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

2024-06-25

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精选9篇)

篇1: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

阅读技巧

核心思想就是“分块阅读”。一篇阅读有5个问题,每个问题是按顺序分布的。比如说一篇阅读有5段,第一问在第一段中找答案,第二问在第二段中找,以此类推,这就是所谓的“分块阅读法”,分块阅读的基础就是――题目是按顺序分块设置的。一般的题型设置,主要有一下几种:

1.具体信息题

所谓具体信息题,就是根据命题人在题目中的表述,需要考生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的题。考生应该对这种题型加以重视,因为在考试中有60%都是此题型,可谓是考试的重中之重。这种题的解题方法是:先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然后由关键词定位原文,仔细分析题中四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解答此类题,出题惯用的伎俩就是“同义替换”,在平时积累词汇的时候,注意积累常考的同义词,在备考后期,还要总结此类词汇。以后的专题中,我们会专门总结,敬请留意!

2.生词词义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猜测文中生词的意思,而且这种词多是考生不认识,几乎没有见过的词。对于这种题型,建议小伙伴们采用以下三步方法解题:第一,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到原文;第二,找原文的复现点;第三,根据文中意思或上下文解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类题,建议小伙伴们在平时要善于积累,多背些高频词。

3.论点论据型

在文中,作者通常会通过一些词或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采用一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加以说明。许多小伙伴可能会因为混淆论点和论据,而出现误选的现象。此类题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于简单题,一般论点是论据前面一句;而复杂题,则要找前面或后面的段落段意,一般是段落第一句。

4.中心思想题

中心思想的考法一般有选择标题和直接问mainidea两种。像此种考题,一般要仔细看每段的中心句,将所有段落的中心句串起来,整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很清晰,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很容易找到。

5.作者态度题

文中会有许多表现作者观点的词或句子,但是作者可能先立后驳又立再驳等等,一直都在变化,让读者找不着北。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小伙伴们要选择盖棺定论的观点,也就是看作者的最后一个观点。虽然作者的观点一直处于转折之中,但最后一个观点一定是作者最终的观点。

6.常见干扰项

①偷梁换柱:原文中说“人物A做了事件B”,干扰项为可能为“人物C做了事件B”,而人物C其实在原文中另一处出现的。如果仅凭印象选择,很容易出错。

②前后混淆:如“人物A在文中第3段提出了某观点”,干扰项可能为第1段里的某个观点,前后顺序颠倒。原理上与偷梁换柱差不多。

③以偏概全:原文中说“事件A的必要条件是B、C、D”,干扰项可能为“如果B发生,则A一定发生”。

④过度引申:原文中说“A今天做了某件事”,干扰项可能为“A经常做这件事”。

⑤无中生有:干扰项是YY出来的,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比过度引申更离谱。

⑥曲解原文:原文中说“A很好”,干扰项可能为“A不好”,当然不会这么直接。

总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将文章分块→读懂每块的长难句→以原文为依据→题目归类→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有了以上的阅读题型解题技巧,解题时,一定会如虎添翼!加上平时的积累,总结,英语高分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1.考研英语作文技巧(二)

2.关于考研英语阅读的技巧

3.考研英语阅读解体技巧大全

4.2017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技巧

5.考研英语阅读技巧

6.考研英语阅读答题技巧

7.2016考研英语阅读态度题解题技巧

8.2016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技巧

9.2017考研英语阅读技巧

10.2017考研英语阅读技巧分析

篇2: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

英语二阅读理解text1来源于6月的《经济学人》一篇题为《Money and Happiness――Smart ways to spend》的文章,文章主要通过向读者介绍两位学者的一本书籍《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探讨了幸福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篇社会生活类的文章,同时也体现了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时效性。如果广大考生掌握了老师在课上讲解的阅读解题技巧,定能在这篇阅读中拿到非常理想的分数,现将这篇文章予以深度解析,以便广大备考届考研的考生把好考研英语阅读的脉,针对出题特点,有的放矢的复习备战。

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text1中的`五道题目包含了细节题、观点态度题、例证题、主旨态度题,其中细节题有两道,正好符合对于阅读题型中细节题占比重最大的讲授,也体现出阅读文章重点考察考生从细节方面去理解文章的特点。细节题的解题思路是先阅读题干,在题干中寻找容易在文章中定位的关键词,如专有名词、数字等,再带着关键词回文定位答案,正确答案往往是原文表达的同义替换。拿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text1中的21题来讲,在题干中我们可以找到关键词“Elizabeth Dumn and Michael Norton”和“the most rewarding ways”,带着这两个关键词回文定位到文章的第二段第二行“最有回报的消费方式是违反直觉的”,紧接着具体解释到“花钱购买经历是更好的,比如有趣的旅行”,最后我们可以将原文中的这个细节信息和本题的选项进行比对,可以确定B选项“a special tour”为正确答案。

