼,难受得一天没怎么上好课,便让纪律委员程瑾看着教室的纪律,并且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办公室就在教室隔壁,没多久,教室里传来了一些骚乱,我走过去,程瑾的大嗓门正在训斥,可是不见效果。我严肃的说,教室里只有你的声音最大。她很难堪。我转过身走了。没多久,教室里又乱了起来,我走过去,程瑾从讲台上站起来,朝我笑了笑,说,我管不住。

我真的很头疼,这次更头疼了。我朝向全班同学说说,她管不住,谁能?全班没有一个人说话。我说班长赵佳琪暂时代理纪律委员,什么时候有合适的再定。

我再一次离开了,我不希望他们看到我在教室里趴着难受的样子。回到办公室,教室里再也没有了吵闹声,我还有点得意的向其他老师说,没有纪律委员了,教室反而安静了。

第二天,我看到了程瑾的日记,她显然很难过,有同学安慰自己,她都觉得很不真诚,甚至说自己根本不在乎这些。

可是,我分明能够感到,她多么难过,否则不会一遍一遍的重复“这算什么”。我知道,这对她的伤害很深。我再一次在教室里道了歉,似乎自己犯了错道了歉就算把事情解决了。尽管程瑾也低下了不好意思的头笑了笑。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已经深深的让她有些难过。

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不断在剖析自己的文字的时候,我明白了,一切好的初衷或者想法,还需要一些更好的方式来做,而不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教育是一种对儿童心灵的塑造,儿童心灵却又是最脆弱的最需要保护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就像美丽的脆弱的花朵,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毁呢?

篇3: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一、望子成龙, 智力第一

由于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 有些家长过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 就带着孩子拜师学艺等等, 很少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否能够承受, 窒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缺乏尊重, 强加意志

父母以为孩子大了就应该加强管教, 对孩子的情感体验缺少关心, 往往将自己主观设计的成长模式强加给幼儿, 喜欢孩子说“是”, 反对孩子说“不”。这种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是以家长自我为中心的, 要求幼儿围绕“大太阳”转, 不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这种做法严重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有些父母性情粗暴把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 孩子遇事不知该怎么做才对更弄不清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而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或变相的惩罚和虐待以及对儿童的忽视, 都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作为家长, 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 别让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对象。

三、放任自流, 不管不问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管不问, 任其自然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父母忙, 顾不上那么多;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对孩子大失所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方法。孩子成长时期需要各方面的营养, 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四、迁就放任, 过度宠爱

由于是独生子女, 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 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要求一味迁就, 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生活上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也是包办代替。其实这种迁就式的溺爱是真正地害了孩子, 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优秀品质的机会。这些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 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这样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在家“强”在外“熊”, 情商不高, 还多伴有其他的不良性格特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的孩子在上小学时住校学习。那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 孩子身体瘦弱, 保育员提出要将孩子接回家中, 但刘少奇却拒绝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 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五、有错大罪, 伤其自尊

对孩子的错误, 父母是否可以加以惩罚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更何况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惩罚”:所谓惩罚, 就是严厉的处罚。而父母的惩罚行为便可解释为:父母施加给子女的身体或心理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以影响子女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那么, 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体罚、训斥、批评、指责、冷漠、爱的回收, 限制孩子的某种自由、强制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等都属于父母对子女的惩罚, 都伤了其自尊心。那什么样的处罚方式才能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呢?怎样的惩罚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使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真心去改变呢?作为教师我们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 在惩罚孩子时家长应明确惩罚的合理性, 对于粗鲁的、不理智的、暴力的和有害的行为应禁止。家长应认识到所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违规行为, 而不是孩子本身, 应以教育为目的, 尊重儿童的人格。同时, 家长应对幼儿的缺点错误持积极态度, 将其视为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使幼儿在犯错的体验中成长。另外, 在惩罚的过程中家长应多次强调沟通, 这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了解父母惩罚的目的及迫切的爱子心理, 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惩罚中保护幼儿。

“你可以不是天才, 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希望天下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拥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童真、快乐的心, 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对自己的孩子永远抱有希望, 永远是孩子的朋友, 永远能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只有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从五个方面谈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错误做法及改进措施。

篇4: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家长;家庭教育;自尊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指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训练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对于大班幼儿,由于即将进入小学,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帮助其做好入学准备,始终是家长关心的问题。而通过对我园大班幼儿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家长对这一问题相当关注,甚至有过热倾向。加之对孩子生理心理特征不够了解,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家庭教育进入了一些误区。

一、望子成龙,智力第一

由于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有些家长过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就带着孩子拜师学艺等等,很少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是否能够承受,窒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缺乏尊重,强加意志

父母以为孩子大了就应该加强管教,对孩子的情感体验缺少关心,往往将自己主观设计的成长模式强加给幼儿,喜欢孩子说“是”,反对孩子说“不”。这种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是以家长自我为中心的,要求幼儿围绕“大太阳”转,不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这种做法严重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有些父母性情粗暴,把自己的心情、好恶作为是非标准,孩子遇事不知该怎么做才对,更弄不清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而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或变相的惩罚和虐待以及对儿童的忽视,都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别让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对象。

