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2024-06-24

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通用6篇)

篇1: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是什么样的推荐答案

一、刑事案件的三个阶段。

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从人被抓直到判刑,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一个刑事诉讼的完整程序包含:

1、侦查阶段(公安阶段)

2、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

3、审判阶段(法院阶段)。

那么,有没有不经历这三个程序的案件呢?回答是:有。

比如《刑诉法》规定自诉案件(如:侵犯通信自由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虐待罪等),这一部分案件的特点是危害程度较轻,处罚也轻。所以,法律规定可不经历侦查和审查起诉两个阶段,而由被害人向法院直接控告。但是这一部分自诉案件案发率不高。

对于大部的案件而言,走完这三个程序的时间在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从人被抓算起,直到判决下来大致需要6个月。而少数疑难、重大、复杂的犯罪案件,这个过程会大大加长。法律之所以设定由三个机关(公安、检察院、法院),分别来审核一个刑事案件,其主要原因在于:刑事案件的后果往往是剥夺人最基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故而应当特别慎重,以防出现错案。

二、侦查阶段(公安阶段)

从人被抓一直到案件移送检察院,这一阶段称“侦查阶段”,一般情况下是三个月左右。主要包括拘留以后一个多月,和执行逮捕以后两

个月左右。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通过公安部门的侦查,搞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基本事实。

三、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

案件由公安机关移送检察院起诉部门后,即进入了审查起诉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审核案卷材料是否充分,确实,证据是否确凿?与否应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在时间上一般是一个月到一个半月。

在此阶段,检察院负责起诉的主办人员会对公安机关送来的案卷材料进行审查,分析、会见被告。以核实被告是否确有犯罪行为?其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应否起诉?共同犯罪中主犯与从犯如何划分?指控犯罪嫌疑人的材料是否确实、充分?等等一系列问题。

检察院对案件审查完毕,会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确定案件材料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那么检察机关就可以把案件移送法院,由法院判刑。

2、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行为不构成犯罪,则由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

3、如果认为案件证据尚不够充分,确凿,那么可以将案件退回到公安部门重新进行侦查。

四、审判阶段:(法院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确定被告是否有罪?是什么罪?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刑罚?

在这一阶段,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在时间上,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对于,重大、流窜等犯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注:根据法律规定,被指控犯罪的人在公安、检察院两个阶段统称“犯罪嫌疑人”,而在法院审判阶段统称为“被告人”。吴律师回答

篇2: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首先,公安机关会视情况对其进行刑事拘留,三日提请检察院批捕,可以延长一至四日,检察院一般会在七日内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如果是流窜作案、结伙作案或多次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批捕的时候可以延长至一个月,也就是说刑事拘留一般是十多天,最长是三十七天。

逮捕后的侦查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如果是交通不便地区、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等可经省级检察院批准再延长二个月。对于可能判十年以下刑罚的嫌疑人,经省级检察院批准再延长二个月。

也就是说,在公安阶段的时间一般是二个半月到三个月左右,最长是八个月。然后,案件由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写出起诉意见书及案卷、证据移送到检察院,即审查起诉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一个月,重大复杂的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认可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补充侦查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以两次为限。补充侦查后,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的期限。

检察院的公诉科审查完成后,写出公诉书,向对应的法院提起公诉。即:一般是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最长会达到五个月。

最后是到法院。审理是二审终审制,一审是在法院受理后一个月内开庭审判并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如果是边远地区案件、重大犯罪集团、流窜作案的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如果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以上诉;如果检察院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的,也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抗诉,案件进入二审程序。二审的审判时限跟一审的审限是一样的,也是一个月,不超过一个半月,如果是边远地区案件、重大犯罪集团、流窜作案的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诉、抗诉,一般是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最长是二个半月。

如果有二审,一般是二至三个月,最长五个月。

如果有法院认为证据不足退回检察院的情况,时间还会延长。

综上所述,一个刑事案件,如果不复杂,案情简单,会在五至六个月审理结束,如果复杂,又多次退回,那审限最长会在二年左右。

在实践中,超期羁押的现象是很多很普遍的,如果碰到有超期羁押的种情况,应当及时聘请律师代为申诉,申请取保候审等,维护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

篇3: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关键词:廉政文化素养,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办案质量

