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家庭教育

2024-06-11

电影中的家庭教育(共9篇)

篇1:电影中的家庭教育

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样化等复杂的环境中,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化等时代特点。电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前一味灌输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我们务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电影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影的育人功能,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把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启发,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引入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已经从“80后”过渡到“90后”,“90后”大学生成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这一代大学生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的思想,但是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碰撞。在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今天,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但是,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缓慢,更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无法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不利于从思想上对“90后”大学生进行全面塑造。其次,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体意识较强,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方式很难让大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电影被艺术家们称为第七艺术,它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使人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这种声画结合的形式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学生不愿意听灌输式的空

洞的理论教学,但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作品中诠释的价值观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德品质融入血液,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电影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电影早已大量涌入了人类的生活,成为大学生娱乐的焦点,电影丰富多样、直观形象,不仅有娱乐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性。把电影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升华

1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品德情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而电影有着强烈的情感征服感,影片中刻画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能够深深的克在我们的脑海中,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小兵张嘎》、《举起手来》等优秀的电影,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形象牵动着观众的情感,随着电影内容的变化,观众的感情也随之变化:忧伤、欢快、愤怒、甚至落泪。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之下,观众能与影片中的人物引起共鸣,在感情的跌宕起伏中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升华。

(二)是培养爱国主义的形象教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重要。但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飞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在部分学生中滋长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贬低自己的国家,这使得爱国主义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而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比如《长征》、《建国大业》、《金陵十三钗》等,通过这些影片,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革命时期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其他的爱国人士都不怕牺牲,为了中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赤子之心。透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让人们为这些革命热情所感动,有利于增强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9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电影对人具有教育功能,电影对人的影响是渗透到骨髓里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也是因为一部电影,当他看到电影里一个华工被外国人侮辱,而其他华人麻木不仁时,他深刻感觉到治疗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远远比身体上的疾病重要的多,于是他毅然改行。电影对人具有如此深刻的教化作用,新时期的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电影也是一种宣扬自己国家价值观的隐形武器。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范围相当广,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来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还表现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等。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优秀电影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种形式能够消除学生对说教的逆反心理,在观看过程中受到熏陶,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意念中,激发学生的高尚理念,同时也对大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三、高校实施电影育人的途径

在高校实现电影育人的途径是多样性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课堂入手,实行影教合一,将优秀的影视作品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应教学内容的影片或片段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在影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教师应加以引导,展开评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改造。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在学校的教育平台上创建自己的优秀电影作品库,及时更新电影作品,丰富电影作品的种类,要求学生观看并写出观后感。最后,有效利用学生组织,比如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电影节,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制作校园微电影,营造健康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篇2:电影中的家庭教育

摘 要: 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具有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合理地利用优秀电影作品,对于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爱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深化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 电影欣赏 高中政治教学 教育价值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已有100多年,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摄影、科技于一身,在其诞生的历史进程中产生数十万部电影作品,其中含有高超艺术性和深刻思想性的优秀影片不计其数。优秀的电影能够鼓舞学生进取,引导学生发展,唤醒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把优秀的电影资源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让学生在电影欣赏中学习知识,培养理想,学会做人。部分人可能会产生疑问:看电影会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学生学习?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电影欣赏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

高中政治课的许多内容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电影,鉴于电影欣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价值。

一、加强爱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热爱爱国、崇尚和平、刻苦耐劳、自强不息,其中爱国主义处于核心位置,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激励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亮丽旗帜,是中华民族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族精神可以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促进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传递着爱国主义的信息和态度,如笔者在讲授完“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南京!》、《东京审判》两部影片,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这两部电影借助视觉优势和时代气质强烈地吸引学生,通过观看使他们明白即使作为高中生也必须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民族排忧解难。