三、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父母忙,顾不上那么多;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对孩子大失所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方法。孩子成长时期需要各方面的营养,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四、迁就放任,过度宠爱

由于是独生子女,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宠爱过度,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要求一味迁就,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生活上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也是包办代替。其实这种迁就式的溺爱是真正地害了孩子,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优秀品质的机会。这些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这样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强”在外“熊”,情商不高,还多伴有其他的不良性格特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的孩子在上小学时住校学习。那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孩子身体瘦弱,保育员提出要将孩子接回家中,但刘少奇却拒绝说:“孩子只有留在艰苦的地方,才能受到锻炼和考验。”

五、有错大罪,伤其自尊

对孩子的错误,父母是否可以加以惩罚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更何况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自尊心。《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惩罚”:所谓惩罚,就是严厉的处罚。而父母的惩罚行为便可解释为:父母施加给子女的身体或心理的不愉快情绪体验,以影响子女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对子女的体罚、训斥、批评、指责、冷漠、爱的回收,限制孩子的某种自由、强制孩子做不想做的事等都属于父母对子女的惩罚,都伤了其自尊心。那什么样的处罚方式才能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呢?怎样的惩罚教育才能起到作用,使孩子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心去改变呢?作为教师我们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惩罚孩子时家长应明确惩罚的合理性,对于粗鲁的、不理智的、暴力的和有害的行为应禁止。家长应认识到所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应以教育为目的,尊重儿童的人格。同时,家长应对幼儿的缺点错误持积极态度,将其视为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使幼儿在犯错的体验中成长。另外,在惩罚的过程中家长应多次强调沟通,这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了解父母惩罚的目的及迫切的爱子心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在惩罚中保护幼儿。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希望天下的父母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拥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童真、快乐的心,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对自己的孩子永远抱有希望,永远是孩子的朋友,永远能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只有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孩子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篇5:从孩子错误中寻找最佳教育时机

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的花朵,生活技能很缺乏。文章里的小男孩刚开始买东西不会数钱,看看小男孩妈妈是怎么教育他的。

上上个周末,我照例带着豪豪去农贸市场买一些新鲜的瓜果。在回来的路上,他说肚子饿,我们就顺便拐进了一家汉堡店。近几个月,每次带他出去吃饭或者买他想要的东西,我都会直接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东西,一来希望锻炼他独立面对陌生人的胆量,二来也考验一下他上学后数学的学习状况,三来,让他对购物以及物品有一个价值的观念。

如今的孩子大多在温室里长大,对金钱的概念非常的薄弱,对数字的概念和物品的价值也很难挂钩。我也不能免俗的让豪豪成为了这个温室中的一朵花,基于这些外在的条件,也就有了相对应的教育锻炼。就如同我让豪豪独立购买自己的物品。

那日,我给了豪豪20元去买一份他喜欢的汉堡,汉堡的价格是3。87。去之前我告诉豪豪要对照一下账单小票,虽然锻炼了很多次,但他还是会有弄错的时候,特别小数点以后的数学,他根本就没有学过。而我也没有高要求,只希望他可以对照账单的最后数额和手中金额一样,只要做到这一步我已然安慰。

他从order汉堡到付钱拿汉堡,一直和服务员有说有笑,我很满意他的态度以及应付自如的从容。等他拿回小票汉堡和余额的时候,我一眼就发现了不对。于是我没有着急的让他去找服务员,而是让他先看小票的余额,再清点他手中的余额,他马上发现少了5元。这几个月来,这是他第一次遇到小票余额和拿回金额不符合的现象,顿时有点局促不安。

我问他,差了多少钱?然后和他一起算了一遍,他说差了5块。我问他,那该怎么办?他起初说,“算了,就5块钱。”但是他说话的时候表现出了害怕和胆怯,我知道他不敢独立去讨回这个差额。我鼓励他说,“服务员少给你了,是他的错。你理应大声的`质问他,并且拿回属于的钱。”他抓着我的手,目光有点坚定,“你陪我一起去。”我说,“好,但你要自己和服务员讨回这笔钱。”

那天人很少,只有一桌人在吃汉堡,剩下就我们了。我们回到点餐的地方,豪豪小声的说,“对不起,你找的钱错了。”我立刻用中文提醒他,“你没有做错,要大声的讨要属于你的钱。”服务员故意没有听到,我大声的重复了一遍,“excuse me。”他这才走过来,对我们说,“什么事情?“豪豪看着我,我鼓励他说,”把事实说出来。“豪豪开始陈述,”你少找了我五元。“服务员说,”怎么可能?“我盯着服务员,这时候已经知道这个服务员就是在欺负豪豪是个孩子,我告诉豪豪,”他在欺负你是个孩子,你该让他欺负吗?“豪豪似乎来了勇气,他拿着小票指着余额说,”你应该找我16元,这里只有11元。“我帮着豪豪把钱一张一张的数了一遍,摊在那个服务员眼前。服务员已经知道瞒不过去,就什么也没有说,直接去拿了一张5元的给了我们。

