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2024-06-21

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通用9篇)

篇1: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水库土地等矛盾纠纷化解的建议

—XXX—

我县水库前期实物指标外业调查工作已全面结束,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留下了多起土地等矛盾纠纷未化解,主要表现为私人与私人之间、私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权属矛盾纠纷。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水库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土地等权属纠纷调处程序的设置存在局限性,导致了土地权属纠纷存在一定的难度,成为影响民生工程建设和移民稳定的热点问题。人民调解是我国现行法律的重要补充,充分运用人民调解将土地等权属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实现水库建设和移民稳定。

随着我县水库工作的开展,土地权属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成为制约水库建设的问题,同时也成为诱发移民不稳定因素的原因,水库工程建设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将演变成行政案件。因此要以乡村为主要力量,充分运用人民调解化解土地等权属矛盾纠纷,对于巩固我县水库工程前期调查成果,促进和谐赫章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土地权属矛盾纠纷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法律对土地权属矛盾纠纷化解的局限性,导致土地权属矛盾纠纷化解难。主要表现在:

1、土地界限-1-

不清楚,土地承包证指定范围模糊,调查取证难。

2、由于大自然的力量,导致私人与私人之间在利用土地上出现混种、越界,私人与集体之间出现界限不清楚,土地界限混乱,集体与集体之间权属不明确,难于取证。

3、历史的原因,导致历史遗留问题难于解决。

4、当事人的权利长时间得不到保障,群众不满意,移民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人民调解在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工作中的运用

人民调解的宗旨是既便民又要从源头上解决矛盾纠纷。

1、在调解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入调查、精心组织、适时引导、程序合法,为调解工作奠定基础。

2、精心组织。要充分听取当事人对问题的陈述,做到有倾诉就有倾听,对双方的证据材料进行当面质证,让当事人明确自身证据的优劣,找到双方争议的盲点。

3、适时引导。要掌握好调解节奏,在当事人明白争议存在盲区后,要适时引导当事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当事人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都把它当做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反复研讨,最后对当事人存在的小分歧就依据社会公德规范进行劝说,促使当事人在和谐的气氛中达成协议。

4、程序合法。程序合法必须贯穿于人民调解的全过程,只有程序合法才能体现调解工作的权威性。使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内容真实,不违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从而保障协

议的执行。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准司法文书,在核实无误后,应当面宣读。并告知双方当事人,若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后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从而终结土地矛盾纠纷的处理,实现就近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预期目标。

三、强化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

人民调解是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进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切实消除纠纷的活动,是我国现行法律的重要补充。由于当前人民调解制度的不完善,调解水平较低,在群众中缺乏威性,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因此强化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显得重要。

一是强化调解协议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33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规定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让人民调解协议由准司法文书演变成正式司法文书。

二是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

道防线”,加强人民调解队伍的建设是人民调解制度的核心内容。人民调解机构要加大对调解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其法律政策水平、文化水平、调解工作技能和职业道水平,加强同基层司法所的联系,吸收基层司法所法律专业人士,不断补充新的血液。

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基层人民政府是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人民调解制度离不开政府的指导。政府要正确引导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落实好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的经费,解决好人民调解员的待遇,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制度,让人民调解真正成为现行法律的重要补充,及时化解权属矛盾纠纷,促进水库工作健康发展。

篇2: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对策

解决当前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的几点对策2007-02-10 16:49:1

3农业税免征、取消特产税、粮食直补、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政策出台,农村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陕西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理》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陕西省的农村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因势利导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⒈对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矛盾纠纷处理办法:一是对二轮土地

承包时,农户书面申请放弃承包土地(岁以上全体家庭成员签字),现在又回来要田分地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原则上不分配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如这些农户的户口仍在本村,村有机动地的,可以从机动地中调剂解决,订立其它方式的承包合同,并明确承包的期限(不能超过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和双方权利义务没有机动地的,村组应积极协调,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耕地。二是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户口头承诺不要土地,现在又回来要土地的,村里可将“机动地、依法开垦的耕地或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三种耕地调整给这些农户经营,确无耕地可调剂的,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可在原生产队范围内适当微调,让其获得耕地,并订立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完善二轮土地承包手续,发放经营权证书。

三是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只要在二轮土地承包中获得了承包权,村组必须将承包地退还给承包户,依法恢复农民承包经营权。

⒉对人多地少的农户与村里的矛盾纠纷处理办法:一是二轮土地承包比较完善的地方,要稳定原承包关系不变。个别农户人多地少要田要地的,如有机动地,适当调剂耕地让其经营。二是没有搞二轮土地承包的地方,时隔多年,人地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地矛盾大,要尽快按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照法律程序搞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⒊对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矛盾处理办法:一是被占压耕地的各项补偿费全额发到了农户,村又无机动地的,村里可以不调剂土地给这些农户,但对于无地农民,国家应考虑解决其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仅给农民发放了部分补偿费,大部分补偿费由村组收取的,村组应适当调剂土地给占压户;三是村

内公益事业(如建校、挖塘建库)占压承包户的土地的,村组应适当调剂土地给占压户;四是采取有偿转让的办法,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渭南市官道乡一农户亩耕地全部占压,他与另外农户协商,订立亩的土地流转合同,一次性付给出让方土地转让费元,转让期至承包期满(年)。

(二)客观公正地调解农村土地流转矛盾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矛盾纠纷千差万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一进行处理,先解决纠纷,后完善流转手续。

⒈对转包转让型纠纷处理:一是要稳定二轮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护原承包户的权利;二是看流转合同是否合规合法,符合法规的,围绕原流转合同条款做好工作,进行调解;三是对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要及时做好矛盾双方的工作,以自愿为原则协商解决,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四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凡违背这一原则 的流转合同都是无效合同。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户,要确保原承包户得到相应的流转收益。五是要规范流转行为,引导流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订立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时间、流转的用途、流转的补偿金额等。