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text1中的第23题属于观点例证题,根据对这类题型的讲解,这类题型的答案应该出现在题干中所提到例子的前一句话――论点句,因为根据英文写作的行文脉络,英语文章常常采用总分的写作思路,先用简练的话语提出论点,再举出详实的例子来证明前面提出的论点,因此如果阅读题干中提问举出某个例子是为了表明什么,那么这样的观点例证题的答案肯定出在举例前面的话语中。我们用23题来验证下这种解题方法,23题的题干中提到“MicRib”这个例子,带着这个关键词回文定位到第三段最后一句,因此正确答案应该出现在例子所在的这一句的前面一句,论点句“有节制地消费奢侈品最令人愉悦”,最后我们带着这个论点来匹配这道题的选项,最终将答案定位在D选项“rarity generally increases pleasure (稀有通常能增加快乐)”。

考研英语二阅读理解text1中的最后一题25题属于中心主旨题,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纵观全文,一方面可以通过寻找文章中出现频率高的中心词来确定文章讲解的中心对象,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每段的中心句,将每段的中心句串联成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一般来讲,每段的中心句通常在文章中的第一、二句。那么,解答25题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正确答案,纵观text1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谈论了“the link between feeling good and spending money”,因此我们就可以将正确答案定位在A选项。

篇3: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

2014 年浙江高考改革3+3 模式出台, 明确本次高考改革将通过另一种方式, 更有效地鼓励热爱英语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一年两次的考试, 以及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大比例, 势必引起更激励的竞争和英语学习潮。这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给了英语学科更多的机会去跳出词汇、语法、题海的怪圈, 而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自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以来, 英语教学大多以阅读课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然而, 就传统阅读教学而言,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在阅读中过多关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 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这就造成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 对文章中出现的单词、词组不陌生, 但组合到一起后就无法理解, 导致选题错误。

第二, 部分教师在训练略读、跳读等这些阅读技巧时过于机械生硬, 学生对这些技巧理解不深, 只是疲于应付, 时间久了就会对这样的阅读课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

无疑, 这样的阅读授课方式已无法迎合新一轮高考改革下英语学科所带来的新要求。英语学科要想在高考改革中顺利过渡, 就应该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 (王之江2001) 。大量针对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表明:预测技能是阅读技能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阅读中读者积极主动地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预测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Grellet 2000)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前、中、后的预测技能。

二、理论依据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研究过程中, 阅读过程和技能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其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证明, 阅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信息的过程, 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读者接受信息这样简单的信息处理。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认为, 阅读者对输入材料中信息的正确理解建立在阅读者自身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能否及时激活这些知识之上, 相应的图式一旦被激活, 就可指引读者加速理解过程。而预测就是激活阅读者已有的相关知识 (王志根2013) 。因此, Grellet认为,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进行预测 (猜测) 的过程 (如图1 所示) 。

因此, 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能提高学生预测文章后续内容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其阅读效率。

三、如何培养阅读理解预测技能

预测应贯穿阅读的全过程, 因此无论在读前还是阅读过程中, 乃至阅读后, 阅读者仍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有效预测。

(一) 读前预测

读前预测, 即在细读目标文章之前, 可以先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文章所配的插图以及阅读文章首段开始的一两句话, 再调动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对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和结构进行预测, 从而对文章的体裁和题材进行初步估计。因此, 读前预测就是在阅读前依据课文的标题或插图激活学生的记忆或知识, 从而大胆预测所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 加快对材料的理解, 使阅读变得更为轻松 (余怀松2012) 。

1.利用标题和插图预测文章的内容

(1) 头脑风暴法

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从一个点想到与它有关的其他方面, 该方法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 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储存的知识, 针对相关话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主动思考, 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来预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 积极地回答问题。教师需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良好的阅读准备状态, 产生求知欲和探知欲, 以及能证明自己猜想的渴望。

(2) 设问法 (预测性问题的构架)

一般情况下, 很多文章的标题以及所配的图片能很好地反映文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看课文标题和所配图片提出一些预测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学生则通过仔细分析图片内容和课文标题对接下来的文章通过所预测出的问题进行核对。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3) 设计知识竞赛或小调查