这次豪豪没有马上离开柜台,而是当着服务员和我的面,对照着小票的余额再次清点了一次金额,我就站在那里陪着他。我看到服务员脸上的尴尬和害怕,临离开柜台的时候,我狠狠的瞪了那个服务员一眼,他立刻转身离开。回到饭桌前,我再一次和豪豪说,“以后离开柜面之前要先把余额清点清楚了,这样他就不敢欺负你。”那天晚上,我们躺在床上聊天,豪豪突然说,”妈妈,我是不是很胆小?“我回答他,”不,妈妈觉得你胆子很大,你后来不是自己要回了钱吗?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你都不会再害怕了,对吗?“他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以后不害怕了。“

通过这件事情,这几日我带豪豪去买东西,他的表现都很好,都记住了在离开柜台前不急不慌的慢慢清点余额。我也发现他对钱币的清点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变得很清晰。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个服务员的欺负孩子的态度,但生活中,孩子总是会遇到这样的小人,如果我们帮他处理了,最多也就是起到了一个榜样的作用,但让他自己去处理,印象会更加的深刻。整个事件或许不能算全部是豪豪的错,但是豪豪的错就在不认真对待金钱与余额的对照工作,才给了别人有机可乘。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告诉他怎么做才能避免让小人钻了我们的空子。

篇6:教育理念中的主导主体教育

我大学学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是教学过程的高效问题。教育技术是应中学的课改而生的,它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杠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学才算是好的教学?

一堂好的教学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小班授课还是一对一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尽量收获的更多。每一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倾其所有,不断地向孩子传递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信息。关键来了,那么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吸收了多少呢?掌握了多少呢?每个孩子都掌握了多少呢?100%?90%?80%?还是70%?相关数据显示,教者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吸收95%-97%,而学习者则最多能吸收85%。这毋庸置疑,因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构架本来就有差异,再加上在学习期间外在环境的影响,85%已经是上线了。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在课堂设计上。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是统筹规划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而设计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起到指引导向的作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运用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并且能够发挥到极致,我也是因为看到了龙文的这种教育风格才决定走进龙文的。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完全可以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授课,孩子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风格都是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基本学习水平以及孩子取得目前成绩的原因都在教学思考的范畴之中。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可以对孩子实施真正的一对一教学。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以及准备的内容就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了。

教学分为八个过程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标

(3)回忆原先的知识

(4)呈现学习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行为

(7)提供反馈

(8)评定行为

(9)增强记忆促进迁移

可以说前六个步骤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为课前预设设计,而(4)(5)(6)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7)(8)(9 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其中,反馈与知识的迁移属于后续的两个关键步骤,也是孩子能否走的更远的关键一环;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反馈能够得到快速的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教学成果,第二点,知识的迁移,在学生掌握了知识后,学生学习的能力仍需要加强与提升,这样才能让孩子把学习能力提高上去,把学习潜力挖掘出来,达到学习一类知识孩子自己能够举一反三,达到增强孩子学习力的效果。

一节成功的教学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和孩子共同进步,孩子和老师能够有效地交流及沟通,课后能够学的更多,能够发挥一个学习者应有的积极向上的学习面貌。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会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教育。

篇7: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快乐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快乐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中的渗透,能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当音乐被用于教化、审美、创造、娱乐目的`时,快乐教育理念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快乐教育理念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与时俱进上好音乐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呢?我在几年来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感触和体会.

作 者:黄芊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音乐学院,南京,210046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关键词:快乐教育 音乐 审美

篇8: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孕育、诞生、成长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进程,但是,其记载和传承通常总是挑选那些有用的成分,特别,至少是那些正确的成分。这种思想渗透在教育上,就把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传授正确的、有用的知识和方法上,无论是大教育观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大体如此。教师在自身的成长和学习的进程中,不断地去掌握和领悟那些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也以传授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方法为己任。但是,在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在新型的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竞争环境下,上述的认识和做法是全面的吗?即是说,人类科学文化发展中的那些错误的成分和失败的经历是否也应该作为教育的素材?是否也能对人才的培养起到重大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呢?曾经有人评议中国的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书上怎么说、专家怎么说、老师怎么说;所做的努力是,怎样去套用现成的理论和模式;而不习惯于“我怎么解决”、“我应该怎样努力地去进行探索、猜想和试验,并在其中不断地修正错误、不断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从而导致正确的结果”。这种普遍的现象,正是我们只专注于“正确”、而忽视对“错误”和“失败”进行必要的学习和研究带来的后果。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人才竞争中,相对于继承型人才而言,创造型人才是更为重要的力量和财富,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力量。我国现阶段人才的培养,正是缺少创造性,其根源之一是否也与我们在教育观上只强调继承“正确”,而忽视对“错误”和“失败”的思考和研究相关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所谓“创造”就是“新”、所谓“新”就是在途径和方法上尚未获得结果,因此,当结论的真伪不明、方法的选择不清时,其解决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进程。在人才培养阶段,教育就应该使受教育者去学习和经历这样的过程,积累如何对待错误和失败的经验。