⒉对代耕代种型纠纷处理:一是明确二轮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护原承包户的土地承包权利。农户二轮土地承包中获得的承包地,无论是欠缴税费还是土地抛荒,其承包经营权不变。代耕代种农户应将土地返还给原承包户,集体收回的要无条件返还给原承包户。二是没有搞二轮土地承包的,目前按一轮承包合同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调处纠纷。下一步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的规定,搞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三)尊重历史,妥善处理机动地出租方与承包方的矛盾纠纷

此类纠纷的矛盾焦点有二个,一是免征农业税后,承租户要求少交或减免

交租赁费;二是“两补”后,种粮农户要求得“两补”。我们认为一要履行原租赁合同,维护合同严肃性。因为租赁承包不同于家庭承包,此类承包是少数农民占有较多土地资源。如果不交租赁费,明显不合理。至于租赁费的额度,矛盾双方可以协商,或经街镇调解解决。二要落实好“两补”政策。对于良种补贴,要努力向上争取,尽可能地解决这部分种粮户的良种补贴。

(四)稳定承包,实事求是地解决机动地发包方与承包方的矛盾纠纷

一要稳定原承包关系。此类承包属专业承包,有的还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承包的,只要原承包合同合法,发包、承包双方必须遵守合同。二要实事求是地解决纠纷。鉴于农业税全免、特产税取消后,其他农户为“”负担的情况,发包、承包双方可以通过平等协商,适当降低承包标的,降标额度不大于原农业税亩平负担额度,并签订补充协议,完善发包、承包手续,解决矛盾纠纷。

篇3: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土地是农户生存的基础, 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走向市场化, 更是大趋所向。而在多年的立法和实践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是时有发生。为更好解决纠纷问题的产生, 为土地纠纷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中国相继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等,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 更加规范了对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力度。但是, 现阶段随国内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调整, 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所涉及到的问题更是趋向多元化、复杂化,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 就有效解决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进行思考建议, 为今后化解土地纠纷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2 有效解决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建议

2.1 相应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村落向城镇转移为大趋所向。由此, 带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问题, 更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要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 我们只要努力稳定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政策, 及时完善相关的承包手续, 依法完善土地承包工作, 有问题及时核查, 及时进行解决, 以减少和预防经营权的发生。而解决类似的土地承包问题时, 必须要认真落实好相关政策, 注意保护农户的切身利益, 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2.2 加大农村土地承包人权保护

有土地承包纠纷发生后, 为更好地解决承包纠纷, 我国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赋予了侵权的行为请求。刚出台的物权法赋予承包人以物权请求权。在司法实践中, 法律将指引司法机关运用物权法和债权法理论给承包人以更加充分的保护。承包人可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 基于承包合同行使违约责任请求权, 基于法律规定行使侵权责任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 权利保护的渠道明显拓宽了。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比单纯基于债权行使债权请求权寻求权利保护, 对承包人来说, 保护机制在法律上得到了优化。因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在目的、功能、成立要件、保护期限和效力方面, 有明显区别。当物权的权利遭受侵害以后, 物权人应当首先行使物权请求权, 只有当物权请求权不足以保护时, 才能行使侵权的请求权。

2.3 感召农户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处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本着维护原承担人利益的前提, 尽量保护农户不流失一寸土地。实际上, 这些纠纷存在的原则, 很大程度上与农户法律意识单薄、法律意识缺乏, 不能有效形成可认可的书面材料, 或导致订立合同内容不明确。出现纠纷问题时, 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导致严肃的程序性问题流于形式。有问题出现时, 合同内容不明确, 导致矛盾产生争执, 从而使农户的权益受损。由此, 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关键中的关键在于在意识上给予重视, 大力宣传相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知识, 确保农户在关键时刻, 能借助现有的法律知识, 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 成为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条规定,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解决, 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 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一规定对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规定以下途径:1) 协商, 即当事人可以自己进行协商解决纠纷。在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后, 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 依照法律的规定, 双方可以直接进行协商, 解决争议。2) 调解, 即当事人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通过调解解决纠纷是我国传统的和解方式, 也是通过相互的谅解、让步, 达成一致解决纠纷。3) 仲裁, 纠纷发生后, 不能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的, 也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4) 诉讼, 因双方的矛盾激化, 不能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解决的, 也可以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通过诉讼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4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管理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是加强土地监管的凭证。加强承包合同订立, 注意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早期已经发放的, 但登记内容不全的, 应注意更换或补发。发放对象错误的, 可考虑及时收回, 或经注销处理。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 有规范到指定的程序, 组织专门的从业人员从事证书发放登记, 统一明确登记事项和登记方法, 落实好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从事证书颁发的专业人员, 要求有专业的从业资质, 并进行专业的上岗培训。禁止一切使用空白经营证书, 或自行填写经营证书的情况。

土地纠纷处理中, 出现的土地调整问题, 或由土地征用等原因, 而造成的人为矛盾。双方如果能够通过明主议定解决矛盾, 建议尽量去采用。这种方法是很好解决集体内矛盾的有效方法, 我们不应给予否定和干涉。同样的其他有效的解决人地矛盾的问题, 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大面积的土地调整来解决, 法律之外的程序经过明主协定是完全可行的。但是,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 政府的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能够做到及时更换经营证书。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6) :78-86.

