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2024-06-2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通用10篇)

篇1: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乾安县鳞字中心校孙淑云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工作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⒈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⑵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说、读、写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

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⒈挖掘教材中的榜样人物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材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一些革命烈士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茅以升立志造桥》一课中的茅以升得知因秦淮河上的桥断了,致使众多乡亲送命的事以后,立下志向,做一个造桥的人。从此以后,他对所有的桥梁产生了兴趣,观察它们,研究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桥梁设计专家。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立志,然后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信念,脚踏实地地去观察、探索,只要你肯不断地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你坚持,就会有成功。

⒉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为学生树立典范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在班级开展评选 “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 “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携手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⒈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要通过家访、举

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得开展,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篇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浅谈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种优秀的品格,它无庸置疑地应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学期发生的一件与“诚信”有关的事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 者:邓湘玲 作者单位:广西药科学校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42关键词:诚信 努力 良好行为习惯

篇3:浅谈培养职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与家庭相结合, 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职高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许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地打工, 学生与家长之间几乎没有沟通, 学生只知道要钱用了打个电话。或者家长给打个电话简单问候一下, 没有细至地查点一下最近孩子在学习什么, 做了什么样的事。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机会。还有些家庭关系长期不和或者家庭破裂, 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的调教和关怀, 失去家庭温暖。所以作为职中的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 对学生在学校里的不良行为及时教育, 并告知家长,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 会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监督, 当然学生取得的进步也要及时告知家长, 让学生感到老师不仅是只会打小报告,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让家长感到学校对自己孩子的重视, 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家庭相结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环境, 能更好地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针对长期性和反复性, 耐心教育, 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 学生的不良行为教育出现了长期性和反复性, 比如上网, 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有限, 往往会沉迷于其中。有的学生为了上网, 甚至深夜翻围墙, 彻夜不归, 更严重的是学生在网吧里很容易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容易染上许多坏习惯, 如抽烟, 喝酒、打架等, 有很大的连环效应。这需要老师长期地教育, 利用班会等宣传教育网络的虚拟性, 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当然不是教育一次就能使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对出现反复的学生要有耐心, 通过一次一次的教育,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感动学生, 使学生明白自己现在的任务是认真学习,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利用班集体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班集体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或缺的条件。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中每一面洁白的墙。描绘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故事, 使学生们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也可以让班内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设文明、行为、纪律、学习等。学生每天在走廊上、楼梯上来来回回地通过, 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加以使用, 贴上些温馨提示, 如“上下楼梯靠右走”, “轻声细语, 缓慢前行”……正是这样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提示牌时时刻刻在教育我们的学生遵守规范, 养成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以主题性的黑板报和主题班会评比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阵地, 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文明伴随你我他”、“团结同学, 和谐相处”等。

长此以往, 使学生置身道德环境, 在不断的帮助和竞争中, 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就潜移默化于点点滴滴之中。

第四榜样示范, 形成良好习惯的标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 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班主任要寻找良好习惯的模范让学生更好地向别人学习。

教师和家长, 这是学生最接近的榜样。无论他们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都看作是学习的榜样予以模仿。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时, 班主任教师和家长要率先垂范, 以求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老师还要从众多的学生中发现良好习惯的典型, 因为他们源于学生中间, 他们的良好行为表现看得见听得到, 所以是最有感召力、说服力的榜样。班主任也可加强对班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成为班级中学生学习的榜样, 并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执行情况进行记载总结, 指出不良习惯, 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学生之间相互督促, 一旦发现, 都能给予提醒帮助, 长此以往, 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避免了口头的说教, 学生看得见易模仿, 学习这些榜样, 可以使学生形成“我也能这样做”“我要向他这样做”的意识。

第五在学习中灌输德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一名职中生,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同时挖掘各学科的德育因素教育学生热爱专业, 让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有意识的进行体验, 进而了解职业, 了解自我, 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然后对照自己的不足, 加以改正,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职中学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 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 长期坚持, 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要:有效制止职中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 将良好行为习惯具体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特点,确定相应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化。学校要以《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年级、按学期组织,并按照系统化、形象化的要求,明确“为什么要培养习惯,每个阶段应分别培养哪些习惯”,对培养行为习惯形成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学校在制定具体行为规范时,应突出“近、小、实”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时,可尝试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记忆有关“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尽量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二、 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