二、“正确”和“错误”的二重性

1.“正确”和“错误”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真”和“假”、“对”与“错”总是相伴相生的,没有“错”就无所谓“对”、没有“对”也就无所谓“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客观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转,而人的主观认识总是局限于一定的背景条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些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些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约束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反映客观世界真实性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可以说,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积累的进程就是“错误”和“正确”同时发生并且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过程,这种过程由于客观事物发展的时间的无限性以及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将会永远地进行下去。客观世界在运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运动发展,新的发展和新的认识必然会不断地发生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必然会带来“真”和“假”、“对”与“错”的区别。

应该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那些正确的有用的成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但是人们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失败、挫折、教训、甚至所犯的错误,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例如,在尺规作图下,二等分任意角是可作的,这是真理,而三等分任意角是不可作的,这也是真理;存在最小素数是真理,不存在最大素数也是真理。这样看来,肯定一个事物的认识是真理,而否定对一个事物的错误的认识也是真理,它们都应该同等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来继承。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言,不仅应追求快速有效的继承,而且还应注重在探索和创造中经历“犯错”和“纠错”的体验,并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

卡尔·波普尔甚至认为,肯定一个事物的正确性在逻辑上是不可行的,即要判断命题A为真是永远做不到的,真正可行的做法是判断命题A为假。哲学上把波普尔的这种观点称为“证伪主义”,与之相对的哲学观点是“证实主义”。他的学生拉卡托斯在其著作《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中,对这种观点做了深入的剖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不仅说明了对客观世界判断的“对”与“错”的二重性,进而还在方法论上试图说明,就逻辑而言,“错”是绝对的,而“对”仅只是相对的。进而言之,可以认为“正确”与“错误”二者其实都是相对的,它们都相对于一定的论域、历史背景和认识的主要方面,例如,x2≥0在论域为实数域时是正确的,当论域为复数域时则是错误的,再如,两个向量之积对“数量积”而言,交换律是成立的,对“矢量积”而言,交换律则不成立,等等。

稍微关注一下数学科学发展的真实进程,我们处处都能寻找到“正确”和“错误”的对立统一的事例。众所周知,数学发展最迅猛的时代也是犯错误最多的年代,例如,17世纪牛顿和莱布尼滋发明微积分之后,新的数学成果和数学分支不断涌现,但是也出现了众多的理论和方法的错误,致使19世纪初叶,数学界进行了反思,重新回去建设微积分的基础理论———实数理论和极限理论,这样才使数学的发展又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可见,纠正错误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不少著名的数学家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也都伴随着错误和失败,也许他们的成功之处正是能够从错误和失败中汲取有益的成分,进行艰苦的探索,才最终为人类留下了那些宝贵的数学成果。如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凯尔文曾写到:“我坚持奋战55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又如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德甚至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2.“正确”和“错误”是相伴相生的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所谓联结是指学习者对情境所引起的反应,并且认为这种反应是学习者在情境中经过不断地尝试和不断地舍去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结果。桑代克最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他的这种主张称为“联结主义试误说”。这里,对学习过程和行为至少在某一个阶段上对“错”和“纠错”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奥斯卡维尔德说“经验是人们给他们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约翰阿奇搏尔德惠勒说:“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是尽可能地犯错误”。从这些见解中可以看到学习过程的真实性的一面,也可以看到“错”和“纠错”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升,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修正错误来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例如,其代表人物布鲁纳在学习上主张“发现学习”。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历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我探究、猜测、发现的自然倾向作用。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亲身经历和完成一个过程,那么,即使是在教材和教师的指引下,要完成这样的过程也不会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这就是学习进程的真实性。因此,对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主张,必然地要深入到学习者的正确认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之中。作者认为,布鲁纳提倡的探究、猜测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必然是“正确”与“错误”相伴相生、互相转化、筛选淘汰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进程,只是我们过分地强调了“正确途径”和“正确的认识”罢了,正如前面所论到的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更着重于正确知识的记载而已。

另一个代表人物奥苏贝尔主张“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掌握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内部实质性联系的学习。这里,有两个进程。首先,学习材料对学生有潜在意义,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已经具备了适当的观念,使能够用来同化新知识,即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新知识的加入,使知识的量获得增加和扩展,进而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还引起了认知结构的质的变化,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改造和重组,从而,在更高和更深刻的层次上形成更加优良的认知结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对”和“错”,无疑会影响到我们对新的知识的吸收;二是新知识进入后,在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的过程中,必然是针对那些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的成分来进行的,显然这就是一个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仍然要求我们对于“错”和“纠错”给予充分地重视。

错误的认识妨害我们汲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加入又帮助我们批判和修正原有认知结构的错误认识。前者不言自明,对于后者,如函数y=T(ωx) (T表示某一种三角函数,ω>0),存在着最小正周期T*/ω(T*是T的最小正周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周期函数和周期的概念扩展为一般的函数y=f (x)后,概念f (x+T)=f (x) (T≠0)对一切定义域内的x得以强化。而周期函数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如常值函数y=b的新观念就对于原有认知进行了改造和重组。这里,如果没有对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最小正周期的正确认识,那么就难以接受一般的周期函数的概念;反过来,一般周期函数的加入又对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的认识进行了改造和重组,纠正了可能仅囿于三角函数而产生的错误的认识。这样看来,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积累正确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错误”、“批判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