[2]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篇4: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探析

关键词 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法理

中图分类号:D922.3;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87

1 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二轮承包不规范,政策理解和执行不到位

二轮承包时,有些地方的承包地因调整不久,就没再调整承包地;个别地方的承包时间没有与国家规定的时间同步,承包时间延后;有些村社对土地承包政策理解不正确,仍按实有人口收回和调整承包地;不少农户没有参与二轮承包,有些农户虽承包了土地,却又将承包的土地推回集体[1]。此外,不少村社大面积预留机动地,机动地变动频繁,有些村社在调整机动地时,把经营权等同于承包权,按原承包人口调整机动地;很多村社以土地经营权确定成员资格,新增土地仍按原承包人口发包;须经2/3以上集体成员讨论通过的发包及调整承包地法律规定,往往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户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 承包地、股份地、撂荒地处置方式不当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户整户消亡后,发包方应收回其承包地,但很多代耕者和承包地的转出家庭因惠农政策的补贴效应,缓交或者拒交承包地;不少村社片面强调承包关系的稳定性,不及时甚至拒绝将新增土地调整给新增人口,侵害了新增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些农户不履行农业承包合同义务,随意撂荒、弃耕承包地;没有纳入二轮承包的股份地,无地少地农户要求按其他方式的承包地收回重新发包,原种植农户要求按30 a年不变的承包地延长至二轮承包期满;收回重新发包的股份地原承包农户要求按原承包人口重新发包,不少村社将农户撂荒和弃耕的承包地重新发包和平分到户,处置方式不当。

1.3 集体成员资格确认出现偏差,集体收益及征地款的分配方式不当

当前,有些村社将种地人口等同于现集体成员,涉农补贴的发放都以种地人口为依据,不符合政策法律规定;不少村社以在册户籍为确定集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将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简单化,侵害了大中专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利。个别村社片面地将土地经营权等同于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按原承包人口分配征地补偿款及集体收益;有些地方讨论制定分配方案时,承包人口减少的农户结成利益群体,依靠人多的优势不按法律规定办事,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利。

1.4 土地流转不规范,家庭内部承包地的处置方式不当

当前,很多农户流转承包地时,没有向村社备案的观念,导致履行义务主体不明确,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序不清楚,流转程序不规范,侵害了本集体成员的优先流转权;受承包地条块化和农户流转自愿性的限制,土地整体流转的难度大;集体整体流转的土地,在流转款的支付方式上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农户整体流转的积极性。二轮承包后,儿女成家立业要求分户时,有的农户拒绝分割承包地;父母单独立户,承包地由子女代耕的,父母去世后其承包地由其子女继承;妇女离婚、改嫁后原家庭拒绝分割承包地或其承包地由集体强行收回。

2 思考与建议

2.1 知法、遵法、守法是前提,公平、公正、合理是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二轮承包时没有调整承包地的,承包期限短于或长于30 a的都以30 a为准。按“按户承包、按人分地”的原则,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对应享有土地经营权而未取得承包地的农户,应优先从预留的机动地和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中加以解决;对承包延期的地方,二轮承包期限从实际发包年份算起。没有参加二轮承包的农户,应视为自动放弃,本轮承包期内原则上不再划给承包地,但生活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集体商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适当划给一些承包地;参与了二轮承包,但将承包地强行推回集体的农户,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的,不论是否有书面声明交回,都视为自动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的,若无书面声明和会议记录,不得认定为自动放弃;因地方政策的限制二轮承包时没有取得承包地的农民,集体应从预留的机动地和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中优先划给承包地。

2.2 稳定是前提,调整要适时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维持农村社会稳定,机动地的本质是解决人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其年限一般为3 a,最长不超过5 a。在二轮承包时将机动地分摊到户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应视为承包地,没有将机动地分摊到户的,应将机动地优先发包给新增人口和无地常住人口,以解决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依法收回、交回及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本质上属于机动地的范畴,应视为机动地,其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集体成员所有,非集体成员无权享有[2]。全家迁入城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成员整体消亡农户的承包地,必须依法坚决收回;外出务工人员和整户迁往小城镇落户家庭的承包地,要遵从其意愿,不得强行收回和流转;局部调整和发包的土地,应及时变更经营权证或颁发新的经营权证书;家庭成员部分消亡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承包权分离、家庭成员共有承包的原则,仍由家庭其他成员经营,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地方,应以最近一次调整为准,确权后应停止小政策的执行。

农户撂荒、弃耕的承包地,第1年,发包方应通知并督促撂荒和弃耕承包地的农户履行义务,恢复农业生产;第2年仍撂荒和弃耕的,发包方在书面通知无效后,应暂收回交由他人代耕,代耕后撂荒和弃耕农户要求耕种的,应在茬下种地,并交纳撂荒和弃耕期间的长年建设费,拒绝交纳的,经社员会议讨论,报乡镇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同意,暂停其惠农补贴的发放,并在6个月内申请农村土地仲裁调解委员会仲裁裁决;但不得收回平分或重新发包其承包地;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连续撂荒或弃耕2 a的,发包方应与承包方解除合同,收回承包地;对实行股份地的地方,股份地应按其他方式的承包地认定,股份地到期后,应收回集体所有,优先承包给新增人口和无地常住人口;对整村整社因股份地承包合同没有进行二轮承包的,股份地到期后应按现集体成员重新发包。

2.3 正确确定集体成员,依法、依据、公平、合理分配集体收益

集体成员资格关系着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坚决纠正以土地经营权确定成员资格的错误做法;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应以户籍是否在当地,父母一方或配偶是否为本集体成员为主要依据,对一些特殊情形的人员也应视为集体成员:如户籍转出的大中专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服刑劳改人员等;同时,对户籍在当地的非婚入和非新生的挂靠户口,不能认定为集体成员。征地补偿费用及集体收益的分配是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焦点,按照承包地经营权家庭共有的规定,家庭留存成员继续享有承包地经营权是政策强制规定附带的红利,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但集体土地的征用仍属政策的强制性规定,非集体成员的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后,其留存家庭共有成员享有的政策红利应自行终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征地款的分配要尽量采用第一种分配方式,经集体讨论后,将不低于80%的征地款按享有土地经营权的现有人口支付给被征地农户,对其失地人员不再进行安置;对确需按第二种分配方式分配的,安置补助费应按原承包人口中的现有人口分配,土地补偿费按现有集体成员分配。