对于那些文章内容并不十分贴近生活且生词比较多的篇章, 一般学生会很怕阅读, 如果直接阅读, 学生学习该篇文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小知识竞赛 (Quiz) 或小调查 (Survey) 来检测学生对文章所涉及内容的了解程度, 使学生对该类话题有亲切感。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测试内容以及课文的标题和插图来预测文章内容。通过之前的测试以及课文标题和插图, 学生很容易猜测出课文所要谈论的话题, 产生阅读兴趣, 从而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并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意义。

2. 利用标题预测篇章的结构

篇章结构预测就是读者在阅读文章前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提纲 (Outline) , 让读者重构或者模拟作者对文章进行构思, 学会根据主题列出文章的提纲, 并阐述提纲的理由, 再进一步猜测细节, 为阅读文章作铺垫。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篇章结构特点进行预测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以下是高中英语阅读文章中常见的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 (如表1 所示) 。

掌握了常见体裁文章的篇章结构特点, 就使学生在预测课文结构时有了一个基本的结构图式, 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 阅读过程中的预测

阅读过程中的预测, 即根据已阅读的语言文字信息和内容, 对后续有可能出现的内容作初步的猜测。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据语法结构、常用句型来进行预测, 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所标示的提示词或者用来连接上下文的承接方式来进行预测, 以及根据我们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预测等。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文章内容更能体现阅读者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因为一个有良好阅读能力的读者能迅速地从文章中找到关键信息并进行预测。尤其是在处理难度较大的文章时, 善于在已知信息的理解基础上对即将可能出现的信息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预测显得非常重要。预测时, 学生应学会利用主题句、关联词语等信息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当然, 我们一定要明确, 读者做出的预测不会总是正确的, 它需要在继续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肯定、否定或修正, 从而最大程度地加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

(三) 阅读后期的预测

阅读后期的预测, 也叫读后预测, 学生在进行以上的读前预测和读中预测之后, 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 此预测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当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时, 读完后仍然会感觉回味无穷, 收获良多。而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以文章情节发展为引线,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针对文章情节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大胆预测,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阅读的预测技能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也是新高考实施后, 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此外, 良好的预测技能有利于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快速且准确地把握内容, 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因此, 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预测技能是顺应改革潮流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王志根.2007.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 (1) .

王之江.2010.基础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余怀松.2006.重视标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背景作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5) .

篇4:考研英语二阅读考技巧

一、2009年“科学类”阅读题考情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2009年高考“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社科类文章占13篇,科技类文章仅占4篇,社科类文章可谓是占据绝对优势。就选文内容来看,科技类文章涉及到地理、生物、海洋、医学等领域,社科类文章涉及到文字、文献、昆曲、考据、历史、尺度、健康、文论、美学、教育、诗歌等领域。另外,选文字数也较往年有较大的增加,其中有7套试卷的字数超过了1000字,这表明高考减少题量、增大思维空间的大趋势,对现代文阅读的阅读速度和思考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各省市的试卷看,除了江苏省没有“科学类”文章阅读外,其他均有,且天津卷中出现了两篇。与往年相比,社科类文章明显增多,科技类文章显著下降。从文章所选的具体内容看,一般都是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或是当今社会中较重要或最新研究的科技成果。如湖南卷选了当今社会所关注的、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DNA这一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全国卷Ⅱ选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国学,北京卷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等。从选入的科技文看,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的易懂的文章,尽量避开了那些晦涩难懂的纯科技的东西,如光学、原子学、电学等。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学生因某种专业知识缺乏而在阅读上造成障碍。

2.从题型设置看,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广东卷中有一些简答题外,其他省市仍是客观选择题。从所占分数看,大部分赋分9分或12分。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高考仅有北京、上海、广东卷有简答题,今年除这三卷之外,又增加了浙江、天津、福建三卷,由此看来,主观题型有加大的趋势。其中,天津卷还加大了对“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力度,出现了两篇,共4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赋分17分。在题目的设置上,着眼着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3.从命题规律上看,着重呈现以下特色:(1)题型相对稳定,努力落实考纲规定的各个考点,出题重点基本与2008年一致,仍重在词语、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把握,以及对内容的推断上。在全国18套试卷中,对具体词语的理解的考查达10处,对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的考查达14处,对推断的考查达12处。(2)在“稳”的基础上“求变”。2009年,在试题设题与考查的内容上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不但简答题增多,而且在命题角度上也变宽变泛。如对文章中心内容的考查,浙江卷中就出现了“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这样的试题,广东卷出现了“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这样的试题,等等。(3)在试题的设计上,更注重学生在理解文意上的灵活、创新思考。尤其是一些“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的试题,所供选项基本上都不能在原文中原原本本地找到,而需要考生对几个句子,甚至整个语段进行综合筛选、分析、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对选项进行判断。(4)社科类文章增多,尤其是论述类的社科文增幅较大。