一、廉政文化素养的概念

【案例一】被告人孙某某, 男, 1986年出生, 小学文化, 无业, 无前科。2011年9月12日9时许, 被告人孙某某窜至南芬区某村, 将被害人庄某某停在山脚下的摩托车车锁撬开后盗走, 骑至某村三岔路口时被被害人庄某某的亲属拦住, 经鉴定, 被盗物品价值人民币3000元。南芬区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孙某某有期徒刑六个月, 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本案案情简单, 但笔者在看守所提审讯问时, 年轻的犯罪嫌疑人孙某某忽然将不知藏在哪里皱皱巴巴的一百元钱拿出来递向我, 一再恳求让我收下, 并声称如果我不能收下这一百元钱, 如果回监检查时被管教人员发现他就要遭殃了。即使如此, 我仍是坚决地拒绝了他, 但是在我去洗手间的间隙, 这个青年硬要把这一百元钱塞进我的包里, 幸好及时被和我一起提审的同事制止。对此我吸取教训, 即不能将不相关的物品搁置在讯问室的与犯罪嫌疑人见面的平台上。回头反思, 虽然是进入检察机关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 但是我丝毫没有犹豫地拒绝了, 后来我又想, 如果我真拿了这一百元钱我的心里会安宁吗?答案是不, 一百元钱如此, 况且是更多的呢?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享受成功, 而在于体会拼搏的过程, 防微杜渐, 踏踏实实做好当前自己手里的工作才是最紧要的。

读完案例, 再来尝试对廉政文化素养的概念予以理解。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 廉政文化素养就是在廉政文化基础上从事公务人员的素养。具体到检察机关及这一群体, 廉政文化素养主要是指检察官的素养, 即这支队伍不仅要爱民、亲民、便民、利民, 要心中装着群众, 倾听他们的呼声, 还要办好每一起案件, 维护公平正义。

二、加强廉政文化素养建设的意义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孙某, 男, 1974年出生, 中专文化, 系某国有企业职工, 无前科。2011年9月23日, 犯罪嫌疑人孙某于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办理一张信用卡, 授信额度为1万元。截止到2012年3月16日犯罪嫌疑人孙某通过信用卡透支本金及利息累计10002.01元, 到案发时为止其透支本金及利息累计为10094.65元。本溪市农业银行南芬支行多次对其催缴还款, 孙某未还款。后犯罪嫌疑人孙某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传唤归案, 到案后, 其及时归还全部银行欠款, 认罪态度较好。鉴于孙某无前科、劣迹, 且透支钱款为筹备婚礼, 犯罪情节轻微, 故结合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我们按法定程序对孙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本案案情亦不复杂, 检察机关寓法理与情理于一体, 最终对犯罪嫌疑人孙某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当笔者与承办人一起向犯罪嫌疑人孙某宣布不起诉决定时, 新婚不久的孙某特别激动, 连连鞠躬, 案件承办人回言:“这是我们的职责, 是我们应该做的。”当我们转身要离开时, 孙某突然掏出两盒香烟塞向承办人并说道:“我没有别的意思, 这是我结婚的喜烟, 我只是想谢谢你们。”承办人婉言谢绝了, 表情间自然而又坚定。显而易见, 这两盒香烟并不是孙某要寻求案件上的照顾, 而是对检察机关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激, 是一种最纯朴的表达。著名学者哈耶克说:“对正义的实现而言, 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同时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对廉政文化素养的要求较其他职业更高、更严格。

一方面加强廉政文化素养建设有利于提高廉洁从检意识。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影响人、教育人、培养人, 能够引发对自身深入剖析, 能够启迪、引导自我始终不渝地在积极向上的从检之路上前行。

另一方面加强廉政文化素养建设有利于提升检察机关形象。良好的检察机关社会形象是检察官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次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只有加强检察官自身廉政文化素养建设, 不断提升检察人员的内在素质, 检察机关才能真正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

三、培养廉政文化素养的途径

培养检察官廉政文化素养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但即使极富创造性的理论不能付诸于实践亦等同于形同虚设。出于对检察事业的热爱, 承办人将详尽细致的审查起诉工作做实、做牢, 完成了自身的内心确认, 使案件最终圆满审结。这次案件的经历让笔者懂得, 即使培养廉政文化素养的途径再多, 若不能从内心深处积淀检察情也无济于事。

检察廉政文化素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检察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 不断强化检察队伍共同的法律信仰。如适当组织集体趣味项目、集体出行活动, 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提高检察人员的廉洁意识, 增进同仁之间的感情, 培养对检察事业的喜爱、热衷之情, 营造良好的廉政人文环境。

结语

一个缺少文化积淀的国家是苍白的, 一个没有文化品位的民族是缺乏生命力的, 一个缺少廉政文化素养的检察官是不称职的。一个检察官的廉政文化素养如何, 从他为民的态度与行动上可以看得出来, 而且这种表现将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办案质量、为民服务质量。因此, 作为检察官, 要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和锤炼, 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培养高尚廉政文化素养, 办好每一起案件。

参考文献

[1]李抒望.反腐败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J].组织人事学研究, 2003年04期.

[2]王其康.论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探索与争鸣, 2003年11期.

[3]盛邦和.中华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J].民主与科学, 2004年02期.