另外,要规范土地流转,在流转过程中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妇女离婚、丧偶、改嫁后,不论是否在当地生活,其原按人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归其所有,原家人不得以家庭共有承包为由,拒绝划分承包地;发包方不得以妇女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户籍转出为由收回承包地。儿女成家立业符合分户条件的,经承包方申请可以变更或换发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承包经营权的分割由家庭双方协商解决;父母单独立户承包地由子女代耕的,父母去世后,一是赡养父母的子女家庭新增人口没有承包地的,按照耕种者优先的承包原则,其家庭新增成员享有优先承包已故老人承包地的权利;二是赡养父母的子女家庭没有新增人口,父母去世原承包家庭已消亡,其承包地应由集体收回,重新发包。

2.4 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及时仲裁

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解决,必须要在源头控制、及时调解、依法仲裁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广大农民要树立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观念,乡镇、村土地调解委员会对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调解解决,制定的解决方案要切实可行,既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也不能迁就于既得利益者和个别人的意志。此外,要依法做好仲裁调解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严军兴.农村常见纠纷解决办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高庆萍.农村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篇5:镇土地矛盾纠纷情况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镇耕地面积5.05万亩,人均耕地2.2亩。自2006年以来,全镇出现了大量的农区土地纠纷案件,经不完全统计,全镇各类土地纠纷共涉及农户400多户,土地2000多亩。从矛盾纠纷分布来看,土地纠纷集中发生在近年来有土地征占行为的行政村如*村、*村、*村,以及承包经营权纠纷多发的*村、*村。在面对此类纠纷时,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协调,但目前仍有部分没有妥善解决。

二、土地纠纷案件的特点

(一)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签订合同不规范。土地矛盾纠纷案件中,小部分案件是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个别村合同乱签乱发,未经土地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土地承包合同签发不规范,出现“一地多证”的现象。

(二)土地权属不明、四至不清。由于历史原因,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一轮土地承包合同时,承包书只写明总承包亩数,具体土地四至不明。1998年签订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大多也只是延续了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由于土地之间没有固定界址,只是指手为界或以某一点作参照物,随着时间推移,参照物自然遗失或被毁,原来的经办人多数去世,调查取证的难度大,认定困难。

(三)土地流转的随意性。承包法规定承包人有权将自己的土地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以其它方式流转。但在实践中,因农户间流转随意,流转不规范,手续不完善,大多数农民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没有见证人,也未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一旦发生纠纷,取证困难。

(四)土地纠纷具有矛盾激化性。土地纠纷往往涉及多人利益,社会影响较大,村民反映强烈,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矛盾激化,引发当事人上访告状,影响农区社会稳定。

三、土地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

(一)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和管理不规范是造成土地纠纷的重要原因。村委会在与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承包土地四至不明,部分村民将土地承包合同遗失,而村委会对承包合同管理混乱,致使部分承包合原始凭证遗失,发生土地纠纷时无法取证,成为引发土地矛盾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乡镇机构改革后,部分行政管理和服务部门上划,许多涉农管理机构触及不到农区,特别是专门针对农区土地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管理执法机构,造成管理上的缺位,这也是土地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引发矛盾纠纷。以前种田效益不高,且有各种税费,农民负担沉重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土地弃耕、转包或由他人代耕代种。现在不仅没有了税费,而且国家实行了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原承包户见有利可图回来索要土地,但因土地弃耕后由其他农户耕种,即便是流转和代耕代种大多数也只是农户间口头协议,权责不明,没有第三人见证。即使有的签订了合同,也未告知村委会和镇政府备案,双方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纠纷。

(三)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纠纷。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加快,我镇周边经济迅猛发展,一些项目建设征用了村民土地,而资金补偿、安置不到位或农户间土地权属不明补偿款由他人冒领等引起纠纷。

(四)由土地开发引发纠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镇盐碱荒地较多,同时由于黄河改道形成了大片河滩地,部分村民在未获得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对盐碱荒地和河滩地进行开发种植。因为开发的是荒地,开发前没有人耕种,也没有核实所有权,开发后和所有权方发生矛盾。

四、处理土地纠纷案件的对策及建议

我镇在处理各类土地纠纷案件时,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丰富纠纷解决机制。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的规定,土地纠纷解决方式有三种:调解、仲裁和诉讼。对于一般矛盾纠纷,主要由镇、村两级负责调解。对村镇调解无效的,主要采取听证调解的方法予以解决。听证调解即:由土地纠纷一方提出申请,在收到申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及取证通知送达纠纷另一方,30日后召开由区农牧局、区司法局、国土资源分局、镇政府、土地纠纷当事人共同参与的听证调解会。听证调解会上,土地纠纷双方分别陈述各自观点,出示各类证据。双方陈述举证完毕后,与会各相关单位进行合议,形成土地纠纷裁决书,并将裁决书及时送达到当事双方。对于听证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对裁决不服的,引导纠纷双方通过诉讼方式予以解决。

(二)成立农区土地工作站,加强对农区土地承包管理。针对当前农区土地

管理缺位的问题,2008年镇政府成立了农区土地工作站。工作站为镇政府内设机构,负责全镇草原、林地、水利、渔业用地、农区耕地承包合同档案的备案管理,与村委会共同做好各村各类用地的依法管理及各项土地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农区土地工作站成立以来,共成功调处各类土地纠纷5起。工作站的成立,使我镇部分土地纠纷得到了及时的调解和处理,有效地维护了

农区社会稳定。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对村两委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村两委成员及村民的守法意识和合同意识,规范了村两委的土地发包行为。要求村委会在村集体土地发包时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按5个程序签订承包合同: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承包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召开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公开实施承包方案、签订承包合同。以此来规范村委会土地发包行为,扼制各种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苗头性行为,将纠纷消灭在萌芽之中。