二、深化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信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正确的和坚信不疑的观念。理想与信念联系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依靠信念力量的支持,而信念的力量又来源于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比如中国梦就是全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观看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为高中生的成长添加养料,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一些红色经典影片更是向高中生们展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如笔者在讲授完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至建国前夕这一气势恢宏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再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斗争中,同舟共济,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历程。通过观看这部电影,高中生深刻领悟、体验到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伟人的崇高品格,从而促使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借助某些形式的教学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信息的形式传播给高中生的过程,但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的阅历毕竟有限,而电影欣赏则能为他们创设大量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环境宽松、气氛愉悦更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它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譬如笔者在讲授新课《公司的经营》之前,组织学生观看《首席执行官》,该影片以海尔总裁张瑞敏为原型,反映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对企业(公司)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新课讲授之时,我让学生结合电影的情境并思考: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经营会取决于哪些因素呢?学生兴趣高昂,激烈讨论,踊跃参与,认为有下列因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员工素质、领导者素质……学生的讨论结果让笔者非常惊讶。这说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利用电影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四、滋润学生心灵,提高审美情趣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将自身的美作用于高中生的感官和心理。中学生在观看优秀电影的同时可以产生审美愉悦,净化心灵,增强审美意识,提升精神境界,最终使自己的人格趋于完美。

如,笔者在讲授完“意识的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该部影片讲述了被冤入狱的安迪至死不渝地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从始至终丝毫不动摇地用了一把刻石的小锤整整挖了二十年,终于挖到逃出牢笼、奔向自由的那一天。影片中的主人公那种永不言弃、超越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友谊,真实地体验到久违的崇高之美。观看这部电影对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学生深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哲学: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永不言弃、矢志不移,就会是自己的生命绽放灿烂的花朵,就会创造出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篇3:电影中的家庭教育

2012年3月,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之后,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因此, 选取一种可以让学生去自己去操作, 他们本身既是学习者, 又是教授者;既是旁观者, 又是参与者的教育方式。本文认为微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

一、微电影的含义

微电影是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它将多种艺术元素进行融合, 采用电影的制作手段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且适宜在移动状态和碎片休闲时段观看, 深受中职生的喜爱。

二、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意义

(一) 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满足学生对表演及导演的心理需求

微电影不仅易于拍摄, 也易于制作。中职学生不乏才华横溢者, 而他们中的多数又都是新媒体的拥护者, 微电影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既能带给他们快乐, 又能学到各方面的知识, 微电影能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 实现自我的平台。

(二) 自创自编的微电影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微电影的题材为学生遇到的事情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 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对观看的学生而言, 也能获得解决的动力与途径, 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三) 简短完整的故事情节成为心理课堂的生动案例

微电影作为教学案例, 比角色扮演更具真实性, 比心理游戏更有感染力, 学生对画面和情节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

(四) 微电影的运作形式成为心理课堂的有效延展

制作过程分为, 学生构建制作团队进行剧本编制, 教师审核后, 由学生进行编排与录制;录制结束后, 团队进行心得分享;后期制作后要形成光盘资料存储, 并在全校范围内公映。

三、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一) 团队组建

团队是拍摄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 选取合适的成员, 既能相互配合, 又能性格互补, 关键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对即将从事的工作的热心, 这些将成为微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剧本编制

团队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剧本的选题, 这样可以集思广益, 选题既可以选取学生在学校、家庭中遇到的问题, 也可围绕梦想等励志主题进行正能量传播, 编剧初稿完成后由教师指导, 编剧人员进行剧本再修改, 最后定稿。

(三) 电影拍摄

选取适合的同学担任演员演绎, 团队成员做好心理支持与后勤保障工作, 最后呈现出一部符合题材的、学生自己参与的原创微电影作品。

(四) 后期制作

使电影效果更好呈现, 团队成员还要学会电影的后期制作, 这时微电影的制作进入一个倦怠期, 学生兴奋之后的疲劳、对新技术知识的排斥, 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易怒的情绪, 因此, 教师的心理疏导与技术支持成为度过这一阶段的关键因素。

(五) 感悟分享

感悟分享为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虽然操作完成了微电影的制作, 但是却未必能够归纳出在过程中的收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自省、学会思考这种人生体验, 通过感悟分享, 挖掘学生背后的成长。

(六) 影片公映

选取有指导意义与影响价值的微电影全校范围内公映, 使学生有机会看到自己身边同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之后, 部分影片将作为案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心理辅导。

四、微电影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反思

将微电影引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 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完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真正变被动为主动, 在无形之中迫使学生主动成长, 教会学生合作。另外, 微电影的活力也将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场富有生命力的改革。

篇4:论微电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电影;学校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1-7406-02