篇4: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这样的发布流程正在走向常态化。据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工作室统计,截至3月31日,最高检“两微一端”自开通以来共权威发布了45条由最高检直接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大要案信息,还有360条地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大要案信息,内容包括所涉罪名、办案流程、时间节点等关键要素,及时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及时发布贪腐案件信息,是近年来最高检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案件信息公开体系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有关人士看来,案件信息的公开是检务公开的核心和“龙头”。“全国检察机关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安排,不断深化检务公开的范围,拓展检务公开和法律文书公开的方式方法,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晋作出如此表示。

一项倒逼机制

“案件信息公开是检务公开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检务公开的核心和关键。特别是现阶段,人民群众不仅仅想要了解检察机关的职责权限,更关注具体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办理效果。”今年2月15日,王晋在做客正义网访谈时进一步表示,“检察机关只有全面公开案件信息、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才能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以公开促公平公正,以透明促廉洁高效,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水平”。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万毅在调研“检务公开”课题时发现,在大量的司法实践中,对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的不知情、不熟悉和不理解是产生新的涉诉矛盾纠纷和致使整个涉诉矛盾纠纷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案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办案过程等信息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的“质疑”和“猜测”,既可以赢得民众对司法的信赖,也有利于打破司法“潜规则”,促进司法的公正和公平,进而重塑司法权威。

“传统的办案质量的评价和管理主要依靠检察机关的自我约束,现在案件信息的公开实际上是将这种评价和检验的主体扩大到社会公众。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开案件程序和实体的信息,能倒逼检察人员充分重视程序的正当性和实体的公正性,包括促使其纠正错误。”四川省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自该省开展检务公开试点工作以来,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明显助推了一些试点院办案质量的提高,不仅挤压了办案过程中的寻租空间,更使得办案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司法技能和业务素养。

以“起诉书上网”为例,万毅认为,公开起诉书能倒逼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的整体提升,“在过去,一些办案起诉书出现了用语不恰当、制作不规范、说理不充分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尊嚴,也有损检察机关的形象;现在,起诉书一旦上网公开,起诉书的制作必然更加严谨,公诉人审查案件更加认真负责,这有利于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案件质量意识,这种倒逼作用能够‘一举多得’。”

“通过公开检察机关的案件信息,可以消除各方面的猜测和怀疑,排除各种办案干扰阻力,有利于促进司法规范化,又有助于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同时,通过全面的案件信息公开,将检察权行使的过程和方式公开化,可以暴露出检察机关执法中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不断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最高检办公厅人民监督工作办公室主任孙灵珍评价说。

“一张大网”和“四个平台”

公开促进公正,公正赢得公信。2014年10月1日,《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正式试行,“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在全国检察机关同步上线运行,这两大举措被誉为检务公开工作取得“标志性突破”。

“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看的是我们案件信息公开有没有实际效果。”据王晋介绍,“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已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通,这使得检察机关的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从一般性的要求变成了刚性的制度约束,从部分地方的实践探索变成了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规定动作,“各级人民检察院按照规定,都要在这个网上办理案件信息公开的有关工作”。

登录“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www.ajxxgk.jcy.gov.cn),记者看到,网站上运行着“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书”四大平台。其中,“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当事人及其家属、律师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案件进展情况;“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平台,律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和检察机关进行网上预约办理有关业务;“重要案件信息”平台,各级检察院通过该平台发布重大案件办理进展情况以及典型案例;“法律文书公开”平台,各级检察机关在该平台发布起诉书、不起诉决定书、抗诉书、申诉复查决定书等重要法律文书。

“这四个平台各有侧重,其中案件程序性查询平台和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平台面向特定人群,具有办事功能。法律文书公开平台和重要案件信息公开平台面向社会大众,不需要申请即可查询。”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志远介绍,目前,全国3600多个检察院都在同一平台集中公开办案流程、办案结果、办案文书 ,“把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嵌入到内部办案软件中,也就是统一业务应用系统里面,全国检察机关使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案件的受理、办理、审批、统计和监督管理,公开的案件程序性信息都是从该系统中自动生成,智能化提取”。

“公开的法律文书也是在该系统中生成、提取,并把法律文书公开作为必须经过的办案节点进行控制,办案人员只有按照规定完成了法律文书公开的相关工作,办案流程才能终结,否则就结不了案,系统就一直亮红灯,承办人就要承担超期等责任。”刘志远进一步介绍。

nlc202309011634

截至今年2月26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已在“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上导出案件程序性信息950005条,发布重要案件信息28410条,发布法律文书148952份,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了解,“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的研发和运用还给当事人和律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过去,当事人或者律师想查询案件信息,必须到检察机关现场实地了解;如今,根据检察院提供的网上查询账号,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到案件流程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诉讼程序进展进行多次反复查询。

实践中,律师到检察机关“阅卷”有时在时间上会“撞”上公诉人“出庭”,有的地方因司法资源有限,在同一时间无法满足所有案件律师的阅卷、会见请求,而“辩护与代理网上预约”平台的开通,从源头上解决了律师“会见难”、“阅卷难”等问题。“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的出现还打破了时空局限,律师只需向经常居住地所在检察机关提交申请,经过身份认证后就可以查询到全国范围内其代理案件诉讼程序的进展情况。

相比之下,检察人员则要度过一个“阵痛期”,对于基层检察院,日常办案任务繁重,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全面开展案件信息公开工作,给办案人员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为此,最高检有关技术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计了专门的技术软件帮助在网上自动提取案件信息。