结合当前实际,为进一步做好土地纠纷调处工作,我们建议:

(一)成立农区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对农区土地管理。建议上级成立专职的农区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对村委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特别是土地发包的全程监督,以维护村民承包经营权的落实。规范土地承包合同样本,指导村委依法订立合同,减少订立合同中的随意性和粗放性。同时,建议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土地详查,在对现有土地详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地界,确定一些新增地及权属不明地的权属,并及时发放权利证书,通过及时确权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土地纠纷的目的。

(二)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在处理各类土地矛盾纠纷时,镇村两级投入大量人力开展调处工作,但因此类矛盾纠纷涉及面广,多数纠纷在镇政府职权范围内无力解决,又缺乏专门的纠纷仲裁机构,使此类矛盾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为了正确处理农区土地承包纠纷,维护农区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建议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区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土地、林业、水利、法院、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负责农区土地承包纠纷的仲裁,指导镇政府、村委会开展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

篇6: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矛盾纠纷,是人与人之间因为感情、利益等因素形成的对立现象,其产生的过程有着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交杂和转换。矛盾纠纷源于社会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不同领域。当前,我国三期叠加,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突发,总体呈现出类别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调处疑难化的特点。而县、乡、村三级及中介组织调处机制不畅,导致矛盾不断积累,社会冲突显现。只有建立高效、灵活、便捷的调处机制,通过多方联动、主动出击,才能达到“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良好调处目标。

关键字:矛盾 纠纷 调处 原因 特点 机制

目 录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二)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原因。

(三)新旧体制转轨是直接原因。

二、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一)类别多样化。

(二)主体多元化。

(三)内容复杂化。

(四)调处疑难化。

三、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现状

(一)政府机构健全但运行不畅。

(二)中介组织专业但下沉不到基层。

(三)旧有村级调解机制打破但新机制未全面形成。

四、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一)分级负责,分级办理。

(二)清仓见底,集中交办。

(三)统筹协调,包案解决。

(四)利用中介,多元调处。

五、参考资料 完善我国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我不是潘金莲》,一部反映上访的电影成为了矛盾纠纷化解的影视教材,矛盾纠纷是当下社会的热点,总结形成一套调解机制非常有必要。矛盾纠纷,是人与人之间因为感情、利益等因素形成的对立现象,其产生的过程有着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交杂和转换。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从性质来说,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它有着起因、经过、高潮、化解、结束的一个发展过程。社会矛盾纠纷要历史的看、全面的看、发展的看,才能把握其实质及脉络,在解决中才能切中命门,综合利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以利引人,以道化人等方法,最终解决矛盾纠纷。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矛盾纠纷从大的方面来说源于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不同领域,在打破旧的格局形成新的格局过程中,所发生的利益碰撞。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你有我无、你大我小、你强我弱、你多我少的对比和斗争。主观因素是直接原因,受到道德、情感、认知等方面的支配;客观因素是根本原因,受到利益、体制、等方面的支配。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了激发社会活力,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主义就是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了一个阶段的主旋律。随着多年来政策、资本等资源的积累,东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富有,城市要 比农村富有,权贵阶层要比劳苦大众富有,区域中心要比周边城市富有,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先富带动后富”的机制并未形成,反之出现为富不仁、为官不为等现象。这种不平衡是矛盾纠纷的根源所在。

(二)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平衡是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均基数少。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认清的一个基本情况。人们获取生活和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二是差距因素多。资源向来具有集聚性,虽然现在取消了城市与农村户口,但是绑架在户口上的原有福利待遇机制并未取消。这一少一多恰恰是人口与资源不平衡的体现,在本来就不多的“雪”上增添了一分不均的“霜”,是产生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三)新旧体制转轨是矛盾纠纷产生的直接原因。体制的变革是社会的转型,在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的利益主体共存,这是长期将会保持和发展的一种趋势。改革任何时候都会有新利益集团和旧利益集团的斗争,这个博弈过程反映在方方面面。如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住房保障体制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领域,都是矛盾纠纷多发地,各种各样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也是产生矛盾纠纷的直接原因。

二、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资源配置失衡的矛盾和纠纷。社会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资源、公共卫生资源等。由于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失衡,从而引发了社会矛盾。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纠纷大量涌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拆迁补偿问题逐渐成为热点。二是社会公共管理秩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在社会公共管理秩序领域,出现的矛盾和纠纷是很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矛盾、公共交通方面的矛盾等。三是历史遗留领域的矛盾和纠纷。由于历史时期主观条件的限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无法做到完整无缺。加之一些部门、行业在贯彻执行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彻底,使一些矛盾和问题积少成多。四是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和纠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和纠纷逐步升温。

三、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当前,我国三期叠加,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突发,呈现出矛盾纠纷的数量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群体越来越多样,同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推动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类别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纠纷类别增多。从行业来看,有劳动保障纠纷、有企业商务纠纷、有住房保障纠纷、有交通运输纠纷等;从区域来看,有城乡纠纷,有国际纠纷等;从数量来看,比如有个人与个人的合同或者婚 姻纠纷,个人与群体的维权性质纠纷,群体与群体之间对抗性质的纠纷等。

(二)主体多元化。当前,社会处于大流动、大沟通、大竞争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交流频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层次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是这种纠纷体现在方方面面,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纠纷,有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纠纷,有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纠纷等等。

(三)内容复杂化。矛盾纠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会发生到的。它是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交杂着多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不断转化。有时很难从一方面窥其所用,对与错、好与坏、正与邪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的,没有完全的大正大反。比如,一件案件中,有政府的政策主要导向,也有群众的意愿要求,还可能有公务人员的执行倾向,三者寻找一个平衡点可能非常复杂。