学校应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运作机制,形成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新网络。政教处要统筹规划,每学期制定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抓好方案的检查和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使其明确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抓好落实工作。学校其他部门和个人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应积极与德育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三、 确定培养重点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培养重点,使之形成一个教育序列,确保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序列中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循环往复,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需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则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训练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情,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

四、 反复抓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细节的管理,寓德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列入德育管理内容。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培养重点,制定相关的检查评比制度,设立教师、学生值日监督岗,严格检查,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并将检查结果与班级荣誉挂钩。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检查评比制度,不放过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同时,要注意培养好习惯不可扼杀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耐心坚持、分段逐步地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好,每学期可确定2-3名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六、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养成的专题活动和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要求他们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七、 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乐观的校园人际关系,净化、美化校园,如悬挂习惯培养的格言警句以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等。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管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再次,要形成团结向上、激浊扬清的班集体风气。

八、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与家长研讨家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家长明白培养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另外,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听课、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篇5: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论文《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篇6: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浅谈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很重要,既要抓好学生的课本中文本,也要多读课外书籍,即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感悟的过程,厚积薄发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其他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会学生求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小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兴趣、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书作为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读书能够启迪孩子的心智,能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能提高其写作能力,使之才思敏捷,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使其温文尔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特有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的孩子读书习惯不好,原因之一是兴趣欠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老师组织一场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家长每天陪

孩子读书一小时等活动,为孩子做读书的榜样,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浓郁的书香氛围。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就会感知到读书的乐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意义,从而喜好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他们会自觉主动地寻书而读,久而久之,他们就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的良好阅读习惯会逐渐养成。就拿《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的“我”来说吧,由于“我”嗜好读书,每天放学后都要到残疾青年的书摊去读书,进而感动了青年并为“我”读书创造条件的动人故事。

一是故事激趣法。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二是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在上《赤壁之战》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

三是榜样激励法。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名人们热爱阅读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

在阅读课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对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 加以补充、归纳。在生活中推荐一些内容简单、有趣、浅近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如:通俗易懂的童话、寓事说理的寓言、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人物传记故事等;有时还利用活动课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讲一讲等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勤动笔勤思考,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好摘录、记好笔记,并及时写下心得体会。

老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

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

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资 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 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 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

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 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

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

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 “ 好古敏求 ”“ 读书十行俱下 ” 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 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 量讲时效。

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

因此教

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

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

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 “

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富有教

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 “ 词库 ” 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

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 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 读书

要做到 “ 手脑并用 ”

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 读方法也不一样; 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

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

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1)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宜。开设的课外阅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从而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

(2)、培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识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储存能力和信息提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是一个核心的课题。

(3)、加强德育功能。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日前,小学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右所占的比例极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4)、注重实证研究。以心理学为依据的课外阅读实证研究。美国小学课外阅读研究针对青少年儿童成长不同暑期的特点和心理状况,按年龄段划分:小学低年级的课外读物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图书内容都是可读性强,篇幅不大,图文并茂,中、高年级读物引领青少年课外阅读新时尚,激发阅读兴趣,开拓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为应试选择课外阅读的习惯,国内许多学校十分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强调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与结构,制订阅读系列。根据课外阅读的情况,对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分类。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拓宽课外阅读的层面,并且固定课外阅读时间,保证阅读质量。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师、家长都要大胆突破教、学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学的空间,重视与社会、与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习惯教育越早越好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

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篇7: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幼儿园 姓名:梁亚兰 邮编:712201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苏联教育家马卡柯曾经说过:‚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可见好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幼儿时期抓起,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近几年在幼教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我认为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抓起:

一、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生活常规的制定.他们会更乐意、更主动地遵守常规,更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即使有个别幼儿一时疏忽,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及时改正。自从常规制定以后,幼儿们都能按照我们共同制定的要求做。例如每次午睡前,他们都能很自觉地脱下外套,有太阳时让衣服经过阳光暴晒消毒,没有太阳时,自己进休息室折好衣服放到指定的地方。由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

三、从细节抓起,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

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始的时候,我只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我还要求幼儿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四、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多鼓励表扬。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中,还应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要‚对事不对人‛。如:‚我不喜欢你把饭菜都掉在地上‛和‚你真讨厌,又把饭菜都掉落在地上,‛显然前一种可保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伤害孩子。再有‚快来帮老师收拾玩具‛和‚老师和你一起收拾玩具‛两种说法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五、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中。