篇9: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3大错误

错位一:让分享退居二线

在小区的绿地旁,天天和妈妈在拍球,球从妈妈手里传给天天时,天天没接住,所以天天就跑着去捡球。就在这时天天看见了正在摆弄着玩具推土机的苗苗,顿时忘记了球在不远处等他,天天上前一把夺走了苗苗手中的推土机。苗苗正玩在兴头上,被这突如其来的"抢劫"吓了一跳,一时不知所措,但瞬间就反应过来了,苗苗生气地对天天说:"把它还给我。"天天却一言不发,紧紧地把小推土机抱在自己胸前。苗苗伸手去掰天天的手,天天反而抱得更紧了。

苗苗的妈妈在旁边靜靜地看着两个孩子在争执,看来她是想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一场"纠纷"。苗苗用无助地眼神看看妈妈,急的哭了。这时站在一旁的天天妈妈拿着球过来对苗苗说:"天天是弟弟,你是小姐姐,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是不是?天天玩一会儿你的推土机就会还给你,你先玩玩弟弟的球,好不好?"看着阿姨递过来的球,好说话的苗苗不哭了:"好吧,那他玩一会儿就得给我。"可天天却没苗苗这么好说话,自己的东西绝不能让别人碰。为了不惹恼儿子,天天的妈妈趁天天不注意,把一个小风车递给苗苗玩。

解读:

天天是家里的"小皇帝",想要什么东西妈妈都会立刻满足他,即使家里没有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买来给孩子。于是,两岁多的天天不能接受别人说"不",凡事都是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不懂得体谅别人。

天天的妈妈为了儿子"鞍前马后",表面上看是在护着孩子,实际上却是害了他。哪一个孩子都不可能避开社会这张大"网",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学习与人交往等技巧开始的,而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很多情况下,孩子必须要与他人共同分享许多"权利",不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更不能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果孩子做不到这一点,就得不到尊重、信任、友谊、支持;得不到他人给予的成长动力,当然也就很难找到"合作伙伴",纵使孩子聪明过人,也将一事无成。

篇10:现代教学理念中幼儿教育的反思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4期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涵盖幼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现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中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行为。通过反思以重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从而真正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学反思

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的形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根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教师的职责:替代父母的关系

教育的使命感、理解儿童、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养,这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应深刻理解自己与儿童的关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责任。以往人们更多地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理解教师的职责,而较少从教育学的角度做深入剖析,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不能够内化道德原理,在实践中言行不一致。现象学教育学的思想和概念提示教师要时刻从“替代父母关系”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育角色和责任;通过思想与行为的对话――反思,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意义,使人具有责任感和教育学行为。马克斯・范梅南强调,“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可能协助儿童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这种阐释充满了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它昭示教育者应该营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使儿童在其中体验到家的安全和父母般的爱护。幼儿是稚嫩的特殊群体,需要成人给予特殊的照料。无论是教育还是养育,都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他们幸福成长。教育者特别要从儿童的角度来理解儿童,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幼儿阶段的孩子们,从行为习惯来说正是刚开始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可爱、单纯,甚至什么都不懂,自制力极差,而且性格各异,也比较调皮。孩子们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就意味着我们要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小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喜欢参与的游戏活动中,把我们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渗透其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收获的乐趣,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转变观念,以幼儿发展为本

在这样的形势下,家长们从孩子进入学校就开始了全面的关注,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上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几乎成为家长们在孩子成长阶段的核心。特别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这一方针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就一个孩子,孩子就成为了家庭的核心,孩子所接受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自然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初始阶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在起点上就走在前列,自然会对孩子接受幼儿时期的教育愈加关注。

2.1更新课程观念

新形式下要重新定位幼儿园课程,不应有定型不变的教育内容,将以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采用预见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预见课程有助于教师把握各领域教育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设立随机探究活动课程。这样既给孩子想象空间,让其兴趣得到满足,又给了教师的再创造发展创设了机会,既尊重了幼儿发展,又尊重了教师能力的发挥。

2.2更新儿童观,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这就是充分强调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长期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讲你做、我扶你走”的传统隐形教育观,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幼儿之间看成是平等的人,在生活中、学习中共同发展。教育活动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让“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教师角色真正转移为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让幼儿变为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

2.3对教师备课有了重新的认识

过去我们把备课要求写得详、写得细、写的多为好,这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追求千篇 一律,缺乏创意,让大多数教案既没有新意也没有特色。通过对《纲要》的学习,我们认为对备课要重新思考,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要求,研究自己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备课,因此在备课时要考虑①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②创设什么样的教育环境;③采用哪些教育方法;④使用哪些教育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要开阔视野、收集资料、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备课的实用性。还要增加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跟踪活动的次数,逐渐提高备课效率。

3用爱来渲染氛围

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孩子渴望能在充满爱的、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快乐教育”就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是用爱进行教育。爱是双向的,既要让孩子得到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爱。在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你爱着哪些人”,“你喜欢参加哪些活动”深入浅出地与孩子交流内心的感受。以故事的形式来感染幼儿,知道树