微电影是2010年在国内兴起的,通过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微电影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和平台。首先,微电影不是视频短片,它是完整的、有头有尾的电影,与传统电影一样,都追求戏剧性和故事性;其次,微电影是电影的其中一类,只是微电影是一种大众话语权,人们通过微电影能够更加自由、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在传播方面,微电影短小精悍,很适合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随时用移动设备进行观看。微电影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一是低投入,短周期,易发行,微电影的制作相较于传统电影投入资金大大降低,而且对拍摄器材的要求低,往往只需要普通的相机甚至是手机就能完成,而且,由于微电影的发行一般仅仅是在网络上,所以周期也缩短了许多;二是微电影带来了传统电影所不能想象的互动和参与,显得离大众更加接近,普通路人也可以是演员,甚至是导演,而广大的网名则成了义务的宣传者;三是微电影更容易吸引观众,由于微电影更接近日常生活,更易引起共鸣,产生好感;现如今成功的微电影不断浮现,如姜伟执导的《看球》,讲述了一对普通父子的真挚情感,看过的观众无一不深受感动。而《老男孩》的横空出世,给70后、80后的同龄人产生巨大的共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 微电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随着网络上微电影越来越受到追捧,其中也包括一大部分的在校学生,但是微电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还面临着几方面困难,任重而道远。

1.1 网络微电影的信息针对性差

现在学生了解和观看微电影的途径基本都在网络中,大部分是视频网站推荐或微博转发社交网站上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到微电影的宣传途径基本是以网络宣传为主的。目前,由于网络的监管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导致微电影的题材及内容都是鱼龙混杂1[4]。在学校中应用微电影该如何去选择?如何避免将学生接触微电影后,在课后生活中接触到有害的信息?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未用学习的心态观看微电影

学生观看微电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主题感情很感动人,有人是因为微电影时间短观看方便,还有的是因为微电影中有他们喜欢的演员,很少部分的学生是觉得观看微电影能够学习到一些知识和道理。由此可以看到,学生观看微电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觉得能学到一些知识或者道理,只是单纯的娱乐,或为其中的某个演员,亦或仅为了打发时间。这样对于学生这类个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情。

1.3 教育教学微电影缺少制作资金

在谈到教育教学微电影制作的难题时,大部分人认为是由于缺少制作资金,还有部分认为是缺少制作团队,但是制作团队的缺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制作资金的紧缺。虽然说微电影有成本低的特点,但是毕竟资金越高制作出的微电影质量上肯定越精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观众对明星或者导演的个人崇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应用于教育的电影无法去通过常规的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等途径去进行筹集资金,那么拍摄具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的投资是个问题。

1.4 微电影未真正融入教学

目前,微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少,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应用于教学的微电影还是比较少,而且现在的教师也没有良好的意识去将微电影融入教学。微电影如果能应用到课堂上,将会是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的形式,微电影时间段,内容丰富具体,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和吸收新知识,且能够活跃课堂形式,不枯燥。微电影的制作拍摄相对于传统教学电影也比较便捷,学生兴趣比浓厚。然而将微电影融入教学中,意味着教学的又一次小改革,教师如何去将微电影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融合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微电影在学校教育应用的策略

2.1加强微电影内容的针对性

目前虽然网上微电影的消息很多,也有不少微电影,但是现在网上的微电影主题都为爱情喜剧类的较多[6]。且网络微电影充斥着强烈的商业色彩,这类微电影对于教学都无任何的帮助。对于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可以制作系列的富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微电影放在网络上,并且提倡学生去观看;其次是对于网络上的微电影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对网络用户上传的微电影进行把关,去除那些制作低劣、思想内容肤浅,对社会道德风向产生破坏力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低质量的微电影在市场上出现。

2.2内容精中求精,观后回味思考

传统的所谓大片、高资金制作的电影,往往是着重电影的各种大场面的制作、画面的效果精良以及能吸引人眼球的巨星、名导演,而微电影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把侧重点放在了电影的意义及情节上,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对微电影的题材及剧情上是一个不小的考验2[7]。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富有含义,值得回味。在制作上,要求微电影制作时,对于题材和语言的选择要再三斟酌。运用于教学中的微电影也是一个道理,只是观众换成是学生,这就要求微电影的内容在原先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教育教学意义,能够让学生短时间内通过观看微电影来理解所学的知识。且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及时写观后感,让学生能够在观后思考回味,并从中领悟到个中道理。

2.3扩散渠道,多方筹资

微电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现在还是一项新的尝试,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拍摄微电影所需的成本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教育部可以对这项投入评估后,将微电影的拍摄作为教育资金支出进行预算,获得国家支持。二是可以整合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上进行呼吁宣传,进行筹资。也可以通过宣传,从而让有能力去进行微电影拍摄的社会人士自发的进行拍摄,分享给教育事业。