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否则,细菌粘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等道理。讲了一个爱吃糖却又不爱刷牙的小女孩牙齿住着小妖怪,专门吃塞在牙缝内的东西,直到医生拿钳子把蛀牙拔掉,并开始天天刷牙,才把小妖怪赶跑了。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平时要经常漱口,刷牙讲卫生等道理,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

六、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有一次,幼儿玩‚过家家‛游戏,游戏里有两个三口之家,一方带着孩子去另一方家走亲戚,开始他们互相争吵都要当父母,没人当孩子,我及时出现,给他们临时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并让他们一轮游戏结束后,新一轮游戏轮流当父母,看谁把角色扮演得好,通过游戏,他们能互换角色,还学会了互相谦让,增强了待人接物的常识。我们还做了‚带宝宝看病‛的游戏,游戏中,幼儿模仿父母照顾‚孩子‛,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体会孩子生病了,父母的焦急与辛苦,使幼儿更加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从而听父母的话和孝敬父母。另外,他们还经常玩一些社会游戏,如‚理发店‛的理发师,‚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体会各种职业的社会角色,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七、寓理于幼儿的儿歌中。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湛,意义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幼儿喜爱,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让幼儿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针对幼儿入园时的礼貌教育,教孩子说儿歌《老师早》: ‚小宝宝,有礼貌,看见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有礼貌。‛为让幼儿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教幼儿学说儿歌《漱口》: ‚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不要小看一首首小小的儿歌.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紧相连,能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八、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有的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我就有意识的组织幼儿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儿童养成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不断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要多强调。

篇8: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 强基国本, 注重实施德育课程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把德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例如:通过语文、品德、社会等课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通过数学、自然等课程,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可根据自身特点,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心理素质, 磨炼意志品质, 培养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德、班会课上可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 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 使学生学有兴趣, 行有标准, 做有目标。同时, 应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实际能力, 在品德课上采取编儿歌、模仿表演、开展辩论等多种形式, 启迪学生心灵, 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奠定思想基础。

2. 精雕细琢, 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生活作风乃至学习兴趣等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才能培育出健康的人格。因此, 校园内建设要通盘考虑, 精心雕琢, 发挥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设施的功用, 做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体现人性化, 使每一处景物都能让学生心动, 都能发挥教育学生、规范行为的作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美的熏陶, 爱的关怀, 感受到尊重的快乐, 领悟到做合格小学生的自豪, 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建设新局面

要坚持把实践作为学生教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在实践中的内心情感活动, 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 让他们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中, 达到“自育乃育人之本”的目的。

1. 开展各种活动, 引导实践体验

学校或班级要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新时代好少年”、“清洁卫生监督员”、“我是一名小雷锋”、“千名队员与文明握手”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体会生活, 感悟人生, 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区分美丑的能力, 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文明诚实的良好品格。

2. 拓展德育空间, 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接触生产劳动, 接触现代科技, 接触美丽的大自然, 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 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学习一种本领, 体验一种感受, 明白一个道理, 形成一种品质, 养成一个习惯。一是要建设好校内实践基地。在课外活动中, 辅导员要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我是小小发明家”、“义务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 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天赋。二是建设好家庭实践基地。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 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 学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 深入细致的做好家长工作, 并结合孩子自身特点, 制定培养计划, 设计家校联系册, 提出做“文明家长”、“文明家庭”的号召。同时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 实现教师与家长互动, 共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品德。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影响, 因此, 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环境能力, 增强自身免疫力。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 “到工厂体验劳动”, “帮助农民除草”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深刻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为本, 强化心理教育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健康才能行动正确。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这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因此, 小学德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 开掘心理潜能, 预防、矫正、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放飞学生的心灵, 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做到:善于揣摩和分析学生的心态后巧妙地用“良言”去抚慰他、激动他、温暖他。当学生受困时, 要给学生“支招”, 帮助“解困”;当学生心态沮丧时, 用热情激励的语言驱散其心中的阴影, 唤起信心和勇气;当学生迷惑时, 用自己的阅历才华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痛苦时, 以亲人的语言去安慰他……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真正实现师生智慧的交汇, 情感的相融, 心灵的相依, 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师德建设, 以表率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的思想品德、观念意识、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处世风格对师生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 为人师表, 要增强修养, 提高素质, 以德育言传身教, 用人格的力量吸引人, 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 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 带动学生的良好行为。