枝不能折,小凳子要轻轻放,否则它们会很痛的。知道玩具要把它们送回家,要不然,找不到爸爸妈妈,它们会很伤心的。在孩子的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让孩子尊重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当他们快乐地围绕关于现代教学理念中幼儿教育的反思在你的身旁听故事时会因你的爱而爱,因你的乐而乐,因你的恨而恨,因你的怨而怨有时,我问“如果你是故事里XXX。你会怎样?你有什么感想?”促使孩子从他人角度来体验情感,以后便也常常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慢慢地让他们以后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对他人的痛苦或者愉快的情绪都产生共鸣,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

4总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期的幼儿教育要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加]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11: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论文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主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信心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论述了其在教学中的一些表现形式。

【论文关键词】信心 艺术设计 教育 表现

什么是信心?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一种信念和评价。信心可以使学生取得学业上成功,也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自信,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品质,是人格结构的组成因素,代表着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信心教育引入到教学中是创新教育的新思路,是非常有助于教育工作的。

篇12: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摘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文学教育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增强对学生们的文学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因为现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对语文教学的忽视,造成目前高中语文在进行文学教学方面前景堪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理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理念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5-0102-01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多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理念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渗透文学理念的重要性

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并且是形成认知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职人员应加大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学力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进行思想教育期间,文学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本身的阅读才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理念存在的不足

1.教职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

依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从而造成教职人员本身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教学与专业技能之间出现分离问题,导致很多老师在讲解文学方面的知识点时,仅注重理论,无法列举例子,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2.没有重视语文知识点中的文学元素

对于语文来讲,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学会了语文,因而在语文方面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严重低于其他学科。

3.多元化的发展使文学地位越来越低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相比,学生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向网络游戏、视频聊天、影音节目等。同时,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使人们做事情越来越急躁,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学作品。

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理念的措施

1.增强教职人员的文学修养

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职人员就需要先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储备,并且针对学生的个性、爱好等特点,利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们的文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期间突出文学教育的地位

想要提升文学教育的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人们以往对语文课的错误认识;(2)教育管理机构需要从旁发挥好推动作用。高中语文老师应进行一些文学阅读方面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文学的魅力与重要性。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故事比赛、辩论会等,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另外,教育管理机构也需要提升文学教育的地位,及时了解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文学教育的情况,找寻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及解决。

3.利用文学阅读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不但需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同时还需要在教学期间对学生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进行引导,具体可从利用作者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及组织学生赏析文学的优美与博大两方面入手。高中语文老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深入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4.增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数量

教师可以利用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阅读积极性。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身的家庭情况、经历等书写成一篇散文、诗歌等,学生们在刚接触文学作品期间,会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需要将文学融入学生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5.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再现文学作品的情景与内涵。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前,可以为学生放映相关的视频,然后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后再讲解课程内容,这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渗透文学教育理论对学生有着深远意义,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重视文学的价值,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云波.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神采显飞扬――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9(Z1)

[2]文玉玲.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策略浅谈[J].学园,2012(18)

篇13: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三生教育”倡导以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发展。教师是园丁,但园丁的作用不是把花草修剪整齐,而是想办法让它百花争艳,让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挥。有哲学家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的真正发展为指南。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和谐,有个性的成长。“三生教育”理念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中,各科教学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三生教育”的学生观

“三生教育”的学生观体现在,学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在于学生的欢乐幸福。学生有权拥有幸福的生活。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三生教育”的学生观体现在,一个人不但追求个人的幸福,还要追求家庭的幸福、团体的幸福、国家的幸福、民族的幸福、世界的幸福。“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挫折,会有倦怠,这就要人们树立理想,志存高远,不懈努力。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据,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作为社会的存在,学生要学会遵循社会的规范和律则,以便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作为精神的存在,学生要探索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能够俯仰天地间。乐观、开朗、自信、主动、友善、热情、温暖,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批判性的思考力。

“三生教育”的学生观还体现在,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认识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人生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人的生命具有自主性,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只要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就能充分发挥和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们总是想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活得”比现实状况更好些。生命是一个不断雪越的过程。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个体生命不断成长,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健康发长之中,才可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过程始终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三生教育”尊重和依靠学生,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在“三生教育”理念下,学生拥有了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健康成长和优秀成绩体现出生命的神奇和美好。每个生命都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二、“三生教育”的教师观

“三生教育”教师观体现在,学校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如何培育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教师由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生命导师。爱因斯坦曾经说道:“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那是什么呢?当然是“能力”和“素质”。如果把学校的学习仅仅定位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的知识老化了、忘光了,还能剩下什么呢?而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对学生心灵(知、情、意)的培育与行为的校正,从而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以优化和提升。教师在抓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生存技巧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们有好的品德和行为。所以,教师就不仅仅是传授经验、知识,更要铸造学生正确的“灵魂”、培育其“能力”与“素质”。因此,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与素质的问题,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着力构筑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价值体系和生命的终极关怀。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三生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完善的能力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求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与学主平等相待,相信学生肯定会做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理性的爱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此,理性的爱意味着尊重。师生之间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宝贵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从早到晚我们一直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我们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们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有了这份情感,教师的爱就有了基础,师生心里就有了共鸣,教师的奉献就有了可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热爱自己的专业,那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教书的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专业,又爱学生,那他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健康的情感心理;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有鲜明、正确的是非观念,有可以被学生作为榜样的言谈举止,让学生观察和效仿;同时,教师必须把热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对每个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去说服他们,有渊博的学识使他们信服,用有益的方式教给他们本事。