2.4形成适合于教育教学的微电影库

由于微电影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状态,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可以通过教师交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将能够用于教学的按照不同的教学需求微电影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适合于教育教学的微电影库,通过网络等等途径进行分享传播。教育部支持拍摄教学微电影,这样能有更专业的教学微电影。鉴于目前微电影应用于教学的经验还少,可建立教学实验区,总结出微电影应用在教学中的经验,然后进行推广。

3 结束语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生的事物层出不穷,而微电影在教学应用这方面还要接受很多的考验,还不够成熟,前进的道路也将困难重重。我们应该借助微电影这个平台,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创和发展,开始一个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 侯锡彪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导向探析[J].传承,2011(12).

[2] 吕艳萍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之路[J].东南传播,2012(4).

[3] 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1(12).

[4] 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

[5] 沈丽华周洁浅谈“信任链”机制在微电影《一触即发》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1(7).

[6] 房栋徽电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电影文学,2012(5).

篇5:教育励志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梦想与救赎

《超人:钢铁之躯》

《青春派》——最疯的青春 最狂的岁月

《驯龙高手》——爱与美的最佳诠释

《海底总动员》——克服恐惧 完美蜕变

小鬼当家2(Home Alone 2)

小鬼当家3 (Home Alone 3)

小鬼当家1(Home Alone 1)

《志愿者》

篇6:53部教育电影

2、《国王的演讲》英国影片 2010年上映

3、《死亡诗社》美国影片 1989年上映

4、《黑板》伊朗电影 2000年上映

5、《三个傻瓜》印度影片 2009年上映

6、《高考1977》中国电影 2009年上映

7、《浪潮》德国影片 2008年上映

8、《美丽心灵》美国影片 2001年上映

9、《小孩不笨》新加坡电影 2002年上映

10、《老师你好》韩国影片 2003年上映

11、《街头日记》美国影片 2007年上映

12、《海豚湾》美国纪录片 2009年上映

13、《地球上的星星》印度影片 2007年上映

14、《拉扎老师》加拿大影片 2011年上映

15、《等待超人》美国纪录片 2010年上映

16、《阳光小美女》美国影片 2006年上映

17、《菊次郎的夏天》日本影片 1999年上映

18、《我们俩》中国影片 2005年上映

19、《美丽人生》意大利影片 1997年上映

20、《卡特教练》美国影片 2005年上映

21、《叫我第一名》美国影片 2008年上映

22、《蒙娜丽莎的微笑》美国影片 2003年上映

23、《弦动我心》美国影片 1999年上映

24、《心灵捕手》美国影片 1997年上映

25、《我们天上见》中国影片 2009年上映 26《当幸福来敲门》美国影片 2006年上映

27、《中央车站》巴西影片 1998年上映

28、《幸福终点站》美国影片 2004年上映

29、《千与千寻》日本影片 2001年上映

30、《大鱼》美国影片 2003年上映

31、《岁月神偷》中国影片 2010年上映

32、《听见天堂》意大利影片 2006年上映

33、《入殓师》日本影片 2008年上映

34、《山村犹有读书声》法国纪录片 2002年上映

35、《看上去很美》中国影片 2006年上映

36、《人工智能》美国影片 2001年上映

37、《爱。回家》韩国影片 2002年上映

38、《我的教师生涯》中国影片 2007年上映

39、《热血教师》美国影片 2006年上映

40、《星空》中国影片 2011年上映

41、《重返17岁》美国影片 2009年上映

42、《穿越时空的少女》日本影片 2006年上映

43、《十七岁的单车》中国影片 2001年上映

44、《风雨哈佛路》美国影片 2003年上映

45、《亚特兰蒂斯之心》美国影片 2001年上映

46、《录取通知》美国影片 2006年上映

47、《结婚礼服》韩国影片 2010年上映

48、《摇滚教室》美国影片 2003年上映

49、《皇家俱乐部》美国影片 2002年上映

50、《半个尼尔森》美国影片 2006年上映

51、《心灵访客》美国影片 2000年上映

52、《弱点》美国影片 2009年上映

篇7:推荐教育电影篇目

早就想给同学们推荐中外著名教育电影,但是在确定篇目的时候很是犹豫不决。有些电影看似非教育题材,但却是直逼心灵的;有些毫无疑问是描写学校的,但却与教育无关;还有些教育电影,其教育理念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另外,以一个资深影迷的标准来看,有些教育电影的电影水准实在不敢恭维……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这样一个“芜杂”的篇目推荐给大家。“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希望大家在埋头苦读之余,看看影视音画中鲜活的案例,也许会有意外的启迪与感动。它们告诉我们:教育是关乎人的,是关乎人的心灵的,是关乎人的一生的幸福的。