(四)调处疑难化。类别多样、主体多元、内容复杂,直接对治理者来说就是调查要素多、调处时间长、沟通主体多,调处疑难非常头疼。怎么样寻找一个突破口,捋出一条脉络来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哪些合法?哪些不合法?哪些是正面要素?哪些是负面要素?是适合单一沟通?还是适合团体作战?这都是调处方必须面临的种种问题。

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现状

(一)政府机构健全但运行不畅。从我国行政机构设置来看,矛盾纠纷解决的职能部门已经健全,从政法、综治部门到司法部门,再到信访部门都有着不同的机构和职能,各 级各部门在协调处理矛盾中大多也都明确了相关负责人。从表面来看,可以说机构健全、人员齐备、考核到位,但实际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是缺人手,乡村一级面临的矛盾案件非常多,但矛排、矛调部门的人员多是单兵作战,其他好多是兼职,精力上无法保证。其次是缺经费,尤其是现在公车改革后,无人愿意下乡,误餐补贴、交通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下,工作很难开展。第三是缺培养,矛调工作所要求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老同志嫌麻烦不肯干,新同志缺经验干不了的现象也很多,但这方面的培训、培养投入还是不足。

(二)中介组织专业但下沉不到基层。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有着专业的法律知识和队伍,但多是在县城中心服务,无法真正下沉到基层提供上门讲解和咨询服务。群众的疑惑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这就导致法院门庭若市,中介组织门庭冷落。

(三)旧有村级调解机制打破但新机制未全面形成。以往村里的矛盾纠纷是靠乡绅、乡贤来调解处理的,比如一些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退休老干部凭借多年来的威信和工作经验来进行调解,大家也比较信服。后期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思想多元化,有的人甚至道德沦丧,对同姓、同族、长辈和对政府组织的认同感在下降,原来的调解机制已经被逐步打破,现在出现的村规民约等形式效力不足,村干 部有时也怕得罪人,所以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有时也会拿一句“有事去找政府”来推卸出去。

五、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机制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制度规范、思想教育、文化宣传等方面。这里主要以县乡村三级调处作为探讨重点。

(一)分级负责,分级办理。村级以下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村民自治要求,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设矛盾纠纷协调员。坚持以乡(镇)基层为主体,县、乡分级负责、分级化解。对乡村涉纪信访问题,县级党委履行主体责任,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问责;涉及违法犯罪的,司法部门依法办理;调查后不属于纪检监察机关办理的,按普通信访事项办理。对中央、省交办进京非正常上访事项,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公安部门主要领导“三包案”;对进京赴省非正常上访事项以及市交办重要信访事项,严格落实“四包一”措施,由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乡科级干部、一名村(社区)干部、一名公安民警包一名重点信访人员;对一般信访事项,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明确包案领导和承办责任人,依法按政策办理。既强化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主体责任,又严格落实分管领导“一岗双责”,通过层层分解责任,严格落实到人,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逐案建立了台账,做到信访人基本情况、反映诉求、包案领导、具体责任人、处理过程、化解情况、后续措施、稳控情况八个明确;做到责任落实全程留痕,资料证据有备可查。

(二)清仓见底,集中交办。对列入专项治理范围的信访事项,认真排查、集中梳理、弄清底数、分清类别,按照属地和问题性质进行划分,依照事权,集中交办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同时,召集纪委、政法委、信访局、公安局召开信访联席会议,重点对进京非正常上访,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非正常上访以及接待处理群众反映涉纪的信访事项进行排查摸底,全部分类建档。

(三)统筹协调,包案解决。进一步落实信访问题包点责任制,按照县级领导包乡(镇)、行业分管包单位的原则,推动问题解决。对本县内跨乡镇、跨部门的信访事项以及其它重大信访事项,分管县领导直接牵头协调,包案解决。对县级包案领导仍不能解决的,由责任单位写出书面申请,报县级包案领导加注意见,提请县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

(四)利用中介,多元调处。实践证明,调解和诉讼并非化解矛盾的唯一途径,法律援助服务、仲裁、行业部门的咨询协调、信访部门的分流处理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是认清问题实质、对阵下药、命中要害才能够有效化解。

篇7:解决企业内部矛盾纠纷心得

【摘 要】在国有企业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和经营拓展过程中,由于新旧观念碰撞、切身权益冲突、经济利益摩擦等原因引发的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出现,笔者从数十年的综治维稳工作中总结出树立权威、讲究策略、依法而行、重在疏导的矛盾纠纷调处经验,成功地守住综治维稳的最后防线。在国有企业近二十年的改革发展和经营拓展过程中,由于新旧观念碰撞、切身权益冲突、经济利益摩擦等原因引发的职工与企业,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出现,这些矛盾纠纷虽然发生企业内部,影响局部,表现不激烈,但是如不及时解决,也可能激化升级,从而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笔者所在的建筑企业,近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从而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并多次获得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荣誉。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矛盾纠纷在所难免,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责任部门,关键在于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和谐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树立权威,使被调解者信服

我们去调处群众性矛盾纠纷时,扮演的是仲裁者角色,仲裁者有权威,被仲裁的双方才能服气。而要树立权威,调处人员本身必须做到:

(一)律己正人,依法而行

纠纷一方或双方往往认为自己利益受损,需要依法维权,这“法”是指广义的法,即除了法律法规,还包括双方都要遵守的民约、规则。因此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立足点必须合法合理。首先调处过程和手段要合法。属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才能进行调解,应追究刑责的就不能用调解,敌对的矛盾更不能调解。调处应用以理服人之法,不能用以势压人的手段;其次是作出仲裁处理要依据相关法规和条约。对合理合法的诉求给予满足解决,对无理要求则万不可无原则迁就,纠纷一方或双方若触犯刑律的,就应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对其作出处理。