二、“科学类”阅读题解题技巧

技巧1:借助语境推断词义

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具体说来,可采用如下策略:

(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好“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前提。读一篇文章应该着眼于全篇,因为阅读的高效率取决于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正确把握。为了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对于题目、题干,也要予以重视,要利用题目、题干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文章的语言材料,作者所用的每一个词语,都与全文的中心息息相关,因此,把握主旨,就可深刻体味、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2)借用语境,推断词义。语境包括狭义的、广义的两种。狭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在阅读中则是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上下文,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社会语境和个人语境。社会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等;个人语境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狭义的语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影响最大,在现代文的考查中更是如此。因此解释词语的含义必须借助语境。

(3)把握原则,词不离句。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词典义,有的词的义项还不止一个;有的词除基本义外,往往还有比喻义、引申义;有的词从感情色彩看,还有褒义、贬义的区别。但无论什么词语,一旦进入一定的语境中,它的意义都应该是确定的;虽然某个意义在词典中也许没有收录,也许它的这项临时意义离开了特有的语言环境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必须凭借它所在的语言环境,给它一个准确的解释。因此,依据词语的前后搭配,分析句子的结构,“词不离句”,是解释词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4)结合修辞,理解词语。不同的修辞格,其作用和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运用比喻,是为了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对比,是为了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揭示出来。运用排比,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文中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深意。诸如此类,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不同修辞手法中的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作用。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中关于“甲骨文解谜”的社科类材料,第1题要求选出对甲骨文“王”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要做此题就需要立足于整体,从全文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原文第三段看,材料说人们“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王,可见D项“人们采用……表示军事首领”的说法不误;但是原文只说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并没有说古代只有“军事首领才能拥有斧钺”,斧钺是古人重要的劳动工具和武器,不可能只限于军事首领使用,所以D项的前半部分理解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而且原文也不是依靠这一点来得出“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这一结论的。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至于A、B、C三项,概括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不难确定它们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技巧2:准确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围绕阅读目的,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并将相关的语言材料综合起来,转述出来。这类考题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大多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解题时应该遵循解答客观题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明确筛选标准。即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明确了标准,筛选才有保障。试题简单的,或许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就是答案;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的方法,分清信息的有与无、主与次,再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在回答有关整合信息的客观选择题时,要重视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所常用的手法:①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贬损或扩大;②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义的变化;③改变原文的说法,将未然说成已然,部分说成全体,个别说成一般,主观说成客观,诸如此类;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⑤在拼凑原文某些语句时,命题者常常无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2)掌握答题技巧。要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语词,如标题、序词、注释、表示总提或对照的语词,等等,抓住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找到相关信息。②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写文章为了充分讨论问题发表见解,保证逻辑严密,语言有时可能会铺张一些,但重要信息,常常集中在少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上,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的信息。③着力于语言材料中信息源的重组和分析,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条件,将对应的语言材料中的信息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看是否有与题干和各被判断项对应的准确信息。④将题干及被判断各项与文中的有效信息比较辨别,着力求同存异,如“同”肯定是真信息,有“异”则排除干扰信息,最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求得正确答案。

(3)注意失误类型。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考生没有根据、主观臆测,题干的每一项都与原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考生不注意原文,单凭主观愿望想当然猜测;有的考生还没有认真地阅读原文,准确地找到关键信息,就仓促答题;有的考生没有认真阅读题干,没有准确理解答题的角度,结果找不准信息,造成答题失误;有的考生真假不辨,文中有些信息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对正确信息有极大的干扰性,这些信息和答案极其接近,似是而非,考生极易上当。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四川卷中第6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答案为A。其中B项以偏概全,文中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文中材料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项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项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将“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技巧3:根据内容推断想象

推断和想象能力的考查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经常出现,往往要求在四个选项中挑选出一个符合题干的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以下几种:(1)依据文中的材料推断新的、合理的结论;(2)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和想象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3)依据文意推断和想象文章的其他要素。要做好本考点的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准确筛选信息。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要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如文中作者的观点、文章所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特征等,同时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找准了信息源,推断和想象才会有一定的准确性。另外还要注意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作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陈述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都需要引起注意。

(2)抓住关键,注意语言环节。在推断和想象时,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词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试题中要点设置的常见语言形式有:“今后将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内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试验”、“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等。