扭转“公开案件信息不利于办案”的误区

“公开案件信息会捆住自己的手脚,教会了犯罪嫌疑人反侦查的方法,造成办案难度加大”;“办案信息公开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检务公开是办公室的事,案件公开是案管办,与自己无关”;“检务公开和案件信息公开都是软任务,不影响绩效考核成绩,公不公开都无所谓”……孙灵珍告诉《方圆》记者,自案件信息公开试点工作推行以来,一些地方检察人员表现出“畏难”、“抵触”情绪,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最根本的就是要扭转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严把案件质量关、程序关、期限关、文书关,全面适应公开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孙灵珍告诉记者,最高检高度重视案件信息的公开工作,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把案件公开工作当作“硬要求”、“硬任务”来完成。

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这或许是检察机关推进案件信息公开工作最终目标所在。

“要深刻认识检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检务公开是当前推进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保障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撒手锏’、规范检察权力的‘铁笼子’、爱护检察干警的‘安全阀’。”河北省检察院下文,要求全省各级检察机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最高检的决策部署上来,使认识再提高,思路再清晰,步伐再加快,不断增强做好检务公开工作的自觉性。

在北京,北京市检察院召开全市检察人员案件信息公开工作部署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案件信息公开为契机,实现检务公开的“五个转变”,即从强调检察工作特殊性、案件性质不能公开向依法能公开的一律公开转变,从注重办案数量、规模向注重办案质量、提升业务能力转变,从侧重内部监督制约向全程接受外部监督转变,从不透明、随意性执法向全面严格规范执法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主任检察官责任制、“谁办案谁负责”转变。

“实行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以来,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出现了明显的‘两少’状况,打听案情、说情的情形少了,当事人抱怨、上访的情况少了。”孙灵珍表示,最高检鼓励地方检察机关稳妥扎实探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对实践中成熟的、拿得准的做法要“强力推进”。

把握好公开的尺度与时机

“案件信息的公开,一方面的确倒逼了案件办理在实体和程序上的公平公正,而另一方面,不同的办案人员对案件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时效在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赵棣中举例说,有的办案人员认为只要是终结性法律文书都应公开;有的认为起诉书公开只适宜诉判一致的情况;还有的认为起诉书在开庭前就应公开,“不同的理念会探索不同的做法,哪种做法最好,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相比于“判决书公开”,万毅分析说,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掌握最终的实体处分权,因此审判环节的诉讼文书,大多具有实体和程序上的终结性,其对外公开并无法律和法理上的障碍;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虽然承担着侦查、批捕、起诉等多个诉讼环节的职能,在判决结果出来前,起诉书并不具有最终的实体处分性,因而在对外公开时就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职务犯罪侦查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主要业务,职务犯罪案件信息的公开自然也是‘检务公开’的重要組成部分,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也置于‘检务公开’制度的约束与规范当中,这是提高侦查人员自身素质、保障人权、监督检察权行使的客观要求。”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认为。

不过,自侦案件信息的公开不同于公诉部门司法文书的公开,罗猛亦指出,侦查本身具有秘密的属性,很多的侦查活动都需要秘密开展;而职务犯罪本身具有手段隐秘性、高科技性,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往往掌握一定的公权力,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不适当的公开会造成犯罪嫌疑人伪造、毁灭证据、串供或者干扰证人作证,增加侦查阻力。罗猛认为,自侦案件信息的公开,要把握好“适度”和“适时”两个原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案情在恰当的时机公开适当的内容。

对此,赵棣中亦有同感,“反腐败本身就是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案件初查阶段,加强保密工作是案件的‘生命线’,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终结前,职务犯罪的线索、举报材料、案件侦查过程和侦查手段等内容都不宜公开,否则案件容易‘流产’。但若是为了表明惩治腐败的决心或是澄清视听,检察机关也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公布程序性节点等内容”。

“在侦查阶段,案件信息的公开要把握好‘度’,无论是公开,还是保密,都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赵棣中说。

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nlc202309011634

如何处理好公开与保密之间以及保护公众知情权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在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中,有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既不能一讲公开就随意公开,忽视对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也不能一讲保密和保护个人隐私就什么也不公开,忽视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在现代法治社会,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时,重要的是选取适当的平衡点。”王晋表示,案件信息公开涉及各方面利益,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又要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公开与保护个人隐私的关系,最高检着手于从三个方面解决好问题。“一是制定负面清单,明确不得公开的内容。要求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信息,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高检院有关规定不应当公开的信息,不得公开。如要求公布法律文书时,应当对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做匿名处理,对家庭住址、通信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健康状况等个人信息进行技术屏蔽处理。二是对不同类型的案件信息,规定不同的发布时机和发布方式。如对正在办理的案件,主要是面向诉讼参与人等特定人员提供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对正在办理的重大案件,可以向社会发布办案进展情况,但由于尚未办结,不公开具体案情。在案件办结以后,再通过发布法律文书和公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公开具体情况。三是按照‘谁办案谁审核、谁把关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审核把关机制,防止失密泄密和侵犯个人隐私行为的发生。”王晋说。