(二)公正廉明,以德服人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公正廉洁,就能产生威信,要不偏不倚才能端平一碗水,如果仲裁者偏袒一方,有失公道,就会从仲裁者的地位上滑到对立面一方,使冲突更加复杂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纠纷双方的陈述,往往是趋利避害,往往说自己是而对方非,因此在调处矛盾纠纷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只听一面之词而武断去仲裁,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后果,留下更为复杂的后遗症。调解人员要想让人口服心服,除讲情、讲理外,还要讲德。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你讲的道理,要求大家所做的事情要符合德的标准。二是调解人员本身要有德,只有调解人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品德和人格,遇事能襟怀坦白,公正无私,言行一致,处事能够做到先公后私、大公无私,既示之以行,又昭之以德,这样必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使人心悦诚服。

(三)帮助解难,增加信赖

对纠纷一方或双方解决纠纷存在实际困难的,调解者应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超出能力范围的可帮助其联系有关单位或部门给予解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不必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只要尽力就行。调解者既做思想政治工作,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说明调解者对纠纷双方帮助,不只是在口头上,更在行动上,这样做可以感人,令纠纷一方或双方对你产生感激与信赖,调解往往就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2003年小包工头韩某与几名班长及工程项目部就计件工资结算产生纠纷,韩某与几名班长投诉项目部克扣工资。我们介入调解后,经过听取各方陈述和详细分析后,发现造成纠纷的原因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项目与韩某管理都存在不到位,分工不合理,有误工现象;二是工人本身工作效率低、质量差,返工多,但并非工程项目部克扣。据此,我们依据项目部与韩某及韩某与班组长签订的协议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为他们作出仲裁,并出面向工人作了解释,纠纷得到解决。尽管调处的结果并未达到韩某的最初要求,但由于我们秉公办理,获得了矛盾双方的信任和接受,事后韩某还专程给我们赠送“公断纠纷,媲美法官”的锦旗。

二、对症下药,找准突破口 有因才有果,调处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分析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才能采取不同的调处方法,即是“对症下药”。如果找不到原因,调处就无从下手,找到原因就能找到突破口,找到突破口,往往能很容易攻陷难题。笔者所在的国有建筑企业常见矛盾纠纷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劳动关系终止或转移的出现的矛盾纠纷;

(二)“五险一金”购买和工资结算支付出现矛盾纠纷;

(三)工程款、材料款结算支付出现的矛盾纠纷;

(四)退休工人社会化管理过程出现的矛盾纠纷;

(五)历史遗留的员工福利待遇、集资建房矛盾纠纷;

(六)员工(包括农民工)之间打架斗殴出现矛盾纠纷;

(七)其它矛盾纠纷。

上述几类矛盾纠纷,多数为切身利益问题冲突,职工思想观念的碰撞、经济利益的摩擦导致。其中,第(一)、(二)、(三)类的原因是违约,多是由于一方违反合同、协议,无履行合约而引发的,这类矛盾纠纷调处最好有合同、协议涉及的单位、部门以及工会组织介入处理,按原合约执行。第(四)类原因是利益冲突,往往是双方为维护各自局部利益而产生,调处的关键在于使双方利益得到保障。第(五)类原因是历史遗留,是由于时过境迁,主客观条件和环境条件变化使原定政策、规制无法执行而使原政策、规制受益者的利益受损而导致的,调处的关键应引导利益受损方尊重历史事实,适应环境,同时促另一方尽可能作出适当补偿。第(六)类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是因误会造成;有的是因报复产生;还有的是因派性纷争导致。误会造成的多是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讲话用词不妥造成误解、猜疑而产生的,调处关键应向双方说明真相;因报复而产生的,多是由于成见、嫉妒、敌视和报复心理,并因某一具体事件而引发的,调处关键在于明确指出报复他人一方行为不但于情于理不合,还存在违法性;派性纷争导致的,则多数是由于“哥们义气”、“打抱不平”、“老乡帮老乡”等引起的,这类纠纷涉及的人较多,调处较困难,调解时应说明真相,指出江湖义气的危害。

三、把握原则,巧用策略方法

原则就是人们说话与办事依照的法则;策略,即用计策、谋略;方法就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如果能把握好原则,正确运用一些策略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处,宜散不宜聚,重在分化,各个击破。当矛盾纠纷双方或一方为涉及多人、多单位的群体时,不能当着众人做说教工作,因为人多意见就多,七嘴八舌,难以统一,即使你讲得有理,当中认同的人也常常难以在众人面前表示支持;相反,一旦有人别有用心起哄、煸动,场面就难以控制,他们会众口一词,把无理变成有理。此时要遵从“宜散不宜聚”原则,避免他们扭成一股绳,应化整为零,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办法。可以要求双方派出谈判代表,或在对众人作迅速的观察、摸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个别有认识、有觉悟、不十分激进、估计容易接受调解条件的人作为突破点,从易到难,分别谈话,个别达成协议,最终实现整体调解。例如曾有一宗275名职工住户代表为集资房的建造、维修及房产证等问题联名信访,企业最初为了统一答复而召开住户大会,结果一些职工和几个外单位的职工家属歪曲煸动,造成不明真相的住户烘动并追打会议主持人,场面一度失控。这就是典型的违反“宜散不宜聚”原则。后来企业改变策略,采取与选出的代表谈判,并分别做骨干职工的思想工作,广为宣传当时房价上升的市场形势,切实为住户解决房屋的水电问题,使他们感受到企业解决问题的诚意,最终息访罢诉。