(3)分析选项,注意思考角度。根据选项内容找出选项体现的内容所在的范围区间,把相关的段落、语句、词语体现的内容结合全文整理出具体的意义,然后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体现的内容之间的异同,判断选项体现的文章内容的正误。在分析时,要注意一些思考的角度。推断和想象的角度较多,可以是通过已知推测未知、通过现在推测将来、通过结果想象原因等。回答问题时可以对未来大胆想象、假设,然后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的根据;可以对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对人物命运进行大胆的推测,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从材料入手,给题目的选项找出概括,辨析选项的正误。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第7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找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解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本题答案为D。根据原文结尾一段,不是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而是创建文字当初的生活样貌和时代背景距离许慎太遥远了,所以许慎只能根据字形来臆测其意。另外假如不是这样,即如果许慎看到足够多的甲骨文、金文,许慎就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吗?他可能释读出来,也可能释读不来,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另外从本文来看,“王”字的释读是经历了许多学者的假设、求证和辩难才成功的,其中还涉及考古学、人类社会发展史、西方古代史等知识,所以即使许慎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也不可能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因此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应该是选项。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而上文已经说明武丁卜辞中都是“不戴帽子的”“王”字,孙诒让看不到“戴帽子的”“王”字,这至少应该是他把“王”误释为“立”的原因之一,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关于B项,原文第二段开始有这样一句话——“‘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这里后一句的“这”字应该是复指前一句的“一大批卜辞”,可见在罗氏释读出之前,人们确实无法证实卜辞是殷朝王室的遗物,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四段指出,“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朝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可见中国古代军事首领的权力也是限于战场上,所以C项的推断也应该是正确的。

篇5:驾考科目二倒车入库技巧

科目二倒车入库考试时,有的学员换了辆自己不熟悉的车,就觉得离合器难控制,一时心慌,其实所有的手动挡车,离合器有几种情况,即高和低,轻和重之分,有的学员说一踩离合车就停,一放就太快,其实松离合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慢慢放,放到车移动时就不能再放,因为这是车最佳接合点。这时觉得车太慢要轻放离合,快可轻踩。

在倒车入库考试时,离合器放得过急,车速一时超快,心一急就踩到底,车就出现停顿,心一急就放得快,就无法控制车速,心一慌,所有动作变形就出错了。

要知道,车速一快,你想变慢是很难的,因为车都是有惯性的,如果一时无法控制,可用刹车协助,轻轻用刹车点刹就放开,然后慢慢放即可。否则,倒车入库时,车速太快,车子肯定偏离了原定的轨迹,想要补救都没有机会了。

篇6:驾考科目二倒车入库技巧

1.起步。上车后调整座位,系好安全带,挂一档,开左转向灯,起步,保持三秒不转向。车身左侧车轮对齐控制线虚线第二段端头,开到七点,保持左侧车身库左边线平行且保持 1.3 米――1.7 米左右的距离,停车。

2.控线重合右打死。挂倒档,慢抬离合器,左后视镜下沿与控制线即将重合,方向向右打死慢速后退。

3. 车身 30 速回正,车轮压延右打死。边后退边看右后视镜,观察车身与库的角度及车身与库角的距离,车身遮第三个点,即车身与库角距离为三十厘米时,迅速回正,右侧车轮压库边线延长线,车轮与库角对齐时,再迅速右打死。

4. 车身平行就回正,那边变宽哪边打。观察左后视镜,继续后退,车身进库后,当后视镜中车身与裤线平行时,迅速回正方向。如果哪边车身与库边线有变宽趋势,就向哪边微调方向盘修正,打多少马上回多少,两边保持 30 厘米左右。

5. 前线重合就停车。继续后退,当左后视镜下沿与前库边线即将重合,踩刹车停车,右倒库完成

二、倒车入库左倒库

1.出库左打一圈半。出左库,当门钉与库边线对齐时,方向盘向左一圈半,慢速前行。

2.把手相交就停车。前行至左控制线,当控制线与门把手相交时,踩刹车停车。

3.大于 30 左打死,小于 30 抱着进。挂倒档,握紧方向盘后退,观察左后视镜后视镜中车身与库角距离,大于 30 厘米向左打死修正,小于 30 厘米直接进

4.回正。车身进库,当车身与库边线平行时,回正方向

5.下沿重合就停车。当左后视镜下沿与前裤线重合,踩刹车停车。

6.前线重合就停车。继续后退,当左后视镜下沿与前库边线即将重合,踩刹车停车,右倒库完成。

7. 库角平轮右打死。左后视镜观察左后轮,当与库角平行时,向右打死出库。

倒车入库难点:

(1)转向盘的准确运用和时机把握

(2)车轮行驶轨迹的判断和控制

篇7:驾考科目二半坡起步技巧

大家都说要先抬离合到半联动的时候加油,就是这个道理,用半联动使齿轮结合防止车下滑。那具体什么是半联动状态新手都比较难掌握,稍不小心离合抬高了就会熄火,我的经验是,车辆保持静止不加油门时转速表大概在750转左右,这个时候轻轻抬离合,等转速降到500-400的时候就可以了,当然每个车都不同,如果你能感觉到车辆开始颤抖就不要再抬离合了,皮卡的转速到500还感觉不到颤动但已经可以了,不可太贪心,考试的时候一紧张离合很容易抬高的。这个时候加油门到1200转以上就可以了,稳住双脚,快速放下手刹车就非常平稳地启动了,如果坡比较陡的话也没有关系,我试着在30度的坡上用这种方法,手刹放下以后车是静止不动的,这时再稍稍抬一点离合车就可以平稳安全地上坡了。

这方法适合初学者应付考试时使用。用手刹和脚刹的原理是相同的,看各地的考试要求了,我现在半坡听引擎声音就可以了,各位只需多练习就没有问题。

篇8:阅读二次回路图的方法和技巧

二次回路图的逻辑性较强, 在绘制时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看图时若能抓住此规律就很容易看懂。阅图前首先应弄懂该张图纸所绘制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原理及其功能, 以及图纸上所标符号代表的设备名称, 然后再看图纸。看图时抓住以下要领。

1.1 先交流, 后直流;交流看电源, 直流找线圈

所谓“先交流, 后直流”, 是指先看二次接线图的交流回路, 把交流回路看完弄懂后, 根据交流回路的电气量以及在系统中发生故障时这些电气量的变化特点, 向直流逻辑回路推断, 再看直流回路。一般说来, 交流回路比较简单, 容易看懂。“交流看电源, 直流找线圈”, 是指交流回路要从电源入手, 直流回路要先从线圈看图。交流回路由电流回路和电压回路两部分组成, 先找出它们是从哪些电流互感器或哪一组电压互感器来的, 在两种互感器中转变的电流量或电压量起什么作用, 与直流回路有什么关系。这些电气量是由哪些继电器反映出来的, 它们的符号是什么, 然后再找与其相应的触点回路。这样把每组电流互感器或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中所接的继电器逐个分析完, 看它们都用在什么回路, 跟哪些回路有关, 再往后就容易看了。

1.2 抓住触点不放松, 一个一个全查清

“抓住触点不放松, 一个一个全查清”, 就是说找到继电器的线圈后, 再找出与之相应的触点。根据触点的闭合或在开断后引起回路变化的情况, 再进一步分析, 直至查清整个逻辑回路间的联系、控制关系及动作过程。

1.3 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 屏外设备一个不漏

“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 屏外设备一个不漏”, 这个要领主要是针对端子排图和屏后安装图而言。看端子排图一定要配合展开图来看。展开图有如下规律。

(1) 直流母线或交流电压母线用粗线条表示, 以区别于其他回路的联络线。 (2) 继电器和每一个小的逻辑回路的作用, 都在展开图的右侧注明。 (3) 继电器和各种电气元件的文字符号, 与相应原理接线图中的文字符号一致。 (4) 继电器的触点和电气元件之间的连接线段, 都有数字编号 (称回路标号) 。 (5) 继电器的文字符号与其本身触点的文字符号相同。 (6) 各种小母线和辅助小母线都有标号。 (7) 对于展开图中个别的继电器, 或该继电器的触点在另一张图中表示, 或在其他安装单位中有表示, 都在图纸上说明去向, 对任何引进触点或回路也说明来处。 (8) 直流正极按奇数顺序标号, 负极回路则按偶数顺序编号。回路经过元件 (如线圈、电阻、电容器等) 后, 其标号也随着改变。 (9) 常用的回路都给以固定的编号, 如断路器的跳闸回路用33, 133, 233, 333等, 合闸回路用3, 103等。 (10) 交流回路的标号除用三位数外, 前面还加注文字符号。其使用的数字范围是:电压回路为600~799, 电流回路为400~599, 它们的个位数字表示不同的回路, 十位数字表示互感器的组数 (即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的组数) 。回路使用的标号组, 要与互感器文字符号前的“数字序号”相对应。

2 看二次回路图的注意事项

(1) 看图时, 切忌无头无绪、杂乱无章。全部读完一张图纸后再读下一张图。如读图中遇有与外图有关联或标准说明时, 应找出另一张图, 但只读关联部位了解连接方式即可, 然后回来再继续读原图。

(2) 读图时要尊重原设计, 不得随意更改图中的任何内容, 因为图纸的设计者是负有法律责任的。对于图中确为不妥之处, 须经有经验的第三人证实为错误时, 与设计者进行商榷, 由设计者提出变更。