篇9: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

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弱,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从小事做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注重养成教育

1.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关键期,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小学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住了这一黄金时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块,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易波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的时期。如上课,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不静心;有的听到别人受表扬,心里难过,要流眼泪,感情易外露;思维上,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言行上常有不一致的现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极为正常的。对这些不尽人意的事,即使有的很棘手,也得耐心,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提高正确判断能力,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而一定要这样做的道理。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坚持了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的正面教育,后进生也会成为先进生,习惯不良的学生也会变成好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充满激情,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是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幡然悔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上光明大道,成为不平凡的人。

三、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行为榜样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阶段,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尚处于感性阶段,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成为学生价值取向的参照坐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用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自己正确的规范行为影响学生。具体形象地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学生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学习上的导师,德行上的榜样,生活上的参谋。希望随时得到教师的关心和注意,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向学生广泛宣传,全面灌输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帮助他们明确努力目标,使他们对正确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认定。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同情,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建议,送他一份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日积月累的话,就可以小中见大,小事情中体现高品质,小事情中成就大事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海。质的飞跃是量的积淀,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应是建立于平时生活的每一小事、每一小处、每一小节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10: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幼儿园吴艳 张春芳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轻易。”所以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就强调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在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要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老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为主。如要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的习惯,首先就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要用适当的称呼,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早上到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及道别。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说歌谣的方法来渗透养成教育。当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道理时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指正,对做得好的方面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我本人工作已有七个年头,经过七个年头工作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孩子的特点,如:我要求幼儿喝水时,我做示范,1让幼儿跟我学,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好的效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来说榜样的力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榜样和权戚,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倾听教师的话语,体会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举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为幼儿的榜样。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

信心,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的思想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独立性开始增强,但判断是非能力弱,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他们解读别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还不具备足够的把别人的言行经过头脑加工取其精华的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放任自流,必将害了孩子。有一位幼儿家长经常跟我抱怨说,他的儿子粗话连篇,令他头疼不已。后来经过了解我才得知,这名幼儿是因为看了电视里的古惑片学来的。也许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人说这话时很威风,于是就学着说。开头家长也发现了,但没在意,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讲粗话就成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言行,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自流,这样容易把孩子带进误区。当然,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掐掉”。当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决不可“一刀切”,既有“收”,又有“放”——“收”其不正,“放”其所爱(好的爱好),让孩子沿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轨道健康成长。

三、在活动中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行为的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幼儿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把养成教育渗透其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我还充分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荣誉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此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被幼儿经常挂在嘴边,而且也能够向教师那样,勇敢正视和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幼儿园里到处充足欢乐、和谐的气氛。

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而,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双方形成合力。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长信箱、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家长探讨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做到家园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家园互动”、“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家长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培养者,是幼儿各种言行的参照物。所以,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就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父母对长辈很孝敬,吃饭时先把饭端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对长辈尊敬孝顺。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在家长行动的熏陶、影响和引导下成长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改掉或抛除不良行为习惯中养成的。所以,家长不但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还要善于帮助孩子总结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并通过举一反三,让孩子触类旁通,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在坚持一次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掉不良行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帮助孩子总结中,可以借助一些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的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等,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典范,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在头脑中自觉的摒弃故事中讲的不好的行为,留下好的行为影像,并再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形成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按照规范行为办事。此外,还可以与孩子

一起学习《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孩子的言行,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经过孩子较长的实践过程。孩子在反复的实践中,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还可能会相互转化。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好长期“历练”的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三岁的小雨是一个吃饭还不大会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饭都很慢,而且还有很多饭粒和菜掉到桌上。对此,她妈妈不理她,就在一旁看着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渐渐地,小雨就学会了自己吃饭,也不让饭菜洒到外面来了。如果小雨的妈妈不能坚持让小雨自己吃,那么现在小雨肯定还是一个还叫大人喂的长不大的小宝宝。家长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让孩子锻炼,也不要包办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总之,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其逐步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近义词与反义词下一篇:教育理念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