题记20131102

外语片:

死亡诗社;摇滚学校;闻香识女人;跳出我天地;弦动我心;铁腕校长;

十月的天空;力争上游;霍兰先生的乐章;二十四只眼睛;音乐之声;黑板;小鞋子;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四百下;心灵捕手;操行零分;叫我第一名;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地球上的星星;国王的演讲;小淘气尼克拉;三傻大闹宝莱坞……

华语片(太少了……):

篇8:电影中的家庭教育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相互结合的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电影音乐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从属于电影艺术,为特定的电影主题、场景、人物服务,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普遍性,又有其音乐结构上与音响技术上的特殊性,这种影视音乐艺术所带来的视听感受,是任何艺术手段所不可替代的,电影音乐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结合。从音乐的结构、音响效果、表现手段等方面来看,拥有自身的艺术特征。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音乐始终作为重要的手段承上启下参与其中,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电影音乐中,(片头和片尾主题曲和主题歌除外),由于受特定电影画面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能留给音乐表现的时间通常只有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应该说电影音乐更具有动机性、片段性及非完整性的特点。因此, 在进行音乐制作时,我们必须依据特定电影主题、场景、画面、人物心理活动的要求,尽量把音乐提炼、压缩成为一种与电影画面、有声语言有序结合从而形成互补互融的整体。形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整体性效果。

电影音乐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对场景环境进行烘托及暗示。它可以为影片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背景情感效果,通过音响带给听觉上的冲击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如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在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高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豪言壮语时,这时其背景音乐的烘托英雄形象的树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喜盈门》中,当一家人的矛盾得到了化解的时候,一段喜气洋洋的背景音乐配合着画面,衬托出一家人空前和谐喜人景象。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内心活动是电影音乐的另一个特殊功能,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的揭示、形象的描绘, 它能够准确反映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观众通过音乐可进一步增加对人物的了解, 并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的判定。如影片《人到中年》中,女主人公陆文婷有病在身,工作家庭的压力,微薄的工资,她此时陪着生病的女儿,啃着儿子买来的烧饼,喝着白水,双眼含着泪水,此时此景衬托着此起彼伏的背景音乐,衬映出女主人公矛盾迷惑的复杂心理,同时动荡不安的背景音乐暗示着女主人公的命运。由此可见音乐是电影的灵魂;是电影的重要元素;是电影内涵的一种提示;是电影剧情烘托的重要手段;是人物形象内心的最直接有效的描述。每一个音乐片段都能完美的体现出电影音乐独有的艺术价值及艺术魅力。

二、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电影音乐作品通过它特有的音乐形象,声像同步以情感人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精神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好的电影音乐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将电影音乐知识融於教学,把理解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了一体,提高学生道德情感及道德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学生在对祖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关心祖国的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之献身的炽热情感。这种情感在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注意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应经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爱国主义教育中意志品质的体现,就是学生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而树立的雄心壮志。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做符合祖国需要的可靠接班人,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柱。学生可塑性大,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有特别的意义。在课内外的音乐活动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重任,布设挫折,注意培养学生爱国、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为将来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有力思想基础。

报国之行是把学生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心、热爱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实际行动。这是学生爱国主义的道德义务,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为此,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时刻引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启发学生不能空有报国之志。学生最好的报国就是具有建国之材,努力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三、中国电影音乐的教育功能

电影音乐是一种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电影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作用。人们可以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通过电影音乐这种完美立体的形式体现出来。中国电影作品,至今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电影艺术已经融入到了千家万户,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而许多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即使是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些已被忘却,但电影音乐却依然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使人终身难忘。