(3) 读图必须弄清各种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 弄清各种标注的意义。对于一些不规范或旧标准的符号和标注, 应查阅依据或经人旁证, 不得随意定义其含义, 必要时要询问设计人员。

(4) 读图时切忌烦躁急于求成。读图要一张一张, 一个回路一个回路, 一个单元一个单元逐一阅读。

篇9:透析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词汇含义题

词汇含义题几乎是历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必考题型。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含义的能力。通常来说,考生只需重点理解词汇所在句子的前后一两句话即可。

要想通过上下文判断生词含义,考生就要学会判断生词所在句子与其上下文的关系:若该词所在句子与其上下文有逻辑或事实上的顺承关系(下文统称“顺接”),那么该词与其上下文所表达的含义或感情色彩应该相一致;若该词所在句子与其上下文有逻辑或事实上的相反关系(下文统称“逆接”),那么该词与其上下文所表达的含义或感情色彩应该相反。判断生词所在句子与其上下文是“顺接”或“逆接”关系有助于考生判断生词的感情色彩和大概意思。下面我们来分析一道真题。

例1:The phrase “reneging on” (Line 3, para.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 (选自2012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art A Text 2)

A. condemning B. reaffirming

C. dishonoring D. securing

解析:考生可根据题干括号里的提示迅速在原文第一段第三行找到目标词组。因该词组所在句子为段尾句,考生可着重分析该词组所在句子与其上文的关系,原文如下:“A deal is a deal—except, apparently, when Entergy is involved. The company, a major energy supplier in New England, provoked justified outrage in Vermont last week when it announced it was reneging on a longstanding commitment to abide by the strict nuclear regulations.”原文第一句话中的except一词是重要解题点:except之前的句子表示“遵照规定执行”之意,而其之后的内容与前文发生“逆接”,由此可推测Entergy公司并未遵照规定执行。第二句是“顺接”第一句话的后半部分继续阐述,由此可推测整句话表达的应该是Entergy公司未按照规定执行的具体内容。根据第二句话中的provoked justified outrage可进一步确定Entergy公司的做法是违背规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ishonoring (拒绝兑现)一词能表达出这层含义。Condemning表示“谴责”之意,不符合原文意思。Reaffirming和securing表达的都是积极肯定的含义,与原文表达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相反。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C。

主旨标题题

主旨标题题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常考题型之一。这一题型的题干中常会出现诸如main idea、general idea、meanly discuss、best title之类的词,主要考查考生对某一段或整篇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解答这一题型时,考生不要拘泥于文章细节,而是要跳过细节抓主旨。文章的主旨往往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中,段落的主旨则往往出现在该段的首尾句中。因此,解答主旨标题题的关键通常在于把握文章首尾段和段落首尾句的含义。下面我们来看一道真题。

例2: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选自2008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art A Text 1)

A. Strain of Stress: No Way Out?

B. Responses to Stress: Gender Difference

C. Stress Analysis: What Chemicals Say

D. Gender Inequality: Women Under Stress

解析:该题表面上要求考生为文章选标题,实则考查考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该题的四个选项中都出现了stress一词,由此可确定文章一定与stress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文章的首尾段,从中挖掘全文主旨。

首段:While still catching-up to men in some spheres of modern life, women appear to be way ahead in at least one undesirable category. “Women are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develop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response to stress compared to men,” according to Dr. Yehuda, chief psychiatrist at New York’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尾段:Not everyone experiences the kinds of severe chronic stresses Alvarez describes. But most women today are coping with a lot of obligations, with few breaks, and feeling the strain. Alvarez’s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ways to diffuse stress before it threatens your health and your ability to function.

通过阅读首尾段考生可以发现,这两段中多次出现的关键词为stress和women,主要阐述的是女性受到的压力。通过这一点考生可排除选项A和C,因为这两项中都未出现与女性(或性别)相关的词汇。选项B表述的是不同性别的人面对压力的反应,但文章首尾段中并未说明男性面对压力的情况,由此可推测此项为错误答案。选项D的表述与文章首尾段的表述相一致,为正确答案。为确保万无一失,考生可快速浏览文章其他段的首尾句,确定其他段同样没有阐述不同性别的人面对压力的反应,由此彻底排除选项B。

事实细节题

事实细节题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题型,往往占阅读题目的一半左右,主要考查考生对原文某一细节的理解。考生可分三步来应对这一题型:①根据关键词回原文定位;②分析在原文定位到的答案信息;③将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正确答案。下面我们就按这三步来解答一道真题。

例3:According to Ericsson, good memory . (选自2007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art A Text 1)

A. depends on meaningful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B. results from intuitive rather than cognitive exercises

C.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rather than psychological factors

D. requires immediate feedback and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解析:第一步,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Ericsson,考生可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原文第四段:“This success, coupled with later research showing that memory itself is not genetically determined, led Ericsson to conclude that the act of memorizing is more of a cognitive exercise than an intuitive one. In other words, whatever inborn differences two people may exhibit in their abilities to memorize, those differences are swamped by how well each person ‘encodes’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best way to learn how to encode information meaningfully, Ericsson determined, was a process known as 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 entails more than simply repeating a task. Rather, it involves setting specific goals, obtaining immediate feedback and concentrating as much on technique as on outcome.”