正如教育家蒋开键所说:“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的灵魂。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和家长衷心爱戴的好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有人说,所谓“热爱”,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燃烧的心;所谓“情”,是与他人产生心理的共鸣。因此,爱生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行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随之而来的就是“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化,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还在于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世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因此,教师的爱要将情感的热烈与理智的永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生。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幸福人生要“四个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庭有积蓄。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教师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他的眼睛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而当教师把教书育人变成一种事业而非职业的时候,即使疲惫写在脸上,也会感觉到幸福如午后的阳光懒散而宁静。只要带着爱心走进课堂,那么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是可爱的;只要带着快乐走进课堂,那么再枯燥的课堂也会变得快乐。

三、“三生教育”的教学观

杜威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提倡开设“儿童中心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教师只是指导者和顾问。当课堂教学处处显示以学生的需要而设计我们的教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愉悦的接受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三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体验中感悟。因此要注重校园环境对学生无形的影响。要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努力打造温情学园,注重学科教学对学生有意的渗透。创建多彩乐园,注重体验活动对学生经历的丰富。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三生教育”的教学观体现在,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教学组织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才能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教师教学的终点是点燃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的进取心,使每个学生每天都燃烧起来。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让课堂呈现出激情与活力,真正激扬生命,让学生敢想,敢做,敢闯,敢质疑,敢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与新方法。

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朴素的美德,产生同朴素的德行。我们需要用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大气来看待课堂,不拘泥于短期指标,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玩是学生的天性,教的主体是老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有可能变成“玩”、“做”,教可以变成“学”,把学生的全身能量发挥出来。例如,插秧变成抛秧,降低了劳动强度,产量还高。印第安老人一辈子赚的钱买了一辆车,雇了几个人拉动汽车等。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中,是这样表达其教育理想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心快乐及坚实的脚步。”“三生教育”的教学观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观点。

在“三生教育”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每所学校都受到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响。“三生教育”就是在承认个性化生命基础上的特殊的教育行为,以成就富有个性的健全的人为目标。人之生命在时间上是一个无穷发展的过程,在内涵上是一个永不重复、永无穷尽的复杂生成体。生命的独特性,使生命的成长亦有其独特性,在体制内的课堂中,如何完成生命的个性化成长呢?“三生教育”应该是以情化人、感人、育人,而非以势压人、服人、拔人;在“三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中,要以动之以情为主线,晓之以理为基础。所以,“三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同学合作、反省、讨论、共同找寻想法和信念的过程。要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格、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力、自我认知力和人际亲和力等等。所以,“三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课堂。在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中,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育的主体靠生命自己,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要依靠自己内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教室可以成为学生尽情活动和演绎的空间,整个自然也可以成为学生轻松表现的地方。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更好的发挥,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三生教育”的教学观还体现在,学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展示学生的信息储存的地方,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思考的地方。只有当“教堂”变成“学堂”时,课堂才是生动的、生活的、生成的、生态的和生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远比那些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体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也就是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而出现的,他们总是要把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是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教育说到底只在于对人整体发展的一种成全,让学生以整个生命投入、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而只限于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不考虑学生主动发展和可能,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教学难于取得预期的效果。应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还学生生命展示的时间、空间和舞台。给学生一次机会,还教师一份惊喜。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他独特的天赋与个性,教学最大的资源就是学生本身。只有当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效率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生教育”的教学理念要求,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爱心、兴趣、能力、理性和意志。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择地生根,落叶归根。思想发生的地方是没有条文的,只有意向。找到了简单就找到了途径。设计教学活动要尽量简单些,让学习变成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节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文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教师“教”的设计,更应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学生毕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因此,“三生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把学生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

课堂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乃至生命成长。一堂数学课,学生们学会的不仅是计算,而是一种思维;一堂科学课,学生们了解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一堂艺术课,学生们掌握的不仅是唱歌和画画的技能,还有情感与审美的提升。课堂是一个生命圈,教室是一个情感场,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教学中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更在意的是课堂中的情感清润。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抱有激情,抱有善待每位学生的理想与情怀,用心跟学生说话,而学生始终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始终怀有愉悦的情感,对人生具备审美的价值,我们所重视和追求的人格和谐不就在其中了吗?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的庄稼,排除掉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的杂草。不然的话,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课堂教学的价值还在于激活教育者自身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也是一种价值,甚至是更重要的价值。没有好的老师,哪来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好的课堂。教师正是在课堂上、在学生们中间才能发现学生们生命成长的细微变化,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精彩。

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在创造中感受生命的幸福。这种创造,不同于知识的发现或技术的发明,而是指师生在课堂中共同发展、获得提升。当教与学真正组成同时发生、双向互动的有机整体,积极发挥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的作用时,课堂便自然成为了师生共同向往的地方。