“人民的‘知情权’并非绝对的知情权,而是要受到其他权利和利益的制衡,比如国家利益、个人隐私权,此外,还包括人身自由权、公正审判权、个人资讯自主权等。因此,检务公开并非一切皆公开,也会受到其他法原则的制衡,包括无罪推定原则、侦查密行原则等等。”万毅举例说,比如检察机关在公开文书时可以加个提示语——“本院的起诉书并不意味着被告人已经被判有罪,被告人受无罪推定原则保护,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为有罪之前,都不得被认定为有罪之人”。

“公开和保密都是检察工作的重要原则,既不能为了公开而越过保密的底线,也不能为了保密而束缚公开的手脚,要通过合理的举措找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据孙灵珍透露,最高检有关部门全面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结合当前形勢和工作实际正修改完善有关保密规定内容,以确保检务公开工作与保密工作不冲突,有序衔接,实现依法公开与依法保密的有机统一。

篇5:侦查监督案件办案业务工作流程

第一章 审查逮捕

案件受理

第一条 案件受理由内勤负责。案件受理时,内勤应查明其制作的《提请批准逮捕书》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内勤收案后应于当日内填写《受理案件登记表》,及时交科长指定专人审查。

第二条 科长收案后,应于当日指定承办人对案卷材料进行审查,对于复议案件,应当另行指派承办人办理。

审 查

第三条 承办人接到案件后,应当全面认真阅卷,按照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要求严格审查证据;结合审查《提请批准逮捕书》,注意查明:

(一)立案、拘留等法律手续和相关诉讼文书,立、破案报告是否完备;《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否符合要求;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是否经县(市)级以上侦查部门负责人批准,《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否盖有县(市)级以上侦查部门印章;

(二)案卷材料是否装订成册;诉讼文书是否盖有印章;案卷材料是否是原件,复印件是否注明来源;

(三)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前科或者劣迹;

(四)涉嫌犯罪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是否有矛盾点和疑点需要排除;

(五)共同犯罪中各犯罪嫌疑人地位、作用和具体责任;

(六)有无法定从轻、减轻、从重、免除处罚情节;

(七)有无漏犯;

(八)侦查部门的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第四条 根据案件情况,承办人应当认真复核有关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有疑问的,还可以询问有关证人,但不另行侦查。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讯问前应当征求侦查部门的意见。在审查案件和复核证据过程中形成的对证明案件事实有重大作用的材料复印后,将原始材料移送提请机关,复印件归入检察内卷存档。第五条 经过审查,承办人围绕案件事实、证据、定性以及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提出具体的个人意见,并制作《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全面客观地反映案件情况,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批准或决定。

《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受案和审查过程。依次写明受案日期,提请机关或移送部门,提请或移送案号、案由,承办人的姓名以及审查逮捕的简要工作过程。

(二)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或国籍、家庭住址、文化程度、职业及职务(包括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犯罪嫌疑人的简历、家庭情况、是否曾受过行政、刑事处罚、是否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被采取强制措施等情况。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单位犯罪的直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还应当写明: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单位住所等。

(三)发案、立案、破案经过。简要写明案件的受理、立案和侦破(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立功)情况。

(四)经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及证据。简要写明承办人审查后认定的案件事实,然后按照证据种类进行必要摘抄,并根据其证明力予以分析,说明该证据能够证明的犯罪事实。证据种类及分析可作如下排列: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辩解、其他材料。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如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对案件的批示、指示意见,或者下级检察机关的审查意见;需要补充侦查或继续侦查的事项;需要进行立案监督或者侦查活动监督的事项及处理意见;犯罪嫌疑人举报、立功或投案自首等情况;有无逮捕必要等。

(六)承办人处理意见。对案情进行高度概括,根据犯罪概念、犯罪构成以及逮捕的条件进行归纳,写明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否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的意见及理由。

第六条 对已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在7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决定;对未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在15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决定,重大、复杂案件至迟不得超过20日。

第七条 对于复议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提请复议书和案卷材料的7日内写出审查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研究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承办人根据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制作《复议决定书》连同案卷材料送达公安机关。复议后变更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承办人制作《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批准逮捕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第八条 公安机关提请复核的案件,上一级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指定专人审查。承办人在15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根据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制作《复核决定书》通知下级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决定变更原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上级检察院应及时通知下级检察院。下级检察院根据上级检察院的决定,制作《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批准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上级检察院也可以直接作出批准逮捕决定,通知下级检察院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审 核

第九条 承办人审结案件后,应当立即将该案的《审查逮捕意见书》或复议案件审查报告连同案卷材料送交科长审查。科长审查后提出处理意见,如果科长与承办人的处理意见一致,则直接送主管检察长审批;如果科长与承办人的处理意见不一致,则科长应当召集全科人员对该案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送主管检察长审批。若案件仍存在重大分歧,则应提交检察委员会或向上级院汇报作出决定。