(二)对有形成死结趋向的矛盾纠纷调处,宜解不宜结,重在疏导,活血化瘀。矛盾隔阂往往不是一下子产生,纠纷也不是一下子激化,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小到大、由潜到显的过程。企业内部的矛盾纠纷,大多数是很小的事情,是初起矛盾,通常仅是一方或双方的人思想不通,无法达成共识才有所谓矛盾纠纷。在这个时候,需防止简单问题变为复杂问题,个别问题变成群体问题,调处人员要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注意缓和矛盾,打开死结,避免冲突,运用思想教育、政策攻心等办法进行正面教育。思想教育,就是要求调解人员要用自己的真情感化人,用有力的道理说通人,用高尚的人格诚服人,用灵活的方法疏通人的思想,医治人的“心”病。政策攻心,是指调解人员应向违法的一方讲清政策法规,利用法律威慑力和政策处理上的宽严差别,突破其心理防线,促使其认识错误,接受处理。通过上述既疏且导的办法,使双方思想开通,矛盾得以化解。

(三)对冲突性明显、情绪激动的纠纷调处,宜顺不宜激,重在消气,冷却降温。

有些纠纷是不能“热”处理的,因为这些纠纷往往冲突明显,双方开始很激动,正在火头上,不易考虑别人的意见,任何说教都无济于事,如果立即进行调解,不但收效甚微,搞不好还会火上加油,此时要遵从“宜顺不宜激”的原则,用转移或暂时搁置来冷却降温,消气息怒,即设法将双方暂时分开,避免接触,设法转移双方注意力,弱化乃至减轻矛盾,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调解。此过程,调解人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设法避开焦点,防止正面冲突,这样才能“降温消气”,有效地控制事态向恶化方向发展。例如在处理工地民工打群架时,我们往往先不表态谁是谁非,而是把两班人分开,必要时把其中一帮人撤离现场,同时将受伤人员送医院治疗。当肇事者见到恶果,出现思想触动,无过激言行时,我们才组织调解,指出危害,分析原因,确定责任,提出意见或作出仲裁,这样调处往往比较成功。

篇8: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土地纠纷的处理办度,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上访农户对国家有关政策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只是片面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越级上访,力图通过给上级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由于少数地方土地资源权属变更,以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陆续出台,新增人口和劳力等情况的存在,仍可能引发新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三是有的地方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经费没有保障,调解仲裁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二、对策和建议

1.继续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严格落实土地承包政策。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继续让法律法规和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不仅要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调解仲裁人员熟练掌握和准确把握法律法规与政策,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要让农民群众理解和领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业主管部门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严肃查处。工作中,着眼于把群众上访问题化解在基层,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工作思路,变农民上访为干部下访,坚持排查和化解并重,使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问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属地管理责任制、 案件包保责任制、领导信访接待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落实工作预案,按照“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矛盾纠纷问题的排查和整改,继续接待和协调处理好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而引发的上访工作。既要抓好一般性案件的处理工作,又要重点抓好越级访、群体访案件的督办工作和疑难案件的指导工作。对群众上访反映的一般性问题,按照工作制度,及时转交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对少数解决难度较大的上访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宣传,积极主动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能解决的尽快解决,对依法不能或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尽量向群众解释清楚,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征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减少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发生。

3.积极建立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强调解仲裁体系建设,配齐配强调解仲裁员,搞好业务培训,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调解为基础、仲裁为依托、司法为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承包合同, 健全土地资源台账,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和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土地承包规范化管理。

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保持相关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高压态势。在巩固农村资源纠纷集中整治和作风建设涉农问题专项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级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按照抓重点部位、抓关键环节、抓突出问题的原则,健全“排”、“调”、“防”、“控”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成员单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上下联动的新机制、新格局。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各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责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做到劲不松、力不软,促进工作早安排、矛盾早排查、问题早解决。行跟踪,落实案件包保责任人,促进上访案件的有效解决。

三、结束语

篇9:解决土地矛盾纠纷的建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有土地征收条例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解决我市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有土地征收条例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提高化解突出矛盾的能力,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明确责任,及时、就地化解土地征收征用方面的矛盾纠纷,为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二、组织领导

为规范和正确处理好我市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的管理秩序,确保我市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成立由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长为成员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土地征收征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开展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排查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检查我市近年来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过程中涉及的补偿费是否严格按照补偿标准补偿到位,是否存在因补偿安置引发的利益纠纷。

(二)全面梳理和检查涉及因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引发的群众信访事项,重点检查曾经赴市、省上访的信访事项是否已全面解决或给予了答复,信访人的思想情绪是否稳定。

(三)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征地、擅自减少或增加土地补偿费、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中是否存在因职权问题强压征地面积或更改地类。

四、方法步骤

这次开展的土地征收征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采取自查整改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根据工作实际,自查整改和重点检查可以穿插进行,力求取得实效。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抽查和重点检查,时间从6月份开始,12月上旬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上旬)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宣传好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目的意义,并积极向住建局汇报,以得到上级的理解与支持。

(二)自查整改阶段(6月中旬—8月上旬)

1、对全市近年来土地征收征用使用情况组织进行清查梳理,全面自查,做到边整边改。

2、对发现存在因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隐患,要立即整改,对矛盾纠纷隐患及时组织力量处理;需要移送其他部门协助的,要积极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采取措施,共同解决。

3、对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中,因补偿费或征地程序不到位而引发的矛盾纠纷隐患,没有及时化解或造成群众上访至今没有妥善解决,影响面较大的严重问题,要立案重点解决。

4、充分以此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为契机,全面回顾和清理信访事项及回访信访人,及时了解和掌握信访动态,对还未处理和化解的矛盾纠纷要主动帮助信访人解决问题,切实把问题消灭在最基层和萌芽状态。

(三)重点检查阶段(8月中旬—10月上旬)

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领导小组将组织对全市土地征收征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我市土地征

收征用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四)总结上报阶段(10月中旬—12月上旬)

将全年来的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中存在矛盾纠纷情况进行疏理向市局书面报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阶段性工作情况统计报表。

上一篇:抗菌药物申请报告下一篇:县司法局2007年和谐平安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