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2024-07-03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精选3篇)

篇1: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一部分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正确的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让孩子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我在备课时,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三)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

(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

(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篇2: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并在量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万100万字。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每天把课外阅读当作任务,且把作品分解一段一段的,用一条一条的问题去考学生,让学生读后回答,第二天还进行检查。这样,原本就不轻的课业负担,就更加重了,学生苦不堪言。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相互“帮助”“交流”,结果作品未读,任务照样完成,这与教师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如此的课外阅读有什么效果?如何才能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起来呢?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关心孩子,而不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经常是辅导材料一大堆,而忽视了儿童在精神、人格上的修养。有的家长认为小人书没内涵,文学书没效果,觉得还是教辅用书能立竿见影。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什么时候孩子对什么有兴趣,能接受什么,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理解

就能知道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还可以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遵照儿童的个性心理,鼓励儿童读自己喜欢的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阅读是个人的事

情。就成年人而言,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骁勇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怪诞奇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才可以获得诗意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的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自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只有每天挤出时间来,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这就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共同支持,尽量

减少作业量,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阅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画一朵小花,或描一只小虫,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地“悦读”起来?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实践证明,兴趣是阅读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首先依赖于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是受自己的求知欲望、知识储备、对阅读技能的掌握和对阅读意义的了解等因素影响的。如果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因此,要关注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重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符合他们的心理、生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生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第二,向学生介绍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保持阅读的兴趣;第四,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二、学会识别,使学生读好书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文字巨量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在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正确地判断和选择。当学生不加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或网上阅读时,很容易被各类“信息垃圾”毒害。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挑选、鉴别信息。培养学生选择课外书的能力,可以从教师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着手进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可推荐下面几个方面的阅读材料。①童话故事。儿童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而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如《人鱼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②科幻小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未知世界总想问个“为什么”。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科幻小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科幻故事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读物。③科普知识读物。这类书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科学常识,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孩子们可以从这类读物中汲取大量的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④传统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语言精美,人文内涵丰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经常阅读这样的诗文,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修养。

通过教师的推荐,学生可从中感悟到哪些书是适合自己阅读的,怎样的书才是好书,在阅读中逐渐形成鉴别好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而言将终身受用。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有“闲”读书

1.阅读时间,课外休闲为主,在校学习为辅

(1)减少孩子的课业负担,在校多给予时间,鼓励学生读书,适当与家长沟通。

(2)把传统的回家作业形式改变为读书任务,隔天师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自由发挥,徜徉书海。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烦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不要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在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画画……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独特感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上一篇:高考复习方法谈下一篇:桥涵水文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