第十条 案件经讨论、汇报后,应当作好讨论案件笔录。讨论案件笔录要记录清楚、全面,最后由主持人签字入卷。

第十一条 案件审批后,承办人应根据审批结果于当日内制作相应法律文书,到本院办公室加盖院公章。

第十二条 犯罪嫌疑人系人大代表的,在批准逮捕时,必须先报请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后,方可作出逮捕决定。

犯罪嫌疑人系政协委员的,在作出批准或决定逮捕后,应及时通知所属的政协组织。

结 案

第十三条 案件结案后,承办人应当立即将相应法律文书连同案卷材料送交侦查部门执行。

送达提请机关的法律文书和案卷材料,应使用送达回证;承办人应当督促侦查部门将执行回执及时送回;未能执行的案件,应当督促侦查部门在执行回执上写明未能执行的原因。

第十四条

对基本事实清楚,作出逮捕决定后仍需继续侦查的案件,承办人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制作《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引导侦查部门侦查取证。

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不批准逮捕的案件,承办人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应制作《不予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引导侦查部门补充侦查。

第十五条 审查发现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而侦查部门未提请的,由承办人制作《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建议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如果公安机关不提请批准逮捕,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可直接作出逮捕决定,交公安机关执行。第十六条 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应当及时将简要的案情及办理情况在内勤处登记。

备案与归档

第十七条 检察院办理下列审查逮捕案件,应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

(一)不批准逮捕的案件;

(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案件;

(三)公安机关要求复议、复核的案件;

(四)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

(五)追捕的案件。

第十八条 案件审结后,承办人应及时整理检察内卷材料,确保材料齐全完整、顺序排列得当,交内勤归档。

第二章 刑事立案监督

案件范围

第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或者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以及对本院侦查部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报请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侦查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立案监督。第二十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包括:

(一)公安机关接到报案或者发现犯罪事实没有作出刑事立案决定的;

(二)公安机关对刑事犯罪案件作出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行政处罚的;

(三)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后转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行政处罚的;

(四)公安机关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以不涉嫌犯罪为由解除强制措施,检察院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检察院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中,发现其他的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确已符合立案条件的;

(六)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判决的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机关发现对部分共同犯罪嫌疑人应当立案侦查而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的;

(七)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并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公安机关不立案的;

(八)其他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立案条件的。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办案人员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且已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或者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

第二十三条 被害人没有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公安机关没有掌握、发现犯罪事实的案件不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检察院已经受理的,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

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不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办理程序

第二十四条 对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审查或必要的调查。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对立案监督案件应当制作《受理立案监督案件登记表》,提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第二十六条 对已经受理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应当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经过调查、核实有关证据材料,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承办人应当填写《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第二十七条 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应当制作《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并送达公安机关,要求其在七日内书面说明不立案理由。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到《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主动立案侦查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将《立案决定书》及时送达检察院。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接到《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作出书面说明,说明其不立案理由的,应当审查不立案理由是否成立。

第三十条 经调查核实后,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后,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第三十一条 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应当由侦查监督部门制作《通知立案书》,并将有关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通知公安机关在十五日内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副本及时送达检察院。

第三十二条 对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检察院提出的,侦查监督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制作《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在十日内将不立案理由和根据告知被害人。

第三十三条 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的案件,由承办人写出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后,制作《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及时送达公安机关。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七日内作出书面说明,连同有关证据材料复印件回复人民检察院;主动撤销案件的,应当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五条 经调查核实,认为公安机关立案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后,应当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

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应当制作《通知撤销案件书》,说明依据和理由,连同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对《通知撤销案件书》没有异议的,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通知有错误的,应当在五日以内经县(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要求同级人民检察院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重新审查,在收到《要求复议意见书》和案卷材料后七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不接受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的,应当在五日以内经县(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复核意见书》和案卷材料后十五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认为撤销案件通知有错误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纠正;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认为撤销案件通知正确的,下级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七条 对经刑事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立案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加强跟踪监督,了解公安机关立案后的侦查、移送起诉、起诉、判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监督立案后三个月未侦查终结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发出《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人民检察院反馈侦查进展情况。

第三十八条 发现本院侦查部门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报请立案侦查的,应当制作《建议报请立案侦查书》,建议侦查部门报请立案侦查。

备案和归档

第三十九条 监督公安机关立案的案件或者通知公安机关撤案的案件,应当在收到公安机关《立案决定书》或者《撤销立案决定》后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备案材料包括《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立案书》、《公安机关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决定书》等;通知立案案件的批捕、起诉、判决情况随时上报。

第四十条 刑事立案监督案件办结后,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按照规定立卷归档。

第三章 侦查活动监督

监督范围

第四十一条 侦查活动监督的内容与侦查活动的内容一致,包括对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措施是否依法进行实行监督。

第四十二条 侦查活动监督的具体内容有:

(一)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的;