第二步,通过分析这段话,考生可迅速提炼出Ericsson的两个观点:① The act of memorizing is more of a cognitive exercise than an intuitive one. ② Deliberate practice is the best way to learn how to encode information.

第三步,考生来对比分析四个选项和原文信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选项B的表述不符合Ericsson的第一个观点,选项C的表述与第四段第一句话的表述不一致,所以两者都是错误选项,可迅速排除。选项D中提到的immediate feedback和concentration在原文中都有同样的表述,是Ericsson在第二个观点中提到的deliberate practice所要求的两项内容,但除这两项外,Ericsson还提到了一项——specific goals,选项D漏掉了这一项,属于信息缺失,为错误选项。再来看略有难度的选项A。根据第四段第二句话,考生可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Abilities to memorize depends on how well each person “encodes” the information. 选项A中出现的processing一词正是encode的同义替换,由此可确定选项A为正确答案。

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考查考生在了解事实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要求考生推断出作者想说但并未明确说出的话。这类题的常规解题步骤通常包括三步:①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回原文定位;②分析在原文定位到的答案信息;③挖掘出答案信息的言外之意。这三步是攻克推理判断题的通常做法,但如果考生根据原文信息未能快速推断出其言外之意时,可尝试用排除法解题。下面我们就用排除法来解一道真题。

例4: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 (选自2011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art A Text 2)

A. top performers used to cling to their posts

B. loyalty of top performers is getting out-dated

C. top performers care more about reputations

D. it’s safer to stick to the traditional rules

解析:考生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词last paragraph将答案信息快速定位至原文最后一段:“Many recruiters say the old disgrace is fading for top performers.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made it more acceptable to be between jobs or to leave a bad one. ‘The traditional rule was it’s safer to stay where you are, but that’s been fundamentally inverted,’ says one headhunter. ‘The people who’ve been hurt the worst are those who’ve stayed too long.’”

我们来分析四个选项。根据定位到的这段话,考生无法快速判断选项A是否为最后一段的言外之意,可先搁置。选项B中的getting out-dated与第一句话中的fading意思相似,但两者对应不同的事物:选项B中getting out-dated对应的是loyalty of top performers,而第一句话中的fading对应的是old disgrace (of top performers)。选项B偷换了概念,为错误选项。选项C的表述在此段没有提到,也非此段的言外之意,可排除。选项D的表述与此段最后一句话所表述的内容相反,为错误答案。根据排除法,只有选项A为正确答案。

如果按照常规步骤解题,考生可着重分析最后一段话的言外之意。根据段落中headhunter所说的第一句话(The traditional rule was it’s safer to stay where you are)可知,过去的观念是坚守一个职位比较安全。根据段落中的“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made it more acceptable to be between jobs or to leave a bad one”这句话可推测,过去人们不那么容易接受“跳槽”的观念。再结合全文都在讲top performers现今开始“跳槽”的话题,考生不难推断出top performers过去常坚守一个职位,由此也可得出选项A为正确答案。

例子作用题

例子作用题也是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常考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原文中提到的某个例子的作用或功能的理解。这类题的答案通常都是“源于例子而高于例子”。也就是说,解答这类题时考生不仅要理解例子本身的内容,还要分析例子的存在是为了说明何种事实。这个事实通常就是正确答案所在,它往往位于例子的上下文中,或者就是某个段落或全文的主旨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道真题。

例5:Toyota Motor’s experience is cited as an example of . (选自2011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真题Part A Text 3)

A. responding effectively to hijacked media

B. persuading customers into boycotting products

C. cooperating with supportive consumers

D. taking advantage of hijacked medi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Toyota Motor,考生可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Toyota Motor, for example, alleviated some of the damage from its recall crisis earlier this year with a relatively quick and well-orchestrated social-media response campaign, which included efforts to engage with consumers directly on sites such as Twitter and the social-news site Digg.”

上一篇:年轻干部学习在2020年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下一篇:幼儿园春开学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