电影音乐是通过播放电影的同时,就将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及美好的画面在视觉与听觉感官中深深地影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它传播的速度之快超过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它传播的范围之广,超过任何学校的课堂教学;它传播的政治影响超过任何一部政治教材。同时伴随电影的社会宣传、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入,使之传播速度及影响面极大。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影片《风云儿女》使得《义勇军进行曲》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抗日战争中最有号召力的抗日战歌;同时代的影片《桃李劫》中的《毕业歌》,也成为当时中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的进军号角。当时还有一些电影《十字街头》《夜半歌声》《天涯歌女》等影片中的歌曲,也都随着电影的传播使音乐插上翅膀飞进了千家万户而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国家的电影多数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方针指引下场创作的,毛泽东指出文艺作品要起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好多影片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电影的各个艺术元素,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音乐等都围绕着电影主题思想体现时代特征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体现时代特征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当然,这种独特作用的产生是各种艺术元素综合的结果。在电影这门艺术中就是这样,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思想,体现时代特征的作用,电影音乐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情感体现时代特征,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电影《红河谷》这是一部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史,表现了藏汉人民团结奋战,英勇顽强地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精神。

亲人与同胞的死去没有让主人公丹珠屈服,她微笑而平静地唱起了一首古老的情歌。悠扬的歌声唤起了所有藏人的斗志,藏人们随即一起唱歌相合。歌声响遍了山野,使得英军一片恐慌。在藏人们的合唱声中乐队演奏着庄严的旋律加入了进来,乐队声与合唱声融合在一起如同一幅壮烈的画卷。

影片的片尾音乐非常清淡,犹如雪山顶上的白雪。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乐队全体进入,此时乐队与独唱互相交融,仿佛在向后人讲述着这段难忘的历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传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电影《太行山上》,平型关阵地上的八路军部队用完了所有的子弹,他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雄伟的“太行山主题”响起来了,先由弦乐器演奏,壮烈而缓慢。然后再由铜管乐器及合唱队演奏、演唱。在这里作曲家用的是“音画逆行”的表现方式,场面激烈而音乐缓慢,但是震撼力极强。

八路军为了救出被日军所抓的老百姓与日军展开激战,在战斗中八路军团长叶焕成壮烈牺牲。熟悉的“太行山主题”由铜管乐器在低声部奏出,显得非常悲壮。尽管这段音乐很短,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对每次出现的“太行山主题”都有精心安排。

片尾曲在小军鼓的敲击声中开始,在小军鼓的引领下冼星海创作的歌曲《在太行山上》出现了。但是在这里,另一部分的作曲家叶小纲把这首歌曲的节奏作了一些调整,前面两句由原来是慢板变化成了紧打慢唱的广板。两个乐句以后歌曲回到了原作的速度,这样的处理加强了歌曲的对比度。从第三乐句开始的配器也很有特点,大提琴与合唱队之间的关系似乎成了多调性。歌曲过后经过一段乐队演奏出现了女声的无词合唱,旋律仍然是歌曲《在太行山上》的主题,一句比一句轻,逐渐隐退。

结论

为电影而创作的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过录音技术与台词音响效果合成一条磁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是20世纪一种新型的音乐体裁,有所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视听统一的综合性,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视听艺术,听觉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与台词、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融合后,与画面紧密配合,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通过电影音乐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但特别完整的片断或作品,仍可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赏。

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才能提高电影艺术的品位。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才能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音乐、效果、台词的有机结合,交替互补,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电影音乐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的特殊作用,给观众带来完美的艺术享受,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摘要:电影音乐是体现影片的艺术构思, 在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及连贯性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音乐体裁。电影音乐爱国主义的内容非常广泛,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要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精神, 以及建立为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决心和坚强意志。本文着重从学生群体来阐述电影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特征,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彼得·拉森.电影音乐.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

[2]孟翔, 陈明大.电影文学.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2009年.

[3]刘向阳.电影文学.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2008年.

[4]王霞.电影文学.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2009年.

[5]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年.