(二)对被害人、证人以体罚、威胁、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

(三)伪造、隐匿、销毁、调换或者私自涂改证据的;

(四)徇私舞弊,放纵、包庇犯罪分子的;

(五)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

(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

(七)不应当撤销案件而撤销案件的;

(八)贪污、挪用、调换所扣押、冻结、查封的款物及其孳息的;

(九)违法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的;

(十)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的;

(十一)在侦查中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利或者严重影响侦查工作进行的。第四十三条 对逮捕、不捕决定的执行实行监督。在检察机关作出逮捕、不捕决定后,对公安机关是否立即执行并于三日内将执行回执送达检察院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四条 对需补充侦查而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应跟踪监督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情况。

第四十五条 侦查机关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本院。发现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纠正。

发现途径

第四十六条 审查逮捕中发现。审查逮捕过程中,不仅应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情况进行审查,而且应对侦查人员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执行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审查。重点监督有无违法取证、刑讯逼供、应提捕未提捕等违法情况。第四十七条 介入侦查活动中发现。对于重大、复杂案件,经侦查机关同意,侦查监督部门可以派员参加侦查机关对案件的勘验、检查等侦查活动,必要时,可以派人参加侦查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从中发现侦查人员有无违法取证情况。第四十八条 受理有关控告、检举中发现。对于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侵犯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等行为的控告、举报材料应当受理,并及时审查。

监督方法

第四十九条 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口头方式向侦查人员或者侦查机关负责人提出纠正意见,并向检察长汇报后记录在卷;情节较重的违法行为,在报请检察长批准后,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监督落实情况;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为,报请检察长批准后,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第五十条 侦查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纠正违法通知书》后,应当在十五日以内落实纠正意见,并书面回复发出通知的人民检察院;对违法违纪的办案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五十一条 侦查机关不同意人民检察院的书面纠正意见的,可以在收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五日以内要求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要求复议意见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向侦查机关发出《复议决定书》。侦查机关不接受复议结论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后五日以内,连同《复议决定书》一并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复核意见书》后的十五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制作《复核决定书》送交提请复核的侦查机关和下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二条 侦查机关未在规定时限内落实人民检察院书面纠正意见,也未要求复议、复核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检察院意见正确的,应商同级侦查机关督促下级侦查机关落实纠正意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检察院意见错误的,应当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纠正违法通知书》。

备 案

第五十三条 对向侦查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应将《纠正违法通知书》及侦查机关的回复及时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

第四章 审查办理延长羁押期限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认为需要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应当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七日前,报送到同级检察院或本院侦查监督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审查后认为符合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条件的,及时报上一级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审批。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应移送《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和案情报告。案情报告应写明主要案情、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下一步的侦查方向及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起止日期。第五十六条 报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应报如下材料:

(一)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提供的材料:(1)《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2)案情报告;

(3)《批准逮捕决定书》或《逮捕决定书》复印件;

(4)《逮捕证》复印件;

(二)检察机关制作的材料:

(1)《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2)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审查报告;(3)《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批表》;(4)《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复印件; 第五十七条 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督促侦查机关或自侦部门,认真、及时地提供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所需的案件材料。主要材料不全的,应当在三日内补充。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仍不能补充主要材料的,应当将案件返回或者作出不批准延长决定。

第五十八条 办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实行层报层审制。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应当根据报送的材料,对提请事项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要求随案报送侦查卷宗。审查应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五日前完成,并制作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查报告。

第五十九条 有权作出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后,应当对下级院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审查报告和侦查机关或自侦部门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的意见及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通知下级院报送侦查卷宗。第六十条 严格掌握廷长羁押期限时间的起止。侦查羁押期限时间以公历自然月为基本单位,起止日均计算在法定期间内;起止日不同月时,日期应当相互衔接,不得间断或者重叠。即侦查羁押期限时间,从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之日起算,至届满二个月为止;第一次延长羁押期限时间,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届满一个月为止;第二次、第三次延长羁押期限时间,从上一次延长羁押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届满二个月为止。

篇6:刑事案件的办案流程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办案流程时限管理规定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民行处)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处办案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切实保证办案时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下称《办案规则》)和《四川省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工作细则》(下称《办案细则》),结合本处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案流程时限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处受理立案组负责案件受理、立案审查工作及整个办案流程的时限督察工作。

第三条 对本院直接受理、立案的案件(含交办案件),以及下级院提请抗诉的案件(含请示、复议案件),自收案之日起纳入办案流程管理机制,启动办案时限管理系统。

第四条 受理立案组对于本处直接受理或本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来信来访后移送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应当按照《办案细则》第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自收案之日起二十五日内提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意见,报经分管处长审批后,三日内作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决定。

高检院或省人大、政法委等领导机关通过院督办室交办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只进行受理形式要件的审查,符合《办案细则》第六条、第八条规定的形式要件的,应在三日内作出受理登记和立案决定;不符合《办案细则》第六条、第八条规定的,应告知申诉人补充受理所需的材料,并在申诉人补充完材料三日内作出受理登记和立案决定。