教师必须以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名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真正做到师生心心相印。尽量采用“无批评教育”,使之产生“情感教育”的“热效应”,让同学们都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与关怀。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蹲着看学生,笑着做老师”。教师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和赏识学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出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营造温馨、和谐、平等、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生命、赏识个性,让每个生命的色彩更加绚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定地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相信学生的能力,依靠学生的智慧,这是“三生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更是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生教育”强调培养和发展人的积极因素的办法,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学习交还给学习者,犹如把土地交给农民一样。就像农民在禾苗面前那样毫不怀疑禾苗的生命力,而不去拔苗助长一样。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抛秧对教学的启示,就能充分体现尊重人的内部自然产生的力量。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将插秧变成“抛秧”。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农民们于是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这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的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侼于天道酬勤,也不符合“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主义。这是为什么呢?细思之,在拔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关注了我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这是因为它不像拔秧那样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秧苗的增产主要是靠分蘖,分蘖需要空间,细密的插秧恰恰分割了这样的空间,而反之,抛秧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密植秧苗拥挤着无法发展的无奈,以及抛秧方式下秧苗自由生长的欢快。对欢快的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的秧苗来说,当然有可能高产。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李政淘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倾听学生叙说,既是知识交流,又是心灵的沟通,表现在教师、对个体生命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过程。“三生教育”的理念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的发言,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很有益处,也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获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教师视学生如鲜花,学生就会拒绝再做野草。发展个性,其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种无拘无束的气氛,需要构建民主的课堂,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说有笑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又例如,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履或缠小脚,那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同样的道理,今天的教育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了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教学过程简单些),往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80%的时间都做这样的东西。一年级的语文先让学生大量认识字,然后阅读。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积累、心态、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已在学生周围构成一种“场”,是“思维场”,也是“情感场”;是“道德场”,也是“生活场”。生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内容。

用学科内在魅力打动学生。人完成一件富有挑战的事很开心,快感无法形容,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例如,还记得刚学会骑自行车、开汽车时兴奋紧张又高兴的心情吗?核物理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次中子时的激动,作家为新书的布局酝酿出创意时的喜悦,明星队员击中球门时的狂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捉一只鸡,撒上一把米,摁住鸡头要鸡吃米,结果鸡只叫不吃;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鸡拼命挣扎不吃;他放开鸡继续演讲,一会儿,这只鸡愉快地吃起米来。他是想用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那种“摁鸡头、掰鸡嘴”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篇14: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但练习课往往被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忽略,导致练习课上师生机械重复地做大量的习题,其过程为“做题——批阅——改正”,长此以往学生失去练习兴趣,学习过程也缺乏创造力和可持久的活力。

作为第三学段语文教师,我认为一节普通的语文练习课充满了教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开发语文练习中的错误资源并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完成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在辨析创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以一次“扩句练习”为例加以阐述:

时间:2011年10月21日第四节课

课堂任务:讲改“扩句练习”

课堂事件:

1事件背景:

在“扩写句子”一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喜讯传到学校。”我在批改习题时,发现学生孙某的答案有值得讨论研究的价值,便在这处句子下面勾画了“○○○”(此为作文批改符号表示“好词佳句”)

2事件过程:

(我将这个句子抄到了黑板上 “喜讯很快地传到了等得焦头烂额的学校。”鉴于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写的是“美丽的学校”之类的答案,我请学生分析“等得焦头烂额”这个短语。)

生:这是个拟人句。

生:我能看得出这所学校里等待着这条喜讯的人很着急。

生:从“焦头烂额”这个词,我能感觉到人盼着喜讯快点来。

师:分析得深刻,小小的词语竟有这样的妙处。再想想,这个句子里哪个词不妥当?

生:“喜讯很快地传到”,这个“很快”与后面的“等得焦头烂额”相矛盾了。

(师顺势引导:那该怎么改呢?把“很快”换成哪个词?学生思考了一会,有所顿悟。)

生:可以改成“喜讯终于传到等得焦头烂额的学校。”

师鼓励:改得妙,还有别的词也能表现喜讯的姗姗来迟和等消息的人心急如焚吗?

生:老师,用“慢吞吞”这个词好不好?

(学生们一听,都兴奋了。)

生:“喜讯慢吞吞地传到焦头烂额的学校。”如果这样改,这个句子就活了。

(引导学生修改词句、品词析句的目的已达到了,下一步可以带领学生走出习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了。)

师:这个“传到”是不是也可以改改?

(学生都在摩拳擦掌,纷纷发言。)

生:可以改成“喜讯慢吞吞地一步一步蹭到等得焦头烂额的学校。”

……

“多元认知理论”认为 “错误” 是学生进步的基石,促进学习的“法宝”。学生在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于下一次的错误就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正如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一道有价值的错题就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我们智慧。”抓住并有效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可以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修改,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一种时时关注词句、咬文嚼字的意识,引导他们博览群书,多读书,有目的地读书,有质量地读书。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慢慢养成,学生的基本技能逐漸夯实,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开发。

上一篇:语文版七下语文教案下一篇:学习影片《甲午大海战》观影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