篇9:苏联电影中的人道主义世界观教育

1959年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获得当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又获得了列宁奖金。影片是根据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它忠实地表现了原著的一个深刻的哲理性命题,即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万物之复生。这部表现战争的影片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对苏联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部电影讲的是苏联士兵索科洛夫在“二战”中由于负伤而不幸成为法西斯的俘虏。他从集中营逃跑,被抓去备受凌辱,他怀念战前的幸福生活,然而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炸死了,儿子也为国捐躯,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战后,他领养了与他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万尼亚。索科洛夫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变得冷酷无情,他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和爱去抚养、爱护幼小的万尼亚。索科洛夫经历战争创伤,可谓失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一切,但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以生命中残存的全部的爱去温暖另一个更需要关爱的弱小生命,两个无依無靠的人因为爱而获得了新生。这种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索科洛夫是银幕塑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崇高、意志坚定、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苏联人。

1986年苏联国家金奖的获奖影片《丑八怪》讲述了12岁的列娜和爷爷生活在一座古城。爷爷穿着寒酸,却花了很多钱去收购一个名画家的作品。列娜因为长得丑,同学们都歧视她,叫她丑八怪,只有聪明英俊、家境又好的吉玛对她友好,列娜十分感动,表示要终生与他做朋友。一次,吉玛如实告诉了老师全班逃课的事情,使老师取消了带全班去莫斯科游览的计划。大家一定要找出告密的“叛徒”,列娜虽然知道是吉玛所为,但她却为他承担了“罪名”,列娜勇敢地面对全班的孤立、鄙视甚至是可怕的凌辱和迫害。而吉玛却始终不肯站出来承担责任,还被迫参与了迫害列娜的行径。等到真相终于大白的时候,列娜的精神力量使大家十分震惊和敬佩。爷爷和列娜要离开了,他把房子和搜集和名画全部赠予这座古城,同学们深感内疚,他们在黑板上写道:“丑八怪,请原谅我们!”

这部少儿电影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儿童电影本身,它蕴含着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不同类型的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容易遭受的“角色固化”的非难。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部影片来和受教育者探讨道德中的朋友关系、人性在客观社会环境中的固化和变化,以及在不公正待遇下和各种情绪的交迫下的人物精神的觉醒,人的价值和对人的尊重以及未来我们社会有关方面的努力方向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道德层面的探讨和教育,不仅可以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且可以发掘受教育者对道德问题上的深层次反思,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可以触及受教育者的心灵,在关键问题上教育者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列娜单纯善良,甚至过于纯洁,过于真诚地相信别人,为了友谊,她甘愿替别人受过,但当她心目中的“偶像”吉玛的软弱、自私、胆怯、虚伪暴露无遗的时候,列娜痛苦至极,她的理想破灭了,她一下子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列娜形象的珍贵不仅在于她的纯洁和善良,更在于她面对逆境的坚强的勇气。当吉玛彻底背叛她,亲自点燃了焚烧列娜模拟像火堆的时候,列娜不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和期望。她勇敢地跳进火堆救出自己的模拟像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并把被烧掉一部分头发的脑袋剃成光头,穿上被火烧坏的连衣裙出现在吉玛的生日宴会上。她不是报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示威。列娜这一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觉醒。列娜的形象和美好的心灵具有民族继承性和道德继承性,反之,在儿童身上也有意无意地折射出了民族劣根性的一面,如果不及时地加以“矫正”,那将是多么恐怖!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反面”的儿童形象(特别是吉玛),尽管十分罕见和令人震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寓意。

《伊万的童年》这部影片讲述了12岁的红军小侦察兵伊万在战争中失去了亲爱的妈妈和姐姐,强烈的仇恨充溢在他的心头。在一次侦察战斗中,他再也没有回来,战后,战友在盖世太保总部的卷宗中,看到了被绞死的伊万的照片,伊万的双眸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和痛苦,有的只是和他的年龄绝不相符合的仇恨,看了令人心痛和震撼。影片的结尾抒情而又十分深刻,伊万在水桶里喝水,他与妈妈相视而笑,在河边的一棵枯树边与同伴嬉戏,他沿着河岸追逐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而紧接着,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则是推向一个特写:一棵被烧焦的枯树,突兀而震撼,这也许是伊万省钱所做的最后一个梦,战争毁灭了一个正常孩子的神经和心灵。电影的视听效果能够增强隐性教育的功效,当受众完全融入电影的光影和视听世界中时,受众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体验,调动和激发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进入影片中的虚拟环境,这种现象叫做“入戏”。

受教育者只有在直观了解战争不仅仅可以带来利益和胜利,并且更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灾难以及对人类个体的伤害和对人性的扭曲之后,才会更立场鲜明地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和不论以何种原因主动挑起战争的行为,而电影艺术恰恰能够带给受教育者直观的视听和光影的感官刺激。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闫肃(1989-),男,河南鹤壁人,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函授大学生的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河北有哪些大学是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