第五条 对于已决定立案审查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在决定立案后三日内,将立案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和申诉风险告知书送达申诉人;将立案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连同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人。

第六条 对于已决定立案审查的案件,在决定立案后三日内,受理立案组应当办理调(借)阅法院审判卷宗手续,连同《立案决定书》送达相关法院,完备有关借(调)卷手续,并及时调(借)齐全案审判卷宗。

涉及成都地区以外的调(借)案卷,原则上委托当地检察机关进行,但交办案件除外。

第七条 下级院提请本院抗诉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自收案之日起二日内作登记性审查处理:对于案件材料齐全(包括原审审判卷宗)符合审查条件的,移送相关办案组并办理案件交接手续;对于案件材料不齐,不符合审查条件的,通知相关下级院补充材料或退回补充完善。

下级院对个案问题的请示或申请复议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在收案登记当日呈送分管副处长审批(分管副处长不在时可呈送其他处领导);分管副处长(或其他处领导)应当根据请示、复议案件的具体情况立即确定案件承办人;受理立案组按照处领导的批示意见,二日内将案件移送相关办案组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八条 自立案件调齐审判卷宗、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材料齐备后,受理立案组应当按照分管副处长的批示,在二日内将案件移交给相关办案组并办理案件交接手续。

第九条 办案组在接收案件时,应对案件材料是否齐备进行审查,对于缺少审判卷宗不具备审查条件的,可以拒绝接收案件,由受理立案组完备材料后再移交,但经办案组同意而缺少审判卷宗的除外;对于符合审查条件的,应当签收并在收案当日确定案件承办人;案件承办人应当于接收案件当日向办案督察员登记并报告分管副处长。

第十条 承办人的审查期限: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自立案件、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和复议案件,不得超过三个月,请示案件不得超过一个月。

重大疑难案件,或者在审查过程中需要调查、补充相关证据材料的案件,或者有和解可能需要做和解工作的案件,在规定的最长审查时限内不能审查终结而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二个半月届满后三日内填制《申请延长审查期限审批表》,报分管副处长审批。

第十一条 分管副处长对于案件承办人提出的延长审查期限申请,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延长理由成立的,签注明确意见后在二日内呈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分管检察长同意延长的,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一个月;分管检察长不同意延长的,分管副处长应当督促案件承办人在十日内写出案件审查终结报告(未查明或难以判断的事实应予说明)。

第十二条 受理立案组负责本处办案流程时限管理工作,应当确定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具体负责案件的督促催办和办案时限预警。

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办案细则》规定和本处办案流程图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案件项目登记备查制度,通过督促催办和对各环节办案时限的督察预警,对本处办案流程时限实施动态监督管理;

(二)按照《办案细则》规定和本处办案流程图的要求,建立健全交办案件督察机制,对高检院交办的案件或省人大、政法委等领导机关通过院督办室交办的案件,优先督办催办并按时报告结果或办案进度。

第十三条 本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含交办案件),自收案之日起第二十个工作日尚未作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向案件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案件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意见,并按照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结。

第十四条 本院自立案件(含交办案件)和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案件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两个半月尚未审查终结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于两个半月期限届满之次日,向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审查终结。

第十五条 案件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请示案件经过二十五日、复议案件经过两个半月尚未审查终结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于该期限届满之次日,向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案件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结。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超时限办案:

(一)本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含交办案件),自收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既未作出转办处理,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

(二)自立案件(含交办案件)、下级院提请抗诉或申请复议的案件,承办人自收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未审查终结,也未申请延长办案时限,或者经申请延长未获批准而未审查终结的;

(三)下级院的请示案件,承办人自收案之日起一个月内未审查终结,也未申请延长办案时限,或者经申请延长未获批准而未审查终结的。

第十七条 本《规定》之各条要求,纳入本处工作目标考核,违者将按照本处目标管理办法扣罚目标分值。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违法办案,取消其评选先进的资格,其考核不得评为合格(称职):

(一)严重超时限办案的。即立案审查环节超时限两个月以上;抗诉审查环节未经申请或经申请未获批准延长,超时限三个月以上;经申请获准延长后又超时限三个月以上的;

(二)多件次超时限办案的。即一人在一年内超时限办案的案件比例超过其所办案件总数的20%的;

(三)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不认真履行督察职责,渎职失察,不报告督察情况;对上级交办案件未按要求报告结果或进展等,导致本处超时限办案的比例超过20%,或者造成本处目标考核被扣罚目标分值的。

第十八条 本《规定》经处务会讨论并报经分管副检察长批准,自印发之日起生效试行。高检院或本院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印发之前尚未办结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在《规定》印发后五日内报告分管副处长并登记备案的,可以按照《规定》重新计算办案时限。未登记备案的,按照承办人原接收案件之日起计算办案时限。

上一篇:机关作风整顿会议讲话下一篇:乡镇城建、环保、交通2006年度工作总结